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感悟

2024-05-30

德育一体化感悟(共10篇)

德育一体化感悟 篇1

德育学习感悟

2016年8月1日,我们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田保华同志顶着酷暑,来到经开区,对我们经开区的教师进行一次思想的引领——与教育同仁话德育。通过田局长的点播,我们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儿感悟。

我们知道: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教育理想的共同要求,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首先,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田局长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要道德相遇,要求教师要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我们教师才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是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道理,但是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假如你今天心情不错,那你今天干什么事儿都顺,并且看见每个人你都是那么热情,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那么接下来的事儿都是不可预知的,你的坏情绪会影响到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要让孩子们易于接受老师,这就对老师每天的精神状态要求很高,所以,每天早上起床后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试,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样才可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和蔼可亲,才可能被孩子们接受。

其次,要让孩子们接受自己,教师还必须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体现在:教师要有和善可亲的性格融入学生,丰富的知识征服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方面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另一方面虚心的向别人学习,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展开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现在,小组合作的的学习模式已经在我校深入展开,并且生根发芽。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有时候一些任务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目前,对于小组合作,自己运用的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还需要努力提升自己!

田局长还说:课堂是德育实施的第一途径。所以,我决定: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在班级建设中确立四个理念:育人理念;发展理念;服务理念和同伴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m

德育一体化感悟 篇2

反思一: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进行思想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走了手段的目的”。德育和教学是互为促进,互为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共生”关系。课堂教学是发挥育人作用的主渠道,道德素质的提升则是学习动机不竭的内驱力、是保证学习状态的发动机。重智轻德的后果是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孩子。那些拼命拼分而又完不成分配指标的教育者们能不能放下功利思想,真正树立一个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大教育观,真正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以德育教育为出发点,发挥其它“四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激励孩子奋进,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未免不是一条曲径通幽的捷径。

反思二:教育与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天空是鸟的生活,大海是鱼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是孩子的需要的生活环境,现在的教育则是鸟在笼子里的生活。社会太复杂了,我们怕孩子受到伤害、受到影响,担心5+2=0的教育现象,就不让孩子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其后果将适得其反。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早地面对其未来必须面对的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教育已经从方法教育转变为实践教育,关注生命教育,强化安全工作这是对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学生的爱护,古人讲“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走出高墙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反思三:知行统一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体验,是知与行的统一,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放手,培养孩子行动力。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我越来越感到有些教育者的“义正言辞”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在父母、老师多年的“教育下”,孩子们对道理明白的不比我们少。我曾戏说:“让孩子给我们讲一讲大道理、训一训我们,我们未必就是对手。”在父母、前辈、历任教师强大的教育威力下,学生经历了那么多老师的“洗礼”,他们的认知会比我们少吗?然而在行的过程中,我们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让孩子有礼貌,可面对孩子的问候,我们很正式的回应了吗?我们教育学生诚实而自己却违心地做一些事情,让学生不能实话实说,知行能没有偏差吗?当学生用知道的来指导其行为时,他们得到的往往是委屈和疑问,他们还敢践行了吗?教育的原始定义“教”是“上行而下效”,是指做事;“育”是“养子使之行善”,是指成人。所以,知行统一应从我们教育者自身做起而不是说起。

反思四:德育处的功能

孩子们犯了错,第一句话一般就是“你是哪个班的”,犯错误成了本班的责任,而不是学生的过失。于是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不淘气是为了不让班主任丢脸,这样做对孩子无疑是一种误导。德育处的功能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挥中心,是德育研究的科研部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德育教育的专业处室,它不应该是差学生受训的地方,更应该是弘扬正气,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的地方,是校园文化,校园风气的发源地,是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德育的核心是“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到的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是行为的培育,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当我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心灵,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在他们身边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层面,学生生活上能自理,学习上能自强,情感上能自控,思想上能自主,那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大大增强。

反思五:凭什么和网络争孩子

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上网,对迷恋网吧的学生采取了许多弃而不舍的教育,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经历,我们四处奔走,呼吁取消网吧,净化网络环境,这没有错,但是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审视网吧带给孩子的东西时,我觉得我们的确是输了。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学生们能找到了自尊、自我,那里有平等的沟通、交流,有语言安慰,有发泄的空间,那里能通过级别证明自己的实力、来找回自信;那里有黄色网站,为学生揭开性的神秘面纱;那里有虚拟的生活,可以娶妻生子、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来满足自己丧失的自尊,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民。孩子的这些需求本应是我们学校应该给予的东西,是我们没有充分发挥教育魅力。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基本需求,不能增强校园对学生吸引力,我们又凭什么来与网络争孩子呢?。

反思六: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无痕,爱也无痕。爱是和风细雨,是润物无声,是心灵的感应、是人格的引领,是行动而不是语言,是发自内心、流淌和洋溢着的,是否有爱,是否真爱,是否真诚,孩子的感觉是真实的。动辄把爱挂在口头的人,不见得是懂得爱的真谛的人,也不见得是能施予爱的人。尊重、了解、关心、公平、平等、严格才是打开孩子心锁的唯一途径。

反思七:惩戒教育,挫折教育,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是责任教育,学生的生活中应设底线,一旦突破就要接受必要的后果。面对孩子的错误做法和过分要求一味的退步,不是教育是妥协,是纵容。

挫折教育则是担当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是现在孩子普遍缺失的教育,是支撑孩子顶住压力、健康成长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激励教育,引领教育、内驱力教育,是自信品质生成的教育,但赏识是有条件的,不是无目的的,是适度的,及时发现的教育,是我们很多教育者普遍确失的教育。

反思八:教育资源的整合

学校、社会、家庭是教育的三大支柱,教育者善于要利用好这三个支点,共同支撑起孩子的未来,学校要有完整系统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班主任、班级要有适合本班特点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目标,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一个好汉三个帮,帮手就是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要达成共识、社会要形成助力。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对象,科任是辅导员,家长是后盾,而不是被训斥、指责、羞辱、发泄的对象。家长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班主任家访来改变,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帮着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义务,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切入点。

反思九:反思学习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为我区双高普九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硬件的达标、软件的丰实,为我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强区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教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人力资源———教师的素质却急待提高。在全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教师却成为没有学习习惯、不善于学习、不乐于反思、最没有教育经费保证的一个群体。“那得甘泉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又有多少教师还在捧着老师给予的一碗水不断呕心沥血给予一批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孩子呢?松下公司的企业定位是这样说的“我们的企业是培养人的,兼做电器生意”。企业尚且如此,教育不更应先行吗?。

教育是宽广而博大的,它能容纳孩子的一切,能容纳下一切孩子。教育是精致而深遂的,只要方法得当,孩子的潜能就会像海棉里的水一样,只要挤总还是有的。教育是平凡的、细微的、质朴的有水到渠成之妙,决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

在体验与感悟中实施德育 篇3

一、重德育置首位,探索德育模式

今天的小学生是未来的执政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他们踏入社会前接受德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必须立足于主动建设,既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坚持以人为本,寓枯燥的说教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德育的新模式。

二、按年段定目标,建立德育体系

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及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各年段的小目标,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重在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德育,旨在让这些刚走进校园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三、四年级开展自信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相信“我能行”,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社会、感谢大自然、感恩一切;在五、六年级开展责任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一种责任心,将来承担起小到对亲人、对家庭的责任,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为祖国建设尽力的责任。

三、抓常规重体验,提高德育力度

“情感体验”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轨,它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取得教育实效,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寓德育于活动中。学校德育的多层面表现在以活动为载体,借助少先队主题队会中“喜迎党的十七大,爭做和谐好少年”、“创建卫生城——从不随手乱扔开始”、“红烛赞——师恩难忘”、“迎奥运,讲文明,做主人”等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队会活动中,学生自己总结一周、一月的收获;在学校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演讲活动、升旗仪式等,学生从参加活动的那一刻起,体验到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并从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四、抓机遇重原则,开展德育活动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思想也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势必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德育的内容避免“大、空、假”,要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源于生活、寓含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在活动中以培养造就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为目标,以贴近未成年人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群体特征为原则,让学生在亲身考察实践中感受父母、师长、邻里、同学之爱;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亲身感受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态度,锻炼道德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向学生日常生活注入“活水”,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同时,我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 生活化原则

坚持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立足少先队员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及地方现有的人文优势、资源优势,让少先队员在自主、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感受做人的道理,确立人生的航标。

2. 自主性原则

少先队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开展道德教育应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调动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少先队员从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把活动时空还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让给学生,搭建自主实践的平台,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主动完成道德品质的内化,养成一个习惯,培养一种精神。

3. 循序渐进原则

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要遵循少先队员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区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的发展,注重活动序列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同时,要照顾少先队员的年龄特点,寓道德教育于活动、娱乐、游戏之中,以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少先队员积极参与。

4. 知与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明理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少先队员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少先队员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参加2015年省德育年会感悟 篇4

蔡甸三小

孔耀华

12月15~17日,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黄石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幸福德育

学校德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我有幸与其他三位班主任一起参加了这次盛会。

要说会议的收获不仅是从专家报告中得到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黄石广场路小学德育现场会中学习到很多德育的新思路。黄石广场路小学创办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了59年的风雨历程,在59年浩宇风云的岁月中,广场路小学在历任领导、几代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管理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设备领先、办学特色质量一流、育人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的现代化学校。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求真务实,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以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角。

在本次活动中,广场路小学将本校的德育特色活动进行了展示讲解,随后我们观摩了学生阳光大课间活动。该校根据场地狭小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小场地,大教育;小器材,大运动”的思路,坚持“全员性、多样性”原则,有以年级为单位的五场集体项目展示,其中一年级展示旗语操;二年级展示项目为足球;

从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感悟师德 篇5

时念科

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体化教学已有一年的时间了,刚开始,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如何实施?一体化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体化等等问题,对于我这个具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来说,液不是十分明白。其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查找有关的资料,到开展一体化教学较早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其实,期望值最高的还是网络,在网络里翻箱倒柜折腾一番,最终还是云里雾里,不得真经。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所谓一体化教学,其实就是和实际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活动分解融合到生产实际中去,在生产的过程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将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中去,指导实际的生产活动,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边学习边生产,直至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完成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

这其实就是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使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再是没有目标的、单纯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就是要解决生产过程中不懂的理论知识和不会的技能,学会马上就可以应用,使生产得以继续。总归就是要生产某一具体实物,在生产的过程中逢山开路,遇水塔桥,一切的目标就是使生产任务最终完成。这和“世赛”的思想是一致的,“世赛”就是考核一体化教学成果,参与“世赛”的教学一定是一体化教学。江、浙、广等南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开展的比较好,所以“世赛”成果液比较好。

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很高的条件,不是任意一个学校都可以开展的。首先,学校的机构设置必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学校不应再设置理论教学机构和实训教学机构,这是机电一体化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第二必须要有校企合作,有校企合作,才能有典型性生产任务,有典型性生产任务,才能进行一体化教学,这是一体化教学的先决条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师资队伍要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只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整个教学的过程才能有效实施,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具备的条件,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第四,是硬件设施投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就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很重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当然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其他的外部条件,涉及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领导作风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

第一,教师要做到爱学生,不是只在口头上,一定要真正落实到和学生相处的每一时刻。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

第二,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这种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会听到这样的事情,某位老师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学生反映某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等。虽然说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同样也应唤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忧患意识。我们说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们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说,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尊敬的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以良好的师德擎起教育的蓝天!

德育处一体化考核 篇6

(讨论稿)

德育处:(35分)

(一)日常管理:(15分)

1、各项活动(3分)

各种报告有记录记0.2分、讲座有记录记0.2分、学习有记录记0.2分,按时参加升国旗并穿工装记1.4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记1分。

2、请假(3分)

请事假一天扣1分,病假一天扣0.5分,旷工一天扣1.5分。

3、办公室、教室管理(1分)

办公室物品摆放整齐规范者记0.5分,周五教室或办公室不关电器一次扣0.2分,办公桌脏、乱者扣0.2分。

4、各种会议(2分)

按时参加记2分,迟到、早退扣0.1分,旷会一次扣1分并记缺席半天。请假一次扣0.5分 5、两操(3分)

两操时必须穿工装,按时到并参与记2分,两操质量良好者给班主任记1分,迟到一次扣0.5分,请假一次扣0.6分,旷操一次扣1分。6、附加分(3分)

获校级奖加1分、市级奖加2分、省级奖加3分,国家级奖加3分。

(二)正副班主任班级管理:(20分)1、材料计划总结积累(1分)

政教各种计划按时交记0.5分,政教各种总结按时交记0.3分,政教各种材料按时交记0.5分,各种材料计划不按时上交一次扣1分。

2、各项评比(10分)

获得一次流动红旗记1.8分,其中正班记1.2分,副班记0.6分。获得各种优秀班级记1.5分,其中正班记1分,副班记0.5分。获得各种活动竞赛前三名分别记3分、2分、1分。论文获奖记0.1分。

班级重大违纪扣0.3分,其中正班扣0.2分,副班扣0.1。班级发生重大事故扣0.3分。

正、副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不服从领导安排一次扣1分。

黑板报按时完成质量又好的记1.5分,不按时扣0.2分,不办或不更换扣0.3分。

3、班会(2分)

班主任按时召开班会有主题效果好记1分,没有出示主题的扣0.1分,副班主任按时到记0.5分,副班缺席一次扣0.3分,迟到一次扣0.2分。

4、签到(1分)

两休查寝早退一次扣0.2分、迟到一次扣0.2分。日常签到缺签一次扣0.1分,周五未签离扣0.2分。

5、教学楼 餐厅各种值班(2分)

迟到一次扣0.1分,缺岗一次扣0.2分,请假应找人代替否则视为缺岗。

6、三本记录(2分)

按时完成且质量好、记录详细记2分,不交或记录不详细扣0.3分。

7、三餐两休路队(2分)

正副班主任老师按时带队且学生路队纪律好记2分,空岗一次扣0.3分,纪律乱扣0.2分。

郑州经开区育人学校政教处

德育一体化感悟 篇7

由于各所高校大力扩招,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略低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 另外, 受各种就业观念的影响, 相对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德才问题是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热门话题。因而, 培养积极向上、具有高尚道德的劳动者, 是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发展关注的焦点, 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1 高职院校的基本概况

1.1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科学内涵, 即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特征, 遵循德育规律, 坚持德育目标。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共同以教、学、做、用为流程的运行模式, 在三边的支持和配合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和应用性人才。而这一模式的实现主要以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和主阵地;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校内心理健康中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接;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提前培养等统一行为, 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1.2 高职院校的现状

现阶段, 教育部对全国各所高校设立单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科学、合理的师生比例, 规定固定的学时并划分足额的经费, 从一定意义上看, 这是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的有力保障平台。同时, 因为高职院校的改革, 使得高职院校大部分基础课程被大力削减, 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学时所剩寥寥无几,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课时能够保障, 但总体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势单力薄, 所以推行高职一体化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纵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 生源情况的复杂, 学生年龄尚小,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仅仅依靠学校课堂50分钟的教化远远不够, 亟需来自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与此同时, 从社会方面来看, 高职学生的社会反响声誉不佳。所以, 以课改为抓手, 以创新为动力, 把握时机大力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也会给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2 实现德育模式一体化的客观条件

2.1 阵地基础

本论文研究主要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程之中。以笔者所从教院校为例, 在硬件条件上:《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规划教材, 共72学时, 适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本校精品课程, 正在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和PPT;在学时分布上, 新生入校第一年分两学期开设。教材内容共分八章, 每一章节紧贴学生的现状和心理, 几乎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人力资源上, 思政课专任教师定期校内集中学习, 集体备课, 寒暑假定期参加陕西省的培训, 及时更新理念, 掌握新动态;在物力上, 单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设立主管领导, 下设办公室, 统一部署思政课教学中相关事宜;另外, 思政部有单独的教学实践基地, 足够的经费, 支持学生外出参观。实践基地的实际参观, 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感觉上都会让学生有全新的认识, 可以说, 实地参观教学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最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与此同时, 笔者所在院校紧跟时代, 要求思政课“三跟进”教学法, 即:“跟进形势”、“跟进事件”、“跟进实践”。“跟进形势”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事, 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 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跟进事件”有利于结合教材, 在事实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的进行讲解, 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跟进实践”紧跟“思政课”实践教学, 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 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思政课, 从中获益。

2.2 后盾力量

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是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学生,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都不拔尖;从地域录取来上, 很多学生处于城乡交接地带, 思想比较活跃, 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 学生个性强, 比较任性, 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管教力不从心, 对学校寄予的希望比较大。温馨、幸福的家庭既是当代大学生经济和物质的最终港湾。如果学校主动邀请和家庭教育的对接, 双管齐下进行管理, 学生家长必然乐于参与。所以, 学校和家长及时互通有无, 携手合作, 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很强的帮助作用和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职责。

2.3 堡垒优势

当前, 我们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学习风气等多方面的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和各大高校德育工作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因而, 如果从一体化的视觉来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以构建一体化德育体制机制为核心, 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班主任专职管理相对接, 能积极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这对创新高职德育理论, 促进高职德育实践的现代发展, 促进高职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提高高职德育工作有效性,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现在是辅导员专职化, 但是鉴于高职学生, 阅历尚浅,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 目前, 笔者所在院校, 配有班主任, 旨在进一步管理学生, 帮助学生。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 仅仅集中在课堂短短的50分钟中, 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相对比较频繁, 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所以, 笔者认为每一学年应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集中培训, 这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和后盾保障。

与此同时, 学校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应该积极、有效的配合, 各类机构既然存在, 就要定期举办各类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陶冶了情操, 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 推进德育工作。

2.4 监督保障

当前, 高职院校现有的代培方式有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 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推进, 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一特点, 形成相应的、独具高职特色的运行方式。我们知道, 用人单位在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的同时, 也提前检验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检验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前的相互了解和磨合, 无论是对用人单位, 还是学生个人都有益无害。

用人单位虽然在聘用工作人员中属于主动方, 但直接在招聘会上聘用的大学生, 很多细节方面也颇为不满, 招聘后还要花一定人力和财力对其培训。所以将企业的理念提前渗透学校教育中, 利用学校资源, 提前培养自己的员工, 何乐而不为。对于学生而言, 那就是更百益无害了, 学生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硬性条件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今后的学习中, 会更好的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况且, 从上小学开始, 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几乎都是纯理论的学习, 对这一学习方式比较厌烦,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之中, 学生对这一培养模式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愿意接受的学习状态中, 快乐的学习, 反过来, 通过实践操作,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 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3 结论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硬件条件极其成熟, 高职院校用一体化德育模式推进校内的德育工作, 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促进高职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在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在践行道德规范中,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技工院校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探讨 篇8

一、教师理念的改革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理念的改革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体化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即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德育课本身的实践性就非常强,它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其原理本身就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且绝大多数知识都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只要正确对待,合理安排,德育课不但能进行实践性教学,而且在促进学生德育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和方法论的同时,还能提高在各专業领域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德育课教学的任科教师,应树立“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应具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所”对接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德育课只注重知识讲授,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有努力的目标,以激励为主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学以致用,真正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这时候的教师既要像一位导演,熟悉策划,又要像一位导游,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去感悟。这样学生才会变“厌学”为“爱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适应技工院校的特点和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改变,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定位,要切实突出德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就业和创业;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各个时期的德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等,在教材编写、内容讲授中,把时代性与继承性有机结合起来。技工院校既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如何在德育课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用型能力,呈现切近学生的道德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所学内容枯燥无用而丧失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应有针对性,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易于被受教育对象接受,教师在授课应考虑安排一些既符合学生特点,以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易感兴趣的感性知识为引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连接起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纽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了,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又好又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就成为教师备课和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反之,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尽管围绕德育课的教学方法而开展的讨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践中的德育课却仍然不尽如人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行一体化教学,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练、做”统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和谐的教学互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能力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机会多了,激发了学习兴趣,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愿学、乐学、好学”。

1.“新三中心”和“教、学、做合一”

“新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德育活动课教学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同一课时所备的教案应有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所设计的案例也应有针对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一定情境和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以达到“做中学”的实践效应,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转化,知行统一,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德育课取得实效的保证,只有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德育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也称任务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德育课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设置一系列小课题,再以小组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好处是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能懂、学会,而且能讲出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培养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创新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岗位指导法

实习、实训是专业教育的必须环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尽管学习地点发生了改变,学习方式由课堂学习转变为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但学习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实习期间的德育必不可少,顶岗实习是转变学生德育观念、实现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在校期间的两种德育的收获如何将得到检验,在新的环境里,职业素质、思想品德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德育课可以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德育课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德育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进行专题调研,共同完成。德育教师一方面配合实习企业,指导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重点帮助学生树立两心(岗位责任心和上进心),坚持两种意识(吃苦意识和团队意识),学会两项本领(技术本领和沟通本领),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学生更容易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四、建立和完善一体化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作为一个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素质:

1.热爱本专业,既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技工院校德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职业素养等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它要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这一“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和谐统一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真正达到这些要求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素质极高的教师,可以说,德育教师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2.要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完成的,要达到这一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对本专业当前的新理论、新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能及时跟踪并掌握本学科及相近学科学术发展的动态。

3.要有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德育课中进行一体化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职业素养、职业指导等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学校应鼓励德育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资格水平,这样德育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面对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新的要求,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摸准时代脉搏,适时改进德育课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根本所在。当然,德育课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会给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产生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德育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教师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篇9

汶南二中 赵成伟

对中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期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结合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更有实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把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三、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因此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争取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学生。教师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实施性。

在取得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索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家访工作不仅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还应持之以恒,全面铺开。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家访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家访应该长期持久进行,随时进行。

另外,家访也应全面铺开,不管好学生还是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都要进

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家访,但要分轻重,哪些学生是重点家访对象,哪些只是点到为止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中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篇10

_________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王新龙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坚持中学德育课程的一体化,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抓住关键,那就是把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遵循教学教育性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促进文化课教学的动力。为此,充分利用德育主阵地,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当前的德育工作实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德育课程一体化形势的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滚滚而来,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各地都在大力实施和推行德育教育一体化,我们已经明确其基本要求,那就是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指导,根据德育系统基本理论,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但是到底该如何搞好它呢?由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只要当前中学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把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就可以事半而功倍。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和实践道德的过程。

二、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德育教育必须和学科教学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培养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挑战。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为此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就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德育要与传授科学社会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实效。、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是遵循教学教育性客观规律的要求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3、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形象的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内在联系。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当前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所以必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如何实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因此,可以秉承上下求索的精神,创设多种活动情境,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情景模拟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认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从而施加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主动性,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让智慧的心尽情飞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2、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需增强德育意识。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要求我们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采取多种途径。新课程目标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强调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我们必须明确这一教育目标本来就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也就是说德育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智慧,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更应该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中运行德育是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3、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发挥提高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学科资源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尤其是政治课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举例说明,在学习经济生活时,讲到货币时,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讲到文化生活和哲学时,教育学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要坚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为此,教师只有在充分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找准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点,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提高课堂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4、让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后让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被指导教师的证明材料下一篇:个人五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