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述范文(共7篇)
论文综述范文 篇1
文献综述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学者积极的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贾爱英在《浅议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从会计职能、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三方面来剖析会计监督“弱化”现象,并提出应对这一现象的对策。
刘松林和王争在《关于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现状和会计监督的对策分析三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规划会计监督秩序,完善法规体系,提高会计监督队伍素质和科学的监督方法在应对会计监督“弱化”是行之有效的。
潘玲萍的《会计监督论略》一文,从会计监督的定义、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入手得出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会计监督: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强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督促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张瑛的《现代企业会计监督探讨》立足于会计法,提出的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的观点为出发点,论述了加强和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加强单位内部日常会计监督等措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张艳芳的《论会计监督》就会计监督的内涵、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及如何强化会计监督进行了阐述。根据会计的职能及会计工作的特点,针对目前个别单位会计监督弱化及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会计监督的角度提出观点:(1)强化会计监督对防腐倡廉有重大作用;
(2)强化会计监督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完善;(3)强化会计监督,可以真实反映企业运作情况。
王莉的《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从会计监督的含义入手,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会计监督的几点治理措施:(1)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2)发挥各经济执法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综合执法体系(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是实现会计监督的人员保障。
上述关于会计监督的已有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会计监督的研究面较窄,但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论文综述范文 篇2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 以“韩国电影文化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5308个结果, 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出550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价值”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66849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跨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81402个结果。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价值”的相关论题研究最多, “韩国犯罪电影”相关论题研究最少, 但本文将这二者相互融合, 以韩国电影价值研究为论述主体方向, 重点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实际研究案例,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张虹 (2014) 在其著作《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 作品中既有真实事件的改编, 又有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张力之间的变换。例如:作为韩国犯罪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炉》就是聚焦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暴力事件, 该电影清晰地表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抨击了学校的道貌岸然与司法过程的不公。 该部影片上映后, 引发了韩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并最终推动了韩国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的提升, 这一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细分, 对于电影市场本身而言, 有些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重视, 这一点事关电影题材之间的诸多变化。当前, 虽然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 但在电影行业, 资金、 资本等优质投资的优势也展现出来:首先是票房大制作电影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 专业人员早就不再迷恋大制作的电影, 而是变为注重观众的兴趣爱好, 作为电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电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渐放慢。电影院不再通过增加票价来促进票房增加, 而是用适当的价格来吸引观众, 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起电影。 但是, 我国电影更应当学习的是韩国犯罪电影的题材选取性, 从深层次价值的角度探索电影的内涵价值与社会意义。
张艺璇 (2014) 在其著作《浅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来, 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能够在某一种高度层面上以惊喜、创意、深刻等人文内涵的角度不断反映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并在影片中不断找寻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进步与探索。以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特征为例, 其主要具备影片主体之间的彰显民族意识、影片风格之间的突显黑色阴郁、影片叙事之间的独具匠心与升华影片主题等特征价值。并且, 韩国犯罪电影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设置、影片中的意象运用方面均显示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 并最终成就了韩国电影的辉煌。”1近年来, 电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影响, 着重体现在:由于受到了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各国经济的紧缩政策, 总体来说电影文化创作的增长模式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 特别是根据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的经济支柱, 韩国电影产业每年平均投入近3万亿韩元, 约合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产业投入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电影产业的投入比重。并且, 韩国在电影创作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编剧、导演、发行等完善的机制,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因此, 我国更加需要从政府政策机制入手, 完善我国电影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根据《“十二五” 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可以看出, 到2015年年底, 文化产业将迅速增加,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 能够建立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经营体系, 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文化价值有明显的增长, 综合效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府对电影也极力地推动, 这对电影文化价值传播市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张凤雯 (2014) 在其著作《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韩国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题材, 韩国的犯罪电影大多不是以残暴的电影画面作为描述方式, 而更多的是以电影唯美的画面, 其整体画面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抒发著称。实际上, 韩国犯罪在一方面把这种美渲染地极为绚烂美好, 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中不断使其饱有深刻的温情。在另一方面, 可以将它作为本来的美好毁灭, 不断挖掘电影潜在的内涵价值, 使其在变成某一种状态时, 既是一种可怕又是一种残忍, 最终形成某种阶段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的统一, 那份真诚充分显现出电影文化价值中的美好与残忍, 在观看的过程中, 足以震撼尘世间麻木的心灵。”2在韩国犯罪题材类型的电影中, 真实是其一大显著的特色, 并最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反响, 例如:因为电影《辩护人》使得成为韩国社会话题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2014年9月25日进行了复审宣判, 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 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韩国著名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熔炉》的放映, 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聋哑人学校案件的调查重新启动, 并且最终使韩国国会对2011年性侵罪量刑标准重新修订《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这部又可以被称作为《熔炉法》的法律在韩国国会立法成功后, 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电影人的思考。
(二) 国外研究综述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元和郑重宪在其合著的《韩国电影100年》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韩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每一次电影历史的发展阶段均伴随着韩国政治以及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在政治封锁或开明时, 韩国电影均存在低迷与复兴之间的徘徊, 随着韩国政治形势的不断昌明, 韩国电影最终实现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已, 其想要能够延伸发展出电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韩国犯罪电影都能够开发电影文化传播。需要开发犯罪题材电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定的特征:电影必须经典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种文化价值能够让社会所接受, 就必须能够影响到社会, 如果电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 那其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也没办法吸引社会民众, 只有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围地进行文化意义的传播, 才能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看, 也只有这样, 文化传播才能够永远被追随购买。例如: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言, 这些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意义与传播就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体现。”3在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的研究特点方面, 应当坚持从商业电影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 需要对具体的社会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演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概念的定义。长期以来, 韩国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凭借其电影作品内涵的广泛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坚持从电影的社会性价值角度入手。因此, 对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传播而言, 其在发展与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从电影社会性风格角度、电影的影片主题、影片艺术思考、 影片商业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诸多方面引入社会性内涵价值。
美国学者闵应军、韩国学者朱真淑、郭汉周等在共同编写的《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布局曾经历过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电影的审查制度曾将公众置于民主、 自由之外, 并使得这种文化绵延至今, 使得电影文化成为韩国一种恐怖的回忆。无论是快乐的, 还是丑恶的, 无论是压迫的还是独立的, 脱离文化的电影历史均是不能存在的, 也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在韩国电影产业布局的调整上, 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 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 当韩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 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 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 但在国内, 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4要想真正体现出电影文化历史脉络的价值内涵, 就需要对电影的无差异特性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述,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细分以后, 不参照任何市场的特点, 只是考虑市场的普遍性, 仅仅推出一种产品, 使用单调的市场营销组合, 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要求。无差异性的特点就是规格、品类、 格式简单易懂, 这样有利于大规模运作和标准化制作, 有利于降低电影在制作、传播、播放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不足之处表现为:在众多电影中, 一旦有一部分电影实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时, 在我国电影行业里就会出现强烈的竞争力, 这时小制作电影就没有竞争优势。比如有一个电影院为了推出电影优惠政策, 而不考虑整个电影行业的价格规定, 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 这时候制作出的电影, 就是单一性的电影, 不会被观众喜爱。虽然有的电影是大手笔投资, 可是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内竞争强烈, 小制作电影不被人们接受, 最终会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减少, 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二、小结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 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 我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 虽然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 我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 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相比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文化价值, 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该如何进一步地体现, 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关注与反思, 只有这样, 我国电影才不再只是梦幻的光影, 梦幻才可以照进现实, 种种光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最终会变成一种力量, 真正成就我国电影产业的辉煌与价值。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成熟,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发意识, 与韩国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开发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 国内在电影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开发力度上、广度上都很不足, 而且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产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 其发展速度已超越了预期, 随之而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 学者对电影内涵价值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从而使得电影产业不断地改进, 业内人士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电影文化与内涵的研究上。
“中美长期对话”综述 篇3
本次对话的主题是“中美两国公众对对方国家的看法比较”。为了本次对话会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双方还于2000年4月26至28日在北京举行过预备会议。“中美长期对话”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副院长李慎明同志出席了凯特林基金会举行的招待晚宴,并祝贺本次对话会取得圆满成功。凯特林基金会会长马修斯先生也对本次对话会给予肯定评价,认为这种交流有助于中美双方更好地相互了解。
参加本次对话会的美方代表团成员有凯特林基金会总裁、前美国教育与卫生部长戴维·马修斯(DavidMathews),前美国国防部长、前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前美国驻北约常任代表威廉·塔夫托(WilliamTaft),前美国助理国务卿、现凯特林基金会国际事务部主任哈罗德·桑德斯(HaroldSaunder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项目研究部主任兰普顿(DavidLampton),以及《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唐纳德·奥伯多弗(DonaldOberdorfer,Jr.)等共12人。中方与会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共16人。
此次对话分五个专题进行:中美两国公众对对方国家的看法;中美两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对中美关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台湾问题、WTO,以及人权问题;总结讨论会上的发现和成果;探讨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马修斯首先对美国凯特林基金会的工作、该基金会就“美国人对中国及中美关系的看法”所进行的调研方式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凯特林基金会法律事务顾问陶美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赵梅分别就中美双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从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凯特林基金会曾以“中美关系论坛”(ChinaUSForum)为题在全美各地举行过21次由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美国人参加的专题小组研讨会。马修斯认为,用“复杂心理”(ambivoulance)一词概括当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最贴切不过。调查结果显示,对美国公众来说,一提到中国,他们想到的是堕胎、人权、西藏等问题;但一提到中国人,他们想到的是“勤奋”“好学”“节俭”“家庭和睦”,以及熊猫和赛珍珠的《大地》。总体说来,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是很不够的。美国人关心的首先是美国国内问题,如教育、经济、社会保障等,其次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角色问题。凯特林基金会的调查表明,普通美国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在凯特林基金会在美国所举行的论坛上,一个贯彻始终、也是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是“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
凯特林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美国公众并没有对共产主义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引起他们更大担忧的是中国的军事、核武器及其对别国的行为。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共产主义在冷战时期对美国是一个威胁,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威胁已经消失了。因此,美国人对共产主义不再敏感,而只重视对美国的具体的威胁。
从中国方面的调研来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曾于2000年3月至4月以“中国人看美国课题组”的名义,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问卷调查,以及专题小组研讨等方式,对北京、上海等地区不同职业、教育水平各异的人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体说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的发展是较为关心的。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同样是一种复杂的“爱恨”情结。中国民众大多肯定美国在国内经济、教育、科技、社会保障,以及文化多元上所取得的成就。但谈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中国民众的印象大多则是负面的。他们认为,美国在国际行为是非常“傲慢”和“霸道”的,它在台湾、西藏问题上的做法,以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桑德斯在发言中就美国国际行为傲慢和霸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方面,人权、台湾等问题利益集团推动国会给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不擅于与其他国家政府协商。但他认为,霸权并不是、也不应当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建立国家间的互信,是减少冲突,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会上,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牛军、周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勇、朱文莉,还就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中美台关系、中国民众对人权问题的看法、中国国内有关WTO的辩论,以及中国知识界对美国的看法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周琪认为,人权问题源于中美两国历史、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解决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对话、协调而不是争论和对抗是弥和双方差距的更好途径。牛军认为,陈水扁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这造成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但他同时指出,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认识到这些共同点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王勇也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有关入世问题的辩论,主要围绕中国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才是最成功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些战略中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这些内部争论是中国放慢申请加入WTO速度的主要原因。
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胡国成就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改革问题发言,他认为,中国的银行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但许多深层的体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灿荣就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做了主题发言。
朝鲜半岛的局势是与会双方关注的又一问题。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文钊提交了题为“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的论文,他在文中阐明了中国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即中国在朝鲜半岛的主要利益是维持那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保持与朝鲜北部的传统友谊,同时与朝鲜南部发展全面的关系;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中国反对旨在东北亚构筑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国支持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等。讨论中,美方与会者也对朝鲜半岛局势表示出极大关注。奥伯多弗认为正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局势、北朝鲜的核问题,东北亚的冷战还没有结束。麦克纳马拉认为,中美应当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进行广泛的合作和对话,朝鲜半岛的安全关系到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和蓝普顿分别就中美关系的现状做了总结性的发言。王缉思认为,近十年来,中国公众对美国的认识逐渐趋于深入和理性化,在大多数中国民众眼里,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与此同时,中国美国问题的学者对美国政治制度、政党政治、决策过程、利益集团、多元文化等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自1989年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疑虑也在加深。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利用台湾、西藏、法轮功等问题,阻止中国的崛起。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日益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与世界重大节日综述范文 篇4
1月1日元旦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7日皖南事变(1941)
1月8日周恩来逝世(1898-1976)1月9日文天祥殉难日(1236-1283)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9)
1月11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纪念日(1851)1月21日列宁逝世(1870-1924)1月27日宋庆龄诞辰(1893-1981)1月28日
1月31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2月1日
2月2日
2月4日
2月7日
2月9日
2月10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9日
2月21日
2月24日
2月28日
2月29日
3月1日
3月3日
3月5日
(1879-1953)
3月8日
3月12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21日
(2001)
3月22日
3月23日
3月24日
3月27日
3月28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岳飞殉难日(1103-1142)北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1949)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954)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世界湿地日世界抗癌日国际声援南非日(196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日俄战争爆发(1904)国际气象节情人节中国12亿人口日(1995)邓小平逝世(1904-1997)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第三世界青年日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国际海豹日(1983)全国爱耳日(2000)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周恩来诞辰(1898-1976)斯大林逝世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中国植树节(1979)孙中山逝世(1866-1925)国际警察日(节)马克思逝世(1818-1883)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国际航海日中国国医节(1929)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巴黎公社纪念日(1871)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世界儿歌日世界睡眠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76)世界水日(1993)世界气象日(1960)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茅盾逝世(1896-1981)中小学生安全日高尔基诞辰(1868-1936)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996)
4月1日国际愚人节刘志丹逝世(1903-1936)全国爱国卫生月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董必武逝世(-1975)
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反“四人帮”运动(1976)
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48)世界戒烟日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
4月12日人类第一次飞越地球(1961年苏联加加林太空航行)4月14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试验成功(1981)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15日——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1995)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渡江战役 纪念日(1949)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世界法律日列宁诞辰(1870-1924)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亚非新闻工作者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
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
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
4月末完整周星期三国际秘书节(1955)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国际示威游行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科技传播日 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马克思诞辰(1818-1883)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世界微笑日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第二个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2000年第二次开始救助贫困母亲日(1997)
5月14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1)
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8)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1980)
5月19日全国助残日
5月20日全**乳喂养宣传日(1990)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1)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
5月29日宋庆龄逝世(1893-1981)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
5月间嘎纳国际电影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0)
6月3日林则徐虎门禁烟(1839)
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1972)
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
6月11日中国人口日
6月13日电视首次播出纪念日(1925)
6月14日世界献血日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
6月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父亲节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894)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
6月26日
日)
6月29日
6月30日
7月1日
7月2日
7月4日
7月6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
7月7日
7月11日
7月20日
7月26日
7月28日
7月31日
8月1日
8月5日
8月6日
8月第一周8月8日
8月11日
8月13日
8月14日
(1900)
8月22日
8月26日
8月27日
9月1日
9月3日
9月8日
9月9日
9月10日全国土地日(1991)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8)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全国科普行动日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国际建筑日(1985)亚洲“三十亿人口日”(1988)国际体育记者日茅盾诞辰(1896-1981)朱德逝世(1886-1976)国际合作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世界人口日(1990)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美国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1969)世界语(言)创立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非洲妇女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恩格斯逝世(1820-1895)国际电影节(1932)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1945)世界母乳喂养周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我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纪念日(1896)世界左手日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邓小平诞辰(1904-1997)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孔子诞辰(前551-前47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1958)世界扫盲日(1966)毛泽东逝世(1893-1976)秋收起义纪念日(1927)中国教师节(1985)世界预防自杀日(2003)
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87)中国脑健康日齐白石逝世(-1957)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
9月19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公民道德宣传日(2003)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月21日国际和平日(2002)
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69)
9月24日国际聋人节(1958)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第三个星期二
9月第三个星期六
9月第四个星期日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10月1日
节(1990)
10月2日
10月4日
10月第一个星期一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10月8日
10月9日
(1936)
10月10日
日(1992)
10月11日
10月13日
10月14日
10月15日
10月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2日
10月24日
10月25日
10月28日
10月31日
每年重阳节
鲁迅诞辰(1881-1936)快乐节日网建站日(2001)世界旅游日(1980)国际和平日1981 1981至2001年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国际聋人节(1958)世界心脏日(2000)世界海事日中国国庆节(1949)国际音乐日(1979)国际老人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1949)世界动物日(1949)国际住房日(198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90)全国高血压日(1998)世界视觉日国际左撇子日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世界居室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世界视力日声援南非政治犯日世界镇痛日(2004)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世界保健日国际教师节 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1884)世界标准日(1970)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1984)世界粮食日(1979)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世界消除贫困日世界更年期关怀日鲁迅逝世(1881-1936)世界骨质疏松日(1997)世界传统医药日(1992)国际口吃日(1998)联合国日(1945)世界发展信息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作战(1950)世界男性健康日(2000)世界勤俭日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1989)
11月1日万圣节
11月7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1917)
11月第一周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2000)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992)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1946)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866-1925)白求恩逝世(1890-1939)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1946)
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1996)世界问候日(1973)11月24日
11月25日
11月28日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3日
12月4日
12月5日(12月7日
12月9日“
12月10日
12月11日
12月12日
12月13日
12月第二个星期日
12月15日
12月20日
12月21日
12月24日
12月25日
12月26日
12月29日
论文综述范文 篇5
《石硫+碱催化合剂》二代浸金药是在一代产品基础上,经过近千次的实验,与长期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配方结构,使药剂的适用矿种和浸出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
《石硫+碱催化合剂》是一种在金矿浸金过程中,最新的无毒无污染的浸金药。
它的浸金率正常情况下比氰化浸金效果要高2%以上。
适用矿种比氰化更广,包括氧化矿、原生矿、氰化尾矿、金银矿、银金矿、硫酸渣、硫铁渣、高硫化矿、高砷高铁矿等。
浸金费用,0.5-2克/吨的低品位矿石,药剂费用在7-9元一吨。
浸出周期:堆浸 5-8天;池浸(喷淋、滴淋)5-12天;槽浸2-3天;搅拌(全泥、炭浆)
4.5-20小时。
对PH值的使用要求应控制在12以上。
调整PH值可使用CaO生石灰和NaOH火碱。
金的吸附,所能使用的活性碳、锌丝、树脂等,都可以使用。
同等条件下,矿石的浸出费用,比氰化的浸出费用要低。
药剂使用上比氰化更容易掌握和控制。
生产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设备不用做任何更换和添加,只要换掉药剂就可正常生产。
堆浸(喷淋、滴淋)工艺浸出时间只需要5-12天,浸出率75-98%。
池浸工艺浸出时间需要3-5天,浸出率75-98%。
槽浸工艺浸出时间需要2-3天,浸出率75-98%。
全泥搅拌(炭浆)工艺浸出时间,需要4.5-20小时,浸出率75-98%。
高砷高铁氧化金矿,不需要焙烧等预处理,直接浸出,浸出率94%以上。池浸浸出率94%以上。
高硫矿浸出率75-95%以上,不需要焙烧等预处理。
硫酸渣、硫铁渣,搅拌工艺银的浸出率80%以上;金浸出率95%以上。
堆浸生产中,1.1-1.2吨《石硫+碱催化合剂》浸金药,可喷淋7500-10000吨的(0.4-2克/吨)低品位矿石。实验中加大药剂量,以缩短浸出时间和检测药剂对矿样的浸出效果。池浸药剂使用量,比堆浸增加0.008%-0.009%,具体用量以最佳用药量测算为准。
用药剂量,可根据矿石中金、银品位加以调整。品位每增加2-3克,用药量增加0.01%-0.012%。最好的浸出效果是保证药剂在水中的浓度达到千分之一以上,为节省用药,不应过多增加浸泡的用水量。具体使用情况会随着对药剂特性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效率会得到提高。
生产中的废水,当矿物中有害元素含量低时,可重复使用以降低药剂使用量。
二代浸金药,可根据矿石成分,对应的使用抑制药剂或氧化剂等,以提高浸出率。
综上所述,《石硫+碱催化合剂》是目前唯一无毒无污染的浸金药剂,浸出方式适用于堆浸、池浸、槽浸、全泥搅拌等,药剂使用比氰化物更容易掌握和控制。不需要另外增加设备的投入,浸出率比氰化物还要高。浸出时间短。适用矿种比氰化物更广,特别是对之前氰化物无法直接处理的高砷高铁、高硫化矿等成功处理,无毒无污染浸金药剂的应用前景更加乐观明朗,它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
生产实践显示,只要小样实验满意,大规模生产中,浸出率不但稳定,而且还会比小样实验高几个百分点,这个特性,是其它浸金药所没有的!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对氰化物的使用控制更严,无毒浸金药剂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更将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对环境保护做出杰出的贡献!
论文综述范文 篇6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包括均衡配置的标准与评价指标、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在教师编制、财政政策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在均衡配置的标准、如何解决工资水平偏低问题、教师管理等方面存在分歧。不足之处是:对“特岗计划”等现有政策的支出绩效、山区学校师资配置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及人事政策研究较多,财政政策研究不足。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均衡 师资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是这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研究亟待总结和深入。
一、研究成果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从评价体系、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经费投入及政府责任分担、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政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关于均衡配置的评价体系
袁振国提出要建立一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来测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王善迈提出从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设计正规三级教育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翟博(2008)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作用、理论基础、发展观念、指标体系、测度方法、政策选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
成先中认为,现行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具有强制性、等级性与偏向性,强制性有助于教师配置的制度化、正规化,等级性不利于级别低的学校教师的配备,从而迟延了这些学校教育的发展,偏向性导致弱势学校和学科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杨军认为,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区域间分配不均衡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应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体系、投入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谢小波认为,推进教师聘任制、切实推行评聘分开、建立科学的流动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政策有利于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李均认为没有解决各级政府间财力与基础教育财政责任的不对称问题是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制度根源,提出提升义务教育的财政重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教育政策和深化农村教师教育改革;周冬祥认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属地教育财政管理的制约、城乡教师待遇差异大导致城乡师资不合理流动,生源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和人员编制标准不尽合理导致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水平下降,提出构建“全市统筹、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管理体制,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激励和保障机制;冯文全等提出教师资源配置
失衡根源于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必须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建立教师流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从工资待遇、教师培训、社会保障、教师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袁冬梅认为农村教师基本待遇低,社会保障资金缺位,社会保障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朱小蔓等发现“中心校”、“学区制”、“伙伴校”三种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范先佐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改善其教学与生活条件的建议;杨建芳认为,教师相对收入水平是师资供给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者对于教师职业的从业意愿,而且会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失率,从而会对教师队伍的规模产生影响;樊香兰认为,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过度分权且重心偏低,教育法规政策的“弱法”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教育政策的“城市化”倾向扩大了城乡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陈成文等认为区域间及区域内教育投入不均衡严重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失衡、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功利化、教育投入来源单一,提出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等建议。还有研究人员分别对甘肃省天祝县(杨军,2005)、吉林省(邓涛,2007)、陕西省(侯耀先,2007)、成都市青羊区(徐江涌,2008)、武汉市(周冬祥,2008)、甘肃省定西市(常彦,2008)等地区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对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胡伶把近几年完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概括为“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种类型,指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对相关因素考虑不充分,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出现“走样”现象;李建强等研究了河北省“特岗计划”实施情况,提出整合现有制度资源,实施“顶岗实习支教+特岗计划+教育硕士”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方案,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善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结构;邬跃运用教育政策学理论从问题认定、执行评价、政策调整等方面对“特岗计划”试点工作进行分析,认为“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力地破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两难困境,应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并扩大规模和范围,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的长效补充机制。
(五)研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杨军研究了英国实施“教育行动区”计划、“教育优先区”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认为对薄弱学校及差生的倾斜政策很有必要;孔凡琴等研究了日、美、法三国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实践与经验,认为美国的“教育补偿”方案、法国的“优先教育区”政策、日本的教师全员“定期流动制”政策在确保教师资源均衡分布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内方面,深圳市强化政府保障职能的“深圳模式”、杭州市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杭州模式”、寿光市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寿光模式”、铜陵市优化教育结构的“铜陵模式”、成都市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都模式”、沈阳市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沈阳模式”都具有借鉴意义。2006年以来,山东省泰山区、潍城区、沈阳市、成都市青羊区、蒲江县等地结合实践开展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在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二、共识与分歧
(一)共识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均衡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等研究比较充分,对以下问题取得了共识:师资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政策上,教师编制不适应农村小教学校点的实际情况,职称评定偏重科研成果,不利于优质师资流向农村地区;教育政策上,市县师范大中专学校升格或撤并使教师就地培训难以进行,一些地方实行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实际上导致优质师资集中于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财政政策上,教师收入水平低是农村地区优质师资缺乏的重要原因,自然条件较差及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政府财力不足是客观原因,财政投入及教育支出分担政府级次偏低是落后地区教师工资偏低、培训经费不足的主观原因,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及提高教育支出政府级次引导优质师资向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流动。
(二)分歧
存在分歧的是:师资均衡配置的标准是什么,有的主张制定最低标准,有的提出制定平均标准,在此标准上下一定范围内为均衡;关于评价体系,有的提出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反对者则认为建立这一指数不可行,数据难以取得,权重难以准确确定;为解决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的问题,有的建议将教师转为公务员,有的主张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支出,有的则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艰苦工作岗位津贴;教师管理上,有的提出以省为主管理,有的则主张以县(区)为单位确定教师归属,在此范围内动态管理,合理流动;关于教师流动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立法实现教师流动的法制化、全员化、双向化和规范化,有的认为只有采取“教师电脑派位”的做法才能实现不同水平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均衡分布,有的主张强化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并切实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三、分析与评价
交流意愿综述 篇7
关键词:交际意愿;交际忧惧;交际自我觉察能力
引言
交流意愿最早由McCroskey(1985)提出,首先将其引入母语运用研究并建立母语交流意愿模型,其中交际忧惧和交际自我觉察能力是交流意愿的直接影响因素。随后Mac-Intyre和Charos(1996)将交流意愿应用于二语情境中,并结合社会教育模型(Gardner&Lambert 1985),增加融入性、态度和动机等因素,形成二语交流意愿模型。MaeIntyre,Clement,Domyei和Ncels(1998)等人结合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及交际学知识对这个模型进行扩展改进,并从理论上建构二语交流意愿金字塔模型。W.P.WEN&Clement(2003)根据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中国外语学习环境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中国外语学习情况的交流需求一交流意愿模型。本文介绍交流意愿旨在对中国外语教学有所启发,帮助学习者培养外语交流意愿提高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成为具有交际能力并能在真实情景下运用外语同外文化外民族自由交流的高素质人才。
1、交流意愿概念在第一语言中的形成
交流意愿是McCroskey&Baer(1985)建立在许多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公共场合交谈恐惧”(Clevenger 1959)、“不愿意交际”(Burgoon 1976)、“口语行为倾向”(Mortensen,Art-son&Lusfig 1977)和“羞怯”(McCroskey&Richmond,1982),
1.1不情愿交际
Burgoon(1976)提出不情愿交际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人们因内向、缺乏交际能力、孤僻、怯懦和交际忧惧的影响而回避口语交流的倾向程度。Burgoon的局限在于仅提出人们对交际感到忧惧而表现的比别人消极,而没有提出一个更有概括力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
1.2口语行为倾向
Mortensen et al(1977)提出口语行为倾向量表(简称)来测量人们在交际中交谈意愿的高低。McCroskey(1977)认为此量表并不能作为测量回避交际的工具,只是表明个体在交际中的谈话量是有规律可循的。
1.3羞怯
Leafy(1983)指出羞怯是一种通过外在行为可以观察到的内心不安状态。McCroskey和Richmond(1982)主要侧重于羞怯的外在行为表现将其定义为:怯懦、矜持、更具体地说是保持沉默的倾向。
1.4交流意愿
在Burgoon,Mortensen和Leary的理论基础上McCroskey和Baer(1985)提出交流意愿并将其定义为“在给予机会的情况下主动发起交流的倾向”。McCroskey认为影响交流意愿的因素为性格、自信心、交际能力、交际忧惧和文化差异。人们的交际忧惧低,交际自我觉察能力高,其交流意愿就会高。从而建立第一语言交流意愿模型。MaeIntyre et al(1994)验证了这个模型(见图1)。
2、交流意愿在第二语言中的运用
MacIntyre et al&Charos将第一语言交流意愿模型同社会教育模型(Gardener,1990)相结合建立第二语言交流意愿模型。提出学习者的动机和对学习环境的态度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交流意愿。社会环境模型(Clement&Kruidenier,1985)认为较高交际觉察能力和较低焦虑感形成较高二语自信心,而交流意愿模型认为交际觉察能力和焦虑感是交流意愿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将两个模型结合,假设较高二语自信心带来较高二语交流意愿。MacIntyre&Clement(1998)等人增加了社会情感认知等因素从而建构二语交流意愿金字塔理论模型(见图2)。模型一共有六层包括十二个变量包含了影响交流意愿的情景因素和延续因素。第一层为具体交际行为,是所有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第二层为交流意愿其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同特定的人或二语群体(包括情景变动)进行交际的意愿程度”。MacIntyre et al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产生用外语交流的意愿。任何不能学生产生交流意愿的外语教学计划都是一种失败(MacIntyre et al,1998:54.7)。第三层为交际情景包括同特定的人交际的愿望和交际自信心状态。同特定的人交际的愿望受个体和群体动机的影响,同时还受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影响。影响交际自信心的因素主要有交际忧惧和交际觉察能力。学习者的交际忧惧越低交际觉察能力越高其交际自信心就越高。第四层为动机特征。工具性动机是外显的,常与个体的前途直接相关,其动力来自于外部世界,而融合性动机是隐性的,其动力是对外国语言或文化的兴趣。另外,动机强度也影响交流意愿,有强烈动机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去交际,并且取得较高的水平。群体动力包括群体氛围、群体态度和群体动机。与群体在一起,个体会减轻心理压力、克服语言焦虑,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强自信,提高交流意愿。第五层是情感一认知环境包括群体观念(融合性、害怕被同化和二语学习动机)、社会情景和交际能力。融合性和害怕被同化取决于个体同群体关系的强弱。情景因素包括交际参与者、背景、目的、话题和交际方式。参与者可以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语言水平来区别。背景指进行交际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目的指交际的目标或意图。交际方式指进行交际活动的媒介。至于主题,人们认为主题的熟悉度高可推动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交流意愿(Zuenglar,1993,引自于Mac-Intyre et al i998)。交际能力包括五大能力:语言能力。语篇能力,行为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策略能力(Hymes,1972)。第六层社会和个体环境。社会环境指群体所处社区的机构特征和文化特征。个体指个体的性格差异。外向型人的交谈欲很强,其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愿望也强,而内向型则沉默寡言、害羞,其交流意愿也不高。
MacIntyre的第二语言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综合考虑二语学习中的各种因素如情感因素(动机,态度,WTC,12自信心,L2交际焦虑感,L2能力意识等),个体性格差异(内向,外向等)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规约,民族语言动力,教育机构设置等),形成动态的理论框架,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中国文化背景下修正的第二语言交流意愿理论模型
由于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并且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过程不同,因此,在将二语交流意愿金字塔模型应用到
中国外语学习中来需要作些修正。WEN(2003)从跨文化差异的观点出发,认为由于受中国人强烈的被评价意识影响,中国学生有意无意的爱护面子关注他人的反应,故在性格情感因素中冒险精神、对歧义的容忍、约束监察和期待正面评价成为影响交流意愿产生的直接变量。又因为外语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故影响交流意愿的社会因素和动机因素主要侧重于学习者间的群体内聚力、老师的支持、对群体的从属性和成就感方面(主要指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因此,对交流意愿金字塔模型作了修正补充(见图3)。
群体内聚力指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Feistinger,1950)。中国注重群体内部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Hogg,1992,引自W.P.WEN,2003)。群体中各成员的关系越密切,成员越感到轻松,焦虑意识越弱,交流意愿就越强。老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老师的参与和亲和力上。老师的参与指老师同自己的学生间人际关系的质量,也指老师在精神生活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Reeve,1996,引自W.P.WEN,2003)。老师的亲和力指使人感到亲切易于接近的交际行为(Mehrabian,1969:203)。在外语课堂上,老师的参与和亲和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意愿。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比较持久且几乎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群体本位的文化下,冒险精神和对歧义的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较明显。语言冒险专指个体在二语课堂上认为运用二语是在冒险的倾向(ray,1986)。这种倾向也指愿意冒社会尴尬和被同伴耻笑的危险(Beebe,1983)。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其冒险意识很强,他们喜欢猜测,不耻下问。中国学生由于爱面子,怕出丑,情愿照老师说的去做,老师的话是正确的,即使错了也跟他们无关。因此,交流意愿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愿意冒丢面子的危险。并且中国学生对歧义的容忍度也不高,他们过分注重语法规则的正确性,而无法容忍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出错。所以,性格外向,爱冒险,对歧义的容忍度高的学习者其语言焦虑低,自信心强,外语交流意愿也高。在中国外语学习课堂上,同群体保持一致,完成自己的任务成为影响学习者的主要动机因素。如果学习者无法融入到群体中就会感到被孤立,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就会消极被动甚至回避。如果他们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会感到没面子,其自信心就会降低,进而影响到交流意愿的产生。在群体文化中,个体过分关注自己公众形象和社会评价,在用一种新语言同外文化人交往时,他们往往处于谨慎防备状态,这时,焦虑成为关键的情感因素(W.P.WEN&RichmondClement,2003)。适当的约束监察和正面评价可以减轻焦虑感提高交流意愿。
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课上课下及同亲友和陌生人交往中孑然不同的表现。对中国交流意愿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4、结论
【论文综述范文】推荐阅读:
文献综述论文07-16
毕业文献综述论文07-20
综述文献专题论文05-12
产业集群论文综述09-11
毕业论文综述09-12
软件测试综述论文09-23
综述性科研论文06-17
姜夔研究综述论文07-16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论文06-24
无线传感网技术综述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