小学班主任论坛发言

2024-05-19

小学班主任论坛发言(共6篇)

小学班主任论坛发言 篇1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担任班主任已经有14个年头了,可站在这里进行班主任工作论坛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说实在话看见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让我感到有点诚惶诚恐。做主任期间,既得到过肯定,又得到过批评,自我反思一下,我觉得还是批评声多一点吧!尤其是担任这届学生以来,处理班级工作不是那么尽心,在1年级时没有及时养成好的习惯,导致班级在各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就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与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开展四化建设,创建美丽班级”。所谓的“四化建设”不是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而是“净化、绿化、美化、率化”四方面(请看大屏幕)

一、净化。

“净化”则要求班级要干净。这是“美丽班级创建”中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绪。优美的教室环境。试想,每天生活在纸屑纷飞、垃圾遍地的环境中,我们如何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应对一天的生活?为此,要搞好班级卫生,除引起重视意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不做、二不休”

所谓的“一不做”就是不做破坏环境的事,如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对于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要严于制止。俗话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在卫生问题上,老师是什么态度,学生就是什么态度,老师要求到什么程度,学生就会做到什么程度。“二不休”就是亲自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劳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决不能做甩手二大爷,任务布置下去就不管不问。如劳动时与学生一起干,平时随手整理卫生工具和讲台,随手捡起扔在地上的废纸或随时制止一些破坏卫生的不良行为等,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带动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勤观察多关注”。

“勤观察多关注”就是勤了解多发现班级卫生问题,对教室、包干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如果来不及可以动用班级所设的各个岗位,把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明细到个人,使人人有任务有责任。

二、绿化

“绿化”是要求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植物角。

这学期以来,在学校的要求下,我们各班都积极开展着“绿化班级”的活动。在班主任的教育号召上,我们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爱绿护绿行动中。学生们都把自己最喜爱的吊兰、文竹、芦荟等盆栽带进了教室,还有的把家里养的乌龟也捧到了教室。同时在科学老师的引领下,还开辟了“区角研究室”,各小组不仅种了植物,还养了许多蚕,现在,当你走进我们的教室,立刻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书柜上、窗台上都摆满各色的绿色植物。每天的课余时间,我们的教室里都会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孩子们三五一群围着花儿交流各自心得的,有孩子专注地观赏的,也有细心浇水的??我们的教室不仅变得更加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也让每位班级小主人纷纷为美化自己的教室出了一份力,让教室充满了人情味,成为了温馨的家园。(请看大屏幕)

三、美化

“美化”就是要求教室布置美观大方,还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与学生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涌动着生气、活力的班集体,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能力得到锻炼发展。如果当学生步入温馨的教室时,发现教室整洁美观,墙面赏心悦目,张贴的是他们一样样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自己描绘的一张张图画,妙手写出的一篇篇优美的作文,他们肯定感受到无比的自豪和开心。

四、率化

率化是指班级建设中所采用的一切规章制度,这是“美丽班级创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班级管理过程的手段,也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最佳体现。

好的班级制度时刻规范人们的言行。为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制度文化的确立,为他们提供了及时评定自己的内在尺度,从而使孩子们主动、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有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健全班级岗位制度

在小班化的管理模式下,我班分设班委岗位和其他管理岗位,全班28人分为四个小组,共设近30多个岗,大至班干部,小至关灯开窗。有的同学身兼两职,有的岗位多人职守,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传统的班干部,设立了“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卫生委员、文娱委员”7个岗位。

2)

各科各学科课代表,协助老师帮助同学,当然这些同学一定要发挥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而带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各类管理员,如“黑板美容师”、“扛水大力士”、“节能小卫士、“图书管理员”、“报纸分发员”、“教室绿化员”等18个岗位,(出示岗位表)这些岗位看似细小微不足道,却能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为他人服务的心,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生活素养。

这种“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制度,适合于小班管理的要求。在这种人人参与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份主人翁意识,有了一份为班级奉献的精神,也达到了让学生“自率”的目的,随着在岗工作的不断熟练,学生们也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2、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和一大批热心班级工作的积极分子支撑。记得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知道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以后的管理中我知道要选好班干部是我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这样自己从烦琐的班务工作中解脱出来,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

接手这个班,我发现有几位女生组织能力比较强,性格她们外向、活泼又能说会道,为此培养她们组织午间谈话课,出了周一我总结上周工作和布置下周任务外,分别安排了“安全教育、优秀作文推荐、开心一刻、遨游知识的海洋”这些任务。实践证明,让他妈主持午间谈话课,不仅可以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且减少了我的压力。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自知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跟在座的很多班主任相比,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管理经验我都自愧不如。上述所言只是我对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做法,我也知道很多老师也在这样管理,但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去做,力争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把美丽班级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小学班主任论坛发言 篇2

湖南省教育党组成员、副厅长葛建中、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员廖湘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长沙市第一中学等单位领导, 以及专业委员会顾问、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及来自全省各地优秀班主任老师等500多名代表出席了12月10日上午的开幕式。

开幕式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拉开序幕。百年名校———长沙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廖德泉致欢迎辞后, 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薛剑刚宣读《关于同意成立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批复》,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资源部主任龚明斌报告了筹备情况, 项目部主任黄佑生宣读并组织通过了《章程》及首届理事会人员名单。接着,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会长黄超文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后由到会的省教育厅领导作了重要指示, 葛建中副厅长在讲话中对全省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与建议:一是要抓好研究。鼓励班主任老师开展植根于一线的实践研究, 成为一个研究者, 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 这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二是要做好引领。班主任应该有好的形式、语言、榜样来引领广大学生健康成长。他认为班主任是学生人生的导师。班主任应是理想主义者, 要按照儒家的优良传统来规范大家的操守, 有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贫富观。三是要注意组织实施。要统筹科任老师、校内外的资源, 要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形式要调整, 班主任工作不能取代班委会的工作, 要更多发挥班委会、少先队的工作, 要从前台走向后台, 要让学生自主管理, 自我服务, 让学生在其中参与社会实践、发展自己的能力。他最后祝愿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植根于湖南基础教育这块沃土。

活动期间, 首届理事会理事长、湖南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作了《班主任工作的使命与境界》学术报告。刘教授激情四溢、出口成章的讲座让在场的每一位代表仿佛也感受到了灵魂的振颤。他用生动的比喻阐释了班主任工作的三大任务:其一, 传递理念。刘教授用“点灯”告诫班主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而是要通过自己真实的守望点自己的心灯, 唤醒孩子的灵魂。其二, 创建平台。不断“打造” (刘教授特别指出并不喜欢这一词汇) 教育的薪火, 使内心温暖。其三, 服务学生。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刘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三个关键词:一是敬畏。要敬畏生命, 教育要有“人味”。二是责任。“孩子的心就是他周遭的世界”, 教师要在对象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 担当对学生生命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三是成全。刘教授特别希望班主任要让孩子身体健康, 要抓文体和美育, 要以动态的发展眼光成全孩子的成长。刘教授对广大班主任提了两点希望:一是要有热情。“以灵魂唤醒灵魂, 以人味唤醒人味”;二是要有想象力, 不断拓展教室的空间和学校发展的空间。为此,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当下个体发展的心灵危机, 不断培植生命的背景和根基, 减轻生存的虚无感, 引领儿童走向更广阔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和自由成长的世界。刘教授特别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实践途径:一是加强体育和美育;二是在言词中开启空间;三是经典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指出了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策略, 那就是“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刘教授的报告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聆听者, 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以及当下班主任工作的神圣使命。

接下来六位老师本土名牌班主任陶妙如、郑学志等老师的精彩叙事从实践层面更进一步描述了班主任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他们用“爱心、责任和智慧”诠释了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内涵和价值。点评专家张文质和樊杰的评述和点拨又使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更加彰显。

高峰论坛还有两位重量级专家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来自福建的知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作了题为《摆脱“受难文化”, 开启存在革命》的专题讲座。他启迪老师们要回到自己, 从日常的生活中开始思考, 到底什么遮蔽了我们的思维和判断?他告诫老师们教育要用一种温润的方式慢慢变革。教育是慢的艺术。上海市和平双语学校的副校长万玮所作的《班级管理的术与道》专题报告, 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中领悟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既有指导, 又理论联系工作实际, 与老师们分享了他担任班主任的智慧和情怀。

班主任论坛发言 篇3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关爱与严格管理》,我也就从关爱和管理两方面来说说我的一些观点:

一、真爱 有一种关爱是功利的。我可以给他很多地方的关爱,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甚至他的家庭,但若果这种关爱只是希望他感恩,内疚然后改变,不是真正的关爱。

有一种关爱是被绑架的,关爱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听你的话,乖乖的做着跟你要求一样的事情,于是你可以在学校的各类竞赛上拿到一种满意的排名,这实际上是爱自己,不是真正的关爱。

有一种关爱是形式化的,每当考试之后,你便拿着成绩单,逐个找学生谈心,实际上你无非就说了一句:怎么考得不好,下次需要加油。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形式,不管结果,甚至是你逃避责任的一种做法,说明你已经做过工作了,至于你还考不好,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这也不是真正的关爱。有一种关爱是小众化的,当你的眼光直看见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和那几个成绩差的学生,对不起,你的关爱是小众化的,或者说你的关爱是不公平的。这也不是真正的关爱。那么怎样的关爱才是真正的关爱呢?他总得以一种形式来传递体现吧。但我说关爱最主要的不是形式,而在于你的内心。试想:如果面前的学生是你的弟弟妹妹,你会怎么对他,无论是优秀还是落后,你都始终爱他,鼓励他,为他骄傲,绝不会放弃。恭喜你,你找到真爱的感觉了。

二、管理

严格管理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更有学校文化,班级当然也应该有班级文化、有属于班级的梦想。高中的三年,你是带领着两个班(学生班、家长班),三年,我们去完成家长的梦想,同时也领着一个班的学生去努力实现梦想。

我的管理理念:用热情去工作,用真诚来沟通,用知识教学生,用人品育栋梁。选择几点来说:

(一)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接受你说的话,愿意听你讲的课。

1、讲好课。我追求内容连贯,逻辑性强。遇到不会的题,不要搪塞,承认不会。

2、自信、乐观、向上。这是我最大的特点。在应聘工作时,我就说:你不要我肯定是一个损失,你要我绝对不会后悔。即使我班考的不是第一名,我仍然认为我是最棒的,只不过我成功标准与其他人的成功标准不一样而已。我对我自己这样说,我对学生也是这样说。我要用我的自信,树立学生的自信。

3、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让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才具有说服力。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习为乐,我就自然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自己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不管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文化修养的学习,当让也包括网络流行文化的学习。我常把自己学到的新观点说给学生,一同体会学习的乐趣。

4、每天都有创新。每天上课争取利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使说话或讲课有所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学生都说上我的课感觉很轻松,甚至有懈怠的感觉。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学校有一个让班主任树立服务意识的文件,其实,开学之初,我已经给学生说过:我当班主任就是为你们服务的,你们有什么困难、想法、创意等尽管说,我会为你们提供帮助与服务,无论是思想的还是物质的。思想上,我能给予更多的鼓舞,需要心灵安抚的学生,我可以给他引领,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我也毫不犹豫。

5、多理解、多鼓励,少批评。我把学生看成是与我一样的成年人,他们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他们不需要我们过多的说教,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不要再批评了,否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6、讲话精辟,不罗嗦,富有新意。我上学时不喜欢班主任罗嗦,所以,我现在尽可能不罗嗦,但我还是经常说一些话,不过学生并不觉得很烦,因为我不重复,语言精练,富有新意。

(二)用文体活动团结学生

如果你举行一项活动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的话,无论是什么活动都将是极大的成功。比如说学校举行过的文化艺术节系列比赛和运动会,圣诞节活动等等,班主任要全力提倡,这是形成和谐的环境,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绝好机会。如果班主任仍然只强调学习,不主张参加这些活动的话,就等于自己在破坏班级的团结,削弱班级的凝聚力。

(三)用理想鼓励学生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有理想的时候,我们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压制。所以,学生说个话了,搞个小动作了,接个话把了,违个纪了,这些都应该一笑而过,用不着小题

大做。恐怕我们可以以更高更远的理想目标,来鼓舞学生去努力完善自身,追求更多梦想。

(四)用学习节奏引导学生

学习是有节奏的,该玩的时候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要想管理好班级,归根结底我认为有两条:

1、热爱班级。

2、让班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谢谢大家。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 篇4

黄国栋

各位老师:

下午好,有幸能借助这个平台在这里和各位谈论班级管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之下,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是宽不得也严不得。宽了有学生便要蹬鼻子上脸了,不分场合地点,做事说话不讲分寸,严了吧,学生又会要被管“死”,搞得班级死气沉沉,班主任处于两难之境。

看过《三国》的老师或许会记得这么一段,刘备夺取益州后,为了打击巴蜀的豪强势力,诸葛亮厉行法制,刑罚竣严,引起朝野人士的不满。刘备重臣,蜀郡太守法正用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为例劝诸葛亮缓刑驰禁,说咱们新来乍到,应该与地方势力搞好关系以争取大多数,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这样才能坐稳江山。对这一规劝,诸葛亮作了答复,在信里,诸葛亮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秦王朝昏庸无道,刑罚苛严,导致百姓怨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的的教训,采取了宽大的措施,取得了成功。你因此也认为益州今日当缓刑弛禁,这是不对的。因为当今益州已经历刘焉、刘璋两朝统治,他们只靠一些表面的文书、法令来维持天下,养成了相互吹捧的恶习,导致德政不施,威严不肃。因此益州豪强胡作非为,朝纲不振。这样,用当官封爵的宽容办法来笼络他们,结果是:官位给高了,他们反而不觉得可贵;恩惠给多了,他们反而不知好歹。如今,我严明赏罚,法令一行,他们就会知道何为受恩;不滥封官加爵,官位升了,他们就会感到来之不易而珍贵它。这样,恩威并施,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秩序,国家才能强盛起来。”

国家管理如是,班级管理也应是适用的。班级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各科教师、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性质而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那么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要“教育为主,严格管理”,即“恩威并施”。

“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

“管理”和“教育”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方面。“教”是目的,“管”是手段,班主任通过大量的、日常的管理工作诱导和教育学生、寓“教”于“管”之中。然而这种管教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班主任勤恳地工作,一心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效果却因人而异。如果过分强调管教的功能,忽视被管教者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只能事倍功半,会感到很累。有人对于班级管理,行政管理的成分多,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成分少,教师总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完全按班主任的意愿去干,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这其实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把学生放在从属地位,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这是由于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找到恰当的工作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敢于放手,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就是所有的事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当班主任就好比做父母,如果什么都是包办代替,那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而应该是在民主地对待他们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十分有利于班级管理。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师生间一旦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就会变得得心应手。敏锐观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洞悉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在施教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班主任及时帮助排忧解难。班主任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班主任,哪里就有班主任的身影。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班主任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事无巨细,时无长短,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班主任都应该主动地去关心去做。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经验少,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的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善用批评技巧,贴近学生心灵

批评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批评的难处常常不在于内容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为达到既教育好学生,又不伤害师生间的感情的目的。我们应注重批评的技巧。批评并非需要大声呵斥,它可以是微笑的,也可以是和颜悦色的,重要的是达到预期的结果。

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把教师的肯定看作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上进的动力。我们应力求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具体方法有:第一,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的书面形式,或个别谈话等形式,悄悄地批评教育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把学生请出教室、带到人多的地方训斥,更不应动不动就把学生请到学校领导的办公室。第二,不在家长面前痛陈学生的不足之处。面对学生家长,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轻轻带出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紧接着与家长一同商讨教育方案。这样做既不损家长的面子,也调动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教师够朋友,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 篇5

民主管班激励育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晚上好!

前天领导让我写份关于班级管理的材料与大家交流一下,我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受命以来,我左思右想,实在没什么经验与大家分享,我做的工作是每个班主任都在做的。我是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和大家一样认真执行着、落实着学校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民主管班 激励育人。

本期我带高一(A)部(5)班,这个班是高一的课改实验班。开学初我便说,与同学们的相遇是“千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一定要珍惜“同船”的缘分。那么对待班级、对待学习、对待生活我们该怎样珍惜呢?我对同学们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感恩”、“责任”和“快乐”。

我问同学们,大家有缘相聚在(5)班,你能为班级做点什么事呢?同学们都不好意思说,那我就让他们写在纸上,毛遂自荐嘛!这一毛遂自荐,7个班长有了,8个组长有了,9个学科代表有了,寝室长、各组学科委员都有了,班级中方方面面的事务都有人承包了。

在班内,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包了班级中的一些事务。崔XX同学职务最多:她是班级团支书、语文学科课代表、熠煜组化学学科委员、南窗户第一块玻璃的守护者、603寝室物品摆放的督促员等。我问她承包这么多,是否影响学习。她说,你不是常说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吗,我这是培养自己的能力呢,吃亏是福嘛。

在自主、民主的前提下,班级初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民主管班激励育人1

人管”的局面。

接下来就是怎样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了:先领着全班同学学习再学习我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然后班长与班委成员制定“班级公约”、组长与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公约”,学习班长与学科代表制定“学习公约”,寝室长与寝室成员制定“寝室公约”等等,刚制定出来的一些条例有的夸大、有的夸小、甚至有点滑稽。我便和同学们坐下来一一规范一下。各项制度,数字化考评,一天一总结,分工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一周一公示,奖罚分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制定出的一系列措施,自己在执行中就有了一种主动性。

我总觉得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如同伞柄、支架和布,只有三者的和谐才能撑起一片天空。而民主就是和谐的润滑剂。

学生刚佩戴班牌时,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戴,我就问是什么原因。有的说“时间紧忘寝室了”;有的说“戴着不习惯”„„那该怎么办呢?我征求大家的意。张XX同学举手表示愿意负责,李XX同学也愿意承包,“老师交给我吧,我来提醒”“老师交给我吧,我就按照你要求的,班牌与衣服同在,我来检查”。二人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架势。我对张XX说“你已经承包了‘一三五’三饭后的考勤工作,还有离班离校的请假记录工作,这块责任田就交给李XX吧。”“那李XX还承包了早操考勤,黑板报设计呢!”怎么办呢,再民主一下吧,结果一人承包一三五,一人承包二四六。

民主是管理的法宝,爱与责任是教师永恒不变的主题,更是班主

任永恒不变的主题。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所追求的是潜移默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教育是一个曲折、长远、螺旋上升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一步登天的神话。我时刻提醒自己再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执着,多一点点信心,多一点点微笑。舍得情感投入,不要吝啬脸上的微笑,不要计较师者的风范,因为每一个赞许的目光,每一个慈祥的微笑,每一句亲切的话语,每一次真诚的激励,都能象朝阳、似春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汲取到力量。

我班刘X同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刚开学早操中,别人踩了她的鞋,她也能掉一早上的眼泪。我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并找她谈话,然后就号召追梦组的所有成员帮助她。小组学习公约中有“每生每周发言不得少于2次”,大家都鼓励她,把机会让给她。很明显,刘X的课堂展示一次比一次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在前不久的元旦班会上,她还给大家跳了一曲舞蹈,整个脸上荡漾的都是自信的笑容。

我班贾XX同学自幼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父母产生了较深的代沟。在感恩与孝心教育的主题班会上,我给班委负责人说每次都让他发言。前天他爸爸来给他送衣服,贾XX把他爸爸送到楼下说“爸爸别太劳累了!”他爸爸没有回家直奔我办公室,感激地说:“您教育的好啊!”就这一句话,我满足了。我说“教育到最后是让所有人都不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所以呢,我感觉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挖掘学生内心中的真善

美,积极和勤奋,并不断的、持之以恒的强化之,夸大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品行失范的学生,心理缺失的学生,得不到师爱的学生,他们渴望着、企盼着有人去贴近他、安抚他、认可他、肯定他、解读他。哪怕他平时有一点点成绩,有半点长处,有一丝进步,一个成功的举动,我就不失时机的去表扬他、鼓励他、欣赏他、呵护他,向他送去缕缕春风;向他播洒绵绵春雨。草色青青,得益您的深情;花姿绰约,映衬您的爱心。学生似幼苗、像花朵,学生需要的是雨露的滋润,阳光的普照,而不是疾风骤雨,霜天雪月。

我班刘XX同学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学业基础比较差,化学成绩3分,我找他谈话,分析原因。“上课听的懂吗?”“我就没听过”。“哦,在咱的小组作业检查中,我看你作业的完成率、纠错率可都是百分之百啊”,“那都是抄的,老师”。“课本看得懂吗”?“我就没看过”。我就表扬他很诚实,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好学生。他不好意思了。我又说“你看咱一不听课二不独立完成作业三不看书还能考3分,这证明咱有这个天赋啊,你这3分是抄的吗?”“不是,老师我自己做的”.他敢于面对自己的试卷了,“你看这张试卷你有哪些题不服气啊?”,“老师这个我要做能做对,还有这个”。“那你再合计一下可以考多少分”,一计算36分。我趁机激励教育,“给自己一个目标,但不要太高,要切实可行,目标就是跳起来能够摘到的桃子,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成功,下次咱考37分行吗?”结果他及格了。

虽然说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的工作,但意义重大,尤其在形势不断发展的今天,班主任工作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因为爱所以

爱。我个人认为教书育人,育人第一、教书第二,从我接这个(5)班那一天开始,我每天下午利用5点50进班后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德育教育,从初中到高中的“变态”------转变学习状态,到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到如何处理高中阶段常见的问题、态度问题、细节问题、偏科问题、惜时问题、情感问题等等每周给自己定二个主题,反复的、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努力达到“三多一要四到位”。“三多”即多观察――掌握苗头、动向、脉搏、防患于未然;多分析――排除不利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心理障碍;多指点――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现问题应怎么处理等;“一要”――要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四到位”:思想工作到位、日常活动到位、点滴小事到位,正面教育措施到位。

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班主任都要用个人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虽然将会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这一切或许都很值得,因为你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用我常用的结束语来结束今天的发言,那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发言完了,再次谢谢大家!

高一(5)班班主任刘宗富

2013年1月9号

民主管班激励育人

小学班主任论坛发言 篇6

各位嘉宾, 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我们国家已经那么多年了, 尤其是在目前我们频繁地和国际知名院校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也在不断思考我们的培养理念, 希望我们所培养的艺术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国际化语境。所以我们在这次会议上把我们东大艺术学院的教师和同学们都请到这里来, 特别想听一下各位专家针对在国际视野下对我们当前的艺术教育的基本认识, 希望有助于我们东南大学在教学、科研和其他艺术活动中汲取大家的经验和见解, 让我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可贵的参照。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国际视野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我们与国外做简单的二元文化世界, 而是在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进度中。确切地说我们今天是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口上, 我们是站在一系列相互交错、相互汇聚的历史凝结点上。所以虽然我们对外来的文化怀着一种开放兼容的胸襟, 在秉承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 寻找到一条真正的属于中国的通向未来的道路, 并且将其与当代国际间的不同路径相互转换;不论在精神思想理论, 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 这种兼容并举的总体的考虑都比那种要么向东要么向西的抉择更为复杂和艰巨。轻而易举地将我们的视线引入到激进的领域, 对指责我们今天所做出的所有问题都无济于事, 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 在现有资源乏匮的时候, 我们的文化选择显得更为重要而且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应该肯定什么, 赞美什么, 什么是必须反对否定的。显然, 总书记的讲话并不是单一的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而是提倡将社会艺术的表达和艺术的审美表达提升到一个水乳交融的境界, 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审美规律的更高标准。应该说正确的价值观既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和弘扬, 又包括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坚守与传播, 同时还包括对于人类精神思想制高点的争夺。所有的这些目标的实现, 都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相关, 所以说此次国际视野下的艺术教育高峰论坛意义重大。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我一直觉得艺术本身就是国际性的东西。无论是分类的艺术还是整体的艺术或是哲学观念上的艺术, 它本身就应该没有太多的国界的限制, 当然也有本土的独特性的东西。所以呼应贾磊磊老师的说法, 我觉得中国艺术完全到了可以与国际对话的时机。今天的会议就是一个标志, 这和过去政治意识形态简单支配艺术教育的情形不一样。中国艺术教育到现在真的是达到一个很好的阶段, 比如我们说在漫长的时间, 也就是2010年之前这个阶段我们叫“破冰期”, 所有的艺术学人已经适时地为艺术的发展而试图把它上升成一个学科门类的思考有十几到二十年的时间。那么到了2011年已经进入一个“突破期”。其标志在今天看起来无论如何都是艺术教育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 那就是艺术门类的成立。五大艺术学科的划分尽管并不完善, 但它的确立都是我们在座每个人所经历的, 其中东南大学艺术学科在这个“突破期”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艺术学的“突破期”标志着我们行将用一个学科门类跟国际交往。当“突破期”之后我们的艺术教育进入一个“平缓期”, 就是我们这三年以来大家忙不迭地建设自己的学科, 进而发展扩充。此后我觉得艺术教育应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也就是包括跟这次会议有密切关系的更高的“攀登期”。中国的艺术教育已经自立门户, 我们不能再去怪罪曾经因为未设学科门类而导致的发展受限, 艺术教育有没有一种在国际视野下的宏观认知, 对于未来的艺术学科的攀登极其重要。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综合大学如何建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我们重心是艺术史论, 另外还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我们的本科建设依据就是以艺术学理论为主干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本科基础、提供研究生的生源保证。北大的人文学科和理学在全国是位居前列的, 我们依托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人文底蕴可以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的艺术人才, 可以培养具有跨学科骄人视野的优质艺术专业人才。正是这样的专业属性和专业环境也决定了我们建立艺术理论类本科专业的独特道路和培养特色。我们的专业特色跟很多高校没法比, 我们要建艺术学理论类的专业, 是要学生尽力通览所有的艺术类型, 并以此为基础去处理个别或具体的艺术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就是体现这样四点特色:一、普遍的艺术体验。艺术学子应具备跨越单一艺术类型的普遍的艺术类型体验和反思视野。二、有跨学科专业的综合视野。他们应该具备跨越单一的艺术学科的普遍性的人文社会综合视野, 注重在对艺术普遍属性的研究中具体地把握单一的艺术类型。三、跨专业、跨职业的专业素养拓展。艺术学子应当具备一个跨艺术类型、跨艺术学科、跨社会职业的高强度的拓展, 将来有可能通过多种拓展途径创新和创业。四、基于高远的想象力和管理特长的领袖型才干。艺术学子应该在涵养期, 在普遍艺术体验、跨专业艺术视野、跨专业及跨职业素养的基础上生长出文化艺术领域的领袖型人物、领军人物或开创型人才所应当具备的更加高远的想象力和更加高强的领导力。北大还在分享艰难的过程中, 希望有一天能够充满喜悦的经验。

彭吉象·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今天我要谈的题目是“国际视野下的影视教育”。我只想谈四个问题:第一, 在国际视野下我们的影视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我去了一次好莱坞而且走访了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大学、纽约大学。这三个学校是美国电影学院办得最好的。我感到非常震惊。我们现在还在拍电影, 外国是在制作电影。电影不是拍出来的是制作出来的, 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以虚拟出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第二, 在国际视野下我们影视教育的体系也必须改变。目前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还是苏联模式, 我们还在分工培养, 其实早就过时了。我看到刚才说的最著名的三个电影学院在影视制作方面, 前期、后期完全合在一块。现在的学生到了电影制片厂、到了电视台可能什么都得做, 所以我们的体系必须得转变。第三, 在国际视野下影视教育的内容也要改变。比如说蒙太奇美学和纪实美学现在全都过时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电影美学到底是什么?我姑且给它取个名字叫“虚拟美学”, 就是完全是在数字化时代出来的。魔幻电影对应的就是虚拟美学。所以这给我们的教学甚至我们的教材带来新的转折、新的契机。第四, 在国际视野下我们电影不仅要注重历史也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有先进技术, 但电影电视都是以内容为王, 内容必须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管是两岸三地的电影, 比如说八十年代, 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电影和大陆的第五代, 他们有共同的特点, 就是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在好莱坞发展得比较成功的, 比如说李安、吴宇森、成龙这些导演, 都是在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的发言是针对美术学学科的发展问题来谈的。第一个问题, 我国美术学科发展的现状。大约在1920年, 蔡元培发表的《美术的起源》文章中说狭义的美术是雕塑、图画、工艺美术, 广义的是绘画、音乐等。西方人做的美术史都讲建筑和工艺美术, 其艺术理论是广义的。鲁迅1913年发表的《美术意见书》中所用的美术这个词还包括了音乐、跳舞、戏剧在内, 还是广义的。我们把艺术划分到文学之下是历史造成的, 我们说的美术四大类现在也出了问题, 譬如建筑都被划分到工科里去了。工艺美术是美术里很大的一个内容, 到20世纪80年代从工艺美术发展出设计艺术。以前工艺美术在美术中是个边缘学科, 现在是很大的学科。所以我们既要保持灵活性, 又要保持原则性;既要看到学科分类上的原则, 同时我们在研究过程之中也要把它结合起来。有人说西方只有美术史, 我们中国的美术学还有美术批评、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美术学从1992年到2010年这二十年学科有很大的发展, 实际上美术学里面还包括绘画、雕塑等。我觉得这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美术学有关的 (包括招生) 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都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与培养, 其中设计学包括比较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工艺美术博士点, 又叫设计艺术理论。美术学是中央工艺美院合并到清华后于2003年获批的, 2011年又新增艺术学理论, 我们艺术系就承担着发展艺术学理论的任务。现在艺术学理论是理论学科, 一方面要重视普遍理论的研究, 另一方面还要和专业技法相结合。艺术学理论我们要像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学习, 我也要把东南大学好的经验带回去。

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在艺术教育的问题上我想谈谈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革新的问题, 这应该是艺术学学科教育的最高形式。在艺术学升门后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可以进行更新, 改变主流教育中的填鸭式教育。并且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 我们应该探索如何让研究生自主学习, 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主体。这些思考让我想起在日本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当时的合作导师采用了一种日本语读作“载米”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源自英文单词seminal, 可以被译为“小型研讨班”。经过我的考证, 该方法在我国已经被引入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我国许多学者到国外学习, 并将这个方法引入到国内。目前对该方法研究和运用最有成效的是费孝通先生, 且已经有了汉语的英译词汇:习明纳尔。费先生则采用了更为形象的“习明纳”作为专业表述。以此为依据, 从去年开始我采用“艺术学前沿习明纳尔”为题做了三次尝试, 主要组织我的博士、硕士、博士后以及相关感兴趣的青年学者进行研讨。一般我们会事先给予主题, 并指定一到两位主要发言的学生让其准备, 并进行探讨。这样的艺术沙龙卓有成效, 我在此提出这样的方式, 供诸位参考。

周华斌·中国传媒大学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我所谈的问题是“走入田野, 关注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史观的新指向”。简单来说, 二十世纪艺术史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 是进化论影响下的艺术史观, 又被称为文化进化论的艺术史观。主要表征为, 我们的学术文章中常常出现包括了戏剧的“演进”、绘画的“演进”等词汇。但我认为艺术形态是无法“演进”的, 形态有其相对独立性、相对稳定性, 甚至有跨越性, 包括跨越时代、跨越民族、跨越国界。因此形态和思想意识是两个概念, 主要表现在艺术史中有“新剧”与“旧剧”的论证。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境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下的艺术史观时期。“双百”方针大方向是对的, 但之后却偏颇了。在此语境下的艺术史观最为典型的是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从正面看是民族自尊心的崛起, 从偏颇的层面看是学术的偏颇。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下半期, 联合国提出“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该概念的提出对艺术来说改变了以往的艺术史观, 使其更为开放、更为科学。同时我要指出, 王国维先生撰写《宋元戏曲史》时采用了双重证据法。我认为, 在非物质文化语境下民间艺术应该有三重证据:文物、文献以及田野调查。其中田野调查方法主要是针对民俗, 民俗活动中有许多东西都可以为我们的艺术史研究提供参照。这种方法与国际学术研究方法是接轨的。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发言的题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均强调文化的多样性, 把被广大群众认可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作为保护的重点。我国的传统戏曲, 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 又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文化。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中国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戏曲统领城乡舞台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情况引起了国内外文化界的关注和我国政府的重视。在文化部支持下, 昆曲被联合国列入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后来藏戏、粤剧、京剧、皮影也相继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曲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其传承教育方式, 既有师傅带徒弟的个体传承教育方式, 又有父传子、母带女等家庭传承教育方式, 还有科班和学校集体传承教育方式。辛亥革命以后, 戏曲现代教育改变了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 各省、市、自治区均建立起中等专业戏曲学校。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戏曲学院招收了第一届戏曲专业的本科生。1978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研究生部, 招收戏剧戏曲学的硕士和博士。至此, 中国戏曲教育完成了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戏曲剧种多, 声腔复杂;表演分脚色行当, 唱念做打要求严格。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基本功的训练是集体性的传授学习外, 师傅个性化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很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充分利用联合国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政策的平台, 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加强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 戏曲的传承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教授

这次我讲的是“新创意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途径”。我把目前文化产业的趋势概括为五化:第一是信息化或科技化, 第二是虚拟化, 第三是体验化, 第四是跨界化, 第五是国际化。面临这样一个语境, 我觉得新创意时代, 艺术教育最大的变化有两种:首先是艺术和技术的紧密结合, 其次就是艺术产业消费的繁荣。尤其是艺术产业化的趋势, 艺术跟创意、跟市场、跟电商、跟艺术授权等领域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趋势对艺术人才的培养都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下面我想谈一下在这种趋势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的目标。我们不同的阶段艺术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其恒定性, 今天来讲也有创新性。我觉得有三个指标特别关键:第一个是实践性。我看到东大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讲究“知行合一”, 我觉得非常正确。实践是检验艺术人才的最终的标准。如果我们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生出来不能很精准地搞文艺评论, 那就有问题。第二是创意能力。现在我们创意的不足已经成为我们整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阿凡达》在我们国家卷走十五个亿, 除了技术, 它的创意也很厉害。这一点我们还要向人家学习。第三是综合能力。我去西班牙爱迪萨瓦设计学院看过, 他们的设计不分专业的, 没有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 全学, 这是一个很新的理念。我觉得如何从“守本创新”, 发展到“守本跨界”这样一个理念对我们太重要了。最后一点是跨地域合作的问题, 就是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到境外去。我们深圳大学提出“双一千”计划, 每年一千个留学生进来 (实际上我们目前已经达到一千五百人) , 每年推出一千个本科生出去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学习人家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新的时代对我们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很多思考和挑战, 我们要不断地去思考和应对。

张永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们艺术学从原来文学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 这对整个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但在契机背后也留下很多困难。2012年人民大学要授学位, 我们原来的戏剧戏曲学和电影学的同学在带上帽子欢天喜地之后又很沮丧, 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文凭不是文学硕士, 而是艺术学硕士, 所以就要到学校静座。戏剧戏曲学和电影学进入艺术学之后, 我们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给2012年的硕士生授予了艺术学学位, 学生说拿着这个没用, 有的同学已与公务员单位签约了, 但单位说要文学硕士, 你们艺术学硕士是啥东西还不清楚。社会上有偏见主要还是针对艺术学的观念。我认为这背后说明社会对艺术学的认知还存在很大问题。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有几个范围还是要区别的, 譬如说文学、艺术、文艺, 我们现在有文艺理论、文学理论、艺术理论, 我们怎么去区分?另外针对学术研究, 因为人大没有艺术学专业本科生, 研究生都是从校外考进来的, 他们都在做戏剧戏曲文学研究, 而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中文转型的, 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环节上就有困难。因为原来学校设戏剧戏曲时是自设点, 不属于艺术学。这些问题在其他领域也存在, 譬如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问题, 从概念上必须搞清楚。绘画在传统意义上是艺术, 但现在就不能笼统讲绘画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一个特指, 主要指影视、摄影, 这里面可能包括绘画, 但学生在做论文的时候讲的是视觉整体。如果你讲视觉整体, 不管是对电影电视还是绘画, 你究竟看了多少?所以我认为在谈视觉文化时也必须去对舞台、对电影制作的环节了解得非常清楚。

熊元义·《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编审

我在这里要谈一个文艺理论人才的培养问题。我的感受很深, 因为全国的文艺学面临的是普遍的凋零, 所以文艺理论人才的培养确实是太关键了。文化部、文联都在开很多研讨会讨论这个问题, 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加强、方向在哪里、在哪里深化。我认为主要还是不重视理论。新中国之后我们要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这都搞好了, 但是要建立文化秩序的时候真的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我们青年学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 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也要知道感恩。感恩不是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 具体体现在学术研究中你能不能对前人的学术成果尊重, 能不能把他们的东西发扬光大, 能不能坚持真理, 能不能追求真理。文艺批评要深化要透彻, 要有理论定力, 当代文学批评最缺乏的是什么呢?是灵魂写作和审美写作。但灵魂写作和审美写作也是分好坏高下的, 你不能用空洞的、默会的概念来批评, 你的这种批评能够透彻吗?有的人把底层文学当成人民文学、当成社会主义文学, 我觉得是不科学的。底层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 如果你要写好底层文学, 就要了解底层人民的苦难, 否则底层文学能够写得透彻、写得深刻吗?写不透彻、写不深刻。既然写不透彻、深刻, 那能说明底层文学是人民文学吗?作家的的确确可以从底层出发, 但是要超越底层, 才能写出高远的境界。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所以我在这里要说, 我们现在的文艺界的的确确非常欠缺理论人才。但理论人才怎么培养?我不是搞教育的, 我只能提出问题来请在座的教育专家思考。

朱庆·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

我要谈的是我们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在做的“中国艺术资源素材库”项目的建设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在座的各位以及本次会议的主题都有些联系。我们的素材库建设内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建设“两个一百万”, 其中“一百万”被称为体制内的艺术家, 即文联系统内记录在册、可以找到的以城市、乡镇等为单位划分的艺术家, 另外的“一百万”是体制外的自由文艺工作者;第二是整理中华五千年的文献;第三是服务各级各类的文艺机构。中国艺术资源素材库的核心在于“同心多元, 以人为主”。“人”包括包括两百万艺术家以及一些艺术机构的艺术工作者。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艺术划分为14个门类。即在现有的12个门类的基础上增加文学和文艺理论两个门类, 目的是为了方便应用和前期的整理。随着研究的深入, 未来可做更为深入的划分。资源库的模块可概括为“4+1”模式, “4”指所有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 “1”指著作权。我们要把每一位艺术家的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 然后保护起来, 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艺术家个人的数字艺术馆, 以此作为艺术传播的基础。我们的路径是通过采集抓取互联网的资料与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确认, 借此避免差错, 以确保所整理的内容是最为完整、最为精确的。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各位从事艺术研究、评价、创作、鉴赏的学者, 作为我们的服务内容。最后, 我们将通过大数据为各位提供服务。我们将做到数据全面、准确、权威, 并可以进行实时搜索, 再由国家平台进行统一快速的发布。希望与各位共同进行平台、服务建设, 希望得到学界的支持, 谢谢!

梁国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我发言的题目是“当代艺术教育中的缺失的一个环节:身体行为分析”。首先, 我意识到当涉及戏剧、音乐、绘画时, 我们很少意识到艺术本身的行为。通常我们都在谈论艺术凝固的形式或局部接受的形式。因此, 我思考身体行为是否可以作为所有艺术的核心, 因为没有身体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 我的观点可归纳如下:第一, 艺术创造中, 身体是最核心的东西。身体行为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 内在是心灵活动, 外在是肢体活动。中国艺术中所有的内容都与身体有关, 都与身体的训练有关。西方的艺术是定位于传播的。中国的艺术却较少涉及传播。在今天的研究中, 我们大量研究艺术作品看不到的部分, 即属于思想的意义, 却很少研究作品本身的身体情态。就目前的身体行为的分析我意识到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记录有有关身体的描述, 如讲述诗如何吟诵、绘画如何创作。第二, 身体行为与艺术作品的生成。所有艺术作品都是身体行为的外化形式, 其次身体行为决定作品的美学品格。第三,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身体行为分析与评价。身体行为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美学理论、传统经验、数据分析。而身体行为的美学判断标准可以分为传统的美学标准以及基于科学数据的标准, 包括动作捕捉、面部表情、脑电波、心理测量、血液与血压等。第四, 我认为身体行为分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 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引导, 是审美判断的内在结构。

田川流·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关于艺术教育问题, 我认为我们的艺术教师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家, 而应当是具有一种非常负责任的、很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家, 这种素质首先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第二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第三是一种国际的视野, 第四是一种人类的情怀。我们是走民族化的道路, 还是借鉴西方的道路?其实我们国家在100多年前, 当我们进行我们的文化革命, 那时候才叫真的文化革命。从100多年前开始文化革命, 实际上就开始了我们的文化复兴。那么, 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也许会经过200年或更长的时间。我们既不能脱离我们的中华民族自身的土壤, 同时我们又必须从世界各发达国家借鉴和吸取有用的东西。所以, 我感觉在这两点之间丝毫不存在矛盾。关于艺术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的问题, 今天的艺术教育必然是一种艺术科学, 因为这点把人文科学, 甚至把自然科学, 把当代最先进的方式都吸纳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事实上就是让我们今天的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我们的艺术教育还要有一种自由精神。我们的艺术自由, 第一是精神的自由;第二是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举措, 甚至一些教学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自由思维, 让曾经束缚过我们的一些东西化解掉, 让我们学生自由地探索他们所学的艺术。真正让一种自由的精神, 让民主的精神, 让科学的精神, 让一种真正符合当下国际视野下的一种社会发展科学的理念进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我想, 这才是我们今天艺术教育值得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谢建明·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东大艺术学科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很多人都说你们这个学科怎么会走到前面呢?因为东大以工科为主, 很多人对艺术学科还不了解。东大的艺术学科为什么能走在全国艺术的前面?因为我曾在东大工作, 我感到有下面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第一推动力。这个概念是牛顿提出来的,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世界是静止的, 后来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世界是动的, 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就问牛顿。牛顿随便说了一句话, 他说是上帝推了一把, 所以世界就一发不可收了, 所以这第一推动力是什么, 就是我们张道一先生。张先生对艺术的研究、艺术学的职责是初恋般的激情、宗教般的意志。第二是创新意识。我们东大艺术学科团队对于创新是不断强调的, 因为人的创新是动物的等位基因里的竞争, 在动物界表现为“丛林法则”, 在我们看来表现为忧患意识。第三是良性竞争。东大艺术学科跟兄弟院校之间处于良好的竞争状态, 这种状态也激发我们包容的意识。我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有开放的心态, 我们跟兄弟院校经常交流。这一点从张先生开始, 凌继尧老师、我们学院王院长都是这样跟在座的各位发展这种良好的学术关系的, 在座的各位也都对我们艺术学科有极大的支持。第四是变化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艺术的样式发生了出乎预料的变化, 就像布朗运动的微粒子, 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艺术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紧随艺术变化的步伐。第五是责任意识。既然我们东大艺术学科是从李瑞清先生开始就有历史积淀, 后又率先建立艺术学科, 现在感觉到我们要给社会做点什么事情。尼采曾经这么讲,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想我们能为艺术学科做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东大老师每天的想法。

康尔·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我今天谈的话题是“默会理论与艺术学人才培养”。仲呈祥先生等人编写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求》中要求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生应具备艺术创作实践方面的能力, 有条件的博士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创作技巧、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 为认知艺术规律和创作理论提供丰厚的资源。但我们现在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的课程并非如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哲学界有一个理论叫“默会理论”, 认为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叫明确知识, 一类叫默会知识。有些知识是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 属明确知识;有些知识是不可以或非常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出来, 就是默会知识。在默会知识中又分强默会知识和弱默会知识。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通过言说讲清楚的。所以该观点认为, 可以通过语境而获得认知。就是把大学, 把院系办成泡菜坛子, 让学生在里面熏陶、浸染就能够掌握许多难以言说的知识。陶渊明在看到落日时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实际上是说不清楚的。这种理论对我们培养研究生很有启发。我们应给研究生提供大量的默会机会, 可以开一些必欣赏、必研究的艺术作品目录, 同时应当全力营造默会环境, 譬如说, 引进海外高校的住校艺术家计划, 养一些艺术家在学校创作, 尽管不需要他们上课, 但他的存在就是不一样。我认为, 讲述与默会、告知与体悟其实是艺术传授的两条不同的路径, 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育方法一定是局促的, 如果随意偏废, 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只有依据知识板块中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的构成, 准确把握讲授与默会、告知与体悟的关系, 相得益彰, 才是艺术教育的正道。

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我的发言是“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跟国外相对应, 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当叫艺术史, 这样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接口。我认为这个专业的本科设置还是要回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因为这个规定的第二条上有五小点概括了专业设置的要求:第一是这个专业作为基本专业设置时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第二是社会需求相对稳定;第三是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第四是继承性较好。艺术史论专业起码能满足三个条件, 就是它有比较成熟和相对稳定的需求以及它的继承性。那么这个专业如何来开?我的观点有三点:第一, 这个专业是小众的;第二, 这个专业是精品的;第三, 这个专业是前道工序, 是为后面硕、博学位的生源作为准备的。我们不能把所有专业都推向市场, 因为国外的艺术史是一个非常耐心、长久, 而且要是相对发展的一个专业。艺术史论必须是艺术理论类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 不能被其它的专业替代。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就是大综合, 如果我们要去找这个专业的特性, 没有大综合是找不到的。大综合实际上是为一个长期耐心发展的专业所做的一个铺垫, 所以大综合有点像文科院校里的综合实验班。关于这一点, 还有一些操作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譬如书院式教育。书院式教育有两个最大特点, 一个是立足于专业的基础, 让这个专业需要解决古典文论、艺术史包括艺术史所统摄的一些相关的专业基础问题;第二个叫自主性或者探究性学习, 它是书院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尹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我的发言是围绕“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来谈的。一般地说, 中国艺术注重道德与伦理的人文科学, 西方艺术自从文艺复兴以来, 比较地注重自然科学。伦理与道德的标准早在孔子、释迦摩尼、穆罕默德时期就已经确定规范;而自然科学的创造、发明自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以后, 正方兴未艾。科学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已进入了二维、三维艺术, 数码相机普及到手机功能,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带来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编辑、模拟、设计诸方面迅速发展, 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而这些新科技技术都不是中国原创, 我们只有模仿、山寨版的跟进。科学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创能力在哪里?中国的艺术与艺术教育与西方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到底有什么异同?我认为, 中国艺术教育重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熏陶, 忽视了艺术教育培养科学创造性能力的作用。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教育重视审美教育, 忽略了艺术思维对科学创造才能的培养。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 更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提升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世界艺术史的普及教育要成为所有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 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有历史的方法、宗教的方法、科学的方法, 艺术史的方法是宗教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的形象具体的体现。我们的艺术教育缺乏科学与艺术的创新能力, 也许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精神。中国人不缺乏想象力, 缺乏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缺乏的是相关创造发明和保护专利的知识产权制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道德审美教育仅仅是人的内心感受的一个方面。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将有助于民族创造力的提升。

上一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下一篇:舞蹈作品观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