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处置办法

2024-11-04

国有资产处置办法(通用8篇)

国有资产处置办法 篇1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许政[2008]53号

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八月十四日

###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房屋资产处置管理,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市政府令第12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处置原则

市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处置土地、房屋和公共资源,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严格程序、严格审批的原则进行。

二、审批程序

(一)拟处置土地、房屋资产的单位提出土地、房屋处置申请,上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财政部门;

(三)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调查论证,提出处置意见上报市政府;

(四)市政府召集监察、审计、国土、房管、财政等部门研究审议,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三、处置办法

(一)申报单位处置土地、房屋资产需向财政部门提交下

(六)按照“建新交旧”、“迁新交旧”原则,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取得新的土地房产后,原土地房产收缴财政部门,由政府统一调配,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自行处置。

(七)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包括出售房产、土地出让收入,均属国家所有。土地出让收入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房产出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缴财政专户。支出按照资金审批程序办理。

四、监督管理

(一)财政、国土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定期检查国有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国有房地产转让全过程,查处违规处置国有资产和失职渎职行为。

(三)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超越权限,擅自处置土地、房屋资产的;

2.弄虚作假,隐匿国有资产的;

3.营私舞弊,与买方串通低价转让土地、房屋资产的;

4.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国有资产出让金的;

5.未按时、足额将国有资产收益缴入财政专户的;

6.未按规定进场交易等行为。

(四)经办单位和监督检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

国有资产处置办法 篇2

一、资产购置和处置的程序的特点

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的工作都有其特有的过程和特点。在进行资产的购置之前, 首先要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 才能为资产的日后使用和提高其使用价值做好准备。而对于资产处置的特点的掌握上, 企业可以再充分了解其特点之后, 可以把资产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 从而为增加企业的利润提供多种途径。

资产购置的固定性和处置的方向性。在企业进行资产的购置计划里, 除了一些投资性的资产之外, 一般对某项资产的购置都是一种长时间性质的购置计划。在这一个特点上, 企业的资产的采购工作与其他的原材料的采购工作的特点是相类似的。在这个特点的考虑之下, 企业应该在资产的购置计划中应该以一种较为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一方面, 这就与资产购置的固定性的特点相适应的, 可以使资产的购置提供一种稳定而有效的购置计划。而另一方面, 企业遵循资产购置的固定性的特点有利于使资产在一种较为详尽的使用过程中得到效率较高的利用, 从而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在资产的处置方面则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企业进行资产处置的过程中都有着特点的方向, 如将资产进行出售、转让、折旧和报废等过程和方面的处理就是这种处置的方向性的体现。这是与资产购置的固定性相对应的特点。

资产购置的长期前置性和处置的短期性。在企业进行资产购置当中, 对资产的要求一般是为了特定的生产经营需要, 因而供应给企业的资产就会因为要适应企业的不同需要和技术条件去进行资产供应。因此, 资产的生产过程就会造成较长的周期性, 最终导致在企业提出相关的采购方案到收到采购的资产的订单之间的前置性比较长。与此同时,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商、细节协议和合同的签订指导采购和发货的过程的监督与相关条款的商榷等都是需要进行逐一核对的内容和项目。而相对于购置的长期的前置性来说, 资产的处置则表现出了短期性的特点。因为, 在企业进行资产处置的过程当中, 需要从时间上确保机会效益的最大化。处置的方案确认得越晚, 资产的使用期限越低,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的收入就越不利。

资产购置的高成本的一次性投资和资产处置的灵活性处理。资产的购置一般是一项长期性的投资, 而其成本价格相对于原材料等相对较高。其资金回笼的形式通常是以对资产进行定期折旧的形式来逐步实现的。而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 资产的运输和修理等过程费用占据了整个成本费用的一大部分, 这些费用要远远高出资产初始购买时期的价格。整个资产的使用和修理成本也被称为最终使用成本, 企业的管理者在购置资产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最终使用成本的高低及其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而资产的处置则表现出了灵活的处理性。在企业决定将一项资产进行处置之后, 在最终没有确立起处置方案之前, 企业都可以把该资产的处置的方案修改, 使资产的处置收益达到当时的最优情况。例如, 对资产回购的处置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企业在决定把资产出售出去的时候, 与购买方签署一个回购协议, 相方承诺在到了某一个特点的时间点上, 出售企业从购买方手上回购该资产的所有权。

二、从资产购置和处置的程序与方法的特点中得到改进其工作启示

资产购置的程序和方法主要包括有:编制企业的资产采购计划、核审资产采购方案、确立资产的购置计划、企业各个分支机构和分管部门按照方案进行资产的购置申请、资产采购、资产的检测和验收、资产的转移和交接、资产的最终结算、资产的安装和投入使用、记录资产使用的会计凭证。而资产的处置的程序和方法主要有:资产的待售、资产的出售、资产的转让和资产的报废等。结合上述的资产购置和处置的程序和方法的特点, 先把其中得到的工作改进启示列举如下:

应该结合资产购置的固定性和处置的方向性的特点, 把购置资产的方案编制、审核、确立和施行的环节与处置资产的待售的环节充分结合在一起进行全盘的考虑。在进行资产购置方案的编制、审核、确立和施行的过程中, 都离不开对处置资产的相关因素的考虑。在资产购置的过程之加入对于资产处置的因素的考虑, 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一种长远的目光对资产的现时价值和未来价值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判断, 从而为企业的资产采购的决策提供更加多方面的参考角度, 最终促进企业资产的价值的最优化。而在资产的待售环节的处置则是其购置方案所导致的最终结果, 其结果的正确性和效益性都需要企业将购置和处置的相关的过程进行仔细分析。

应该结合资产购置的长期前置性和处置的短期性的特点, 将资产的转移交接和投入使用等相关的环节与资产的处置的出售和转让环节结合在一起进行通盘的考虑。资产的长期前置性使资产从采购到检验收获和投入使用的阶段呈现出一定长时间的周期性。在这个周期当中, 资产很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性或者主观性的原因而导致资产的价格和价值有所变动, 从而导致企业的采购方案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 就需要对资产购置的短期性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探讨。当资产因为在采购周期中出现任何意料之外的状况的时候,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地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 依据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去对资产的处置进行决策, 从而避免企业的损失。

应该结合资产购置的高成本的一次性投资和资产处置的灵活性处理的特点, 把资产购置的成本结算等环节和资产处置的所有相关的环节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企业的资产由于存在高成本性, 在其进行成本结算的时候应该把资产的处置方案的因素也进行一并考虑, 使企业在进行成本统计的过程中把握好资产的市场价格等相关的因素的特点, 从而使企业可以尽可能少地受到资产高成本性的压力的影响, 促进企业对资产进行灵活有效的管理和处置。在此基础上, 企业就可以保证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促进资产的合理科学的运用, 为建立起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多种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德敏.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制度[J].经济学动态, 2012年第4期.

国有资产处置办法 篇3

一、《办法》的适用范围和管理对象

《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市属及区县属破产国有企业档案的处置”。

国有企业破产,档案处置工作是其破产工作的重要内容,需处置的档案包括“企业自成立起至破产清算终结止形成的全部档案”。这些档案从门类上分,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从载体上分,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实物等;从形式时间上分,包括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阶段和进入破产清算阶段形成的档案。

二、关于修订的主要内容

根据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暂行办法》中存在的一些疏漏,我们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一是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方在档案处置工作方面的职责。如根据国家央企档案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协调市国资委同意,增加“市区县档案局与市、区县国资委共同监督指导破产国有企业做好档案处置工作”等内容。二是加大了对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与监管力度。如在具体组织档案处置方面,增加了破产企业应成立档案处置工作領导小组的规定;在强化监管方面实行档案处置方案审核或备案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主管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掌控。同时,经协调市国资委主管部门同意,增加“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召开破产协调小组会时,应对档案处置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提出要求”的内容。这两项新增措施前后衔接,目的是切实保证档案处置方案审核或备案制度的落实。三是进一步细化了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相关规定。如增加了破产企业移交档案时限的规定;增加了破产企业要对留存档案提出解密划控意见的规定;增加了“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应符合档案馆接收档案的相关规定”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了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流向,明确规定市、区县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破产,要将档案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破产企业向档案馆寄存档案及其相关费用问题等做出了规定等。四是依法加强对档案处置方面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依据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在档案处置方面的违法行为,并将处罚额度由原文件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调整为“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增加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等。

三、有关部门、破产国有企业在档案处置工作中的职责

国有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一般比较重视资产的处置和人员的安排,档案处置工作有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档案处置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如档案鉴定工作无人负责,破产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无法及时收集归档等。因此,在档案处置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企业主管部门以及破产国有企业等多方的作用,加大对档案处置工作的督导力度,强化破产国有企业领导对档案处置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列入破产工作程序,与其他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各类档案得到妥善处置。《办法》依据有关文件,进一步细化了有关部门在档案处置工作中的责任。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

政府有关部门在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中,应起到政策引导、宏观监管和组织协调的作用,保证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与破产工作同步进行。从目前看,破产国有档案处置工作所涉及的政府部门主要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等。其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监督指导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主责部门,但是,仅仅依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又很难对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因此,有必要通过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合,实现监管工作的条块结合,加大对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宏观监管力度。为此,《办法》规定:“市和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本行业、本系统的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二)破产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按照市国资委有关文件的要求,“监管企业中有拟破产子企业的,要成立企业破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对企业破产全过程负总责。”档案处置工作是破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破产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破产国有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进行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并进行具体指导,监督落实情况,确保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得到妥善处置,防止档案的流失。为此,《办法》规定“破产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破产国有企业档案的价值鉴定和清理移交等处置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办法》中所说的破产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是指破产国有企业的上一级企业,即一级企业负责组织所属二级破产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二级企业负责组织所属三级破产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依此类推。

(三)破产国有企业的职责

档案处置主要工作由破产企业具体实施,其档案处置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破产国有企业应加强对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破产国有企业应成立档案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企业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清算机构有关人员、企业主管部门档案工作负责人和破产国有企业档案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档案处置工作,研究处理有关重要问题。”

其次,破产国有企业应专门制定档案处置方案,报请相关部门审核后执行。档案处置方案未经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破产国有企业应根据资产、专利、商标等归属,专门制定档案处置方案,一般应包括各类档案的流向与归属,对企业现有档案进行清理、鉴定、保管等工作的人员、经费安排及时间节点,档案处置工作的最终完成时限等。档案处置方案的审核部门分别是:市和区县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企业破产,档案处置方案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召开破产协调小组会时,应对档案处置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国有企业下属的子企业破产,档案处置方案由该企业主管部门逐级审批后,报一级企业审批,再由一级企业根据其隶属关系,及时报市或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破产国有企业在开展档案处置工作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是收集、整理、统计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清点库存,做到账物相符,并编制企业历史沿革、档案全宗介绍。此外,还要进一步开展档案的收集工作,将散存在领导及各部门的文件及时归档,确保企业档案的完整。

二是按有关规定做好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具体工作要求是:(1)鉴定工作在企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下,由破产国有企业分管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档案机构负责人等组成的鉴定小组负责,对档案进行直接鉴定。鉴定工作完成后,写出鉴定报告。(2)对拟留存的档案,为便于接收方进一步做好破产企业档案安全保管与提供利用工作,应进行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工作,并写出档案利用说明。(3)对拟销毁的档案造具清册,经破产国有企业领导人审核,由企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方可销毁。销毁档案需由2人以上监督,监销人员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清册由破产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永久保存。为保证破产国有企业资产清算的顺利进行,拟销毁档案应在清算工作完成后再进行销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拟销毁档案的审批应逐级审批,最终审批权在一级企业,并由一级企业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三是按照档案的流向分别编制档案移交目录,档案移交目录应一式两份,由交接双方签字,分别保存在接收方和企业主管部门。为保证纳入进馆范围的破产企业移交档案的质量,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应符合档案馆接收档案的相关规定(包括全宗介绍、利用说明、纸质案卷目录一式三份,电子目录一份)。

四是协助破产管理人做好企业破产工作中所形成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移交工作,并由破产管理人立卷归档后,向企业主管部门移交。

第四,破产国有企业一般应当在破产工作终结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部档案的移交工作。市、区县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要在此期限内,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档案和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档案,以及在破产清算工作中形成的档案,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破产工作的终结以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公告之日为准,《办法》将档案处置工作的完成实现规定为破产终结之日后30个工作日内,主要是考虑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终结后,需持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的裁定书,向破产企业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待注销登记工作完成,注销登记材料归档后,破产国有企业才能将齐全完整的档案移交企业主管部门或同级国家档案馆。

四、破产国有企业档案的归属与流向

《办法》在第十三条规定了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的一般归属与流向,基本保证破产企业的各类档案都能得到妥善处置。具体是:

(一)基建档案、设备仪器档案随其实体归属。基建档案、设备仪器档案是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仪器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这些档案必须与实体一同处置,才能保证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仪器今后的使用和维护。

(二)产品、科研档案(其中含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档案)按有关政策法规办理;没有规定的,由破产管理人和破产财产收购方双方商定处理;没有收购方的,移交企业主管部门。

(三)企业干部职工档案随人员归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企业干部职工档案是指他们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流向与人员流向一致,即人员如果被分流到新的企业,其人事档案交由新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被有偿解除合同(买断工龄),则与企业完全脱离关系,那么人事档案应与人员一样,交由街道管理。

(四)会计档案依据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

(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档案和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档案移交企业主管部门。市、区县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将上述档案移交同级国家档案馆。上述档案是我们常说的文书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史,是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材料,必须妥善管理。具体流向为:如果一级企业破产,由于这些企业全部是北京市档案馆进馆单位,這些档案由北京市档案馆接收进馆;如果是二级以下的企业破产,这些档案由上一级企业接收。

(六)暂无去处的档案,移交到企业主管部门。这是《办法》特别规定的兜底条款。由于企业档案的复杂性,可能会有一些档案不在上述五条规定的范围内,这条规定就能确保企业全部档案都得到妥善处置。

五、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费用

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档案处置工作所需费用主要包括档案的清理、鉴定的人工费、办公用品费,以及档案保管所需费用等。鉴于企业破产费基本用于清偿债务和人员安置等,不能保证档案处置所需经费,因此,《办法》规定:“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档案的清理、鉴定、保管等工作所需费用,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支付。”此外,根据要求,企业主管部门应接收破产企业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档案,但是,部分破产企业的主管部门档案库房紧张,没有能力接收保存大量破产企业的档案。为此,《办法》规定:“企业主管部门确无保存条件,可将下一级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寄存在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保管费从破产费用中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由该企业主管部门支付。”如果上一级企业主管部门无力支付,则档案处置所需费用的支付方逐级上移,直至一级企业,保证各项经费能够落实。

六、处罚

为保证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档案的损失,《办法》依据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对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从三个层面做了规定。

给予行政处分的:《办法》规定,擅自处理档案,拒不接收应当由受让方管理的档案,以及造成档案损失或有严重后果的,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者及相关领导人给予行政处分,以保证企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好档案处置的责任。

给予行政处罚的:依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在档案处置工作中,凡有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涂改、伪造档案的;擅自出卖或者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及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的;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等上述五项违法行为的,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根据有关档案的价值和数量对责任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追究刑事责任的:违反《档案法》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学校固定资产处置办法 篇4

为了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增强管理和使用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使用期限,加强对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充分发挥闲置固定资产的作用,提高仓库的有效使用率,特制定本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要求全校各部门要认真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坚决制止固定资产处置中各种违纪行为。

一、处置资产总价值

处置资产:黑白板6块,每块720元,共计4320元;脚踏风琴1架,价值800元。总计5120元。

二、资产处置原则

1、学校资产的处置,须在校长的领导下,校资产使用部门配合校总务处负责组织实施,其他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擅自处置资产。

2、原高价值的教学设备,现在已经损坏的,或已经淘汰的,或不能修复使用,或维修费用过高没有修复价值的,可以申请报废。原低价值校产,或是更新速度较快的教学设备,确实陈旧、损坏或技术落后的,可以申请报废。

3、因达不到教学要求而淘汰的电子设备、教学设备等资产,可以申请报废。

二、处置资产残值的确定

处置资产的价格和残值的确定,必须经资产管理部门组织评估,采取集体定价或招标处理的办法确定。

三、资产处置方案

处置已批准报废的大宗固定资产,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采用竞价或招标方式进行,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收益。

1、拍卖工作由资产管理处负责组织,一般情况下由资产管理处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价值较大或批量的废旧物资应邀请监察、审计、财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

2、拍卖前向校内外发布拍卖公告,通告拍卖标的物的情况、拍卖时间、展示地点、参与竞买者应办理的手续等事项,动员潜在人员参与竞买,增加拍卖透明度。

3、在拍卖活动中,参与竞买的单位应在三家以上,拍卖以竞买人的最高应价确认后方可成交,以便得到最好的价格,为学校争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4、经批准报废的大宗固定资产,拍卖前由资产管理处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废旧物品的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最低保留价,拍卖未能达到保留价格则不能成交,可另择时机重新拍卖。

5、竞买成交后,买卖双方应在五内付清款项,办理交接手续,资产管理处将有关资料归档,所得款项全部上缴学校财务处。6.资产处置总残值不应小于资产评估报告评估值,并应将处置残值全额上缴国库。

自行处置固定资产领导组

组长:石进忠

成员:赵志光

王全周闫美玲

张瑞霞

国有资产处置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我们制定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有关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局。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09〕167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即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经费在国务院系统的人民团体,以下简称各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转移或核销房屋、车辆、设备、家具和其他国有资产产权的行为。

第四条 国有资产处置应当坚持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和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国有资产处置应当与资产配置、使用和回收利用相结合,逐步建立资产共享、循环利用机制。

第六条 拟处置的国有资产应当产权清晰,权属关系不明或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不得处置。

第二章 房屋资产处置

第七条 房屋资产处置方式主要包括调配、置换、转让和拆除等。

第八条 房屋资产处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符合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处置方案。

第九条 房屋资产调配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根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房屋总体情况,结合各部门实际需求和房屋使用现状,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系统内统一组织划转和调整。

第十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与系统外单位进行房屋资产置换,应当进行评估论证,合理选择补偿方式,确保房屋资产保值增值,具体方案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履行相应程序。第十一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原则上不得转让,确需转让的,须经审批同意。国管局对拟转让的房屋资产可以优先调配使用。

第十二条 房屋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拆除的,应当经房屋安全质量部门鉴定,符合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有关规定。

因项目建设需要拆除的,应当符合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管理相关规定,并履行相应程序。

因城市规划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还建或异地置换的方式进行补偿;确实不能还建或异地置换不能满足需求的,采取货币补偿方式。

第十三条 各部门处置房屋资产须报国管局审批,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

(四)建设用地批准书、工程决算书;

(五)涉及房屋资产调配的,另须提供调入和调出单位的需求及方案;

(六)涉及房屋资产置换、转让的,另须提供评估报告和草签合同;

(七)涉及房屋拆除的,另须提供危房确认书或市政规划方案、拆迁通知书、拆迁补偿协议书等。

第三章 车辆资产处置

第十四条 车辆资产处置方式包括置换、厂家回收、调剂、公开拍卖、变卖、捐赠、报废和报损等。

第十五条 车辆资产处置应当与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使用管理和配备更新相结合,合理选择处置方式。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和行驶里程的车辆,原则上不得进行处置。

第十六条 车辆调剂由国管局依据各部门车辆编制、存量状况及需求,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系统内划转和调整。

第十七条

车辆捐赠应当以支持公益事业或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为目的。

第十八条 对纳入编制管理、达到更新标准的公务用车,由国管局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的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后,实行厂家回收或置换。其他车辆可采取公开拍卖、报损或报废的方式处置。

第十九条 部级干部用车和机关公务用车处置,须报国管局审批。其他车辆处置,由各部门负责审批,列入国有资产决算报告。

第二十条 申请处置车辆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待处置车辆明细表;

(三)证明车辆原始价值的有效凭证,包括车辆调拨单、原始发票或收据,记账凭证复印件和固定资产卡片等;

(四)车辆行驶证复印件;

(五)资产管理部门和车辆使用部门、财务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

(六)涉及车辆调剂的,另须提供调入和调出单位的车辆编制、存量和需求情况;

(七)涉及车辆捐赠的,另须提供受赠方的基本情况和草拟的捐赠协议;

(八)涉及车辆拍卖的,另须提供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

(九)涉及车辆报损的,另须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或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等;

(十)涉及车辆报废的,另须提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专业技术鉴定部门提供的鉴定报告。

第四章 设备、家具及其他资产处置

第二十一条 设备、家具及其他资产处置方式包括调剂、捐赠、变卖、报损和报废等。

第二十二条 设备、家具及其他资产调剂和捐赠,参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有关规定执行。

无法调剂的设备、家具,可采取捐赠、变卖、报损或报废等方式处置。

第二十三条 设备、家具及其他资产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报废标准或达到规定的最低使用年限。达到最低使用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资产,不得报废。

第二十四条 信息系统和软件资产处置应当优先整合利用。无法整合利用的,应当经专业技术鉴定后,严格履行处置程序。

第二十五条 货币资金、存货、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损失的认定和处理,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资产核实的相关规定执行。

经批准核销的不良债权等损失,应当实行“账销案存”,并进行清理和追索。

第二十六条 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转让,须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第二十七条 各部门机关和机关服务中心等对外投资事项、单价或批量价值200万元(含)以上的资产(不含房屋、车辆)处置事项,由各部门审核后报国管局,国管局审批后报财政部、审计署备案。其他资产(不含房屋、车辆)处置事项,由各部门审批后,列入国有资产决算报告。

第二十八条 申请处置设备、家具及其他资产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待处置资产明细表;

(三)证明资产原始价值的有效凭证,包括原始发票或收据、记账凭证复印件和固定资产卡片等;

(四)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

(五)涉及调剂的,另须提供调入和调出单位的设备及家具存量和需求情况;

(六)涉及捐赠的,另须提供受赠方的基本情况和草拟的捐赠协议;

(七)涉及变卖的,另须提供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

(八)涉及报损的,另须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或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等。

第五章 资产处置平台

第二十九条 国管局负责建立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平台,包括资产调剂捐赠、进场交易和电子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平台等,并提供资产评估、鉴定和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

第三十条 各部门拟调剂、捐赠的资产,须通过调剂捐赠信息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有资产配置需要的部门,可以提出调入申请,国管局负责组织调剂。

第三十一条 各部门经批准变卖或报废的资产,应当通过资产处置平台实行进场交易或统一回收处理。

对于计算机硬盘、复印机信息储存部件等信息存储载体的资产报废,应当符合安全保密的有关要求,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

第六章 收入及账务管理

第三十二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变卖收入、置换收入和报损报废的残值变价收入等。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第三十三条 各部门应当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如实反映和缴纳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不得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

第三十四条 各部门应当根据资产处置批复,按规定及时调整资产、财务账目,办理产权变动登记等相关手续。

第三十五条 各部门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资产处置档案管理。资产处置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应当完整、真实。

第三十六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发生机构变动(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应当依据资产调整方案和资产处置批复,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并在国有资产决算报告中反映。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监督工作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定期抽查相结合。

第三十八条 国管局和各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三十九条 各部门在资产处置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管局和相关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权属不清、有争议的资产进行处置,或未经批准擅自处置的;

(二)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或其他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

(三)规避评估程序,或在资产评估、审计等活动中,提供虚假材料、干预评估机构独立执业的;

(四)将已获准调剂、捐赠、报废的资产继续占用或采取其他方式处置的;

(五)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资产处置收入的;

(六)其他造成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四十条 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按规定报送或报送虚假报告,资产处置档案管理混乱造成档案缺失的,由国管局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各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资产处置管理的实施办法,报国管局备案。

第四十二条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土地资产处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4号)及国土资源部、国管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其他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确因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对外投资的,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其资产处置事项由各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管局负责解释。

国有资产处置办法 篇6

法》

《吉林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附件1:

吉林省行政单位

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的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第三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第四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按规定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没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进入省级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处置,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其它方式公开进行处置。

第二章 资产处置范围

第五条 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三章 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第六条 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第七条 省财政厅负责省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及监督管理。

(一)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直部门

1、其下属单位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一律报省财政厅审批。

2、除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货币性资产损失外,其下属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单价或批量,下同)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省财政厅授权由省直主管部门审批,省直主管部门应于每季初10日前将上一季度本系统汇总的国有资产处置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其下属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省直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二)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直部门本级和非垂直管理的省直行政单位,资产处置一律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八条 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备案价值,确需降价的,超过10%,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九条 市(州)、县(市)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资产处置限额由本级财政部门自行确定。

第四章 资产处置方式

第十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主要包括无偿转让(调剂)、对外捐赠、出售、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无偿转让(调剂),是指以无偿的方式变更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二)对外捐赠,是指行政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给合法的受赠人的行为。

(三)出售,是指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四)置换,是指行政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五)报废,是指由于单位国有资产已达到使用年限而出现老化、损坏、市场型号淘汰等,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六)报损,是指单位国有资产发生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第五章 资产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进行资产处置,按照审批权限,需报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进行资产处置,按照审批权限,需报财政部门审批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下属单位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本级,直接报送财政部门。

(二)财政部门对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

1、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2、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先进行评估,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经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产处置申请函;

(二)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三)资产统计报告;

(四)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五)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六)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须提供相关行为的批文;

(八)处置房屋建筑物、国有土地和车辆的,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车辆行驶证等,以及拟处置的房屋建筑物和土地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政府规划用途等材料;

(九)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章 无偿转让(调剂)、对外捐赠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资产无偿转让(调剂)。

(一)跨部门、跨级次行政单位之间无偿转让(调剂),由转让方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二)同一部门内部,行政单位之间、行政单位与事业 单位之间无偿转让(调剂),由主管部门审批。

(三)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直部门,系统内单位之间无偿转让(调剂),由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对外捐赠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一)捐赠单位应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订立捐赠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二)单位对外捐赠资产,报批时应提交如下资料: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部门、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三)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及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

第七章 出售、置换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资产出售,需提供资产出售方案,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买方的基本情况,草拟的意向性合同等。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资产置换,需提供置换双方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权属证明,是否设置为抵押、担保物,置换协议,双方单位的法人代码证复印件,上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近期的财务报告。

第八章 报废、报损

第十八条 行政单位资产报废、报损处置申报,需提供报废、报损价值清单;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因房屋建筑物拆除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建筑物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建筑物拆迁补偿协议。

第九章 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当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或临时机构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或临时机构撤销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置。

第十章 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审批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批准文件是单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调整有关账目的依据。资产处置单位凭实际成交价格及审批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准文件调整有关账目。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收入等,应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直单位,按照《关于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产[2007]405号)及《关于变更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授予缴库方式的通知》(吉财库[2008]25号)的规定执行。市(州)、县(市)单位资产处置的收入管理,由各地财政部门自行规定。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发布前有关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八条 市(州)、县(市),可依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附件2:

吉林省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按规定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没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进入省级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处置,处置资产金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其它方式公开进行处置。

第二章 资产处置范围

第五条 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三章 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第六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第七条 省财政厅负责省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及监督管理。

(一)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二)除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货币性资产损失外,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单价或批量,下同)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由省财政厅授权主管部门予以审批,主管部门应于每季初10日前将上一季度本系统国有资产处置汇总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八条 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备案价值,确需降价的,低于评估价10%(含10%)的,由主管部门批准,超过10%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市(州)、县(市)财政部门负责本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资产处置限额由本级财政部门自行确定。

第四章 资产处置方式

第十条 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无偿调拨(划转)是指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资产占有、使用权的处置行为。

(二)对外捐赠是指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给合法的受赠人的行为。

(三)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四)资产置换,是指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差价)的资产处置行为。

(五)报废是指按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六)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有关规定对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七)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发生损失,须进行账务核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五章 资产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按审批权限需报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处理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按审批权限需报财政部门审批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

(三)财政部门对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

1、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2、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先进行评估,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四)事业单位召开或举办重大会议、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产处置申请函;

(二)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三)财务报告;

(四)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五)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六)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单位资产处置公示材料;

(八)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须提供批准相关行为的文件;

(九)处置房屋建筑物、国有土地和车辆的,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车辆行驶证等,以及拟处置房屋建筑物和土地的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政府规划用途等材料;

(十)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章 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

第十四条资产无偿调拨(划转)主要包括: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资产;撤销、合并、划分移交的资产;隶属关系改变,上划、下划移交的资产;政府、部门各类文件指定无偿调拨(划转)的资产;其他需调拨的资产。

(一)同部门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之间以及事业单位对企业的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按规定权限审批;

(二)跨部门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不论资产原值多少,接受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协调一致后,划出方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并附接受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

(三)跨级次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省级单位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的,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地方单位无偿调拨(划转)给省级单位的,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附接受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对外捐赠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一)捐赠单位应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订立捐赠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二)单位对外捐赠资产,报批时应提交如下资料: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部门、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三)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及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

第七章 出售、出让、转让、置换

第十六条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时,需提供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方案,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买方的基本情况,以及草拟的意向性合同等。单位所办企业或所持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3号令)执行。第十七条资产置换须提交如下文件和资料:

(一)置换对方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提供双方拟置换资产的权属证明,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

(二)置换对方为企业,需提供权属证明,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如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置换的意向性协议,对方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一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近期的财务报告。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进行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受让方、置换对象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权益未发生改变的,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以不评估,以协议方式进行处置。

第八章 报废、报损

第十九条资产报废、报损,须提供如下文件和资料:报废、报损价值清单;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应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第二十条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等申报处置时,须提供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死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交相关法律文书。

第二十一条货币性资产损失,按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单位内部证据。

第九章 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对其占用、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或临时机构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或临时机构撤销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置。

第十章 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审批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批准文件是单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调整有关账目的依据。资产处置单位凭实际成交价格及审批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准文件调整有关账目。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应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直单位,按照《关于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产[2007]405号)及《关于变更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授予缴库方式的通知》(吉财库[2008]25号)的规定执行。市(州)、县(市)单位资产处置收入的管理,由各地财政部门自行规定。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发布前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红河州严格把关规范国有资产处置 篇7

资产处置是国有资产的“出口”。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云南省红河州财政局严格把关,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一是报请州红河州人民政府印发执行《红河州州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红政办发[2010]110号) , 明确资产处置范围和要求, 科学设置审批权限和程序, 强化处置收入管理;二是实地察看, 严格审批资产处置事项。2012年共受理州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申请88份, 经实地查看和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比对审核, 共批准州级单位核销资产2, 358万元, 但因资产使用年限不到、手续不全、处置收入未缴清等原因未准州级单位核销资产5, 551万元。通过认真审核把关, 规范了国有资产处置程序, 实现了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三是集中处置, 努力实现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最大化。2012年州财政局公开拍卖州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20辆、房屋建筑物417平方米;协议转让土地及房屋建筑物48, 279平方米。资产处置成交总价6, 246万元, 已缴入国库资金3, 228万元。通过集中处置, 实现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最大化, 杜绝了各单位随意、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不规范行为。

如何规避资产处置引发的风险 篇8

法律风险及其成因

银行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被提起诉讼的常见问题和风险有以下几类:

因拍卖财产被第三方占有使用,导致被诉风险。近年来银行发生的此类案件有一定数量,此类案件风险在于处置抵贷资产时,当事行未对标的物状况尽到调查义务,如抵贷资产是否存在被第三方承租、合法占有等情况,导致在抵贷资产竞拍后买受人起诉银行,形成被诉风险。

因资产交易面积不符,引发被诉风险。此类案件风险在于处置抵贷资产时,当事行未对交易资产的面积认真核查,如未对资产真实面积与产权证面积相对照、未在拍卖前剔除资产中已被他方合法占有的面积等,导致该抵债资产被第三方买受后以银行交付资产面积与事实不符且存在违约为由起诉银行,形成风险。

因未履行告知义务,引发优先权纠纷。此类案件风险在于拍卖处置前,当事行对承租方未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或履行告知义务不符合法律规定,在抵贷资产处置后,承租方以银行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其丧失了优先购买抵贷资产的权利而诉讼银行,形成风险。

因违反合同约定,导致诉讼风险发生。此类风险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集中表现在当事行签约后因交付的房产或土地有瑕疵或无法交付,未能如约完成交付义务或在抵债资产拍卖处置后合同中的附属义务无法实现,导致买受方无法实现交易目的而诉讼银行。

因处置资产上存在为他方设定的抵押权而引发诉讼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司法解释规定,抵押人将已登记的抵押物转让给第三人,抵押物的转让并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抵押权人可以追及该抵押物行使其抵押权,取得抵押物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异议;如果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未通知抵押权人或告知受让人,转让行为无效,受让人应将抵押物返还抵押人;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对已登记生效的抵押合同,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可见,在银行对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后,当银行对抵债房地产享有的债权仅为普通债权时,则不能对抗该房地产上设立的任何一个抵押权人;如果银行对抵债房地产享有抵押权,其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在拍卖标的物上享有权利,如果银行闲置固定资产上有抵押权的,抵押权优于拍卖买受人权利。此类案件虽然在银行尚未发生,但是其隐含的风险不容忽视。

应对措施

诉讼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综合分析近年来银行在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领域发生的被诉案件,可采取如下措施防控法律风险:

抗辩买受人诉讼主体不适格。为此,结合相关法规规定,拍卖物买受人无权直接起诉银行有以下两种情形:(1)因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无权直接起诉银行(但可以要求法院追加银行为第三人),拍卖人承担责任后认为属银行责任的,拍卖行有权起诉银行(《拍卖法》第61条)。(2)拍卖物属于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拍卖物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有争议,未经司法、行政机关确权的;拍卖物尚未办结海关手续的海关监管货物的,如给买受人造成损失,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无权直接起诉银行(可以要求法院追加银行为第三人);拍卖企业给予赔偿后认为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企业有权起诉银行(《拍卖管理办法》第48条)。

标的物瑕疵方面的抗辩。从资产处置案例实践分析,引发诉讼案件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于权利人对标的物的瑕疵请求。瑕疵请求规则经常成为银行在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领域被诉案件的焦点问题。银行在抗辩标的物瑕疵请求时,应注意:(1)是否适当履行瑕疵告知义务。根据《拍卖法》第18条和第27条的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来源和瑕疵,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瑕疵。银行负有向拍卖公司对拍卖标的来源和瑕疵进行说明的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应在《委托拍卖合同》中得到体现。拍卖公司有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来源和瑕疵的义务,这种说明义务应在《拍卖会资料》和《拍卖成交确认书》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银行在《委托拍卖合同》中已向拍卖公司说明拍卖标的存在瑕疵的,如因拍卖公司未向竞买人说明的,银行不承担责任。(2)依法运用瑕疵声明抗辩权。根据《拍卖法》第61条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物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是如果拍卖人、委托人对拍卖标的物已做确定性的陈述,该部分内容就不得以“声明不保证”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同时,根据《拍卖管理办法》第53条的规定,拍卖企业、委托人明确知道或应当知道拍卖标的物有瑕疵时,免责声明无效。

优先权的主张及抗辩。在资产处置类纠纷案中,权利人提起诉讼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优先权问题。从诉讼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承包人主张建设工程价款的优先权以及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1)承包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及抗辩。由于建设工程是靠承包人付出劳动(或垫付资金)建造的,因此承包人对工程价款享有的债权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债权,为此我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除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优先受偿问题的批复》中又明确了“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和办理的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合同法》第286条的规定,认定建设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可见,虽然承包人的价款属债权,但因法律赋予其优先权,而具有特殊债权的性质和地位。即便银行对该工程享有抵押权或所有权,承包人也有从该工程中优先受偿的权利。因此,银行对抵债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拍卖处置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仍优于拍卖买受人的权利。

对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的法定抗辩有如下两种:一是建设工程的性质属不宜折价、拍卖的,承包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二是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建设工程约定的竣工之日起,承包人在法定6个月的期限内未行使优先权,则承包人丧失优先受偿权。这里的6个月属于除斥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延长。

(2)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及抗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3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民法通则》第78条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一般来讲,认为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优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对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抗辩:一是银行是否已尽通知义务。如在出卖前三个月已经通知承租人和共有人,而其未行使权利或出价低于买受人,则承租人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灭失。二是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权时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协议已在房屋所在地的房产交易中心登记备案,否则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

诉讼时效的抗辩。拍卖法对于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诉讼时效和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做了区别规定:根据《拍卖法》第61条,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一般为两年)。

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防控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有关法律风险,银行在抵入和处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认真审核资产产权证明文件。银行闲置固定资产和债务人抵贷的房地产,须同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债务人以无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贷的,须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债务人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以其开发的房地产抵贷的,须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证》等有效证明文件。交通工具、机器设备也需提供相关权利证明。

结合资产实际情况,做好现场核查工作。为确定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所有权的真实和有效,处置部门应提供对实物进行现场勘察记录以及到房地产管理登记部门核实产权证书的查询记录,从而确定抵贷房地产权属是否明确、有无争议,有无设定抵押、质押等他项权利;应提供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是否拖欠工程款、税款、土地出让金及其他费用的相关材料;应查明抵贷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是否被司法机关查封、冻结,是否属于限制、禁止流通物。

对于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与他方签定协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例如,闲置固定资产出租的《租赁协议》、闲置固定资产和抵债资产维护工程的《承揽合同》、《抵债资产出租合同》和《委托拍卖合同》,都必须经本行法律审查后方可签定。处置部门要提供协议背景资料和交易对方的相关资料,对法律审查需要的材料进行补充。

上一篇:属于我的小屋700字作文下一篇:六街小学毕业班思想动员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