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传上海模考题

2024-05-19

范蠡传上海模考题

范蠡传上海模考题 篇1

包拯传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除大理评事()(2)第归,杀而鬻之()(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4)恶吏苛刻()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吾尝跂而望矣

B.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拯乃悉毁去 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D.与人不苟合 则与一生彘肩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20.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章通过、、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3分)

17、授予官职;只管;赠送;厌恶

18、B

19、(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旧制”,“径造”,文句通顺

1分)

(2)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

消息都断绝了。(与,平居,绝)20、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更加突出他的人

格高尚。

21、智破盗牛案;不持一砚归;改旧制,透明办案;律己戒子;(任选3项)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家训:後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上一篇:村级民主生活会下一篇:绩效考核工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