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员管理制度(共11篇)
村党员管理制度 篇1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长效学习制度
为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驾驭全局和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学习时间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创建活动学习制度。
一、学习内容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2)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省、市县党代会精神;(3)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4)镇党委、政府重要文件及会议精神;
(5)与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相关的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历史知识、国防知识、国家安全法、保密法以及其他学习内容。
坚持三个结合:意识坚持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集体学习委辅,美味村班子成员坚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自学时间,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二是坚持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三十坚持系统学习和交流研究相结合,在集体通读和自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分管工作,写好学习体会,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二、学习组织
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组学习的责任人,要依照镇党委的学习要求,资质和主持好学习交流或研讨,并不定期地督促和检查班子成员的自学情况,党支部书记要记录学习情况,做好考勤记录,做好服务工作。
三、学习制度
1、坚持学习考勤制度,党支部书记对班子成员的学习、交流、调研、会议情况以及出缺情况做好记载,对考勤情况和学习进度要适时进行通报。
2、3、建立学习笔记制度。
建立不可制度。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由支部书记拿出专门时间进行不可。并对党员的不可情况进行激励备案,要有笔记可查。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为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家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完成党组织部署的各项任务,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员在所居住底范围内,要经常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跟群众开在谈心活动。
二、党员要进场主动了解群众的思想生活等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党支部吧、每半年至少要召开一次秋种代表座谈会,请群众参加到党员的政治生活中来,制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党员要虚心接受群众的建议和批评,对能整改的马上整改让群众满意。
五、党员要按照“一帮一”的要求,根据所帮扶对象的思想、生活和经济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入户联系。
六、党员要经常联系、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让他们在思想上坚定信念,在工作上求真务实。
七、党员在定期汇报工作、思想和学习情况时,应同时汇报联系群众的情况。
八、党支部要定期检查和分析党员联系群众的情况,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和督促。
九、党员联系群众的情况,应及时记录于支部活动记录,支部定期召开会议。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民主参与制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低位和责任,要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在本单位落实每一个党员对党的十五以及党的执政情况所具有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以便切实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得到贯彻和落实,并在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方面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为此特制定以下制度,以探索健全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有效落实的新途径。
一、落实知情权
(一)建立党内通报制度
党支部要定期向党员报告工作,让广大党员充分了解上级党组织和党支部的工作,增强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做到三个“先”:
1、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党支部收到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文件、要及时将其精神传达到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凡上级明确有要求的必须按时间要求或及早传达到每个党员。
2、重要工作党员先通报。关系村委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事项,在向教职工通报前,实现在支部党员汇总通报,让党员优先了解,并征求党员意见。
3、重大决策党员先执行。在贯彻重大决策中,要求党员必须带头贯彻执行,并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二)拓宽党内共同渠道
党支部要建立有效的党内沟通机制,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保证广大党员的意见能及时地反映到支部,把来自群众、来自一线、来自实践的经验集中起来,集思广益,改进工作。
(三)完善党内议事规则
建立重大问题充分论证制度,凡属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涉及党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前必须组织党员讨论。
二、落实选举权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支部高悬之前,在支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必须广泛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接受和高度重视党员的推荐和联名推荐:对支委的改选,要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形成村委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各党支部要认真履行党的章程,充分保证党员的选举权。
三、落实参与权
(一)建立党内提案制度
对党建工作、村委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党员可采取个人提案和集体联名提案两种形式向村委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凡关系党内事务的经党支部研究后应将办理结果答复提案人祸在村委党务公开栏中公布。
(二)形成首议票决机制
村委重大问题决策前,由党支部首先把初步设想在党员中进行通报,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必要时可在支部大会上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并把听取的意见和表决情况提供给村委。
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党支部应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员提出的不同建议和情况反映,必须认真查证核实,把党员的意见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员管理制度
新民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党支部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条件,组织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1、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从项目、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各方面进行挟持,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2、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承诺任溶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支部和群众的监督。
3、参加设岗定责活动。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所在党组织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履行岗位责任,女路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4、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便民、利民活动,积极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
5、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分居各自岗位职责,定期走访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过招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丁家街道新民村党费收缴制度
1、每个党员都要自觉地向所在党小组交纳党费,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亲自交纳或不能按月缴纳时,经支部同意,可以委托其他党员代交、预交或补交。补交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
2、按期、按标准收取和上交党员交纳的党费,并建立党费帐薄,按月公布党费收缴情况。
3、经常向党员宣传交纳党费的意义,增强党员交纳党费的自觉性。
4、5、新党员的党费应从批准为预备党员的当月开始交纳。对不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支部应及时提出批评、教育,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缴纳党费的一律按自动脱党处理。
新民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党支部报告。
二、党员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
三、党员临时或季节性外出且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仍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并报镇党委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
四、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在点相对集中的,建立临时党小组。
五、外出党员和临时党小组负责人应主动经常与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情况。外出党员接到党支部有重要活动通知后,应按时返回。
六、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或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不亨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村党员管理制度 篇2
1 可考虑增设“坏账清理”科目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 每年年终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对于已发生损失但尚未批准核销的各项资产, 应在资产负债表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这些资产包括: (1) 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2) 无法收回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3) 盘亏、毁损或报废的存货; (4) 死亡毁损的农业资产; (5) 盘亏或毁损的固定资产; (6) 毁损或报废的在建工程。事实上这些工作相当多的行政村没有操作, 而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一方面不清楚各行政村的具体情况, 由此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长期投资损失, 使资产负债表结构更为合理, 更能真实反映资产运作状况。
2 取消“内部往来”科目
“内部往来”总账科目, 用于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和应付及暂收款项。从多年的实践看, 我认为弊端较多, 建议财政部在修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时取消“内部往来”总账科目。作为过渡, 分别将其核算内容调整到“应收款”和“应付款”总账科目中, 在“应收款”总账科目中分设“应收所属单位”和“应收内部个人”二级科目;在“应付款”总账科目中分设“应付所属单位”和“应付内部个人”二级科目。这样, 既可以体现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单位、农户与其他单位、个人的内外区别, 减少村财会人员编制会计报表和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债权债务的工作量, 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待条件成熟时, 取消上述新增的二级科目, 其核算内容直接归并到“应收款”和“应付款”总账科目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应收未收及暂付款项, 通过“应收款“账户进行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各种应付未付及暂收款项, 通过“应付款”账户进行核算。
从会计科目设置的需要看应予调整。按照规定, 会计科目设置应能科学地反映会计对象, 全面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运动静态和动态情况;会计科目设置应服从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外提供信息的要求。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 将“内部往来”科目设置为资产类和负债类双重账户, 当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时, 属于资产类账户;当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时, 属于负债类账户;而“内部往来”账户的余额只能反映一定时期所属单位和农户明细科目借贷方的差额, 没能真正体现出一定时期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所发生的应收未收、暂付款项、应付未付及暂收款项全貌。同时, 在填制科目余额表、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时, 不能依据“内部往来”总账账户直接取数, 而是需要将所属单位和农户明细账的借方余额、贷方余额单独统计、汇总, 分别填报。这有悖于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实践看需要调整。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化解村级债务工作提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各地普遍采取激励、奖励等办法, 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化解村级债务。为把这项工作做好, 业务部门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进行了普查摸底, 帮助村制订了化解村级债务计划, 还经常下去巡回指导, 进行检查验收, 并兑现奖惩。在工作中, 最大的工作量是村级债务的核实。
3 增设二级科目
现行会计制度对管理费用、应付福利费科目下设的二级科目只列举极少几个科目, 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农村财务核算要求。按照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可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汇总的前提下, 根据需要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但目前该项工作明显滞后。如果各核算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和核算要求自行增设二级科目, 一是缺少了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是也不利于乡镇与乡镇之间、县与县之间, 乃至省与省之间核算的统一性。由于缺乏统一规定, 会计在账户处理时会分设在不同的科目, 违背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为此, 湖北省房县财政局在各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多年的提议下, 2013年初步拟定了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为村主职干部报酬、办公费用、会议费、书报费用、差旅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维修、宣传教育、副职干部误工补贴、招待费用、培训费用、考察费用、水电费、邮电通讯费、审计费、其他管理费用。对于应付福利费拟定了二级科目为文化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困难户五保户补助、烈军属补助、老干部补助、老人补助、环境卫生支出、村道修建、水电维修、征兵费用、民兵训练、公益水费支出、公益电费支出、治安消防费、其他福利费用。这样有利于财务会计准确把握经济业务核算要求, 也有利于乡镇之间的财务管理要求。
4 规范“专项应付款”科目
现行会计制度在附注中提到有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 可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 该科目核算政府机构专门拨付的专项建设资金。当收到上级划拨专项建设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当支付工程款项时,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待工程竣工验收时, 根据不同情况, 作出不同的账户处理。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 贷:公积公益金”。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由于支付工程款项时, 并没有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 而是通过“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如果遇到一个上百万元或近千万元的建设项目, 有的需要跨年度施工, 其资产负债表上所体现的“专项应付款”余额也许在百万元或近千万元, 从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外债近千万元。而事实上, 工程款项是随着工程进度和施工合同双方所协定的付款方式、付款时间支付工程款项。这就造成了资产负债表与实际情况不实, 影响了资产负债表填报的质量。因此, 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专项应付款”项目, 使其反映的内容更接近实际, 更易为人所理解。
摘要:《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已运行九年, 在实际运行中已不能满足现实村级组织核算需要, 亟待完善。对此, 浅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看法, 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更加符合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 促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关键词:修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郑文凯.新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财政部基层财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经济组织“三资”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69-73.
一所村完小的管理经 篇3
严格规范,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村民满意的教育,这是箐门口完小从校长到教师的共识。一是校长亲自带头对原有的制度规定进行梳理,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坚持不懈抓好落实,使学校的各项管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如将每个班的班主任姓名、联系方式公示在教室门口,便于家校联系;每个班都有一本家校联系册,详细记录学生及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保持学生就餐时的良好秩序,虽然食堂简易,但在每个餐位上都贴有就餐学生的姓名,方便学生找到自己的座位,避免混乱,也便于检查卫生和厉行节约。二是让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实行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向家长委员会通报经费使用情况,学校举行活动事先召集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讨,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村干部可以进入课堂听课,观摩班队活动,向学校和教师提意见建议,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家长委员会和村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拉近了学校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因地制宜,教育成果惠及村民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抓教学质量和抓学生全面发展并重,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欢、易学的活动,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衔接,德育在生活中,德育在活动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学校通过少先队组织书画培训、音乐会、读书会等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每年春节,学校都要在村里组织具有农村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由学生自己主持,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还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影响农村家庭。老师对每个学生给予如父母般的关爱,帮学生梳头、缝补衣物,将爱的教育默默体现在各种细微的行动中,把爱的接力棒由学校传递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学校通过班队会等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回家,部分家长受到影响,自觉改掉了一些陈规陋习。学校还结合农村实际,对学生进行烤烟种植、果木栽培嫁接等实用技术培训。
搭建平台,教师队伍敬业奉献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目前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把他们拧成一团,形成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合力是个难题。但是,在校长罗恒中的带领下,他们做到了。罗恒中是本村人,临沧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立志为家乡的教育发展而努力。学校虽然离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在他的心里,学校就是他的家,老师就是他的姊妹兄弟,学生就是他的儿女。在罗校长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动下,全校教师以他为榜样,不因环境的艰苦而气馁,不因工作的辛劳而抱怨,人人都把自己当成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充分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全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同时,大寨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重视教育和支持教育,鼓励教师在职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学期选派部分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到校传经送宝,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镇、村每年都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认可和肯定。
箐门口完小地处大寨镇最偏远的高寒山村,2012年以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镇末位,2009年以前,该村甚至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学生的巩固率每年均保持在100%。
村党员活动室活动制度 篇4
一、活动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课,每月至少活动一次,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党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党小组党员的活动。
三、党员应按时参加党小组组织的各种活动。
四、党小组活动要结合本小组所在村民小组的实际,着力于促进本村的新农村建设。
五、不定期邀请上级党组织领导参加活动。
六、活动的内容。
1.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基本知识、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
2.收集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在本村内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和群众的反应。
3.交流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4.每次活动播放1-2部电教片,并做好播放记录。5.向党支部积极推荐本村入党积极分子,并反映其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
6.指导各种协会开展活动,研究讨论村内重要事务。
村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篇5
一、在乡镇党委的指导下,对党支部及其班子成员和党员每年应进行一次严肃认真的民主评议活动。
二、民主评议支部可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分组讨论评议,总结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党支部对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认真研究,作出答复。
三、在评议支部的同时,可按照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表现,分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三个档次,对支部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
四、对党员可按照新时期党员标准,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进行民主评议。
村党员管理制度 篇6
设备维护及保养制度
1、远教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要求,做好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
2、远教设备要做到专人保管,认真做好防尘、防潮、防磁化、防污染等防护工作。
3、远教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告知主管领导,送指定保修处维修,切不可自行拆卸。
4、远教设备要坚持经常检查和注意其运转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检修。
村党员管理制度 篇7
一、“城中村”:制度层面上的解释
按照经典的城市化理论, 乡村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人口和生产力向原有的城市集中, 导致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使原有的城市扩大;或者人口和生产力在原来的农村集聚, 在“空地”上形成新的城市。在国外, 由于实行单一市场经济体制, 卷入城市化浪潮的村庄“瞬间”就成了城市。如果城市化进程过快, 大量新涌入城市的人口成为城市贫民, 他们聚集在城市的落后社区, 或者形成新的落后社区, 产生城市贫民窟现象。不过, 城市落后社区和城市贫民窟也是城市社区, 只是居住人口和基础设施存在差异。然而, 在中国, 由于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一些卷入城市化浪潮的村庄依然保留和实行农村管理体制, 这些村庄已经跨入城乡一体化进程, 却不能迅速进入城市的“大门”成为真正的城市社区, 而是成为“都市里的村庄”, 即“城中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缘特征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但是依然保留着一些农村体制。第一, 农村土地制度。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 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在城市化进程中, 政府为回避“城中村”土地补偿及村居安置的巨额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选择了“获取农村耕地, 绕开村落居民点”的迂回发展思路, 不断征用城市附近农村的土地, 并保留村民宅基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少量农地的集体性质。村民宅基地和集体用地以及少量留用农地属于村集体所有, 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使政府不能把“城中村”土地置于统一规划和建设, 村民也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利用土地发展出租屋经济, 这是“城中村”土地开发无序的制度原因。第二, 农村管理体制。我国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二元化。城市社区的管理费用由政府财政承担, 而农村社区则由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管理, 村民自己负担管理费用。“城中村”镶嵌在城市里, 甚至挂上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牌子, 但是, 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社区公共管理的费用依然要由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其基础设施并非仅仅是原来的“天然成员”村民消费, 还有庞大的外来人口。巨大的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使“城中村”的原集体经济组织不堪重负, 这是“城中村”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短缺的重要制度原因。第三, 农村福利制度。中国城乡居民具有不同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中村”村民即使转变为城市户籍, 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制度, 他们至多只能凭借特殊的“村籍”, 享受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分红和村民福利。
因此, “城中村”已失去了其农村的本色, 也不具有城市的特征, 它只是城乡二元体制与城市化作用下的“畸形儿”, 亦城亦村, 非城非村。只要这种体制继续存在, 类似的畸形儿就会越来越多。从城乡二元体制角度来看, 它依然属于农村, 是制度意义上的农村。
二、“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度缺位
1.户籍制度
建国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户籍制度, 把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城镇非农业人口享受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优惠待遇, 而农业人口却不能享受这些特殊政策和优惠待遇。农村人口被严格限制向城市人口流动。改革后, 户籍制度虽有所松动, 但依然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作了一系列的限制。这种二元户籍管理制对“城中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城中村”形成前, 农村人口因农业户口而长期被排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外, 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在改革不断深化中, 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却使得“城中村”居民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交通、入学等优势, 又同时可以像其他农村居民一样享受到“计划生育, 人口迁移, 宅基地分配”的优势。种种优势使得“城中村”的居民不愿改变现状。外来人口涌向城市, 以图生计而长期居住在城市, 但他们的户口并没有随之而迁, 自然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当地村民的待遇, 。他们只能到“城中村”寻求价廉但方便的栖身之地。结果“城中村”出现了, “城中村”问题也随之而来。新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 单纯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很难彻底改变“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2.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产权模糊也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 属于集体所有。”由规定可知, 我国存在国有产权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两种形式, 城市中实施国有产权制度, 农村和城郊中采用集体产权制度。中国农村在上世纪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 既保护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又赋予农民在承包期内对土地的经营权。承包制的实行,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次完整的产权变革, 在经过一段时间帕累托改进后, 该种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边际效用渐渐减弱, 已呈现制度上的缺陷。上述“城中村”问题的出现就是土地集体产权模糊的典型表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法律上明确规定属于集体, 但集体对土地的产权是残缺的, 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宪法》中, 集体土地产权被笼统地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中则被界定为乡、镇或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法律对土地所有权究竟属于哪一级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明确界定, 也没有进一步明确由谁来行使所有权。所有权实际处于虚置状态, 这导致土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各主体为争夺所有权而发生冲突。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使所有权成了一种抽象的法律象征, 土地产权难以转让。当城市向农村扩张的过程中, 城郊土地资源稀缺, 由于土地集体产权安排的残缺, 各利益主体处于自身的考虑, 必然导致行为的短期化, 才会诱发“城中村”现象。
3.行政管理制度
城乡二元行政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的, 其基本特征是城市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城市居民, 而农村行政组织则负责管理和服务农民。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费用是由国家支付的, 村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费用是由村集体支付的, 这就形成了管理体制源头上的矛盾。目前“城中村”仍然保留着农村行政建制, 由村委会负责行政管理。这一行政组织在“城中村”村民与上级城市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地位, 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具有特殊的血缘和地缘纽带,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成为“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代言人。在规划上, 城市未能与其周边农村规划很好衔接, 未将“城中村”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 对其定位模糊不清, 现有规划无法对“城中村”的管理产生效用, 从而产生规划“真空地带”。另外, 城市环卫、治安、基础设施等不能有效覆盖到“城中村”, 主要依靠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 从而不能很好地实施管理。
4.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全面保障, 对于广大乡村人口享受的保障范围则极其狭小。市场化改革后, 我国在城市逐渐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护、失业保险、残疾保障、社会福利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受财力限制, 一直未能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纳入国家政策统筹解决的范围, 广大农民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家庭保障形式和土地保障形式。这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严重限制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中村”形成之前, 村民长期一直都是以农业为生, 土地是村民的最基本生存保障资料。在“城中村”内的农用地和产业结构陆续非农化的过程中, “城中村”村民却没有相应地完成城市化, 很大原因就在于他们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使他们进入城市的风险过大.预期成本过高。
三、“城中村”问题解决的对策:制度供给
1.改革户籍制度
在“城中村”, 城乡居民的身份壁垒尚未打破, 二元社会还没有转为一元社会, 村民虽然过着市民的生活, 但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因此, 对“城中村”进行改制,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突破现行户籍制度的樊篱, 是必须进行的步骤之一。总体上看,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坚持:实行公民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形成由户口登记、迁移为基础, 居民户口簿、公民身份证两种证件和常住、暂住两种户口组成的管理制度, 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为基础的科学完备的户籍法规体系, 逐步形成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具体而言, 要严格按照户籍管理各项法律规定, 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户一致为原则, 在城乡全面建立健全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更正七项户口登记制度, 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户口设置各种限制条件的错误做法。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 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 继续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在“城中村”改制中, 与现行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的就是要促使“城中村”向城市社区居委会的方向发展。当前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 城市社区就是指原来的居委会辖区, 社区建设也就是原有的居委会向社区居委会的转型。实际上,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社区, 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城中村”这一特殊的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 离不开“城中村”这一特殊的社区建设。
2.明晰土地产权制度
要从源头上解决“城中村”问题, 必须变革产权制度, 变革现在模糊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土地转制的核心部分就是依照法律法规将集体土地国有化, 土地所有权的转变, 一次性地转归为国家所有, 并基本不改变原有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权归属。这可以将土地合法地引入到市场的流通, 显化土地的价值, 使城中村村集体通过盘活土地资产获得改造资金, 确保土地的升值。同时也可以避免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无偿征地或低价补偿, 征用农民土地, 侵害农民的利益。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特别是要允许房屋及其土地使用权作为资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这是实现产权、增加农民收入和家庭财产的重要方面, 也是促进村民自主改造城中村的重要条件。要完善土地登记发证制度,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或地籍调查查清各权利主体的土地边界、面积、位置等基本情况, 使权利的行使能够对应特定的物, 防止权利的虚化, 使其不被他人侵害, 从而使农民真正享有土地使用权。总之, 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必须变为统一的城市土地建设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形成统一和公平的房地产市场。
3.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城中村”已基本没有农田、农业和农民, 但是仍然实行着以村委会为管理组织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城中村”的种种现状表明, 村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城中村”的自身发展、不适应城市的整体发展了。保留村管理体制还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 例如, 造成“城中村”社区内数倍于本地村民的外来人口一直游离于管理体系之外, 因为按照法律规定, 村委会无权管理外来者;同时, 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使村集体的社会事务支出费用迅速上升, 因为在财权和事权分离尚未改革的情况下, 这部分费用最终只能由村集体承担。因此, 必须对原来的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以适应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这就使“城中村”社会管理形态城市化势在必行, 让其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体系。传统是将农民转为居民, 将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但是在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和大背景下, “城中村”的转型发展, 不能走先转为居委会, 然后再转为社区居委会的常规路子, 而是应该直接向社区居委会跨越性转变, 这是由居委会的职能缺陷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决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 过去的城市居民依附于单位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城市居民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社区建设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工程;另一方面, 居委会主要以民政福利为主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因此, 作为城市特殊社区的“城中村”, 推动其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 就成为城市基层微观社会重建的必然要求, 大势所趋。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 因此, 长期以来, 农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 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及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救济。农民的养老方式也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 而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城市扩建, 征用土地, 使得农民逐渐失去土地。对于“城中村”的改造, 村民最担心的就是将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就业问题。因此“城中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后, 必须为原村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政府要及时在村民中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从征用土地补偿费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积金及其他收益中提取社会养老保障费, 多渠道实施养老保险。还要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原来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上有困难的村民要优先予以照顾。村民的就业应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并优先享受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待遇。因“城中村”改造增加的就业岗位应优先安排原村民, 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应当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原村民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并推荐就业。
摘要:“城中村”实质是制度意义上的农村。目前, “城中村”的社会结构、文化特征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与制度有关。没有本质上的制度变革, 这些问题就难以或无法解决。本文基于制度视角对“城中村”问题作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制度,城中村,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魏立华, 闫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J].管理世界, 2005, (8) .
[2]刘红萍, 杨钢桥.农村城市化中的城中村形成机制与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7) .
[3]郑庆昌, 钱鼎伟.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东南学术, 2004.
[4]王小冬.“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当代经济, 2004, (12) .
[5]贾鹏.关于“城中村”的问题及改造方略.生产力研究, 2005, (03) .
管理村建建建筑工程款的行为定性 篇8
本案争议焦点,彭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速解】本文认为,彭某的行为属于协助政府管理征用补偿费用。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由此可知。安置补助费虽然处置在村财务帐上,但不属于村集体财产。此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对该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管理的性质应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行政管理行为。所以。彭某的行为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管理过程中,收受了周某80000元。
其次,彭某是否存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问题。彭某负责管理该工程建设,该工程结算需要彭某签字才能支付。周某为了能顺利结清工程款才给彭某80000元,彭某明知周某是为了工程款顺利结清才给其80000元的,彭某收受80000元,后虽然没有明示承诺让周某顺利结清工程款,但最终周某是顺利结清了工程款。当他人主动行贿后并提出为其谋取利益的要求后,国家工作人员虽没有明确答复予以办理。但只要不予拒绝,就应当认定为是一种暗示的承诺。因而,彭某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综上所述,彭某无论是主体身份上,还是客观行为上都完全符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第4项的规定,应以受贿罪论处。
村2011党员学习计划 篇9
我村党支部按照镇党委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的安排意见,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召开支委会,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学习内容
一、根据每个党员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目标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根据党员集体学习和自学的内容,召开民主生活会。每位党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谈通过学习牢固树立生活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在工作中、生活中发挥作用,起到带头作用,全面促进村内稳定、迎接奥运会胜利召开。
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党员学习的新路子,寻找新的活动载体,不断增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党员学习的主动性。
五、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增强每个党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要警钟长鸣,每个党员都要时时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增强党员学习的针对性。
六、过学习,使村全体党员进一步加深对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的认识,在社会、群众生活中做表率,要进一步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自觉加强党员自身道德修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制度
1、集中学习、平时个人自学、集体交流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要记好学习笔记或学习摘要。
村党员党性分析材料 篇10
随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找同志座谈,对照先进性标准,以当的好干部新为榜样,我深刻认识到自已在思想、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分析了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表现
在理想信念方面。理想信念不是口头谈谈而已,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级首位,在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由于理论学习不够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求学过了,没有真正领会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理想信念,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宗旨信念方面。我一直认为自己工作了多年,有时产生松口气,想歇歇的念头,宗旨意识和党性信念淡化,不能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没有真正把群众摆到主人的地位,把自己摆到公仆的位置。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忽视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和解决困难群众产生生活当中,但这与人民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在组织纪律方面。虽然自已在廉洁从政方面,能把握住大方面,对一些不正之风能够抵制,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没有引起自己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委、政府在群众的形象和威信。比如,在与部门交往时,存在陪客应酬现象,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小节不敢直言面对,存有要求不严,疏于管理的现象,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小,但却反映出自己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党性原则上还自觉性不高。
在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习惯了按上级领导意图办事,无形中渐生了一些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这也是在这次征求意见时,同志们提得较多的问题之一。通过分析,自己感觉在思想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作不实,对工作安排部署的多,检查落实的少;要求别人的多,要求自己的少。二是性格急躁,批评人不分场合,不分时候,对下级批评比较苛刻,既给下级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又挫伤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工作深入不下去,只抓到表面,没抓到实质,平时忙于事务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这种作风直接影响了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甚至影响了工作创一流。
第五、 在执政能力方面。面对心开展业务,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片面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对政府工作只求过得去,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还不能全面深刻把握。造成了执政能力与肩负的重担不相适应,入对我镇的整体工作考虑的极少,认为上有党委书记,用不着自己多操心,只满足于搞好干好份内工作,尤其是发展经济上没能够做到超前创新,与时俱进。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理论学习不刻苦,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忽视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系统性,虽然也在学,但大多为了应付手头工作的需要,用什么学什么,对政治理论谢谢缺乏深入了解,不能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本的精神实质。只是一知半解,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从而影响了理论学习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党性不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
第二、世界观的干燥不自觉。在新形势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主动改造世界观。对于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已在这方面岑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参加严格的组织生活,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没有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觉主动地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因而在执行党的纪律方面要求不高、原则性不强。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些事关廉政的事情上,认为是人之常情,碍于情面,随波逐流而不以为然,这些都反应出自已世界观的改造不自觉、不彻底。
第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不劳分析,我深深地感到,理论上不只是产生党性问题的总根源,没有系统的 理论基础,就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平时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还达不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遇到较大困难事情自己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时常以“我尽力了”的思想而堂而皇之,缺少象牛玉儒同志那样大胜创新、的精神和办法解决当前党性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第四、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不好。去年我镇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300万元,超过计划669%,今年到现在为止又完成了2400万元,如果仅从数字上看,可以说我镇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项目上看,我镇工业项目的今容量不高,拉动性不大。农民收入增长潜力较小,这与落实科学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落实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政体水平。
三、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上述查找出来的问题和原因,我将认真搞好对照检查,找准薄弱环节,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
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要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无论工作再忙,事务再多,都要坚定发扬“挤”,“钻”的精神,在“广”和“深”字上做文章,在参加集体学习和中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好个人学习计划,努力做到学习经常化、系统化、认真做好笔记,写好写好心得体会。要突出学习重点,着力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在学习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政治修养,更加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实现共产主义恶理想信念。
进一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协社会的要求,做好镇长,我充分考虑政府各项工作的关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拉动性大、无污染的大项目。二是加快农业机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建设,尽快启动知青村花卉基地和**设施农业的一期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三是统筹安排教育、为生、民政、计生等项工作,从整体上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要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多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全力全好大修公路、户厕改造等文件实事的落实,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或检查,了解掌握情况,帮助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发展。当前,我把督察的重点放在修乡村公路和户厕改造两件工作上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村党员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创新
改革开放后,党员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群体:流动党员,该群体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其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归属关系、归依单位等与普通的党员有很大差异,这就必须创新常规的党员管理模式,以符合流动党员的管理特点。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问题。
近几年,虽然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党委及基层党组织都为流动党员的管理做了大量工作,也摸索出了不少符合其特点的管理经验。但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总体上还停滞在起步阶段,其具体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制定管理制度、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台账等细节上,但是在提升管理效率、发挥党员作用等实质内容上没有明显进展。其管理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四冷四热”状况普遍存在。
当前,笔者发现,在党组织联系流动党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状况。①“党员冷,组织热”。党组织热情联系流动党员,而流动党员却疲于应付,甚至有有意躲避,以致存在很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②“社会冷,党内热”。有些流动党员及党组织都积极联系对方,但是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没有积极配合,有些单位还对流动党员联系党组织的行为产生质疑,部分行业机构和街道社区党组织不配合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③“服务冷、管理热”。很多党组织只注意到流动党员与一般党员的共性,忽略了流动党员在市场经济中遭遇的生活及生存压力,以致于党组织没有给予流动党员一定的帮助与关心,进而用纯粹的管理形式教育管理流动党员,造成了服务意识的缺失。④“权利冷,义务热”。有些党组织在管理流动党员的过程中,出现了义务与权利的不平衡性,一味要求流动党员多尽义务,却不注重他们权利的保障,对流动党员应享有的各种党内权利没有给予保障。所以,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很多党组织在主动联系流动党员时,遇到了一些障碍,最终使流动党员的归属率很低。
2、党组织建设边建边散现象严重。
近年来,党建部门十分注重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但是只注重建立工作,没有重视巩固工作,以致于出现了一边组建一边解散的不正常现象。在具体工作中,不管是党员的流入地还是流出地,组建党组织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四难”。①部分党员流出之后,难以确定其去向;有些流入党员的身份不确定,还有些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为组织的建立造成了很大麻烦。②维护党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而党组织依托的党员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致使刚刚建立起的组织无法长期巩固,无奈只能解散。还有些党组织因不能开展正常的活动而只有虚名。③管理力量缺乏。不管是街道社区、行业机构所建立的党组织,都因管理力量的极度缺乏,都无法实现有效管理。④难以组织参与热情高的活动。因为很多党组织多组织的活动时间不合适、形式不新颖、内容不实际等原因,很多流动党员都不愿参与,造成了一些党组织空有虚名。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针对流动党员而建立起的组织,一面建设,一面有不得不解散,一度陷入了不良循环之中。
二、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应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性管理方式,以服务为核心,从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
1、创新管理内容。
针对当前党组织在管理流动党员的过程中遇到的“四冷四热”问题,管理部门虽然不可完全抛弃用于普通党员的基本管理标准,但依据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可对先锋模范、政治学习、挂靠关系等常规内容做适当修改,使管理内容更加符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与生活。所以,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之前,管理人员应积极接触流动党员,详细了解他们的具体特点与实际需求,进而制定出恰当的管理内容。应将服务、帮助、引导流动党员当成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将服务意识置于管理之中,将提高对流动党员的服务能力当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不断拉近与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的距离,才能逐渐走进他们的心中,得到他们的认可,为高效管理流动党员奠定基础。
2、创新管理形式。
很多党务人员及基层组织长期受传统管理形式的影响,他们通常觉得流动党员管理效果不佳的现状,是管理手段的问题,造成管理工作权威性低下。其实,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不仅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更需要非权力的感染,可凭借基层组织不断提升自身的凝聚力,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提升他们自主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组织活动的源动力是建立在党组织为党员提供的服务至上的,可借助当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帮助、尊重、爱护、维护、关心等,逐渐提升组织在流动党员心中的地位、吸引力与权威性。这就需要以一种新思维重新思考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义务与权利关系,有必要将两者之间的领导、被领导关系适当改变,以增强服务为流动党员提供必要服务为形式,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进而使流动党员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党组织的管理。
3、创新管理体制。
当前,流动党员的归属问题十分混乱,从表面看,是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工作地与组织关系分析、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分析。实质上,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造成的,在党员的流入地组织、流出地组织、社区党建、单位党建等部门之间的分工十分模糊,相互之间还缺乏合作意识造成的。所以,各种类型的党组织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并相互协作,使得对每一个具体的流动党员的管理都能落到实处。同时,应不断加强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联系,两地应积极联合、共同管理、定期通报,构建“作用共促、活动共抓、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成效。
总之,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管理不太适合对其管理。因此,有关部门应依据流动党员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传统的创立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机制,进而更符合流动党员的具体特点,最终提升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冀瑗. 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N].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10)
【村党员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村党员教育管理制度12-28
村党员教育制度10-20
村党员活动室活动制度09-11
村党支部党员学习制度01-01
村全体党员会议讲话06-16
黄田村党员“双争”活动总结07-06
村预备党员思想汇报05-10
村党员个人总结自评08-23
村年度发展党员计划01-14
村民政优秀共产党员范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