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2024-08-07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共10篇)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篇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校长论坛

培养良好习惯,放飞明天的希望

兖州新兖镇中心小学孟令真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占姆士也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我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如果在小学阶段,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下了功夫,那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就了成功的道路,为孩子放飞明天的希望。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教育者不能希望孩子的语言行为和不良习惯一夜之间踪影全无,良好习惯也决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所以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一步步地引导,必须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和频率,才能使行为习惯的培养收到实效。

一、晓之以理

“知”是“行”的基础。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人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

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充分利用班集体作为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例如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的要求。结合学生层次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可以把学校和班级的有关条例、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相结合,既能克服知识讲授的单调,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明理首先要立规矩。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很重要,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加以认同,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如:对学生进行读写姿势的指导时,给学生讲讲不注意读写姿势所带来的后果,再结合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驼背和近视的录像,让学生体会到驼背和近视不仅不美观,还会给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学生一致认识到注意读写姿势的重要性。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在了当天的日记上,并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班队园地中。

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从面从正反两方面来明白这样做的意义,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是一种简单化的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规范宣讲,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向上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导之以行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班级的奋斗目标,设置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指导行为。

从故事入手导行。故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平时的教育中,我常结合故事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如在指导“热爱班集体,为集体争荣誉”这一目标的行为中,从《今天我值日》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主人公是如何做值日的,并谈自己的想法,接着组织学生找一找班中有哪些同学也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热爱班集体,为集体争荣誉。在此基础上,说说自己在平时是如何做的,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够存在什么问题,并请同学提出建议,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不仅使孩子们领悟到了道理,也引起了幼小心

灵中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想,这种教育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设置辨析情景导行。从班级生活实际出发,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编成故事讲一讲,制成小品演一演。这些故事、小品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小朋友自己,并且是由自己来表演,接着引导学生对小品、故事辩一辩错(对)在哪?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想法?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

创设活动情境体验导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体验教育相合结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母亲节前夕,为了了解父母的辛苦及对孩子的疼爱,组织学生们通过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实的小故事,并亲自演一演父母,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说说父母的心事,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而作为子女对父母关心不够,在此基础上开展“真情的回报”活动

树立榜样导行。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教师首先要以自身良好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好: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是很有影响的,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动。教师以自身的行动树立起来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长久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良好的习惯。其次,在班级中,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推荐出大家公认的学习榜样。因为榜样是大家推荐出来的,是大家信赖的,又生活在同学中间,所以在平常的学习中,他们就会模仿着去做。

三、加强训练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意识的严格的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

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讨论会的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分解式训练。对有些目标的达成,想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呈阶梯式上升,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如在进行“朗读课文”这个目标的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了阶梯式的分解,第一阶段为正确朗读课文,第二阶段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阶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阶梯。

互补式训练。根据学生成绩、个性特点、个人意愿相结合,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同桌在某些方面产生互补。比如爱讲话的同学与安静的同学同桌,作业速度慢的与作业认真的同学同桌。平时,同桌可以有意识地自己选择时机进行某方面的互补训练,有利于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适当评价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平时的评价就是显得更为重。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1、激励性评价——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清代教育学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

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比如优秀级为5分,良好级为3分,合格级为1分,另外设立了奖励加分,得到表扬加5分,做一件好事奖5分等,计分形式为累计积分,每周一评比,然后把评比结果加以综合,评出班级明星,把照片贴在班级明星栏中。对于那些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除了把照片张贴于明星栏中,还可以当选为光荣的升旗手,成为值日班长,参与班级管理。

实行班干部竞选制也是一种激励评比的好办法。班干部的产生打破原有惯例,采用月月竞选制,每次要由队员上台作竞选演讲。事实上这也是一次借全体同学督促的时机。每次的竞选,队员们积极参与,把他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为了竞选顺利通过,他们会在平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督促与约束。在班干部竞选中,班中有每个同学都当过班队

干部,体验到了当班干部的快乐与困难,喜悦与挫折,张扬了个性,从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2、行为惩罚

著名学者孙云晓教授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比如“不乱扔纸屑的习惯“,有个别的学生通过教育和训练仍然随意乱扔纸屑,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惩罚。如让学生到指定的范围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或动手整理教室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或者搜集有关保护环境卫生的资料向同学展示,通过行为惩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利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平时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记入成长袋,建立了“金手指长”的行为习惯成长记录卡,记录袋中还放进了他们的优秀作业,优秀日记,平时课上老师奖的小卡片,自己满意的手工制作等。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每过一个阶段进行整理,向学生展示,向家长展示,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在鞭策、鼓励、肯定、宽容中不断成长。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通过多次引导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适当评价,对学生错误和反复行为的分析,采取合理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地上新台阶,学生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新的姿态、新的风采,以行为习惯教育为抓手,为断努力,不断进取,放飞孩子明天的希望吧!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篇2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行为习惯

一、前言

国家历来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文明素质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和全力配合, 而学校教育有其明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喜欢养成和塑造起着关键而不可代替的作用, 然而, 在学生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班主任平时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 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也是相对全面的, 因此, 班主任角色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 积极发挥班主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其重要。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优良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毕业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其行为习惯的好坏优劣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

二、班主任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班主任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引领者和实践引导者, 班主任的教育和引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过程。班主任工作一般是由一些工作能力突出, 师德作风优良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也是繁重复杂的, 一方面班主任老师需要负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沟通和协调任课老师、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工作等, 班主任肩负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体现在班主任工作对学生专业课程成绩的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 充当着引路人的关键角色, “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班主任作为教师的天职。班主任往往会承担所带班级的部分课程, 这也保证了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频繁接触和充分了解。因此, 班主任完成好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作风和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在学生中间产生影响, 会对班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二)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塑造。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塑造体现在班主任工作对改善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师生之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态度和一种评价。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常常会把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因此, 班主任的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心理力量。

(三) 班主任工作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干预。

班主任真诚的对待和教育学生, 班级学生也会真正做到“尊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导。越是威信较高、备受崇敬和爱戴的班主任, 他们的态度和评价越是引学生关注, 班主任的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笑, 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三、班主任工作对改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行动的策略

(一) 强化“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要真正做到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发挥班主任老师的关键作用, 必须让班主任树立起“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班主任必须做到要尊重学生, 重自尊、有个性、求自由、爱玩耍是学生的天性和特征。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天性不仅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需要。为此,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 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生为本”。

(二) 个别对待转化“问题学生”。

在班主任的繁杂工作中转化“问题学生”, 使其健康的成长, 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门, 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因为“问题学生”多数不会轻易听班主任的教育和引导, 如果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不恰当, 不但不会去的良好的效果, 还可能增强学生逆反情绪, 加重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及时的对“问题学生”其进行教育, 才会对于整个班级的良好的思想环境的形成产生积极效果。

(三) 加强与家长沟通, 实现共同教育。

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一方面, 有助于与班主任及时有效的通过学生家长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 因为学生的主要的生活半径就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另一方面, 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班主任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选择和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事项学校和家庭, 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的目的。

结语

行为习惯是个体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好的学校教育和正确的班主任引导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健.行动研究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 2004.

[2]窦忠伟.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J].教育探索, 2009. (9) :13-14.

[3]蒋健.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J].管理与创新, 2012 (11) :212-213.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班主任;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33-01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学生对班主任的每一句话、说话的语气、表达形式、说话态度都特别敏感。班主任语言慎重、语气缓和、态度和蔼、气氛和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就会减少对立情绪。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看到班主任注意自己的语言,用所特有的慈爱去爱护每一位教育对象,学生从教师的神态中看到了自己被理解和信任的时候,才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所以,班主任应特别注重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把自己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勉励有情感地交给他们,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班主任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学生搞好团结,首先要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抓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比如课桌上学具的摆放、衣着穿戴得整齐、校徽的佩戴、行李的整理……为什么不少中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校纪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上课时随意喧哗等等。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一放假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呢?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学生不会做?是学生的良好养成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教育学生不仅在校园内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公共场所、家庭院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不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其他地方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长辈也要问好……这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养成习惯之上。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更重要的是养成不乱扔乱丢的习惯。

三、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集体制定班级公约

从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就应该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指定有效班级公约,新的学期学生大都对新学期满怀着新的希望。班主任应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诚实守信,讲究卫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注意听讲,及时复习巩固,善于思考、质疑,勤学好问,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习惯是他们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中学生守则》对中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具体规范,可操作性很强,开学初,要利用周会课学习,然后结合本班实际集体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在新学期制定班级公约时,是先请学生每人写一份班级公约,然后班干部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来,再在班级公布,如果同学还有什么好的建议,继续修改,在学生充分酝酿后,写出一份能代表全班意愿的班级公约张贴在教室的墙上。由学生集体制定的公约,执行起来,自觉性就强多了。

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

班主任是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纽带。可把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与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好,既可取得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又可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要搞好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单靠班主任是不行的,还必须与各科任教师配合,因为科任老师的言行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果只靠班主任去管,那么全班有那么几十号学生,班主任是没有那么多精力的,科任教师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比较重要的。家长是学生家庭中的直接教育者,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行为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如我们这里,地处山区小镇,有的家长爱打麻将。这就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子女,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随时与家长沟通联系。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篇4

一六班班主任韩海潮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三字经》中曾讲到,“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性情和习惯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一种好习惯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孩子刚入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我认为,一是要做好工作的“每个第一次”。比如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我们便要组织孩子们进行常规训练,训练他们的站姿、坐姿和排队,让孩子们很快形成一些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才能确保上课质量。二是要从日常行为的细微处抓起。我们要以教室为工作的重要根据地,对他们回答问题、课间上洗手间、看书姿势、卫生要求等都要进行一定要求,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做到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及时对小学生言行举止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第四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的时间大都是在学校与家里度过的,两者就像是一条线条的两端,家长与老师只能各了解一端。两者如果能经常联系,各自反映在自己一端了解的情况,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养成教育有效而快速。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要与各科老师的通力合作,虚心向他们学习,积极寻求他们在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意见和建议,吸取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完善。

总而言之,高中老师工作是辛苦的,但学生行为习惯的起步训练却是甜蜜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喜看孩子们的点点进步,教育的思路会如泉涌,教育的灵感会随处相伴,从而产生形式多样的教育良性循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篇5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我根据教育工作计划,针对我班学生特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礼仪习惯、卫生意识与安全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逐条向学生讲解说明。其次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和班级里所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大家是议论纷纷啊 最后我逐条总结:

一、不良行为:

1、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

2、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不遵守纪律,随便;4 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

5、虚伪,不诚信;

6、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

7、不团结集体;

8、欺负比自己弱的人;9、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10、喜欢背后说人坏话;

11、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

12、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13、自以为是;

14、无集体荣誉感,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15、随地吐痰,乱仍杂物;16、偏食、挑食、喜欢买零食;17、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18、在家里乱扔东西;19、不吃早餐(把钱省下买东西);20、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太迷电视;20、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21、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22、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23、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24、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

二、讨论重点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增强在校学生基本做人的态度和习惯方面的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很多同学有骂人的习惯。其实,这类的不良习惯通常都是跟家长、电视节目、不良图书等的语言学的,家长骂人,孩子在学校里也会骂人,这样会恶性循环就导致孩子有了骂人的不良习惯,打架也是如此,通常有动武习惯的家长,孩子就爱打架,真正要改必须得从源头做起。所以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众多不良习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算是乱扔垃圾了,我们在操场上出去玩的时候,最好是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去,久而久之,垃圾没了,坏毛病也改了。在这里我们没提到的不良习惯还有很多很多,不过,只要大家努力,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那么多少不良习惯都可以改掉。

现在的学生身上存在的最严重的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中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今天的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又面临信息时代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的包围,以往的教育规律变得模糊起来,“养成”一下子成了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基本道德素养都没有形成,那祖国的未来也让人担心。

三、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首先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能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

1、自觉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金钥匙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认知认得形成一种长久而持续的行为。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好的行为。学校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反复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可通过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等方式说明其重要性,改变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最终使多数学生会接受这一观点的,于是就具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

2、榜样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指路灯

首先,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高人师,身正为范,在思想上,要明白自己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要立于不败之地,给学生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否则,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肯定做不到。再次,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否则说一套,做一套,缺乏价格魅力和权威性,学生是不会听从的。最后,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表彰。为了形成良好习惯,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认识后,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清单中的每一项“恶习”,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制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制度约束分两个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在制度约束方面,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增强日常检查的自觉性,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这一方面,德育处承担主要的责任,值周队负责日常检查和督促。

4、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通过举办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去塑造自己。一般有哪些活动呢?校会、班会、有关文娱体育活动、各种比赛性活动、调查活动等都可以。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

5、强制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手段

面对农村教育,再好的说教方式,有时也难以转化问题严重的学生,为此,我班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条文,参加必要的劳动,观看预防未成年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直到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有所醒悟为止。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6

——为幼儿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另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强幼儿的养成教育,已日益成为一种共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不懂文明礼貌、任性、怕苦等问题。从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幼儿园孩子大都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小班年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人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二)重视幼儿园环境熏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从中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要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学会了很多生活自理本领,不知道您能不能说出?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原则 鼓励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家长推荐好的书刊、杂志,并定期组织家长来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反馈阅读家庭教育文章的心得,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心地向书本学习,用心地向他人学习,用心地向孩子学习,用心地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三者相结合,探索育儿规律,成为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积极引导家长在家中统一家庭成员间的认识,统一教育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反复强调,各种规则不断地得到强化和补充,使幼儿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目标去努力。如:小班的文浩小朋友对进餐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进餐时注意力分散,常常将饭菜含在嘴里或吐在碗内。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孩子在进餐习惯和进餐时间上都有了进步,但孩子在家中仍要外婆喂。我们及时与家长联系,希望家长配合并能和幼儿园一样地要求孩子,不无故迁就,在家中坚持让孩子独立进餐坚决不喂,而对孩子进餐时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渐渐地孩子在家和在园一个样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步改变,他们不仅增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勤督促,多提醒,使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主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家长就要有意识地督促孩子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而且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玩具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 篇7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今年我给六年级当班主任,但是我从四年级就开始教他们英语了。所以,对于他们的一些陋习我还是一清二楚的,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

比如,早上去上第一节课,值日生从来不会准时上课,总是在卫生区打扫不完。下午去上课,教室地上总是有纸屑。英语作业总是有人不按时完成。

要想学生有好的习惯,老师首先要做榜样。开始的时候,我早上7:00以前必须到校,然后看着同学们打扫卫生。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有些同学连扫帚都不会用。于是我就接过扫帚,手把手地亲自教他们使用,好几个男生就是在我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扫帚的。学会了使用工具,我又教给他们节约时间的方法,前边几个同学打扫,后边几个同学倒垃圾,这样在扫完的同时,垃圾也倒掉,既不会浪费人力,也不会浪费时间,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卫生打扫干净。现在再去上第一节课,再也不用担心值日生不回来而人员不齐了。而我在看到教室或者是院子里有纸屑,都会主动捡起来。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主动捡纸屑,现在教室里总是干干净净的。

二、用爱心感动,与家长沟通,在自觉中养成良好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以前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经常是D。而且不管是早上还是下午总是在预备铃以后才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他沟通,了解晚到的原因,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了解孩子,以更好地关心孩子,与家长一起改掉这一坏习惯。而我又借助于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家长来听课,同时对他提问,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论坛行为习惯 篇8

摘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学抓起,班主任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行为习惯;班主任

作为小学班主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只有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让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

小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質,在生活和学习中向学生展现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会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

二、建立合理的班规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班规是不行的。班主任要制订一些合理的班规,不仅可以起到制约学生行为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规执行的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行为规范,鼓励学生按要求去做。还要制订一些奖惩措施,这样会激励学生好好地执行班规。

三、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细致的量变到比较明显的质变的过程。在班主任的教育过程中,要从“训练”“督促”和“素质养成”几个方面去培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的行为意识在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其次,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四、和家长配合好

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后天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家长配合好,让家长意识到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让家长在生活中做好榜样,并在生活中耐心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论文 篇9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但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培养过程必然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私欲膨胀等等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再者,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们也认为,我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棒!“你好好读书,考到100分,我就奖励你”。孩子们也明白,只要学习成绩好了,什么都有了,至于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可以不顾。这大大助长了一部分孩子,特别是成绩较优秀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作风。家长的负面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值得庆幸的是,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为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

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力量。

下面我就谈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我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 信任学生

我们常说:教师要用爱心浇灌祖国的幼苗,用爱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爱”是个很广泛的定义,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完全一样的,家长的爱渗透了太多的骨肉之情,一不小心会滑入“溺爱”的旋涡。教师对学生的爱当然也必须包含足够的关心,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任每个学生。

就拿令每个班主任头疼的“撒谎”来说,小学生害怕老师批评,害怕被同学取笑,当他们做错事情或是违反常规时,为了逃避责任,往往会选择“撒谎”来解决问题。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不会妄下断言或是轻易的揭穿他们,我首先会表示自己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接着会就同一事件和学生聊一些相关的话题。在有意识的加入谈话技巧的闲谈的过程中,谎言会不攻自破。这时的学生更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二 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作为班主任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班主任)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班主任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

三 开展班级常规教育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晨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谁最棒”的评价表格,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这已经成了学生自觉履行常规的动力。

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 听课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除了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包括:

1坐姿。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我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时,就让他们接受我的暗示提醒。即,我让学生牢牢记住六个字,“头正、腰直、足安”。有时我也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习惯性的条件反射:“要坐端!”或是我以特定的动作手势,如轻拍学生的后背,摆好手臂,示范正确的坐姿等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提醒学生坐姿的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2读书习惯。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有的学生捧书读时又可能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对此,我就用一些儿歌提醒学生:“我们应怎样读书?”学生齐答:“双手捧书,书本稳稳拿手中,还要稍稍往外斜。”这样做,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3写字习惯。学生的写字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写字姿势是偏头、侧身、匍伏等。针对这种情况,我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经过提示学生会自觉地迅速纠正不正确的姿势,经过多次纠正,就可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六 关注学生的品行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什么是对的、善的,什么是错的、恶的,他们的脑中没有明确的概念,这需要师长一步步的引导。在和孩子平时的交流中,我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

一次,班上一个孩子告诉我,他妈妈在路上捡了一个钱包,结果占为己有。我就微笑着问这个孩子,“你认为妈妈的做法对吗?”孩子说“不对。”我又让孩子自己说为什么不对,在此基础上,我再进一步给他讲一些道理。后来,这个孩子回家还“教育”了他的妈妈。不妨再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说话不是很了流利,第一次回答问题,就被其他小朋友偷偷嘲笑。我不动声色,等全班安静下来之后,我慢慢地说:“刚刚小朋友在笑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没有笑,在认真听。”我顺势引导孩子,“对啊!老师在认真倾听他说话,我们其他小朋友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样,你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如此几次,很多孩子都逐渐改掉了嘲笑别人的坏毛病。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我经常抓住一些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讲我们要有爱心,要尊敬长辈,不要因为爷爷奶奶疼爱你们就乱发脾气。有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这样那样的坏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七 重视家校合作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八 榜样的力量(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小学教育是人类基础教育的起点,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早期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与进步影响巨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

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大和古人是怎样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九 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十 协调学生的“知”与“行”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戴红领巾,了解情况后得知,学生多数情是因为换衣服时不注意取红领巾下来,或者取下来随地一扔,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此事忘了,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回家后就把红领巾放书包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10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孩子们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通过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活动,于细微处,从点滴中关注孩子生活的细节;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以身示范,与孩子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优化言行,美化举止,与孩子携起手来,一一落实以下目标:

一声问候:见到老师和同学先问好;

两个轻声: 进入楼道和教室要轻声说话轻声走路;

三处整洁:个人卫生整洁、教室卫生整洁、环境卫生整洁;

八个自觉文明习惯: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不高声喧哗、不吃零食、不损坏公物、不进网吧。

上一篇:施工日志记录范本下一篇:首席执行官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