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篇版三年级语文

2024-10-12

部篇版三年级语文(共11篇)

部篇版三年级语文 篇1

秋天的雨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

颜宏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语言的优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秋天的喜爱。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好“轻轻地,轻轻地”。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指名朗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3.指名朗读2——4自然段。

4.小结,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读出秋天的色彩美。

1.朗读段首句。

2.创设意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指导朗读本段优美的语句。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

处。

①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

天的炎热。

想象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凉爽的感觉。相机教学多音字“扇”字。

②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秋天的意境。

梳理课文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美,体会言语的生动形象。

创设情境,表现“你挤我碰”和“争”的情趣,再有感情地朗读本句。

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

里频频点头。

教师指导朗读,创设想象空间,激活想象,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的色彩。相机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3.借助小泡泡,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

4.词语扩展训练。

5.回顾本段,课件出示本段描写颜色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形象传神,读出被香味“勾住”的感觉。

1.指名朗读本段,让老师从你的朗读中闻到香味。

2.指导读好“香香的”“甜甜的”。

3.引导学生体验并读出被香味“勾住”的感觉。

4.拓展,你还能闻到哪些水果的香味。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读出语段中蕴涵的积极情感。

1.自读本段,思考: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你们听到了什么?(冬天快要来了)

2.树林里的小动物,植物听到了这个消息,它们都在忙什么呢?指名几个学生合作朗读本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书写,拓展提升。

1.教师梳理课文内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书写生字:“扇”“爽”

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书写后师生共同订正。

3.课末总结。

4.拓展,发展学生语言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下读一些有关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体会用词的形象传神。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语段中蕴涵的积极情感。

激发学生自主识字,注意观察字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

香香甜甜

______的歌

准备过冬 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丰收美丽快乐的秋天。

文章的语言富有儿童气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并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秋天。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模仿句式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篇版三年级语文 篇2

一、全册整体阅读教学要义

近几年来, 整体阅读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特别在新课程实施以后, 语文阅读就更加强调对单篇文章的整体感知, 要求从阅读层面中读者的角度来谈整体感知。但目前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整体性教学, 而忽略了全册教材这一“更大”的整体。如果教师一味地逐一进行课文教学, 就会使学生很难对语文知识形成科学有效的序列。一册教材是由一个个单元组合而成, 而一个单元又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但在编写教材时, 每一年级、每一学期都有其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而同一教学目标、同一知识内容又不是在一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 而是通过全册教材中的一系列文章来训练完成, 是一种非线性的螺旋式提高。因此, 教师应研究全册教材的整体阅读, 以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全册整体阅读教学操作方法

(一) 学生整读:通读全册

在学生刚拿到语文课本后, 教师应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从整体入手, 将全册课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初步感知全册学习内容, 并在目录里标注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在学生通读了全册教材后, 教师应进行开卷检测, 考查学生对全册课文认知层面的掌握程度。而在开卷做题时, 学生又必须再一次翻阅书本, 这样学生就已通读了全册至少两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 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二) 教材整合:通览全册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灵活运用教材, 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 即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可以精读某些单元、篇章, 也可以略读某些单元、篇章, 甚至可以重新整合教材———重新调整教材课文的篇章, 整合成新单元, 或者是课内的部分课文与课外的某些篇章整合成新的探究单元。然而, 这种教材的整合如果仅仅站在师本位上去思考, 就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绪和学习感受。因此,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根据不同学生, 不同的兴趣点, 对该册教材的课文进行重新整合, 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三) 师生整理:通晓全册

在学完整册书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画“知识树”, 回顾并整理全册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书读薄, 使学生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能力要求、编写意图、等有个更清晰、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三、全册整体阅读教学效果分析

(一) 全册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这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的一种激发剂, 是个体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学生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回到校园, 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因此, 教师在开学伊始, 在学生未学课文之前就可以让他们把整册书通读一两遍, 使他们对本学期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改变学习的态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选取三年级一班的学生, 检测其在三年级下学期使用人教版第六册教材情况。学生通读了整册书后, 找出了自己喜欢的文章,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调查结果如附表。

从附表可以看出:教学前, 由于教师还没有讲授课文, 学生更多地关注文章的形式和内容, 这是因为活泼生动的情节、切合当前学生的阅读口味, 更容易吸引学生把阅读进行下去。至于文章的内涵学生却没有过多深究。可随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讲解, 那些看似不感兴趣的文章越来越被学生喜欢, 他们开始喜欢那些耐人寻味、有思想内涵的文章, 而且能产生长远的兴趣。在教学后, 我们对学生喜欢文章的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有89.3%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文章的原因是文章的思想吸引人, 特别是对反映人性、关爱、平等为主题的文章,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42.5%的学生则认为文章的写法吸引人, 如喜欢《荷花》的学生认为这篇课文把作者当成一朵花来写这种写法很特别, 文学效果很好;2%的学生认为内容吸引人。可见, 文章的内涵以及写法的选择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影响。

(二) 全册书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以学定教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开始对各种题材、体裁的课文产生了各自的喜好。学生在对全册书进行通读后,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点, 对本册教材进行归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做到“以学定教”。

1.对于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故事性强、学生易于理解的课文, 课堂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互学为主, 教师则采用讨论、质疑等活泼的方法教学。有时教师可与学生互换角色, 让学生当老师, 拿起教鞭上课;教师当学生, 坐在学生的座位上, 向“老师”发问。通过这些方式, 学生既学会了课文, 又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画杨桃》一课, 学生在教师没教之前已经很喜欢,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或者辩论会等形式, 放手让学生去学, 教师只在旁边进行点拨, 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对于学生不喜欢而文学价值又比较高的课文, 教师则需要花大力气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发现文学的奥妙。这也将是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黄山》这篇课文, 教之前仅有11名学生喜欢, 教师在教学时带领学生细细品味, 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这样教学后有30名学生喜欢。可见, 通过整体阅读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这些都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优化途径。

3.对介于学生喜欢与不喜欢之间的课文, 教师则需要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四、全册整体阅读教学的思考

1.在“教学前与教学后学生对课文的喜欢人数变化”表中,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无论是教学前还是教学后都很低。纵观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 从一年级开始, 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古诗内容, 一年级9首, 二年级8首, 三年级8首, 四年级8首, 五年级8首, 六年级8首。可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喜欢古诗的程度却在逐年下降。由于对字词的生疏、生活背景的隔离, 学生很难对古诗产生情感认同, 难以做到通畅阅读文本, 也就难以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因此, 教师在整体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全册书的整体阅读教学始终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它与其他整体阅读教学一样, 并不排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重点讲授。整体阅读是教学的起点而非终点, 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 并进行必要的对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训练,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

3.心理学家认为, 人总是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人对首先呈现的项目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心理努力, 造成了首位效应。另外, 由于在最末了的项目和测验之间几乎不存在其他信息的干扰, 造成了近位效应。因此, 在教材安排或教学安排方面, 教师应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通常, 教师会把一些美文放在开学或临近期末教, 但因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 心思还没那么快回到学习上来, 一开学就安排学一些经典的文章可能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 教师可集中把这些文章的教学安排在开学后一周和学期的后半段,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语文s版三年级教案 篇3

知识: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三句话的意思。

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思品:能联系学习的实际,说说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查阅资料:教参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数2

板书设计:

27古人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第1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论语》、孔子、孔子的弟子。

2、过去我们学习过的《论语》,你能背诵几句吗?

3、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4、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朗读、读通、读准字音。

2、读音:好:读作hào, “好”还读什么?你能用这些读音分别组词吗?知:zhì

“知”还读什么?你能用这些读音分别组词吗?

3、查字典理解下列词:凡惟

培养学生察字典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训练之中。

纠正读音,有利于学生正确流利读课文。

4、指导朗读课文。(投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指名读。(2)画划线、画着重符号。(3)分别读。(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读课文:5`

(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结合注释理解;

(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练习背诵。

6、学习第一则论语

(1)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 为:就是 知:聪明

(3)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1、认读2个生字。能够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文重点字词的意思,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2、理解古文蕴含的教育意义,懂得学习应该诚实、有兴趣、善质疑。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解析思路预设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精读内容

三、回归整体体会道理配乐朗读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学读。

3、师生同读。

4、展示朗读。

二、精读内容体会道理

(一)感受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学生质疑,依疑导学。

2、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3、角色朗读,积累知识。

(二)感受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

出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学法自学

2、汇报、质疑。

3、讨论: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整合前两句,体会联系。

5、角色朗读。

(三)感受唐彪的论学习之教诲

出示: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依法自主学习。

2、互相说说意思。

3、小结内容。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配乐朗读

1、师: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你知道该如何学习吗?

2、配乐朗读。

指名诵读。(古筝曲)

全体诵读。(配乐)

3、师小结

半部《论语》平天下,读《论语》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善思,勤学,把我国古典文学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27、古人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应诚实

(知道) (聪明)

知好乐有兴趣

疑悟善提问

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把你搜集到的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摘录在积累本上。

选做:

S版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篇5

一、组词。(24分)

木()看()妹()吃()袜()裤()神()祝()须()需()幻()幼()慢()茫()刻()该()庭()库()店()座()病()疗()疯()痛()

二、填空。(8分)

条 片 辆 股 棵 副 幅把

一()小溪一()斧子一()图画一()气味 一()松树一()眼镜一()汽车一()净土

三、成语。(12分)

()目寸光狐假()威守株待()画()点睛

打草惊()()到成功亡()补牢呆若木()

()急跳墙言行()致表里如()竭尽全()

四、词语配搭。(12分)

()的浪花()的沙滩尾巴()泡泡()

()的目光()的举止牛角()嘴巴()

尊敬()勤奋()种植()执行()

五、写句子。(14分)

1、那些泡泡轻轻地飞起,那么圆润,那么(),那么透明,那么()。

2、小妹妹是那么(),那么()。

3、因为,所以

4、我们登上了庐山。我们看到千姿百态的云雾。

5、我们来到海洋馆。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鱼。

六、抄写古诗。(15分)

蜂元宵绝句。,。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感 悟小哥儿俩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景,展开想象,体会小男孩 敢想敢做、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小男孩的精神,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小男孩敢想敢做、坚 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指导重点语句的朗读,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板书:画图易拉罐)大家在生活中卖过易拉罐吗?哪个同学说 说,你一个易拉罐能卖多少钱?看来易拉罐并不值钱。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易拉罐有关(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课前都读了课文了,老师这儿有一些词语看看你们能不能 读准字音。 (课件出词)贮藏室、折腾、次次不落、无疑、聊天、光景、涌出

2、大家读得不错,相信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你们也一定能读 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合作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 一件什么事?

3、你们想了吗,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板 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后,你现在有什么问题?(主要问 题:为什么叫易拉罐号?为什么卖易拉罐,卖别的行不行?为什么 要买汽车?为什么不管父母要钱?)

2、大家都很怀疑这件事,在课文中还有谁也怀疑,你从哪儿看出 来的,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曲线划下来。 ·课件出示句子: “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我知道回收这种易拉 罐在美国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1)请同学读读这两句话。

(2)这是两句话,我们先来看后面一句(课件出示后一句) 。谁能 读读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3)课件出示反问句。作者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就 能读出卖不了多少钱?自己试着读读。 (老师走下去听一听)

(4)谁来试着读读。 ·还有哪句话也表达了作者怀疑的态度? 课件出示句子: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

(1)读读这句话 联系上下文, 想一想这中间的距离指什么? (出示填空: ( 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自己能换一个 词表达“无疑”的意思吗?

(3)看来卖易拉罐买汽车这距离太遥远了,谁能有语气地读读这 句话。 (课件出示原句) (其他句子,如果学生找到了要说,就请学生读读)

3、大家都不敢相信小哥儿俩的这个愿望能实现,你们从他们的想 法里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小男孩。 (有胆量,板书:敢想敢做)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看看他们收到易拉罐了吗?大人们都 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还帮助他们。请同学们读读描写男孩子到邻 居家收易拉罐的内容。想一想,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说说他们是怎么到邻居家收易拉罐的。 )

(说到有礼貌时,咱们把他们有礼貌的语句读一读,老师读朋友 的话和旁白,大家来读小男孩。 说到懂事时,请学生读整整齐齐句。 )

(有人说坚持不懈时)问你从哪看出来的。次次不落他们是怎么 做的?也就是小哥儿俩刮风下雨也去,大雪纷飞也去。那么在这个 过程中除了会遇到天气不好给他们带来的困难, 想一想他们还会遇 到什么问题, 怎么做到次次不落的。 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讨论。 (老 师走下了解)

谁来说说(重点体会次次不落,是小哥儿俩自己坚持到各家去收 的。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俩了(板书:坚持不懈)

多么感人呀,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表达 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 期天收集邻居家的空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 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

6、(指板书)就是因为这些,他们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出示插图) 看看他们的表情,你能用四个字的词语形容一下吗?

7、那么课文中哪段描写的是这幅图的意思,找出来读读,把他们 此时的心情表达出来。

8、看到他们这种样子,作者很想和他们聊一聊。现在,我就是作 者,你们就是这小哥儿俩,你们愿意和我聊一聊吗? 老师: 小哥儿俩, 从你们的穿戴上看, 你们家的生活条件应该不错, 你们要在将来卖汽车,怎么不管父母要钱呀? 学生:表达出“自立自强”(板书:自立自强) 。 老师:听了你们的话,真令我感动,此时,我涌上了一个念头,情 不自禁地说: (课件出示句子: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汽车 就叫“易拉罐号”吧! )

9、这男子汉指谁? ·课件出示第二句:嘿,男孩子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 号”吧! ”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称呼不同)什么样的人可 以称为男子汉,从作者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了?

10、这辆车为什么叫“易拉罐号”吗?除了要纪念这是用卖易拉罐 的钱买的,还要纪念什么?(指板书)

11、那你们佩服他们吗?咱们也来读读这句话吧!

四、总结升华,学习精神

1、小哥儿俩不就是向邻居要易拉罐吗?课题中为什么用“收”不 用“要”呢?

2、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小哥儿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 懈、自立自强,有了这些精神,也许将来他们的目标会实现的。 (板 书:贴小男孩)在认识了解了小哥儿俩后,你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 么?

五、作业

学习完课文,我们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 题:他们为什么要买汽车,这个问题靠学习课文解决不了,那么我 们可以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根据我们对小哥儿俩的了解,展 开想象,续写课文,如果他们有了汽车,他们会干什么。 生活中像小哥儿俩一样具有自立自强精神的人 还有很多,他们靠自己走向了成功,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名人自 立自强,走向成功的故事,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一个故事交流活 动。

西师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1、认读5个字。能按要求写出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文中营造的美丽画面中,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童趣。

教学难点:

窗上结冰花的这种现象学生很少见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谁还记得我们这学期学过的诗歌的名字?今天呀,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小诗:玻璃窗上的童话。一起读读课题好吗?这节课,请你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玻璃窗上的童话世界吧!

二、初读检查字词

请你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刚才在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字的音读得不是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逐步出词:贴到、玻璃、描画

指名/这一组(纠正字音)/齐读

(二)出句读句

“我把纸贴到玻璃上,轻轻地描画。”

1、把它们放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自己读。

2、你为什么这么读?

3、这个词他读的多好呀!谁也能像他这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三)处理( )的( )、( )地( )

1、还可以轻轻地( )?

2、小诗里除了“轻轻地”,还有这两个词呢!自己读读

3、可以怎样填呢?

(四)贴卡片:丰富多彩、神奇

1、这里还有两个词语呢,我们来抢答。

2、什么是丰富多彩,又神奇的?

3、冰花是什么呀?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谁能来说说?

三、精读感悟

小作者看到这些冰花有什么感受?读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儿看出来的?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一)第2节(16分)

1、指名回答,提出文本。

2、引发联想,化文字为图像:这些冰花什么样?

(1)通过读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能读出来吗?让我们和你一起感受?

(3)带感受读。

3、启发想象:还有什么样的冰花。

(1)如果这时你就站在玻璃窗前,你还会看到什么样的冰花呢?

(2)瞧,它们就在你的眼前了,想一想,这些冰花什么样?

4、叙说新诗,师生共同完成。

(1)呀,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呀!那么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还想说是吗?好,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有一个同学来记,一会儿请你们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看看哪组写得最神奇,最有趣!

(2)美丽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下,最后我们用……来表示。

(3)瞧,你们说得多棒呀!这就是一首小诗啦,这里有每一位同学脑海中美丽的童话故事,自己读读你们的作品吧!

5、读句“它们把我迷住啦,看哪,看哪,眼都不想眨。”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这玻璃窗的童话世界了。看来你们都被这些冰花……迷住啦,你们……读

6、小结,提取情感,回2小节整体。

你们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呀?

那就请你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读读1、2小节吧!

(二)第3节(3——5节10分)

1、找到文本,初读。

2、提供情景,激情。

(1)课件演示,引发疑问。

我把纸轻轻地放到上面,哎?怎么了?你说。

(2)规范语言,激情。

谁能用上老师给的句子来说一说?

图画很快融化,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这一下,坏啦。

生:只要求填出即可。

3、提取情感。

师:-x没有了,-x没有了,你们说的-x也没有了,一切都消失了……这时你什么心情呀?哦,伤心,你们呢?都来说说。

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读第3节。

(三)第4节

1、从学生回答入手,引出文本。

(1)先说说你画的是哪里?

(2)为什么?

2、引导学生说理由,提取情感。

3、读感受。

(1)难过得都要哭了,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

(2)齐读

(四)第5节

1、从学生回答入手,引出文本。

生:这些画常出现,我每天都去观察、画说明我很喜欢。

你从哪看出来的?能读读吗?

2、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和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第5节。

(五)小结文章的心情线索

小作者从发现冰花,在高兴之余,感叹它们的美丽与神奇,到冰花消失时心里的伤心与难过,再到听了爸爸的话,知道冰花在冬季常常来到时的欣喜。在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感情变化。而我们,也随着体味了作者的心情,深深地为这些冰花所吸引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这首小诗。

四、拓展

今天你学到的玻璃窗上的童话,还会有( )的童话?就像爸爸说的,只要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到处都有童话。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小诗,在学的过程中,同学们抓住了重点小节的重点词句展开了想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好吗?课后,请同学们把课后的第2题写词语完成,并在你的作文本上续编第2节。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1、体会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巴罗先生让“我”读书是付给“我”的报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报酬》一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二、学文感悟:

1、自由读书,找到什么是报酬?

2、围绕“报酬”质疑。

3、学第一自然段

思考:巴罗先生付给“我”报酬的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体会:不是说……就是说……甚至……

试着用它说一句话。

想一想,此时“我”是什么感受?

有感情朗读。

4、学生质疑过渡到(2—7自然段)的学习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学习、体会。

ɑ “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

“这些还只是……第二遍的书”

抓住“到处”“图书馆”“第二遍”体会书多

说一说,巴罗先生给你怎样的印象?

体会到巴罗先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b“他仔细打量了我许久,……巴特写的。”

抓住“打量许久沉思”体会

巴罗先生看了那么久在想什么呢?体会巴罗的良苦用心

小结:这回我们再来说说巴罗先生的用意是什么?

这时“我”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再读2—7自然段,用心感受巴罗的良苦用心。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5、学习(8、9)自然段,抓关键词体会,巴罗的这种良苦用心,效果怎样?

“那天一回家……我捧着它读了个通宵。”

说一说你对通宵的理解

“一星期后……一本好书。”

体会激动“我”激动的是什么”?

6、我迷上了读书,我爱上了书,同学们设想一下,他在什么情况下读书?

___________时,我在读书。

___________时,我在读书。

7、现在,同学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巴罗先生让我读书是付给我的报酬呢?说说自己的理解.

8、齐读“35年后的今天……”

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想对巴罗先生说些什么?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书,讲清理由。

板书设计:

. (的)报酬 奇怪

让我读书 高兴

(改变命运) 遗憾

感激

部篇版三年级语文 篇9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4.“我的发现”、“读读认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俄罗斯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米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

2.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3.共同评议。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2、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a.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b.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练……

c.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d.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

3.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讨论明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7.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

a.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 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

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

3、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4、修改张贴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二、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2)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三、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填空 篇10

一、古诗文:(十首)

1.《绝句》

()代 诗人()

()()江山丽,()()花草香。

(),()。

2.惠崇春江晚景宋代

()朝诗人()

竹外桃花()()枝,()。

蒌蒿()短,()。

3.三衢道中

()

()

()()黄时日日晴,()。

(),()。

4.忆江南

()代

()

江南好,()。

日出(),()如蓝,()?

5.守株待兔

选自《

宋人有()()。田中有()。()走触株,折()而死。()耒(lěi)(),冀(加音节)()。(),()。

6.元日

()代

()

()()声中一岁除,春风()。

千门万户()()日,总把()。

7.清明

()代

()

()纷纷,()。

(),牧童()。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独在()()为()客,每逢()。

遥知()登高处,()。

9.滁(chú)州西涧(jiàn)

()代

()

独怜()()涧边生,上有()()深树鸣。

(),()。

10.大林寺桃花

()代

()

人间()()芳菲(fēi)尽,山寺()始盛开。

(),()。

二、课文段落

1.第二课《燕子》1-3 自然段(作者:)

一身()的羽毛,一双()似的尾巴,一对()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着,()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形成了()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的图画中,为春光()了许多()。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时,斜飞于()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上,飞到那边的()下了。

2.第三课《荷花》2-4 自然段(作者:)

()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的,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有的才展开()。有的花瓣儿()了,露出嫩黄色的()。有的还是(),看起来饱胀(zhàng)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那画家的()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飞过来,告诉我()。

()在脚下游过,告诉我()......3.第十三课《花钟》第 1 自然段

(),(),()。要是我们(),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七点,()从梦中();中午十二点左右,()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mù)色中();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tán)花却在九点左右()…

4.第十八课《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山溪像()一样平静。

()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着一只()。

忽然扑腾一声(),草地上蹦跳着()和()。

5.第二十四课《火烧云》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葡萄灰、()、()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马尾向()。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起来了,腿()开了,脖子也()了,尾巴却()。看的人正在()马尾巴,那匹马变()了。

忽然又来了()。那条狗十分(),在向前跑,后边()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跟庙门前的()狮子(),也那么(),也那样(),很()很()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三、日积月累

1.文学常识:

文房四宝:()

雅人四好:()

花中君子:()

中医四诊:()

2.诚信名言:

轻诺必()。——《

失信()。

——  《

诚者,();思诚者,()。——  《

小信成则()。——《

4.兵来(),()。

(),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

近()者(),()。

5.关于改过的名言。

见善(),有()。——《

过而(),是()。——《

人谁无过?(),()。——《

改过不(),从()。——《

6.寓言成语。

()

()

()

()

()

()

()

()

()

我读过的寓言书有《

》、《

》。

7.照样子写几个。

源源不断

()

()

()

无忧无虑

()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军神教案 篇11

一、激情导入,认识英雄。刘伯承这位将军有许多事迹,师生通过交流,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人物,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重点理解。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段落,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重点,理解文章。

三、借助媒体,形象感知。当学生谈到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时,播放视频《青年刘伯承》的片段,其中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令人印象深刻,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也随之加深。

四、注重品读,增强感悟。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沃克医生做手术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通过侧面描写促进学生感悟、体会,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军人是不平凡的人,而军神则是不平凡的军人。刘伯承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军人,再成为军神,经历了多少磨练啊!由此,激励学生想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同样是需要悟性,需要主动的思考,需要不懈的追求的。使课文内容得以升华,情感的渗透

教学课题:

《军神》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方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描写沃克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

2、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练习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当你不小心跌倒或者手上蹭破点皮,你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文章的标题是军神,那到底什么是军神呢?引导学生组词理解:军:军人,神:神奇、具有超凡能力的人。所以题目可以理解为:神奇的军人

今天我们来看一位将军,在战场受了重伤后医治时,他的表现如何?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军神是谁?(板书:刘伯承)。谁称他为军神?(板书:沃克)他是怎样称赞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重点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二、理解课文:

沃克医生为什么称赞刘伯承呢?是一开始就以这种口吻和刘伯承说话吗?今天,我们从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语言、神态、情感变化入手,理解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1、求治:

当时沃克医生以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呢?请你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模仿秀(学生进入角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病人„„ 教师追问:“为什么沃克医生是冷冷地?”学生只要从沃克医生的孤傲和认为面前是一个普通的病人回答就可以。(板书:冷冷、不悦),而刘伯承给医生的印象是什么呢?(镇定)(板书:镇定)

2、术前:

沃克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板书:愣住了)模仿秀(学生进入角色)学生读句后可以说出是刘伯承做手术不打麻醉剂使沃克医生发生了变化。追问学生:刘伯承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手术吗?知道这样的手术不打麻药会怎样吗?指导读沃克医生的话。

再追问:明明知道要忍受巨大的疼痛,为什么他不打麻醉剂?引导学生理解刘伯承的话。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影响脑神经。

这时候刘伯承的表现怎样?(平静)(板书:平静)

3、术中:

手术台上,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师: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因为他没有做过一例不打麻醉剂摘除眼球的手术,最看不起胆小鬼的沃克医生却主动关切地对病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对刘伯承的关心)因为他知道每一刀下去会给病人带来的疼痛是常人不可忍受的。(板书:颤抖)

刘伯承是怎样的呢?(出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手臂上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手术结束后,崭新的白色床单居然被抓破了。)(板书:一声不吭)

自由读,你体会到什么?

师:这一刀刀割下去,简直就是痛彻心肺,可是他却一声不吭。大家想一想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

搜索视频:《青年刘伯承》片段,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体会刘伯承的坚毅顽强。

4、术后: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难熬的手术终于做完了,能坚持做完手术就很让沃克医生吃惊了,可还有更让他难以想象的事情。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敢相信地失声喊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板书:钢板)

学生应该能说出刘伯承数刀数使沃克吃惊,教师引导学生数刀数正是刘伯承坚强意志的表现。是刘伯承的钢铁一般的意志使沃克敬佩。

指名读沃克的话,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坚毅顽强)

师:是的,刘伯承元帅超人的毅力不仅赢得了沃克的敬佩,也同时使我们折服,也让我们用沃克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齐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三、讨论:(两排一组)

1、沃克医生是不是一开始就称刘伯承为“军神”?

2、他最初的态度怎样?后来,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3、用自己的话赞赞“军神”

四、作业

1、搜集刘伯承的更多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2、通过一件事写一写身边让你敬佩的人。

板书设计:

军 神

沃克 刘伯承

求治:冷冷 不悦 镇定

术前:愣住了平静 军神 术中:颤抖 一声不吭 术后:吓、失声、亲切、钢板 72刀

侧面描写 正面描

教学反思:

一、精读课文感悟“神” 1.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中感悟。手术前,沃克医生的表情开始是“冷冷”的,当刘伯承拒绝用麻醉药时又“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时,沃克医生又对他非常佩服。这些神情的变化,促进学生从侧面了解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从刘伯承在治眼过程中的表现感悟。教学时让学生默读,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刘伯承手术时表现的相关词句:(1)刘伯承不愿意使用麻醉剂。(2)手术时,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汗如雨下,通过视频使学生进一步感受。(3)手术后脸色苍白,勉强一笑。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到一般的军人是做不到的,从而领悟到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体现出他坚强的意志。

二、在读中感悟,领会“神”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也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时,让学生积极自主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上一篇:机会的作文下一篇:学校新闻发布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