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与意义的结合(精选10篇)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1
中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 作为中职学校基础课之一, 它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是中职学生学习各门文化课、专业课的基础, 中职学生学好语文能促进学生学好其他各科, 有利于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质, 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 是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课程。因此, 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 必须加强语文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一、目前中职语文的现状
目前, 由于高校扩招的冲击,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困境, 表现在招生难、生源差、就业难。中职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基础的, 也是职教相比普教的优势, 中职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 侧重于技能培养, 而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 一再压缩语文课时总量。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认为选择了职业学校, 学好专业技能非常重要, 而语文课只是读读书、练练字、写写作文, 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 没有多大帮助, 学得好不好无所谓。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性, 专业课程的评价机制由于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 也成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 而文化基础课由于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评价过程是又较宽松的, 考核质量不过关, 使文化课程的考核流于形式, 起不到激励作用。有些中职教师效仿的普高的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授课时无论面对哪个专业的学生, 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对教材的处理都是相同的, 一间教室“坐到底”, 靠一本教案“打通关”, 结果是教师越来越难教, 学生越来越厌学。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语文教学中, 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在语文教学中嵌入专业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载体, 明确地为专业教育服务,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学科内在规律的必然要素。
二、中职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一) 可以改变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次要”地位
由于中职教学相比普高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加之学校不重视, 教师观念旧, 学生没兴趣, 语文在中职学校成了“副科”。中职语文教学要走出这种“困境”, 改变这种尴尬地位就必须突出专业特色, 只有具备鲜明的专业特色, 中职语文才能紧跟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才能在中职教育中有一席之地。因为中职语文教学突出专业特色将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割裂开的现象, 更好地形成一种与专业交叉, 向专业辐射的教学模式, 这将改变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改变管理部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进而可以引起更多人关注中职语文教学, 确立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地位的改变可以扫除许多制约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因素, 进一步推动中职语文教学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二)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中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教育中专业课教学已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而语文课作为中职文化课的基础课程, 更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职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 对文化课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关注他们的特点, 而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似的教学内容, 定会加剧学生的这种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 语文课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能使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 学生能认识到这种教学是适合他们特点的, 这门课程他们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驾驭和掌握的,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三) 突出职教特色, 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需要
2009年修订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而中职语文教学的这种职业特色正是强调了语文能力培养的“职业化”导向, 突出了实用性, 有助于实现大纲中规定的语文能力的要求。有职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具有见效快、操作性强的特点。由于中职学校面临着生源差、时间紧的局面, 中职语文课一般只有一年的在校学习时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突出职业特色可以针对学生能力培养需要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教学, 中职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也能在这种有职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得到实现。通过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 有助于把职业意识清晰、能力结构全面的中职毕业生推到用人单位的面前, 这样的中职学生在就业时就比纯粹的“书生型”或纯粹的“动手型”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种专业嵌入的教学方式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摘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 这特殊性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中语文教学, 它有其固有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专业性,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此, 本文从中职语文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嵌入专业教学等几个方面,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 从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专业化”导向的角度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相结合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2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分配方式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抽象地、孤立地讨论分配方式,而必须把分配方式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特别是所有制关系中去研究,以便揭示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分配方式。由于我国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据此,我国的分配制度必然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而不是所谓的纯而又纯、只反映公有制经济要求的按劳分配。
应该说明的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背叛,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各种商品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唯一源泉。”这里,马克思不仅承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同时电肯定了资本、技术等其它要素对物质财富生产做出的贡献。商品价值只能由人类社会的抽象劳动所创造,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转移价值。但劳动必须和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商品的价值,物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如果没有它们劳动者也无法进行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因此,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就必须承认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益。因而也就必须存在与这些生产要素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说明要素所有者取得的收入,并不是说生产要素本身创造价值。目前,我国城乡具有相当规模的储蓄存款,如何把这些储蓄存款吸纳到各种生产和投资中去,大有文章可做。而广大城乡居民一旦参与投资,势必要求参与收入分配。由此可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仅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灵活运用和发展。
二、按劳分配与按主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分配方式上看,实行的就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承包户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每年将劳动成果除上缴国家税金和集体提留外,其余部分都归劳动者所得。对此,农民形象地称它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一分配原则明确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使承包者重视生产,重视质量,讲求节约,讲求实效,提高了效益,从而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另一方面,承包产在经营土地过程中,由于投入了资金,改良了土壤,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方法,使效益提高,收入增加。这部分收入实际上就是承包户投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从而体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此外,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深入,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更加紧密了:一方面,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工资;另一方面,劳动者根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按照投资比例、持股多少分得股息、红利。这在收入分配上显然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参与了分配,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按劳分配在空间上得到了有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各要素的合理组合,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我们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并体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市场经济首先要求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遵循“效率”原则。这就要求将生产要素交由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各个生产要素一旦进入市场,就要有一个相应的价格,从而为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但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分配原则在体现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而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方式相比,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因此,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拉开收入差距,激励人们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可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推动的,而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明显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国有经济刘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呢,关键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而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则是要L刀实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国企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此外,在汁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对按生产要素分配重视得很不够。而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本、技术、管理、信启、等要素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按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益,强调谁贡献大谁就多得。这有利于激发管理者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3
1 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
1.1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在校园专业的培训机构, 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身爱好, 对其进行体育项目的教育。体育教育中不仅包含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教育, 还包括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文化等进行教育。只有具有综合型的体育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的自身作用。因此, 体育教育的产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 还能够培养人们的体育爱好, 从而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 摆脱亚健康的身体状态。高校体育教育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情况, 对其进行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运动方式,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1.2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 又称户外拓展训练 (Outward bound) , 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 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 去迎接一次次挑战, 去战胜一个个困难[1]。主要是通过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等培养拓展参训人员的价值观、生活观、运动观等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自18世纪引进我国后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起初被作为一项高等人群的运动方式。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 拓展训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化、普遍化。当前为进一步响应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内部条件等对学校内进行了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训练方式。以期通过该种教育方式, 在保障学生基础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侧面地利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质, 对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2 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价值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必须遵照积极主动原则, 这样才能够通过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其校园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是采用负面的生活态度,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采用能逃课就逃课的学习态度, 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价值观念。而利用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能够使学生在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建立积极主动的发展价值。例如, 在孤岛求生的拓展训练中利用孤岛的自然环境, 为学生创建主动学习和生存的关键,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活和学习。因此, 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2.2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属于坐享其成型。该种类型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均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 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拓展训练, 能够为学生建立更加开放的心态, 拓展其创新精神。例如, 在时速极限的运动中下达开始的口令后学生可以采取行动。但是, 受到项目训练规则的要求, 所有队员不能进入绳圈内, 不能接触除数字外的区域[2]。因此, 学生必须针对其项目的规则, 不断地创新新的游戏方式, 以帮助团队完成训练项目, 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因此, 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
2.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态度
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学生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 在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中不仅充分地利用了学校的教学环境, 还将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结合。该项教学内容中学生必须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贴紧自胸前, 两脚并拢, 全身绷紧成一体;后倒时, 头部内扣, 身体不能弯曲, 两手不得向外打开, 参加保护的队员, 两腿成弓步且相互抵紧, 两手搭于对方肩上, 掌心向上, 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 当实施队员倒落时, 全身协力将实施队员平稳接住[3]。因此, 在活动中参加拓展训练的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换位思考的思考模式, 并且树立对队友负责的态度,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 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态度的现实意义。
2.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
团队协作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精神内涵。在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利用拓展训练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时代价值的价值观。例如, 在拓展训练无敌风火轮中, 学生利用报纸、胶带、塑料带等废旧物品制作成一个圆形的传送带, 由组内成员共同协作, 做一段距离的路程。在该项拓展训练中参加训练的学生必须利用组内队员的素材进行制作, 且在运动行走的过程中队员之间必须相互协作, 才能够保障行走的频率和速度[4]。因此, 该项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具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教学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为:第一,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价值观;第二,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第三,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态度;第四,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与拓展训练结合, 还需要在结合应用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存在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综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我国社会主义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之力。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均对校内教育改革的重心进行了调整, 将教学重心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向实践教学内容, 并且逐渐重视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双重教育。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面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 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为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现实意义, 文中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举例分析, 进一步地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应用现实意义, 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强松.高校教学中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6, 15 (1) :149-150.
[2]勾凤云.素质拓展训练与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1) :181-182.
[3]耿文光, 郑美艳, 白茂强.探究拓展训练对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的功能价值[J].体育科技, 2015, 4 (7) :143-144.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调节企业内部关系,培养高素质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思想保证。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和凝聚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动力源泉。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形成企业的生命合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1]。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文化可以在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多作贡献。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的思想建设工作出现了新的难点。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是工作实践中必须认真探索的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生产经营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服务,企业文化正好具有这样的连接功能,它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最佳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融思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品位成为职工普遍认可并主动追求的方式。这种广大职工在活动的参与中自觉地受教育的好形式,可以打破思想政治工作的沉闷气氛,克服员工的逆反心理,增强共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中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认识问题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增强政工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确立与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观,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之成为顺利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思想保证。
(一)围绕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更新职工观念,把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帮助职工消除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惑、心态上的失衡,自觉投身企业改革,保证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二)围绕提高生产效益
始终把推进企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益作为主线,集中精力,找准与企业效益结合的着力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层次多样的技能培训等,在制定计划、组织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把提高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企业求突破、求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三)围绕提高职工素质
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能很好地提高职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要适应科技浪潮的冲击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针对职工在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和形式,为职工的学习成才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使职工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主人,努力形成提高职工素质的合力,共同为企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可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深化工作效果,解决企业重点难点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全体员工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与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5
从大学的本质角度论述。有关大学本质的根本问题、关于大学本质的反思不断强调的关键词有渊源于柏拉图的理念以及近现代演化概念“理想精神、人文学科、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等。以解构主义闻名的法国著名当代哲学家德里达从关于大学理念的执着思考中质问美国的大学今天是否有存在之理, 中国复旦大学的一位名誉博士在关于无条件的大学的讲演中表明, 大学的理念已成为抗衡拜金主义与技术主义的重要基石。有识之士曾提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当教育的目的只限于“寻求知识”, 而尚未提高到增强人的综合素质时, 容易使人文与科学教育分离。从我国教育的现状看,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的一个顽症, 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 素质不高, 而实施素质教育则有利于提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我国的教育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其根本措施。当然,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产品”,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生死存亡。大学的人文精神, 是人们对大学崇高使命的基本认识, 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概括, 以及内部管理和运行的哲学基础。作为一所大学, 根据历史、传统、风格、特色和水准, 精心培育, 身体力行一种人文精神, 对于激情励志, 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大学的职能角度论述。高校是社会精神的桥头堡, 是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示范、引导作用。教育目的在于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想, 做出独立的判断, 并成为一个负责的公民。为此, 高校应打造人文教育品牌。爱因斯坦认为, 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获得必要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获得对人类真善美的辨别力, 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这是学校教育最终应达到的目的。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就是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 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强调了人文学科教育在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大学校长几乎一致强调了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教育这一大学理念的重要性, 重申了只有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代大学的功能与精神。
大学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基本目标与使命, 大学不仅要成为知识延续和传递的枢纽, 而且也应成为促进人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学校通过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播, 扩展视野、提高素养、激发师生的想像力与创造精神, 目的是要培养出持有科学态度和方法、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具有良好人格的人才。
小结: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 世界对于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和发展方向已趋向一致, 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体, 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并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也是一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杨叔子提出了“绿色教育”的教育理念, 认为科学与人文交融则生“绿”, 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对社会负责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其他, 教育是育化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杨叔子也曾经说过:“没有科学进步, 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 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无德而有才比无德而无才给社会和整个人类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如果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是无德之人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是对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犯罪。
综上所述,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真正融合, 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能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这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也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实现。
摘要:培养综合型人才是当代大学的主要任务,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主要手段,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对于当代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大学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3]赵学漱.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廖辉.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融通[J].教育探索 (哈尔滨) , 2003 (6) .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6
一、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及相关材料,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提高思想品德、审美情趣, 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对人们进行的教育, 不管它是通过何种形式和活动, 其宗旨都在于培养和教育人。博物馆教育对象面向社会, 标志着它有广阔的教育环境和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对象。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 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生动直观性, 这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之处。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学校, 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 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 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 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陈列室, 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 收藏品涉及广泛。从地质、天文到当代的航天科学, 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 从艺术到科学。总之,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可以说, 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百科全书”, 它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 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 对成年人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好场所。
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具有生动直观性。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它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组织陈列展览, 以实物例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用实物例证比其他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 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 因而更有助于加深观众的记忆, 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 不仅可以眼看、耳听, 而且可以触摸, 亲自试验和操作, 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墙等多媒体辅助系统, 使观众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等最新信息。
博物馆的藏品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 与中小学开设的各学科都能找到契合点, 是各学科的实物教材;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丰富、真实、稳定等特点, 可以充当学校素质教育永久性的资料库, 有利于作为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编入教学计划;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博物馆的场所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是学生走出校门, 步入社会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 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 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 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 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具有独自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 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 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 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 其他任务都是围绕培养人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 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 而且懂得教育规律, 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 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 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从宏观上说, 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 学校内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 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 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 其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 内容的系统性、抽象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 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 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 也往往是阶段性的, 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 又要符合认识规律, 所以, 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博物馆和学校是当今社会公认的教育机构, 前者是传统意义上的限时教育机构, 后者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同属教育机构, 但二者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1. 教育对象不同。
首先是教育对象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到博物馆参观的所有观众, 观众的构成具有极强的广泛性, 他们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国籍等的限制, 从老年人至儿童, 从学者、专家到中小学生, 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 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可以说,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他们从入小学开始, 一直到参加工作为止, 中间由小学、中学, 直至大学, 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学校的主体就是这些青少年。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教育的对象比较单一。
2. 教育方式不同。
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自主式教育, 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 接受教育的形式。由于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展览形式丰富多样,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 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青少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参观日程和选定参观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行决定接受哪些知识。博物馆以大量实物为媒介, 吸引和启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做出理解、分析, 学习者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主动接受教育, 增强能力, 提升素质。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以书本为核心, 一般以灌输式的方法为主, 带有一定的强制措施, 分数和升学率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标准, 属于被动教育, 人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计划性的指导, 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方式, 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灌输式的过程, 学校教育有程序、有组织、有时间限制, 学生并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很难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开发创造潜能。
3. 教育手段不同。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教育的, 通过对“物”的欣赏, 对“物”的认识和接触, 诱发观众的感想和思考, 达到教育目的, 具有生动趣味和直观形象性。学校主要是运用教科书, 通过上课进行教育。博物馆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 偏重感性教育, 调动视、听、触等多种知觉手段认知事物, 便于理解记忆。学校教育主要是理性教育, 以听觉为主要手段认知事物。
4. 教育功能不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已经不是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 于是产生了终身教育的需求,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自发接受各领域知识的一种长期、不间断的行为。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注意并研究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 随着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传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 属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在终身教育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博物馆用直观的方式, 通过丰富的文物、标本生动形象地展示, 进行历史科学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的繁忙工作之余, 享受宽松的文化娱乐和接受公益性的教育这两项需求。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教育学生从义务学习走向必然学习, 是与考试、升学、就业紧密相关的一项有组织分阶段的行为。它具有明确的学习阶段, 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人生所受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是互补与合作的积极关系。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物史料、设施环境、图书影像、研究人员等, 其中众多的资源是学生课程教育中需要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拥有的。
四、博物馆的作用
青少年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观览人群, 因此, 博物馆被赋予了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新功能。如何办好博物馆, 怎样充分发挥其教育基地的作用, 已经成为博物馆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博物馆在努力创办特色服务的同时, 应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青少年项目上, 利用一些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观览热情, 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地, 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启发, 真正实现其教育意义。
1. 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 以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 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主旋律,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资本。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 肩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栋梁, 是建构和谐社会, 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此, 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髓, 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媒介, 各种不同风格的博物馆能够举办历史事件专题、民族英雄和文化器物等展览活动, 还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绘画、音乐等主题活动, 通过这些文化展示, 能够使青少年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 并且以此作为激励, 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 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2.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
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 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助推器, 能够帮助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树立求索的精神品格, 并且通过文化展览及介绍, 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求知识、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一般认为博物馆是成年人喜爱的地方, 主观上不愿参观博物馆。其实, 博物馆所有参展物品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如果青少年怀揣一颗探索的心, 则必然能够透过文物的沧桑看到历史的厚重, 博物馆只有不断展示精品文物, 并且向青少年观众进行仔细、认真的介绍, 才能够吸引很多青少年观众前来观览, 利用多媒体、故事片段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观看热情, 对于其人生规划和精神归属都有很大作用。可以说, 正是有了博物馆的存在, 才有了青少年对一种希冀的文化家园的建构。
3. 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野。
博物馆是一个严肃、庄严的圣地, 因为博物馆中所有展品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历史积淀所证实的财宝。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 这些知识正是青少年所缺乏的。现在的青少年主要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 重视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 却忽略了博物馆中实物性的文化展示。其实, 青少年的观览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开阔视野、拥抱文化生活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青少年能够捕捉准确、真实的客观实物, 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博物馆对文物的陈列, 能做到声情并茂、图文共现, 并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在青少年面前, 学生在观看之后, 往往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青少年对展出文物的喜好倾向, 注意趣味性和故事性, 使每一个来馆观览的青少年观众都能够学到一些文化知识, 更好地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 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 所谓的创新, 是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的, 只有在吸取前人优良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改造、变化, 才能使得人类的脚步向前延伸。在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方面, 博物馆可以说功劳甚大。因为在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物, 从艺术到科学, 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 从民族文化到异域风情, 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 都是人类及各民族的艺术瑰宝, 是所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凝结, 青少年在这种文化体认下, 必然能够催生出探索、创新的自我意识, 这对其创新精神培养意义重大。博物馆已经成为一部人类“百科全书”, 用幻想和震撼吸引着每一位青少年观众, 博物馆作为一个获取无限知识的大讲堂, 应该注重“寓教于乐”, 将一种生机勃勃的动力注入每一个青少年的身体中, 以史为鉴、以文明为基石, 不断开拓进取, 培养深厚的创新精神。
关于“搂”的读音与释义 篇7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对此句中的“踰”与“处子”加以解释, 但没有释“搂”字。
我们翻检了《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将其相关注释摘录如下。
《辞源》中此字列有两个读音:
1 lóu落侯切, 平, 侯韵, 来。力朱切, 平, 虞韵, 来。
拽, 牵引。《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 而搂其处子。”
2 lǒu揽, 抱。《西游记》八十一:“他两个搂着肩, 携着手, 出了佛殿。”
《汉语大词典》中此字列有两个读音:
1 lōu[《廣韻》落侯切, 平侯, 來。][《廣韻》力朱切, 平虞, 來。]
(1) 挟持;拉。《孟子·告子下》:“五霸者, 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
2 lǒu[《正字通》郎斗切]
(1) 搂抱, 用胳膊拢着。《红楼梦》第三回:“﹝黛玉﹞正欲下拜, 早被外祖母抱住, 搂入怀中。”……
《汉语大字典》亦收有两个读音:
1 lōu《广韵》落侯切, 平侯来。又力朱切。侯部
(1) 强加, 牵合。《说文·手部》:“搂, 曳聚也。”段玉裁注:“此当作曳也, 聚也。”《广韵·侯韵》:“搂, 曳也。”《孟子·告子下》:“五霸者, 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赵岐注:“五霸强搂牵诸侯以伐诸侯, 不以王命也。”……
2 lǒu《正字通》郎斗切
抱持。《正字通·手部》:“抱持谓之搂”。《孟子·告子下》:“踰其东家墙而搂其处子, 则得妻;不搂, 则不得妻, 则将搂之乎?”《西游记》第八十一回:“他两个搂着肩, 携着手, 出了佛殿, 径至后边园里。”……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此字列两个读音:
1 lóu曳、牵引。《说文》:“搂, 曳聚也。”段玉裁注:“此当作曳也, 聚也。”《孟子·告子下》:“五霸者, 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又:“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
2 lǒu揽、抱 (晚起义) 。红楼梦三回:“ (黛玉) 正欲下拜, 早被外祖母抱住, 搂入怀中。”
几部大型工具书对“搂”的注音与释义有不同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其一, 《辞源》、《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搂”读为“lǒu”, 表示“搂抱”之义是后起的, 其用例始见于《西游记》、《红楼梦》, 《汉语大字典》也收有此读音, 同样据《正字通》的反切折合而来, 但认为此读音及意义并非后起, 引《孟子·告子下》的这段文字作例证。
其二, 关于“搂”表示“牵、拉、曳”意义时, 其读音存在分歧。《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据《广韵》反切折合为今音为“lóu”, 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据《广韵》反切折合为“lōu”。
首先我们来分析释义问题。当我们运用大型工具书查检某字词出现分歧时, 我们往往求助于古代训诂材料。《故训汇纂》是一部汇集古代训诂材料原形的专书, 此书中“搂”字收有一个读音, 即“lōu”, 其中有一则古代训诂材料:
《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赵岐注:“搂, 牵也。”
故训由于时代和方法的局限, 并非每条注语都是对的。但古代训诂材料是我们今天阅读古代典籍的重要参考资料。古典文献去今已远, 尤其是上古时期的作品, 由于时代相隔较远, 许多字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读来有障碍, 这时我们首先能依据的较为客观的材料就是古代训诂资料。赵岐生活在东汉时代, 专门为《孟子》作过注, 他的注语应是较为可靠的。《汉语大词典》及《王力古汉语字典》很显然是对赵岐此注持肯定态度的。
再看读音问题。《广韵·侯韵》收有此字, 为“落侯切”, 表示“探取”义。《广韵·虞韵》也收有此字, 为“力朱切又落侯切”, 释义为“曳也”。《集韵·侯韵》收有此字, 音为“郎侯切”, 引《说文》释义“曳聚”。《集韵·虞韵》亦收有此字, 音为“龙珠切”, 释义为“曳也、聚也”。根据反切“落侯切”、“郎侯切”折合成今音, 反切下字是个平声字, 被切字也故然是平声字, 平声演变到现代普通话发生分化, 由于声母是来母, 为次浊声母, 声调相应变为阳平, 故读音为“lóu”。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8
1当前方剂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因为历史原因及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1.1基础知识熟记不足“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1]。”是方剂学课程的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七版《方剂学》教材收录的方剂共362首,九版《方剂学》教材收录的方剂共333首,而无论哪一版教材,除需要熟记正方的组成外,还需要记忆其用法、功用、主治及方解等众多内容。任务重、内容多、压力大成为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正是因为内容多、记忆量大,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与记忆并重,在课后及时对所学方剂进行背诵。
然而,由于终结性评价在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评价中根深蒂固,“在以总结性考核形式为主体的考核体系中,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到期末临时突击,学习态度消极、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再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2]。”导致学生对方剂基础知识熟记不足成为普遍现象,乃至严重影响《方剂学》的教学效果。
1.2应用能力培养欠缺除熟背一定数量方剂之外,“培养较强的辩证、立法、组方的能力[1]。”则是方剂学课程的另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方剂教学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即内容多,学时少;理论多,实践少等问题。因为内容多、学时少,老师上课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一张嘴、一支笔、一言堂,老师不断讲,学生不断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不仅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更严重的是由于理论多、实践少,缺乏临床思维锻炼,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并不能转化成为其临床技能,导致出现高分低能,一到临床便手忙脚乱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因而,如何结合现有条件,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临床技能,迫在眉睫。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的概念是由美国专家M.Strive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被美国教育学家B.S.Bloom引进教学领域[3]。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与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主流的总结性评价相比较,它具备以下优点:(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又能“帮助学生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并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这些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4]例如将考试成绩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2)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运用形成性评价还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其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从而又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3 CBL教学的优势
CBL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常运用于桥梁学科,通过事先准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该教学法除了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综合理解、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CBL教学法运用于医学教育,有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锻炼,帮助其尽快实现从教科书思维模式向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而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故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4形成性评价与CBL教学结合应用在《方剂学》教学中的意义
方剂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既要熟记大量的基础知识,又要培养较强的临证组方能力。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并不利于高效地完成该教学任务。一方面是总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束缚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致使学生不能即学即背,疏忽了平时课后复习,导致大量基础知识熟记不足。因此,探讨如何改变沿用已久的总结性教学评价为形成性评价,让学生能实时的、动态的了解学习效果,进而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修正,对于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意义重大。例如增加测评次数,把繁多的记忆任务分散在授课过程中,从而达到“复习的时间增长,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应用于待解决的问题中,有助于将所学知识内化,增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目的[4]。
一方面是传统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临床思维锻炼,致使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欠缺。因此,探讨如何在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适当引入CBL教学,利用该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优势,帮助中医专业学生提高辩证、立法、组方的能力意义重大。孙丽英通过研究发现,“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方剂教学中效果显著,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方剂理论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临证处方能力,综合素质得以提高”[5]。
近年来,随着CBL的兴起,越来越多教师把它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毋容置疑,该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然而,它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并且,也不可能同时实现方剂教学中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的两种要求。为此,在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作为目前国内主流教学模式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较大改变的现状下,利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快速而扎实的掌握方剂基础知识,利用CBL帮助学生培养临床技能,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与CBL教学各自的优势,才有利于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
[2]霍磊,孙宁.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考试评价体系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1(10):70-72.
[3]曹妍,祁赞梅,曹雅明,等.形成性评价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应用现况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2):23-62.
[4]郭丽双,孙延斌,王和仁,等.形成性评价对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储备的影响[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99-802.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9
项目开展过程
课程的开发
郑州科技馆和学校的科学教师一起认真研读《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的内容,根据《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设计主题式的系列课程,然后选择一所试点学校(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开展活动,同时还在郑州科技馆动手园区、面向对来馆参观的学生团体开展活动,根据活动情况,修改完善系列课程并形成“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资源包。
经过反复测试,郑州科技馆根据《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出了“认识空气”、“再现阿基米德原理”等以科学实验为主、趣味性强、具有科技馆特色的“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系列课程。
开展“居里夫人的科学课”项目征集评选活动
2012年,郑州科技馆与郑州市教育局和郑州市科学教育研究会联合举办郑州市“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教育项目评选活动,共有247名中小学教师报名参与,其中小学教师105名,中学教师142名。
活动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还提高了馆员展教水平、实现了开发优秀资源,进一步促进馆校结合。此次获奖教师河南省实验小学外国语分校的刘水河教师在“液氮”这节课中,从设计到讲授,能够突破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局限,并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诸如“猜想、实验、观察、归纳”等方法。尤其是在课堂上,鼓励和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将科学的“经验性、相对性、人为性”等本质,用显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符合国际科学教育界较为普遍的观点和做法。
开发“居里夫人的科学课”主题实验箱
科技馆根据“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系列课程和开展“居里夫人的科学课”项目征集活动的精品课程,开发出主题实验箱,实验箱的器材和活动可用在科技馆和学校的科学实验。科技馆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教育评选活动获奖的教师及馆员(活动部馆员及研发部研发展品工程师)每2周1次在郑州科技馆趣味科学园,针对来馆参观的学生开展“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活动。
建立“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公益课堂
郑州科技馆不仅定期在馆内的趣味科学园开展“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活动,还联合媒体推出公益课堂,把主题实验箱放在科普大篷车上,走进学校、社区和农村。
项目成果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项目征集活动辐射面较广,使很多农村教师受益,并从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
参加项目征集活动的教师们,不仅有来自城市的,还有来自偏远农村的,他们不仅有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和热爱,而且还有较好的科学素养。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并受到一致认可和好评,将场馆教育理念辐射到自己的课堂中,尤其是一些封闭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收获,回去将辐射到他的学校甚至当地的其他学校。
协助科技馆完成了将教师“被动请进”科技馆到“主动走入”科技馆的转变
很多教师在参加完科技馆的活动后,就把课堂开设在科技馆,教师在平时或者周末将学生带入科技馆,开展科技馆科学课。一些优秀教师甚至名师主动走进科技馆为公众上科学课,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实验中变成现实,引领公众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游憩。一部分教师主动联系科技馆,将科技馆有趣的实验引进学校课堂,开始由馆员上课教师观摩,最后变为教师的常规课堂。
教师们通过活动了解场馆教学的特点,把场馆教育理念带回学校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参加“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活动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技场馆来说,教师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因为活动地点从学校变为科技馆。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科技馆科学课的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完全按照这些目标与要求。活动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灵活性,使场馆教育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活动留给馆员和教师无限思考,科学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比如这种让馆员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场馆教学活动,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所授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把这种场馆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探究教育理念的学习乐趣。
项目经验和未来设想
要学会跟教师打交道,帮助教师解决“不适应”科技馆科学课的关键问题
许多教师首次接触科技馆组织的活动,对怎样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开展活动很茫然。因此,培训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郑州科技馆组织多次培训活动,邀请全市乃至全国知名专家来馆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还组织馆员进行项目演示,以“观摩”这种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教师,使教师对活动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并让他们了解科技馆内的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的区别在哪些方面,从而激发他们能够设计出优秀的项目。在活动开始时,重视与教师的沟通,鼓励所有教师带领学生到科技馆试课,在这样反复试课的过程中,馆员与教师反复共同讨论场馆教学方法,不断解决在科技馆上课可能遇到的问题,使馆员与教师共同成长。
未来的设想
如果能够继续实施此项目,科技馆将着重做好评估工作,对工作进行及时梳理并实时改进,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等形式全面科学合理地做好评估工作。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 篇10
一、公式法计算的隐患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可得出表达式U=E-Ir, 设计如图1电路原理图, 调节滑动变阻器R, 分别测出 (U1、I1) 、 (U2、I2) 两组数据, 分别代入得U1=E-I1r和U2=E-I2r两方程组, 解上述方程组, 可得出
然而, 如果 (U1、I1) 、 (U2、I2) 两组数据中只要其中有一个值测量不准确或错误, 计算出最终的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均会不准确或错误 ;所以, 上述测量 (U1、I1) 、 (U2、I2) 两组数据、直接代入数据计算得出的电动势 (E) 和内电阻 (r) 出存在出现误差较大或错误的隐患。
为了避免上述隐患, 实际在实验中, 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R, 分别测出至6组或6组以上的 (U、I) 数据, 可通过描点法画出如图2所示的UI图象。
二、电池U-I图象的物理意义
由U=E-Ir可知, 当电源两端被短路, 即R=0时, 则有U=0, 此时I短=E/r, 所以图2中I轴的截距为短路电流I短;当电源断路时, 即R=∞, 则有I=0, 此时U=E, 所以, 图2中U轴的截距为电源电动势E。
U-I图象的斜率绝对值为k=|ΔU/ΔI|=E/I短, 由U=E-Ir可知, r= k=|ΔU/ΔI|=-E/I短。
三、U-I图象测得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误差分析
测定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可用如下图3 (a) 、 (b) 两种电路进行实验。
1. 利用U-I图象对图3 (a) 电路对测量值的误差分析。根据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 利用图3 (a) 进行实验, 测得6组 (U、I) 数据、描点并画出U-I图象, 得出如图4 (a) U-I图象中实线, 从U-I图象可得出, U轴截距为电源电动势E的测量值、从图线斜率可得出电源内电阻r的测量值。
利用图3 (a) 进行实验时, 测得的电压U为电源的路端电压, 但仅以流过电流表IA的电流作为流过电源的电流I, 但实际上I应为IA+IV, 即此时因电压表的分流而产生了误差。当U=0、IV=0, 电源的电流I严格等于IA;由此可知, U=0时, I轴截距真实值和测量值严格相等。当取某一电压U1, 作出如图4 (a) 中AB参考线, 此时电流的测量值为IA、真实值I=IA+IV, 电压U示数越大、对应IV越大, 经修正可画出如图4 (a) 所示中虚线。由如图4 (a) U-I图象中对比实线 (反映测量值) 、虚线 (反映真实值) 可得出:E测
从上述U-I图象中通过图线修正分析得出E测
2. 利用U-I图象对图3 (b) 电路对测量值的误差分析。根据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 利用图3 (b) 进行实验时, 测得6组 (U、I) 数据、描点并画出U-I图象, 得出如图4 (b) 中实线, 从U-I图象可得出, U轴截距为电池电动势E的测量值、从图线斜率可得出电源内电阻r的测量值。
利用图3 (b) 进行实验, 测得电流IA为流过电源的电流, 测得电压UV仅为电压表两端的电压, 电池路端电压U应为UV+UA, 即此时应电流表的分压是实验误差来源的主要原因。当IA=0、即UA=0, 此时U严格等于UV;由此可知, U轴截距测量值和真实值严格相等。当取某一电流I1, 作出如图4 (b) 中CD参考线, 测量电源的路端电压的测量值为UV、真实值为UV+UA, 电流I越大、对应的UA越大, 经修正可画出如图4 (b) 中虚线所示。由如图4 (b) U-I图象中对比实线 (反映测量值) 、虚线 (反映真实值) 可得出:E测=E真、r测≥r真。
从上述U-I图象中通过图线修正分析得出E测
四、实例检验
例1.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源电动势的实验中, 所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约分别为1kΩ和0.1Ω, 实验中所提供的仪表、器材如图6 (a) 所示。现作如下研究:
(1) 根据提供的实验仪表、仪器设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原理图, 并画在如图6 (c) 虚线框内, 结合实验原理图在图6 (a) 中画出连线, 将各仪器按实验电路原理图连接成实验电路。
(2) 一位同学记录的6组数据见下表, 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6 (b) 中画出U-I图象, 根据图象读出电源的电动势E= V, 求出电池内阻r= Ω。 (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若不作出图线, 只选用其中两组 (U、I) 数据, 用公式列出方程E=U+Ir求E和r, 这样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 其中选用第___组和第__组的数据, 求得的误差最大。
解析 : (1) 因本题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未知, 所以应设计如图7 (a) 实验电路原理图, 选用这一电路图尽管电动势和内电阻都存在偏小的系统误差, 但误差均较小。结合实验电路原理图7 (a) , 连接电路实物图如图7 (b) 。
(2) 上表中6组 (U、I) 数据在图6 (b) 上描点、画出U、I图象, 得如图7 (c) 所示。由图象可知, 当I=0时, U轴截距为电动势E=1.46V;斜率的绝对值为内电阻r=k=|ΔU/ΔI|=071Ω。
(3) 从图7 (c) 可知, 第4组偏离直线较远, 若选用与之较近的第3组和第4组数据, 若利用E=U+Ir求的E和r误差会很大、甚至会是错误的。
点评 :本例中的第 (1) 小题是根据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合适的电路原理图、并连接电路实物图, 考查学生对电路图的理解, 涉及仪器、仪表量程的选择、线头连接等基本功 ;本题的第 (2) 小题考查了电池U-I图象的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以及有效数字的理解等 ;本题的第 (3) 小题考查了直接选用其中两组 (U、I) 数据, 若用公式列出方程E=U+Ir求E和r, 存在隐患可能性。
综上所述, 在电流表内阻RA未知情况下, 选用图3 (a) 实验原理图进行实验, 虽然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均有误差, 但总体误差不大, 相对误差较小 ;在电流表内阻RA已知情况下, 选用图3 (b) 实验原理图进行实验, 电动势有E测=E真, 此时r真=r测-RA, 可较准确测出电池内电阻。
拓展1 :若实验中如果没有电流表, 可用电压表和变阻箱结合, 设计成如图8所示的电路图, 进行实验测量。
(1) 公式法计算的隐患。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只要测得两组U (U1、UR1) 、 (U2、R2) 代入得两组方程 , 解得。同样, 如果两组 (U1、R1) 、 (U2、R2) 数据中只要四个值中有一个误差很大或错误, 计算出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就误差很大、甚至是错误, 同样存在实验误差很大或错误的隐患。所以,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 而研究含有电动势E和内电阻r图像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2) 1/U-1/R图象的物理意义。
由可推导出测出多组 (U、R) , 画出1/U-1/R图象是一条直线, 则其斜率为轴的截距是1/E。
(3) 系统误差的来源。
由图8可知, 系统误差的来源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 与图3 (a) 电路误差来源相同 ;同样, 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为如图5 (a) 的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可与前述类比得出, 此时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结果会比真实值均偏小。
现应用如下例2 :
例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一块电池的电动势E。用电压表V、电阻箱R、定值电阻R0、开关S、若干导线和该电池组成的电路, 测定该电池电动势。
1根据电路图, 用笔画线替代导线, 将实物图连接成完整的电路, 如图9。
2闭合开关S, 调整电阻箱阻值R, 读出电压表V相应的示数U。该学习小组测出大量数据, 分析筛选出下表所示的R、U数据, 并计算出相应的1/U、1/R的值。请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 如图10上描点, 并作出1/U-1/R。
从图线中可得出E=____V。
解析 :1由电路图知, 电压表的另一接线柱处于R0与R之间, 具体连线如图11所示。
2描点、连线如图12所示。
从图线中可得1/E=0.09V-1, 即E=11.1V。
点评 :本例是2012年福建高考物理试卷中真题的一部分, 考查的是在没有电流表情况下的电源电动势的测量 ;由于路端电压U和外电阻R呈非线性关系, 如果画出U-R图象应为曲线, 所以没有从U-R图象角度研究 ;结合) , 得出, 式中以1/R为自变量, 1/U为因变量时, 为一次函数, 画出函数的1/U-1/R图线为直线。1/U-1/R图线中, 1/U轴的截距为1/E, 即电动势为1/U轴的截距的倒数、斜率, 本题中r=k ER0, 若R0已知, 则本题中可求出内电阻r。
拓展2 :若实验中如果没有电压表, 可用电流表和变阻箱结合, 设计成如图13所示的电路图, 进行实验测量。
(1) 公式法计算的隐患。
由闭合电 路欧姆定 律 , 只要测得 两组 (I1、R1) 、 (I2、R2) 代入得两组方程, 解得。同样, 如果两组 (I1、R1) 、 (I2、R2) 数据中只要四个值中有一个误差很大或错误, 计算出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就误差很大、甚至是错误, 同样存在实验误差很大或错误的隐患。
(2) 1/I-R或R-1/I图象的物理意义。
由) , 解得图象是一条直线, 结合函数的物理意义, 可知斜率, 纵轴1/I轴的截距为r/E。求出1IE图象的斜率k, 可得;进而根据截距即可求出r。
或由E=I (r+R) , 解得的图象也是一条直线, 结合函数的物理意义, 可知其斜率k=E, 纵轴R轴的截距是r。也可由图像计算得出电动势E和内电阻r。
(3) 系统误差的来源。
由图13可知, 系统误差的来源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 与图3 (b) 电路误差来源相同 ;同样, 测得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为如图5 (b) 的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可与前述类比得出, 此时测得的电动势无系统误差, 即E测=E真;但内电阻结果会比真实值明显偏大。现举例应用如例3。
例3. 某同学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电池。该同学想测量一下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但是从实验室只借到一个开关、一个电阻箱 (最大阻值为999.9Ω, 可当标准电阻用) 、一只电流表 (量程Ig=0.6A, 内阻rg=0.1Ω) 和若干导线。
1请根据测定电动势E和内电阻r的要求, 设计图14中器件的连接方式, 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2接通开关, 逐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 读出与R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 并作记录。当电阻箱的阻值R=2.6Ω时, 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5所示。处理实验数据时, 首先计算出每个电流值I的倒数, 再制作坐标图, 如图16所示, 图中已标注出了的几个与测量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将与图15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也标注在图16上。
3在图16上把描绘出的坐标点连成图线。
4根据图16描绘出的图线可得出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_____V, 内电阻r=_____Ω
解析 :1根据所设计实验的需要, 将图14所示中连接成实验图如图17所示。
2、3两步骤如图18所示。
4函数结合其图像的物理意义, 可知r=0.4Ω, 斜率k=E=1.5V。
点评 :本例是在没有电压表时测定电源的电动势与内电阻时可使用电流表和电阻箱完成 ;分别从电路设计与实物图连接、电流表的读数、描点法画图线、函数转化与物理模型的对应等方面的考查, 可使学生体验物理模型与数、形结合的意义。
通过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可以使学生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仪表和电路的连接 ;体验公式法计算出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存在较大误差或错误的隐患 ;体会验物理公式转化后物理模型与数、形结合的意义和误差来源与误差分析, 并进行了类比拓展和实例检验。
摘要: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 从公式计算法的隐患、U-I图象的斜率和截距的物理意义、对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进行实例检验和类比的拓展。
【读音与意义的结合】推荐阅读:
辅音字母的读音06-20
繁文缛节的读音05-16
刺字的读音和意思07-05
处暑的处的读音12-20
带字的读音和意思05-12
败的读音和基本解释05-24
泵的读音和基本解释06-11
虚无缥缈的读音及释义06-09
戮力同心的读音及含义07-06
电字的读音是什么和它的解释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