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土传病害

2024-08-07

小麦土传病害(精选5篇)

小麦土传病害 篇1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适合发展大棚蔬菜, 大棚蔬菜行业和农药使用长期处在公众热议的风口浪尖, 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大棚蔬菜土传病害的防治上, 就应该采取一些无公害的物理防治技术。

一、清棚

第一茬蔬菜收获后, 很多病菌附着在蔬菜残枝上散落田间, 进入土壤中, 成为下茬蔬菜的侵染源。因此, 农户应在蔬菜生长后期加强病害防治, 直接减少病源基数, 并且在每茬蔬菜收获后, 彻底清除室内残枝败叶, 对易感根系病害的蔬菜清除残根。

二、闷棚

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 温室内作物换茬时, 采取水淹、火烧、高温闷棚等技术措施, 铲除室内土壤残留病菌、净化土壤、杜绝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在生产中, 也可以利用某些蔬菜特性, 如黄瓜可耐短时高温的特性, 进行闷棚杀菌。操作时应注意选择晴天进行闷棚, 前一天浇水, 棚内温度45~50℃, 闷棚2小时, 可有效防治霜霉病等病害。

三、深耕

深耕可以疏松土壤, 又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一般要求每次收获后深耕45cm, 借助自然条件, 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等, 杀死一部分土传病菌。

四、换土

重茬次数多, 应将耕作层换土, 这样可以避免循环侵染, 以便减少病害, 提高蔬菜产量。

五、嫁接

针对某些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 在不换土的情况下, 可采取高抗或免疫的砧木嫁接, 可以控制土传病的为害。如西瓜嫁接在葫芦上、黄瓜嫁接在黑籽南瓜或白籽南瓜上, 可以彻底解决枯萎病等为害。

六、种植大葱

大葱的根圈能产生抗菌微生物, 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 从而防治多种蔬菜病害。通过将大葱同蔬菜等作物间作、轮作或混作, 能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繁殖, 土壤中已有病原菌的密度下降, 从而达到消毒土壤的目的。

七、使用无病菌肥料

严禁带病菌肥料进入棚内, 施用的农家肥等有机肥, 必须经过暑季高温充分腐熟, 方可使用。

八、轮作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改变病菌的生态条件, 减少侵染, 合理施用有化肥, 同时增施有机肥, 调整好植株的生长, 培育健壮植株, 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九、选用壮苗

育苗时应选用无菌基质配备营养土, 以减少苗床病菌为害, 栽培时要选用无病虫害的健壮苗。要获得健壮苗, 应适当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 防止植株徒长。

十、及时防治病害

在生产过程中, 一旦发现病害, 要针对病害种类, 立即采取果断措施, 对症用药, 坚决彻底消灭, 绝不可以任其传播和蔓延。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物理防治技术成本低廉, 安全无公害, 不污染环境, 既可防病, 又可培肥地力, 有改良棚室土壤, 优化棚室生态系统之效, 值得提倡推广。

温室甜瓜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篇2

关键词:温室;甜瓜;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81-1

甜瓜作为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适合北方地区温室栽培,在每年的初春季节上市的甜瓜,价格非常高,能达到20元/公斤,收益很好,因此,广大农户对温室栽培甜瓜的积极性很高。在阜新地区,很多乡(镇)都组织农户进行甜瓜的种植,其中以阜蒙县他本镇白玉都的甜瓜最为著名,白玉都的甜瓜合作社已成立多年,带领广大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但由于温室中连年种植甜瓜,甚至品种都不更换,始终种植“翠宝”这个品种,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甜瓜减产、品质下降,成为制约甜瓜生产的重要因素。现将甜瓜经常发生的土传病害如:枯萎病、蔓枯病、根腐病等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以期为农户提供参考。

1 甜瓜土传病害的发病症状

1.1 枯萎病

甜瓜枯萎病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部,表现出的典型症状是萎蔫。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期发病为主。成株期发病一般从甜瓜开花结果期开始表现症状,病株的茎基表皮开始呈水浸状病斑,后茎蔓基部软化缢缩,有时有琥珀色脓胶状物溢出。整株表现为,开始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随着病情的发展,中午萎蔫,早晚不能恢复,最后全株枯死。

1.2 蔓枯病

甜瓜蔓枯病主要危害甜瓜的主蔓和侧蔓,叶片也受害。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出现黄褐色“V”字型病斑(这是甜瓜蔓枯病最典型的症状),严重时整个叶片枯萎死亡。主蔓和侧蔓受害时,受害部位开始时会出现椭圆型病斑,病斑黄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逐渐缢缩。发病严重时,病部以上茎蔓全部枯死。

1.3 根腐病

根腐病在甜瓜成株期发病严重,主要症状表现为:根部及茎基部最初表现为水浸状病斑,之后病斑变为褐色,逐渐扩大、凹陷,地上部分由于得不到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而出现枯萎,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根茎腐烂,植株枯萎而死。

2 甜瓜土传病害的防治

在大棚中经常发生的病害中,土传病害是属于比较难以治疗的病害,生产中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挽救,所以防治土传病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预防病害的发生作为重点,发病后药剂治病作为补充,才能很好的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防治甜瓜土传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甜瓜这种病害较多且重的作物来说,选用抗病的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防治枯萎病、根腐病,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避免连年种植单一品种,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目前,甜瓜上比较抗病且品质较好的品种有龙甜系列、白砂蜜、锦丰甜宝等。

2.2 种子处理

在甜瓜播种之前,种子用药剂处理可有效的减轻枯萎病、蔓枯病等的发生。生产上可用0.1%高锰酸钾、50%多菌灵及10%磷酸三钠等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然后再播种。

2.3 嫁接防病

采用嫁接的方法防治甜瓜的土传病害是最有效而且成本较低的一种措施。生产中常用“圣砧一号”白籽南瓜作砧木,采用靠接或切接法进行嫁接。嫁接后要将幼苗置于塑料棚中保温、保湿,白天控温在28℃左右,夜温15℃左右,相对湿度90%,半个月后即可断根,防病效果可达95%~100%。

2.4 土壤消毒

大棚中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连作,枯萎病菌、根腐病菌在土壤中积累过多,导致定植后生长期内这些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做好土壤的消毒能有效的降低病原菌的基数,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种:高温杀菌和土壤熏蒸消毒杀菌。

2.4.1 高温杀菌 在大棚的空闲期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杀菌,是现在利用较多的一项技术,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使用不当或者不科学的情况,使得这项技术的效果大大降低。现将具体的操作步骤介绍如下:一是清除棚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并进行翻地;二是浇透水,保持田间湿润;三是用黑色地膜覆盖好地面,注意边缘一定要压实;四是密封7天以上,这期间棚内的温度大概在50℃~55℃,土温也能达到40℃左右;五是揭掉薄膜,使土壤自然降温,7天以后再定植幼苗。

2.4.2 土壤熏蒸消毒杀菌 土壤药剂消毒是防治土传病害,避免连作障碍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现在生产上常用98%棉隆(必速灭)微粒剂进行土壤消毒。具体方法是:一是精细整地。施用棉隆前,先进行深翻(约30厘米),再用旋耕机进行打地,使土壤颗粒细小而均匀;二是浇水。浇水保湿3~4天,以便让线虫和病原菌及草籽萌动,更容易被棉隆气体杀死;三是施药。将棉隆25~35公斤/亩均匀撒施在土壤中;四是拌匀。将药剂和土壤翻拌、混匀,深度达到30厘米;五是浇水。药剂与土壤拌匀后,土壤表面浇适量的水;六是盖膜。盖上薄膜,用棚外新土封好边,消毒12天左右;七是揭膜。揭去薄膜,透气7~10天左右,即可定植。

棉隆在阜新市保护地土传病害防治示范区的推广应用试验中,防病效果显著,各种土传病害发病率都在10%以下。

2.5 发病期施药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DT杀菌剂600倍液或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防治,每10天灌一次,连防2~3次。

保护地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篇3

1 土传病害发生特点

土传病害是由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病原体, 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如作物的菌核病、立枯病、疫病、黄萎病、根节线虫病等10余种。这些病害大部分在作物体内隐藏期较长, 很少在苗期表现症状, 而是在作物开花结果时发生, 如不及早防治, 其损失不可挽回。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土壤、灌溉水或农事操作来传播, 主要危害作物的根和茎, 破坏植物维管束, 切断植物对水分与营养的输送通道, 造成植物很快干枯死亡, 农民把这种病都称为不可救治的“癌症”。

2 土传病害防治方法

依据土传病害的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 防治土传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即通过培育壮苗, 改变栽培方式, 创造不利于土传病害病发生的环境, 并结合科学的化学防治, 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2.1 农业防治技术

2.1.1 品种选择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可有效地减轻下茬作物的病害。

2.1.2 高温处理种子有些病虫靠种子传播, 在播种前通过温汤浸种可有效地杀死种子表面病菌。具体方法是将种子充分干燥后, 在55~70℃温水中充分搅拌10~15分钟, 即可杀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

2.1.3 高温处理育苗营养土将营养土 (没种过蔬菜的肥沃园土50%, 充分腐熟的马粪或麦糠等40%, 腐熟农家肥10%) 用60℃高温处理30分钟, 杀死土中的病原菌、线虫及蛴螬等害虫。

2.1.4 嫁接防病选择抗病品种作嫁接苗砧木, 如黑籽南瓜嫁接黄瓜, 野生番茄嫁接番茄等。一般抗根结线虫的品种都含有M i基因, 以含M i基因的品种为砧木时, 应注意温度超过28℃时, 其抗性效果降低, 甚至丧失抗性。

2.1.5 深翻整地结合土壤深翻 (25厘米左右) , 施足底肥, 然后暴晒3~5天, 以高温杀菌, 改善土壤环境, 使作物健康生长, 提高作物抗逆性。

2.1.6 石灰消毒利用夏季空闲期, 每667平方米撒施100公斤石灰、500公斤碎稻草, 翻耙入耕层, 铺盖地膜, 充足灌水, 密闭15~20天, 利用太阳能高温杀菌。同时调节土壤酸碱度p H值6.5~7, 形成不利于土传病害发生的土壤环境。

2.1.7 科学施肥由于常年连作, 品种单一, 土壤中营养元素明显缺乏, 致使蔬菜抗病力下降。因此, 必须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保证蔬菜健壮生长, 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

3 化学防治技术

土传病害的化学防治应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土壤消毒时, 首先要做好清洁田园工作, 将上茬作物的秸秆、根茬、块茎和落叶等清除干净, 同时结合深翻施足底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药剂的土壤消毒方法。

3.1 福尔马林、多菌灵等药剂用于育苗营养土处理

按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30~50毫升, 加水3升喷洒床土, 用塑料膜密闭苗床5天, 揭膜15 天后再播种;或用30%苗菌敌10克/平方米,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 按每平方米用药8~10克与15~30公斤细土混合, 播种时1/3铺在床面, 其余2/3盖在种子上。

3.2 龙鑫颗粒剂消毒

98%龙鑫颗粒剂, 在熏蒸土壤时必须保证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持水量的60%~70%。如土壤干燥, 可在清洁田园后灌透水, 灌水后3~5天待机器可在田间作业时, 立即翻松土壤施药。按面积计算好用药量, 均匀撒施在地表, 并与20~30厘米土壤混拌均匀, 然后再喷水覆盖塑料薄膜密闭土壤10~15天, 揭膜通风5~7天后方可播种或定植作物。

3.3 呻嗪霉素消毒

用1%呻嗪霉素消毒, 首先要给田园灌水, 使水分均匀渗透耕层土壤, 然后按每平方米土壤随水均匀喷药5克, 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土壤10~15天后, 揭膜通风5~7天, 方可播种或定植。

小麦土传病害 篇4

关键词:设施草莓;土传病害;无害化

中图分类号: S436.68+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126-02

收稿日期:2014-09-18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2378);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编号:2013-NY-001);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编号:NY2014029)。

作者简介:吉沐祥(1963—),男,江苏宝应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植保农药研究开发。Tel:(0511)87274221;E-mail:jilvdun2800@163.com。

通信作者:庄义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农药与农作物植保。E-mail:yqzhuang@sina.com。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1种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草莓种植总面积达113 989 hm2,总产量200万t,总产值超过200亿元,我国已成为草莓生产、消费第1大国。草莓种植已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了草莓专业村、草莓乡(镇)、草莓县(市)。由于耕地资源有限,草莓连作现象普遍。随着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出现了土壤盐分累积、土壤酸化、养分失调、土壤微生态失衡等问题[1]。草莓对土生真菌包括疫霉菌属(Phytophthora spp.)、腐霉属(Pythium spp.)、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轮枝菌属(Verticillium spp.)等多种病原菌敏感,易发生连作病害,往往造成草莓生长发育迟缓、匍匐茎明显减少、结果减少、果实无法正常膨大,严重时甚至全株枯死,严重阻碍草莓种植业的健康发展[2-3]。目前生产上对土传病害仍然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常使用恶霉灵、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导致草莓抗药性严重,且防效不理想,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舌尖上的安全”事关人们健康,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草莓消费量不断增加,生产中用于防治土传病害的生物农药制剂少,且单一生防菌等往往防效不够稳定。为此,笔者根据目前江苏省设施草莓生产实际,提出设施草莓土传病害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草莓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防治原则与策略

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防治策略是从切断有害生物病害流行三角(寄主-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入手,綜合运用保健抗病、栽培防病、生物防治的措施,将草莓土传病害控制在允许水平之下,实现草莓生产可持续发展。

2选择抗病品种与无病种苗

选择抗枯萎病、黄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优良草莓品种。选购组织培养的无病种苗,防止种苗带菌。对引入的种苗要进行严格检疫,发现带有病原菌要及时销毁,防止病害传播扩散,自留提纯复壮的无病壮苗。分批采集优良无病植株上发生的匍匐茎子苗,选用无病基质穴盘隔离土壤定植,集中管理,注意定期防病、培育壮苗,作为翌年生产种苗[4]。

3选择育苗田、设施栽培园

避免连作田为育苗圃,选择无病的水稻茬口,建议远离草莓生产区育苗,减少病源传染概率。避免在前茬为瓜果、茄科蔬菜的耕地上种植草莓。避免选择排水不畅的低洼地。避免在连作地、越夏育苗地连茬种植草莓,对草莓连作3年以上的田块进行土壤消毒杀菌处理,或采用无病基质栽培。

4加强栽培管理

深沟高畦,防干旱防雨涝,及时清除发病的植株,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后期喷施叶面肥,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测土平衡施肥、增施农家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5]。酸性土壤增施CaO 600~750 kg/hm2,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太阳能高温还原消毒

采用太阳能高温还原消毒法[6]。6月上中旬将选定棚室内上茬作物收获后的遗留物清理干净,焚烧、深埋或放置到远离种植区的地方。3 月上旬撒施有机物料。将棚室内边角的土壤尽量铲向中间,彻底消毒棚室内土壤,之后将稻麦秸秆或农家肥或其他未腐熟的有机物均匀撒于地表,用量15~30 t/hm2,然后均匀撒施米糠4 500~7 500 kg/hm2或饼肥 3 t/hm2,增施石灰氮750~900 kg/hm2。用旋耕机或人工将有机物、石灰氮深翻入土壤,深度以20~40 cm为佳。翻耕时应尽量均匀,以增加石灰氮或米糠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积。做垄或原草莓垄深翻后整细土壤。重新做垄时确保高度 30 cm,宽度60~70 cm。做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表面积,以利于快速提高地温、延长土壤高温时间、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用完好、透明的塑料薄膜(尽量用棚膜,不要用地膜)将土壤表面密封起来。从薄膜下往垄沟内灌水,直至垄面湿透为止。保水性能差的地块可再灌水1次,但地面不能一直有积水。7月中旬将大棚完全封闭,注意大棚出入口、灌水沟口不要漏风。晴天时20~30 cm土层能较长时间保持在50~60 ℃,地表温度可达到70 ℃以上。这样的状况持续 20 d 左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多种真菌、细菌及根结线虫等有害生物。8月上旬打开通风口,揭去大棚膜、地面薄膜,土壤耕翻后任其日晒雨淋,使还原状态土壤尽快熟化、氧化,恢复土壤活力。半个月后可进行草莓生产。

6优选生物菌肥、生物药剂

6.1基施法

草莓起垄后,用生物菌剂如5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粉剂30~60 kg/hm2或400亿活芽孢/g地衣芽孢杆菌粉剂45~75 kg/hm2或10亿活芽孢/g多黏类芽孢杆菌粉剂60~75 kg/hm2等拌细土撒施垄面并及时翻拌入土壤,保持垄面湿度,利于孢子成活繁殖[7]。

6.2蘸根法

定植前对草莓苗进行蘸根处理,选用10亿活芽孢/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等。用广口桶或筑成四周高出地面15 cm的田埂,包括四周在内,铺上无破损的塑料薄膜,放入药液,深度为6~10 cm,将草莓苗根部整齐放入药液中,浸泡10~20 min,取出放在阴凉处。

6.3灌根法

选用10亿活芽孢/g多黏类芽孢杆菌250倍液或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1 000倍液[9-10]或3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300倍液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等,栽种后 1~3 d 内用1~2种生物药剂混用浇灌根部,间隔7~10 d浇灌根1~2次。重病田浇灌根2~3次,分別间隔7~15 d,每株药液量200~300 mL。

7辅助化学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时应遵循以下准则:以太阳能高温消毒、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规定。注意药剂轮换交替使用。若发生连作病害,于草莓发病初期挖除病株,选用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制剂,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或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200~300倍液等,浇灌病株穴周进行消毒,预防病害发生蔓延。

参考文献:

[1]吉沐祥,潘跃平. 草莓标准化生产实用新技术疑难解答[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张运涛,张国珍. 草莓病虫害概论[M].2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2-43.

[3]周坤生,周桂乐,邹秀香,等. 草莓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J]. 中国果菜,2010(5):19.

[4]吉沐祥,李国平,杨敬辉,等. 江苏省大棚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创新[J].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58-60.

[5]季国芳. 草莓有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6]糜林,杨敬辉,霍恒志,等. 土壤高温还原消毒法克服草莓黄萎病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2010(5):179-180.

[7]张梅申,岳增良. 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2003,7(9):64-67.

[8]冯玉龙,阳丽,王银定,等. 草莓病害生物防治初探[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2(3):59-61.

[9]徐淑华,蒋继志,姚克文,等. 两株拮抗细菌对草莓根腐病的抑制作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81-83.

小麦土传病害 篇5

关键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土传病害;土壤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07-03

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最早是由本溪、葫芦岛两市于2006年从山东引进,经过3 a的试验示范,2008年开始在辽宁省范围内全面推广。随着该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各地出现挖沟劳动强度大、人工费用高、投入成本逐年加大、土传病害的预防及土壤环境的改良进一步升级等一系列问题。为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产品品质,改良土壤,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帮助农户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助推设施蔬菜产业内涵的整体提升,研究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革新技术对蔬菜作物土传病害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选在朝阳市朝阳县设施农业高效示范园区中土壤结构条件、肥力相当的3栋相邻棚室内进行。

1.2 试验材料

供试秸秆:玉米秸秆。供试菌种:生物菌种及活化剂,由辽宁省朝阳市宏阳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供试植物:黄瓜,品种为中荷M1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1) 处理A,秸秆粉碎。将玉米秸秆粉碎至10 cm以下小段撒施,施用量为2 100~3 000 kg/667 m2。试验田清洁后旋地,将秸秆、农家肥、三元复合肥、菌种依次均匀撒施在棚室内的壤土上,旋耕壤土2~3遍,做25~30 cm高垄,使用滴灌技术,铺地膜、定植、浇水等环节按常规栽培方法进行管理。2) 处理B,垄沟铺埋秸秆。在栽培垄之间挖深15~20 cm、宽40~60 cm的沟,按照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建造方法进行操作。3) 对照(CK),常规栽培。每个处理小区面积50 m2,共设3次重复,随机排列。

1.4 试验管理

1) 菌种处理。按照4 kg菌种兑150 g活化剂的比例,加入80 kg水,保持水温在20~25 ℃,每隔30 min搅拌1次,2 h后使用。将配好的菌液均匀浇撒在秸秆表面,并在秸秆上覆土、浇水。菌种用量为8~10 kg/667 m2。

2) 试验棚底肥。施用优质农家肥3 000 kg/667 m2,三元复合肥30 kg/667 m2。

3) 栽培管理。①采用嫁接育苗,播期为2013年10月20日,定植期为11月25日,密度为40 cm×60 cm,定植后地膜覆盖,膜下软管微喷。②定植后即浇缓苗水,之后视作物生长情况及时浇水,2个处理分别浇6次水,CK浇8次水,每次浇水时对反应堆及时打孔通气。③试验追肥随水同时进行,在整个生育期内,2个处理分别追施黄瓜冲施肥2次,CK共追肥5次,每次施用量为30 kg/667 m2。④栽培过程中进行病虫害防治。共使用杀虫剂3次,主要防治蚜虫及白粉虱,使用药剂为爱福丁、蚜虫净;2个处理分别使用杀菌剂2次,CK共使用杀菌剂8次,主要防治霜霉病、枯萎病等;使用农药为甲基托布津、疫霜灵等。

1.5 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的影响

1.6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在黄瓜采收结束后,对各处理的土壤进行采样,并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DB21/T 1288—2008)对所采土样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的影响

2.1.1 根结线虫病 各处理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有显著的预防作用。由于调查前期温室地表温度相对较低,耕层有益微生物菌群活性较大,所以防治效果比调查后期明显。粉碎秸秆比垄沟埋秸秆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更好。

2.1.2 枯萎病 各处理黄瓜枯萎病防治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与对照相比,2个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对发病致死情况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在棚温相对较低时,防治效果更佳。2个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

2.2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各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见,秸秆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土壤活性,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相比对照,2个处理使温室土壤pH值更加趋于中性,通过菌种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在降解秸秆的同时活化土壤,使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速效钾含量提升明显。由于秸秆粉碎采用整块土壤进行旋耕,将菌种、秸秆等均匀混入耕层土壤,所以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比垄沟铺埋秸秆的方法更加有效。

3 结论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有效降低黄瓜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时可改良土壤活性、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对秸秆粉碎和垄沟铺秸秆2个处理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秸秆粉碎这一革新技术更有利于预防土传病害和改良温室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1] 鲍国成.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效果的试验[J].养殖技术顾问,2013(12):216.

[2] 李秀娟,龙云程,唐敏,等.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初探[J].杂粮作物,2009(6):388.

[3] 姚志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形式及应用效果[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1):60-90.

Abstract: Straw biological reactor innovation technology i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existed biological reactor technology for facilities vegetable stalks in view of the intensive labor input and the high cost in manual work.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cucumber in a bid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this technology on the prevention of soil borne diseas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greenhouse soil environment.

上一篇:药物制备下一篇: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