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有感(通用12篇)
刘胡兰有感 篇1
粲然的花蕾
――――怀念革命英烈刘胡兰
那是一朵美丽的花,她很年轻,她为了人民的生活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1月12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这天早上,东方刚刚闪亮,刘胡兰早早起来,把她转移上山的消息告诉了父母,一家人忙着为她收拾行李,刘胡兰边洗衣服,边和母亲谈论上山后的打算,刘胡兰的心情十分激动。就在这时,盘踞在大象镇的敌人和地主武装,忽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村。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刘胡兰已无法离开村子,她和母亲商量,先到隔壁刚生下小孩的金钟嫂家里隐蔽,如果被敌人发现,就说是伺候坐月子的。当刘胡兰来到金钟嫂家时,屋里已经有好几个人了。这时,街上又传来急促的锣声,紧接着就是敌人的嚎叫声:“大家听着。一家只许留一人,留下两个的就按私通八路办理。” 怎么办?留下来,万一被敌人发现,这卧床的产妇,初生的婴儿,这满屋的乡亲们,将要受到牵连,不!绝不能连累他们!刘胡兰毅然谢绝了金钟嫂的挽留,走出屋来,向村前的大庙走去。刘胡兰来到大庙广场找到了母亲,女儿的突然到来,使胡文秀十分震惊,她悄悄地问道:“胡兰了,你怎么也来了?” 刘胡兰低声向母亲说明了原因。不一会儿,“复仇”队员武金川忽然在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窜过来威胁说:“今天要你自白,不说就要你的命。”刘胡兰狠狠地瞪着他说:“我没有什么可自白的。”武金川灰溜溜地窜回了大庙。天空乌云翻滚,广场气氛森严,这时候,刘胡兰已经清楚,一场严峻的考验就在眼前。她轻轻脱下了指环,掏出了手绢和万金油盒,郑重地交给了母亲,决心用鲜血与生命同敌人作一场殊死的斗争。母亲胡文秀看着女儿这不寻常的举动,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刘胡兰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她把母亲的手拉过来,让她把3件东西握紧„„妈妈明白了,她擦干了眼泪,收藏好女儿留给她的3件东西,准备迎接将要发生的一切。几个敌人扑上来要抓刘胡兰,乡亲们靠在一起保护她。敌人用枪托殴打群众,刘胡兰大声喝道:“闪开,我自己会走。”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刘胡兰踏进大庙,大殿下满身血迹的石三槐、石六儿等6位同志巍然屹立,刘胡兰深表敬佩。她跨进大庙的西厢房。审讯刘胡兰的是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他根据叛徒的告密,已经知道刘胡兰是被捕中惟一的共产党员、区干部,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他沉着脸问道:“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 “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那么你们村长是谁杀的?” “不知道。”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张全宝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 刘胡兰镇静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张全
宝想发作,突然,贼眼一转,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刘胡兰知道自己被坏人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 “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张全宝恼羞成怒,他收起阴险的笑睑,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张全宝无可奈何,站起来无耻地说:“刘胡兰,只要你当众说句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办事,我就放了你。” 刘胡兰坚定地说:“那可办不到。” 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死心,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在大庙西侧广场上放下了铡刀、木棒,刘胡兰和石三槐等同志被押到刑场,他们怒视敌人,匪徒们如临大敌,惊慌失措。群众们见自己的亲人来到刑场,一下子涌了过去,匪徒们急忙用刺刀阻挡,张全宝气急败坏地逼问群众:“你们说这7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群众中立刻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好人,都是好人。”张全宝慌了手脚,急忙命令匪徒准备屠杀,护村堰上架起了机关枪。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和干部家属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后,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锋利的铡刀卷了刀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全宝却洋洋自得,指着6位烈士的遗体向刘胡兰嚎叫;“你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 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斤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刘胡兰遥望着吕梁山,仿佛想起了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想起了培育她成长的党,想起了未来的灿烂世界。张全宝看见刘胡兰在思索,还梦想着刘胡兰能够转变,刘胡兰忽然转过身来,质问他:“我咋个死法?” 这惊天动地的声音,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张全宝阴沉着脸,沙哑地发出了绝望的嚎叫:“一个样„„” 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突然,张全宝看到了护村堰上的机关枪,便恶狠狠地叫道:“快,快把机关枪调过来,把全村的人统统给我扫光。”敌人的机关枪在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大义凛然,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刑场就是战场,英雄斗志如钢,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铡刀前,刘胡兰止步回首,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和勤苦勇敢的乡亲们。
“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她鄙视了一眼垂死挣扎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仰望翻滚的乌云,环顾万里江山„„她坚信,黑夜即将过去,祖国的明天将阳光灿烂,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刘胡兰同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刘胡兰同志从容就义,壮烈牺牲。
看到这里,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双脸。刘胡兰,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竖立起生命的宣言;以她高贵的品质、革命的气节、英雄的壮举,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精神。
静心而想,我们这一代的少年儿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一丝风吹雨打,遇到一点挫折就叫苦连天,个个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在爸爸妈妈、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庇护中无忧无虑的长大。
要知道,我们现在安谧的生活,正是这些革命先烈们的热血换来的。因此,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要向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们学习,做一个不怕困难、勇敢正直、不屈不挠的人。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在学习中、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坚决不向它们低头,勇敢面对。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才能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小学教育专业09043020王雪
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篇2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将大批干部转移上山。當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自己坦然躺到了铡刀下。刘胡兰烈士牺牲时,还不到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这个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流传开来。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刘胡兰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破旧的衣裳,双手叉腰,怒视着敌人,眉梢眼角间透着坚定与刚强。
轻轻合上书,我迟疑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是什么力量使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战友?是信念,是她对党的一片耿耿忠心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无忧无虑地活在当下,没有了战争,大家都团结友爱,和谐互助,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们从一粒粒幼小的种子培育成高大的树木,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刘胡兰同志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也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从点滴做起,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的贡献。
读《刘胡兰》有感 篇3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的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已连铡几人的铡刀前,怒问匪军:“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刘胡兰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破旧的衣裳,双手叉腰,怒视着敌人,眉梢眼角间藏着坚定与刚强。
轻轻合上书,我迟疑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是什么力量使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祖国?是信念,是她对党的一片耿耿忠心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无忧无虑地活在当下,没有了战争,大家都团结互助,相处得很好,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读《刘胡兰传》有感 篇4
我带着激情澎湃的心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尾页,看着“刘胡兰传”这四个恢弘大字,心中不由得感慨:我们都为刘胡兰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为敌人的残忍可耻的行为而感到愤怒。
刘胡兰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奶奶又有点迷信,所以刘胡兰童年过得十分艰苦。但她却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从小就帮助奶奶带自己的妹妹爱兰,做家务。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帮党组织执行任务。可在这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捕,然后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书中忠贞不屈的使者——刘胡兰,令我敬佩。因为她宁愿为国家死去,也不愿向敌人投降。她在年仅17岁的时候就为革命献出了自己那还没有绽放美丽青春的生命。
胡兰死时也不屈服,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曾为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胡兰一生太苦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读《英雄人物刘胡兰》有感 篇5
今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英雄人物事迹,看完之后深有感触,十分敬佩他们。因为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舍身救义,大公无私。他们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刘胡兰。她是一名女共产党员,出生在山西省的一个中农家庭。十三岁时参加了中共文水县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月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之后被吸收为中共候补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十六岁时不幸被捕。敌人软硬兼施但都吓不倒她,在敌人准备一场血腥的屠杀时,她挺身而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线束了灿烂的人生。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跟刘胡兰姐姐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因为平时有一点点小事就大惊小怪,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不就是遇到困难就低头吗?不去勇敢挑战吗?读了她的事迹,我明白了一定要勇敢、坚强。刘胡兰牺牲的时候只比我大几岁,可她面对敌人的刀枪面不改色,我们应以她为榜样来鼓励自己,做个不向困难低头的人。刘胡兰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励了我,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有这么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写应珍惜刘胡兰等前辈给我们创造的这么好的条件,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浦口实小 四(5)班 程思涵
刘胡兰有感 篇6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为刘胡兰。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壮烈牺牲,当时尚未满15周岁。1947年2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刘胡兰也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刘胡兰牺牲后,1947年2月5日,《晋绥日报》刊登了题为《刽子手阎锡山大肆屠杀文水人民》的报道。2月6日,《晋绥日报》详细刊登了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报道,同时还配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号召全国人民、全体共产党员向刘胡兰同志学习。同日,《解放日报》也刊登了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其中,1947年2月6日的《晋绥日报》这样描述了刘胡兰牺牲时的情景,“阎匪军将我刘胡兰等同志逮捕后,当众审讯,问刘胡兰是否是共产党员。她答:‘是!’‘你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为共产党办事?’‘只要活着当然办到底!’穷极卑鄙之阎匪,想用酷刑威逼她投降,当她面前,用切草铡刀铡死七十多岁的老人——我陈区长之伯伯陈柱天(即陈树荣)及石世辉等。阎匪以为这样就可使刘胡兰同志屈服,当即对她施以诱骗:‘只要今后不给共产党办事,就不杀你。’我们的女青年坚决回答敌人:‘那是办不到的事!’‘你真的愿意死?’‘死有什么可怕!’刚毅的刘胡兰同志从容地躺在切草刀下,大声说:‘来吧!要杀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样子”’。
然而就在近期,有人在网上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场面提出否定和质疑,有人说刘胡兰是死在老乡的手下,还有人说她临危有退缩害怕的表现,甚至有人在网上恶搞刘胡兰的形象,笔者认为有责任对所有热爱并且维护刘胡兰烈士的读者们,表明我们的态度,通过研究整理众多目击者的材料,来还原刑场上的刘胡兰就义的真实场面,使那些不实传言不攻自破,并藉以告慰烈士的英灵。
在所有证明材料中,山西省档案馆提供的一份历史档案显得珍贵而权威,这就是杀害刘胡兰凶手阎锡山部军官张全宝伏法前的供词:
张全宝,乳名四儿,现名张生昊,年五十岁,山西省运城镇卫家小巷门牌一号人。夏历(即农历)三十一年(1942年编者注)参加阎匪三十四军三团任少尉排长、中尉排长、副官、上尉副官等职,三十五年(1946年编者注)任阎匪六十一军七十二师二百一十五团一营机枪连中尉指导员。参加过阎匪“同志会”、蒋匪“国民党”等特务组织。
残害刘胡兰经过:夏历三十五年(1946年编者注)十月问,该营匪军窃据文水县大象镇时,该部匪军营长冯效义、副营长侯雨寅、一营机枪连指导员张全宝、二连连长徐得胜、大象镇复仇自卫队队长吕德芳等,开会布置残害刘胡兰等人。
夏历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47年1月12日编者注)晨,徐得胜、张全宝和吕德芳三个匪徒,带领阎匪军第二连和复仇自卫队,包围云周西村,捉住刘胡兰等七人,并强迫群众二百余人到村南大庙旁广场开会。张匪全宝问群众说:“刘胡兰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个老汉说是好人,张匪全宝说:“你说是好人先铡你。”当时全场群众哀求宽恕刘胡兰等人,张匪全宝说:“决不能饶恕。”接着徐匪得胜就宣布刘胡兰等人的所谓“罪状”。
徐匪得胜问:“刘胡兰,你们村中还有谁是共产党员?”刘胡兰说:“再没有,只是我一个。”张匪全宝义说“你自白”,刘胡兰坚决不说。她说:“死了没关系。再过十几年我又是这么大!”匪徒铡死六个农民,铡死一个就问她:“你怕不怕?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匪徒又说:“你自白了,给你一份地。”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主动躺到铡刀上。
杀害刘胡兰后,张匪全宝、徐匪得胜向匪军营长,当天作了报告。
以上这份供词结尾有张全宝画押,并注明: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于文水云周西村,盖有文水县人民法院印。
山西省档案馆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如果不是出了讹传,这份档案决不会公开。
在网上出现对刘胡兰牺牲经过不和谐争议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许多人在用实际行动宣传和捍卫英雄,今年45岁的文水县南武乡南明阳村农民吕庆和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行动:单骑赴新疆、四川、重庆等地寻访刘胡兰烈士生前领导、同事、战友,了解真实情况。一路上,他拍摄照片千余张,拍摄影像资料长达6个多小时,收集翻拍原始照片100余幅,接受沿途宣传部门、革命纪念地赠送的书籍、画册、光盘100余册(套),他抓住各种机会宣传刘胡兰精神,散发宣传英雄刘胡兰的资料。
在四川成都,吕庆和联系上原文水县五区区委书记王瑞同志。据王瑞说:“1947年1月12日,当时我在东堡村,还不到晚饭时间,云周西村原来的村长白玉豪就跑来告我说,‘云周西村血流成河了,一下死了七个人啊,刘胡兰死得有骨气。’他说,刘胡兰被抓住以后,敌人杀了六个人吓唬她,她也没有暴露任何一个共产党员,她死得的确有骨气。后来,我就把这作为党的教育典型材料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了。”
吕庆和还在太原见到了原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杰同志。杜杰1925年生于陕西省临潼。抗战期间,曾任文水县五区区委宣传委员,文水县武工大队政治指导员,文水县委、县政府秘书。杜老回忆了和刘胡兰认识及共同学习、生活的经历。
“刘胡兰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同志也很热情,在东堡村工作时,她经常给我们男同志缝补衣服、袜子。我清楚地记得,刘胡兰亲手给我上了一双袜底,活儿做得好,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她还经常从家里拿来熟红薯、鲜红枣给我们吃。最使我感动的是,在东堡村工作的时候,环境十分恶劣,由于我是从延安去的,穿的衣服、说话口
音都和当地的不一样,她怕我被敌人发现,就从家里把她父亲的衣服拿来给我穿。”
白天广老人是文水县胡兰村人,他当年目睹了刘胡兰烈士就义的场面。“那天是阴历腊月廿一,上午,敌人分三路把村子包围了,我们被赶到了刑场上。那时候,敌人已经把刘胡兰找出来了,正在审问。可谁也没想到,敌人用木棒先把6个男的一个一个劈头盖脸打倒在地后,拖到铡刀跟前铡了。最后一个被铡的是刘胡兰。一点也看不出她有半点害怕,勾子军拖她时,她猛地摔了一下拽她的手,说‘我能走’。她径直走到铡刀跟前,用手理了理头发,看了看乡亲们,就把头伸进了铡刀里。一点也不害怕,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呀。”
山西省军区宣传干事唐亚平也采访过当年刘胡兰就义场面的另一位目击者高二成(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32年出生,1955年入党,解放后曾任云周西村村委会主任),他回忆说:“1947年1月12日,天还没亮,敌人就把云周西村包围了,不让村里面任何人出去,每家只许留一个人,其他人都到观音庙开会。在观音庙开会的总共有四五百人,男的一边,女的一边,都站在观音庙前面。刘胡兰随着人流走到了观音庙。我当时还小,害怕极了,因为我舅舅是当兵的,大哥原来是民兵,也在人群里。敌人在观音庙西边护村堰前架起了机枪,叛徒石五则在现场就把刘胡兰认出来了并把她带进庙里。不久,刘胡兰和五花大绑的六个人被敌人拉出来,敌人把这六个人用铡刀铡了以后,就听见叛徒石五则问刘胡兰,村里有多少个八路军,有多少个共产党,说出来就放了你,可是刘胡兰就是不说。刘胡兰不说,阎匪军就把她绑住,往铡刀前推,刘胡兰走到铡刀前,一跪一躺,侧躺到铡刀下面,阎匪军头目大胡子问她怕不怕,刘胡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远望着吕梁山,大胡子以为刘胡兰若有所思,等待着她招供。刘胡兰猛地回过头来,大声问大胡子:‘我咋个死法?’大胡子瞪着血红的眼珠,声嘶力竭地吼道:‘一个样!’刘胡兰就这样英勇就义了。”
据陈德照(解放前中共文水县五区区长)的六弟陈德邻(离休干部)回忆:刘胡兰虽然年纪小,但是工作起来,政策性很强,斗争性很强,处事十分果断,为人大度,性格开朗,的确不是一个平常女子。曾经和刘胡兰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杜杰回忆:第一次见到刘胡兰时,她穿着芝麻叶花样的土布大襟袄,黑细布裤,端庄、大方。浓黑的短发上罩了一条白毛巾,人显得很清秀,眼睛很有神,透着一股刚毅劲儿,站在姑娘堆里挺出众的。
近日有报道称,家在武汉洪山区竹苑社区82岁的刘素珍老人曾亲眼目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悲壮场面。刘素珍15岁就参军了,当时在山东东明县地方妇联从事革命工作,后向西北撤退途经山西文水县,正好遇到刘胡兰被害。据她讲,1947年1月12日,敌人和地主武装,忽然包围了刘胡兰所在的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村,进行严密封锁和搜查,随后敌人抓了一批百姓,逼迫交出刘胡兰,此时,刘胡兰藏在乡亲家,为了不让掩护她的乡亲受到牵连,迈着昂扬的大步勇敢地站出来,最后英勇就义。
虽然众多亲历者的讲述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刘胡兰不是死在老乡的手下,她更没有临危退缩害怕的表现,从这个共同点看,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场面不是虚构出来的。
历史研究没有禁区,建立在经得起检验的事实基础上的新说,无疑是历史研究的成果。但有些“另类阐述”,对历史研究是岐途,对英雄是亵渎。这些亲历者的珍贵档案证明是铁证,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谁不重视历史档案,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刘胡兰有感 篇7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学校组织开展观百部爱国影片,勤奋读书、立志成才活动。其中电影《刘胡兰》我一连看了好几遍,哭了好几次,有时握紧拳头、有时凝屏沉思、有时被片中主人公那高大坚强的形象和就义前那“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豪迈声音给以信念和力量,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一直催我奋进。
年近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真理与正义,为了和平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她的英雄壮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她不愧为是最勇敢、坚强、爱国的人,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永远是我们大家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呀,心中只有装着祖国的人,她才会对她有一种伟大深沉的爱,每时每刻为她去奉献自己的一切。思绪将自己带入去年暑假中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
那时,我随我的爸爸去泰山观光旅游,在泰山脚下,有一名和自己相差不大的小男孩,在为一位外国游客躬身擦皮鞋,当小男孩后来向他要工钱时,我发现这位游客竟蛮横地把半瓶矿泉水扔给小男孩,嘴里不住地喊着一串“臭”字扬长而去。当时我觉得很开心,很刺激,竟扮着鬼脸讥笑他,后来发现小男孩为了讨一点吃的,竟连连给过路人磕头乞求。逢后还一直当成每次谈话的笑料,没意识到这件事是有损于我们祖国尊严的事情,回想起来那位外国游客骂的、讥笑的不光仅仅是那位小男孩,而是自己和我们的大家,今天想起来既气愤又懊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勇气敢于站起来与他斗争,为什么没有点同情心拿出一点钱去帮助他哪?与胡兰子比起来可为相差甚远,在她的心目中,祖国的一切利益永远高于一切,而自己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少年在英雄面前却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志,应该认认真真去反省自己所做一切的时候了。
通过深刻反思,我渐渐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贫穷就会挨打,不爱国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爱国的志气、有做人的骨气、报效祖国的勇气,而自己今天作为一名小学生首先要做到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同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富强美好。
英雄刘胡兰 篇8
党是保护中国的英雄。像刘胡兰就是一个英雄。下面就来听听刘胡兰的故事吧!
1937年,日军发动了混乱。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打败了日本人。战胜后,刘胡兰和父亲一起慰问了大家。1944年夏天,刘胡兰协助武工队处决了汉奸刘子仁。
一直到后来,“复仇”队武金川发现了刘胡兰。审讯刘胡兰的是大胡子连长张全宝,根据告密,已知刘胡兰是共产党。“你给八路干过什么?”“我能办的,都办了。”“你以后还给八路干活吗?”“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一定干到底。”“八路在哪?”“不知道。”张全宝没想到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而且软硬不吃。“难道你不怕死吗?”“怕死不是共产党.”张全宝听了后,无可奈何,气得拿起刺刀,一下子,就把刘胡兰杀死了。毛泽东在指挥战局时,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能像她这样坚定。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也毫不畏惧。刘胡兰,你是英雄!
孙倩
四(2)班
胡兰成:人如乱世 篇9
“此间今日获悉,前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胡兰成,于7月25日在日本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据日本共同社称,胡兰成因心脏衰竭,于25日在东京都青梅市寓所病逝。从他辞去台湾教职后,1976年回到日本。胡兰成曾在汪精卫政权中任职,中共占领大陆后,他于1950年来日本寻求政治庇护。”
1981年7月28日,美国合众社发了一条东京电讯,报道了一个叫胡兰成的文人的死讯。
一个月后,胡兰成的葬礼在福生市清岩院举行。前来吊丧的人都收到了一份赠礼,上有胡兰成手书“江山如梦”四个字。胡兰成的最后一任太太佘爱珍写了一段深情的说明:“内附的‘江山如梦’是亡夫多年来萦绕于怀的感慨,在晚春的一个夜晚忽然吟出的。所谓江山,是指故国的山河、扬子江和泰山。不,就我看来,是指故国本身。所谓梦,就是空、是色、是善、是美、是真、是遥、是永久的理想。敬请收下,以追忆胡人。”
如果不了解胡兰成的背景,很可能被这一段深情款款的言辞所感动,这分明是身在异域心怀故国的一位爱国者最后的怅惘,系怀父母之邦,念兹在兹。
但四十多年前他为自己挣得的一顶“汉奸”的帽子,却非轻易可以抛掷一旁。人们记得才子胡兰成,津津乐道他和女作家张爱玲的一段倾城之恋,同样不会忘怀他曾经进入汪精卫集团,官拜汪伪政权宣传部政务次长、伪行政院法制局局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集团机关报《南华日报》总主笔等。
投身汪伪
胡兰成介入汪精卫集团,亦是因文而起的“恶缘”。
1937年,31岁的胡兰成在广西小试牛刀,在《柳州日报》发表社论文章,说“发动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被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惹怒了地方诸侯,被关了33天。出狱后,他回到故乡浙江嵊县下北乡胡村探望久别的家人。这个无学历无背景的年轻人面临着这个年龄的普遍窘境:身无长物,却要赡养父母抚育儿女,他需要一个有“钱途”的事业。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天下兵起》记述自己的这段经历:
却说我从广西回来时路过上海,见了古泳今,他今在中华日报,要我撰稿试试,到胡村后我就写了一篇论中国手工业,又一篇分析该年的关税数字,寄去发表了,都当即被日本大陆新报译载,且被转载于经济学论文拔萃月刊。中华日报以为有了面子,就请我当主笔。本来是当总主笔,因我谢绝林柏生,说不想加入汪派,故总主笔让给了古泳今。
他的这段自我表白颇有不合情理之处。《中华日报》竟然因为一个无名文人的两篇经济文章就要聘他做总主笔?胡兰成的一生,真真假假,不仅对女人,就是他的经历,也颇多涂抹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亡命温州之时,化名张嘉仪,便告诉别人说自己肄业于北京大学, 在《今生今世》中他更正说自己当初亦只是在北京燕京大学副校长室担任文书抄写一年。
他就像是乡下的一个聪明孩子,读了些书,出来闯天下,一如江弱水所言,“得之于民间的,是江湖气;得之于史上的,是名士气;两者合而成为胡氏特有的策士气”。 他投身汪伪,是很自觉的选择,他出道便是在汪精卫派系里,在他看来蒋与汪只不过“一个是正册,一个是副册”,各自占了胜利的一半可能,故而相信胜败也无非“桃花开了荷花开,我们去了新人来,亦不是我们有何做得不对”。 这个出身乡下农家的人总有着一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且精于算计,他算定如果在国民政府里,他的脱出还需要漫长的等待,而跟随汪精卫开创新朝,大展身手,俨然也可充一位“开国”元老。
对日本,他则全无恶感,甚或目为亲戚。“我对日本,总是共患难之情”,又说“我在日本,好像是在亲戚家做客”,以致见到南京机场沿途的日本兵,也觉得“着实有一种大气”,就连恶名远扬的极司斐尔路七十六号,他也觉得有梁山泊的“阳气”。他的这些糊涂话,偏要用“民国世界”、“一统河山”一类的大言装点。
上海沦陷后,胡兰成调任香港《南华日报》当总主笔,用笔名流沙撰写社论,同时还在汪派控制的蔚蓝书店兼事,研究战时国际情势,与林柏生、梅思平、樊仲云等分担按月写一篇报告。真正令胡兰成声名鹊起,是他为《南华日报》所写的一系列社论,为汪精卫集团进行舆论造势和新闻宣传,由此得到了汪精卫太太陈璧君的赏识,进入了汪伪集团的核心。
1938年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对华声明,声称要“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这无异于是一份招降书,在这份声明中,近卫提出了“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
已出逃到河内的汪精卫在旅馆摔了一跤,扭伤了一条腿,在卧榻上读到近卫的声明,尽管与之前的重光堂密约(1938年11月12日汪日所签汪精卫参加“和平”运动的条件)相差甚大,但此时他已是过河卒子,便起草了一个声明,主张和日本讲和,在12月31日的《南华日报》上发表,这便是臭名昭著的“艳电”。
蒋介石对此汪精卫的出逃反应激烈,他在日记中写到,“当此国难空前未有之危局,不恤一切,拂袖私行,置党国于不顾,是岂吾革命党员之行动?痛惜之至!惟望其能自觉回头耳!”
“艳电”公开后,国民党中央宣布开除汪精卫党籍,仅仅在五天后,胡兰成便为《南华日报上》撰写社评《我们的郑重声明》,抗议国民党中常会议开除汪精卫党籍的决议。他并列举五条理由,证明汪精卫护党爱国,认为汪、蒋都是要“和”,“所分歧者,仅在形势之估计及条件之解释”,所以不是原则上的问题,不过是技术问题。
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战难和亦不易》这本社论评论集。这本集子 一共收文104篇,写作时间从1939年1月4日《我们的郑重声明》开始,到12月12日的《建军的使命》止,胡兰成摇唇鼓舌,一年之中,平均约三天就有一篇政论文章问世,其写作的热情令人咋舌。他为汪精卫辩解骂敌,分析时局,预测战争形势走向,激越昂扬。汪精卫对这员干将也不吝赞美,他亲自为这本社论集作序。“胡兰成同志所谓‘战难和亦不易’真有概乎其言之了,胡兰成同志于艳电以后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对于国内情形国际形势都有极深切的认识,极明确的判断,其最言人所未尝言的,是‘如何争取主动的和’,这实在是一针见血的话。……胡兰成同志大声疾呼‘争取主动的和’实在是对症下药,稍微留心和战大计的人,没有不点头叹息的……”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书生,进入汪伪集团也才短短两年,便获得党魁如许高评,胡兰成不免沾沾自喜。
汪精卫从河内抵达上海,召见这位鼓吹“和平运动”的旗手。事后追述,胡兰成一贯的用词虚实夹杂:“当下我惟敬听。与中华民国历史上这样有名的人初次见面,竟难说明什么感想,只觉山河大地尽皆端然。”汪精卫和胡兰成拉起了家常话,嘘寒问暖,承诺安置胡兰成一家老小。随即汪精卫切入正题,说道:“我想付托兰成先生以宣传大事,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独立完整之事,唯先生以笔护之。”
张爱玲曾说胡兰成“对人易生感激,却难得满足”,汪精卫的知遇之恩一时让胡兰成感激万分。他成了汪的“文胆”,每月有不菲的收入,还有巨额机密费。但汪伪政府成立时,重心已经从宣传工作转移到政府组建上,摇笔杆子的胡兰成无缘各个热门职位,做了汪伪政府的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任《中华日报》总主笔。
鼓舌摇唇
同为汪政权媒体人的金雄白,1959年回忆往事,写下了《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他感慨:“即以本刊所写汪政权一代而论,其中人物,除了极少数有些学识,有些抱负,尚不失为有志想创造时势者而外,其他都不过是依违其间,夤缘谋食,尽管有些人侥幸得志,而好梦易醒,竟是黄粱未熟!我一生所目击的芸芸众生之中,都逃不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命运。”
“依违其间”,“夤缘谋食”,“侥幸得志”,可谓道尽胡兰成在汪政权的头几年风光。然而,很快,他将要再次遭遇囹圄之灾。“霸图兴亡事,我所参加的一份却只像是春天斗百草”,他是一个地道的旧式文人,感性而无有坚固的思想,自以为是举重若轻,实则于复杂的政治斗争缺少默契。他爱做官的那种感觉,“我不抢官做,但我喜爱官人的贵气”,却并无做官的智慧。在汪集团内部,他属于汪精卫的公馆派,和周佛海派不和,但在公馆派内部,他亦不属于重量级人物,兼之文人张扬个性,也只敬服汪精卫一人而已。
1941年,汪精卫政权宣传部驻上海特派员穆时英被重庆派来的特工人员暗杀,胡兰成辞去了《中华日报》总主笔的职务,接手穆时英担任社长的《国民新闻》。从汪精卫的“代言人”,转而为边缘人,似乎更加远离汪政权权力核心,实则他始终保持着对汪精卫的敬意。
胡兰成办此报的的目的,是“借这个报来重申和平运动当初的主张,拒绝承认现状,不肯称和平区而仍称沦陷区,且指出沦陷区与抗战区是一个中华民国。”他因此向汪精卫提出,当初说“和即是全面和”,因此日军应该从江苏撤退由南京政府来维持秩序。
汪马上向日本陆军省板垣征四郎提出,日本人的政策正转向“以华治华,以战养战”,于是同意了汪的主张,还提出单只警察和特工不行,还要军队接防军队。于是在这一年,成立了“清乡委员会”,汪精卫兼任委员长,李士群担当主任,可以以汪精卫的名义指挥南京政府在江苏的一切军队和行政、经济机关。胡兰成本来有希望担任秘书长,但最终清乡的建议由警政部部长李士群联合最高军事顾问部顾问日本人晴气庆胤提出的,胡兰成最终仍然呆在了《国民新闻》。
尽管汪政府刚刚成立两年,内部就已经陷入了勾心斗角之中。不久,胡兰成就因为发表在《国民新闻》的社论,开罪了汪政权里的实力派周佛海,被免去了宣传部政务次长一职。周佛海还派人毒死了《国民新闻》的实际掌控人李士群。
失去了李士群作为后盾,胡兰成在汪政府成为一个四处飘零的棋子,他先担任了行政院法制局长,充当汪精卫的“挡箭牌”。一年之后,众议沸腾之下,汪精卫取消了法制局,调胡兰成为全国经济委员会特派委员,接近于免职。
也就是在几近赋闲的状态下,胡兰成和继任宣传部政务次长的郭秀峰去参加每周六日本大使馆的恳谈会,从此开始了和日本人的“亲密接触”。
他结识了日本驻南京大使馆负责文化事务的书记官池田笃纪,亦为自己招来一次牢狱之灾。与池田相识之后,他写的一篇一万多字的政论文章,“无意中”被池田看到。池田翻译成日文,给当时的日本大使过目,最后又传到了汪精卫那里。 “那是我有感于太平天国败亡时忠王李秀成的供状,我将来逃走,也要留这么一篇文字在世上,文中历叙和平运动事与愿违,结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而南京政府亦覆没,要挽救除非日本昭和维新,断然从中国撤兵,而中国则召开国民会议,如孙先生当年。” 胡兰成后来说这样解释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想表达的意图。
因文招祸,胡兰成被关在了上海路十二号──“政治工作局”(汪政府的另外一个特工组织)的看守所。逮捕令由汪精卫亲自下达。胡兰成被关押了48天,最终被池田等日本人救出。2005年5月号《印刻文学》刊发李黎等访问胡兰成侄女胡青芸的文章《今生春雨,今世青芸》,提及1943年胡兰成被逮捕,几遭杀身之祸,是侄女青芸从上海至南京,奔走营救,找到池田出面,胡兰成才免得杀身之祸。
乱世才子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他身陷囹圄之际,同为苏青主办的《天地》月刊作者的张爱玲,动了怜才之念,还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请代向汪精卫求情。接下来便是众所周知的张胡“初见”──胡兰成一腔热情去拜访才女,吃了闭门羹,留了名片,然后是张回访胡。
1944年的胡兰成降服了沪上的知名女作家张爱玲,女作家的才思也刺激了他。二月,胡兰成在《新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之命运〉的批判》。三月,在《新东方》杂志上发表《皂隶?清客与来者》、《中共的存在及其性格》。五月,在《天地》月刊第七八期合刊上发表《瓜子壳》。五、六月,在《杂志》月刊第十三卷第二、三期发表《评张爱玲》……
同时和第二、三任妻子登报解除婚姻关系之后,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了。“……战后,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张爱玲遗作《小团圆》里,女主人公九莉将这一段感情看得关乎性命般重要,那应该也是彼时张爱玲的心境写照。
此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挫败,颓势已显。而汪政权的首脑汪精卫也在日本帝国大学附属医院不治身死。陈公博就任“代理主席”,事实上汪政权已经日暮途穷。闲置已久的胡兰成却有了“不受束缚、大干一场”的机会。这一年11月,由池田陪同,胡兰成带着沈启无、关永吉西飞武汉,去接收《大楚报》。
办报是他的老本行,这次挟日人之势,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他先以言论吸引读者,然后整顿内务,并从日本人、朝鲜人手中收回了报纸的发行权。 报社很快做到了自给自足。日本人对他亦多所照应。 日本在华军的三品报导部长,武汉当地的福本宪兵队长、远藤联络课长和汉口中野总领事等,都和他交往密切。有这样的背景,一切都好办,即便偶有所谓“反日”言论,亦可标榜报纸的独立性,符合日本的更高利益。
1944年末,盟军对武汉的空袭愈来愈密,日军日渐衰微。“空袭使我直见性命,晓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喜,什么是本色,什么是繁华,又什么是骨力。”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如是说。他把才结婚的张爱玲抛在一边,又和17岁的护士周训德谈起战时恋爱。
1945 年日本败局已定、投降在即,时任大楚报社的胡兰成出版了《中国人的声音》一书。书中收有31篇政论文章,写于1945年1月中旬至3月初。胡兰成以一身而指陈“中国人”,为日本人张目:“日本战胜比美国战胜好。日本倘使战胜……她将不能不让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解放运动。”这篇《日美战胜对于中国》写于1945年2月21日,离日本宣布投降不到半年。胡兰成仍可以如此这般自欺欺人。此时,就连周佛海在2月9日的日记中也承认:“时局无法转圜,颇致感慨。”
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怂恿二十九军军长邹平凡宣布武汉独立,从日军那里要了一万多人的武器装备,踌躇满志,想和蒋介石讨价还价。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他的计划胎死腹中。 九月初,他逃离武汉,在给重庆派来的接收大员袁雍的信中,他依然自诩国士:“国步方艰,天命不易,我且暂避,要看看国府是否果如蒋主席所广播的不嗜杀人,而我是否回来,亦即在今后三五个月可见分晓。士固有不可得而臣,不可得而辱,不可得而杀者。”
他以士自诩。却是典型的“策士”心态,为个人的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凭借机谋智慧、口才文章,四处奔走游。胡兰成流亡日本之后,经岁寂寞,晚年曾回台湾重弹旧调,在台湾中华文化学院教书。不久汉奸身份暴露,被台湾一帮文化人驱逐回日,几年后命丧异国。他亦曾给蒋经国上书。煌煌两万长文,大谈“士的文化”等等。
“自尚书周礼以来一直以士为政,此亦是中国独有之传统,为他国所无,所以,总理定出训政时期,以党治国,中国说“政教”,不像西洋说“政权”,政治的本质即是教育性的,所以中国文化人对于政治那样的抱有兴趣,而且对于时局有着那样大的影响力,凡此皆为他国的文化人多不能了解。中国的文化人是士,此又是中国独有的文明传统。”
余英时曾在《士与中国文化》里说,中国的“士”接近于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士的特性便是“通古今,决然否”。胡兰成却不记得,“士”这种中国独有的文明传统里,“士志于道”,是要明道救世、维护基本价值的。孔子的弟子曾参发挥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后后已,不亦远乎?”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作为一个“士”,需有“澄清天下之志”,胡兰成则根本上自己就是一个乱世。
延伸阅读:《士与中国文化》作者:余英时出版社:上海人民2003-01
《汪伪政权全史》作者:余子道、曹振威、石源华、张云 出版社:上海人民2006-12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作者:金雄白 出版社:李敖出版社
《今生今世》作者:胡兰成 出版社:远景出版社
[资讯]
周作人——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
周作人初学水师,后改文,曾留学日本,并娶羽太信子为妻,信奉“新村主义”。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成就极大。
1923年8月,周氏兄弟因家庭内部纠纷失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其所任教的北京大学南迁,周作人选择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其后曾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后又接受了伪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备员的职务,接着又当了伪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据钱理群著《周作人传》(十月文艺出版社90年版)载:“周作人任教育督办伪职期间,他曾多次从各方面照顾李大钊的长女星华,并帮助星华与李大钊的幼子光华从北平转往延安。他对李大钊的次女炎华及女婿侯辅庭也竭尽掩护之责。周作人与中共地下组织有过一些联系,大概也是事实。”
1946年,周以“共同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被国民党“首都高等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1947年改判有期徒刑10年,1949年1月被提前释放。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作人曾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任职,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有关哥哥鲁迅的“回忆录”体裁著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遭到极大的冲击。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去世。
张资平——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从此,张资平戴上了“汉奸”帽子。
张资平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广东梅县东厢堡三坑留余堂。1910年考入广东高等巡警学校,1912年到日本留学,1919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读地质科,1921年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1922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同年回国。他在文学上的名声主要来自恋爱小说,但他也有反对日本侵略者题材的小说。
1940年3月29日南京汪精卫伪政府成立,张资平任农矿部技正,这实际上是个闲职。同年7月,汉奸文化组织中日文化协会在南京成立,张资平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候补理事,任出版组主任,主编1941年1月创刊的《中日文化》月刊。这是一份宣传“中日亲善共荣”的综合性汉奸杂志。一年后,他又辞去出版组主任之职,担任中央研究院博物委员会委员,保存整理岩矿标本。
1947年5月,张资平因“汉奸罪”被国民党司法机关逮捕,后经交保获释,最后未被国民党上海高等法院判为“汉奸罪”。
1949年10月后,张资平因“汉奸文人”的名声,难觅工作。1953年找到当时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潘汉年曾是创造社成员,由潘介绍到上海市振民补习学校(现上海市成都二中前身)教书。1955年6月,因潘汉年的“反革命事件”,被上海市公安局逮捕。1958年9月,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张资平有期徒刑20年。1959年12月2日,他病死在劳改农场。
管翼贤——1899年出生的管翼贤是湖北蕲春人。早年留学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任天津《益世报》驻京记者和神州通讯社记者,开始从事新闻活动。1928年10月4日,他在北京创办《实报》,并很快成为当时相当有影响力的大报。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管翼贤的《实报》曾经表现出抗日色彩。随着中日战争局势的变化,《实报》的抗日报道渐少。北平沦陷后,管翼贤先是到武汉、香港走避了一时,很快又回到北平,被委任为刚刚创刊的伪治安总署机关报《武德报》的第一任编辑局长。1939年,管翼贤出任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局长,指导“华北宣传联盟”和“华北新闻协会” 的宣传工作。1944年4月以后主持过由天津《庸报》改名的天津《华北新报》。先后充任的日伪官职有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局长、华北剿共委员会事务主任、中国新闻协会副会长、中华新闻通讯社副社长、《华北新报》总社社长等职。
刘胡兰爱国故事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五(2)班的,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讲故事。我讲题目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张开铁的臂膀踏着时代的旋律走向辉煌的未来。
但是我们忘不了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永远忘不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忘不了手托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也忘不了熊熊烈火,吞噬不了坚贞意志的邱少云,更忘不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在山西省文水县降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农家女孩,她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就是刘胡兰。1947年1月12日,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然袭山西文水县,把老百姓都赶到村南大庙,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和六名民兵被捕,在审讯时,敌人问刘胡兰,“你是共产党吗?“是!”“你替解放军干过事啰?”“干过。”“你难道不知道当共产党是要掉脑袋吗? “怕死不革命,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了。”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没办法只好把同时捕来的6名民兵当场铡死。可这并没有吓倒刘胡兰,只见她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在铡刀前,刘胡兰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她鄙视了一眼垂死挣扎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仰望翻滚的乌云,环顾万里江山。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胡兰同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把施行的敌人都吓得哆哆唆唆,铡刀按下,刘胡兰殷红的鲜血,浸透了这片白雪覆盖着的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刘胡兰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不久,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一个15岁的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她把短暂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这是多么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不愧为中华人民的优秀女儿。
当年溅血处,今日万花红。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先辈们的奋斗业绩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承担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争做跨世纪的中华好儿女。
谢谢大家!
《刘胡兰》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19刘胡兰》是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人物对话刻画英雄形象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其中的对话部分,既有助于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文章分为两课时教学,第一教时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及有关字词,初读第3自然段有关句子,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训练,落实本课阅读训练的重点。第二教时学习1、4自然段,第3自然段再深入地研读一下,总结全文,完成有关作业。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和人物的特点。由于本文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刘胡兰的所作所为和她的心情是一个难点。好在这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个性鲜明,因此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去研读的.。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书声朗朗,依据新课程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朗读则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以朗读为主线,注意渲染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品味感悟课文的语言。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熟读中积累语言,在比较中理解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刘胡兰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在思想产生共鸣。特别是我在揭题后播放了电影《刘胡兰》的片段,通过画面再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3、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讨论、师生共同配合,分享合作,感受交流。
三、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围绕中心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进行初读、细读和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通过这样的读,就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学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片获取一些有关刘胡兰的信息,并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产生解疑的渴望。
第二步安排学生感受故事的情境,使远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故事形象起来,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情感铺垫,把握住本课的情感基调。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即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刘胡兰的英勇不屈。首先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在读的时候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与同桌进行交流探讨。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人物的感情,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并鼓励人人参与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本课的第二段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在这一段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对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读动情,以读育人,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发现刘胡兰与敌人作斗争的三个回合有什么异同点,这个环节的意图是让文本回归整体,因为开始的个性体验,自主发现使得文本有点支离破碎,有了这个环节保证了文本的连贯,也使学生的体验更趋完整。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使文章的条理一目了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六、思考的问题
1、三年级识字教学是很重要的,可在本堂课中识字教学没有落实到位,这个问题我在试教时是发现的,可如果识字教学花多一点的时间的话,朗读训练就显得仓促了,如何恰当又有实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2、课文背景离学生遥远,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忘我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张爱玲自白小说爱恨胡兰成 篇12
2009年2月24日,张爱玲挚友宋淇之子宋以朗,携着张爱玲从未发表的15万字小说《小团圆》在台北市皇冠出版社首度公开,33年前宋淇看过手稿后建议张爱玲暂时不要出版,因为台湾一直是张爱玲小说最大的市场,小说中仍涉及的许多当事人都还在台湾。
宋以朗继承父亲宋淇,成为张爱玲遗产的执行人。这位统计学博士分析了他父亲在1976年反对出版的理由,先是当时张爱玲在台湾的偶像地位,《小团圆》会让人将她与汉奸联想、有政治不正确的疑虑;而20世纪80年代则是因胡兰成仍在世,怕引起纷争及炒作,一直到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寓所去世,当时还没有决定要销毁还是出版,而当时宋淇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到1996年也离开人世。
宋淇的妻子邝文美当时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继承人,根据宋以朗的描述,母亲是一个很不喜欢接触外界的人,作为张爱玲的手稿管理者,她知道自己做的任何决定可能都要面对大众媒体,最后她选择了“什么都不做”,一直到2006年去世,这部小说都没有动静。
数易其稿
争取出版
“我发现了姐姐在美国的两个小孩也都不会看中文,所以,如果我们这一代没有处理,下一代也没有办法。”宋以朗必须面对现实,2006年之后近两年时间内,读完了宋淇和张爱玲之间通信的40多万字,及《小团圆》的600页手稿,他发现虽然张爱玲曾要求父亲销毁原稿,但1993,1994年间,仍多次与父亲宋淇讨论修改书中内容,将女主角的作家身份改为学医、研究戏剧等等,证明她很珍视并也仍想出版此书,但改造工程太大而做罢,“我如果销毁,就太可惜了。”宋以朗叹喟。
之所以取名《小团圆》,一般认为是因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为自己的前程卜卦时,曾得签诗“但得铜仪逢朔望,东西相对两团圆”而得书名灵感,但《小团圆》结局并不团圆,作家苏伟贞指出,这也算是张爱玲对中国戏曲中三妻四妾“大团圆”式结局的嘲讽吧!
张曾阻止朱西宁写传记
事实上这本书在1975年到1976年间张爱玲以10个月时间写作完成,也和感情洁癖与捍卫有关。诚如皇冠出版《小团圆》书中披露了张爱玲与宋淇部分书信往来,信中称“无赖人”通过“小同乡”陈立夫到台湾工作,原来是听说了1974年胡兰成来到台湾。后来胡兰成与作家朱西宁结为好友,朱西宁写信告知张爱玲,他计划根据胡兰成的描述,着手撰写张爱玲传记。于是张爱玲马上进行“危机处理”:一边回信请朱不要动笔,一边准备自己来着手“自传”,也就是后来的《小团圆》,但两本张爱玲传记,当时也都没出版。
《小团圆》中的女主角九莉,就像张爱玲出身于新旧世代交接时的传统家庭、在修道院女中求学。之后九莉爱上被指称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也让人联想她和胡兰成的恋情。而作家苏伟贞则指出书中的另一位情人“燕山”,应是与张爱玲合作《不了情》等电影的导演桑弧。
张爱玲自述:“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存在。”对于《小团圆》这部小说女主角九莉,宋淇则直接了当地表示是个“不值得同情的女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宋淇在张爱玲最艰困的时光,则伸出了援手。
宋淇就是台湾学生熟知的“林以亮”,这位江浙戏剧名家宋春舫之子,是华文创作文学批评、《红楼梦》翻译之先驱,1949年移居香港。张爱玲到香港时,宋淇正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为美国新闻处负责许多翻译的工作,就介绍给张爱玲来完成,包括爱默森文集、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断头骑士》等等,双方也建立了坚实的情谊。
后来20世纪60年代张爱玲赴美之后,也曾以英文撰写23万字的自传性小说《易书》(Book of Change),却因找不到出版社作罢,《小团圆》便有部分是直接来自《易书》。宋以朗分析,张爱玲的作品包括《私语》、《烬余录》及《对照记》等,被指为张爱玲自传性质小说,却不足与《小团圆》相提并论。
不可相提并论的原因,是因为《小团圆》有更多“自白”(confession)的性质,文学评论家、曾为张爱玲经典全集撰4万字长序的南方朔就指出,自白式小说和“自传式”的小说不同,在于“自传”可能交代太多的时地物的外在因素,但“自白式小说”呈现更多的内心孤寂和意象,待读者深入体会探访,从上世纪50年代起,波士顿就出现许多“自白式小说”作家,延展了文学创作的景深和幽亮空间。
南方朔指出,对一个文学评论家来说《小团圆》的出现“太令人兴奋了”,书中信手拈来的章节,都可以还原张爱玲过去的小说中使用的意象和场景片断来源,甚至张爱玲对于情境敏感度到写作的词汇发展,南方朔发现张爱玲首度用“笑憎”来形容自己对于感情对手的感受和觉悟,也帮助张爱玲的创造力再度升华。
《小团圆》里俯拾皆是这样的例子,包括张爱玲的家族关系和人物原形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位子,而张爱玲只花了10个月便写成《小团圆》,书中情节出现零乱颠倒之处,南方朔认为,正是因为“赶”,张爱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这本书更贴近她内心的幽微处,“这本书为张学研究又开启了一个藏宝箱”,南方朔预言,未来几年“张学热”又将兴起。
【刘胡兰有感】推荐阅读:
读《刘胡兰故事》有感07-27
刘胡兰事迹09-07
刘胡兰的精神读后感06-08
二年级语文《刘胡兰》教案及教学反思09-28
胡兰成与张爱玲05-21
春社有感,春社有感陆游,春社有感的意思,春社有感赏析06-16
采药有感,采药有感陆游,采药有感的意思,采药有感赏析07-15
过采石有感,过采石有感陆游,过采石有感的意思,过采石有感赏析07-13
炎夏有感10-21
读书有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