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2024-10-17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0篇)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第十二周     星期三  第一节    --.05-0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本第76页第10题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     男、女生背     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二、拓展。

1、课本第76页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       □× 4  =□        □×□=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 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 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 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6页第5、6、7题。

教学后记:效果好.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谈话:(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们和邻居小鸡们一起来到草地上玩耍,看着这些小白兔和小鸡,你知遭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 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书:2+2+2=6)

迫问:这是(  )个2相加得6呢?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

追问:也就是(  )个3相加得12呢?

讨论: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点,(小组讨论)

小结: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2.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 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 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 么列式?(板书:2+2+2+2=8)

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呢,

(2)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 个小朋友?怎么列式?(板书:4+4+4=12)

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呢?

3.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5× 3排列的玩具娃娃)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 个玩具娃娃?

提示:横着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15   3+3+3+3+3=15)

3个5相加   5个3相加

迫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的都 是玩具娃娃的总个数,结果都是15个。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69页例题情境田)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 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6张电脑桌呢?9张 呢?用你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并把算式写下来。

谈话: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列出9个2相加的 算式太麻烦了)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用 乘法计算。(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介绍:像4个2相加(2+2+2+2=8)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板书);4×2读作“4乘2”,2×4 读作“2乘4”;其中“×”是乘号,4和2都是乘数,乘得的结果8叫做积。

完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反过来4×2=8 和2×4=8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4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三、加棵对乘法的认识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一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是求(   )个2枝呢?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呢?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1题的第二幅图。

2.摆学具,写算式。

教师摆出两堆花片,每堆3个。

提问: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呢?怎样列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启发:你摆的是几个几?如何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呢?让学生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的填空。

讨论:比较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无论是求4个2或者2个4,都可以列成 4×2或2×4)

3.(指“玩具娃娃”的加法算式)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 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指“电脑”的加法算式)你能把求6个2和求9个2 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小结: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比用加法算简便。

4.拓展练习。

(出示课本第69页上“试一试”的跳绳图)从图中你知 道了什么?

提示:从“甩绳”“跳绳”等不同的角度来看图,你能提 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启发:求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  ) 个(  )相加,列出的乘法算式是(   )×(   )。

追问:谁能解决其余的两个问题?

四、全课总结(略)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3

第一课时:1、2、3、4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个跷跷板坐()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2=2一二得二

2×2=4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来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3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2×3=63×3=9

(3)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吗?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2×2=2×1=1×3=

2×3=3×3=3×1=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1×4=4

2个42×4=8

3个43×4=12

4个44×4=16

(3)自编口诀。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让学生完成‘4×1=(),4×2=(),4×3=()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1×1=()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4×1=2×4=3×1=

1×4=3×4=1×1=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再加1个2是()。

4个3相加得(),再减去1个3是()。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二三得六。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来。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2+4×3=14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3×4-2=()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68--69页  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和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给小组命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统计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森林里的大象家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它来了…

(电脑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我邀请了许多客人来我家做客。瞧,他们来了…)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各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日宴会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分组整理,探索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分一分、排一排,看哪个小组能一下就能清楚的知道来了那些客人,各有几只?(每小组一幅图,图上小动物可以取下)

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小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

教师奖励优秀小组五角星。

师: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如: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猴和小狗一共多少只?……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以开放的问题“你能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收集信息的能力。]

小结揭题:小朋友这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板书)。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整理“鲜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客人给大象带来的鲜花,你们能帮助大象统计一下吗?

学生将学具鲜花统计在课本第69页的图上。

小组内交流。

师:从这张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

同学们,大象为了感谢大家帮它统计小动物和鲜花的个数,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出示装满水果的盘子图)。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把它从书的附页上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摆成象形统计图。

问: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填表(书第69页)。

3、整理五角星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整理各组得到的五角星。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生操作后,师问:同学们,从这张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说明哪个小组最出色?

4、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课后你打算去统计什么?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5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认真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相对应,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面的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在小图中画这些物体。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说说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他们都站在滑梯上能很快看出谁高吗?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为学生预留了许多比长短、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肌保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7的乘法口诀》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教材以七巧板拼图通过操作填表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使学生建立“1个7,2个7,3个7,……,7个7”与“7、14、21……49”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编出7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已有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随后的“想一想”让学生应用编出的口诀进行计算。教材在安排上述内容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

2、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验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熟记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设计思路: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喜羊羊入手,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参观羊村的环节。通过挑战喜羊羊的习题入手,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在进入羊村后,由美羊羊的作品“小船”作为例题,紧接着,根据图形和表格,半扶半放地编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这两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环节。

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编口诀。同时让学生读、背自己编出来的口诀,师通过提问“哪几句口诀不好背?谁能有好方法能记住这句口诀?”进一步教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最后通过师生对口令、集体背口诀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口诀的实际应用价值。此环节以计算为主,又不失趣味性。以救懒羊羊为线,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想去羊村瞧一瞧吗?喜羊羊说:“同学们,你们只有把这些题做对了,才可以来参观我们羊村哦!”

课件呈现:4×5=     6×3=   4×3=    2×6=

5×1=     3×3=    2×5=   6×6=

学生开小火车完成。师:你们真棒!喜羊羊说“欢迎你们”

【设计意图】复习1-6的乘法计算,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乘法口诀,唤起学生的旧知。

2、师:你们看谁来了,(美羊羊)。为了欢迎大家,她给我们带来一个她自己做的手工作品,什么呀?(帆船)它用什么拼成的,(三角形)。这样一只船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学生数。(7个)

两只船呢?用了几个三角形?(14)

三只船呢?四只呢?......(其实就是每只船的基础上加几个?)7个

3、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交流。

4、了解几个7是多少

师:7是怎么得来的?(1个7)表示1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14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2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21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3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28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4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35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5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42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6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49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7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师:我们一起看表格里的数说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4个7是28……

师:这些数字都与哪个数字有关啊?(指着表格右边的数字问)

(生:和7有关)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乘法口诀那就是-----(学生回答)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船需要多少个   的问题,组织学生计算几个7相加是多少,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记忆“几个7”相加的结果,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具体感知得到的这些和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学生编制和记忆口诀作准备。

二、创编口诀

1、师: 1×7=7我们可以编出那句口诀?(一七得七)

2×7呢?我们还可以根据求3个7是多少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4个7,5个7等等,请小朋友打开书70页自己试着编完以下的口诀。(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编制2-6乘法口诀的经验和几个7相加是多少的知识准备,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口诀,交流口诀的排列规律,探讨记忆口诀的方法。通过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的数学交流机会,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学生独立记口诀。

师:这里一共有几句口诀?(7句)

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学生观察、回答)

师: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练习:3个7比2个7多,比4个7少()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7的乘法口诀规律,可以为下面的背口诀部分打下基础

3、师:这些口诀你觉得哪些容易记,哪些难记?(学生说)

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难的,听听孙悟空怎么说的: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口诀?(学生说)

我们先记住三七二十一,加上七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再加上七就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再加上七就记住了六七四十二,最后再加上七就记住了七七四十九。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也可以先记住七七四十九,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六七四十二,再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再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

师:用这种方法记是不是简单多了呢。现在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把口诀记到脑子里。

学生背口诀。

齐背。

【设计意图】通过《西游记》片段中的两句话,找到7的乘法口诀中重要的两句,通过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找到便于记忆的方法.

4、师:下面美羊羊想和全班小朋友做个游戏--对口令。美羊羊说前半句,请你先思考,等她说“开始”,你们才能说后半句。听清楚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一七(    ) 开始--  二七(    )开始--  四七(    )开始--

三七(    )开始--你们怎么记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五七(    )开始--

七七(    )开始--孙悟空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六七(    )

美羊羊说:你们真棒!

5、学了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计算。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算哪两道乘法算式呢?那根据其他几句口诀,又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呢?

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有一道算式呢?

三、应用口诀,巩固练习。(10分钟)

1、口算。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我们记住了这些口诀,你们能利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吗?

7×2=      7×1=    7×3=

师:你想的是哪句口诀?

2、3×7+7=      4×7+7=       5×7+7=

4×7=        5×7=         6×7=

7×4=        7×5=         7×6=

生计算,师:填写然后比较每组上下三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左右观察对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3、师:听,谁在喊救命啊?(懒羊羊)

灰太狼抓走了它,它说只有算出了以下这些题,才可以救出懒羊羊。你们有信心救出懒羊羊吗?

3×7=     7×7=    6×7=     1×7=

7×5=     2×7=    5×7=     7×4=

“谢谢聪明的小朋友们”(课件呈现)

4、这是什么?(七星瓢虫),它的身上有几个点?(7个)

那4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呢?

学生计算,交流。

5、一幢楼房有7层,每层住6户,一共住多少户?

学生计算,交流。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学生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熟记口诀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促进记忆。

五、总结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磁铁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我们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提问:你们都用过这些东西吗?他们的形状属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图形朋友?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 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 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 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① 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② 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再示范)……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谈话: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你们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吗?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1.围一围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 画一画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 涂一涂   “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 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你们对它们熟悉了吗?(先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归纳)老师希望我们能在数学课上结识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学习长大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认 识 图 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8

苏教版小学数学(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具准备:小棒、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学程预设:

课前谈话:

今天福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考考同学们,大家有信心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一、旧知再现

贝贝出示口算练习:  30+25   26+3  14+40 7+52

让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二、情境引入

1.晶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那些与数学有关的内容?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2.比较算式,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三、探究算理

1.教学24+6

(1)让学生尝试说一说24+6的计算方法,媒体直观演示。

(2)口算练习37+3=  62+8=   5+45=  9+21=

2.教学24+9

(1)估算24+9,在学生估算的基础上同桌交流24+9的计算方法(可以借助小棒操作)

(2)学生操作,汇报展示

(3)媒体演示计算24+9的不同方法。

(4)圈一圈,再计算。(想想做做的第一题26+7=)

(5)口算练习29+7=   58+6=  7+38 =   5+59=

四、巩固运用

1.题组练习,优化算法(想想做做第二题)

(1)口算比较,说出计算过程(4+8= 34+8= 54+8= 84+8=)

(2).独立计算剩余两组练习。

2.游戏:小组口算比赛

48+6=   53+9=   73+7=   9+26=

54+5=   34+7=   8+19=

3.拓展练习:计算24+6+9=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9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春蕾小学的少先队员在双休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还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假日小队”。(板书课题:假日小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参加春蕾小学假日小队的活动吧!

〔说明:以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走进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谈话:春蕾小学的假日小队究竟开展了哪些活动呢?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8页看一看、说一说,好吗?

学生看图后发现:有表演节目、给小树苗浇水、拍照……

2.走进表演节目情境。(贴出表演节目的图片)

提问:(1)图画上的小朋友在表演什么节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在唱歌。可以提出问题: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

(2)从图上找一找,唱歌的和伴奏的各有多少人?(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3)你们能算出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4)根据这幅图我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唱歌的和伴奏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引导: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表演节目的情况呢?就让我们看书上小明与主持人是怎样对话的。(让学生分角色读出对话)

提问:应该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呢?为什么?(这是第19个节目,也就是说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后面还有4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要用加法计算。)

3.走进给小树苗浇水和收集废电池的情境。

过渡: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校园也很美丽。你知道校园为什么会这样美丽?

引导学生议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朋友在给小树苗浇水,在收集废电池。)

提问:关于浇树活动,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解决呢?

小组讨论后,独立列式计算。

提问:三个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许多废电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小组评议。

3.走进拍照的情境。

提问:

(1)图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照相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要知道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剩下的胶卷有多少张。)

(4)从图上找一找,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呢?(胶卷的包装盒上写明一卷胶卷有36张。)

(5)剩下的胶卷每人照一张,够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可能有两种想法:

①36-29=7,因为只剩下7张胶卷,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所以不够。

②29+9=38,因为一共有38人要照相,一卷胶卷只有36张,所以不够。

小结:假日小队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

〔说明:以假日小队活动为主线,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谈话:我们班也有快乐的小队活动,你能解决下面的哪些问题呢?(投影出示)

2.学生分组学习,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并且解答正确,评出优胜小组。

〔说明:再次联系学生身边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参加假日小队的活动,解决了许多校园里的数学问题,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其实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解决。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讨论这些问题,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评一评。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一、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上一篇: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汇报材料下一篇:中考百日誓师大会教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