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1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内容或主题相似的课文,并正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以下两种教学思路供参考选用。
其一:(1)读读拼拼。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抽查读等方式达到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2)读读说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3)读读画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4)读读议议。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如,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理解“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将《“打扫”森林》中最后一段“吃、咬、钻、毁”四字调换位置后与原文对照来培养语感;拓展、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造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还可议议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感悟写法上的特点。(5)读读写写。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可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受到启示,产生的创意,培养创造性思维。
其二:如果有条件,可采用网络条件下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专题性网络课件,可包括相关新闻、学习提示、飞机与轮船的设计、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探讨平台(讨论疑问、抒写感想)等,借助教师创设的网络资源,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超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可以安排为:听播新闻,带入情境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依托课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畅叙感受开放网络(包括BBS论坛),延伸拓展。
2.本课有8个要求会认读的生字,大多数字形较为复杂,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殃、腐、翼、键、鲸”等是形声字;“殃、壤、鲸”的韵母要读后鼻音;“翼”可与“冀”比较,在读音、字形以及字意上注意区别开。根据字不离词的特点,可让学生读读记记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并自主积累其他喜欢或感兴趣的词语。
《大自然的启示》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③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③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网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网络课堂。
A案
●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①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②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①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②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③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叫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①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②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2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 由《“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短文组成, 属于略读课文。《“打扫”森林》讲述了德国有个林务官, 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 结果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通过列举生动的实例, 阐述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有所发明创造。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学会观察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 并从中受到启发, 能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课文通俗易懂, 表现手法独特, 做到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富有童趣,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 养成善于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习惯, 形成按照自然界中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大胆想象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 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森林之歌》片段。
2.启发谈话。看了这段视频, 你喜欢森林吗?森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看看大自然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诱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愿望, 把学生思绪带入课文,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
殃帚腐壤翼略键鲸
(1) 自由读, 指名读, 开火车认字组词。
(2)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近字并组词。
(3) 书写字词。重点指导“腐壤翼”的读音和书写。
(4) 指名读并说说画线的词的词义。
3.简单概述各段的主要内容。
4.朗读交流。
(1) 交流对课文感受最深的语句, 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1:“几年过去了, 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光秃秃的像一把扫帚, 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感受是:第一,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没叶的橡树和菩提树写得很形象具体, 第二, 橡树和菩提树好悲惨啊, 连树叶都没了。预设2:“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枯枝败叶, 看起来是脏东西, 其实, 它们腐烂之后, 变成了腐殖质, 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感受是: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互相需要的。预设3:“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 把野草锄了, 鸟儿飞走了, 森林里的害虫就逞凶啦。它们大量繁殖, 成群地向树木进攻, 吃树叶, 咬树根, 钻树心。”感受是:林务官真可恶, 像这些害虫一样地可恶, 他和害虫都是森林毁灭的罪人。)
(2) 学习了课文, 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要保护好森林, 不乱砍伐树木, 才能保护好森林中的各种鸟类和动物, 才能使害虫得到惩罚和遏制, 少吃树叶、树根和树心, 达到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扫清文字障碍, 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注重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品读课文, 讨论解疑
1.学习《“打扫”森林》。
(1) 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不能“打扫”森林, 如果“打扫”了森林, 很多树木会干枯。) (林务官打扫森林后, 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少了, 有些树木干枯了。)
(2) “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提示: (1) “打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扫; (2) 这样的“打扫”是一种毁灭行为, 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
(3) 浏览课文第5~6段。 (1) 默读课文, 思考: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因的重要语句。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 (4) 学习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即:如果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为地破坏这种联系, 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内容和思考、交流来理解文本内容,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领悟文本的内涵, 养成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2.学习《人类的老师》。
(1) 按照学习《“打扫”森林》的学习方法, 学习《人类的老师》。
(2) 讨论问题。 (1) 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2) 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课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 读了本文后, 你受到什么启发? (“自然界中的事物能给予人启发, 我们要认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 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和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或自然中的每一件小事, 立足让学生从书本走向课外, 走向自然。
四、讨论交流, 总结归纳
1.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
(1) 《“打扫”森林》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只有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才能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2) 《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生物能给人们启示, 科学家可以从自然界中的生物身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它们不愧是人类的老师。)
探讨自然形态对设计的启示 篇3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根本,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自然。从古至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着大自然对我们的无偿馈赠,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它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养育栽培并教导着人类,而人类也从她的身上学会了创造和创新,就好比牛顿通过对苹果的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大自然的多样性也使人类的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自然界的万物都在用它的特点和本质启发着人类进行不断的创造,也给予人类丰富的设计灵感。设计源于自然,大自然中各样美的形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与原则对于设计有着极大的启示。
自然形态的模仿
模仿是一种古老、生命力最强的设计思想,是人类直觉性的创造方式,可以说设计之初便是从模仿开始,而模仿设计即是从模仿自然开始。原始人类从尖锐的兽爪、牙齿、锋利的蚌壳中获取灵感并提取形态,制造了人类最初使用的旧石器。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壁画中,那些尚未进入文明阶段的人类在岩洞墙壁上绘制的运动形态的各种动物,也都是从自然界的猎物中获得灵感并对其进行模仿绘制。
而在人类不断的发现、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模仿水平也随着创造力的发展而上升。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它独自特别的形态及功能,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又如圣经中讲到“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按照圣经讲的,神创造的自然万物都是经过造物者的精心设计与安排的,有许多奇妙的配合,互相依存、共同发展,造物者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点所安排布置的都是特别的。自然的运行严整有序,形式又纷繁多样,是设计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源泉。
早期人类通过模仿葫芦和果实的外形制成了各类水器;通过模仿花瓣、动物等制成了碗、杯等食器;又通过对动植物形的观察,在各类器具上添加了像“鱼身纹”“藤蔓纹”等的装饰图纹。而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中,形态的模仿也被广泛运用在各类设计之中,如模仿飞燕的燕尾服,模仿花朵的椅子,模仿动物的首饰,模仿植物的装饰花纹等等。
当然,在现代形态设计中,除了单纯的模仿,还有对自然形态的继承,很多的造型和结构没有直白的模仿,更多的是模仿加改良的设计思想。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剧院的外形设计,虽无法直接看出它的模仿来源,但从它的设计中能感受到自然形态那种熟悉的气息,它那三组优美的白色壳体,就是通过继承的模仿,似贝壳又似鸟翅,就像一艘帆船与港湾完美融合为一体,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自然形态的规律
当我们关注周围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甚至是地表、海洋、天空的时候,会惊叹造物者带来的自然之美,而这些自然形态之所以美,不但是因为它的外形,还由于那种蕴含在形态中的模式与规律。每个单体都有它独特的外形模式,这些形态的部分组成结构,我们很难发现哪部分太长哪部分太短,它们都是按着每个物种的需要并在适应环境与生存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当看到大象的鼻子和狗的鼻子,天鹅的脖子与老鹰的脖子,我们感觉同样具有吸引力,同样具有和谐感。
1.比例与尺度
在对大自然形态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自然物都具有精确的构造。大自然的设计蕴涵着种种关系,有些被人类发现,有些或许还隐藏着丰富的奥秘。常用的比例尺度——黄金分割比例、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形态的研究发现的结果。1:1.618…的黄金比例存在着与大自然深刻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常常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比如向日葵的花盘,菠萝的外表皮、植物的卷须、玫瑰花瓣等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处处都有黄金比例的痕迹,这就是人类情感会觉得它赏心悦目的原因。而这种黄金比例也极多的被应用在各类的设计中,比如苹果的logo设计,在看似简单的形态中其实运用了大量的黄金分割比例关系。
再如勒.柯布西耶以和谐人体为基础提出了“模度”这个概念,它从很多人体的姿势中寻找比例与尺寸,用简单的数字和比例反映了人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甚至爱因斯坦都对此评论道:“此比例系统极易产生美妙形式,很难产生丑陋形式。”它的“模度”被广泛运用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甚至是雕塑和绘画领域中。比如他设计的朗香教堂,墙面的墙洞、地面分割等的许多设计中都源于他的“模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平衡与和谐
自然物的很多形态,虽然我们不知道它到底哪里精妙,但潜意识中人们会感觉“不错”、“很美”。人们会因一朵花而驻留,会因一座山而发出感叹,会因一只飞翔的鸟而吸引,这种无意识的喜欢,究其所以然正是其中所隐藏的和谐与平衡。
霍雷肖.格林诺在他的《适合的法则》中写道:“马的腿骨很纤细,我们很欣赏,猎犬的胸膛很深,我们也惊叫:太美了!人之所以喜欢这种种自然之物,并非因为他们具备或缺少某一部位,也与他们的外形或颜色无关,而在于所有部位的和谐一致,在于细节适应部分,部分服从整体。”
和谐带给人的是一种舒适感,它是无形于色的。大自然的构建带给设计的其实就是如此——各方面取得平衡。好比一头猎豹在草原奔跑之时,整个身体带来动势和张力的同时,还让观者领略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不会感觉它不协调不美,这就是大自然的设计反馈——静态是美的,动态依然很美!
设计亦是如此,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寻找形态的平衡和谐之感,当一个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人会不自觉的产生不舒服感,而我们在大自然中常能感受到舒适,这就启示给我们只有使设计表现出和谐,才能达到真正的美感。比如斯塔克设计的“章鱼”榨汁机,当看到它的时候会被它的奇异圆润吸引,它的上部是一个圆顶倒椎体设计,而下部是三个曲面支角,不但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整个流线型的“柔性”也让设计看起来非常和谐与统一,能够给人们一种放松、流畅的视觉审美感受。
自然形态的思考
自然形态蕴涵着造物者极大的智慧,而人类在不断挖掘自然形态,对其模仿、借鉴并寻找其规律的同时,也对其有更深刻的思考,考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思考能带给设计更为本质的启发。
1.可持续性原则
自然物的构建都是相互协调,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的,自然物的设计意图也都是朝着有利一面发展的。自然界所表达的是不断更新、持续的生命力。 例如植物与动物是互相依存的。植物放出氧气、吸收碳气;而动物则是吸收氧气、放出碳气的。两者交互为用,就能共存、共荣。
人们从会思考开始就会做设计,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做好设计。好的设计需要人具备良好、正确的设计意识和意图,并且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许多创造和设计都提高了我们的生活,但在提供功能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规律的服从。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当这个平衡不断被打破时,最终会付出应有代价。
2.完形原则
在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和依托,各个单体都不能独自存在,整个生态链的持续,需要各种物种共同维护,一旦其中一个遭到破坏,整个生态机制都会受到影响。正如格式塔所提出的基本宗旨“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或“1+1=3”。当我们观看天空的时候,月亮星星与天际交相辉映我们觉得很美,而如果只有星星或只有月亮,感觉就缺少了什么,那种整体美就消失了。再比如一个森林环境下,树、花、草、动物、大地都是相互调和,共同发展,建立一个完形。这个完形的美比单个形态的美更具吸引力。
设计也并不是将每个文字、图形等符号作为单独孤立的元素对待,而应该将各部分看作和谐的,相互影响的,相互提高的整体看待。而且不单是考虑一个设计,更需要认真审视这个设计在整体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从整体出发对其进行设计思考。
大自然的启示习作课教案,反思 篇4
1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真实地表达出来。学习如何选题,积累开头结尾的各种写法,积累各种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
选好材料,选好角度,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进行书面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
学生整理自己的体会、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经过、心得体会或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的口语交际非常精彩,大家的交流也很热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如何记录与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出示课题)板书(记录与分享)
1.回顾本单元课文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第三组课文,《自然之道》告诉我们……,神奇的大自然中各种动物植物又是我们《人类的老师》让我们受到很多启发,发明创造出了各色各样的高科技产品。而黄河的变化过程和打扫森林的故事则是大自然向我们提出的严重警告,警告我们什么呢?(指生答)
2.汇报交流启示
除了课本中的故事,我们又从积累到的资料中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吧。有请上节课的小口才能手与我们分享大自然的故事。
《乌龟壳的启示》(生XXX)
让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个故事。
《茅草与锯的故事》
《壁虎的脚》
过渡:感谢以上同学的分享。同学们其实大自然的启示无处不在,只要你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与思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记录你的观察与发现。
二、记录与分享,研究习作
过渡:要记录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要记录什么,所以,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1.写什么,确定自己的习作内容
刚才我们的小伙伴与我们分享的(PPT出示),还有我们收集到的哪些仿生学的事例呢?(生补充)这些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题材。还有,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奇怪的大自然的现象,你收集到了哪些呢?(指生说,PPT出示)从你们的交流中,徐老师简单的罗列了一些,看这些都是我们的题材,我们可以写的东西可多了,现在你可以再翻翻积累的资料,跟你前后左右的小伙伴讨论商量一下,作出你的决定,你要写什么。然后记录在你的作文积累本上。(生写习作内容)过渡:这么快就决定好了,看来大家都是果断之人啊,都已经胸有成竹了。汤汤老师说:写作犹如烹饪,现在有了食材,我们就该研究怎么烧的问题了。
2.怎么写,列好自己的习作大纲
到底怎样才能烧出一盘好菜呢,向大师学习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了。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的课文时如何进行记录的。(出示PPT自然之道)。
首先,作者观察了什么?(生答)板书:观察,起因。这是事情的起因。然后,作者详细描写了发现这个自然之道的过程,板书:发现,过程;最后,用事实告诉我们结果,让人们得到启示,板书:结果,启示。看,这就是我们平常习作的黄金三段式。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听过的两个故事,(PPt出示)。现在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的黄金三段式可以怎么建立。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试着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一写。起因是谁观察到什么现象,经过是发现了什么特点或者规律,结果如何,有什么启示。
(1)有了提纲,现在我们要给自己的文章取个响亮的题目了。回忆一下课文的题目,再来读读这些题目。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些文章的内容呢?取题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如果是这个内容,你可以给它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PPT出示)(指生答)(出示精彩题目早知道)看看自己选定的内容,给自己这次的习作拟定一个引人注目的题目吧!(生拟题)
(2)完成开篇或结尾
过渡:我们都说,万事开头难,习作开头更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攻克难关吧。(出示PPT,各类精彩开篇)看看你自己的选题,你觉得哪种开头的方式比较适合你这次的习作内容呢?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篇精彩的结尾。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已经找到灵感了,赶紧拿起笔,开始写吧。(生自由习作,师巡视,选典型)简单讲评。
(3)几个写作小技巧
确定写什么好似一棵大树有了树干,列好提纲,明确了文章思路,起因经过结果,好似有了主要的枝干,接下来,我们要往这棵大树上添枝加叶,学习几个写作的小技巧。
a.巧用设问,为文章添彩
什么叫做设问?设问有什么好处?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设问。过渡: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写作的小技巧可以与大家分享呢? b.多用拟人比喻,(到文中找找这样的例子)
c.夸张,排比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
d.还有具体的数字说明,对比,细节描写等等
四.作业超市,完成习作。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设计分为这样几个板块:回顾课文,确定主题,用两个故事的展示来引出收集到的资料,确定习作内容,并用课文中的实例与这两个小故事为例简单概括习作思路,拟定一个精彩的开头和学会巧设问题的开篇方式是我安排的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次习作的两个训练点。拟题,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两个不同内容的拟定方式,并用了拓展性思维方式,进行同一内容可以取不同的题目来做了一个口头的训练,并完成自己那篇习作的拟题环节。在学习巧设问题开篇这一作文小技巧时,我首先安排的还是向课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两个开篇,然后补充了两个课外的例子,并当堂练写,讲评。最后的小结,大树形式的板书,为了能让学生对作文的总体结构加深印象,学会整体把握。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啊,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启示)。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吧。生齐读课题两遍。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板书(自读自悟).这篇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学生接打扫森林板书(打扫森林),另一篇是学生接人类的老师板书(人类的老师)。
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指名学生回答。(没有,打扫森林的打扫应该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师过渡: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那么这两篇文章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然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向你的同桌请教。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向不出声的字典老师请教了。教师巡视看学生在查什么词语,提醒学生可以把查到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写在书上。
3、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 鲸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4、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5、指名学生读词语中的生字。
6、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
7、刚刚同学们通过那些方式明白了那些词语的意思,能跟大家说说吗?指名学生回答。
三、学习打扫森林
1、大家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从前德国有个)
3、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在讲什么了。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读到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就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记在旁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吧。
4、指名学生汇报?
5、问,为什么说林木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大家再读读书,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6、同学们,林木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指名学生回答。
7、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白这一点了,那我们再想想刚才你们提到问题。为什么说林木官下了一道异想天开的命令呢?指名学生回答。
8、那我们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9、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
10、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课文,真会思考,刚刚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呢又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咱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地学习人类的老师。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蜻蜓和飞机 鲸和轮船的图片,教师指导说说种种受到的启发。那么向这样人们从蜻蜓、鲸啊得到启示的例子还有吗? 学生回答。
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呢,难怪这篇文章中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那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指名学生回答。
4、的确,林木官他本来是想打扫森林,没想到呢却破坏了森林,甚至是毁了森林。人们从蜻蜓从鲸身上得到了启示。那同学们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大自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把你得到的启示或者是你学了这两篇文章心里最深的感受动笔写一些吧。指名学生读读自己的感受。
是的,如果我们破坏了大自然的话呢,我们就会受到惩罚,相反,如果我们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的话呢,我们就会受到启发,从中受益。教学板书: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特殊学生备课: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范文 篇6
教学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11《蝙蝠和雷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内容? 生: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生: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我们做事认真、努力。
生:蝙蝠通过嘴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蝙蝠的耳朵,蝙蝠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式。
师: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从中你们又会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12大自然的启示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这篇课文有两篇短文。生:打扫森林的打扫加了引号。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这篇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森林里面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谁是人类的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1、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 鲸鱼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宽敞 生态平衡 栖息 省略
2、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学生领读,全班跟读2遍
4、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扫”
三、学习“打扫”森林
1、会读了生字词,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结构是什么?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砍光,把杂草、枯枝烂叶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森林渐渐被毁掉了。因果结构,因(1-3)灌木砍光、杂草除尽 果(4-6)害虫逞凶、森林被毁
3、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生:一方面,“打扫”不是真正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另一方面 “打扫”含有批评之意,这一“打扫”对森林有着致命的危险,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事情,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4、同学们,林务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师:很好,从哪看出来的?
生: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师:这段话里面有很多的联系。同学们看看怎么将它们联系起来。生:枯枝败叶——小动物——矮树丛——昆虫——鸟类——兽类
师:它们构成了森林中的生物链,正是这样的关系才能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5、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引出过渡段和中心句。
①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统统”说明“打扫”得十分彻底、干净。②林务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美滋滋”说明林务官对“打扫”的结果非常满意,欲抑先扬,为后文蓄势;朗读时应略带得意之情。
③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把光秃秃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说明森林被侵袭的程度大。于痛惜中带给人深深的思考,引出下文。
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过渡句的用法。过渡句/段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⑤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⑥它们大量繁殖,成群的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吃”“咬”“钻”“毁”(变色)四个词写出了害虫的危害之大,点明了“打扫”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人为地破坏了生物链,是生态失衡,才造成了恶果。
6、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生: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了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树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观念。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师:学习完了打扫“森林”,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篇短文。快速的阅读课文,告诉老师谁是人类的老师?
生:鸟,蜻蜓,鲸鱼。或者说是动物,生物。
师:按照学习“打扫”森林的方式,首先了解大概故事和文章结构,然后提出问题,对句子的理解,最后是对我们的启示。
1、讲述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科学家不但从鸟类、蜻蜓等飞行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还根据鲸的外形特点设计出来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分-总
分(1-2)蜻蜓:解决机翼剧烈抖动。鲸:流线型外形阻力最小。总(3)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为什么生物能成为人类的老师?
因为科学家从生物身上获得了启示,从而有目的性的发明创造。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5、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完了两篇小短文,大家想想为什么课文已有标题《大自然的启示》还要设置小标题?
生:自然界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小标题《“打扫”森林》讲述了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做法得到了一个使森林蒙受灾难的教训,从反面告诉人们大自然给(jǐ)予的深刻警示;而第二个小标题《人类的老师》讲述了科学家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正面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给人类带来了好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体现了主题,教育我们如何对待大自然,启示鲜明深刻。
师:大家回忆一下,还有哪些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生:鸡蛋和薄壳结构 生:蛙眼与电子蛙眼 生:潜水艇和鱼的气囊 生:苍蝇与小型气体分析仪 生:响尾蛇与夜视仪、响尾蛇导弹
六、课下拓展:
1.阅读仿生学书籍 2.完成同步课堂练习12课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 篇7
关键词:道法自然,教育启示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1], 其精神早已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心理品格, 只不过我们有时由于“日用而不知”罢了。“道法自然”[2]作为老子核心思想之一, 对于中国教育思想本土化和素质教育落实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道法自然”的实质与教育意蕴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2] (第25章) 老子认为, 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 人效法大地, 大地则依法于天, 天则效法道, 以道为其运行的依规, 道则以自然为归。对道的理解人们各有其观点, 通常认为老子的道既有作为宇宙论、本体论、发展论意义上的天道, 也有作为为人处世、人之为人的人道。[3]也有人反对对老子的道作各种意义上的分割和阐述, 海德格尔认为, 当我们在一种知性思维模式中将“道”理解为一客观对象———“物”的时候, 那么, 不管这“道”“多么流行, 也还是没有像它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朴素自然”。[4]从老子的辩证主义思想出发, 应该说道既是不可把握的、不能言说的天之道, 也是可知可感可说的效法天道的人之道。“道”即“自然”, “道”是运动变化的, 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 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而“道”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就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从而形成了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教育思想。无为而为, 即无心而为, 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为是应为而为, 不是强制不为!
教育的对象是人, 对人性的探讨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基。老子不言人性善与恶, 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是无知无欲、素朴自然的婴孩状态, 只是由于社会文明的浸染和教化, 使人丧失了自然的本性, 变得功利和贪婪, 因此教育应当“道法自然”, 使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绝仁弃义”[2] (第19章) , 从异化走向本真,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2] (第28章) 。老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十分独到和精辟的, 婴孩的本性不能用善恶加以界定, 原本如此的本真自然, 让人喜爱, 而经过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文明驯化后反而产生了种种虚伪、私欲和罪恶。《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混乱, 有忠臣。老子看到了人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状态后人的被异化和被奴役的现实, 人作为自身存在的目的却变成了存在的手段, 而老子所说的“复归”并不是完全生物意义上的倒退, 他也认识到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需要不断去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 这是一个不断增加、增强的过程, 但是在道德方面, 人应该摒弃外在的、强加于心的伪道德, 要不断地去克制、减少自己的私欲和贪念, “为学者日益,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2] (第48章) 所以复归之后的人并不是完全无知无欲的婴孩状态, 而是通晓生活知识技能, 淡薄名利, 身处现世而又能超然物外, 珍视生命和自我完善, 自由把握生活的得道之人, 即老子所说的“圣人”。
二、无为而为 (顺势而为) :“道法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毋庸讳言, 老子的思想中确实有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 对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持一种怀疑和反对的态度, 但是老子所说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却始终存在。老子清楚地看到了文化的两面性, 文化不都有价值, 文化异化的现象绝难避免, 文化演化的轨迹是遵循着“建构—解构—重构”这种螺旋上升的曲线形式来运行的, 《道德经》的价值, 在于对文化解构环节的首肯和确认, 在于指出文化板结的异化现象, 在于从整体意义上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5]老子指出个人和社会、个体自由和奴役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对立, 只能借助天道来阐述人道, 老子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 从纯真无邪的婴孩之本性出发, 通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 (第2章) , 来达到人性的复归, 培养圣人, 通过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来达到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人, 最终指向是社会, 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和谐教育观。
在当代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教育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也高度地异化为工具, 物质丰富, 精神匮乏, 善恶并存, 各种社会问题突出, 人的生存状况和处境堪忧。我们不可能采用老子的方法, 用消解文明的方式来消除由文明滋生的罪恶, 但是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却不无启发, 发人深思:今天的教育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有何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等等。就这几个问题, 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 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层出不穷, 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总体而言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 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工具性人才,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种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导向的教育往往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完善, 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人的价值诉求,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加重了人的异化程度, 人的功利化、片面化地发展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和道德危机, 人的异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 所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成人”的教育, 然后才是“成才”的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是回归自然的教育, 也是人本主义的教育, 其出发点是人的自然本性, 充满了对人的精神自由的终极关怀, 人作为“域中四大”[2] (第25章) 之一而存在, 与天、地、自然一同顺应道的规律而和谐共存, 老子的自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二) 教育教学活动应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 消除额外压抑和人为的负面影响。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天道 (自然) 的发展规律, 作为形而上的天道下落到形而下的社会生活之中即为人道,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也要遵守着教育的“道”——即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 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教育既有传承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也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功能,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 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 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 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因此, 教育只能赋予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压抑, 不能增加额外压抑, 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应尽可能保存人的自由素朴的本性, 可以说一种好的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 , 又具有某种去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保持本性, 追求精神完善的自由意志和伦理道德) 。学校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进行, 拒绝和排除外在的、人为的、不合理的压制, 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自然和谐的环境, 这样看似无为的教育培养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 教育中人的被压抑和异化的状况仍然以某种看似合理的和隐蔽的形式出现, 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人的特点和因素, 脱离了教育规律的“有为”所造成的, 学校教育所能做的、最应该做的是:在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 顺应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和必要的教育, 祛除人为的额外压抑, 使教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 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三) 道德教育要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 顺应自然, 返璞归真。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道德教育显得有心而力不足, 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价值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德教育没有从人的本性出发, 道德教育多是用外在的价值、规范、礼仪去强加于人, 试图用一个标准化的道德框架去约束人、塑造人, 人的本性中的自由倾向必然会对这种束缚产生反抗。人的本性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老子并不反对道德, 他反对的是人为的用来捆绑人的道德权威, 认为这些道德正是产生祸乱罪恶的根源, 对道德的颂扬和刻意追求反而失去了真正的道德。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的本性, 不能以命令和灌输的方式去进行, 道德教育的指导观念不是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 而是使学生明白不应该做什么。道德是以“损”的形式内得于心的, 而不是以“益”的方式外求于人的。卢梭认为人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 另一次是为了生活。[6]第一次的诞生的人是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 第二次诞生的人是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高度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 所以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思想可以看作是道德意义上的人的第三次诞生, 道德人即是得道之人, 他懂得如何去顺应自然, 克服私欲, 保留自己的本心本性, 既能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 又能努力追寻着自己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善, 德才兼备, 自然而然地自由存在。
参考文献
[1]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2]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
[3]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海德格尔.林中路 (中译本)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5]任遂虎.“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大自然的启示 篇8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春天,一株未苏醒的春笋,听到春的呼唤,慢慢地张开了眼睛,接着,它不顾一切地往上钻,掀翻了压着它的石头拔地而起。是一种多么大的力量使它冲破了阻碍,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啊!春笋那执着追求幸福的精神令我们敬佩,大自然教会了我们执着。
夏天,当人们在屋里吹着空调的时候,烈日炎炎下,一群蚂蚁正在搜寻着食物,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了一个蚂蚁军团,蚂蚁军团不停地挪动。终于,它们发现了一个对它们来说巨大的食物,蚂蚁们把食物分割成了上千块,齐心协力地搬进了蚁穴。蚂蚁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值得学习。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团结。
秋天,一只只松鼠在树丛中穿梭,它们正为着过冬的食物做准备。一只只松鼠不停地工作着,一阵风吹过,枫叶飘落了,像一只只蝴蝶,美丽极了。可松鼠不顾这美丽的景色,仍然辛勤地采摘着。大自然通过松鼠,教会了我们勤劳,让我们学会了未雨绸缪。
冬天,几枝梅花在鹅毛大雪中格外显眼。她在风雪中昂首挺胸,与风雪搏斗着。她是那么顽强,几次眼看就要被风刮倒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慢慢地又站了起来,比原来更坚强!她的顽强令人赞叹。大自然教会了我们顽强。
大自然——人类的母亲,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生的启示、活着的智慧。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503班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AB案 篇9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③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③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网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网络课堂。
A案
●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①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②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①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②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③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叫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①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②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B案
●听新闻,带入情境
①同学们,我们首光来听一则新闻。(电脑播放显示关于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研发出新式武器的报道。如能选择近期新闻联播中的相关新闻更好)
②听了这则新闻,你最想说什么?
③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充分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己读一读。
②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准确认读。
殃帚腐壤翼略键鲸
不折不扣枯枝烂叶异想天开机毁人亡轻而易举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③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是怎么归纳的?
●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出探究内容:
A.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B.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C.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请大家分组进行探究学习,结合课文,点击并阅读电脑中课文链接仿生学资料,读懂上面的语句,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②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各小组成员把阅读网络信息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不要完全脱离课本。自己的启示和重要的信息资料还可在书旁批注。
●全班交流,畅叙感受
①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事例和网络中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②即兴演讲:(下面两个内容任选一个,自主上台与按座位顺序依次上台相结合)
《打扫森林》给我的启示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①同学们,大自然不愧是人类的老师,它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我想,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那么就请在网上浏览,在讨论平台交流吧。
②开放校园网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讨论平台或BBS论坛交流,查阅教师网页中的动植物天地,做一做阅读测试,善于操作电脑的同学还可登录因特网尝试查阅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篇10
蔡河中学 华小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习写读书摘要。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朗读法、竞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二、出示学习任务:
三、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
1、指名学生读自已积累的字词。老师出示摘录卡,学生齐读两篇。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小结:(示投影)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纵观全文,文章采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写起,告诉我们有关物候的一系列知识,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怎样把复杂的物候知识介绍清楚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四:选讲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
1、自读6至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什么?它们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小结: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此外,前三者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
2、借助图片,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
3、请根据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种决定因素抢答下列题目。(多媒体显示题目)
4、学生展示课下积累的有关物候的诗句及谚语。
小结: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摇曳多姿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让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三个环节。
五:精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的语言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知道了什么?用“我听到,我知道 ”的句式说一说。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语句,试说明理由。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再次在配乐朗诵中感受大自然的四季美景。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来说明事物。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七、布置作业
1、以“摘录卡”的形式摘录本文的有关内容,如说明方法、农谚、包含物候知识的古诗等。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10-14
赵瑞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06-18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50008-01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8-26
高一周记大自然的启示10-08
大自然的启示优秀想象作文07-18
12大自然的启示课后作10-11
大自然的对人生的启示06-21
大自然的启示小学六年级作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