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评估收费标准

2024-11-04

房产评估收费标准(精选7篇)

房产评估收费标准 篇1

在资产评估行业中,通常用准则这个名词来代替标准,尽管这两个名词可以互相通用,但毕竟其概念和使用后的意义仍有较大的差别。使用准则概念最大的问题是使人感到它是一种行政行为,是政府的单方面规定;而使用标准概念既有法规含义,也有公共秩序之意,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因此,我个人倾向用标准概念代替准则概念。

在标准化学科中,标准与标准化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人们曾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定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199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B/T3935.1—1996)中对标准和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

对标准下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从资产评估业的角度来理解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有以下几点是必须把握的:

一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建立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这里的“最佳”主要是指标准的水平应先进合理及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衡量秩序和效益是最佳的。也就是制定评估标准的目的就是规范执业、统一管理、减少社会交易成本。

二是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这一点对当前政出多门的评估业十分重要。

三是标准化是一个制订标准、发布标准进而实施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所谓标准体系,应是指与实现某一特定目的的有关系列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可大可小,但必须具有目的性、协调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发展性)。

标准化这门学科,也可说诞生于研究现场行为的过程中。18世纪7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后,流水线这种生产方式开始逐渐的兴起,达到互换目的,如实现公差配合,或者是零部件的统一,标准开始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而“管理学之父”泰勒(1856—1915)的科学管理理论则将标准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理论中所提到的劳动时间定额、工艺规程等,都是标准化在管理中运用的结果。最终完成了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和劳动环境标准化。

在了解了标准、标准化及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后,对照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资产评估业与标准化学科有着十分自然的密切关系。首先应明了的是,资产评估业中所讲的操作规范、准则等都属于标准的范畴。但只有经过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以标准文件形式发布的才能称其为国家标准。其次,将行业性的内部的操作规范或准则上升为国家标准,对于提升评估业的信誉度和权威性其意义不可低估。再次,为了使我国政出多门的评估管理部门最终实施统一的行业管理,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找一个统一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按WTO原则建立的科学而权威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启用制修订标准的“快速程序”,尽快制定或修订更多的众望所归的资产评估系列标准,建立科学而权威的大评估行业资产评估标准体系。

二、行业标准的含义及地位

行业标准译为industry standard。同时,industry standard也被翻译成产业标准。但这两个词汇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完全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对行业标准做出了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自行废止。”

我国的行业标准有西方所指的产业标准中的部分属性:一方面,中国行业标准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强制性行业标准具有法规性的作用。绝大部分的行业标准主管部门由政府部门担任。属于政府制定的法定标准;另一方面,中国行业标准化过程有企业参与的因素,一些行业归口部门是经授权的行业协会或大型集团公司,所以也有来自市场的积极因素。行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的技术路径,代表了行业竞争力的现状、潜质和前景。这就是说,中国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化管理有特殊的定位,在标准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三、对我国现有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几点看法

2000年至今,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已先后制定并发布了15项评估准则。由财政部发布的准则包括: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2004);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准则包括(属具体准则层次的程序性准则有):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2007);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2007);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2007);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2007);属具体准则层次的实体性准则有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2007);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2007)。评估指南有: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2007)。指导意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指导意见(2003);珠宝首饰评估指导意见(2003);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04);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05);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2007)。

现有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发布,对于推动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改革与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仍然有三个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制订准则的管理模式仍是“单打独斗”,由财政部和评估协会唱主角,没有吸收其他行业部门参与;二是未将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上升为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三是缺少(或者说不足)概念科学的、急需的资产评估名词术语标准。

当前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与资产估价有关的管理部门较多,有财政部、建设部、国土部、商检、物价、保险等,各个部门站在各自立场出台的管理办法也不少,但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合作共同制定评估标准(操作规范、准则)的却不多,特别是没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职业道德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机构规范执业,也使公众对评估机构的信誉产生疑虑。尽管财政部和中评协制修订了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制修订这些准则中未能将上述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参与制修订工作,失去了大评估行业走向统一的极好机会。

信誉是中介机构的生命,标准是规范执业的基石。要想使评估机构获得公众的信任,首先就应给评估机构规范执业的一个参照标准(操作规范),否则,评估师和委托人都将陷于困惑,信誉危机有可能产生,规范执业则无从谈起。

例如,从涉案资产评估实践中反映的问题看,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参照标准(或操作规范)至少有:一是目前在涉案资产评估实践中普遍使用的清算价值、变现价值其标准定义究竟是什么?二是在涉案资产评估中目前广泛采用的清算价格法具体的标准公式又在哪里?三是变现率究竟是何含义?如何确定变现率的大小?有没有确定原则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简述评估实践中是如何处理变现率和变现价值的。关于“变现率”,这是涉案资产评估中弹性最大、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指标。由于没有规范变现率的取值标准(或指南),在评估实践中,评估师对变现率的取值范围应用较多的在50%—90%。笔者在前几年评估一宗涉案的“贵族庄园”时,法院要求评估市场价值和变现价值,我们在报告中对“价值定义”和“变现价值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是这样表述的:对“价值定义”的表述是:“市场价值是卖者所得到的合理的价格,也是买者最优惠的价格。在此基础上,变现价值是根据交易日期的限定和某种强制条件及评估师经验综合判断所确定。”对“变现价值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的表述是:“①资产购买者的特殊性,估计外商购买的可能性较大;②庄园环境优于一般住宅性和商用性房地产;③目前庄园性房地产商情仍很低迷。”该案例变现率最终向法院的建议值是80%,即变现价值为评估值(市场价值)的80%。类似于笔者这样处理变现价值和变现率的可能不少,但这样是否规范和公平公正难以把握,一旦发生争议问题就显得复杂化。如果制定了相应准则(标准),评估争议就会大大减少。

四、建立统一的、权威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是评估业规范发展和最终走向统一管理的必由之路

标准化学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孤立的某一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其所产生的效应是有限的,惟有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体系才能达到较理想的预期目的。对大评估行业而言,一个较完整的实用的标准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标准(或准则、操作规范等):

(1)资产评估基本名词术语标准(这是目前最为薄弱环节,名词术语标准应是整个准则体系中最基本的基础标准)。

(2)资产评估职业道德标准(应与中国标准化管理部门合作,将其上升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3)资产评估行业统一操作规范。

规范1不动产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2动产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3无形资产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4珠宝首饰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5企业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6土地使用权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7资源性资产评估及评估报告(含说明);

规范8综合性资产评估报告书;

规范9资产评估工作底稿及档案管理。

(4)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基本操作规范。

(5)金融(含保险)资产评估基本操作规范。

(6)涉案资产(含破产企业、不良资产)评估基本操作规范。

(7)涉外资产(含商检财产)评估基本操作规范。

(8)评估中介机构管理办法。

上述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随着资产评估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断涉及新的评估领域和相关部门,因此,资产评估标准体系应构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站在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自建一个封闭的体系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标准体系的建立也不能忽视当前已存在的评估业现状,本文提出的标准体系基本上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这个体系中,“资产评估基本名词术语标准”(类似于资产评估准则)应是整个标准体系中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标准化政策考虑,这个标准的制修订最好与国际资产评估准则融合一体,不能融合的,也应向国际惯例靠拢。将职业道德单独作为一个标准列出,除了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单独列为标准(或准则)可凸现其重要性外,在技术上也可使其他的评估操作规范省去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使操作规范主要突出技术标准特性。

对资产评估行业统一操作规范,本文设计出一个开放的平台架构,一方面可以包容目前事实存在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的评估范畴,另一方面还可不断充实未来发展的新领域。一个具体的技术处理问题是,对目前已成为国家标准的《房地产估价规范》,本人建议暂可代替“统一操作规范”中的“规范1”,待时机成熟后再予修订,纳入该标准体系。

第三,在这个标准体系中,本文设想还应增加几个重要的基本操作规范即(1)至(7)部分。主要理由是,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评估关系到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必须针对证券市场的特点,投资者公开查阅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要求有针对性地披露评估过程及结果,必要时,注册评估师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应发表自己的分析意见,因此,根据上市公司评估的特殊性,应对其单独列出基本操作规范。金融资产和保险公估也涉及到投资大众的利益,人们关注度高,此类资产也有别于一般的资产,应有相对应的评估操作规范。涉案资产评估从总价值量上当然远不及上市公司评估价值总量,但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纠纷案件多,涉案资产评估的项目数量多,有关当事人对评估结果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目的的评估事项。如何规范涉案资产评估操作,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法,减少评估的随意性,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都需要有单独的操作规范。

对涉外(进出口)资产,其特殊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也应单独列出操作规范,纳入标准体系。

第四,本文最后将评估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纳入标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障碍。这主要因为,当前各个管理部门都希望从本部门的角度制定对评估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以便通过管理评估机构来监控评估业务。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制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具有共性要求的管理办法,以减轻执业人员过多过滥的考试、培训、缴费等负担,在一个权威的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管理办法指导下,使评估执业人员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这对国家对社会以至整个评估行业都是有好处的。

评估的标准 篇2

但是,对于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之类的联邦基金机构来说,投资于科学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是为单个研究人员提供相对小规模的资助,鼓励他们最具突破性的想法,还是对大团队进行长期的资助?就此而言,对于偶尔的大突破或在认识方面持续增加的进步,是否就会达到目的?抑或是对于任何一般使用的规则来说,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否太过复杂?

这些问题在如今看来显得尤其紧迫。2009年,国会为科研拨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刺激基金,给予基金机构大量的决策权。但是如此大笔的资金注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再次发生,而且2010财年总共大约有1480亿美元的联邦基金用于科研,这可能很快会引起激烈的政治争执。

因此,科研机构尽力获取从其预算中所能得到的所有价值是很有必要的。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研究出科学家多产的原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与创新政策研究(sci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Hcy)项目的负责人茱莉亚·莱恩(Julia Lane)说:“有很多的趣闻轶事,但没有研究科研基金的重要的经验基础。”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与麻省理工学院有联系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对科学家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新的阐述。2001届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副教授皮埃尔·阿奏雷(Pierre Azoulay)说:“这个话题在实际研究成果方面具有很高的自命不凡的意味。但是我们希望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科技型企业中。”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此目的都开始推进了项目,而在学术界,这一附属专业(指经济学家研究科学家)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2009年,大约200名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举办的创新会议。

2003届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经济学家、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Northwestern。s KeHogg School of Management)副教授本·琼斯(Ben Jones)说:“对经济学家来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经济学家认为创新会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事实上,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进行的诺贝尔奖获奖人的研究已经表明,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如今,一些经济学家用总体、宏观经济的方法继续研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他人,包括琼斯,详细研究实验室的状况,仔细观察科学家是如何合作的,以及什么样的激励会激发新发现和新技术。

已经对科学创新进行广泛研究的斯隆商学院的副教授菲奥娜·默里(Fiona Murray)说:“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考虑,科学不能仅仅作为优秀的难管理的人才所进行的事业,你只需简单地给他们钱,希望他们离开并做一些更明智的事。科学家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具有自主权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不把科学作为一种组织活动。”

研究科学的新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一些劳动经济学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乔舒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fist))发现了控制“自然实验”的新方法,研究模拟实验室类型的随机试验。他们开始使用历史数据来精确找出单个差异对两组其他条件都相同的研究小组的影响。与此同时,详细的互联网引文数据库开始突然出现,给予经济学家一个有关自然实验的确凿数据的来源,用于评估影响力和生产力,以及同等科学家组的团队合作。前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和科学分析的领军人物、凯洛格公司(KeHogg)的斯科特·斯特恩(scott stem)说,这些发展使得经济学家得以第一次近距离地研究科学家。

阿奏雷及其同事把这些新方法应用于研究:广泛持有的信念——与特定领域的高端人物合作——使得其他科学家更多产。该项目始于2002年,当时阿奏雷(一个健谈的法国人)做了有关生物技术行业的报告,并发现了一位同样关注这个问题的听众:乔舒亚·格拉夫·兹芬(Joshua Graft zivin)——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m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的经济学家。不久,两个人都开始研究“超级明星”科学家对其同事的影响。他们发现,与这些重要人物一起工作的科学家确实比其他科学家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发表记录。

但在2004年,在向国家经济研究局提交一些研究结果之后,他们意识到还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合作者更多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围绕着其领域内的名人工作吗?还是他们有机会与这些名人一起工作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更有能力的科学家?

阿奏雷和格拉夫·兹芬重新开始,通过调查有科学明星突然去世的实验室的工作情况找到了答案。在梳理了刊登在如《纽约时报》上的讣告之后,经济学家收集了161个这样的科学家名单,然后仔细检查8000多位与他们合著过论文的研究人员的记录。结果呢?在科学明星去世之后,合作者的产量降低了5%~8%。今年,他们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在读博士王佳岚(音译)一起将这一发现发表在《经济学季刊》(QuarteHy Journal of Economi~)上,量化了顶尖科学家对其领域带来新思路和研究课题的程度。

失败的自由

自然实验也允许经济学家研究不同类型的赞助是如何影响科学家的。比如,据阿奏雷、格拉夫·兹芬和斯隆商学院的副教授古斯塔沃·曼索(Gustavo Manso)在2009年11月的工作报告所说,事实证明,科学家的基金给予了他们在实验室内不同寻常的长期的自由,这更有可能产生突破性进展。

为了得到这个结论,他们比较了从1998年至2006年两组科学家的产量:马里兰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的研究人员和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人员。政府鼓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承担风险,并得到了5年的财政支持,并且在资金提供结束后有两年的宽限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标准,如大家熟知的R01基金,持续的时间为3~5年,受助者接受更详细地监督:如果没有重新申请资助,就会立刻停止基金发放。研究人员发现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所撰写的论文被更大量地引用,而且涉及更广的学科范围。那些科学家还会指导更多的想要继续赢得奖励的年轻

同事。

阿奏雷说:“如果你想要人们在新的方向进行探索,那么给他们规定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是非常重要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做实验和经历可能的失败。你能够促成创新,但细节很重要。你提供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工作业绩,而不是目前的工作表现。”

当然,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乐于接受这些发现。该学院负责通信及公共事务的副院长艾维斯·米汉(Avice Meehan)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选出了具有高创新力的科学家,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进行重要的医学研究,即使这需要他们花费数年的时间并意味着研究方向的改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发言人唐·拉尔博夫斯基(Don Ralbovsky)说,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志愿认为该研究非常“有意思”,但他在论文正式发表之前不会作过多的评论)。但这不是能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吸引更优秀的科学家的开始么?这将是阿奏雷和格拉夫·兹芬在研究明星科学家的影响时会遇到的一个相同的问题。

这一次,研究人员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了这种潜在的异议,并据此设计了他们的研究。他们选出了73个受人尊敬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并在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受奖者中找到了一组与之相同的抱有雄心大志的科学家:一组中有393个曾获得过学者新秀奖,另一组有92个得到了所谓的奖学基金,留作大量有前途的项目之用。就引文而言,相比于获得奖励并由国立卫生研究院支持的科学家,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在他们前5%的领域内是其2倍,在前1%的领域内则是3倍、他们在前1%的领域发表的论文也比奖学基金获得者多50%。

因此,最好是把钱给科学家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的研究——至少现在我们对这个方法有一些经验支持。另一方面,正如阿奏雷所提到的,科学进展也许仍需要依靠与生俱来的洞察力和不断的进步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天生的比较好的资助类型,资助机构应该寻找最适宜的综合方法。

从实验室到市场

基本的实验室研究只是科学研究带动经济增长的连锁环中的一环,发现的事物必须转变成商品。这也是个丰富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获得新分离基因的专利(这可能是由1980年的《拜一杜法案》(Bayh-Dole Act)带来的一次实践,《拜一杜法案》允许研究人员接受政府基金,以保持对其发明专利的控制),接踵而至的争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么做是否能阻止其他科学家对这类相同基因所做的研究?

在生物科学方面的专利已经成为默里最喜欢的洞察来源,她在牛津大学学习化学并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应用科学的博士学位,她自称为“堕落的化学家”。她说:“我是那种没有耐心让蛋糕一直在烤箱里烘焙直到烤完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化学家,这不是什么好优点。”相反,默里已经通过测试知识产权在科学研究中的影响打破了新经济学的基础。

在一系列的详细研究中,默里和几个合作者已经发现了,基因专利会——至少在初级阶段——减少后续研究。在2008年与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的肯尼斯·黄(Kenneth Huang)合著的论文中,她查阅了许多生物科学出版物并发现,公开揭露基因序列的研究在该基因获得专利后减少了5%。可是,她在即将出版的《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的论文坚决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会消失。”

现如今,专利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合作的邀请。默里的新论文调查了20世纪80年代杜邦公司(DuPont)在获得对哈佛大学培育的老鼠进行癌症研究的专利权前后的专题研究,她说:“人们过去认为如果我管理实验室并申请了很多的专利,那意味着我的科研水平的下降,我不再发表任何东西,因为我已经把它们出售以获得商业利益。”但在研究了像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博大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创始人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领导人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这样的研究员之后,她不这么认为:“如果人们有一系列好的想法,现在他们就会同时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这种做法的确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有助于我们长期的知识储备,而且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复兴人物的消逝

科学可以引领技术的创新,而创新也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但近几十年来,美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建设已经快于经济的增长了。琼斯说:“如果你审视一下进行科技研发方面的人数,以及投入其中的资金,你会发现总体的成果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我们的增长率并没有提高。”他的推论是:“个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减少了。”

这是为什么呢?琼斯认为在科学领域不断增强的专业化是一个主要因素。他表示:“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对于任何个人来说,要想获取这些知识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琼斯与西北大学的同事斯蒂芬·伍池提(stefan Wuchty)和布莱恩·乌西(Bdan Uzzi)已经量化了这种变化。在2007年《科学》(scl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查阅了1955年以来的1990万篇论文和210万个专利,并发现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量几乎翻倍了,从1.9人增加到3.5人,每项专利的发明者数量从1.7人增加到2.3人。

琼斯说:“作为一个单独的作者,要想独自完成一篇论文的可能性已经急剧下降了。”也许很令人惊讶,在社会科学中也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在社会科学领域有52%的论文是合作完成的,而1955年只有18%。琼斯补充到:“我们几乎可以到处看到相同的模式,这表明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比知识的增长更有价值,只不过现在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它。

在获得完全的专业地位之前,科学家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在一篇2008年的论文《知识的负担和“复兴人物的消逝”》中,琼斯注意到,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所有主要领域的科学家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龄都增加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博士课程在科学家们的科学生涯中所占的时间也延长了。如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得到他们的博士学位的年龄也大大晚于20世纪初的获奖者。

这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成为博士之前需要满足太多的要求,防止有天赋的年轻研究人员有突破或者为他们自己的实验室制定研究议程。琼斯说:“在医学研究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在获得研究机会之前人们都被耽误了。”确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2年~2008年的负责人伊莱亚斯·泽豪尼(Elias zerhouni)把这个称之为联邦基金机构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一个不切实际的追求?

尽管他们已经在建立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进展,研究科学事业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专注于一个新

问题:使经济学界外的人以及科学界内的人考虑他们的发现,并遵照他们的发现采取行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领导通常乐于接纳经济学研究。但是,就像阿奏雷指出的那样,活跃的科学家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研究,以至于不能接受社会科学知识。他表示“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好,我们会说服科学家和科研领导人在他们的项目中创建此类评估。但我们现在还没达到那个程度。”

琼斯表示赞同。他说:“这些机构其实很愿意接受证据。但科学界还没有完全关注这些发现。”默里说,这是“一场说服人们研究科学和科学家的艰苦的斗争,这是一次有效的活动并且社会科学界可以表达一些有用的看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2005年开始了科学与创新政策研究项目,莱恩说,部分原因是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科学顾问约翰·马伯格(John Marburger)坚持认为,关于消费模式的更详细的文件在今后几年是必须的,以证明联邦政府对其的支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管理研究单位在2008年10月举行了关于这一主题的第一次重要会议。除其他目标,这些机构希望在各机构补助金的结果方面创建共同的报告,以便更方便地收集有关基金效果的信息进行提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莱恩说:“我们要与大学一起建立共同的经验性的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但从没有让科学家在前一天晚上尖叫。”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家将不得不说服科学界的领导人,比如,引用确实能衡量一篇论文的价值,但不要对那些争议性内容比真实内容更多的论文估计过高。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曼纽尔-泰森博格(Manuel Trajtenberg)的多项研究表明,一项专利被引用的次数与其创新价值相对应,但很难评判论文引用的意义。

科学家可能也不愿意让经济学家来定义是什么构成了研究进展。以阿奏雷、曼索和格拉夫·兹芬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的论文为例。在过去他们用关键字来描述自身工作方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大约产生了10%以上的变化,研究人员在其科学生涯中通常使用该统计数据作为“创造性”的代名词。然而,阿奏雷也承认:“我们并没有一个对科学创造性进行衡量的秘密指标。这是一个有点不切实际的追求。”

关于科学家的统计数据有可能会提及政治争论的背景,这总是具有危险性的。阿奏雷说,可以假设,在所有发表的论文中有10%代表了学科的重大进步。政客们试图把科研经费削减到较低的数目。他说:“在政治上,这样的发现可能会是一场灾难。但实际上,10篇文章中有1篇重要的论文就是非常好的平均成功率了。”

因为研究科学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经济学家和科学管理人员都说,他们接下来的一大步是使科学家参与其中。莱恩说;“我们必须让科学家参与。这太重要了不能将其搞乱,所以这是一项需要协作的活动。”科学家需要共同努力研发能客观衡量自身工作的影响力的新方法。然后,科学家就需要使用它们。

资产评估收费标准 篇3

 

收费

 

 

500万以下一律收费2万 500-1000万 1000-万 2000-3000万 3000-4000万 4000-5000万 5000-6000万 7000万至10000万 10000-20000万 20000-30000万 40000万及以上一律收费16万 4万 5万 6万 7万 8万 9万 10万 12万 14万

此收费办法是本公司资产质押类授信业务专用收费标准。

1.根据评估值确定收费金额。

2.根据企业资金状态和行业特点,适当协商优惠,但不再高收。

3.评估收费与贷款数额和贷款成功与否不挂钩,纯属评估收费。

4.出质方第二年需要复评如贷款额度不变按50%收费,如需增贷则按80%收费。

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收费标准 篇4

对商标、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从资产的角度进行评估已经成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重要手段,但是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在国内属于无形资产新兴的评估领域,所以人们对知识产权评估的了解还很少。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收费标准是什么?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收多少钱?下面就大家关心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的收费问题和大家交流下!

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收费采用差额定率累进收费办法,即按资产金额大小划分收费档次,分档计算收费额,各档相加为收费总额。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关于资产评估实行有偿服务的`规定,本着“优质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按(1992)价费字625文件《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执行(编者注:目前国家在92年、、等年份发布过不同的资产评估收费标准,本文按照无形资产评估网执行的92年最低标准进行阐述),资产评估收费采用差额定率累进收费办法,即按资产金额大小划分收费档次,分档计算收费额,各档相加为收费总额。其中计件收费平均标准分为六档,各档差额计费率如下表:

差额累进收费表 档次评估值(万元)差额计费(%)

1100以下(含100)0.6 2100以上-1000(含1000)0.25

31000以上—5000(含5000)0.08 45000—10000(含10000)0.05 510000以上0.01

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收费计算方式举例说明(假设委估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价值1万元,按92年收费标准计算)

100万元以下部分: 100×6‰=0.6万元

100万元—1000万元部分: 900×2.5‰=2.25万元

1000万元—5000万元部分: 4000×0.8‰=3.2万元

5000万元—10000万元部分: 5000×0.5‰=2.5万元

10000万元以上部分: 2000×0.1‰=0.2万元 ———————————————————————

合计收费: 8.75万元 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按照评估项目的繁简程度、时间要求、评估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评估工作的服务质量等,在规定收费标准范围以内,与委托单位商定收费额。评估收费实行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委托方与受托方应依据国家有关评估规定签订资产评估项目合同或协议书,明确评估项目收费数额或计费方法。评估费一般可预收百分之五十,其余部分待评估确认后结清。

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付款方式一般为签约后支付约定收费的50%作为预付款,收到前期服务费开始评估咨询工作。评估工作完成后,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将评估的报告结果通报委托方后,将剩余评估咨询费用于两个工作日内汇入评估机构指定帐号或交付指定工作人员,评估机构收到余款后印制评估报告纸质文本及时送达委托方。

无形资产评估网所属的无形资产评估服务机构会根据不同客户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需求约定合理的收费方案,满足客户费用预算的需要;我们承诺:“评估收费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评估收费标准》执行,不在收费标准外乱收费、隐性收费 注:本文中涉及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报告业务收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定,仅供客户参考使用,不作为法律合约依据! 中都国脉(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原隶属国家体改委,是由财政部批准的具有权威资产评估资质的国家级、国际化的大型专业无形资产评值机构。全国百强中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机构,无形资产从业经验。 公司先后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信、中国首钢、中国石油、中检集团、有研总院、紫光软件、北青传媒、贵州茅台、海南航空、北汽福田、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了成功合作。为“茅台”、“王老吉”、“青海湖”、“雅鹿“、“志高”、“海化”、“力诺”等数百个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千余项专利、非专利技术进行了权威价值评估,有力地推动和支持了企业的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 业务范围:

1、企业价值评估(整体资产评估): 适用于设立公司、企业改制、股票发行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兼并、收购或分立、联营、组建集团、中外合作、合资、租赁、承包、融资、抵押贷款、法律诉讼、破产清算等目的整体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

2、单项资产评估: 资产转让、资产抵押、资产拍卖、资产租赁、诉讼清偿等目的的机器设备、专业化生产线、房屋建筑物、房地产、长期投资、债权、股权等单项资产的价值评估。

3、无形资产主要有: 商标权、商誉、商(字)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版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

4、项目评估: 项目转让、项目融资、项目合资、项目合作等目的的各类项目评估。

5、探矿权和采矿权评估: 作价入股、企业改制、资产转让、租赁、清算等目的。

6、其他服务: 为各类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财务咨询等专业服务。

房产评估收费标准 篇5

关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收费标准的说明

一、压覆矿产资源评估计费标准

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收费标准与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数量和储量相关,压覆矿产资源的数量和储量直接影响评估工作量。

根据《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09]2914号)》及《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计价格[1999]2255号)》的有关规定,压覆煤炭资源收费标准约为15-20万,其他矿种约为10-15万,评审费根据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的收费标准计算(约1.8-7万)。

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最低收费标准计算

电能质量及其监测评估标准综述 篇6

1 主要的电能质量标准体系

1.1 中国电能质量标准

目前,中国电能质量国家标准主要包括:限值标准、监测评估标准、控制设备系列标准。

近年来,经过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的不懈努力,中国电能质量系列标准逐步引起了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关注,许多外国公司及相关国际组织技术人员也认真研究中国的相关标准。在2010年韩国首尔召开的IEC/TC 8年会上,中国代表提议的“Characterization of power qu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lectrical energy suppliers”国际标准议案获得通过,目前已作为新工作提案向各成员国征求意见。

中国电能质量监测相关国家标准主要指:GB/T19862《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相关评估的内容分散包含在限值标准中,主要涉及:GB/T 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 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945《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24337《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等六项国家标准。

1.2 IEEE电能质量标准

IEEE也采用电能质量的术语定义,2002年成立了专门的电能质量分委员会(The Power Quality Subcommittee),其电能质量体系比较完善,主要包括:谐波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Harmonics (IEEE Std519);电压质量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Voltage Quality (IEEE Std 1250);电力系统谐波监测(Working Group on Monitoring Electric Power Quality(IEEE Std 1159);电能质量的解决(分析)方法(Working Group on Power Quality Solutions);电能质量管理培训。

1.3 欧洲电能质量标准

欧洲普遍以电压特征描述电能质量,其定义为:公共电网中表征电力系统干扰水平的一系列指标,现有的标准一般涉及到低压、中压系统。其主要标准是EN 50160《公共配电系统供电电压特性》。

1.4 IEC电能质量标准

IEC以前主要以电磁兼容的低频传导干扰描述电能质量问题(即IEC 61000系列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本不是一回事。2008年TC 8发布了电能质量相关第一部标准:IEC/TR 62510 Standardi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ity,阐述了电能质量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电磁兼容的相互关系。但该标准同时也采用了电压特征这个概念,原因在于该技术委员会成员多来自欧盟,标准内容也大部分来自欧洲电能质量报告(EURELEC-TRIC PQ Report,第2版)。

由于电磁兼容与电能质量议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将电能质量问题等同于电磁兼容问题。事实上,电能质量议题与电磁兼容存在较大的差别。电能质量问题涉及三个利益方:电力公司、用户、设备提供商。电能质量问题首先表现为供电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电网标称电压、频率与所连设备额定电压、频率的协调,进而考虑影响供用双方的电能质量指标问题。一方面从用户角度,保护其生产工艺流程及预期功能的连续性,同时要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而电磁兼容主要涉及两个利益方,即产品制造商及其实际用户。对于电磁兼容,其主要关注点在于设备的设计及其结构是否合理,可见电磁兼容评价首先需要定义一个环境,在此环境里设备自身及其他设备均能够工作正常。因此,会出现即使所有用电设备在其测试的电磁环境中合格,也不能保证公共连接点电能质量指标一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可见,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是两个不同的量值控制体系,但是又互相联系:首先电磁兼容是电能质量控制的一个方面,设备的发射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有助于电能质量综合指标的改善与控制;同时公用电网电能质量水平的控制,有利于给电气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

2 相关监测评估标准技术分析

实际上,监测评估与限值标准属于同一个约束体系,离开限值标准的基础约束谈论孤立的监测评估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介绍与理解监测评估标准,必须首先理解与领会其对应的限值标准的基本约束。

2.1 限值指标的基础约束-电力系统运行方式

无论是IEC、EN,还是IEEE,其电能质量指标限值均是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给出的。

但是我国电能质量限值标准却是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小(较小)运行方式下给出的。可以说,这一要求是我国电能质量限值标准体系的基础。应该充分理解与体会这一规定的背景,因为,此规定的差异直接影响电能质量监测、评估方法的诸多技术细节。

2.2 电能质量监测的数学方法

目前,就电能质量监测的数学方法而言,国标、IEC、IEEE、欧盟标准等之间均没有差别。

以谐波监测为例,GB/T 24337、IEC 61000-4-7、IEC 61000-4-30的规定均与下述技术要求相同:基于DFT进行谐波分析(FFT为其快速算法);采样窗宽度:50Hz系统下,DFT方法时,10周波;窗形状:同步状态下选择矩形窗;基础监测数据获取要求:每10周波获取一组谐波数值,共15个这样的数值(基本等于3秒钟时间间隔)采用方均根的办法形成一个有效记录,即:。

2.3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简约方法、评估方法差异

首先必须明白,数据简约不是数据压缩,也不是简单的数据简化。数据简约是针对海量数据,依据其未来实际用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留适用其用途分析所规定条件的、必要的、非失真的有效数据。良好的数据简约方法不仅能够节约数据存储、传输资源,大大提高系统智能分析性能,同时又不至于产生错误的结论或诱导。

2.3.1 IEC 61000-4-30电磁兼容(EMC)-第4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一电能质量测量方法

a.关于数据简约

IEC 61000-4-30指出,一个记录时间间隔有3种情况存在,即:

·很短时间(very short),Tvs=3s

·短时间(short),Tsh=10min

·长时间(long),T1=2h

除频率、闪变之外的记录数据简约方法均采用方均根的方法。方均根的目的在于主要关注其“功率谱”特征,即注重其数据的热效应。

为什么要采用方均根的简约方法,以谐波为例,IEC 61000-4-7 (1991)标准,对数据简约方法的选择是这样提出的:

·如果要查找瞬态效应,则应选择该时间段的最大值记录;

·如果评估谐波的长期效应(热效应),则应采用方均根的方法。

因此,IEC 61000-4-30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电磁兼容角度考虑,选取了长期效应(热效应)的数据简约方法。

b.关于评估方法

IEC 61000-4-30标准指出:应用上述数值(3秒钟数据或10分钟数据或2小时数据)采用95%、99%或最大值作为某点的指标值用来评估一天或一周的谐波水平。

仍以谐波为例分析上述评估方法。IEC61000-4-7 (1991)标准,其给出的评估方法是这样的:对于一天24小时,如果主要考虑瞬态效应,时间段内所有最大的记录值中的最大值保留一天,并计算所有这些最大值的累计概率值(95%和99%);当考虑长期(热)效应时,时间段内所有记录的方均根值的最大值保留一天,而且应计算出所有这些记录上累积的方均根值的累计概率值(95%和99%)。据此,可以进一步理解IEC 61000-4-30评估方法的由来。

2.3.2 EN50160公共配电系统供电电压特性

EN50160标准规定的数据简约方法:平均值方法(10 min mean RMS value)。

标准规定的评估方法:标准要求在一周的评估时间内,各次谐波95%10分钟数值不超过标准值。

可见:EN50160的数据简约方法完全不同于IEC61000-4-30。

2.3.3 中国国家标准

a.限值标准的出发点及其相关监测规定

·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

谐波限值国家标准规定,谐波电压(或电流)测量应选择在:

——电网正常供电时可能出现的最小运行方式下,且谐波源工作周期中产生的谐波量最大的时间段内进行;

——谐波测量的数据应取测量时段内各相实测量值的95%概率大值中最大的一相值,作为判断谐波是否超过允许值的依据;

——当测量点附近安装有电容器时,应在电容器组的各种运行方式下进行测量;

——为了区别暂态现象和谐波,对负荷变化快的谐波,每次测量结果可为3s内所测值的平均值。推荐采用下式计算:m≥6

·GB/T 15543—2008《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限值标准中相关测量内容

——测量条件为:测量应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较小方式下,不平衡负荷处于正常、连续工作状态下进行,并保证不平衡负荷的最大工作周期包含在内。

——每个不平衡度的测量间隔可为lmin的整数倍,采用平均值的简约方法;

——仪器记录周期为3s,按方均根取值。电压输入信号基波分量的每次测量取10个周波的间隔。对于离散采样的测量仪器推荐按下式计算:

·GB/T 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限值标准中相关测量内容

——测量条件: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较小方式下,波动负荷处于正常、连续工作状态;

——以一天(24小时)为测量周期,并保证波动负荷的最大工作周期包含在内;

——取最大值作为评判的依据;

·GB/T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给出电压偏差的条件为: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4个不同类型的时间长度:3s、lmin、10min、2h

——连续测量并计算电压有效值的平均值,最终计算获得供电电压偏差值;

·GB/T 24337—200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

——间谐波的评估测量要求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小方式下,间谐波发生最大的情况下测量;

——间谐波的测量可以在3s测量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出3min、10min或2h的测量值。综合方法为取所选时间间隔内(例如3min)所有3s测量结果的平方算术和平均取平方根,例如3min的测量值为:

式中:60-3min内包含3s的测量次数。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国标限值标准对其电能质量指标监测数据的简约方法进行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有最大值、均方根值、平均值三种方法。

b.GB/T 19862—2005《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规定的数据简约方法及其思路

GB/T 19862—2005对于基本记录、简约周期及数据简约方法采取了下述规定:

·记录:

记录分为基本记录与存储记录两种(闪变除外)。3对于谐波、三相不平衡度、电压偏差,首先,一个完整3的采样周期内获取的测量值为一个观测值;其次,在一个基本记录周期内对诸多观测值方均根后形成一个基本记录;对于频率偏差,在一个基本记录周期内形成一个基本记录;最后,在一个保存记录周期内由基本记录形成保存记录。

·记录周期及保存记录的取值方法

规定:一个基本记录周期为3s。主要在于考虑了谐波、三相不平衡度的限值国标中相关测量内容;电压偏差、频率偏差限值国标中既然没有相关要求,按3s实施以便于测量取值的规范统一。

存贮记录周期取值3分钟。主要有几方面考虑:一是当地记录保存周期若取3s,则数据量过于庞大,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其二记录保存周期可取为1分钟、5分钟、10分钟,若取值方式以方均根值方法形成尚且可以,但这种简约方法又不符合我国限值国家标准中关于测量的具体条件要求;若取值方法按“最大”的取值原则进行,1分钟的时间间隔显得偏小,5分钟、10分钟的时间间隔又显得偏大。

权衡之后,考虑按“最大”的取值方法,以3分钟作为记录保存的时间周期。即取3分钟内60个基本记录(3s记录)的最大值作为一个保存记录。

2.4 对比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IEC、EN 50160,还是国家标准,其监测评估的最根本差别在于监测数据的简约方法(见表1),主要差别在于:

·IEC电磁兼容标准采取长期热效应思路,规定方均根值的简约方法,但简约周期有多种选择,实际操作不好取舍;

·EN 50160规定平均值的简约方法,简约周期仅规定10分钟时间间隔;

·国标限值标准要求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小方式下进行测量,并针对不同的指标规定了所采取的最大值、平均值、方均根值的数据简约方法,同时规定了多个简约周期;

·国标监测设备通用要求采用了最大值的简约方法,简约周期仅规定了3分钟时间间隔。

3 监测数据简约方法的探讨

3.1 监测数据简约的基本技术约束

数据简约不能舍弃目标所要求的本来特征,因此,考虑到电能质量问题所涉及的下述方面:

·国家标准限值标准测量条件的要求;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用户生产工艺的正常连续运行;

·电磁兼容环境。

同时,注意到不同数据简约方法的侧重点,即:平均值方法在于滤除随机因素,关注稳态量的集中趋势;方均根值方法关注被测量的功率特征,也就是发热特征;最大值方法关注被测量引起的安全、危害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

3.2 几种简约方法的仿真比较

为了进一步理解上述数据简约方法的差别,本文进行下述数值仿真分析,希望读者针对仿真结果的差异,结合电能质量问题的具体特点,进一步进行体会。我们知道,标准差是一种常用的离散指标,它直接地、平均地描述了一组数据差异的大小,是最重要、最常用,也是比较精确的一种差异量数。在同一个指标下,标准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的差异程度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标准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的差异程度越小,数据分布越集中,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因此,我们用标准差的变化描述简约数据周期内数据的波动水平,采用最大值、平均值、方均根值、概率大值(50%、95%、99%)等数据简约方法,观察其结果的差异性。

考虑到IEC、EN 50160、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各种简约周期一般在1min~10min之间,并注意到本文主要讨论公共连接点电能质量的稳态指标。因此,在此简约周期内数据的波动性一般不会很大,考虑其标准差在0.1~1之间变化;同时,取数据简约周期为5min,基本记录周期为3s进行分析,则5min简约周期内样本数为100个。表2为均值控制在4(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数值),标准差在0.1~1之间变化情况下对所对应的100个样本采取各种数据简约方法的结果对比表,分析时控制每组100个样本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图1、2分别为第一组、最后一组数据的正态分布曲线,可以观察随着标准差的变化,数据的波动性及其差异性分布的变化。

分析上述数据可见,标准差在0.1~1之间变化情况下,方均根值、均值、50%概率大值三种方法的数据结果差别不大,说明在此期间有50%的时间超过简约结果值;最大值在标准差小于0.5情况下接近95%概率值,当标准差大于0.5后最大值约为95%概率值的1.2倍,当然接近99%概率大值。

4 结语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探析 篇7

关键词:林业政策;标准评估;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6-0045-05

林业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林业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 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的总称,它具有政府行为、强制性和公众利益机制等特点。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林区是落后地区,林业是弱质产业,林农是弱势群体,林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广大林业从业人员的福祉。政策评估是制定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政策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对己出台的政策进行科学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完善政策和制定政策[3]。所谓政策评价,是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政策目的及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实施管理和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对政策成本、效益以及相关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4]。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是衡量林业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及社会效果,判断政策合理与否的关键工作,是林业政策良好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调整与优化林业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1中国林业政策评估研究概述

截止2013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163%,林业系统企事业单位44 562家,涉及1 563 271名林业从业人员[5]。但在我国, 长期以来只重视林业政策目标、方向、设计、决策、制定以及林业政策与其他部门政策相互关系上的研究。而对林业政策的绩效评价和如何通过对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来优化林业政策的研究却很少[6]。将资源、产业发展和环境联系起来,置于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框架下对政策进行定量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7]。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是维持、修订或终止政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六大重点林业工程的相继启动,尤其是国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林业政策评估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政策评估意义方面,任景明认为要在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政策运行机制,特别是政策评价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健全完善政策评价机制[8]。李兰英等则强调加强政策评估和监控的制度建设,要求对较重要的林业政策均应坚持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和公正标准进行政策评估并将评估的重点放在政策执行结果和政策失败的原因上, 以利于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以实现决策科学化, 减少政策失误[9]。而刘伦武、刘伟平则认为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有利于改善政策设计、决策和实施效果。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促进林业发展[6]。

在评估方法上,杨伶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及多方面的知识,目前, 构建指标的方法主要有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10],王雪琴也提出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综合法、交叉法和指标属性分组法等[11],刘丽红等则采用AHP法对国有林区职工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职工生存状况的关键影响因素[12]。

在评估对象上,陈钦从公益林补偿的角度对相关政策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13],杨超等对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评估标准体系[14],肖泽忱等从理论的角度对我国林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作出了相应的思考[15] ,杨学春等对林区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6],李宝银从林业现代化的视角对福建省的林业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先关研究[17],杨伶等人则对我国林业外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10],秦悦等以辽宁丹东为例,科学的分析了2005年以来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影响的程度,客观评价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的促进作用,是进一步完善林权改革的依据[18]。

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还是很少,研究程度不深,对于林业政策的改进、更新与评估还任重道远。

湖北林业科技第44卷

第6期梅运田,等: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探析

2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

政策的有效评估赖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一项政策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很多,解决问题是要耗用资源的,只要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轻重缓急和理论的采用问题。林业政策标准评估是针对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等法律法规类以及规范性文件等政策性和技术性规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其理论基础的选择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与效益来进行考量。目前比较实用、普遍的理论方法有:

2.1成本(费用)—效益分析法

费用-效益分析是指基于折现的效益和费用的量值大小来判断和评价公共部门或非盈利部门的项目(或计划)和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性的一种方法框架[19]。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吸收了发达国家关于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科学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本效益分析已成为我国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工具,对提高投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该方法的优点是透明、定量化。一种尽可能货币定量化的优缺点比较比泛泛的定性描述更易为公众所接受和理解,也更具透明要求的强制性[21]。不足之处是主要适合于评估单目标,在多目标效益量化(包括货币化)等方面较为困难。

2.2层次分析法

由于林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现在的科研水平还难以对政策的绩效作全面完整地评价,因此常采用层次分析法[15]。层次分析法简称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该方法的优点是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较少,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2.3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步骤: (1)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2)采用构建好权重向量;(3)构建评价矩阵,建立适合的隶属函数从而构建好评价矩阵;(4)评价矩阵和权重的合成,采用适合的合成因子对其进行合成,并对结果向量进行解释。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事物本身的模糊状况,并且能用于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综合评价;缺点为计算复杂,对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主观性较强。

2.4其他方法

用于林业政策评估的理论还有很多,如对比分析法、访谈法、时间模拟法、公众评议法等。在进行政策评估时,我们往往是根据实际,综合考量,综合运用各项理论方法,以使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更加全面,贴近实际。

3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原则

3.1动态发展原则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和反映方式,要考虑政策的时效性,评估体系要有很强的动态性,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化,要能综合、及时的反映林业政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3.2系统全面原则

评估体系指标要系统的反映林业政策的各个方面,既要对林业政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作出评估,同时要考虑到政策带来的正效应、负效应,要统筹兼顾评估体系间的层次性、协调性和普适性。

3.3可操作性原则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含义要尽可能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和理解,所确定的指标要方便收集、比较、分析。指标项的选定既要从当前政策实际出发,贴近现实,数据要详实,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

3.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林业政策标准评估需要依靠不同的指标加以衡量,定量指标有其自身局限性,如评价的公允性受样本测算的影响, 而定性指标的局限性主要来自评分者的主观差异。因此,在选取评估指标时,要统筹综合考虑,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构建

4.1林业政策标准评估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及多方面的知识[10],根据评估原则,本文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人物访谈、德尔菲法等方法形成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指标,初步构建了包括1个目标层,4个项目层,21个指标层在内的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表1)。

4.2评估因子权重分值的确定

在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中,各评估因子的权重主要采用上文提到的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计算,考虑到有些指标难以量化评估,我们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加以量化。利用筛选出的评估指标,在专业的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version 0.60)中,建立层次建构模型,生成各指标间两两比较的的矩阵,按“1-9级标度法”(表2),输入成对比较的结果,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此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赋值评分。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评估因子及其分值见表1。

4.3评估因子权重赋值及解释

根据各指标间的重要性,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每个评估指标因子按“高、中、低”或“好、中、差”做定性判断,再给予等级赋值。根据人们对优良等级的习惯性判断,“高“或”“好”赋值1≥X≥08,“中”赋值赋值08>X≥06,“低”或“差”赋值06>X≥0。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评估因子赋值及解释见表3。

4.3评估模型

根据上文的评估体系与赋值,我国林业政策标准评估体系的分值如下公式计算:

w=∑21i=1αixi

式中:αi为21个评估因子的权重,xi为各评估因子的赋值,w则为林业政策评估分值,据此可对我国具体林业政策进行评估,按分级标准划分林业政策综合价值等级。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徐斌,刘小丽.森林认证对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影响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1):610.

[3]刘斌,朱广忠.评价的整体分析方法理论研究[J].理论研究,1997,(8): 910.

[4]冯洁.中国林业政策评价研究[M].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07.

[5]国务院数据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www/integrated/.

[6]刘伦武,刘伟平.试论林业政策绩效评价[J]. 林业经济问题,2004,(6):347350.

[7]曹建华,王红英. 林业政策模拟模型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602606.

[8]任景明.建立政策评价制度确保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24(6):527530.

[9]李兰英,刘德弟,程云行,等. 林业政策系统运行问题探讨[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 : 8488.

[10]杨伶,肖更生,王金石,等.对我国林业外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7,(12):7274.

[11]王雪琴.城市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与评价—以大渡口区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2012.

[12]刘丽红,曹玉昆,孙百原,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林区职工生存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4):7788.

[13]陈钦.公益林补偿政策评价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3):2933.

[14]杨超,王学雷,张青,等. 湖北省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体系探讨[J].湿地科学,2014,12(6):759765.

[15]肖泽忱,布仁仓,胡远满,等.对我国林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 224228

[16]杨学春,牛瑞萍,姜庆国,等. 林区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森林工程,2007,23(5):7884.

[17]李宝银.福建省林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4549.

[18]秦悦,翟印礼.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以辽宁丹东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301832.

[19]黄渝祥,刘俊.政策、法规的选择与评价方法[J].当代财经,2005,(8):5255.

[20]高喜珍,陈通.成本效益分析在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10,(3):110112.

[21]M.D.Adlre. Rethink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Yale Law Journal.Nov[J].109.Vol.109:165248.

上一篇:社区党建联席会章程下一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