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共6篇)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 篇1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临危受命
了解罗斯福生平
分析罗斯福得以在总统竞选中取胜的原因
人物言论 图片直观 过程讲述
通过对罗斯福的认识,使学生获取良好的人生榜样,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辩证看待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思考其借鉴作用。
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结合当时背景,分析各项措施采取的缘由
原始材料 问题探究 过程讲述 媒体辅助
摆脱危机困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影响
分组讨论 思路设计:
1.教学重点:认识罗斯福、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3.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历史分析能力。突出重点,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握、概括和归纳,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景导入1】:
老师:现当今中国老百姓肩膀上扛着三座大山,同学们知不知道是哪三座大山啊? 学生:“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
老师: “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被中国人称作当代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事实上,在中国社会的方面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方面也是如此。2008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 :2008年恐怕是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形势、经济环境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国内经济发展还有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同学们能结合生活体会、身边例子谈谈有当前国家经济面临哪些困难与矛盾吗?
学生:物价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就业困难;汶川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老师:没错,大家对生活周围的观察还是很细心的。那么在国际社会方面又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学生:石油涨价,粮食涨价,整个世界都出现通货膨胀当中
老师:恩,很好。世界经济普遍危机潜伏,不仅仅包括中国。“反危机” 也成为当前的时代主题。在历史上,反危机的案例却也不乏其数,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其中一个“反危机”的经典案例——罗斯福新政,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为我们当下的困境的带来一些思考与启迪。
推进新课 【教师讲解】
课文分为三个子目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背景。
自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措施无法挽救社会的危机,反而使得社会矛盾发展越是激烈。大危机的爆发及蔓延,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普通人民在危机的打击下,绝望情绪普遍存在。大多数的美国人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迎来了1932年的总统大选。
【问题情景1】图片上的这个人是谁? 【合作探究】罗斯福 【过程评价】富兰克林•罗斯福代表美国民主党与胡佛角逐第三十二任总统。罗斯福以“新政”作为口号参与总统竞选,表明他一定会采取与胡佛反危机措施不同的新的应对措施。恰恰正是这个“新”字打动了大多数的美国人,罗斯福以绝对多数当选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当然罗斯福能够以绝对优势当选还有其他原因。
【人物介绍】材料1: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显赫的家族,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做过纽约州参议员、海军部副部长、纽约州长。1921年8月,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问题情景2】由以上那段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合作探究】即使是在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之后,他是保持着坚强的信念,没有自暴自弃,很坚强,很乐观。
【过程评价】很好,就是“坚强”与“乐观”。
【问题情景3】罗斯福由于一次意外而造成了终身残疾,他的政敌们也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同学们在看看这一段材料,这是罗斯福在竞选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回应他的政敌的攻击所说的一句话:
材料2: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
看完他说的这段话,可以发现他另外的什么优良品质? 【合作探究】直面困难,勇于战胜自我 【过程评价】面对政敌的攻击和挖苦,罗斯福没有气馁和绝望,他直面困难,勇于战胜自我。
【问题情景4】另外一段材料,继续发掘罗斯福的优秀品格。
材料3:此刻最应该说的是真话,完全坦白而大胆的真话。我们必须退却,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合作探究】信念坚定,无所畏惧
【过程评价】从以上几段材料,认识了罗斯福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正是这些原因,深深吸引了美国的民众,使得他登上了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的位置,开始实施他承诺的新政。
教师小结:罗斯福临危受命成为了美国的新一任总统,立刻采取措施一步步实践他的新政。我们接下来进一步了解他的新政,这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会为濒临绝望的美国民众带来什么惊喜呢?
【问题情景5】首先我们来看一段罗斯福就职演说的内容
材料4: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传,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
什么是所谓的“广泛的行政权”?
【合作探究】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过程评价】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挽救经济危机,充分地说明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那是一种失败的举措。罗斯福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的就是利用政府的权力去干预经济,以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
【问题情景6】再看看另外一段材料
材料5: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问题1:“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问题2:“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
问题3: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问题4: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纠正的是制度中的缺点,而并非改变制度。【自主学习】“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
【过程评价】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之下发生了重大的经济危机,难免有些人会质疑当前社会制度。而“彻底的革命”意味着要去推翻它,罗斯福政府本来代表的就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不可能实行“彻底的革命”去推翻它,也就是无法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反而是要去维护这种制度,而这也是他采取新政消除社会危机的真正目的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改革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政府权力来干预经济生活而已。
【情景导入2】利用多媒体播放介绍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影视资料,内容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通过影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
【过程评价】通过影片了解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重点内容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来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
【问题情景7】结合观看的视频阅读第二子目内容,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合作探究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方面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教师的讲解,补充逐步填写上附表1中的四个领域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具体内容、目的、作用。
板书写上课文题目“罗斯福新政”
利用图片及教材材料进一步说明危机的相关情况
经济危机的英文词汇(thegreatdepression)展示给学生用以强调美国民众的失望的深度。
板书“
一、临危受命”
打出ppt显示材料1
板书写上“坚强、乐观”
打出ppt显示材料2
板书写上“直面困难,勇于战胜自我”
打出ppt显示材料3
板书写上“信念坚定、无所畏惧”
打出ppt显示材料4
打出ppt显示材料5
ppt上分别打出:
“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
随着影片的进度板书逐步写上新政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
ppt打出“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第二阶段:1935年以后,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附表1
领域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目的作用
金融
《紧急银行法》
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增发货币; 成立联邦储备银行。
解决货币饥荒
监管银行,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银行信誉恢复,促进金融业正常运行,为工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了保障
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
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量等规则;
规定工人的基本权利,如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减少盲目生产,克服生产过剩; 缓解劳资矛盾、扩大内需。
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劳资矛盾有所缓和。
农业
《农业调整法》
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剩余的产品由政府收购、部分销毁或暂存仓库。
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
保证了农民利益,对农业的复苏起到积极作用;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社会救济和就业
《联邦紧急救济法》 《社会保险法》
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 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内需、保护环境
有助于社会稳定; 缓解了就业压力; 扩大了内需; 保护了环境。
【教师讲解】
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借助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其它广播公司等大众传播媒介,做过30次炉边谈话。“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通过直接与美国民众的直接交流,使得其了解政府的每一项措施。罗斯福政府通过传媒收到了稳定民心的功效。罗斯福的新政中的大部分措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推广的。1.金融业 材料6:
经济的萧条、信用的危机,终于导致1933年2月14日晚上整个美国银行开始总崩溃,各州的信托公司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银行成批地倒闭,全国银行库存黄金不到60亿元,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银行门前人山人海,挤兑风潮遍及全国,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跳动,证券交易所正式关闭。
【讲解】经济危机之中首先受到重创的是金融业,罗斯福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增发货币,成立联邦储备银行。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材料7:
第一次炉边谈话(3月12日)“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其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战胜恐惧。” 【小结】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4月份,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取额,表明了金融危机的暂时停止。2.工业
工业也倍受打击,罗斯福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应对危机: 材料8:
第二次炉边谈话(5月7日):罗斯福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订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工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议”。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和对女工、童工的残酷待遇。随之,《全国工业复兴法》出炉。【小结】与《全国工业复兴法》相配套的,有许多详细的行业法规,比如总统的再就业法规,该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愿意接受这项规定的,雇主将得到一个“蓝鹰”标志。许多小企业都自愿或被迫地接受了该法规,但是,绝大多数大企业在开始阶段都拒不加入“蓝鹰”行动。为此,罗斯福发布了第三次“炉边谈话”。材料9:
第三次炉边谈话(*月*日):“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接连不断。
【小结】工业复兴取得了一些成就,到1935年初“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建成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全国性样板;它部分地肯定了工人运动的斗争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人们热情洋溢,连前总统胡佛都表示赞成。
3.农业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材料10:
1.农产品大量滞销; 2.农民负债累累;
3.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讲解】政府在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问题情景8】政府为什么要限制农业的发展规模呢? 【合作学习】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 【过程评价】“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是目的,作用在于保证了农民利益,缓解社会矛盾。
4.社会救济
【过渡】在新政的实施过程中,唯一贯穿始终的是社会救济工作。最开始颁布的法律文件是《联邦紧急救济法》,开展单纯的社会救济。1934年开始,逐渐改为“以工代赈”,组建公共工程,吸引社会闲置的劳动力。材料11: 【小结】“以工代赈”的措施,增加社会就业,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问题情景9】罗斯福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我们前面讲过,罗斯福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政府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材料12: 罗斯福:“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到毁灭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材料13: 罗斯福:“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合作探究】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使得美国尽早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不是真正维护工人和小生产者的利益。
【过渡】罗斯福政府所采用的新政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掉美国社会的矛盾,但是它将美国从经济危机的低谷中解救出来,到了1940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恢复到了1929年危机爆发之前的状况。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关键性改革。下面我们来进入第三个子目的学习,分析它的影响及其意义。
【问题情景8】请同学们阅读第三个子目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自主学习】1.使美国经济摆脱危机走出的低谷; 2.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 【过程评价】假如没有新政使得美国社会摆脱经济危机,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呢?在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同日本、德国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的策略相比,“新政”无疑代表了一种进步、民主的解救危机方式,缓和社会矛盾,使得美国从经济危机的低谷中走出,防止了美国也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问题情景9】那么除了这两点这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 【自主学习】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过程评价】由国家干预经济发展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新模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除了课本上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评价,同学们对罗斯福新政有没有其他的认识呢? 【讨论发言】„„„„ 【教师补充评价】
b.促进美国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 反面:a.政府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甚至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降低私人企业的活力; b.并没有使得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
【课堂总结】理清知识线索以及课文重难点。
【作业布置】学习罗斯福新政,除了了解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我们同时也应该从这位总统身上看到一些人性的闪光点,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也是得益于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 篇2
一、历史教学中的设疑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 特别要关注教材中给出的原始材料, 包括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插图等, 充分利用好这些原始材料的设疑价值, 不仅有利于很好地梳理教材, 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也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之内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如例1: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 提高农产品价格, 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 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 屠宰了20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思考:罗斯福新政中为什么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教材第85页的历史纵横) 通过这样的设疑, 很好解决了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重点问题。
例2: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走的是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 妄图用战争摆脱面临的困境, 建立起一种军事型经济。这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打下了经济和军事基础。
思考:美国和德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从经济实力、政治、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教材第86页的历史纵横) 通过这样的设疑, 让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影响是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一教学重点。
例3:
(教材第85页的插图) 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 教师在设疑时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和锻炼的机会,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中的对话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应呈现开放性、多样化, 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而历史教学模式中“对话”显然达到了这一要求。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阵地。生生对话, 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合作交流, 寻求答案;师生对话, 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如例4: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 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 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 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 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 后经挑选、扩充, 日臻完善, 形成了他的“智囊团”。正是这个智囊团, 成为罗斯福作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 (金融委员会、工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 成员, 请你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教师可以这样操作:第一阶段, 教师提出活动方案, 学生分组协作, 探究交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两桌为一个单位相互讨论, 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 生生对话, 形成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去, 师生互动, 巡回指导, 在指导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 对话交流、展示成果、收获共享。教师请每个小组派出1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意见, 本组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并结合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研讨交流, 最后形成共识, 从而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
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下,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变得活泼有趣, 学生也能有条不紊地得出学习的答案。在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 学生发言大胆, 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其潜能得到激发, 学生在“思”“动”“答”“评”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历史教学中的延伸
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延伸, 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记忆的效果, 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养成。历史教学中的延伸可以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是介绍型, 如例5: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教材第86页原文)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呢?教师可作介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体制, 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到经济的运行和管理中, 并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罗斯福新政后资本主义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二是比较型, 如例6:
有人说, 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 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 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同之处:敢于直面困难, 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三是分析型, 如例7:为什么说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呢?教师可作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 就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也就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所以要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这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只谈到三种类型的延伸, 延伸的类型还有很多:如纵向延伸, 就是对教材本身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又如横向延伸, 就是联系到与课文相似或相对的内容, 呈发散状拓展。历史教学中的延伸方向广、途径多, 其深度、广度的把握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仔细斟酌, 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度, 过犹不及。
《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设计 篇3
本节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二、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也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3、学情分析
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相关内容;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理解新政特点,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政;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自由放任与罗斯福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想象法、探究法等方法学习有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通过新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新政”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实干家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五、教学难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六、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收集有关罗斯福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那么美国总统胡佛是如何对待这场危机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美国历史上杰出的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人民改革弊端,实行新政,从而摆脱了危机,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统治趋于稳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节“罗斯福新政”。
【设计思路】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思考本课的教学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干家罗斯福
教师:结合罗斯福生平资料及教材,介绍:罗斯福生于1882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12年患脊髓灰白质炎,双腿残废,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并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当时的总统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44年再次连任,1945年因脑溢血去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提问学生对罗斯福有何印象?
学生:比较有亲和力,意志力坚强。
教师: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面对危机和胡佛的做法一样吗?
学生:罗斯福就开始了大胆的试验,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政的内容。
二、實施新政
教师:先讲清新政的两个阶段:(1)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2)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然后再引用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新政的内容。
材料1: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分析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目的:恢复银行信用。
材料2: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问:《全国工业复兴法》是对什么进行调整?目的是什么?
学生:措施2: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目的:防止盲目竞争
材料3: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材料4: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问: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是如何调整农业的?根据材料一,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措施3: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
材料5:1935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图片: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问:根据课本和提供的材料,在社会福利方面,罗斯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1)举办救济;目的:稳定社会(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目的:稳定社会(3)推行以工代赈;目的: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新政内容: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探究问题一:罗斯福总统为克服危机采取的措施,与以前的政策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
学生:讨论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特点。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期下,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思路】本环节补充了几段材料,可以弥补教科书的局限,也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法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政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三、新政的影响
教师: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逐步走出了噩梦般的经济危机,经济也得到回升。美国人民高高兴兴地唱起了“幸福的日子又来了”的歌谣,庆祝经济危机的过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新政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对新政的影响认识不够全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积极性:对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办法,插手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控制,将混乱的经济纳入到一定的秩序之中,把偏离的路线拉回正常的轨道上。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认识新政的影响,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回答,然后呈现本课框架。
八、教学反思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新政的内容,新政的影响。难点
金本位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课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第三课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的例证。本课共三目,分别讲述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明确罗斯福上台及实行新政的历史背景。彩图描绘的是危机时期许多普通美国人栖身于破旧小屋,既能表明直观展示经济危机对美国人生活的打击,同时对引言中对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的文字说明起了补充作用,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引领学生回顾上课的结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引言的第二段文字中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这个词是本课的核心词,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新政”的“新”体现在哪里,引领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寻找与从前的不同之处,然后总结其特点。
第一目 临危受命
本目条理清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罗斯福当选为第32任美国总统及战胜对手胡佛的原因。建议教师在分析原因时加入对罗斯福早年经历的介绍,说明为什么罗斯福的形象更具亲和力。建议教师利用数据证明罗斯福的确是以绝对优势当选。1932年,罗斯福获得了2280万张选票,比胡佛多705万张,选举人票为472张,比胡佛多413张。民主党同时也赢得了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这次投票既是对胡佛政府的一次抗议,又是对罗斯福进行变革的明确授权。第二部分介绍了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准备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料回放”的相关材料说明罗斯福任职期间与胡佛任职期间处理危机的不同政策。
第二目 实施“新政”
本目大体上是总分结构,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总体说明罗斯福新政涉及到的领域。建议教师从“一系列”入手,说明罗斯福新政各项措施的由来。罗斯福在提出“新政”时,心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干预到什么程度,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第二阶段是1935年以后,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救济措施贯穿始终,所以新政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recovery、relief、reform)。第二部分是新政在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建议教师在讲述新政措施时,为让学生此后总结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多讲述新政各方面措施相关的立法。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因为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就职的第三天,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一天。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个别审理,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从这一天开始到6月16日,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立法,其中十五个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案就占1/3。例如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其成员银行拥有更大的节制权,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5000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国会还通过《证券交易法》,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在督促国会立法的同时,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3月12日是星期日,罗斯福第一次发表炉边谈话,直接与美国人民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能够收听到他讲话的人口大约有6000万,罗斯福向国民保证把积蓄存进银行是安全的。他说“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其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战胜恐惧。”次日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里人们开始排起了长龙到银行存钱,4月,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取额,这表明金融危机暂时停止。
在工业方面,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称之为“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该法的宗旨是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在各贸易集团之间进行合作。为此,成立了“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规章,到1935年初,这种“公平竞争”的法规多达750个。其中,有的法规规定禁止雇用童工,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此外,《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由国家调节雇主与工人的关系,工人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禁止以参加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这些举措无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到1935年初,有200万失业者重新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
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颁布《农业调整法》并据此成立农业调整署。农业调整署的职责是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克服生产相对过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中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农业调整署的具体做法及作用。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近70亿美元。讲述农业方面具体的新政措施后,建议教师展示1935年仍有近1000万人失业的数据,条件好的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的根本出发点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前提,只是在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所以采取的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它对美国经济复兴的作用有限。
新政中贯穿始终的措施之一是救济工作。在颁布《农业调整法》的同一天,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据此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联邦紧急救济署最初是向老人、残疾人、儿童和失业者发放紧急救济金,到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从1934年开始,开始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源于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初指定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的计划。它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1935年国会拨款45亿美元,加强诸如立体交叉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工程的建设。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田纳西河的开发,工程开始后,田纳西地区农村用电家庭由10%增加到90%。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三幅相关的插图说明“以工代赈”并引导学生评价“以工代赈”。“以工代赈”的措施,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
新政有些措施尽管受到欢迎,但其实施并非一帆风顺。1935年5月和1936年1月,最高法院先后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这激起了工会组织的激烈抗议。罗斯福坚持认为,没有有组织的工人群众的支持,社会无法稳定。在他的支持下,国会于1935年6月27日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用以代替被废除的工业复兴法第七条第一款。接着,国会又于8月14日通过《社会保障法》,开创了美国的福利制度。建议教师在这里一定要讲清楚,否则学生将工业方面劳资关系的调整和《全国劳工关系法》混淆。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的相关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相关问题。《社会保障法》包括三个部分: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疾人的救济制度。该法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劳动者,根据其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10—85美元的养老金;失业保险费为工人工资的2%,一半由联邦政府拨付,另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平均分摊。在此后的两年中,各州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惠及人数达2800万。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1935年国会通过了《财产税法》,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根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在讲述完新政在四个方面的措施后,建议教师引领学生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色。
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且其应对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这种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这是他与前任总统胡佛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最大的区别。
第三目 摆脱危机困境
本目层层递进,概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第一段主要从经济方面,第二段主要从政治方面,第三段主要从制度方面概述了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最后一段概述新政对美国及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出台,其措施几乎涉及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直接作用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同时,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平衡的状况。新政既保证企业家的利益,也保证贫困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水平,有利于危机时代的阶级矛盾,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恢复美国人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美国避免像德、日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的一系列关于救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的立法,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以后的历届政府的发展,成为今天美国的福利制度。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新政以后的历届政府,虽然仍有关于政府管制还是自由放任之争论,但分歧已不是政府是否应当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是干预程度多少的问题。建议教师比较分析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不同,进一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新模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议教师向学生解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建议教师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使危机继续蔓延,利用教材引言中的彩图及文字进一步说明危机的相关情况。引领学生得出上一课的结论:大危机的爆发及蔓延,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普通人民在危机的打击下,绝望情绪普遍存在。教师可将本次经济危机的英文词汇(TheGreatDepression)展示给学生加以说明。大多数的美国人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迎来了1932年的总统大选。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最初罗斯福所说的“新政”(NewDeal),其实没有具体计划,只是表明如自己上台一定会采取与胡佛反危机措施不同的新的应对措施。恰恰是这个“新”字打动了大多数的美国人,使得罗斯福在当年以绝对多数当选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当然罗斯福能够以绝对优势当选还有其他原因。
教师可以设问:还有哪些因素会使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呢? 简介罗斯福在当选总统之前的经历,渲染他的坚强性格。
教师可以继续设问:这个意志力坚强的总统真会带来新的应对措施么?这些应对措施与前任胡佛相比有何不同呢?进入第二目。
教师可用讲述法讲新政在前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失业,生活无着,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能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的根本出发点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前提,只是在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所以采取的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它对美国经济复兴的作用有限。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讲新政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与胡佛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且其应对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这种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题:上述罗斯福原本用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给美国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当给予相关的数据进一步补充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思想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国家经济活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的计划经济是否相同?说出理由。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新政实际上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教师在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可以进一步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成功的案例,它使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这种制度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入下一课做铺垫。
2.教学案例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人、美国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反法西斯战争政治活动家。出生于纽约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历史、政治和法律,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任律师。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战后,主张加入国际联盟。39岁时,在休假期间的一次游泳后,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他以惊人的毅力进行锻炼和温泉治疗,恢复走路能力,但终生借助拐杖。1928年,当选为纽约市市长并连任两届。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1932年,他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保证“我为我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这就是“新政”一词的由来。1933年3月4日,他发表“真正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那种无缘无故、毫无道理和毫无根据的恐慌”的就职演说。那时,他50岁,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上任第二天,他组织“智囊团”,积极开始推行“新政”。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这些立法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解题关键:了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出现的社会问题。思路引领:从立法内容入手,分析立法作用。
答案提示:救济金和养老金的发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购买力。财产税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社会的稳定。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解题关键:了解新政的内容及新政的实质。思路引领:从内容入手,结合内容分析影响。
答案提示:主要内容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和农业,开始推行社会福利等。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学习延伸:
解题关键:了解新政的内容及实质。
思路引领:建议教师在教学参考“资料注释”部分给学生补充更多的相关内容,引领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进而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新政实际上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创了一种新模式:美国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节录)
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这个伟大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将得到复兴,繁荣昌盛。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没有理由的和不正当的恐怖,它使我们从退却转向进攻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沈琪译,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年6月16日)(节录)
全国产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它授权总统批准“公平竞争”法规,以避免盲目的竞争与生产过剩。译自亨利·康马杰《美国历史文献》,第2卷。
第1节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傅任敢译,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第一次“炉边谈话”(1933年3月12日)
罗斯福担任总统后,为了让普通民众更好的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实情,避免恐慌,就每周通过无线电向全国民众发表谈话,用平和的声音向他们介绍政府已经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还有什么需要做。这是他就职一周后发表的第一次“炉边谈话”。选自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
到了3月3日下午,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开门营业。几乎全国各州的州长都发布通告暂时全部或局部地关闭了银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发布通告,规定全国银行休假,而这就是政府重整财经结构的第一步„„我们不仅将致力于使有信用的银行重新开业,而且将致力于通过整顿而促使别的银行取得信用„„我们这个伟大的全国计划能不能完全得到成功,当然要靠大众的合作„„对于人民给予的忠诚支持,我是感激不尽的„„归根结蒂,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你们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消除恐惧。我们已经准备好重建金融体制的手段;现在要靠你们大家给予支持,促其实现。
──赵涛著,《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
2.课文注释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在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整套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危机产生的理论,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由于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西方一直盛行以经济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行政干预理论对其无疑是一大冲击,而且由于其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三十年代的经济难题,因此凯恩斯被称为经济领域里的哥白尼和达尔文、资本主义制度的拯救者和“战后繁荣之父”。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时都不是万能的,凯恩斯主义同样如此。由于凯恩斯主义认为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源于私人投资与消费不足,因此它提出的解决危机的钥匙之一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拉动消费。凯恩斯主义信徒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他们认为个人节俭的美德会导致社会的灾难,储蓄和积累导致失业和萧条。凯恩斯正确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中生产不断扩大和消费相对缩小这对矛盾,但他开出的治疗经济顽症的处方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症状,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滞胀”出现的根源。因此西方有学者曾玩笑的说,凯恩斯不仅是“战后繁荣之父”,他也是“战后滞胀病之母”。
罗斯福新政的一些长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首先,由于经济的恢复,美国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再次,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由此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产生了对今天意义深远的影响。如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同时是美国连续几年空前严重的风灾、沙尘暴和干旱,在“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景区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再如“新政”促进美国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资助了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能够摆脱经济困难,进行独立创作,另一方面又受政府委托将艺术带到了学校和民间。罗斯福内阁更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新政”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参与,“思想库”一词由此而来。
3.学术观点
对罗斯福新政性质的评价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极端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很多保守派人士(如前总统胡佛)担心罗斯福将银行、铁路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国有化,并最终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比较激进的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学界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直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认为罗斯福并没有放弃其阶级属性,“新政”仍是为加强大企业主的地位,符合大资本家的利益,罗斯福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八十年代以后,这一评价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学者在承认罗斯福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对罗斯福“新政”做出了肯定评价,认为罗斯福虽然仍然信奉自由企业制度,却信仰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其推行的“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而是进步的。
对“新政”作用的评价
史学界对“新政”作用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即“功大于过论”、“过大于功论”和“功过参半论”。持“功大于过论”者认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基本上是一种进步现象,首先,“新政”挽救了危机,使美国人民摆脱了危机的困苦局面;其次,在缺少足够的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的时代,罗斯福所做的努力确实是开创性的;再次,罗斯福“新政”开启了美国以后历届政府实施国家干预政策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一剂良方,并在实质上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威;最后,在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同日本、德国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的策略相比,“新政”无疑代表了一种进步、民主的解救危机方式。持“过大于功论”者认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而且这一派论者还认为罗斯福扩大政府和总统权力、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作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增长。持“功过参半论”者则基本上综合了两方面的观点,然而这一派论者因持论不稳、立场含糊而受到史界攻击,早已不是主流思想。
“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
史学界对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启发而提出的,或者说凯恩斯主义是“新政”的理论根源。但八十年代后有学者认为,“新政”出台是在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甚至在其担任州长的1930年左右就开始提出并实施了,而标志凯恩斯主义形成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1936年才出版的。虽然凯恩斯在1933年就曾出版《走向繁荣》一书,书中提到把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解决失业投资效果联系起来考虑的想法,但其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在此书中并未成形,因此许多人不承认“新政”是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是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产物,《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就是为了找出危机的根源和应付危机的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斯福的“新政”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都是时事造就,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对“新政”一些具体政策的评价
罗斯福就职后首先面对的是濒于崩溃的美国金融业,他的应对方法是下令全国银行业立即歇业三天,“停止支付”,并于三日后要求国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这一措施虽然挽救了美国整个银行业使其免于垮台,但罗斯福的作法实际上违反了法律规定,越权接管了本应由美联储履行的职责。事后有人评价说,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立法都为行政干预司法开了恶劣的先例。
对于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学界也是毁誉参半,该法令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不允许商业银行利用公众存款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同时,为防止今后再发生灾难性挤兑,建立了一个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公众储蓄担保。批评者认为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反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因为当银行不能多业经营时,其风险分散的能力就受到了抑制。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来,美国分业制度极为盛行,有人再次以此为例来攻击《格拉斯》法禁止分业的措施。然而,时移事易,罗斯福当年的这一举措仍应肯定。
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贴鼓励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大量农产品、屠宰大量幼畜,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头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但有人认为农业管理方案并没有创造奇迹,实际上,负担被转嫁给了消费者和低收入农业工人。还有人认为农业法规并非针对贫困线以下的农业穷州,而是针对收入相对较高但因危机陷入萧条的农业州。由此可以看出,“新政”的农业政策是救济政策,而非扶贫政策。此外,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对农业提供的大量贷款和补贴虽然维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但却使得农民的生产独立性大为下降。
罗斯福新政教案. 篇5
[设计思想]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政的内容为新政的作用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略。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又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课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注重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课前准备] 收集好相关资料,完成媒体课件;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请同学在自学课文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网络或相关书籍了解罗斯福,并整理图片和文字材料,写出对罗斯福的简要说明文字)[设计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显示)在大家心目中美国是什么样的? 生:强大的,发达的
师:在美国历史上有一段特殊时期,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文化,请大家看图片,(展示胡佛屋、胡佛车)为什么会以总统的名字命名呢?
生3:胡佛反危机失败
师:同学说得都很好。民众面对这场危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政府出现,民众的期望能否实现,新的政府面对这场危机会采取什么措施,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
展示罗斯福生平,重现竞选时的精彩片段。
问:罗斯福临危受命,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改革具体有哪些方面。
问:请同学们看材料一回答,新政首先是从哪个领域开始的,取得了什么作用? 过渡:金融业是首选,那么多工业的改革就是这次改革的核心,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问:材料中的措施与之前的经济措施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作用。
过渡:在这场危机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农业,在农业方面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大家看材料 〔问题探究〕:有人对罗斯福的农业政策提出质疑,认为非常不合理,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前后桌讨论2分钟。
过渡:在工业,农业上的改革使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但仍有3000万失业人员,面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请大家看材料。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直接救济比兴办公共工程更直接,更省钱,如果你是罗斯福的智囊团,你如何劝说罗斯福采取你的措施。
过渡:通过罗斯福的调整,美国基本上结束了无政府的状态,但有人提出的质疑认为罗斯福是像马克思主义学习,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我们来看看罗斯福自己怎么说,反映出其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过渡:新政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视屏一起来了解一下。〔问题探究〕:图片中的老人分别挽救了什么制度,采取的是什么方式。课堂小结:
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项目金融方面主要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克服金融危机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保护劳工权利罗斯福新政内容工业方面农业方面社会福利方面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对美国度过经济危机起到很大作用影响缓解了美国社会矛盾,遏止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罗 斯 福
新 政 背景: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危机加深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内容:
调整农业政策 复兴工业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作用、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意义:
罗斯福新政历史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等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
一、新课导入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推荐阅读:
罗斯福新政第13课09-20
罗斯福新政练习06-12
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08-27
罗斯福新政学案和作业09-09
单元检测(十一) 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07-07
《俄罗斯》复习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06-09
罗斯福政府10-04
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第二课时教案10-13
罗斯福国耻演讲内容08-28
罗斯福励志故事英文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