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2024-05-22

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共8篇)

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篇1

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发展探析

截至2011年5月31日20时,备受瞩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在全国人大网站上征集到超过23.7万条意见,创我国单项立法征求意见的最高记录。本次个人所得税法调整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的2000元/月提高到3000元/月;将现行9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5%和10%两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从1993年以来,我国已多次调整个税免征额,之所以免征额的上调备受关注,在于它能够直接降低纳税人的税负,同时又具有透明度,可以让纳税人明显感受到自己税负的减轻,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重要举措。

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这一税种,有近40多个国家以其为主体税种,个人所得税在世界税收史上具有税基广,弹性大,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等诸多优点,它充分体现了公民个人对国家的义务,是强化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个人所得税正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不仅成为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几乎与每个公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其后,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不能否认,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在增加财政收入、适度调节分配不公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民收入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个人所得税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税种。201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4837.17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16.4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扩大了个人所得税的税源基础。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二是2010年1月1日开始对限售股转让征收个人所得税,使得财产转让所得税收入较快增长。三是2010年10月1日开始对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并在一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扩大所得税征收范围。四是税务机关继续加强了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有力地保证了个人所得税税款的征收。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主要特点:一是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各项所得分成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不同的计征方法以及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这种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采用源泉扣减的征税办法,有利于加强源泉监控、简化纳税手续。二是较宽的费用扣除额。主要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费用扣除额的规定对于低收入者有利,使低收入者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三是采用总额扣除法。在分类征收的制度下,各项应税所得分别按各自的税率和计征方法计算,便于掌握,有利于税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采取源泉扣缴制和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模式。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采用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制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也就是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

自个人所得税法颁布实施30多年来,由于起征点偏低,纳税项目较多,征税方式不合理,征税成本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普遍实行的代扣代缴制度,没有培养出纳税人的公民意识。而完税证明的欠缺,则模糊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分类课征办法,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缴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高收入和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着征收范围不全面、税费用扣除标准缺乏科学性、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征管手段落后、税源监控不力造成税收流失严重等缺陷和弊端。

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个税对税收制度的相关配套条件要求甚高,很多发达国家甚至用上百年才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个人所得税制。针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存在问题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之路,建立适应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个人所得税制,是确保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得以充发挥的制度保证。

一、正确调整个人所得税法的价值目标,充分发挥个税调节作用。当前,与改革深化相伴的是由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个人收入能力差异、历史发展等原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职别群体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的速度非常之快。这一问题如果不通过包括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在内的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稳定、协调、持续的发展,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改革与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指导思想与价值目标应定位于“完善税制、改进与规范征管、着力调节收入差距”三大方面,完善税制、改进与规范征管体现了税收法定、依法治国从而依法治税的要求。而在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效率三大价值功能的考量中,选取“调节功能”作为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的主要价值目标,兼顾效率与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这是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国家财政亦有待加强的国情分析基础上所作的明智选择。

应主要是从“削高、减中、补低”三个方面发挥个税的调节作用。一是“削高”。不断扩大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有损于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也妨碍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个人所得税“削高”的调节作用,是社会的普遍要求。同时,现行税法对其他所得也有调节措施,如对超高劳务报酬实行加成征收。在税收征管方面,强化对高收入者的收入状况的监管,减少税收流失,以使“削高”的调节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减中”。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对于中等收入阶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减轻其税负,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目标。三是“补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税收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税种,个税的作用方向与此是一致的。征收个税,使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同等机会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享用基本公共服务,不至于因为市场竞争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

二、改革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实现有效转化。个人所得税反映一个国家公民的收入增长情况,也反映出一个国家财富分配情况。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个人所得税增长迅速,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个人所得税增长缓慢。一方面说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财富分配方式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选择分类综合税制模式就是对较强连续性、经营性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分项征收。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又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这种税制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现状。

从税法理论来看,所得税可以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分类所得税的立法依据在于对不同的所得实用不同的税率,实行差别待遇,既可以控制税源,又可以节省征收费用,适用征管条件差的国家,但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逃避税收也很难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综合所得税制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符合支付能力原则和量能课税的原则,但弊端是征税繁琐,易造成偷漏税机会。分类综合制吸取了上述两类税制的优点,既能体现量能课税的原则,又能对纳税人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区别对待,反映了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的趋同势态,是一种较好的所得税制,但结构最为复杂,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多困难,使得这种模式从执行结果看,远远达不到其预期的目标。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我国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具备。因此,近期我国还无法直接转向完全的综合制,应先扩大综合征收的范围,采用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说对主要收入来源如工薪所得、经营所得等采用综合征税,对利息、股息、特殊权使用费等所得项目继续实行分类征税。在远期,随着人均收入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可以逐渐扩大综合征收的所得范围,转向完全的综合制,更好的促进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三、规范税前扣除,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我国自个人所得税法颁布实施30多年来,一直实行分类税制。对包括工薪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在内的11个征税项目采取不同计征办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机构和发展方式不断调整,致使高收入阶层缴纳的个税比重相对较低,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分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应着重考虑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汇率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进行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对扣除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费用扣除项目的设计必须坚持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原则,要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合理设计税负水平。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应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地区差别及家庭负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采取具体措施来完善税前费用扣除制度。

四、提高征管水平,加大违法惩治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额在国民GDP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存在问题,在税收征管上存在漏洞,造成了税收的流失。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难的症结在于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来源缺乏一套切实有效的监控办法,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征管水平。

系统地说,在税收立法方面,应该建立纳税人和支付单位“双向申报”制度,完善源泉扣缴制度,明确扣缴义务人的责任和义务等。在税收执法方面,要加大计算机的使用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通过全国联网、系统间联网以及电脑稽查等手段提高征管能力,强化对高收入者的收入监督和征收管理,应在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个人支付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制度,全方位的将个人各种形式的收入全部纳入征税范围,限制现金交易,使公民的各项收入均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从而在严格制度的监控下,加强对税源的监控,促进公民依法自觉纳税,减少偷漏税款的行为。在税收司法方面,要加大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从而给予有犯罪企图的人以足够的震慑力。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当偷逃税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时,偷逃税行为就会大大降低。同时还要加强对征管人员的培训,强化税务稽查,以提高征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个人所得税法应有的调节功能。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个人收入的差距,这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征收个人所得税正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进行经济干预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个人所得税从税收的角度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公民通过缴纳个人所得税,承担对国家的责任;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民的需要。这种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塑造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体现了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公民因为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为国家承担了义务而感到自豪,国家由于公民个人所得税的支撑而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一部肩负实现社会公平使命、事关亿万公民财产权和切身利益的法律,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势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强化公民意识,有利于贯彻落实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从长远角度看,个人所得税法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模式的调整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个人所得税作为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篇2

一、个人所得综合征收的优势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分类征收, 与之相比, 综合征收有利于解决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综合征收有利于防止纳税人分解收入, 减少税收流失。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计征, 分项扣除”的办法, 造成不同类别的收入间存在不同的免征额、税收税率、扣除标准与税收优惠。采取综合征收的方式, 有利于防止纳税人分解个人收入、多次扣除费用、使自己降低至低税率的水平, 降低税负。假设有纳税人甲和乙, 月收入相同, 均为5000元, 其中甲的工资薪金收入4000元, 劳务所得1200元, 稿酬所得800元, 按现行所得税制, 甲应缴纳工资薪金所得税15元, 劳务所得税8元, 个人所得税总额为23元;而乙的全部所得均为工资薪金所得5000元, 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145元。这样, 甲乙的月收入虽相等, 但两人的应纳所得税额确相差甚远, 这样不仅有失公平, 而且一定程度上鼓励纳税人分解收入, 降低纳税总额。采取综合征收制度可以增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 降低逃税避税的可能。

第二, 综合征收可考虑纳税人个体差异情况, 使用不同费用扣除方法。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计税分项扣除费用的方法, 明显有悖公平。费用扣除根据纳税人的收入水平采取统一扣除标准, 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的个体差异情况。假如一个单位中甲乙两名员工, 月收入均为5000元, , 但甲的妻子无工作, 并且需供养两位无退休金的老人, 乙尚属单身, 其父母有自己的养老金, 无需子女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 甲乙二人虽月收入相同, 但在不同的生活负担下, 两人要承担相同的税负, 明显存在公平问题, 采用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制度, 可在公民总收入的前提下考虑各自的生活负担问题, 使用不同的费用扣除制度, 增大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作用。

二、个人所得综合征收的劣势

个人所得综合征收在我国实行同样具有其劣势。

第一, 综合征收制度很难采取源泉征收的方式, 需要财税部门系统全面的了解纳税人的全部收入来源, 征管困难, 纳税成本较分类征收而言略高。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及非现金结算制度的不完善, 综合征收的全面实行面临技术瓶颈。

第二, 综合征收将不同性质的所得税统一征收, 未考虑特定的政策意义, 难以实现政府对某一收入方式的政策性鼓励, 并且针对不同收入方式, 如工资薪金所得、偶然所得, 由于收入来源的不同, 适用相同税率显然有失公平。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途径

为具体定位个人所得税目标、设计实际可行的征收模式、改变我国个人所得税效率低下的问题, 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 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

1、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纳税人永久单一税号, 并与支付方强制性预扣税款制度相结合。

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永久税务编码, 将纳税人的各种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活动集中处理, 为个人所得税的源泉征收模式提供制度基础。

2、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

目前, 我国个人报酬虽采取工资制, 但物质货币仍占据很大地位, 例如公务员的实物消费占公务员收入的很大比重。除此以外, 公司的年终奖金、福利等物质形式的收入应逐步取消, 实现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

3、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 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交易是税收流失的重要途径,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普遍实行现金交易报告制度, 广泛推广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 大额的支付活动通过银行进行, 把现金结算控制在最小范围, 使纳税人的收入透明化。

4、普遍实行联网制度。

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证券、海关、公安等网络的对接。有效控制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收入来源, 做到税收收入有证可查、有据可查, 不放过任何来源的收入。

5、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结合实名制的存款, 对个人存款、金融资产、房产、股权及重要消费品的实名登记制度。了解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来源, 尤其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使政府工作人员的财产显性化, 避免“灰色收入”的存在。

第二, 建立科学的预扣缴税机制

个人所得税预扣缴税机制是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征管经验。这种制度要求对综合所得必须分项按月或按季、按次预扣预缴, 年终汇算清缴, 预扣预缴一般应比实际缴纳的税款多, 以促使纳税人年终申报。作为国际成熟机制, 预扣缴税机制可以事前估计纳税人的收入所得, 可以一定程度的堵塞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

第三, 推行双向申报制度。这种制度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是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其扣缴义务人对同一笔所得的详细情况分别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征管制度, 其目的是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查体系, 加强税源监控。考虑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可规定年收入在一定数额以上的纳税人适用, 在收入来源处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 起到监督作用。

第四, 建立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在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移的基础上, 考察纳税人的家庭情况, 根据纳税人的家庭负担不同, 考虑纳税人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家庭住房抵押贷款费用、老人赡养费用及公益性捐赠费用, 制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

第五, 加大处罚力度, 推进税制改革的法制化, 适用标准化会计准则。为促使纳税人自主履行纳税义务, 必须加大对其审查力度, 对少申报、不申报、少预扣、不预扣、少预缴、不预缴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 建立全国个人所得税数据处理网, 加强税收法制化建设,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完善个人所得税基础制度, 减少人们偷逃税的可能性。

我国建立个人所得税的时间较短,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发展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我国仍需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体制, 完成由分类征收转向综合征收、由个人征收转向家庭征收的变革, 实现纳税人收入的非货币化和非现金结算制度, 建立全国个人所得税数据处理网, 实现税收的透明化, 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

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篇3

改革的不足

税源范围相对窄小。据统计,OECD(经合组织)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1%,高于中国内地10个百分点。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8%,高于中国内地20多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源范围相对窄小。与我国正列举应税所得项目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不管收入来源如何,取得形式怎样,只要能增加个人税收负担能力的,比如减少债务和获得服务等,都可以纳入所得的范围。

分类税制税负失衡。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是按类设计,分项计征,未能根据一个人的综合纳税能力实行相对一致的累进税率。这种分类税制随着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其在税负公平上的失衡就日益突出。比如,来自不同应税项目但收入相同的纳税人,其缴纳的税额可能不同;又如,所得来源单一的纳税人可能比所得来源复杂的纳税人税负重;再如,综合收入较高的人全年累计纳税不一定更多。

计税方式差异较大。在计税期间方面,按次计征、按月计征、按年计征并存;在计税方法方面,应税所得额的计算存在多种计税情形;在适用税率方面,除了比例税率外,有3种累进税率(劳动报酬加成征收是另一种形式的累进税率)。同为累进税率,工薪所得的税率与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税率不同;同为劳动所得,工薪收入与劳务报酬适用的税率不同。这些差异既给征纳双方带来不便,又给避税偷税提供空间。

扣除制度不尽合理。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主要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通胀因素以及家庭生计等因素。比如,东西部地区的收入标准和物价水平是不相同的,地方缺乏调整扣除标准的权力;又如,历次扣除标准的调整主要通过修法方式进行,缺乏与物价水平挂钩的自动调节机制;再如,费用扣除的范围尚不能适应正在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个人所得税提出的与之配套的要求。

税收待遇内外有别。我国纳税人不仅扣除标准低于外籍人员,而且扣除项目也与外籍人员有较大差距。比如,外籍人员以非现金或实报实销方式取得的住房、探亲、出差等补贴免于征税。又如,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不征个人所得税,而我国纳税人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只能根据持股时间长短实行差别征税,其从非上市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则需全额计税。

居民标准过于宽松。大多数国家一般都以一个年度内在境内住满183天作为税收居民的标准。而在我国,无住所个人在境内住满1年才是我国税收居民,而且连续住满5年后才需要就境外所得中境外支付的部分在我国纳税。不仅如此,如果其在第6年以后的年度中境内居住不足90天,可从再次住满1年的年度起重新计算5年期限。

税收法定严重滞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只有15条,实施条例只有48条,实际执行中主要依据200多份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变更频繁,疏漏难免。比如,原有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评估增值的税收文件废止后,后续规定仍是空白;又如,对个人投资理财产品如何征税至今没有明确;再如,对独资合伙企业中个人获取的其他公司的投资分红,有文件规定按照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计税,也有文件明确作为股息红利单独处理。

改革的阶段和措施

在各方面条件尚未配套的情况下,改革应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修改征管法为契机,围绕自然人登记、推动部门合作、加强源泉控管,为个人所得税改革创造外围条件;第二阶段,就扩大征税基础、完善扣除制度、整合应税项目、统一内外政策、确定综合所得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三阶段,在专项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方案组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再以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形式推动改革。

根据上述思路现就个人所得税改革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关于完善征管条件。得到征管支撑的税制才是好税制。要以征管法的修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征管条件。比如,解决自然人身份识别问题,加强涉税信息的归集和处理,构建与银行信贷、社会保障、特种消费相联系的信用体系。又如,通过强化银行结算和加强印花税管理,提高对交易信息的采集能力;再如,探索建立以扣缴单位信息、自行申报信息、第三方信息和税务机关整合信息为主的“四位一体”的信息管税新格局。

关于拓宽税源基础。将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是首先确定不征税的项目,除此之外均为税法规定应予征税的收入;二是明确个人收受任何来源的收入,不论是现金、实物、有价证券,还是以减少债务、获得服务等形式,只要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收入或所得均属应税范围;三是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四是在理清会计处理口径的基础上,对未按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及缴纳社会保障费的工资薪金,一律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关于简并税目设置。要对现有税目进行调整归并。一是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调整为劳动所得;二是将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所得、个人合伙企业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以及同类性质各类经营所得合并为生产经营所得;三是将稿酬所得并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是继续保留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五是将其他应纳入课税范围的所得并入其他所得。

关于综合征收范围。考虑到综合征收的必备条件和现有基础,可以先将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作为综合所得。同时,对劳动所得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情形按年综合征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部分文体明星的税负。由于大部分股权投资基金、鉴证类中介机构等多采用合伙制的形式,因此,对其经营所得按照累进税率征收可以对一部分高收入人群进行调节。至于其他所得项目可待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综合征收的范围。

关于优化税率结构。对分类所得继续坚持依20%的比例税率按次征收,对综合所得则逐步简化税率结构,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一是对劳动所得逐步适用相同税率,以公平各类劳动性收入之间的税负;二是在扩大经营所得和劳动所得范围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劳动所得与经营所得的税负差距;三是将综合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调降到40%,税率级次以5级为宜,从而与OECD国家41.7%最高边际税率和平均4.5级的税率级次基本持平。

关于完善扣除标准。改变过于僵硬的扣除制度。一是在现有扣除标准的基础上,给以各地一定的调整幅度,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二是建立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的调节机制,授权国务院根据通货膨胀水平进行调整;三是视配套条件成熟程度和财政的承受程度,适当增加单项扣除,比如子女教育费用和赡养老人费用的扣除等;四是适当增加保障民生、鼓励就业的优惠政策。

改革的方向和模式

我国从“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均提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改方向。那么,为什么多年来个人所得税改革鲜有进展呢?关键是对改革的目标模式意见不统一。

确定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首先要明确原则和标准,以便对各种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则应该包括促进税负公平的原则、提高税收收入的原则、兼顾征管效率的原则、鼓励资本投资的原则。从税收公平的原则出发,应该逐步提高税制的综合性;从提高税收收入的原则出发,应该有助于提高个人所得税在GDP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从兼顾征管效率的原则出发,要尽量采用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办法;从鼓励资本投资的原则出发,要使我国对资本所得的税负与国际水平大致持平。

基于上述考虑,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将应税所得分为劳动所得、经营所得和资本所得;在对劳动所得实行源泉扣缴的基础上,对一定数额以上的劳动所得再按年综合征收;完善生产经营的累进税制,将部分资本所得项目纳入生产经营所得范围,对其他资本所得实行比例征收;仍以个人为征税单位,在扣除制度中逐步考虑家庭等因素;适当减少劳动所得与经营所得的税负差距,逐步扩大资本所得征收的范围;与征管改革相配套,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税收监管能力。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篇4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1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存在问题.........................2

(一)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3

(二)征收税率不合理..................................4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5

(四)税收征收范围不全面,征管难度大..................6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6

(一)征税模式的发展选择..............................7

(二)征收税率的调整..................................8

(三)费用扣除标准应作调整............................9

(四)改善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9

(五)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10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内容摘要】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国务院将于3月2日讨论上调个税起征点问题。个税改革也成为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个人所得税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税种之一,它的征管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个人所得税法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的意见和建议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制模式

征收税率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个人收入状况的不断改变,我们的税收工作与国家经济生活紧密联系,而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实行中逐渐暴露和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法既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又要与国际个人所得税法的大趋势保持一致,所以必然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主体税种,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征对象,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能力,实行多收入多征税,少收入少征税的量能负担原则①(这个注释怎么在一句话半中间的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其累进所得税率有利于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发挥税收稳定经济波动、调节消费和投资的功能。而个 ① 杨卫华:《个税改革方向已确定多年受阻于财产收入透明问题》,2011年03月19日,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0-06-19/124006654_6.html

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仅为财政筹集资金提供公共服务,更是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较晚,比起西方国家的起源我们落后了110年,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发展,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成为国内的第四大税种,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存在问题

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50年政务院公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对“行商、坐商、摊贩征收所得税,实际上是对自然人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9月我国正式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同时确认个税800元的起征点。当时主要是针对来华的外籍个人,随后又开征了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三税合一),从而建立了我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法。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两处修改。其中,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作相应修改。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再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起

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这次修改,适应了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新情况,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从立法至今已有数次修改,但总的来说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个人所得税大体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而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成11类,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用不同的税率、不同的计征方法和费用扣除标准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大多数采用源泉课征的征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源、简化纳税手续,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很好地发挥调节作用。同时借助差别税率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区别对待,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但它却不能对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难以适应当今个人收入多元化、复杂化的现状和收入形式不断变化的趋势,从而限制个税的征收范围,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真正体现合理负担的的原则,不符合支付能力原则,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即一些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例如:如果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4500元,其中工薪收入为1500元,劳务报酬收入为1500 元,稿酬

收入为1500 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甲本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2500 元,却要纳25元的个人所得税。乙的收入只有甲的收入的一半,甲不用纳税,乙却要缴纳25元的个人所得税。此种情况下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原则。可见,现行税制漏洞太大,容易被人钻空子,使逃税、避税成为可能。

(二)征收税率不合理

由于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税率依所得的性质类别不同而异,大体有三种:一是超额累进税率,即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二是对其他8项所得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三是对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加成征税税率。现阶段我国个税实行的是9级累进税率,税率从5%~45%,而国际上多为4~5级税率。边际税率过高,违背了税率档次删繁就简的原则。在累进税制下,政府一般会加上许多扣除、减免等优惠条款,从而使富有者相对地少纳税,难以实现纵向公平,最终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越大。同时,面对繁杂的附则,有些纳税人可以通过纳税筹划等活动来避税,极易造成横向不公平,不利于税务机关的征管。这种“累进税率”所带来的事实上的不公平,极大地制约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发挥,也与累进税制设计的初衷相违背。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项目中,工资、薪金所得是九级超

额累进,个人承包经营收入是五级超额累进。同样的收入金额在纳税面前的负担是不一样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属于完全的劳动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属于部分劳动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属于投资所得;偶然所得属于意外所得。就完全的劳动所得来看,工资、薪金所得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费用扣除标准为:所得不超过4000元的过4000元为80%;超的为20%;稿酬所得实际税率是14%,费用扣除标准与劳务报酬所得相同。可见,同样是完全劳动所得的三个不同的具体项目,实际税收负担则不尽相同。就部分劳动所得来看,采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且有一定数额的成本费用扣除标准。就投资所得来看,尽管税率相同,但有的有费用扣除额,有的则没有费用扣除额。这样看来,拥有不同应税所得的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也存在不尽相同的情况。(前面就讲了完全的劳动所得的九级税率比较完整,这里部分劳动所得是五级,投资所得是怎么呢,税率相同,是多少呢,还有这里的标题说税率不合理,你觉得如何不合理说清楚了没有,要对照你下面写的建议,是否顺理成章)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建议对照建议写不足,注意上下一致)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现行的是综合扣除方式,对纳税人各种负担情况未作充分的考虑,同时忽略了经济形势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

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发生,个人维持基本生计所需也会相应增加,这个标准相对于我国居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已不太适应。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导致了一部分低收入者不合理地进入了纳税人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加重了居民的税收负担。

(四)税收征收范围不全面,征管难度大

目前我国的个税税收征收情况而言,个人收入不透明,隐蔽性强,信息来源不畅通,特别是纳税人借助消费性支出、材料消耗等名目或坐收坐支等手段发放红利奖金,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完全掌握纳税人相关资金流向,造成个人所得税征收难度大,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漏征漏管现象。加之各地信息化改革进程不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规范性受到限制,未能实现统一的征管软件,信息不能共享,影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审核,降低了效率,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太少,加之专职稽查个人所得税的稽查人员很少,难以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作经常性的检查。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不难看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种种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道路。

(一)征税模式的发展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分类所得税模式加大了征收成本,缺乏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混合课税模式。混合课税模式是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与其他的应税所得则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又能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低,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源泉课税的方法。完全放弃分类所得税模式会导致税收流失,加剧税源失控,故最好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对不同所得进行合理的分类,这样不但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征管中税源流失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税收改革的公平。另一方面,在谋求经济增长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任务是调节社会分配,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实行混合课税模式可以扬长避短,有必要对一部分人已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进行适当的税收调节。在保证人们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本着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通过征收个

人所得税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有利于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征收税率的调整

在征税对象一定的情况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多少及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轻重,直接反映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为遵循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促进公平的原则,我国应采取超额累进税率,而不应采取比例税率,降低边际税率,缩小级别和累进级次,对同一税源的所得应适用相同的税率形式与级次,保持税负公平。对于综合征收的各类所得,税率档次一般在4—5档,最高税率在35%左右为宜。同时为监控高收入者,可以设立高收入者的最低平均税率机制,即收入超过某一数额的收入者,其纳税比例不得低于某个预计税率。此外,应尽快调整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标准,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设计上应参考相关的经济指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制定有一定弹性的免征额区域,以此确定高、中、低收入档次,尽量扩大低收入档次,对较高收入档次的可以设置高税率。只有这样,征收个人所得税既能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又能在对中低收入层不过多差别对待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发挥其调节作用,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在201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中,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认为有必要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的级次级距,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我们在把 8

“蛋糕做大”的同时,应该“分好蛋糕”②,缩小贫富分化。因为我们改革总体的原则是“以富帮穷,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低收入者免交税”。(免征额跟下面的费用扣除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是一样的,应该放在一个地方吧)

(三)费用扣除标准应作调整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长,超过了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月2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导致职工消费支出不能在税前完全扣除,税负有所加重。我们应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情况及纳税能力,有必要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对费用扣除标准应以家庭为征税单位,综合考虑家庭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情况,即供养人口的情况,尽量做到公平征税。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认为③,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家庭赡养多个老人的情况增多,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核算单位,可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而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好否,直接影响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改革应因“地”制宜,就是将全国划分几个征收标准,允许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级政府,参照本辖区的工资水平、CPI、社会购买力、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情况,相应划定自己的个税免征额,最后由国家税务总局进行审批后直接执行,这样可能更能体现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在立法的时候留有一定的余量给地方政府。

(四)改善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

②③ 赵义:《寻找共识,分好蛋糕》,《经济日报》2011年3月14日

张兆安: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中国经营网,http://,2011年3月5日

在税款的征收上我们应完善“双向申报”制度。④双向申报是指在申报个人工薪之外,其他个人收入也要进行申报。这就首先要求税务机关积极推进全员全额管理。全员全额管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方向,税务机关通过全员全额管理,可以全面掌握个人收入信息,实现对高收入者重点管理。在税务管理上加强对税源的监控,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在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将纳税人量多面广、税源分散隐蔽的个人所得税管好,运用各项收入信息规进行收集稽核,规范税收代理工作;在中央、省建立数据处理中心,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强化税务稽查。

(五)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既涉及税控模式的改变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首先,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将纳税人收入与财产情况显性化;实行并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使纳税人收入与财产情况规范化、透明化、法制化。

其次,将纳税人身份证号与其纳税号挂钩并终身固定,有利于将其纳税申报规范化,也便于管理,减少征管机关不必要的征管成本。

最后,根据条件,辅之一定的奖励制度,即对于主动申报的纳税者或累计纳税额较高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对其给予一定纳税期限的宽限或给予一定的退税补助等奖励性措施,从而鼓励人们追求终身纳 ④ 乔挚东:《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第四编,当代税务出版社,2005年,第 页。

税。

四、结束语

归根结底,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一直是在探求综合与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力图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提出个税改革为2011年重点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曾撰文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参考文献:(按照1.2的标准改下面的)

1.郝昭成:《税收执法基础知识》,出版社,2002年5月。2.翟继光:《税收筹划》,中国税务哪一年总242期。

3、王连清,黄仕明:《新税制指南》1998年12月。

4、侯常青: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2,(10):198

5、张华香.毕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6、李爱鸽:《当代税制原则演变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扬州大学税务学报2002 第2期。

7、刘隽永:《社会公平呼唤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完善》,载《税务研究》2003年第6期第28页。

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利弊 篇5

导言

现有文献综述

在查阅国研网等国内网站后,发现有相当部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文章,其中张振杰的《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从历史角度讲述了我们个人所得税一路的改革历程,对于笔者的了解以及写作有了基础性的帮助。冯宇的《国际个人所得税制的借鉴与比较》提供了与国际对比的材料,让笔者了解了各国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对于本文的撰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的《立足整体个税制度建设》对于个人所得税的整体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评述以及一些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这关乎所有人切身利益的修正案即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

在1994年之前,中国有三部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法规,分别是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的修订前的《个人所得税法》;适用于中国居民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以及适用于中国企业主《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这三部旧的个人所得税法规虽然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可观的作用,但是它们不仅有许多矛盾之处,而且在执行方面也有问题。因此在1994年,三部旧的个人所得税收法合并为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然而近年来国民收入结构的急剧变化,无疑要求国家有关机构对个人所得税制度再做进一步的改革。

2、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按照11个项目征税。在具体应用中,针对不同的来源,征收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这一方法,虽然简单、透明,但在欠缺公平性,对于调节收入作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或者说目的,恰恰就是为了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分类税制会使得纳税人实际税负不公平,而这一问题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3、我国的税率

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是累进式的,收入越多,税负越重。最高一级可达到45%。然而在现实中对个税贡献比重最大的,并非政策所针对的高收入阶层,反而是收入微薄的普通工薪阶层。高收入群体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偷税漏税,然而普通工薪阶层却不行,而且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纳税往往也只是象征性的。

二、国外的个人所得税情况

1、课税模式及其范围

综合税制在当前占主要地位,而大部分国家除了社会保障收入、赡养费等所得项目以外,其他类别所得几乎都要纳税。对于资本利得这一特殊所得项目,大多数国家征税,少数国家还规定了专门的资本利得税。

2、、税率选择

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累进税率。算术平均值在25%-35%之间,高收入国家略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略高。20%和15%的税率比较多见。各国基本都是按年所得来确定税率。而税率也分好几种:第一类是基本税率,主要针对工薪、劳务报酬等。第二类是对针对投资所得、资本利得等非勤劳所得。第三类是对非居民适用的预提税税率。大部分国家用指数化方法定期调整基本税率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应考虑的问题:

1、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

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是税收的两个重大课题。如果一味的为了公平而扼杀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挫折,这样的公平也没有积极的意义,也没有实质的作用。因为税收这种分配手段必要要有一个丰裕的社会产品作为基础。然而,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失去了公平,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使社会生产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2、对于高收入人群其他因素的考量

截至2010年3月31日申报期结束,全国共有2689150人到税务机关办理2009年度个税自行纳税申报,与上年同期相比,申报人数增加287573人,增长12%。纳税人人均申报年所得额34.78万元,人均申报应纳税额5.24万元。申报已缴税额1384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9%。(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把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白领工薪阶层定为高收入群体,并不一定准确。一线城市的白领工作压力过大,再加上如此强的税收负担,其实际效用函数值或幸福感指数则会大大下降。另外,针对单人的税收也应考虑其家庭因素。一些家庭可能只靠一位劳动力,却也要因此交纳过高的税赋,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也是很困难的。

结论:中国公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税收管理手段不那么先进,这使得个人所得税税率高却不实用。另外,中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也是一大问题。这些情况难以一时改变,然而我们先从制度开始改变。参考国际税法实施情况,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一些调整:

1、中国可以在纳税主体、征税项目、税率的确定方面加以修改。尤其应当考虑把工薪所得适用的税率稍稍下降,以避免由于税负过重而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外流。同时在不大幅影响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其它途径来补充实现公平也是可取的。另外,也应当调高起征点,随着物价的上涨,这话一点是无疑需要的。对于纳税主体,应以家庭为主体征收单位、包括被赡养人口扣除额以及其他可扣除额的个人所得税制。这样整体来看税收就会相对公平,毕竟一人的薪水最后的作用是对于整个家庭的。

2、参考文献:1.冯宇.国际个人所得税制的借鉴与比较,经济视角(2011)

2.夏业良.立足整体个税制度建设.上海证券报(2011)3.张振杰.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法制与经济》(2010)4.陈超 陈庆海 新形势下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陈锷.论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经济师》(2009)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6.秦蕾.西方税收公平思想的演进及对建立和谐税收的启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3)

个人所得税改革下征管基础研究 篇6

[摘要]:综合与分类个人所得税改革已箭在弦上,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按照劳务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偶然所得进行分类征税,在确定合理的免征额后,对家庭赡养老人、子女教育、按揭贷款利息等支出进行税前抵扣。其中的挑战之处在于,个税改革的相应措施均需要强大的征管基础来支持,本文将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加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综合与分类 个人所得税改革 征管基础

1.当前推行综合与分类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难点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以个人为纳税主体进行征收,征收方式上采取分类计税进行管理,而现在改革的方向是采取以家庭为纳税主体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难点做一简要分析。

1.1个人所得税征管难点

首先纳税主体发生变化,由“个人“转变为”家庭“,对于家庭这一纳税主体如何界定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二征收模式发生变化使得个税收入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这势必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带来新的考验。

1.1.1 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的难点

中国的家庭经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绝非一本户口簿可以涵盖。

我国《婚姻法》等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抚养没有劳动能力的兄弟姐妹的义务。一个主要劳动力,不仅要养活自己一家几口,还要支付父母亲的生活费、医疗费,哥哥姐姐还常常要支付弟弟妹妹的学费。把爷爷奶奶甚至姑姑之类远近亲戚接到城市照料小孩的,“雇佣”与“赡养”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

而当已经成年的子女“啃老”时,又是否应该给被“啃”的父母减税?又比如,一家五个兄弟姐妹,实际上只有其中一两个经济状况较好、较有孝心的供养父母,那么,是以五人平分的份额、还是以个人实际支出为标准来减税?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户籍制度的存在将给以家庭为单位征税造成困扰。当前户籍制度背后牵涉的是居民养老、社保、教育、医疗、婚姻等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大中城市落户较难。因此,不同户口所在地的家庭成员很难通过户口簿的形式界定成为一家人。

比如,不少老人与核心家庭不在同一本户口簿上,大城市的核心家庭因为住房、子女教育择校、历史等原因,家庭成员在两本户口簿上的也比比皆是,夫妻结婚、离婚不及时更换户口簿的也很多,这些均增加了认定的难度。

1.1.2税务部门个税信息掌握的难点

我国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信息网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往往仅来源于税务内部,没有与外部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致使个人所得税的税源监控困难。而且我国存在大量的现金支付,使个人收入透明化低,税务征管人员无账可查。

1.1.3税务部门内部信息传递存在的难点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全面铺开,税务机关的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但是面对这一局面,我们在思想上、人员素质上、以及大数据的利用与开上发存在着明显不足,同时涉税信息在国地税之间,地税部门内部之间还缺乏有效共享。比如营改增后,个人提供劳务代开发票全部在国税,这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改后如何征收管理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1.2纳税环境的难点

虽然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多年,但公民的信用体系建设和纳税意识还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1.2.1个人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存在着许多信用缺失现象。突出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债务,合同违约,形成“三角债”、“多角债”、“链条债”一环套一环的债务链,导致企业之间信用的恶性循环;大量企业恶意逃避银行债务,造成银行惜贷,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社会中介组织在执业过程中作假现象严重,各种违规操作层出不穷,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制假贩假活动十分猖獗。以劣充优、以次充好等欺诈失信行为严重冲击着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领域;金融欺诈、走私贩私、偷税漏税、虚假报表、黑幕交易、价格陷阱、伪装上市、恶性竞争、知识产权侵权、地方保护与机构腐败等行为屡禁不绝,因失信造成的后果一直或正在沉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健康发展。据有关专家研究统计,我国每年因失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55亿元。这些失信的存在,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2.2公民纳税意识淡薄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它不仅和每个人的收入利益都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保障。

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实生活中纳税人往往缺乏对缴纳个人所得税重要性的认识,认为辛苦赚来的钱没必要上交国家,从而想方设法偷逃税款。而部分扣缴义务人由于义务观念缺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缘故,存在着敷衍了事甚至协助纳税人偷逃税款的现象。

这部分人群中有些纳税人明知偷逃税款是违法行为,但抱着侥幸心理选择铤而走险。但也有一部分纳税人是因为对税法知识的不了解,比如个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的相关政策,而税务机关对这方面的政策相对来说宣传的较少,导致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的现象常有出现。

2.强化综合与分类个人所得税征管基础的对策

面对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新要求,必须从“信息管税”和“征管模式”两个方面,建立和强化征管基础,保证改革顺利成功。

2.1 构建“四位一体”的信息管税新格局

信息管税(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x)是信息管理在税收领域的延伸,即我国的税收征管工作将从原先以“票证”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信息”为中心。

在信息管税战略下,信息不再是一门纯粹的、狭义的技术,而是横跨在技术、业务之上的综合管理科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因此在个税管理上必须构建“四位一体”的信息管税新格局。

2.1.1 扣缴单位信息采集

扣缴单位信息采集作为当前个税管理中信息采集的主要来源,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扩展信息采集广度和深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代扣代缴信息采集系统,统一数据接口。

2.1.2双向自行申报信息采集

双向申报征收模式在年所得12万元纳税人的基础上应向全部纳税人推广,这将和属地与属人管理的征管机制相契合,形成对纳税人信息采集的闭环管理。

2.1.3第三方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家庭为纳税主体,纳税人的婚姻状况、抚养赡养人口、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信息也将影响纳税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扣缴义务人采集信息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也无法获得完全获得纳税人的全部涉税信息。

因此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将成为个税涉税信息的重要补充和支撑。

2.1.4税务机关整合信息采集

税务机关作为各类涉税信息的最终汇集者,必须有大数据概念,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对纳税信息的全面掌控,形成一个完整纳税信息库,让纳税人对于各种收入、扣除项目、税收减免等各类涉税项目有清楚的了解。

2.2实行属人属地相结合的征管分工机制

个税改革后,我们应采取在分类计征阶段以所得来源地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而在年终自行申报、汇算清缴阶段采取以属人管理。

2.2.1 所得来源地属地管理

根据有利征收,方便管控的原则,应明确将所得来源地税务机关为个税征管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月向来源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来源地税务机关负责采集汇总来自各方涉税信息,形成纳税人涉税信息数据库。

2.2.2 属人管理的年终自行申报、汇算清缴

根据纳税人的家庭和婚姻状况设计不同的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申报纳税。纳税年度结束后,由纳税人根据其收入总额,扣减相应项目,调整其应税所得额,对年度内已纳税额做出调整结算,向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多退少补。

2.2.3 代扣代缴制度

完善代扣代缴申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根据我国税法:企业或个人在支付相关报酬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需要及时足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但目前各地税务机关还没有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建立全国统一的代扣代缴申报管理系统可为收入支付方和收入获得方进行信息比对提供数据,使税务机关不仅可以监控代

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篇7

(一) 个人所得税改革背景分析

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目首先在于调节社会上个人收入差距, 矫正社会初次分配造成的严重不公, 其次能为国家取得可观财政收入。原个人所得税税制存在较多弊端, 包括实行分类所得税制、起征点设置过低、简单划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复杂的超额累进税率及边际税率过高等问题。此外, 我国个税税制设计思想和税款征收较为关注其财政收入目的, 每次个税调整, 都格外关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权衡重心在于国家财政能否负担税收收入减少, 致使个税各课税要素的设置, 不能实现个税本质目的, 个税税负由社会大多数工薪阶层负担, 而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的富裕阶层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避税, 个人所得税制度已背离其立法宗旨。三次税改主要针对下列问题: (1) 原个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偏低, 导致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偏重。1993年就业者中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为1%左右, 到2002年这一数字已升至52%左右。在职工工资收入提高的同时, 职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也呈上升趋势:“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93年提高60%, 加之近几年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消费支出明显增长, 超过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月800元的减除费用标准, 导致职工消费支出不能在税前完全扣除, 税负明显加重。”为降低纳税人负担, 一些地方自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 如深圳是1600元, 广东其他地方是1200, 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 (2) 原个税法规定的自行申报的纳税人范围偏小, 影响了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的力度。个税缴纳, 应由社会上少数富裕阶层负担, 而不应由广大工薪阶层负担。但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我国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占当年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例2002年至2004年分别为46%、52%、54%, 三年平均为51%, 2007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3186亿元, 其中,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1749亿元, 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为55%, 说明我国个税主要由工薪阶层负担, 个税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增长, 这与大多数国家的所得税税源结构有差别。真正的富人通过税制缺陷逃避了个税负担, 许多工资之外的巨额收入并没纳入个税征收体系。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不严, 导致税收流失, 真实个人所得与税负水平脱节。个人所得税制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充分贯彻税收公平原则, 未能实现其应有之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3) 个税改革也源于宏观调控目的, 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被运用, 如2007年授权国务院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进行调整, 即出于此种目的。

(二) 企业所得税改革背景分析

企业所得税改革背景远较个税复杂, 一方面企业所得税的适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税制本身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 从税法运行的环境考察,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对外资企业采取了有别于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对内对外政策都在不断调整, 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内市场对外资进一步开放, 内资企业也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内外有别的两套税制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需要。 (2) 从税制本身考察, 其主要弊端表现在:首先, 原来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税率、税前费用扣除、资产的税务处理、税收优惠等方面差异很大, 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 造成企业之间税负不均, 不能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根据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资料测算, 2005年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是25%, 外资企业平均税负是15%, 内资企业高出外资企业近10个百分点。内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既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也影响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因此企业要求统一税收待遇、公平竞争的呼声较高。其次,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较大漏洞, 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对外资优惠过多, 导致很多内资企业先将资金转移到境外再投资境内进行避税;对内资企业的优惠以地域优惠为主, 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税收优惠没有考虑对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基础产业的扶持, 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更新, 提高效率, 提高国际竞争力, 也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间差距过大, 不利于衡量企业实际税负。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既有违税收法定原则, 扭曲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还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因此, 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 是企业的呼声, 是各级政府的要求, 也是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再次, 企业平均税收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 “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 (地区) 平均税率为28.6%, 我国周边18个国家 (地区) 的平均税率为26.7%。”原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高于周边国家, 税制不具有竞争力。为有效解决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 有必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而经济发展也为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企业的整体效益近年来有较大提高, 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在这样的形势下借鉴国际税制改革经验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 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强, 是改革的有利时机。

二、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改革结果与影响

(一) 企业所得税改革结果及影响

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因涉及内外资合一问题而历时多年。2003年借鉴国际税制改革经验,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的精神, 企业所得税改革进入国家立法机构的议事日程。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共同起草了《企业所得税法 (征求意见稿) 》, 于2004年至2006年先后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 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 形成了《企业所得税法 (草案) 》。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代表等多次讨论、审议、修改后, 于2007年3月由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2007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所得税法的修改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统一并降低税率, 原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 新企业所得税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基本税率确定为25%;调整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从过去地区性的优惠转变以产业性的优惠, 从直接优惠转化为间接优惠, 从按投资来源给予优惠转化为按投资方向和领域给予优惠, 国家鼓励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和项目的发展, 鼓励基础产业的发展,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换代,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统一税前扣除, 废除了原来内外有别的企业支出项目税前扣除政策, 统一了税前扣除标准;统一征管标准。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受到了举世瞩目并获得肯定评价。利益各方以及专家、媒体、国外各方一致认为企业所得税的改革较为彻底, 立法部门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中表现出前瞻性的眼光和魄力。此外, 企业所得税法的改革, 不仅仅是税法内容的变革和课税要素的调整, 也是税收立法技术的一大进步。“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重大变化, 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法律层次得到提升, 改变了过去内资企业所得税以暂行条例 (行政法规) 形式立法的做法;二是制度体系更加完整, 在完善所得税制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充实了反避税等内容;三是制度规定更加科学, 借鉴国际通行的所得税处理办法和国际税制改革新经验, 在纳税人分类及义务的判定、税率的设置、税前扣除的规范、优惠政策的调整、反避税规则的引入等方面, 体现了国际惯例和前瞻性;四是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建立税收优惠政策新体系, 实施务实的过渡优惠措施, 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近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 适合中国国情, 吸取了西方国家企业所得税法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术语运用专业、条文表述规范。其中引人注目的亮点不少, 无论是制度理念还是规则安排, 都远胜其他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一筹。”无论是从税收的角度还是从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角度考察, 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利益各方, 都是这次改革的受益者。内外资企业纳税人作为一方利益主体, 借助其对经济的影响力, 积极参与并影响了此次税改, 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和决策, 最终达成双赢格局。

(二) 个人所得税改革结果及影响

个税改革从开始动议就被定位为起征点 (正式法律文件中使用“费用减除”一词) 的调整, 2005年关于起征点的调整几乎成为举国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5年财政部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 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月提高到1500元/月, 遭到绝大多数纳税人的反对。全国人大为此举行个税起征点听证会, 听证会结果20名陈述人中“赞成1500元起征点的6人, 认为应高于1500元的有12人, 认为应低于1500元的2人。”个税立法听证会, 是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级别最高的立法听证会, 是最高立法机关民主立法的一个新突破, 对个税改革来说只是前进了一小步, 但却是民主立法一大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听证会结果修改通过《个人所得税法》, 内容主要涉及两点:工薪所得费用减除额由800元调高到1600元, 比原来草案的规定提高了100元;强化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 明确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纳税人须自行申报纳税, 扣缴义务人须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虽然从经济角度衡量, 这个结果并不能让纳税人满意, 但100元的调整却意义重大, 标志着个税利益各方的博弈, 个税纳税人开始影响税收立法进程, 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2006年以后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物价指数进一步上涨, 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相对减少, 个税起征点和利息税问题再度成为焦点。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再加上利息税, 存款变成负利率, 利息税已经不能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利息税的调控功能如何发挥, 利息税征收与否成为政府部门权衡不决的鸡肋, 2007年6月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 把个人储蓄存款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0%调整为5%;为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 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内物价上涨、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急剧增加的经济运行状况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把工薪所得费用减除额由1600元调高到2000元。此次调整使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比例由50%左右降为30%左右。与企业所得税的改革相比, 个税改革很不彻底, 争议较大。政府在改革中瞻前顾后, 畏缩不前, 与纳税人锱铢必较, 仅对起征点进行微调。起征点从1980年的800元首次调整到1600元, 、再由1600元调整到2000元是一种进步, 但相对于物价上涨的速度及由此导致生活成本增加的速度, 相对于国家对于企业所作的让步, 这种微调作用甚微, 不足以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1981年开始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起征点是800元, 那个时候的800元相当于现在的8000元, 所以现在的起征点应该是8000元, 但现在只有1600元, 所以说政府在这方面尚未顾及民生。当时800元, 大家有意见, 就定到1500元, 大家还是有意见, 最后做了一点点的让步, 但是起征点定得还是太低了。别说8000元了, 就是在四五千都还相对合理。总的来讲, 我们现在的税收太多了, 我国税收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要高出一倍。从个人所得税的角度来说, 其作用就是调节贫富差距的, 也就是高收入者该多交税, 现在起征点那么低, 就起不到这个作用了”, “考虑到物价的变化, 计入通货膨胀率后, 目前的1500元实际上就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800元, 可以说没有实质性变化。这意味着个税的纳税主体还将是工薪阶层, 个税的税源结构不会改变”。“个税的第一作用是调节收入水平, 还是保障财政来源, 这两种观念的分野决定了对起征点的判断。”个税改革中, 相关财政利益各方一致强调起征点调整到某一数额, 国家财政将减少多少亿元, 恐财政难以承担。但按照有关专家和财政部当时的测算, 1500元的起征点一年国家财政收入仅减少200多亿元;1600元的起征点国家财政收入仅减少280亿元。值得指出的是, 在调整以前, 各地个税的实际起征点早已不是税法规定的800元, 这些事实如果计算时考虑进去, 财政收入减少的会更少。税改后的实际结果也出乎改革预期,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统计, 2005年个人所得税为2093亿, 2006年税改后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共完成2452.32亿元, 比上年增长17.1%, 个税收入在起征点调高后不降反升。企业所得税改革中两税合并税率降低, 内资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增加, 财政收入必然要减少。按照官方统计如果2008年实施新税法, 与现行税法的口径相比, 财政减收约930亿元, 考虑到税收优惠过渡措施因素, 一年内实际上减收所得税肯定是一千多亿元, 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后减少280亿相比, 是其多倍, 但财政收入减少并不是改革关注的焦点, 财政部门一直强调这些收入减少在财政可承受范围之内。两税合并后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为25%, 下降8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约为24%, 降幅不可谓不大, 与个人所得税的微调相比, 这才是真正的让利于民。相关机构在个税改革和企业所得税改革上态度可略见一斑。个税改革中另一个值得关注是外籍人员的费用扣除问题。1993年和2005年两次个税改革都对外籍人员或者具有某种涉外身份的纳税人给予特殊照顾。1993年财政部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中特别提到:“现行个人所得税法 (指1980年颁布的个税法) 规定, 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减除额为800元, 对外籍人员适用的800元费用减除额, 按照不同时期的外汇牌价折算, 1980年时为547美元, 1993年6月就仅为145美元了。显然, 这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制定个人所得税法时“税负从轻”的原则。草案增列了附加减除费用的规定, 这主要是针对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科技人员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籍人员而规定的。1980年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减除额为800元, 相当于547美元, 按目前的汇率换算相当于现在的3170元人民币。为了基本维持这些外籍专家原来的税收负担水平, 同时考虑到汇率的变动, 对外籍专家有必要附加减除费用, 并适时作出调整, 以利于对外开放, 特别是引进人才。”根据这一原则, 1994年的个税实施条例规定附加减除费用标准为3200元。2005年修改个税法的时候, 延续了这一原则和标准。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 2007年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对附加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2800元。个税改革中这种强烈的政策因素, 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引进人才”。

三、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改革评析

(一) 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差异

同样是所得税改革差异之大显而易见, 根本的原因在于: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中, 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进行博弈。税收的本质在于对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分配, 利益对立的两方是国家及代表国家的政府和纳税人。根据宪政和税法理论, 在现代宪政国家, 政府未经纳税人同意是不能擅自征税的。为维持政府之存在, 纳税人需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给政府, 作为利益对立的双方, 政府和纳税人通过议会这一形式进行财富博弈, 最终相互妥协通过税法, 政府借以征税获得相应财政收入。财富博弈的双赢结局在于利益双方势均力敌, 个税改革中的纳税人个体对国家财力和经济形势影响有限, 在与国家的税收博弈中, 难以对国家的决策和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作为强势的一方, 国家更为关注自身利益, 权衡之重心在于个税调整会导致国家税收锐减, 恐怕国家财力难以负担, 从而影响经济波动。然而现代税收功能并非仅为获取财政收入, 它肩负了更多的社会政策职能, 譬如调节收入差距、保障社会财富相对公平分配, 作为一种财政工具被积极地运用于宏观经济调控中等。完善的个税制度在对社会收入进行调节的同时还应保护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次个税改革也在强调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降低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但工薪阶层税负过重问题并未得到实质解决。税改虽然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征管, 但对于调节高收入最有效的综合征收, 范围并没有扩大。此种观念主导下的个税改革很难化解中国贫富分化差距过大问题, 我国近10多年来个人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大量国民财富通过不合法和不合理的转移, 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 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说明贫富差距很大。很多人希望能够通过个税改革改变贫富分化的问题, 但税改后我国个税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此次个税改革也希翼通过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税前扣除额度来刺激消费, 通过减税刺激经济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办法, 此前我国政府一般通过增加投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 但国内消费一直低迷不前。这次希望通过减税以改善消费不足这个薄弱环节, 但个税对起征点微调并不意味着整体上减税, 也不可能成为政府刺激消费的经济良策。与个人所得税改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中, 几支强大的力量和政府进行博弈较量。国家不但要考虑财政的承受力, 还要考虑两税合一后取消了原来对外商的很多优惠, 会不会影响投资环境和竞争力;对外商的吸引力会不会减弱;外资企业税负不会因为税改而大幅度上升;一些地区利益也要顾及, 那些对外向型经济有高度依赖的地区, 担心因税改而导致外商大规模撤退, 从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影响地方GDP数据, 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甚至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 因此地方政府在税改中利益变动及对税改的担忧也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 否则也会形成税改的强大阻力。

(二) 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改革后的职能创新

现代税收的功能在于一方面获取财政收入以使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以实现政府职能, 另一方面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如经济的协调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成员间的公平。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国家能否在税改中勇于妥协和减税, 需权衡各种经济利益, 是各种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资本的逐利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它可以避开高税负国家和地区, 选择低税负国家和地区, 为吸引资本, 发展经济, 国家要向资本妥协和让步, 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中减税幅度就要大些。个税纳税人作为博弈一方主体, 其影响力远弱于资本。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在国际上都是很高的水平, 最高边际税率达到45%, 在国际社会也属于少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在人均收入很低、平均生活水平远低于国际水平的情况下, 起征点定的过低, 边际税率又很高, 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和复杂的累进所得税制, 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过于高昂, 但个税改革仅对起征点进行微调显得很不彻底, 政府也缺乏减税的诚意和决心。由于缺乏像企业所得税改革中那些可以与国家抗衡的利益集团, 个税改革还任重道远。即使标志着立法进步、有巨大象征意义的听证会的胜利也仅具有形式意义。由此可见, 减化税制、降低边际税率、在个税中贯彻公平纳税的原则和观念等还遥不可及。所以企业所得税改革中关注内外资平等待遇不仅是纳税人的胜利, 也是立法理念的进步。

摘要:2005年和2007年我国先后对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进行了改革, 目的是要减轻纳税人税负和统一与加强税收征管。改革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比较而言, 企业所得税改革较为成功和彻底, 个人所得税改革争议较大, 其根源在于税收博弈力量的不对等导致了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不彻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税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 (200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草案) 的说明》 (2006) 。

[3]《关于印发〈新企业所得税法精神宣传提纲〉的通知》[国税函〔2008〕159号]。

[4]叶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法律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草案) 〉的说明》 (2007) 。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篇8

关键词:分类税制;税费;税法

一、前言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的劳务和非劳务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该税种的开征是为了调节收入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自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成了人民所关心的问题。

二、个人所得税的存在问题

第一,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度,造成纳税的不平等,达不到立法的目的。分类所得税是指归属某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如工资、薪金等,都应按照税法规定分类,按照各类收入的适用税率、计征方法以及费用的扣除规定分别收取,不进行个人收入的汇总。在纳税人多且分散、收入来源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就不适应了,容易造成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得项目和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公平,不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不利于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税负的不公平容易造成纳税人通过“分解收人”、分散所得、分次或分项扣除等办法来达到逃税和避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高收入者偷税严重,造成纳税事实上贫富不平等,个人所得税只征穷人,征不到富人,达不到立法目的。

第二,税费扣除不合理。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确定税前扣除额时一般只考虑个人的日常开支,忽略了家庭中的一些开支,比如老人的抚养费、未成年人的教育抚养费、房贷、医保等诸多因素,造成纳税所得额增大,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负担,体现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

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由申报两种征税方式,申报、审核、扣缴制度都不健全。代扣代缴为主要的征税方式,减少了大部分纳税人申报环节,纳税人不直接参加纳税过程,在代扣代缴制度贯彻不利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税收的流失,不利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由于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要求差异,导致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在纳税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难以实现共享,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税务部门根本无法准确掌握一个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取得的收入信息。

第三,相关法律不够严密。对于应该扣除未扣税款的追缴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9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以罚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规定,扣缴义务人违反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给予处罚外,应当责成扣缴义务人限期将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的税款补扣或补收。此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9条相抵触,在实行双向申报的法律依据上不充分。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的建议

为适应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对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改革,重新界定征税范围、实行分类制度、改进征管手段等措施,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

第一,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为了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应争取逐步将目前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度过渡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模式,达到税收的调节作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是指把经常性、固定性收入的所得项目划入综合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对这些所得,以一个年度为计算期,综合计算该征税范围的全部所得和应纳税额,按月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其他所得,仍按现行分类税制办法采取分项征收,属于分项征收的项目,在缴税后不再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清缴。这种以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既坚持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收入全面计征,又坚持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这种方式可以平衡税负,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并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调节。

第二,调整税前扣除。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即收人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基于此,当物价上涨时,生活费用增加,费用扣除也必然应该增加。因此要合理制定扣除标准。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加以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将个税费用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水平上升相挂钩的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三,实行法律化双向申报。修改完善相关个人所得税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纳税人申报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实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制度。对于扣缴义务人则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定,只要有扣缴义务,不论是否有税,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8条的规定向有关部门申报,逐步实现对所有纳税人的全员全额管理。

第四,建立专项稽查制度。实行税收稽查规范化是确保自行申报制度成功的关键,税务部门不仅要充实相应的稽查人员,还要用现代化手段装备税务稽查队伍,如建立全国大规模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实现科学管理和严密监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进行监督,对其偷税行为,除了按规定补缴税款外,还要依法予以严惩,以规范和引导个人的纳税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必须大力推进立足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既要综合考虑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的分配。在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等社会问题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类与综合税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龙口市市场发展管理办公室)

上一篇:SQL Server 2008之数据库大型应用解决方案总结下一篇:某证券公司客户服务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