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2024-05-24

败的读音和基本解释(共11篇)

败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1

败,读音:[bài]

部首: 贝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8

五笔86: mty

五笔98: mty

仓颉: book

笔顺编号: 25343134

四角号码: 78840

郑码: lomo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D25

基本解释:

输,失利,不成功,与“胜”相对:~北。~退。~绩(a.连队溃败;b.事业的失利)。~诉。~笔。~局。两~俱伤。

战胜,使失败:大~敌军。

毁坏:~坏。~露。

解除,消散:~火。~毒。

破旧,衰落,腐烂:~絮。~落。~兴(xìng )(情绪低落)。腐~。叶残花~。

详细解释:

〈动〉

(会意。从贝,从攴。攴( 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ruin;fail;spoil]

败,毁也。——《说文》

无俾正败。——《诗·大雅·民劳》

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淮南子·说林》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吕氏春秋·尊师》

法败则国乱。——《韩非子》

败家丧身。——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以侈自败者多矣。

于是纵散约败。——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败辕裂犁(比喻把事情弄坏);败名(败坏名声);败好(败坏盟好);败事(败坏事情);败家相(败坏家业的情状);败俗(败坏风俗)

损害;损伤 [damage]

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也。——《论衡》

蠹鱼败书编,萍草粘户半。——宋· 陆游《久雨喜晴十韵》

又如:败足(伤脚);败物(破损之物);败面(毁伤面容);败群(危害集体)

失败;战败 [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齐师败矣。——《左传·成公二年》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形篇》

赵尝五战于 秦,二败而三胜。—— 宋· 苏洵《六国论》

赵兵果败, 括死军覆。—— 汉· 刘向《列女传》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宋义论 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成败(成功或失败);败道(失败的原因);败走(战败逃跑);败却(败退);败于垂成(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败阵(对阵时被打败)

打败。使…战败 [defeat]

败宋师于 黄。——《左传·隐公元年》

匈奴入杀 辽西太守,败 韩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

秦数败 赵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公用 咎犯之言,而败 楚人于 城濮。——《吕氏春秋·义赏》

又如:败衄(战败)

解除;消散 [remove;dispel;relieve]。如:败火(中医指清热、凉血、解毒等);败毒(解毒)

腐烂变质 [putrid]

鱼馁而肉败,不食。——《论语·乡党》

〈形〉

破旧 [worn-out]

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中。——《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败絮(破絮);败纸;败物(破损的东西);败衲(破旧的僧衣);败敝(破旧);败褐(破旧的粗布衣服)

衰落;破旧;凋谢 [rotten;become worn-out;withered]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如:败叶(落叶;枯叶);枯枝败叶;衰败(衰落);花开败了;败没(衰落;破败)

〈名〉

灾年;荒年 [blank year]

丰年补败。——《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弊端;过失 [disadvantge;fault]

汉兴,改 秦之败。——《汉书》

舜之求败也,则是 尧有失也。——《韩非子·难一》

败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2

1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

1.1 贫困人口总体大幅度下降,且呈现“宏观分散、微观集中”的特点

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比2000年的9422万减少6734万人,年均下降11.8%。从区域来看,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751万人,占全国的65.1%。2005-2010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省份的贫困人口从2338.4万人减少到1034万人,减少了1304.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6.5%下降到7%,比全国同期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快了近5.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813万人,占全国的30.2%;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24万人,占全国的4.7%。与此同时,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从区域来看,2010年我国西部、中部及东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分别为6.1%、2.5%和0.4%。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体已得到了有效缓解,且贫困人口分布出现了“宏观分散、微观集中”的新特点,由整体性贫困转变为局部性贫困[1]。

1.2 由绝对贫困转化为相对贫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面临着缺乏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活资料,属于绝对贫困状态。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与整体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相比,贫困农民很少甚至不能分享发展成果,换句话说,相对贫困程度加深了[2]。占中国家庭总数10%的最富裕家庭财产总额与同样占中国家庭总数10%的最贫困家庭财产总额之比,已经由2004年时的32倍进一步扩大至2009年时的40倍,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通过代际传递带来更严重的动态不公。在威胁生存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基础上,相对收入取代绝对收入成为人们行为决定性的因素,而这一点落至实处的突出反映就是,相对贫困正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产生的诱因。譬如说,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相比1978年时增幅逾4倍,但是,这种绝对水平的快速提高,因为跟不上期望标准提高的幅度以及相对水平变化的速度,住房问题仍然成为了民意焦灼的热点议题。

1.3 脱贫与返贫并存

尽管我国在减缓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如果把贫困人口看作是脱贫与返贫两种不同类型贫困人口的动态变化过程,就不难发现,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脱贫与返贫一直持续并存。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在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尤其是西部部分地区贫困人口返贫现象比较严重,返贫率高,平均返贫率在15%-25%,个别地方高达30%-50%,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现象[3]。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困将表现出某种持续性的特征,许多贫困人口也将在贫困线附近徘徊,呈现动态趋势,为此应准确地瞄准贫困人口,建立完善的面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4 农村贫困有向城市蔓延的态势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由于户籍等制度限制,农民工很难平等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该群体基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贫困问题突出,当前农村贫困有向城市蔓延的趋势。据世行(2009)估计,有大约1.5亿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户籍所在地之外达6个月以上)转移到城市,2003年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收入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9.2%,消费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11.7%[4]。相关数据说明“农民工”贫困人口规模不小,不容忽视。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必然通过城市化、工业化来消化解决。林毅夫认为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思路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去[5]随着农民的持久性迁移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给迁移出来的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让其分享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必将使农村贫困问题城市化、复杂化,加剧中国反贫困的难度。

2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经济学解释

2.1 从经济增长看农村贫困状况

经济增长是贫困率下降的主要动力,但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程度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农村贫困人口也随之下降。1978-1985年期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8.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达15.1%,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高达10%,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减贫人数为1786万人,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是这一时期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受益者。1986-1990年期间,虽然经济仍保持着较高增长率,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3%,农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只有2.5%,农村贫困减少开始出现明显减缓,平均每年减少800万人。1990-1997年期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9.9%,大大高于改革初期水平,但这一时期农民的消费增长率也远低于经济增长率,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数为500万人,不足1978-1985年时期的1/3。1997-2004年人均GDP增长率为7.4%,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3%,贫困人口减少继续下降,平均每年减少342万人[6]。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性的,真正起作用的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但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对环境资源产生破坏作用。另外,倘若经济增长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则很容易产生各类市场扭曲、投资低效率和腐败盛行,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市场活动及社会政治决策的能力与机会被剥夺[7]。因此,必须全面审视经济增长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增长质量的下降导致了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这是中国减贫缓慢的重要原因。

2.2 从收入分配看农村贫困状况

影响贫困发生率的因素不仅仅有经济增长,而且还有收入分配因素。假如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断恶化,则较快的经济增长依然能够对减贫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年的3.1∶1扩大到2009年的3.33∶1,绝对差距高达12000元。在贫困人口集中的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更大。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全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6.8∶1扩大到2009年的8∶1,即使贫困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少数富裕大户与多数贫困农户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贫困指数较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小,经济增长策略是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贫困指数也随之下降到一定的水平,此时,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会逐渐被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所抵消。要继续减少贫困,就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增长,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至关重要。反过来,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也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的理想结合,更好地减少贫困。

2.3 从贸易自由化看农村贫困状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扭曲程度明显下降,对外公布的农业关税平均税率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40%多下降到了2010年的15%,部分农产品下降更多。随着市场不断开放,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也由2001年的279.2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9.6亿美元,增长3.4倍。不断扩大的贸易推动了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农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但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和贫困状况影响不同。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民主要以生产玉米、小麦、棉花、食用油、糖和大豆等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这类商品在自由化过程中受到了较大冲击,农民的贫困状况较为严重;相反,东部地区主要以生产水产品、园艺产品以及畜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农民较为富裕[8]。可见,贸易开放对不同区域农村贫困差距的扩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2.4 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看农村贫困状况

2008年,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达2.1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3.2%。同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8年的4007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为4.2%。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无疑对农村贫困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并通过资金和技术回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农村贫困的减少;但青壮年劳动力和高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率提升困难,大量土地抛荒,导致农村贫困减少进程减缓。且并不是所有农村劳动力都能顺利流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科技水平不高等特征,成为制约农村贫困人口流动的最大障碍。由此可见,由于农村居民素质的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不均等,进而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2.5 从财政支农投入看农村贫困状况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村减贫的作用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促进农业增长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从而使农户摆脱贫困;二是通过政府的财政直接转移支付以提高农民的直接收入(如种粮补贴等)。自2003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总体上对农村贫困缓解起到了积极作用。2011年,财政部加大了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初步测算,2011年,在财政专项扶贫、农村低保等保障民生政策、支持农业生产政策等七个方面,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同时,我国农村综合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年,全国98%以上的乡镇开展了机构改革,92.2%的集体林权确权到户。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基本完成,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然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制定过程中,作为财政支农政策受益者的贫困农户,由于数量多且分散,往往陷入“集体行动困境”,难以形成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团体,而被排除在目标决策程序之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决策层和执行层在动机、压力以及利益导向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目标瞄准机制的低效率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的错误使用。一些贫困地区的公共支出“急功近利”,热衷于投资见效快、政绩明显的产业项目,以至于财政支农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增长的好处可能并没有平等地为穷人所分享[9]。

3 我国农村减贫的政策建议

3.1 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应当让农民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优先受益,这既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又能够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缓解贫困。当前,要继续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进一步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进一步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

3.2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实施有助于贫困人口受益的财政税收政策,增加反贫困资金的投入比重。可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加新的税收来源,并增加税收的累进性质;将其用于扶贫基金,使扶贫资金由目前占GDP比重的0.27%上升至1.5%;政府不再补贴亏损企业和商业(包括国有粮食企业),直接转向补贴贫困人口。实行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区域政策。这包括建立规范的、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各地区人均财力基本均等化的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贫困农户的补贴标准。

3.3 在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尽管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的总体影响是正面的,但贸易自由化导致的收入分配差异扩大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重视。(1)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和贸易的自由化,积极推动和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促进贸易自由化,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积极鼓励贫困和内陆地区的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地更多转向有竞争力的农产品。(2)对农业生产没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政府有必要通过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和非农技能培训、改善交通条件等政策措施帮助农民改善这些地区农民的生计。(3)对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受负面冲击的地区和农户通过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或者直接收入补偿等适当措施予以补偿和支持。

3.4 在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动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及技能培训力度

扩大非农就业需要从过去只重视非农就业的数量转变为非农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并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从过去单纯体力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过渡。主要因为单纯体力型劳动力转移所获报酬偏低,农户所获非农报酬还不至于使其脱贫。因此,政府扶贫政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因地制宜。从长远来看,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还是扩大非农就业,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民人均资源较少、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地区,政府应当增加对教育、技能等人力资源的投入,帮助贫困农民提高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

3.5 在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支农方式

相对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当前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保持总量和相对规模稳定增长。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补贴,纠正国民收入“重城市轻农村”的分配偏离;另一方面,适时调整支农方式,创新支农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更多地进行直接性投入,如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

摘要: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政府的长期奋斗目标。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总体大幅度下降,相对贫困突出,返贫现象严重,并有向城市蔓延的态势等特征。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贸易自由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财政支农投入等方面,对农村贫困状况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强化教育培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支农方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人口,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农村劳动力,扩大内需,财政投入

参考文献

[1]陆宇嘉,杨俊,王燕.中国农村减贫机制的区域差异[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63-7.

[2]韩建民,赵永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农村贫困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135-139.

[3]叶初升,张凤华.政府减贫行为的动态效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123-1321.

[4]侯云春,韩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5-29.

[5]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新视野[J].开发研究,2012(2):27-32.

[6]汪同三,李雪松,等.我国经济增长波动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2):2-48.

[7]夏庆杰,宋丽娜.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J].经济学(季刊),2010(3):.851-868.

[8]张卫东,向锦.贸易开放度与我国农村贫困的联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15-21.

宝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3

部首: 宀

部外笔画: 5

总笔画: 8

五笔86: pgyu

五笔98: pgyu

仓颉: jmgi

笔顺编号: 44511214

四角号码: 30103

郑码: wdcs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B9D

基本解释:

玉器,泛指珍贵的东西:~贝。~剑。~物。~藏(zàng )。国~。财~。珍~。传(chuán)家~。如获至~。~贵。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座。登大~(皇帝登基)。

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地。~刹(称呼庙字)。~号(称呼别人的店铺)。

指金属货币:元~。

赌具的一种:开~。押~。

详细解释:

〈名〉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同本义 [treasure]

宝,珍也。——《说文》

稼穑维宝。——《诗·大雅·桑柔》

以作尔宝。——《诗·大雅·崧高》

宝玉者,封圭也。——《谷梁传·定公八年》

以其宝来奔。——《国语·鲁语》。注:“玉也。”

怀其宝。——《论语》

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珠宝;宝函(宝匣);珍宝(珠玉宝石等);宝肆(出售珍宝的店铺);宝冕(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珍贵的东西 [precious thing]

轻敌几丧吾宝。——《老子》。注:“身也。”

啬其大宝。——《吕氏春秋·先已》。注:“身也。”

正得秋而万宝成。——《庄子·庚桑楚》

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献宝;财宝;传家宝;文房四宝

印信符玺 [jade token]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红楼梦》

又如:宝札(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私人书信的敬辞);宝符(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

对小孩儿亲爱的称呼 [darling]。如:我的小宝

一种赌具。方形,用牛角或硬木做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加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a kind of gambling device]

开宝,你们有胆子没有?—— 老舍《骆驼祥子》

货币 [money]。如:通宝;元宝

寳、寶 bǎo

〈动〉

珍爱,珍视 [treasure]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解老》

又如:宝身(珍惜身躯);宝重(珍惜重视);宝惜(珍惜)

珍藏 [collect]。如:宝录,宝蓄(珍藏)

寳、寶 bǎo

〈形〉

珍贵的,宝贵的 [treasured]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李斯《谏逐客书》

又如:宝刀(珍贵的战刀);宝玉(珍贵的玉);宝书(宝籍。珍贵的书籍)

贵重的;由于其美丽、稀有或硬度而在商业上具有极高价值的 [precious]。如:宝衣(贵重的衣服);宝床(贵重的坐具或卧具)

敬词 [term of respect]

敬称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如:宝字(帝王、神仙所写的字);宝位(帝位)

敬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宝鼎(香炉);宝篆(形容香炉之烟缕缕曲折上升,状如篆文)

敬称与道教有关的事物。如:宝忏(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宝诀(道教修炼的秘诀)

惫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4

部首: 心

部外笔画: 8

总笔画: 12

五笔86: tlnu

五笔98: tlnu

仓颉: hewp

笔顺编号: 354251214544

四角号码: 27336

郑码: rskw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60EB

基本解释:

〔~赖〕狡诈;无赖。

极度疲乏:疲~。~乏。~倦。~累(lèi )。

〈形〉

(形声。从心,備声。本义:疲乏,困顿)

同本义 [dog-tired;very tired]

疲极曰惫。——《通俗文》

单惫于戏笑。——《列子·黄帝》

往来惛惫,通于大神。——《荀子赋》

何先生之惫耶?——《庄子·山水》

三年克之,惫也。——《易·既济》

又如:疲惫(非常疲乏);惫喘(疲惫而喘息);惫劳(疲劳)

半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5

部首: 十

部外笔画: 3

总笔画: 5

五笔86: ufk

五笔98: ugk

仓颉: fq

笔顺编号: 43112

四角号码: 90500

郑码: ub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34A

基本解释

二分之一:~圆。~百(五十,多指岁数)。

不完全的:多~。~岛。~透明。~脱产。

在中间:~空。~路上。~夜。

喻很少:一星~点。

〈形〉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half;semi-]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

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 白居易《卖炭翁》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

中 [in the middle;halfway]。如:半山腰;半大;半路;半道;半截腰

部分的,不完全的 [partly;about half]

犹抱琵琶半遮面。——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半自动;半老头;半工半读;半半拉拉;半死;半信半疑;一知半解

比喻极少的 [very little]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跋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6

部首: 足

部外笔画: 5

总笔画: 12

五笔86: khdc

五笔98: khdy

仓颉: rmike

笔顺编号: 251212113544

四角号码: 63147

郑码: jixs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DCB

基本解释

翻山越岭:~涉。

踩,践踏:~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文。~语。序~。

〈动〉

(形声。从足,犮( bó)声。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

同本义 [climb over mountains]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左传·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则怃。——《诗·鄘风 ·载驰》

又如:跋援(犹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扭转 [turn round]

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又如:跋马(勒紧马绳,使马回转)

踏,踩 [stamp]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脚跟)

见“跋扈”

〈名〉

火炬,火把 [torch]。如:跋烛(快要点完的蜡烛)

通“茇”。 [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 [root;base]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

烛尽见跋。——《聊斋志异·邵女》

文体的一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 [postscript]

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梦溪笔谈》

谙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7

熟记,背诵:~记。~诵。一览便~。

〈动〉

(形声。从言,音声。本义:熟悉)

同本义 [familiar;know well]

谙,悉也。——《说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晋书·刁协传》

故谙事识体者,善权轻重。——《晋书·刑法志》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淅嫁娘》。

又如:谙悉(熟知);谙练(熟知,有经验)

熟记 [learn by heart]

阪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8

部首: 阝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6

五笔86: brcy

五笔98: brcy

仓颉: nlhe

笔顺编号: 523354

四角号码: 72247

郑码: ypxs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962A

基本解释:

同“坂”。

崎岖硗薄的地方:~田。

〈名〉

(形声,从阜,反声。本义:山坡)

同本义 [slope]

阪,坡者曰阪。一曰泽障,一曰山胁。从阜,反声。字亦作坂。——《说文》

阪有桑。——《诗·秦风 ·车邻》

瞻彼阪田。——《诗·小雅·正月》

阪险原隰。——《吕氏春秋·孟春》。注:“阪险,倾危也。”

为阪生。——《易·说卦虞本》。注:“陵阪也。”

阪尹。——《书·立政》。郑注:“其长居险,故言阪尹。”

又如:阪田(山坡上瘠薄的田地)

山腰小道 [path half way up the mountain]

隘的读音和基本解释 篇9

隘,读音:[ài]

部首: 阝

部外笔画: 10

总笔画: 12

五笔86: buwl

五笔98: buwl

仓颉: nltct

笔顺编号: 524313425221

四角号码: 78212

郑码: yuol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9698

基本解释:

1、要的地方:~口。要~。关~。险~。

2、窄:~巷。~路。狭~。

3、穷:~穷。~窘。贫~。

〈形〉

(形声。籀文从阜,益声。阜,土山,从“阜”的字多与地势有关。本义:狭窄;狭小)

同本义 [narrow]

隘,陋也。——《说文》

君子以为隘矣。——《礼记·礼器》。注:“狭陋也。”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古诗十九首》

诞置之隘巷,牛间腓字之。——《诗·大雅·生民》

引申为心胸狭窄 [narrow-minded;intolerent]

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孟子·公孙丑上》

或言其太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

又如:狭隘(宽度小; [心胸、气量、见识] 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宏大)

〈名〉

险要的通道,通常处在陡峭山谷的两个山峰之间 [defile;bottleneck;pass]

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左思《蜀都赋》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剁字的读音和解释 篇10

部首: 刂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8

五笔86: msjh

五笔98: wsjh

仓颉: hdln

笔顺编号: 35123422

四角号码: 72900

郑码: qdfk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241

汉字首尾分解: 朵刂

汉字部件分解: 几木刂

笔顺编号: 35123422

笔顺读写: 撇折横竖撇捺竖竖

剁字的基本解释:

用刀向下砍:~肉。~饺子馅。

〈动〉

斫,砍 [chop;cut]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唐· 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绘戏赠长歌》

你便剁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水浒传》

又如:把柳条剁成三段;剁肉馅;剁鲊(该死的,挨刀的)

用同“跺”。用力向下踏 [stamp]。如:剁搭(顿足,用力践踏)

剁字的组词:

碎剁 千刀万剁、杀剁、剁肉、碎剁、點剁、剁斧、剁碎、点剁、剁搭、剁斧石

剁字的造句:

1.把肉和洋葱剁碎吧。

2.在肉店里,他学会了相当出色地剁肉。

3.我也注意到食物被剁或切片的方式,烹饪的方法了。

4.她不想让儿子给“剁成肉酱”,就最好把他关在家中。

5.雷蒙:是的,首先你应先将它们切片,然后将它们剁碎。

6.说真的,在我为一匹马付出了35几尼之后,我是不能把它宰掉剁碎了去喂猫的。

7.用讥讽的玫瑰镇服你的对手,较之用嘲弄的板斧将他剁砍或用谩骂的大头棒将他捶打,更为温文尔雅。

8.那又有什么能阻止我把你剁成肉酱

9.把匕首剁成碎片平息我的仇恨

蛾字的读音是什么和它的解释 篇11

部首: 虫

部外笔画: 7

总笔画: 13

五笔86: jtrt

五笔98: jtry

仓颉: lihqi

笔顺编号: 2512143121534

四角号码: 53150

郑码: imhm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6FE

汉字首尾分解: 虫我

汉字部件分解: 虫我

笔顺编号: 2512143121534

笔顺读写: 竖折横竖横捺撇横竖横折撇捺

蛾的基本解释:

1. 蛾 [é]2. 蛾 [yǐ]

蛾 [é]

昆虫,与蝴蝶相似,体肥大,触角细长如丝,翅面灰白,静止时,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子。~眉。~扬(眉扬,形容美人笑貌)。~绿。飞~扑火。

蛾 [yǐ]

古同“蚁”。

蛾 [yǐ]

〈名〉

蚂蚁。后作“蚁” [ant]

扶服蛾伏。——《文选·扬雄》

蜂蛾微命,力何固?——《楚辞》

又如:蛾子(幼蚁);蛾附蜂屯(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蛾封(蚂蚁衔土于穴外堆成的小丘);蛾斗(蚂蚁争斗)

另见 é

蛾 [é]

〈名〉

(形声。从虫,我声。本义:蛾子。昆虫。形似蝴蝶,体躯一般粗大,四翅,静止时平放体侧。多在夜间飞行)

同本义 [moth]

禽兽虫蛾。——《列子·黄帝》

朱蛾其状如蛾。——《山海经·海内北经》

又如:蛾罗(即蛾子);蛾蝶(指飞蛾);蛾眉(指飞蛾)

蛾眉的简称 [beautiful eyebrows]

扬蛾微眺。——魏· 曹丕《答繁钦书》

又如:蛾黄(淡黄色);蛾黛(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形似蛾的某些高等菌类植物 [some fungus similar to or likened to a moth]。如:木耳,桑耳,亦称为木蛾,桑蛾

上一篇:去眼袋最有效的方法下一篇:小学学生思想品德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