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发言稿

2024-08-24

美丽乡村发言稿(通用8篇)

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1

近年来,XX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和谐乡村、活力乡村、宜居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奏响了具有XX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曲”。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服务机制,助推和谐乡村更温情。

建立“新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责任区—党员(胡同长)—居民户”的服务架构,依托“1+X”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模式,确立“一统双带五到位”服务机制,即:以新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发展扶贫项目、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确保惠民政策宣讲到位、意见建议征求到位、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到位、防返贫动态监测到位、医疗健康服务到位。一是发挥党员力量,服务群众“零距离”。推行“1+X”党员联系居民户制度,普通党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依据个人能力、岗位职责至少联系1个居民户,每月至少一次入户走访,不定期进行电话谈心,重点做好传达政策决议、做好卫生防疫、引领村民共同治理等工作。目前,全镇10个行政新村47个自然村全部建成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起了779名党员联系服务8308户群众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收集上报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400余件。二是坚持组织统领,守好防返贫底线。发挥新村党组织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的“探照灯”作用,创造性运用“红黄蓝预警”模式,即:根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全村农户开展监测,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为红色预警监测对象,6000~7200元为黄色预警对象,7200~10000元为蓝色预警对象。对于红色和黄色预警对象,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对于蓝色预警对象,密切关注动态,优先提供就业机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累排查重点人群信息433条,帮助2户农户办理了农村低保,帮助5名儿童落实了困境儿童或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等相关政策,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5人。三是依托扶贫项目、合作社,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依托盛木园林苗木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苗木繁育产业区;以云朵庄园特色葡萄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为圆心,带动“张庄蜜桃”“肖天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形成复合型葡萄产业带。每年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在35万元左右,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凝聚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镇新村党组织引领党员、村民创办企业45家、合作社74家,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劳动力就业600余人。

二、坚持文化先行,挖掘地方特色,助推活力乡村有内涵。

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依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舞蹈、曲艺、书画等各种指导、培训,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发挥新村文化专管员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阵营,如张南新村曲艺文化、惠民新村腰鼓文化等。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综艺项目。打造“农民丰收节”“艺术节联欢晚会”两个本地文化品牌,将响扇舞、腰鼓舞、三句半等10余种本地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迄今已举办7次大型文艺汇演。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建立起以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曲艺队为代表的13队236人文化活动队伍。三是持续培养文艺创作人员。一方面聘请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对各领队及文艺骨干进行专业艺能指导,培养本地文艺创作人员。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了一支集编剧、表演为一体的“三句半”小剧团,还涌现出了一批以张子周、许继田、张之伟等为代表的诗歌、散文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引入舞蹈、声乐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以旅意青年歌唱家张博、画家张思俭等为代表的“XX文艺圈”。

三、坚持因地制宜,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乡村高颜值。

围绕“生态宜居”这一目标,持续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将农村坑塘作为整治工作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坑塘经济”,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多赢。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立人居环境奖惩制度,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实行每周一检查、每月现场观摩“擂台赛”、每季度挂出“红黑榜”,引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激发农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精心规划设计,坑塘治理见实效。按照“一坑一策”进行规划设计,以休闲观光型、收入增加型、生态改善型、为民服务型“四型化”持续推进坑塘综合整治。依托X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力量,利用废弃坑塘建设段庄村休闲养殖垂钓中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不仅提升了村庄生态环境,还为村民增添了一处休闲娱乐好场所。三是发展“一塘一品”,坑塘经济促增收。按照“一塘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莲藕种植、文化旅游、休闲垂钓等生态经济项目,如后石槽等村坑塘深度不足、空地多,正在规划安装光伏发电;郭大村窑厂村坑塘四周水面160余亩,中间土地面积170余亩,绿化好,环境优美,计划建设中蓝文旅小镇,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各类坑塘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聚宝盆”,真正形成了“小坑塘培育大产业,小生态促进大振兴”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2

2013年, 陕西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在宝鸡眉县、铜川耀州、咸阳乾县、安康汉阴、渭南白水等5个县区先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同时选择蓝田、户县、渭滨、太白、岐山、秦都、彬县、永寿、临渭、大荔、西乡, 杨陵及韩城等13个市 (县、区) 作为市上试点县, 进行自主试点。全年共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06个, 受益农民达68万人。

规划先行:美丽乡村土厚根深

什么样的村庄才是美丽乡村?陕西给出了初步答案: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 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从2009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 三秦大地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解决了很多村内道路、小型水利、亮化照明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 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然而, 对美丽乡村这个系统工程来说, 这仅仅还是个开始。按照2013年出台的《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 陕西将通过2-3年的努力, 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农村“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陕西农村一次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 一个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在试点县纷纷出炉。

在乾县, “环境提升”、“创业增收”、“文明培育”、“服务提升”四项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其中突出强调四项工程同时规划, 同时推进。尤其要确保“创业增收”的中期效果和“文明培育”的长期效果。

眉县把全县农村分为5个片区,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其中, 段家庄片区突出创意田园及村庄园林化建设;豆家堡村片区突出美丽庭院建设;闫家堡村片区突出了生态旅游农家乐的发展;河底、田家寨村片区突出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发展及乡村旅游;槐西村片区突出草莓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等。规划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用产业做支撑, 为发展提供了动力。

耀州区充分挖掘照金镇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红色主体, 集中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在白水, 村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被有机结合, 培育建设重点村, 示范村, 中心村, 推进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建设项目向重点村、中心村倾斜, 分类打造美丽乡村。

量化标准:“五化”扮靓乡村

农村美不美, 农民最有发言权。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依, 让老百姓有样可循, 陕西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 提出“道路硬化、巷道亮化、村庄绿化、院落美化、居住净化”的“五化”要求, 从巷道、小型水利、垃圾处理等农民最紧迫、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入手, 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列为首要工作。

针对农村废弃物、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 眉县、白水县、汉阴县以村口、路口、农户门口、村组街巷等农村公共场所为重点, 发动当地群众清理粪堆、土堆、柴堆、草堆、杂物堆, 整治村里的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扔、乱堆乱放现象, 加快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 使试点村逐渐呈现村组道路净、农户庭院净、村容村貌净的整洁面貌。

如今, 大多数试点地区实施了农村保洁员制度, 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乾县、耀州区还在村容整洁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 加强村旁、屋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的植树植草种绿, 建设村庄公共绿地, 做到抬头见绿、四季有绿, 力争达到村庄美、庭院美、乡风美, 优化提升村庄环境。

美丽乡村不仅让村里人住着舒坦, 更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眉县以法汤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和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南线、姜眉路沿线为中心, 集中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星级农家乐等, 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年接待生态农业观光游客过百万人,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耀州区、白水县挖掘原有的农村历史文化积淀, 打造全新的旅游品牌。如今, 照金周边的民居改造正在稳步推进, “红色旅游重镇、绿色天然氧吧”的招牌效应已经显现出来。白水传统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的保护也已提上日程, 村庄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不断提升着古村落人居品味。目前已初步探索出聚集发展、旧村改造、古村保护、旅游带动等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整合资金:小杠杆撬动大建设

美丽乡村的示范效应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然而, 修路、绿化、美化等村级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现有条件限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 陕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规划整合资金, 用项目整合资金, 打破条块界限和部门分割, 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强力推进项目到村,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向农村公益事业倾斜, 用小杠杆撬动大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白水县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三化一片林”、“农民体育健身”、“整村推进”、“生态村、镇创建”、“千户帮扶”、“以工代赈”、“扶贫搬迁”、“农村改厕”等十多个项目资源, 用于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 白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资金4 000余万元, 已初步建成林皋镇林皋村, 雷牙镇南纪庄村, 冯雷镇冯雷村, 云台镇郭畔村等7个花园式村庄。硬化村巷道路20多公里, 铺设路旁地面花砖6 000余平方米、草坪砖3 700余平方米, 修建村中花园2万余平方米, 特色民居改造70多户, 建设文化墙7 000余平方米, 绘制墙体字画300余幅, 安装健身器材60余套, 建设休闲绿道4 000余米, 安装路灯、景观灯300多盏。

据统计, 2013年陕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5亿元, 省财政在对省级5个试点县, 每县1 000万元补助的基础上, 对市级确定的13个试点县又按照每县300-7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共下达中省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1.4亿元, 市县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奖补资金7 500万元, 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等各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1.35亿元, 全省共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06个, 受益农民达68万人。

美丽乡村:农民说了算

2013年, 受益于一事一议, 乾县薛录镇的百姓再也不用为出门犯愁了。由于多年前工程设计层次不高, 加之车流量增加, 道路养护不到位, 市场管理不善, 薛录镇的镇区道路损毁严重, 坑洼难行, 许多车辆不得不绕道其他村子。屡修屡坏道路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如今,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薛录镇镇区新修建的水泥路平坦宽阔, 行人车辆穿梭有序, 原来占道经营的农贸市场告别了脏乱差的环境, 生意更加兴隆。

2012年, 乾县把薛录镇的镇区道路建设纳入一事一议项目。在设计方案内不仅包含道路拓宽和地下排水管道工程, 安装路灯, 人行道地砖铺设, 还计划开辟3 000平方农贸市场以取代占道经营等。然而这一设计在方案说明议事会上没有取得群众代表的支持, 开辟农贸市场一项被否决, 代表们认为可以将农贸市场迁到别的地方, 多修建垃圾池、安放垃圾筒更能解决镇上环境差的问题。最终镇政府宣布按照群众意见修改设计方案, 决定将农贸市场迁往镇东街, 增加了修建垃圾池43个的环卫项目。此后的筹资投劳、建筑构筑物拆除等, 整个施工过程通行无阻, 涉及三百户群众利益的镇区建设工程成了民心工程、顺心工程、和谐工程。

经过5年的时间, 一事一议已经在陕西农村形成以民主议事为前提, 使农民群众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 实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 打破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传统模式。这种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不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以及何时建、怎么建等一系列问题, 在村民的协商中打成一致, 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赢得百姓的真心欢迎。

信阳:以美丽乡村拉动美丽经济 篇3

2013年年底,农业部下发《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信阳市有4个乡村入围,充分说明信阳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国家认可。自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信阳市借助作为河南省唯一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依托独有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统筹规划 突出山水

今年3月,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在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做好人口变动大账,不盲目画方格、求全面、摊大饼,纸上谈兵。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编制有关规划。

信阳市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素有“豫南明珠”“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是一个山水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信阳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特色,在山水上做文章,而且突出农村特点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保持农家风情。

平桥区郝堂村是河南省唯一命名的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该村地处市郊,是以民俗、乡土兼顾城乡结合等规划建立起来的,整个村庄由青砖、绿瓦、古木、阁楼、池塘构成,展现出豫南特有的江南水乡般的建筑风格。

而位于商城县北部的田湾新村,距县城6公里。两年多的时间里,这里不高的山岭上,形成了400余人集中居住生活的新型社区,四周被山包围,而满山的青松与红色的别墅交相辉映,古朴又不失时尚,俨然一个城市山庄。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太新介绍,在新型社区建设中,他们注重保护生态自然,立足村庄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当地传统产业油茶种植,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山、田、林、路、业紧密结合,打造和谐新村。

七里冲村位于商城县西南,属3A景区汤泉池管理处管辖。汤泉池不仅有温泉湖大面积水域,更有中原神水“药泉”,温泉清亮微蓝,水温56度左右,含硫纳镁钾等元素,对皮肤病、风湿病、胃肠病都有显著疗效。而七里冲村有部分村民房屋正是建在温泉湖边上,相对分散,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墙体统一刷成白色,硬化路面,保持村容整洁,村民“望得见水”泡得上温泉,居住环境也得到改善。

以人为本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最终受益者,信阳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信阳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注重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争当文明公民”活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一户村民看到别的村民都在改建豫南民居发展农家乐,也想加入进去。可是资金不够,就找到了村里驻村干部副乡长陈辉谈了自己的想法。陈辉看到这户村民这么有积极性,就个人借了5000元给他。如今这户村民的房子也已改建完成,看到古朴漂亮的房子,这户村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新县千斤乡戴湾村村内道路以前全是土路,每逢下雨村民都出不了门,而且村里全是旱厕,到夏季臭味难闻。被列入美丽乡村试点后,当地政府首先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进行道路硬化,建立水冲式公厕,而且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杨摆柳文化艺术团”。戴湾村一位老太太每天三顿饭后不论刮风下雨捡拾村里的垃圾,而且晚上趁着路灯再检查一遍!她的执着,使乡邻大为感动,现在连村里小孩都自觉不乱扔垃圾。

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乡村面貌和农村住房条件的改善,更应是社会繁荣,经济持续增长和人们幸福感的普遍提高。

已建成的平桥区郝堂村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美丽乡村建设直接促进了郝堂旅游业的发展,农家旅社也应运而生,生意非常好,村民收入较之以前增加不少。

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古村落民居有着八百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规划中的民俗村。周河乡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副乡长张一谋说道,该村今年“十一”左右建好,可以对外开放。但是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还没建好的情况下从郑州来组团游玩的旅游大巴来了好几辆,让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信阳市是河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近700万农村人口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30多万。美丽乡村的建设,使农村成为了最宜居最宜游的地方,一切功能施设跟城市差不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创业。

七里冲村村民李大爷的儿子在江苏搞拆迁工程,资产上千万,听说村里正在搞美丽乡村建设,毅然回来跟老父亲一起办起了农家乐,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

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4

夯实基础

统筹推进

加快建设秀美和谐美丽乡村

**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辖8镇2乡,有行政村83个,自然屯539个,全县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近年来,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结合省、市有关要求和我县实际,我县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县委30件实事予以重点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整洁行动”,全县镇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抓统筹谋划,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统筹考虑发展水平、村民需要等因素,有效衔接全县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专题推进。在深入推进“乡村整洁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县委全会报告和县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2019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嫩泰高速沿线5个示范村和10个重点打造的样板村,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的原则进行专题研究、专题推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分步实施。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会议后,县委、县政府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和乡镇村屯实际情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按照

**市“1+5”文明带建设安排部署,明确每年建设任务,持续推进,逐年深入,力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有形象,久久为功,最终把每个村屯都建设成村容整洁、和谐有序、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三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全县乡镇村屯的实际情况,突出农村特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期盼、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搞大拆大建,重点在环境卫生整治和必要的公共设施配套上下功夫,逐步改善农村面貌。

(二)抓综合整治,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整合上级涉农项抓住“总开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无知即无畏、无畏即无惧,我们分析官员腐败的原因,不难发现,很多是观念和思维出现了问题和偏差。观念的和思维是行动的“总开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的先决条件,也是有序预防腐败问题的重要方法,更是反腐败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了核心、点出了关键。

二、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少数党员干部的放任自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带坏了一批干部,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反腐倡廉作了高度的慨括和阐述,提出了总体要求:一是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二是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的基本形势与总体思路;三是深刻阐述了深入推进反腐倡廉需要做好的一些重要的具体工作。这都有力地说明了我们党有决心有信心把反腐倡廉工作抓紧抓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认认真真的学,扎扎实实的学,并深刻体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重要性,使自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在工作中,筑牢反腐防线,以案为鉴警钟常鸣,勤奋做事廉洁做人;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已。特别是参观了惠城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了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展板和廉政书画展,通过实地参观,使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警示教育。因此,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的警示防线,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考验。

三、通过学习,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时刻跟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到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生活。而顺应

形势的发展,强化保廉意识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勤奋做事、廉洁做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让廉政之风盛行,唯有这样,才能利人、利己、利家、利社会!

篇二

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又把反腐倡廉建设个性是中央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透过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反腐倡廉的工作精神和中央领导近期对中央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指示,使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才能葆住纯洁本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人,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一是加强学习,坚定信念。正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修心。纵观任何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无不是放松了学习理想信念动摇,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所致。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放下了对三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的不良信念。

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我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大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结合自身工作,大力提高自我约

束潜力和自我警省潜力,不断增强新时期自身拒腐防变的潜力。

二是以案为鉴,廉洁自律。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观看了一些反面案例警示教育片,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我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变成人民的罪人。权力非药,却能迷醉心魂;利欲无牙,却能吞噬理想;金钱无手,却能推人堕落。为此,务必强化自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我敲醒警钟,要明白自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风肃纪的螺丝要越拧越牢,拒腐防变的发条要越上越紧。

作为集团职能部门负责人,首先要模范遵守集团各项规章制度,并理解方方面面的监督和批评,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身体力行自觉理解党组织和群众监督检查;其次,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勤俭办一切事情;再次,要时刻牢记反腐倡廉的红线,在工作中以至自我的生活中,努力克服奢靡之风,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行动上要时刻做到公私分明;最后,要规范程序,按程序办事,公开透明。带头,在资产处置可行性

论证、审计、评估、审批、定价、决

策等环节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内控制度,确保行为合法、程序合规、结果适宜。

宜居乡村和美丽乡村 篇5

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2014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二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规划及工作情况要及时报有关部门备案,接受监督检查。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

(二)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

(三)合理确定整治重点。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灾减灾设施。

(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三)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创新投入方式。

(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

(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5月16日

为此,辽宁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结合辽宁实际,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目标

继续治理农村(含国有农场)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污染,改造房、水、路等设施,提升绿化、亮化、生态化等水平。从2014年开始,实施“百千万宜居乡村创建工程”,到2017年,全省创建100个“宜居示范乡”、1000个“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10000个“宜居达标村”,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宜居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三、主要任务

(一)治理乡村环境

1.开展垃圾治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日产日清不积存。

2.开展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原则上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并有效运行。村庄主要建设种植净水植物的氧化塘,配套分户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3.开展畜禽粪便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都要建设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设施。加强分散家庭养殖户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

4.开展秸秆治理。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青贮,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村内柴草堆垛进院,规整垛放,不占道路。

(二)改造乡村设施

1.实施农房改造。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小区。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消灭D级危房。开展农房抗震和节能改造。

2.实施道路改造。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完善道路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排水、路灯等附属设施基本完备。实施村庄道路硬化,主要街路全部硬化并有边沟。

3.实施饮水改造。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供水设施,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4.实施厕所改造。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推行厕所水冲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厕所进户。

(三)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1.抓好村庄亮化。村庄主要道路、街口和广场实现亮化。

2.抓好乡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乡镇建设优美绿化景观带、公园或水系。村庄路边屋旁有树木。

3.抓好乡村美化。乡镇建设景观街路和景观节点,开展建筑立面改造。村庄要进行农房、院落等风貌整治,鼓励农房平改坡。

4.抓好生态优化。保护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提升村落和田园景观,创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

5.抓好服务优化。强化、完善农村社区公用设施和乡村商业、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加强银行网点、综合超市、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6.抓好管理优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

7.抓好特色打造。利用地域优势资源,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温泉疗养、沟域经济等特点的特色乡村。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分别成立宜居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乡镇要明确责任部门,村庄要有专人负责。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当前重要任务,精心组织,确保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乡村保洁长效机制,设立保洁员队伍,原则上农村执行每400人左右1名保洁员的配备标准。要建立保洁队伍组织体系,原则上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各县设立专门保洁公司,乡镇设分公司,做到聘用、考核、责任制度化。各地要积极组织护林员、水管员等行业人员参与宜居乡村建设。

(三)统筹规划实施。完善县域居民点布局规划,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集中资金和力量发展重点乡村。组织编制宜居示范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不搞大拆大建,满足农民要求,体现乡村特色;要把房屋、街路、设施、景观等整治和改造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出必要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时序安排,建立项目库。要制定宜居乡村建设标准。

(四)落实经费保障。将保洁员工资及运行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经费原则上执行农村居民每人30元标准,其中省以上财政承担40%,市财政承担30%,县财政承担30%。运行维护资金由县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管理。逐步建立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及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宜居乡村建设。

(五)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督察考核通报制度,制定工作考评办法,加强日常统计和调度督察,评选先进市县,考核结果向全省通报。建立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制度,加强省对各市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全过程指导。抓好省级示范,组织专门队伍开展规划编制,建立投入、工程建设和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深入开展宣传,设立专报快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4年6月9日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我部决定从今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

(十五)抓好创建试点。

(十六)加大宣传引导。

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2月22日

为此,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13〕1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末全省要完成农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处理工作有关要求,有效改善村容镇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治理任务。到2015年末,全省农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等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实现村容镇貌整洁有序;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环境治理任务,村容镇貌达到美丽村镇标准。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

(二)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实施农村村内道路有硬化、道路两侧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有树木、有垃圾收集池、有保洁员、有村规民约,镇(乡)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

三、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一)统筹规划,制定标准。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先支持集中连片、整乡镇推进的原则,完成全省农村以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要制定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和农村垃圾、污水、养殖粪便等治理设施建设标准。三是各市、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农村环境治理规划,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实施计划。

(二)明确任务,严格考核。各市、县(市)要依据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查考评,对所辖区域农村环境治理进度、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取得实效。省对各市、县(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指导,负责对口联系的单位要派专人负责,指导对口县(市)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省将对各市、县(市)工作进展和资金使用、对口联系帮扶工作情况,定期组织检查考核通报。

(三)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各市、县(市)依据规划和治理标准,抓好本地区治理典型。要总结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以典型为突破口,全面推开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省将适时召开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现场会,推动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四)加大投入,优先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各市、县要将农村保洁员和环境治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足额予以保障。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2013年优先支持辽河干流区域和大伙房、桓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2014年优先支持大浑太流域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2015年优先支持凌河流域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市、县(市)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农村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要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规划的前提下,以县(市)政府为平台进行项目和资金整合。同时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省政府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和严格的责任体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治理牵头和指导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省环保厅负责指导全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省农村综改办、省交通厅、省农委负责指导全省村内道路和边沟整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省水利厅负责指导全省村镇河塘、农田沟渠治理工作;省林业厅负责指导全省村屯绿化工作;省卫生厅负责指导农村改厕工作;省畜牧局负责指导农村养殖粪便治理工作;省财政厅负责农村环境治理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筹集和管理;省农垦局负责指导国有农场的垦区环境治理工作;省政府督察室负责配合省直部门做好全省农村环境治理督查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完成对口联系工作。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3年4月12日

建设美丽乡村用乡村留住乡愁文化 篇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乎城乡人民福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2月,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各地提供了范本和借鉴,同时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强化保障,启动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6年“两会”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如伺让新农村建设更进一步,让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乡愁非愁,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文化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乡愁需要有可以寄托的载体,那就是农村。

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县城可建设余地越来越少,县城与县城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域经济增长的未来潜力在农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新型城镇化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给城市带来较大负担。另一方面无法在城市立足的农民返乡,给县域发展带来新的要求,必须研究怎样把农村建好,把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好,让农民就地就业、就地致富。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美丽”为重点,但又不是单一的“涂脂抹粉”。它在一定程度上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路。又具有一些新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舒适的人居环境、适度的人口聚集、新型的居民群体、优美的村落风貌、良好的文化传承、鲜明的特色模式、持续的发展体系,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必须在在美丽乡村建设方向的指引下,设定目标体系,并通过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等明确美丽乡村在优势产业培养、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及传承、人文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建筑修缮等方面的主要任务,通过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充分展现美丽乡村的“美丽”所在。从而使居住环境脏乱差的农村更加整洁亮堂,自然环境优越的农村更加生态宜居,产业发展独具特色的农村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提升发展内涵。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引入,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如何打造县域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和推进。

第一,建设舒适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

随着经济社会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长期的农村建设滞后,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时国家惠农哺农政策不断实施,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仍然巨大,农村的人居条件和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们的生息。造成了当下诸多空心村。乡村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当前全国性基本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威胁,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本所在,也是美丽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总体而言,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亟需治理,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实现公其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城乡差距缩小的重要标志。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服务。能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打造适度人口聚集的美丽乡村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10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欠缺。空心化依然在继续。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学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把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放在首位。农业部颁发的《意见》把“以人为本,强化主体”列为首要原则,农村规划、农村建设、农村发展都应该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农村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人口居住聚集,美丽乡村规划当然也不例外,能够吸引人口聚居、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才是根本。

美丽乡村杜绝大拆大建。乡村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或行政形成的人的聚集区,保持农村的自然形态、原始风貌才能体现农村特色,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如此。因此要避免大拆大建,必要时可以对村庄进行合并、改建,以体现村庄自然风貌为要求,为村民提供一个乡味浓、乡情浓、乡俗浓的生活环境。

有吸引力的村庄才留得住人。进城务工是当前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首选,那么村子建好了谁来住?地谁来种?现代农业谁来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升农村吸引力是关键,发展农业是核心。随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开展,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吸引有技术、有文化、有胆识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奉献农村,从而带动人口规模提升,增加农村人气。

第三。塑造优美村落风貌的美丽乡村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将积极实施“四化”工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的营造。

改造村庄化零为整。通过合村并点对村庄进行改造,是节约农村土地、提高公其设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按照“人口向镇域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对规模偏小、位置偏僻的村庄进行适当合并,向中心村庄、大型村庄靠拢。通过科学合理的村庄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打造特色村落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地区将城市建设的模式引用到新农村建设中,这不但改变了农村的原貌,更是带来了更多的人的问题,甚至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事实上,村庄建设应该以保持乡村风貌为前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特色,完成形象设计、文化塑造等,打造村庄独特的风貌。

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圈、改厕、改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改善“脏、乱、差”现象,另一方面带动高效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打造特色精品村落;提升村庄绿化率,保护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

第四,发掘良好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

随着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部分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面临瓦解、失传、消亡的危险。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地。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的迫切需求。

美丽乡村承载美丽乡愁。农村和家一样,对于很大一个群体来说,都是无法割舍的精神寄托。很多人回到农村,就是为了寻根、祭祖,找到那种似曾相识、久违重逢的感觉,从而一解乡愁。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把乡村打造成为舒乡情、解乡愁的家园,发挥乡村对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的连接脐带作用。

建设一片心灵净化的园地。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们的生活受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在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又受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拥挤嘈杂等“城市病”的困扰,使人们特别向往一片净土,向往真实、质朴、生态的乡村环境,向往乡景、乡风、乡情的美丽意境。美丽乡村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营造好意境,为人们提供一片心灵净化的园地。

第五,开发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建筑类型、居住形式,有深厚的农村文化、地域文化、庭院文化,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是农村鲜明特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亮点,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优势、产业特色等优势,并通过环境整治、农业拓展、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提升等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模式。

特色化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产业发展、资源特色、地域特色等,美丽乡村创建模式有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美丽乡村是对水乡、山乡、花乡、景区及历史人文特征的充分体现,使生态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人的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布局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亮点。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特色建设模式。美丽乡村是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筑特色得到彰显、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业功能得到拓展、特色农业得到壮大、乡风文明得到弘扬、平原地区田园风光更秀美、丘陵山区更具山地风貌、靠水沿湖区凸显水乡风韵、高原地区体现高原特征的特色鲜明、模式独特的升级版新农村,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各展所长、借力发力、特色优先的原则,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第六,扶持产妲支撑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三农”问题,无论是新型农民群体、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还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为农村建立一套持续发展的体系,既能让农村环境持续美丽,又能指引农业提升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准确的定位,是农村长足发展的关键;产业化发展是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结合大区域环境、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找准定位,要么为大的区域提供配套服务,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要么打造自身特色优势,突出绿色食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主题,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周边资源集聚,解决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建设从产业发展、文脉延续、文明乡风等方面提升农村内涵、体现农村内在美,从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展现农村外在美,进一步建设布局美、环境优、产业兴、农民富、宜属宜业宜游的农村,从根本上优化农村环境、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及农民生活方式,形成农村持续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美在哪里? 篇7

《指南》包含9个部分、21项指标, 对“美丽乡村”给出了具体考评标准, “美丽”实现了完全数据化。

从我国历史看, 对农村建设问题的直接关注起始于近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发育时期。晚清政府 (1908年) 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 在农村开展了“乡村治理运动”;民国时期, 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在多个省区均发动了“乡村自治运动”。近代的探索主要侧重于农村政治建设方面, 而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予以较为全面的关注, 则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建立初期。之后, 我国农村发展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特别是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明确具体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随即出台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

如前所述, “美丽乡村”的建设, 标志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 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指南》中明确了“美丽乡村”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求, 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培育特色村、专业村, 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电子商务, 带动经济发展。《指南》同时对乡风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公众参与和监督两个长效管理机制,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 确保在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农业部科教司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指南》的发布实施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评价、考核有了权威的依据, 他指出, 在贯彻落实《指南》的过程中, 应该制定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 明确创建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试点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要推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考模式, 开展相关研究, 搭建交流平台, 提供相关服务等。他还透露, 下一步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引导各地以《指南》为蓝本, 组织专家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实施细则。

美丽乡村酒店 篇8

关键词:乡村酒店;岭南乡村历史和文化;传承与发展;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2-000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a,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also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village on the need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original villag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excavation, landscape design Xia Jing beautiful Country Holiday is to combine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in the new period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mad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Key word: Village Hotel ;Village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Landscape design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休闲”成为大众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之一。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人们追求生态自然的生活和印记。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城镇化急剧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应随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的一条发展道路。而霞迳美丽乡村酒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

1概况

项目位于广州市增城中新镇霞迳村,用地北面靠山,其它三面分散布置着池塘和农田水系,区内大树成荫、空气清新。霞迳村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因此将项目定位为一个休闲养生的度假地。在增城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霞迳村被划分为农民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等功能区[1]。霞迳美丽乡村度假酒店位于生态旅游区内。

2设计前的思考

酒店用地原是霞迳村旧村的所在地。现大部分村民已搬走,泥砖房屋破旧不堪。只剩下两座保留较完整的砖木结构的岭南古祠堂(图1);还有两个早已弃用的古井(图2);村头的小山坡上有一棵几百年的细叶榕Ficusmicrocarpa(图3)。因而如何利用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岭南乡土文化是霞迳度假酒店景观规划布局和景观特色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3 景观规划布局

项目是在拆除原有泥砖残屋的基地上兴建的,酒店的主体建筑置于项目场地北面,而在整个用地区域中心是一棵古榕,酒店的独立别墅套房分布在场地的南面和西面,酒店与独立别墅以弯曲园路为联系纽带,把点状分布的岭南园林景点串联起来。主要有三个景观区,分别是中心古榕生态园区、酒店功能景观区、环境池塘水系景观带(图4、5)。

3.1 中心古榕生态园区

在酒店区域地块中心有一土丘,土丘上有一棵几百年历史、胸径达2 m的古榕树,此古榕树所在区域是村民世代放牛、闲聊休息之所,亦为全区地形的最高点,周边还有一些几十年树龄的大树,且已是相对成形的小树林。景观规划设计时以此古榕为中心,并根据现状地形的高差变化,结合现有的大树,布置富有岭南特色的雕塑小品、四角亭、小径栈道、休憩平台,以此营造富有岭南乡土风情的古榕树下的生态园。

3.2 酒店功能景观区

酒店功能景观区包括入口景观区和游泳池景观区,此区更多地引入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岭南的园林元素,营造休闲度假的氛围,以体现新时期美丽乡村风貌。入口景观区以景观拱桥为视线引导,景观塔为标识。通过环形车道到达酒店大堂前,大堂前有一迎宾水景,给人以尊贵舒适的感觉;酒店泳池景观区于酒店主体建筑的西南角,为酒店客房区的正南面,为客房提供良好的景观效果,游泳池东边为酒店的餐饮区和宴会厅,泳池边的广场可作为餐饮区的户外延伸。利用游泳池周边不同的地形高差,加上景墙的分隔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如阳光草坪、古井情缘、竹林广场,使泳池景观区在满足住客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又提供了不同的景观感受。

3.3 环形池塘水系景区

场地四周原是分散布置的大小不一的桑基鱼塘,现利用整个霞迳村水利建设的契机把分散的鱼塘连通形成一个围绕酒店区的大池塘、大水系;在原有池塘的边上有不少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为使这些大树得以保留,项目对水系的走向、水深作了调整,形成水边密林、水中岛的自然景观。这样的规划使水系既有灌溉、防洪功能,又有景观功能。整个池塘水系在保留已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种植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亲水植物;在较开阔的水面上布置亲水平台;并利用地形高差形成跌水景观;营造出自然的水乡田园风光。

nlc202309040347

4 景观设计特色

对岭南乡村进行研究,在整体规划的指引下,并结合霞迳村现有的状况,酒店的景观设计确定以现代中式园林风格为主,同时突出岭南水乡文化。景观设计特色有以下几点:

4.1 园林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中国的造园特色之一是风景和建筑密切结合,因而首先要考虑到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组织,互相渗透和互相衬托。酒店主体建筑贯彻岭南传统建筑“体型轻巧”的原则, 建筑的细部处理上亦采用岭南传统建筑的一些元素和风格,并用象征的设计手法在建筑立面造型上表现出来,如传统岭南建筑的白墙青瓦青砖、大堂主体建筑天圆地方的造型设计(图6)。

园林作为建筑外部的延续,本项目打造具有现代岭南风情特色的景观效果,力求使建筑融于自然,做到园林景观与建筑相融合。如:在建筑大堂与休闲餐饮部分设置内庭院,作为大堂与餐饮休闲区过渡空间的景观,小中见大地在建筑内引入园林空间;在二层以上的酒店部分设置空中庭院,空中庭院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垂直面上的景观,也巧妙地连接了室内空间和室外园林景观;把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室内,利用高差做跌水景观;设置具有岭南特色的小品雕塑。强调室内外风格的延续性,有助于建筑、室内、景观三者达到审美上的完整与统一[2]。园林设计上以观赏感受为出发点创造意境。如牧童放牛、雨打芭蕉、满园春色等富有岭南传统特色的意境在此园林空间一一重现。

4.2 岭南水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酒店区北面靠山,四面环水,而“水”文化向来为广东人所推崇,依水而生,因水而美。“水”文化是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休闲生活环境设计重要的景观元素。酒店区域四周将原有分散的池塘拓展为大环形的桑基鱼塘水系,景观设计上除保留种桑养鱼的功能外,还利用现状地形的高差,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空间,如游泳池跌水、流水瀑布、平台码头、湿地植物,来丰富和拓展亲水景观 (图4)。

设计注重与岭南乡村文化的融合,充分利用保留下来的两个祠堂。岭南祠堂最重要的功能是祭祀祖先,其所象征的是对同宗文化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心理积淀传输到下一代;同时岭南祠堂是宗族的精神家园。在此景观设计中,利用修缮祠堂的机遇,重点进行祠堂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使祠堂景观空间扩展并外延;岭南祠堂是岭南地区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的见证,因此酒店在规划设计时便充分与村民、政府协商。在修缮和保护祠堂的同时,提出合理使用祠堂,例如修缮后祠堂可作为一个霞迳村先人和历史文化的阵列馆,或开辟一角作为闲坐品茶之所。

霞迳村保留有两个古井,在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古井养育了一代代人。虽现在已荒废,但井水还是很清澈。时过境迁,它仍然安处着继续它的使命[3]。景观设计中古井被改造成为景观水井,经过保护和利用,虽然没有实际的饮用功能,但可让现代人体验先人自给自足的生活(图7)。在这之前正是古祠堂、古井和古榕形成了霞迳村独有的岭南水乡文化;在新时期古祠堂、古井、古榕又造就了霞迳酒店美丽的水乡人文环境。

4.3 因地制宜的植物保护和利用

在酒店规划时,为了保护中心区域那棵几百年的古榕树,酒店的各功能用房以此古榕为中心进行布置;在景观设计中亦围绕此古榕树营造一个古榕生态园;在古榕生态园的林荫下布置的曲折步道小径、休憩平台和四角古亭,形成独特的岭南乡土风貌;区域内有很多荔枝树Litchi chinensis、龙眼树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丛,景观规划时都是原地保留,以此形成原生态的自然植物景观。总体规划的建筑布局、路网布局都是尽可能以不破坏原有大树为原则进行设计的。在环形池塘水系中为保护几棵荔枝树,因势利导设计成一水中岛景观(图8)。

植物本来是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植物与人们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自然植物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与植物相关的一种文化现象,反过来植物亦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情愫。如石榴Punica granatum寓意多子多孙,竹子Bambusoideae寓意清高、步步高升等;因此植物设计在保留原有树种的前提下,应增加种植具有岭南特色的乡土植物,如竹、芭蕉Musa basjoo、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石榴、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

5 总结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也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4~5]。霞迳度假酒店是霞迳村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旅游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霞迳乡村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紧扣美丽乡村、岭南文化,并以此作为景观设计特色。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这样的乡村度假酒店和相应的美丽乡村建设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时期下建设美丽乡村,要合理规划设计,特别是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上都要尊重本土自然生态的环境,传承与发展本土历史文化,只有这样,美丽乡村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毕征.编制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支持外企扎根广州做大做强.广州日报[N].2013-1-17,A2.

[2]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

[3]岭南建筑经典丛书编写组.走进古村落[Z].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

[4]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J].2008(6):90-96.

[5]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中国园林[J].2012(12):105-108.

上一篇:安全质量管理处年终总结下一篇:监理人员工作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