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

2024-08-23

社会结构(共8篇)

社会结构 篇1

[小学社会]小学社会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小学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几年来,我们对社会学科 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巧妙导课,引发兴趣

开好头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以《家庭与社会》一课为例,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我们的家庭》一课,请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的家庭一般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加以引导:“父母、子女两代人或祖 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成了我们的家庭,而成千上万个家庭又组成了我们的大家庭――社会。那么,家庭 与社会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教师的提问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而教师的 引导,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又巧妙地引出了新课。

又如学习《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师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场 所,这些商业场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教师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要买顶帽子,可以到哪 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地揭示出课题,即买东西也有很多 学问呢!这样,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充分用图,进行辨析

《社会》教材中,插图甚多,每幅画面,都突出反映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何让学 生会看、看懂,进行认识呢?

以《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为例,怎样买东西,买东西有哪些学问,价格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内容都是教材 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要达到教会学生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持期,懂得买物美价廉的东西,知道买 小摊点上的食品要看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插图生动、直观,易于为学 生接受。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在分析中获得知识比单纯的讲道理效果要强得多。教学中可利用投影再现出每幅插 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刘燕、王刚买东西的不同态度,分辨他们谁会买东西,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在 辨别异同之中学到了买东西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买东西的学问,同时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

又以《商业与生活》一课为例,教师为使学生掌握“商业的由来”这一知识,首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观看 ,使学生了解,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生活环境差,人们只能勉强生活。接着,教师利用投 影片进行演示,说明后来人们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就利用自己生产的多余的物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而又没有 的物品。这种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呢?教师在设问的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进行分析,学生从投影片中 看到一位种粮的农民,想用自己剩余的一袋粮食来换取自己需要而又没有的一只羊的经过,得出以物换物极不 方便的结论。然后又通过看图了解到,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后来改为用钱购物。教师 这样充分用图,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商业起源的知识。

三、精心设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来设 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如:教师讲《买东西的学问》一课,通过刘燕、王刚买饼干时的不同态度、做法,精心地设计这样的问题 :刘燕在买饼干,可是她在看什么?她可能会看什么呢?什么是生产日期和保持期呢?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 问题,表述清楚明白,且适合学生,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在引导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利用课堂 上的反馈信息,将问题引向深入。这样循序连问,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到新的层次。当学生“心 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又结合各式各样的包装品告诉学生什么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让 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包装品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位置,最后揭示出为什么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的道理。

又如:学习《家庭与社会》一课,教师首先从《合家欢》这幅图入手,提问学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场面 ?你能从图中看出什么呢?大家为什么这样高兴?接着教师进行提示引导:看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爸爸正在 点燃蜡烛,妈妈把切好的西瓜端上餐桌,你从爸爸妈妈对老人的态度能想到什么呢?从老人的神态中又能看出 什么呢?老人是怎样想的?父母、子女们又是怎样想的?教师这样提问,是为学生疏通思路,搬开“思维障碍 ”,让学生沿着思路,逐步探索。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即这样的家庭,晚辈孝顺长辈,长辈疼 爱子女,人人身心都健康,这就是和睦的家庭。只有家庭多一分和睦,社会才能多一分安定。

四、形象板书,揭示重点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实践证明,教给学 生有联系的、有一定结构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以《家庭与社会》一课为例,教师这样设计板书:

(附图 {图})

从教师板书中可以看出,家庭与社会,即小家庭与大家庭之间的关系。无数小家庭组成大社会,大社会是 由许许多多小家庭组成的。而每个家庭都在辛勤地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做着贡献。同时,每个家庭都和睦 ,都幸福地生活,人人身心都健康,也就能更好地工作,更多的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样,社会安定,财富增多 ,也就更能为每个家庭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所需。所以说,家庭、社会相互依赖,互相离不开。这样的板书 揭示出了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易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精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我们的班级》一课教学,教师这样设计板书:

(附图 {图})

从板书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的班级中,有老师,有同学。老师、学生在一起,老师关心每个学生,指导大 家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同学之间,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大家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 为创造良好的班集体而齐心协力。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中,把教 室的平面图画在中央,形象地显示出大家在教室里学习,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的学习环境。教师这样板书,容 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教师传授教室平面图的知识。教师用极其简炼的文字和符号,把全课的信息传 入学生头脑,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视觉记忆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度。

五、巧编儿歌,强化记忆

儿歌,琅琅上口,易于朗读,适合儿童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强化记忆。

如《家庭与社会》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新授知识后,引导学生编出儿歌:社会是个大家庭,无数小家来组 成。齐为社会做贡献,行行光荣无贵贱。每个家庭都和睦,社会安定更发展。家庭社会永相连。又如《我们的 班级》一课,可编儿歌:老师同学在一起,组成我们班集体。如同姐妹和兄弟,共为集体争荣誉。画平面图要 注意,从上垂直看下去;大物体缩小画纸上,看清图例别忘记。《商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可编儿歌:最早 商业物交换,用钱购物更方便。商品流通靠劳动,商业、生活永相连。《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可编儿歌:买东 西,看日期,问价格,求便宜,注重实用不能忘,节约用钱要牢记。

巧编儿歌进行教学,学生课堂学得积极主动,想学欲思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记忆了知识 ,提高了认识

社会结构 篇2

关键词:社会结构,消费结构,人均消费水平,社会财富

当人类进入21世纪, 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伟大实践,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大大加快了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此同时,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代社会结构体系已基本形成。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具有内在联系性。按照马克思理论的解释, 消费分为生存性、发展性和享受性三种层次。最低层次的消费是纯粹的物质消费, 只看重物品的使用价值, 以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第二个层次是交换价值的消费, 即商品的含金量, 以证明自己的购买能力, 炫耀自己的金钱和富有;最高层次的消费则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 即在消费中突出商品的符号价值, 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消费的这种层次性与社会成员的分层结构是高度相关的。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来说, 他们的消费可能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更看重的是消费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对于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阶层来说, 他们的消费则更多地用来满足发展和享受性需要, 更看重的可能是消费的符号价值, 如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就认为, 消费者的阶级定义与三类商品的消费有关:第一产业相应的主类消费 (如食物) ;第二产业相应的技术类消费 (如旅游与消费者的资本装备) ;第三产业相应的信息类消费 (如信息商品、教育、艺术、文化和闲暇消遣) 。在社会结构底层, 局限于主类消费, 在社会上层成员的消费则更多转向第二、第三类消费, 所以, 消费的分化与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实际上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以及不同阶层的消费结构变化的体现。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在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上, 重积累轻消费, 城乡居民的消费被压缩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逐步从温饱走向小康和富裕。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与改革政策、社会结构分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政策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变迁。根据我国改革进程、社会分化、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领域的阶段性特点。居民消费的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城乡居民基本温饱问题的迅速解决 (1978~1991)

改革开放以后, 从1978~1984年短短几年时间里, 城乡居民基本摆脱了贫困, 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4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9.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8%。这一阶段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逐步缩小的阶段, 改革初期, 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了一定的平等化的效应。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农民, 城市边缘群体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城乡差距在1984年达到最小 (收入比为1.7∶1) 。

2. 城乡居民生活的平稳提高和初步分化 (1985~1991)

这一阶段,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城镇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个人倾斜, 在收入快速增长和城镇计划体制下的高福利支持下, 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但是消费结构变化不大, 呈现出高福利支持下的刚性特点。人均消费从1985年的802元提高到1991年的1952元, 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但是恩格尔系数反而从1985年的52.25%上升到1990年的54.25%。就整体而言, 这一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还处于初步分化期, 富有群体的总体数量还比较小。城乡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也在增长, 收入增长的部分基本上被不断增长的消费所抵消。

3.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和快速分化 (1992~1996)

1992年以后,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对城乡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革不仅是一个解放生产力的过程, 也是一个利益分配格局大调整的过程。这一阶段,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消费结构变迁加快。1992~1996年, 城镇居民支出从2356元增长到15620元。城镇居民的非商品性支出大幅度增长, 但农村居民消费缓慢提高。这一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税费负担沉重,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阶层化 (1997年至今)

1997年以来, 消费市场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 普通民众的消费要求也逐渐多元化。从专有消费到大众消费, 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居民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 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7%,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3%。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三中国社会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 推动消费结构变迁的主导力量发生了重要变化, 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消费表示功能逐渐增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虽然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仍然有距离, 但意义重大, 表明在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稳步下降;科技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正在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 越来越显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优化社会结构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

现代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社会运行状态,需要有稳定、现代的社会结构作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一、解读和谐社会结构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长期关注经济现代化目标后而提出的社会现代化目标。它符合社会生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现时代的和谐社会包括两层含义,即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贯彻公平正义理念,人人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社会能保障其所有成员安全有序的健康生活的社会,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范围之内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状态。要建设这样的社会,就必须建构中间阶层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阶层结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能够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政治上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生活,这个社会的运行基本上是有秩序的,具有较稳固基础的社会。

二、中国社会结构现状

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上允许农民工进城,并允许城市中的某些国营企业从农民中招收部分临时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业和个体户从农村中雇工也不再受到禁止。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农村人口获得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谋生,形成了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民工潮。在这种状态下,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路径,但是,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受到社会资本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于是,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阶层结构不断变迁和合理化的动态有序的发展社会,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的“金字塔”型。如果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态不能得到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不能形成,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这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将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三、优化社会结构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1.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现代社会中,反映人们社会地位差异的社会分层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利益上的差别的制度化形式。这些差异和不平等是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如果社会流动受阻,就会强化不同阶层的集团意识,使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在比较利益面前,会产生和累积不满能量,引起社会隔阂、摩擦甚至社会冲突,而化解阶层冲突的主要途径是社会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城乡商品和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资本、劳动力跨区域合理流动。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的阶层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集团性的冲突越不容易产生。

2.贯彻公平原则,确立公民的平等权利。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基本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依据,是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社会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公正应当是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或是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为基本出发点。贯彻社会公平,确立公民平等权利,包括所有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是与社会保障密切相关的,文化权利与教育权利相关。这两个权利保障了每个人基本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底层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能够实现向上流动的基本保障。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农民逐步迈上富裕发展之路,从而使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合理,同时避免新的城市二元结构产生。

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新形势下的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如今的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大都是由于我们不能协调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引起的。这种利益流向的不平衡,会引发普通劳动者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不满,会扭曲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处理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的社会矛盾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宝娟:优化社会结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赵宬斐: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2005年第4期.

社会居民经济消费结构调查感言 篇4

用微笑面对困难 以艰苦磨练意志

我们这次的问卷调查主要一口头问卷为主,纸质问卷为辅。口头问卷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样本统计,从而更好的显示调查效果。在做问卷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不仅要忍受街头的乌烟瘴气,而且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与社会直接接触,深入社会,调查社会,虽然有些叔叔阿姨面带微笑着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其中的某些问题他们还是不愿意回答的。这时,为了保证数据的严密性,我们还得一遍又一遍的微笑着给他们解释。让他们尽量能够轻松的回答,以达到调查目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在这次实践中,如何与社会人士沟通,说服他们心甘情愿的回答问卷是解决问卷调查问题的关键。在与大家的沟通中我始终相信“微笑是最好的法宝”,即使他们不愿意做问卷我也不会气馁或者放弃对他的调研,我都会微笑着认真的给他解释做这张问卷的利弊,努力不让我们的交流冷场,让他们从开始时的排斥我到以后的接受我,协助我。

微笑换来的是真心,有些人不仅在听完我的解释后能认真回答问卷,而且还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提出宝贵的建议,这些都对我们后来写调查报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一条条街道上,我们挥洒着汗水,我们执着着访问,我们不怕空气的污浊,环境的恶劣,我们愿意接受实践的挑战,我们坚信: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会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历时间的挑战,我们才会不断磨练意志,走向成长。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社会实践总会让我有些感触。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使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建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而在这青春的岁月里,你我他共同用青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而我们自身也得到了更为宝贵的磨练和成长,为我们的成长增加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次的社会调查实践不仅仅能践培养我们互助合作团队精神,更能培养我们的极限和耐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潜力。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定位,要发挥自身优势,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方式,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时代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

大学生消费结构社会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时间: 2011年11月30日——12月30日

年级、班: 09级 二班

专 业: 市 场 营 销

学 号: 20090239 姓 名:田 阔

社会调查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大学生消费结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时期对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大学生的消费有着自身的特点。由于大学生年龄较小,群体较特别,具备较高学历较广泛的知识面,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心态 教育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和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着实发人深省,我是以此为出发点,以调查才、采访等形式确定以“我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学生的实际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调查大学生的实际消费与自身条件之间的联系及冲突;调查大学生消费的合理规划性、理性成熟程度;调查大学生消费结构和主要消费项目及各人心目中理想的消费状况。

二、调查内容

问卷的内容:问卷结构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两大部分,问题大体包括月消费额、伙食费用、通讯及网络费用、恋爱支出、文娱消费、储蓄方面、购物态度及理念以及消费的自我认知和满意程度。

采访的内容:采访采取随机的形式,随机选取同学进行交谈,内容与问卷内容大致相关,采访问题大致包括学生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费来源状况、兼职方面、自我消费认知及谈谈自身条件与自我消费合理性的联系等,在交谈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实施程序

以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图书馆,随机发放50份调查问卷,即时收取,做出数据统计进行分析。

在校园内随机找50名同学,与其进行交谈,就大学生消费的问题结合其自身的情况了解第一手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四、调查结果

1、主要经济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由家里提供的占调查总人数的90%,靠亲友或社会援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0%,靠自己在校期间勤工俭学的占总人数的0%,靠国家助学贷款的占总人数的10%。可见大学生消费资金的来源对家庭有较大的依赖性。

2、每月的伙食费

伙食费是在校大学生每个月的主要消费,根据我的初步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早餐的花费一般是3—4元,午餐和晚餐大约是4—8元每顿,再加上平时零食的花费一个月大约是100—200元及其他消费,这样算来在校大学生的每月消费大约在500—1000元之间。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个人的消费观不同,他们每月伙食花费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在校大学生的伙食消费是合理的,但是仍有20%左右的大学生在伙食方面开销较大。

3、通讯开支

电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知不觉增加了学生的开支。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居然占到百分之百,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月花费高于50元的基本已经接近一半。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而且颇严重的。相比之下电话卡的开支就比较小了。

4、买服饰的花费

由于天气的变化、四季的变更、和追求潮流等原因购买服饰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大学生购买衣物的花费占日常消费的比重很大。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大学生每月购买服饰的花费在200元以上,其中还有14%的大学生每月购买衣物的消费在600元以上。

5、购买学习用品和参考书目的花费

作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和相关的参考书目当然也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从调查结果看来在校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消费支出非常的小。6.购买电子产品的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50名大学生全部买了手机,有34%的人购买了个人电脑,有70%的大学生购买了mp3或mp4,有4%的大学生购买了psp,购买这些电子产品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都属于大笔的消费。7.大学生购买商品最注重的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在50位调查对象中有九位注重品牌占所有调查对象的26%,有40%的大学生注重的是物美价廉,大学生购买商品时的品牌意识很强。

8、在校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8%的人对其消费是有计划的,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盲目性。

9、大学生的消费心态

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态是属于冲动型的。

10、透支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人中有18人偶尔或经常的透支,占被调查的36%,大学生们的消费潮流性强且易冲动,因此会出现生活费经常透支的现象。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的不平衡性

在校期间,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供给,靠自己挣取和得奖学金占很少一部分,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是说明了一切,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而且由于大学生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家庭收入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从而决定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

2、理性消费是主流

调查结果显示价格、质量、外观、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因为我国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3、品牌意识强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mp3、mp4。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达100%,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是34%,mp3、mp4的拥有率为70%。我们对服饰、鞋的品牌要求也很高,甚至有些人非名牌不买。

4、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多样性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三个方面,并且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今天由于大学生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较大,因此,对其的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甚至有些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消费要多于其生活消费。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盲目消费

如今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经调查独生子女的占90%,父母疼爱子女,钱越给越多,他们对子女的消费情况一无所知,甚至从不过问,生怕子女在外吃苦,这更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程度。

2、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据了解,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同时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追逐他人,不想受到冷落与孤立。这样,就产生了攀比心理,虽不是主流,但都不容忽视,他既给家长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无益消费

大学生无益消费是指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消费。它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自己不良嗜好的影响而产生的。譬如同学聚会铺张浪费,过生日请客吃饭,日常抽烟喝酒等等都属于无益消费。这种消费不加以约束,会使自己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六、调查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通讯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7)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8)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9)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2、建议

(1)应提倡并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2)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4)提倡社会环境节约性消费。倡导大学生从自身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字样提示到各个寝室的水电开关附近,在食堂内还可以贴不浪费粮食、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提示字样,给大学生一个节约型的氛围,以环境来改变人的行为。

(5)父母进行消费控制和行为教育。

(6)主张合理消费。

(7)大学生自己要在消费中学会计帐和编制预算。

七、结束语

大学生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他们这种消费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他们在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中的特殊定位决定的。要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使他们能够理性消费,不仅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附件: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问卷1.您现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平均一个月用去多少生活费?

a.300元以下 b.300—500元(包含500元)c.500—1000元(包含1000元)d.1000-1500元

3.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可多选)

a.伙食b.、通讯(电话、上网)c.购物(服装、饰品)d.学习费用(书籍)e.娱乐

4.您平均每月购买衣物的花费? a 100-150元 b 150-200元 c 200-250元 d 250-300元 e 30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的伙食费(包括零食饮料)为多少? a 200以下 b 200-400 c 400-600 d 600元以上 6.您平均每周上网的费用

a.10元以下 b.10-30 c.30-50 d.50以上 b.7.您平均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为多少?a 20元以下 b 20--40元 c 40-60元 d 60-100元 e 100元以上

8.您平均每月的交通费为多少?

a30元以下 b30-50元 c30-40元 d40-50元 e50-70元 9.您平均每月的手机费为多少?

a20-30元 b30-50元 c50-80元 d 80元以上 10.若您拥有电脑,其价格为()元

a.3000-5000 b 6000-7500 c 8000-9000 d10000以上 11.您家庭月收入多少

a.1000以下 b 1000-5000 c 5000-10000 d.10000以上 12.您对现在每月的消费情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13.您每月有盈余吗 ?

a.没有 b.有,但不多 c.有很多 14.您月底有余额会怎么做?

a.存入银行以后备用 b.马上花光c.转入下月生活费 d.用于投资e.没有余额

15.您期望一个月生活费多少?

a.1000元以上 b.500--1000元以上(包括本数)c.500元以下 参考文献

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 篇6

托马斯·海贝勒

在展开本文的论述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中国是否确实存在、发展着公民社会?我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公民社会,但正在出现公民社会的结构。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从公民社会的定义来看,它涉及的范围是那些介于国家和私人(或家庭)之间的活动。在西方公民社会的概念中,它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在西方概念里,国家、家庭和私人活动是相互分离的,在某种情况下彼此联系,共同作用;第二,西方概念里的公民社会指的是独立于国家的社会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对现代化有不同的定义,为什么不可以发展出不同于西方语境的公民社会概念呢?我认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对公民社会可以有不同定义,也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

我的基本论点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推进的,这不同于欧美的自下而上模式。我们在中国任何地方都能够发现,一些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形成,但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是,这些结构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基于此,我提出,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专制模式,或可以称之为狭隘的公民社会模式,它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

下面讨论中国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和得到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

在已有关于中国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和发展的讨论中,正反双方各执己见。反对的理由主要有:第一,公民社会仅和民主制度相联;第二,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分离;第三,中国是个执政党控制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三条理由支持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可能:第一,中国学者已经对“公民社会”进行了探讨,我认为西方学者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因为中国的学者已经采用了公民社会的概念并做出了相关论证,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第二,公民社会结构的出现可以先于民主化进程,因此,即便在权威控制阶段,我们仍然可以发展出公民社会的结构;第三,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公民社会的先决条件。

引言中已经提到,中西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公民社会”这个概念指的是社会公众,而“市民社会”多指城市居民而非农民或农村地区的人口。中国的公民社会概念呈现出非对抗性,即国家和社会不是对抗性的两面,而在西方国家,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性是公民社会概念的重要部分。在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定义中,我们发现国家和公民社会是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因此我认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的产生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

为什么公民社会的概念内涵在中西方产生这种差异?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国家体制机制建构的进程中,包括法律体系在内的各种体系的运作尚待改进,目前对有关法律法规等问题做出的任何改变都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这可以用政府组织和民众的“文明竞争力缺乏”来解释。另一方面,中国正经历着时代性的价值观转变,这使得国家和民众都有必要学习和内化新的社会准则,公共领域和公共控制等新兴词汇正伴随着网络和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而出现。

基于这些差异性,我研究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是否有这样的领域出现,它一方面不完全自治,另一方面又不与国家保持完全一致,换言之,它不完全依赖于国家,同时也不完全与国家割离。我试图确证,在中国是否已经出现那些自治社会领域的核心基础。我定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是:在党政国家之外出现了公共领域。

第二部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理论框架与应用

学者们认为,东欧后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国家中公民社会出现的历史经验,为公民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显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社会需要四个先决条件:企业文化、公民文化、话语文化和日常文化。我将在中国的现实语境和当下情况中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和对照。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家存在的经济领域。公民文化指的是政体、社会。话语文化是指社会意识、社会知觉和政治文化。日常文化指的是有关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发展的问题。下面我将这四点放在中国社会中具体加以说明。

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了私有制,并完善了相关法律、提升了公民权,这些都是发展公民社会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从80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使私营企业进一步复苏,中国企业私有化也日益成熟,这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公民社会发展要求企业文化、公民文化等四种文化的发展,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典型的公民社会发展是与社会环境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但是由于公民社会具有不同特征和构成,因此说它仅和社会环境相关是过于片面的。自我雇佣和私营部门的发展意味着私营企业家的出现,这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形成,私营企业家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具有社会和政治功能,他们是推动创新的改革者,是目标和结果导向的群体,具有高个人主义倾向的竞争意识和理性计算。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更在社会领域树立了一种关注社会发展的行为模范。值得一提的是,私营企业家正在形成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的企业家中已经逐步出现社会责任感意识。

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的发展与公民的出现直接相关,没有公民就不可能出现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与公民的出现紧密相连。那么现在中国是否有公民呢?首先来看“公民”的定义,“公民”有四个特征,第一,他们有参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可能性。第二,他们要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因为参与社会问题需要时间、金钱和资源的投入。第三,他们具有公民意识,这就是说他们是志愿参与各种社会问题的,而不是为自己、家庭、客户或者所在社区谋取一己私利,这意味着公民需具备公民责任感和文明竞争力。第四,他们具有公民权。

如何才能培养公民?首先要提高公民参与,我们现在有村民直选,有城市街道社区的直接或间接选举,也有NGO、非政府组织,可以说具备了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和机会,因此“公民”正日渐形成。第二,现在城市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达到城市中产阶级水平,他们大多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第三,在志愿活动方面中国较为欠缺,据统计,2007年中国有1.7%的人口参加过志愿活动或志愿组织,而在德国这个比例约为49%。但这与中国的历史有关,在历史上,由于体制原因中国人普遍缺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乡村地区的人很少关心与自身无关的人或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发现,在一些街道社区,所谓的志愿组织并不是完全志愿性的,因为在大部分城市里志愿者都是党员,或是那些靠低保生活、收入来源于政府的人们。第四,中国的公民权目前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现在中国只形成了初级阶段的公民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的公民文化是由“不完全的公民”所形成的。此外,个体自主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它是指人民能够对生命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有别于道德时代人民生活全交给国家负责的观念。事实上,随着收入的提高,中国人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关心起国家和社会问题,这对发展公民社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曾有论者认为,个体自主性存在于某种组织自主性之中,那么在中国,人民是否经历了从“群众”到“公民”的转变。“群众”是政治术语,而“公民”是法律术语,从政治到法律,从“群众”到“公民”存在着巨大的转变。所谓的“弱公民”是指,伴随着时代进步、参与度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志愿性社团的出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公民”的特征,但是“弱”的,而不是“强而明显”的。

话语文化

话语文化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知识分子话语,第二是对于不同看法和多元化观点的接受和包容,第三是对批评性声音的接受,最后是开明自由。我将这四个特征总结在一张图上(参见图1)。

图1中国的话语文化(见附件图1)

图1的底部是四个对决策具有影响的群体,他们组成了政治话语。公共知识分子非常接近于政党,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许多有别于政党的见解和看法;智囊团则负责向政府或者政党提供决策建议;互联网聊天组(网民)的出现极其重要,他们对公共决策和国家领导产生影响;最后是所谓的网络社会运动,参与者虽然只在网络空间中交流,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碰面,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主张。来自这四个群体的改革意见只要遵从了党的方针路线的,或者说具有“政治上的正确性”,那么就能够被党政国家所接纳。中国以外的国家都难以理解这种国家和社会知识领域的相互联系方式,同样他们也很难发现知识分子、社会和国家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络。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领域,它所创造的公共空间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前提。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有2.5亿的互联网用户,最近几年,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几乎每隔18个月就要翻一翻。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是年轻人和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只有少部分在农村地区。那些在网上讨论政治问题的互联网用户都是温和的,他们不赞成体制改革而主张改善治理,将善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或政治互动的最终目标。在西方国家,我们曾讨论过互联网是否会导致技术决定论的问题,技术决定论意味着互联网的使用将改变政治结构和政治系统性思维。在我看来,这不是个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改变政治体制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当前的政治体制变得更加有效,也就是将政府从统治变成善治。另一方面,互联网创造了新的政治参与渠道,它具有高度的政治透明度和社会批判性,在德国,我们称之为Gesellschaftskritik。互联网提供了独立的公共领域,尽管目前存在着对互联网的极端控制,但我认为事实上互联网是无法被完全控制的,它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的机遇,为社会联网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2007年厦门PX项目为例。当时厦门政府决定建立PX工厂,PX是一种用来制造塑料制品的化学元素,它具有致癌性。这一事件的背景是,台湾的PX工厂被关闭并移至泰国后,泰政府出台了新而更严格的环境准入政策,这导致PX工厂被迫转移至厦门。在市政府规划中,PX工厂将建立在厦门北部的一个居民小区,但这一事件很快被厦门大学的公共知识分子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告知所有厦门人民,当然也包括PX工厂存在的潜在危害。厦门只有一个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在该组织无法得到厦门政府对此事件的回应后,即将有关情况告知了厦门以外的相关非政府组织,紧接着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此事件,广泛提醒民众注意PX工厂的危险。此外,尽管厦门本地主流媒体并未发布记者的相关报道,但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报纸却刊发了关于PX项目的稿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允许在本地发布的新闻却在其他城市得到了公布。在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的共同关注下,厦门PX事件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国,2007年6月,大约1万人在厦门进行了示威游行,并导致政府被迫搁浅PX工厂的设立计划。目前,PX工厂已经另外选址建立。

图2厦门PX项目(见附件图2)

日常文化

日常文化就是中国政府所称的“文明社会”。其特征在于:第一,同感,意味着人们能够了解其他人的感觉、想法,并在其行为中表现出规律、准时等;第二,国家尝试摈弃旧有的道德规范,重塑公民价值观及其行为模式,建立新的道德标准;第三,“文明竞争力”,这是指公民对社会相关问题给予关注,包括公共精神的建立。公民不仅仅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包括收入、单位等,同时开始日益关注涉及社会多数群体的公共问题。这意味着公民责任感的出现。此外,“文明竞争力”还指对于不同观点的接纳。一个社会总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音,公民必须学会接受其他人对国家、社会的不同观点。同样,一个社会也必须学会接受来自其他社会的观点。最后,关心国家和社会还意味着和平解决冲突,杜绝暴力行为。

当今中国,所谓的“治理述性(governmentality)”正在日益发展壮大,“治理述性”的概念在欧洲国家的发展给了我们一定启示。我认为,治理述性是一种能够让公民反对或支持国家政策的治理手段,它能够将国家层面的政策转化为地方或社区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得到回应。治理述性有以下特征:首先,通过个体的自我调节,让人们坚持政府政策并贯彻执行;第二,通过引导和修正使个体忠实于政府政策。因此,治理述性是一种强化个体参与政府事务的手段,它使得人们决心坚持政府政策并自觉对政策保持一致。在我看来,理解治理述性对了解中国政府的合法性非常重要。

结论:中国政府需要为公民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党政国家决定了公民社会结构将自上而下得到推进。20世纪80年代,地方官员和地方党组织是地方发展的领头人。90年代后,私营企业得到发展,中国有了公民参与的基础,并出现了村民选举和街道选举,同时出现的有各种社会组织、智囊团等。发展到21世纪,街道社区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许多志愿性的社会活动、志愿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培养了新的价值体系。现在,9月20日被确立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表明国家正在扮演为公民树立道德规范和新价值体系的角色。这些核心要素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公民社会结构的存在。

最后让我们回到公民社会自上而下发展的话题。在中国文明竞争力较为欠缺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在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扮演工程师的角色。即便是在西方非常发达的概念里,完全自由的公民社会还不存在,在发展中的中国,政府更需要发挥一切职能扮演好政治建筑师的角色。换言之,“现在城市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质量还不是很高,因此,政府需要发挥推动作用,开展自上而下的过程敦促公民参与。此外,政府有责任帮助公民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国家必须处于激活状态。我的观点是,既然完全自由条件下的公民社会还没有形成,中国政府作为一种发展机构,必须为以自上而下为结构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系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杜伊斯堡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东亚所长。本文由石文景根据作者2009年3月1日于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演讲整理而成)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2009-3-24 本网站发布时间:2009-4-7 13:01:40

社会结构 篇7

一、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 一) 社会政治体制角度引发的犯罪原因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自身的经济基础决定,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富人尊贵奢华、穷人举步维艰的现象, 这正是社会收入分配机制不公造成的。特别是针对女性, 在社会上处于较弱的地位, 在收入上的大部分没有比男性高, 再加上生活家庭的压力来源, 使生活上也出现两极分化, 这就很容易使低收入人群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尽管国家在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 现实生活中, 贫富两极分化的态势并未有效遏制, 社会低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并未有效弥补, 贫富两端的观念冲突和行为差异无法有效去除, 长期以来积累的对富人的仇视和对社会的不满就很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得到宣泄和释放, 从而获得情绪解放和心理满足。当然,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穷人对富人之间, 男性和女性中间也时常发生, 作为社会较弱群体的女性, 其犯罪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 以此引发其对整个社会的情绪不满和心理压抑, 他们将反过来把这种不满和压抑报复性投向社会。[1]

( 二) 社会经济角度引发的犯罪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增强, 因而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调整, 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慢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女性逐步从传统家庭主妇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 积极参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褪去传统女性家庭观念和铸就现代女性的同时, 也带给她们新的不适应。在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中, 引起的不可避免的冲突或失调成为了女性犯罪的社会根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刺激, 物欲的引诱, 导致人们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在过去的中国社会, 女性一直都处于从属地位, 进入了21 世纪, 由于男性、女性的自身本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 分工不同, 而社会却以对男性的要求来对待女性, 要她们能发挥理想的作用。但是, 往往在现在社会中, 往往提供给女性的机会远远不如男性, 例如, 企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 大多时候都表明不招收女性, 而且很少有女性在工作单位的高层群体中工作, 待遇也远远不如男性,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为了生存, 为了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 女性不得不付出比男性超过一倍的努力, 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一些女性在努力未果的情况下, 产生焦灼的情绪, 就会出现一些行动上、思维上的偏激, 情绪失控, 踏上了犯罪的道路。或者在贪图享乐等心理的支配下, 插入别人的家庭, 破坏别人的家庭, 诈骗钱财、卖淫、贩毒, 最终走上一条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二、从社会家庭个人因素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 一) 形成女性引起犯罪的性格特点

长时间的社会的大背景下, 从性格特征分析角度,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感、注重情绪, 多处愿从情感中表达, 因此往往也会发生脆弱、不稳定等现象。情感对女性在行为的选择、动力、控制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不仅如此, 还表现出“易感性”特点, 即容易外界或别人情绪的渲染而对自己的情感产生作用。女性多数情况下犯罪, 多数处于从犯、共犯行列, 多数是由于感情上的问题加入到诈骗, 贩毒等违法犯罪团伙中。由于比较注重情感, 往往在事情败露以后, 容易犯包庇、窝藏罪。女性在情绪上很容易受到刺激, 加上女性生理方面的一些因素, 使其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女性犯罪的发生与女性独特的心理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如日本学者松本良枝指出, 女性的所具有的欺骗性和虚荣心同时女性具有很强依附心理, 缺乏足够独立的判断能力, 很多女性就是因为轻信他人, 受他人蒙骗, 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

( 二) 形成女性引起犯罪的家庭特点

以往的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社会婚姻信念慢慢只能作为遥不可及的神话, 社会在变化, 经济在发展, 矛盾也随之剧增, 离婚率在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 呈递增状态。女性特别看重家庭对自己的归属感, 如果家庭不温暖, 极易对女性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据统计, 全国范围内每100 对夫妻结婚的同时, 就另外有10 对左右的夫妻办理离婚手续。[4]特别是在特大城市中, 离婚率始终处于日益递增的状态, 离婚, 女性必然是受到伤害较大的一方, 并且对于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分析表明, 大多数卖淫妇女从小生活在没有父母亲, 或父母酗酒, 或经常吵架的家庭中, 家庭温暖感严重缺失。长期生活在争吵的氛围下, 她们学会抽烟、酗酒、打架。而酗酒、吸毒又是妇女卖淫的助长剂。有些女性从小离家出走, 流浪和乞讨的现象有增无减。这些都是导致女性走向犯罪的不可缺少因素。

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出现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难以改变, 这也是出现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女性走上犯罪之路, 特别是暴力等犯罪, 家庭暴力是诱发的根源。传统的固化思想, 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让很多女性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缺失父母所带来的亲情, 扭曲的人格因此得以产生, 还有一些不能自立的女性, 他们往往依靠男性生活, 在家中地位低下, 常常受到家庭成员的虐待, 但由于受到封建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 忍气吞声是她们的经常做法, 当忍耐达到一定程度, 超出身体和心理上的一定范围时, 这些女性就会走上疯狂报复的犯罪道路, 异常的家庭结构: 其一表现在非婚家庭中, 非婚家庭包括未婚同居外遇同居等畸形家庭结构, 包二奶等婚外情所组成的异常家庭结构则具有更大的不稳定和危害性这种家庭即对合法家庭一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其本身家庭结构也极其松散, 合法妻子和情人之间发生的矛盾突出极易产生犯罪行为, 其次, 主要产生在离异家庭中, 未成年子女和女性的受伤害程度多于男性, 部分女性在家庭破裂后, 身心受到沉重打击, 容易对男性产生偏激的心理, 因此产生打击报复的心理, 走上不可回头的犯罪之路。

三、结论

社会往往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 而法律的制定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社会因素, 以社会为基础的, 犯罪原因亦是如此, 我们在分析某一犯罪的构成原因时, 要紧密的与社会因素相联系, 将社会学因素与犯罪学因素有机统一, 从犯罪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才能更好的寻求根本原因, 找到解决与预防的途径。女性的犯罪具有很深的社会背景, 在一定程度上说, 女性犯罪多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产物, 与人与人之间社会化与社会结构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女性的犯罪概率也是不同的, 只有社会给与女性更多的重视与关注,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 才能真正的找到女性犯罪的规律, 特点, 走向与趋势, 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预防的途径。

摘要:女性犯罪的问题近些年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女性犯罪率的逐年递增, 其上升速度甚至超过了男性犯罪, 这一重大的比例变化, 不禁发人深思。由于女性在生养和教育后代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女性的状况如何与国家的建设及其发展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 因此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探究女性犯罪的原因势在必行。本文把社会结构大致分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个人家庭等社会方面探讨女性犯罪的根本原因, 只有对女性犯罪原因有了明确的社会认识, 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有效遏制和减少女性犯罪的办法, 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女性犯罪,社会原因,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潘仕.女性犯罪初探[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2]赖修桂.浅析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 (3) .

[3]孙晶.我国女性犯罪原因的社会学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 2007 (4) .

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等 篇8

——《创业家》杂志主编申音

学校烂,上课闷,你就从此拒绝学习和阅读,以示抗议吗?杀错方向啦。他们教学失败,那是他们搞砸他们的工作。你拒绝学习和阅读,你是在搞砸你的人生啊。这不是抗议,是自残,你抗议的对象无感,而你自己尝苦果。就像你连续吃到三家烂餐厅,难道你就从此绝食,以示抗议吗?

——蔡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揭民族伤疤发国难财”若在文革时《唐》仅凭这顶大帽子就可以把我拉出去毙了家属还得自掏枪子钱。照此逻辑被绳之以法的还应有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和芙蓉镇。因为他们分别犯有消费阵亡将士罪、消费犹太民族苦难罪、消费沉船遇难者罪和消费文革受迫害者罪。时代终于进步,万幸也后怕。

——冯小刚对其电影《唐山大地震》被质疑“发国难财”的回应

宣扬风水,反转基因、宣扬地震预测术。或明或暗宣扬有神论的科普杂志有的是,连以翻译《科学美国人》为主的《环球科学》都登过台湾王道还(因翻译了几本书就被当成进化论专家)宣扬有神论的专栏文章。科普难免犯错,但是科学的底线不能突破,否则成了伪科普。

——方舟子批评部分媒体宣扬“有神论”

我一向把城市区分成四类; 有的城市地平线以上的景色比地平线以下的美. 有的城市地平线以上的景色比地平线以下的丑. 有的城市地平线以上的和以下的景色一样美. 有的则是地平线以上的和以下的一样丑.

——朱德庸评论城市

两千年来,中国一直有这个规律———做工不如做商,做商不如行商,行商不如官商。也就是说,种田的不如开米店的,开米店的不如长途贩运大米的,而贩运大米的不如握有经营执照的。

———知名财经记者吴晓波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它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自己的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

———网友解说何为青年人的幸福

很少人愿意为大公司拼命,因为大公司无法准确测量每个员工的贡献。团队越大,个人的回报就接近于整体的平均值。而在一个几人的小公司,如果都是明星阵容,而且人人持股,那每个人就会发挥出潜能。因此Steve Jobs说,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的那十个人。

——前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现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同的“价值观”

一位父亲给女儿的择偶之道:男人的身高和智商成反比、男人的外貌和才气成反比、男人的热情和贫富成反比,男人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结合体。你可以自己决定更看重哪一点,但不可贪心,你不可能把这些都占全了,必须有所取舍……天下乌鸦一般黑,想找个白乌鸦的想法本就是错的。

——网友“天空永远蔚蓝”

最近,京藏高速正在办大型车展,参展的有拉煤车、拉砖车、拉菜车、拉瓜车及各种品牌高档轿车和老爷车,参观者云集。因停车场已无位置,请后续参观者步行前往,特告。

京藏高速拥堵了100多公里,已持续七天,上千辆车滞留。这样的路况怎么好意思收费呢?收也不能收“高速费”,只能收停车费。

上一篇:《明天,我们毕业》评课稿下一篇:集体:《少年中国说》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