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

2024-11-22

俄罗斯学(精选6篇)

俄罗斯学 篇1

一、理论的产生

术语学的历史虽然短暂, 却发展迅速。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萌芽阶段;70年代的确立阶段;90年代的发展阶段。也许俄罗斯术语学界对于术语学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不同观点, 但绝大多数术语学家都承认, 今天的术语学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即认知术语学阶段同时, 此前的术语学研究被称为传统术语学或前认知术语学

认知术语学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术语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它从认知科学中引入隐喻、隐喻化、概念化、范畴化、世界图景等一系列概念,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机制、研究方法、理论问题和发展趋向。它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产生在具有雄厚术语学研究力量的俄罗斯。

1993年俄罗斯术语学家格里尼奥夫在《术语学引论》一书中专辟一章论述了术语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其中使用“认识论术语学”这一术语, 与认知术语学已经十分接近。他指出, 术语在科学认知中具有记录知识、发现新知和传播知识的功能。认知术语学是形成不久却极其重要的术语学方向。该著作可以看作是认知术语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98年俄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在《术语和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同一时期, 西方学者也开始把“社会认知术语学”作为与传统术语学相对的概念提出来, 其代表人物是特曼尔 (Temmermen R.) , 其代表著作包括2000-2002年“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开始被术语研究者积极使用。2003年米什兰诺娃在专著《医学篇章中的术语》 (2003) 中系统论述了术语学及认知研究方向的主要发展趋势、认知术语学形成的前提、特点和主要范畴以及把语篇作为认知术语学研究对象等问题。

俄罗斯术语学家塔塔里诺夫于2006年编辑出版了百科词典, 其中收录了“认知术语学”这一词条。该词条将“认知术语学看作是当代术语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并指出, “在认知术语学框架下, 术语被看作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是人类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结构化的产物。术语能够记录人类获取的信息, 成为认知的工具, 因为它能够总结科学事实、积累知识并传播给下一代年轻学者。它的研究基础是范畴化、概念化、概念模式、隐喻化和世界图景等问题。”[1]这充分说明在术语学中划分认知术语学这一独立的研究方向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此后, 很多学者相继开始研究和论述认知术语学的理论和方法。格拉瓦诺娃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认知术语学的专著———《认知术语学引论》。该著作论述了术语的认知特性、行业交流语言的发展规律等问题, 以及从认知角度分析术语的重要思想和原则。作者指出, 概念化、范畴化、隐喻化是认知术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认知视角下术语研究的主要问题

1. 对术语本质的界定。

自术语学产生以来, 术语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一直是术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俄国术语学的经典人物到后来投身术语研究的语言学家及术语学家都一直致力于为术语下定义。但迄今为止, 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定义并没有产生。传统术语学把术语理解成“称谓专业知识或活动领域概念的词或词组”, 并强调, “术语是通过具体术语系统的形式进入一般语言词汇系统的”。同时围绕术语的定义问题, 探讨对术语形式的要求以及术语的整理和规范工作, 又引申到对术语功能的研究。传统术语学关于术语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 术语是自然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 (2) 术语与专业知识领域的概念相关; (3) 术语行使的主要功能是称名功能和定义功能。

认知术语学突破传统术语学对术语研究的语言学框架, 把术语看作是表达专业思想和思维的客体, 是专业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形式, 术语不仅承载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果, 而且是未来认知活动的手段, 是专业领域认知和交际的单位。认知术语学把人的因素引入到术语研究当中, 把认知看作是人的体验过程。它认为, 术语不只是对认知结果的简单记录和确定, 还具有揭示新知的认知功能。认知术语学研究不仅要“构建专业知识或活动领域的概念结构、概念模式, 还要明确知识结构与其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需要完成: (1) 揭示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 (2) 分析术语系统中概念之间的主要联系和关系; (3) 研究体现这些概念及其联系的语言表达形式; (4) 构建术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1]83很多学者纷纷从认知角度来界定术语并阐释术语的本质属性。他们对术语本质的界定主要包含以下要素:首先, 术语是科学、专业知识和活动领域的单位;其次, 术语是科学知识的体现和存储形式;再次, 术语是体现行业语言特点的专业语篇的基本单位;最后, 术语是获取、保存和再生产行业科学信息的手段。与传统定义不同的是, 认知术语学对术语的界定并不局限于语言学框架, 而是在认知科学框架内把术语与其所反映的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术语在认知和交际中的地位提至首位。

2. 对隐喻术语的界定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 隐喻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 关于隐喻的著述不计其数, 似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这也给术语学界带来了本质性的影响。俄罗斯传统术语学始终把隐喻术语看作是语言分析的终端产品, 侧重在称名术语学框架内研究术语隐喻现象, 把隐喻作为术语的语义构成方式之一来研究;认知术语学则把隐喻看作是概念生成、术语创造以及科学理论构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 术语隐喻研究突破语言学界限, 迈入认知研究阶段, 很多学者从认知角度对隐喻术语的产生、认知机制、特点、类型和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阿列克谢耶娃在专著《术语和隐喻》 (1998) 中论述了隐喻术语的产生、特点及其在篇章中的功能以及科学隐喻的本质等问题。米什兰诺娃的代表文章和著作主要有:专著《医学篇章中的隐喻》 (2002) 、《隐喻化对比研究》 (2011) 、《医学隐喻术语解读分析》 (2010) 等, 从认知术语学角度论述隐喻术语的形成、特点及解读等。普洛霍洛娃在专著《俄语术语词汇语义构成》 (1996) 一书中对隐喻术语的构成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她将隐喻术语的构成类型分为基于外形相似、功能相似、外形和功能相似、形式和地位相似、结构相似、情感评价相似、所有现实特征和心理特征相似等。此外, 还有很多文章从不同方面阐释认知术语学视角下的隐喻, 如《专业语言的认知分析方法》《科学篇章中隐喻的启智功能》《隐喻作为术语中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等。

除了理论研究外, 还有很多学者研究具体学科隐喻术语的构成类型、特点和功能, 包括政治隐喻、计算机术语隐喻、经济隐喻、大众传媒语言隐喻、医学隐喻以及文学隐喻等, 如《语言生态学中的隐喻》《隐喻在哲学语言中的作用》、《政论篇章中的政治隐喻》等。

综上, 传统术语学和认知术语学对于隐喻术语的界定决定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向、思路和特点具有明显的不同, 两者对隐喻术语的差异可通过上表来体现。

3. 对术语多义现象的界定

用一个语言形式称谓若干概念, 尤其是在同一学科领域内, 这一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知识领域中, 为专业领域的理解和沟通带来障碍, 这是有待解决的术语问题之一。传统术语学和认知术语学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截然不同。

传统术语学中对于术语多义现象的评述不一, 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洛特为代表的术语研究者认为单义性是术语符号的基本属性, 并从规定论的角度为术语制定了一系列要求, 如形式简明规范、单义性、没有同义词、具有系统性等;第二种观点不否认术语存在多义现象, 但强调术语的单义性趋势;第三种观点承认术语中存在多义现象, 但强调这是不应该存在的。在传统术语学研究阶段, 很多学者对大量具体行业术语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 如俄罗斯学者库季娜曾以物理学术语中的多义现象为例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术语多义现象是一般语言自然规律 (语言符号不对称性) 的体现, 是不可避免的。科兹洛娃等人认为, “术语的多义性不可避免, 因为术语首先是某一自然语言的词汇单位, 术语多义性是对语言词汇系统所固有的多义倾向的自然体现”。[2]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术语单义性只是人们希望术语具备的属性, 术语多义现象是不可避免。但是仅仅把多义现象看成是术语的一个需要规范和根除的“弊病”, 并没有把握术语多义现象的本质。

“术语是一个动态的现象, 它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3]在认知术语学看来, 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范畴化和概念化及隐喻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果, 是科学概念及相应术语形式发展的普遍方式。“多义性的产生是由语言符号在处理自身有限性和世界无限性的矛盾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所致。”[4]达尼连科 (ДаниленкоП.Н.) 在著述中分析了术语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他指出, “术语多义现象主要是范畴多义性, 多通过转喻和提喻方式来实现, 主要类型包括以行为指行为结果, 以种指属, 以部分指整体, 以个别指一般等。还有很多多义术语产生的原因包括:由于使用简短变体引起的多义;术语用于广义和狭义上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多义;由于概念内容的具体条件发生变化引起的多义;同时称谓不同知识领域的研究对象引起多义;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在观点上的分歧产生的多义;学者的研究立场及其所属学术派别引起的多义:用学科中已有的术语来指称新的对象和概念引起的多义等”。[5]可以说, 这一现象是在语言本身因素和语言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换句话说, 除了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 它是人类通常将已知的事物和概念与新认识的事物概念建立关联这一认知特点和规律所致。米什兰诺娃在《方法论篇章中的行业内多义现象》 (2010) 一书中首先对比分析传统术语学和认知术语学对术语多义现象的研究状况, 并以具体术语“цель” (目的) 为例从认知术语学角度分析术语多义现象的形成及认知特点。

通过对术语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 可以说, 术语是指称专门概念的语言符号, 它包含了很多世纪以来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 是人类活动高度抽象的成果体现。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中包括一系列特征和属性, 术语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俄罗斯术语学界认为, 术语的意义会根据它所反映概念的信息容量的增长而变化, 信息容量指术语的概念语义结构, 也就是反映具体术语信息的意义集合。术语信息容量的变化带有客观的性质, 取决于人类认知的发展以及相应概念的发展和变化。术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多义现象正是随着人类认知发展而引起的术语意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自然体现。传统观点将多义现象视为语言系统中与同义、反义、同音异义并列的语义关系, 而认知研究则看到了它能解释术语意义发展及趋势的可能性。塔塔里诺夫指出:“多义术语是研究科学和技术领域各逻辑—概念范畴相互作用、直接接触、相互转换和发展的手段。术语的多义现象能反映行业概念系统的结构及其同其他系统的对应关系。”[2]113

摘要:认知术语学不仅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而且是对术语、术语集、术语系等研究单位的全新观点体系。传统术语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在认知术语学看来都要重新审视。俄罗斯术语学率先进入认知研究阶段,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掌握俄罗斯的认知术语学理论和方法, 不仅可以为术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对于促进我国术语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认知术语学,述评

参考文献

[1]ТАТАРИНОВ ВА.Обще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В.А.Татаринов/Российское терми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оссТерм[М].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 2006:82.

[2]吴丽坤.俄罗斯术语学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14.

[3]ЛЕЙЧИК В М.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предмет, метод, структура[М].Белосто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елосток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7:256.

[4]МИШЛАНОВА С Л, ФИЛИППОВА А А.Внутриотраслевая полисемия в методиче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М].Перм:гос.ун-т.Пермь, 2010:15.

[5]ДАНИЛЕНКО П Н.Русская 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Опы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Описания[М].М:1977:66-69.

俄罗斯学 篇2

试论编写语言国情学词典《俄罗斯城市》的必要性

城市不仅是地图上的坐标,而且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与时空的坐标.指称城市的城市名跟随着城市命运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留下了深刻和广泛的联想.对城市名词汇背景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加深对该民族的认识.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系统地描写俄罗斯城市名的民族文化语义词典.

作 者:徐佩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北京,100089刊 名:西伯利亚研究英文刊名:SIBERIAN STUDIES年,卷(期):35(2)分类号:H06关键词:语言国情词典学 俄罗斯 城市名 民族文化语义

不妨学索罗斯赚钱 篇3

去年四季度,国际知名投资者索罗斯的香港办公室开幕,成为旗下首个亚洲办公室。市场消息透露,其管理的亚洲资产多达80亿至100亿美元(约624亿至780亿港元),当中包括投资内地A股,而且对中国概念及人民币相关的产品,相当有兴趣。

与最近坊间盛传索罗斯准备做空人民币资产,先重点攻击食品价格,推升CPI,迫使央行加息。而且他本人还屡屡通过各种渠道建言人民币升值。

回顾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索罗斯带领的国际财团先寻找偷袭目标,将巨量美元推入目标国,推动索罗斯致命循环的,待泡沫吹大且作多获得巨大收益后,抛售该国货币,并卖空各类资产,等目标国企业股票、固定资产超跌时,再以相对偷袭前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的代价买入,获得数倍于合理价格的企业和资产。

亚洲金融风暴的根源是当时各国不完善的经济与市场体制和本已高企的通货膨胀泡沫,索罗斯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和动荡的程度。资本市场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作为资本玩家,有必要通过分析了解索罗斯致命循环,训练出嗅出资本流向的本领。一般人无法复制索罗斯的玩法,但明白其投资逻辑和现实的联系,像索罗斯一样赚钱仍有可能。

汇率战:升值是先决条件

海外投资,汇率变动不可忽视,这也是索罗斯卖空的实际操作对象。

举例来说:如果你于2009年1月1日在澳大利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75%的时候,将人民币投资按当天中国银行中间折算价每612.94元人民币兑换100澳元购买澳元后,存入澳大利亚的银行,一年后取得澳元收益3.75%,而同期澳元已对人民币从612.94/100升值为671.39/100,升值9.53%,则你取得的收益为4.25%+9.53%=13.78%,远大于同期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的1.71%和至少3%的CPI,是一笔完美的投资。

如同期购买美元存入美国的银行,情况就会大大不同。

从2008年12月至今,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点的0%-0.25%之间,不同银行给出的利率在0.01%-2%之间,假设选择2%存款利率银行存款,看起来比1.71%要高,可一年后取得利息兑换回人民币时,换算收益为2%利息-3%美元贬值=-1%实际收益,单纯收益来讲,这无疑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所以,在单笔投资收益向一面倾斜的时候,逐利资本会自然流向汇率升值的一方,来分享除投资之外的汇率收益。而索罗斯也正是通过先分享再做空目标国的汇率来完成了对索罗斯致命循环的最后一击。所以,目标国货币升值是链条的第一环。

利率与CPI之殇

2011年初,世界主要成熟发达经济体基准利率都在1%以下来刺激经济增长,致使众多资金涌向利率更高的新兴经济体,新兴市场本币升值,通货膨胀高企,政府不得不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吸引更多热钱进入。

如印度:2010年接近8%的通货膨胀,迫使印度央行2010年更是连续六次加息,而巴西高达10.75%的基准利率也是因为自2009年以来,巴西本币雷亚尔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超过35%,热钱大量流入巴西,使其2010年通货膨胀指数接近6%,进入了“加息—加重热钱流入—通货膨胀增加—加息”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国虽然施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但由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并且进入加息周期,国际热钱通过虚假贸易、虚假投资、香港金融市场、侨汇等各种合法及非法方式蜂拥而入,炒房、炒股进一步吹大了资产泡沫。根据最新的数据,1月份CPI涨幅为4.8%,通胀形势不容乐观,摆在政府面前是加息与通胀的恶性循环难题。

2010年,全球农产品库存已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期棉、期糖在历史高位下徘徊,玉米、大豆小麦、也居高不下,日渐恶劣的全球气候、日益减少的耕地及节节上升的农民薪酬,廉价农产品的时代可能即将终结,全球CPI可能因此推高。

众所周知,中国CPI指数中食品占比较大,2011年农产品价格如果继续上涨,将促使央行通过加息来照顾低收入群体,可谁知这是否是又一场“刺杀行动”的开始?

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又如何呢?

中国房地产存在巨大的泡沫是不争的事实,靠房地产、基础建设投资来维系的超8%GDP增长已经需要转型。近期各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偏严,试图通过自我调控使房价合理有序的下降。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国际做空中国的杀伤力,另一方面避免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由于房地产商的资金大规模沉淀在土地上,房价的降低可以使资金沉淀在地方政府,进而避免进入索罗斯致命循环中的资金球越滚越大,也就降低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房产税则可以填补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一举多得。

俄罗斯学 篇4

关键词:新学科,俄罗斯学,中俄关系

一、俄罗斯对于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一些政府部门, 对于俄罗斯的认识和对于中俄关系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误区, 或者说是严重忽视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 其原因有三。

一是西方崇拜意识。目前, 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装的都是西方, 尤其是一些所谓海归人士, 开口闭口离不开西方, 一谈到中国的对外关系, 立刻就想到中美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中日关系等, 而中俄关系基本上被边缘化。我们认为, 中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 而且应排在中国对外关系的第一位,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中美关系中, 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及中日关系中, 俄罗斯因素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性, 中俄关系的性质与走向会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总体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当我们与美国、欧盟及日本等打交道时, 我们必须要考虑中俄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在20世纪70年初期, 中国之所以愿向美国总统敞开关闭了二十多年的大门,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的中苏关系处于敌视与对抗的紧张状态。

二是经济意识淹没了安全意识和战略意识。现在美国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接下来便是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主要发达国家, 而俄罗斯既不是对中国的主要投资国, 也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更不是中国引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方式的主要国家, 因此, 很多人对俄罗斯就采取了忽略不计的态度。这既是一种经济拜物教主义, 也是一种没有战略意识的短视观念。重视经济关系、重视经贸合作没有错, 但我们总不能忘记, 中国除了经济利益之外, 还有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 尤其要把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放在第一位。中俄关系的好坏, 对于中国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非常重要。

三是热点效应。近些年来, 中国对外关系的热点几乎接连不断, 仅中美关系的热点就从未停止过, 除中美经贸关系的热点外, 还有安全关系热点、区域关系热点甚至国际关系热点。除美国外, 中国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也不时出现热点纠纷或争论;总之, 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热点纠纷、争吵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注意力, 而我们与俄罗斯几乎没有发生这类敏感的热点问题, 中俄国家关系和战略关系一直较为平稳、健康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 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反被热点效应替代了, 人们只关注于热点问题的事态发展, 而忽略了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俄罗斯。

笔者认为, 从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角度看, 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单从中国的安全战略角度看, 俄罗斯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比美国因素更重要, 其理由有二:一是如果中俄关系破裂, 双方处于对抗的情况下, 俄罗斯可以直接威胁中国的国防安全, 而美国做不到这一点。二是在中美战略博奕中, 欧洲与日本毫无疑问地会站在美国一边,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态度对于中国来说就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 只有中俄合作才可遏制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俄罗斯是中国周边的最大邻国, 如果中俄能友好相处, 中国才能有一个相对稳定与和平的改革开放环境, 否则, 中国会天天闹心、永无宁日。中俄之间的贸易额度虽然还不大, 双方相互投资也不算多, 但中俄之间的贸易及经济合作潜力却非常大,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和自然资源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无论从战略安全方面, 还是从经济发展和周边环境方面看, 俄罗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 我们绝不能因为暂时相安无事而严重地忽略这一点。

二、研究俄罗斯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需要建立一门研究俄罗斯的综合性学科———俄罗斯学

俄罗斯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是当代世界唯一可以与美国核力量相抗衡的国家, 所以,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俄罗斯既是当代的政治大国, 也是当代的军事大国。除此之外, 俄罗斯又是中国周边最大的邻国。这三个因素足以有充分理由让我们高度重视俄罗斯, 深入研究俄罗斯和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俄罗斯。实际上, 要真正地了解俄罗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是会俄语、去了几趟俄罗斯就自认为是了解俄罗斯了;也不是读了几本俄罗斯名著和俄罗斯历史书籍就变成俄罗斯通了, 这些感觉都是一些自我感觉, 是对俄罗斯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的感觉, 离真正地了解俄罗斯还差得很远!俄罗斯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拥有比中国少数民族还多的复杂民族群体, 是一个模跨欧亚大陆、兼容两大洲文化的国家, 是一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都较为独特的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但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又不同于欧美模式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 仅仅了解其语言、文学和历史等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从多个视角、多种利益关系来解读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现象和战略选择。

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对外战略,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 还是文化的、宣传的, 都会对周边、区域甚至世界产生影响, 甚至是重要影响。当然, 俄罗斯社会内部各个领域的重大变化、发展或政策 (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 也会对外部世界和对外关系产生较大影响。俄罗斯的每一项重要决策, 尤其是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的重要决策, 都是由内外多重因素决定的, 包括俄罗斯的价值理念、战略目标、国家利益、公众舆论、国内形势和外部环境等, 而不是单纯取决于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或偏好, 因此, 要真正地了解俄罗斯、准确地把握俄罗斯和客观地预测俄罗斯, 就必须要全面的、综合的、立体地研究俄罗斯, 需要把研究俄罗斯的相关学科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融合为一体, 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高度交叉、高度融合的新学科——俄罗斯学。在世界学术领域, 一般把专门研究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的学问称为某某学, 如专门研究印度语言、文化、历史、宗教问题的学问叫“印度学”;把专门研究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学问称为“汉学”;把专门研究美国问题的学问称为“美国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 美国有“苏联学”研究, 以后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 美国的“苏联学”就转变为“俄罗斯学”了。在俄罗斯学术界也已形成“俄罗斯学”这一学科并在一些高校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中国, 黑龙江省社科院的徐景学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西伯利亚学”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学术影响已波及东北亚地区。虽然“西伯利亚学”不能等同于“俄罗斯学”, 也不能替代“俄罗斯学”, 但它应被视为是“俄罗斯学”的一部分, 是“俄罗斯学”研究的最早发端。但对一门新学科来说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理论体系, 目前这些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 还在讨论与探索之中。迄今为止, 中国学术界一直是在分领域研究俄罗斯, 如俄罗斯语言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俄罗斯历史研究、俄罗斯经济研究、俄罗斯军事研究和俄罗斯外交研究等。这种研究是一种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研究, 也是一种分专业的研究, 这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其优点是专业化强并且有深度, 但这种研究也有其明显的弱点, 就是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为任体一个领域的问题, 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而是由各种相关因素、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 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的“一星期战争”完全是由军事因素决定的吗?显然不是, 它是由各种政治因素、战略因素、国际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单从军事角度看, 格鲁吉亚怎么会向强大的俄罗斯军事力量发起武装挑衅呢?所以, 要真正地、全面的了解俄罗斯, 就必须从多视角、多侧面地研究俄罗斯, 要对俄罗斯进行立体化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这就需要各学科、各领域、各专业的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研究, 因此, 需要建立一门新学科, 就是俄罗斯学。以往各领域的专业研究都被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学科, 如俄语研究被归为“外国语言学”的二级学科;俄罗斯文学研究被归为“外国文学”的二级学科;俄罗斯历史研究被归为“欧洲史”的二级学科;俄罗斯经济研究被归为应用经济学范畴等。由于所属学科不同, 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比较困难, 从而使对俄罗斯的研究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状态, 而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或汇集在一起并不能形成对俄罗斯的总体观点和整体看法, 并不能产生整体研究的学术效应和认识效应。因此, 只有建立俄罗斯学才能把各领域、各专业的俄罗斯研究整合为一体, 形成对俄罗斯进行整体研究、交叉研究、全方位研究的学术格局和科研群体。近十多年来, 我国学术界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关于创建“中国俄罗斯学”的问题, 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学术局面, 也是“俄罗斯学”即将诞生的前奏。目前, 参与这一讨论进程的学者主要还是研究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历史领域的专家、教授, 我们希望研究俄罗斯其他领域的学者 (如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民族等领域) 能够更多地参与这一研讨进程, 能够逐步对“俄罗斯学”这门学科的一些重要问题形成共识, 整合全国的学术资源, 共同创建“俄罗斯学”这一新学科, 从而推动中国的俄罗斯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苏]H.钱包尔霍维季诺夫.苏联的美国学研究, 美国历史上的问题和现代史学[M].莫斯科:苏联科学出版社, 1980.

[2]黄安平.改革开放与中国美国学的发展[J].学术界, 2000 (2) .

[3]王邦维.北京大学的印度学研究:八十年的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 1998 (2) .

俄罗斯学 篇5

1. 重视歌唱基本功的练习

在俄罗斯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 对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都是极为看重的, 而且这种基本功的培养, 贯穿于一个学习者声乐学习和演唱的整个生涯。每一个时期, 在教学内容上都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 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们演唱基本功获得扎实、有步骤的提高。比如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 就主要是以各种练习曲为主, 特别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艺术歌曲, 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的歌曲, 学生们如果想要演唱的话, 则要经过和教师的认真探讨。而且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歌唱基本功的充分重视, 学校和教师的则会定期的开展一些演唱会、研讨会等等。一方面, 从技术角度对学生的歌唱基本功进行检验, 另一方面, 将基本功和歌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避免了学生们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可以说, 无论是何种方法和方式, 都可以看出俄罗斯声乐学派对演唱基本功的充分重视, 基本功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俄罗斯声乐学派能够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 和这种对演唱基本功的绝对重视是分不开的。

2. 重视钢琴的伴奏与歌唱者的配合

俄罗斯声乐学派在教学中, 特别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 与中国声乐教学不同的是, 俄罗斯钢琴学派在教学中, 钢琴伴奏都是由专人来负责的, 声乐教师只负责歌唱教学。他们认为, 歌唱和伴奏之间的关系, 就好像是船和水的关系, 也就是中国古语中“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道理, 演唱者和钢琴伴奏配合得好, 演唱者演唱起来的就会特别的舒服, 而如果两者之间的配合不好, 那么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俄罗斯声乐教学中,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演奏者和伴奏者之间沟通, 伴奏者说出自己的演奏感受, 演唱者说出自己的歌唱感受, 然后经过两个人磨合之后再继续歌唱, 从而逐渐形成为一种默契, 使得歌唱的效果得到了本质的提高。

3. 重视艺术实践的开展

俄罗斯有着十分丰厚的群众声乐基础, 全国上下,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 到处都有音乐厅或歌舞剧院, 一年四季, 各种音乐演出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特别是学生, 可以凭借自己的证件获得价格折扣甚至是免费的优惠。正是这种丰厚的群众声乐基础, 使得学校方面可以有条件的组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期间, 都是各种艺术实践集中开展的时期。由学校出面, 和当地的艺术团体签订协议, 既能够满足这些演出单位对演出人才的需要,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演唱技艺得到充分的锻炼,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俄罗斯声乐学派给中国声乐教学的启示

1. 提高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前文中提到, 俄罗斯声乐教学中, 对钢琴伴奏十分重视, 由专人担任钢琴伴奏, 这一点上来说, 中国的声乐教学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钢琴伴奏教师, 都是由声乐教师同时担任声乐教学和钢琴伴奏的双重任务。尽管很多声乐教师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钢琴伴奏技能, 但是声乐教学中的钢琴伴奏, 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钢琴演奏, 一边进行声乐教学, 一边进行钢琴伴奏, 难免会使声乐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 如音乐学院、艺术院校等, 可以配备业务基础扎实、擅长伴奏的钢琴伴奏教师, 使得每堂声乐课都能由专业钢琴教师担任伴奏, 从而让声乐教师可以更跟好的专心教学;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 可以指派专门受过的钢琴伴奏训练的学生来配合进行伴奏, 既可以是声乐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也可以让伴奏者的伴奏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 努力为学生创建各种艺术实践机会

要想真正使艺术实践环节得到完善和加强, 需要上致学校, 下至每一个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学校内部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要多建立一些音乐活动中心, 成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场地和设施的管理, 学生们有相关的活动展开, 就有了一个主阵地。其次是校外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由学校出面, 主动与社会上的文艺单位取得积极的联系,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使之成为学校固定的实践基地。一方面, 能够使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得到切实的锻炼;另一方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再次是学校内部各种音乐活动的举办, 如周末文化广场、迎新晚会等等, 音乐系的同学一直都是这类活动的主力军, 这一传统是应当得到发扬的, 对一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可以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 使之成为其它同学学习的榜样。最后则是学生内部的艺术实践, 每一个声乐教师都要带十几位学生, 因此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类的实践活动, 比如每位老师所教的学生中, 定期的举办音乐会, 观众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虽然规模不大, 但是一样是艺术实践, 一样能够获得提高和进步, 同时因为台下的观众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便于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的处理。所以说, 要广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这对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3.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 唯有主体主动的探索和体验, 才能真正的收获属于自己的认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却是教学的主体, 多采用的预设性教学模式, 虽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着教学按照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进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的主体性却到了压制, 甚至是扼杀。特别是作为声乐艺术来说, 这是一门体验的、情感的艺术, 我们的教学目的, 包含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能力, 但是这绝不是目标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通过声乐教学, 让学生们了解声乐、认识声乐, 爱上声乐。所以尊重学生们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于过去教学目标的弱化和改变。且建构主义的认识观中认为, 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 只有的不同的理解, 尤其是对于音乐来说, 更是如此。所以说, 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意愿、学习习惯、学习感受。比如对于一些教学内容, 只要是符合该学生们实际情况, 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对于一首作品, 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教师要予以认真的倾听, 而不是认为与自己的理解不同就认为学生的理解是错的。演唱时, 学生们有着自己的演唱方式和演唱技巧, 只要是合理的, 都可以的鼓励他们大胆的使用。教师要牢记, 培养学生们对于声乐的兴趣和热爱, 要比他们会演唱几个曲目, 掌握了何种演唱技术, 要重要的多。作为教师来说, 要充分尊重的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他们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尝试, 做学生坚实的后盾。

综上所述, 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同样是一门艺术, 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这正是这种特点上的差异, 才让声乐艺术发展多姿多彩。作为声乐教师来说, 要充分重视这种差异化特征, 并且秉着一种学习的态度, 对比当前的教学实际, 进行研究和借鉴, 以充分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 这不但是教学本身的需要, 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基础之所在。

摘要:俄罗斯是一个音乐大国, 其声乐艺术的发展也是自成一派, 在漫长的发展中, 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如重视歌唱基本功、强调钢琴伴奏的作用, 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等, 都能给中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俄罗斯声乐学派给中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俄罗斯声乐学派,中国高校,声乐教学,启示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作林.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探微.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 (5) :116-120.

[2].董毅.论俄罗斯声乐教学“国际化”特点.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 (4)

浅谈达尔克罗斯和他的体态律动学 篇6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教育,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1 达尔克罗斯和他的体态律动学理论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 (1865~1950) 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瑞士商人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很好的音乐教师, 由于母亲的栽培和支持, 达尔克罗斯从小就热爱音乐, 七岁时就谱写了他的第一首进行曲和第一首歌曲。1887年, 达尔克罗斯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他以演员、歌唱家、指挥、诗人、作曲家、钢琴家和民族音乐学家的身份回到瑞士, 开始从事自己的音乐教育事业。

在教学当中, 发现许多学生尽管演奏技巧很高却缺乏表现力, 甚至连简单的节奏都把握不好, 有的学生虽然在演奏乐曲时不能掌握好速度, 但在平常却能按速度行走, 他还观察到一些音乐素养很好的学生, 在他们欣赏音乐时, 会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 不断地摇晃身体, 做出不同的表情, 而且随着音乐力度, 速度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动作, 他们不知不觉地随着音乐节奏用脚打拍子, 于是他认识到:人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他认为人是通过自身运动将内心情绪转释为音乐的。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认得情绪。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而任何身体动作也都可以转化为与之相应的音乐形态。

2 体态律动学的教学内容

2.1 体态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 律动教学是一个被教师们越来越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律动, 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它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在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伴随着音乐与律动, 音乐与律动是密切联系的, 有时甚至是分不开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运动员都能够把歌唱得很好, 如刘翔、李永波, 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极好的韵律感。律动这种肢体语言, 会使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体验音乐, 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接下来, 想谈谈自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律动教学的:

(1) 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激发快乐情绪。在音乐声中动起来。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动”中产生, 又在“动”中感受。是用“动”来表示的。

(2) 在音乐声中体验音乐的韵律。律动强调的是对音乐的体验感受, 音乐的节奏和力度表现, 能够在人体运动、肌肉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表现, 身体是节奏的第一载体。

(3) 要在律动中培养学生感悟音乐。借助律动来表现音乐意境, 使音乐直观形象, 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风格。

(4) 要在律动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理解力, 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5) 要在律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6) 将律动适时地穿插于音乐教学中,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交流。在音乐教学中, 适时、适度地运用好律动教学,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需要。

2.2 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 对于一切从事音乐工作的音乐人, 无论是学还是教, 无论是声乐学习、表达, 还是器乐练习、演奏, 它都是必须掌握的, 是基础中之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听觉、记忆、音准和读谱是歌唱的基础。

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知力。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 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和调式调性, 以增强他们的音乐记忆力, 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 使他们在接触丰富的音乐语汇时, 培养其节奏感、音高感和音乐感知力。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音乐表现力就是善于精确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它以高超的演唱技巧为前提, 以出众的表演才能为基础, 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优异的音准为保证。学生的这种音乐感觉欲望要充分表现出来, 诚然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 而所有的天赋都必须通过后天系统的训练, 才能挖掘出一个音乐人停留在隐蔽的潜意识中的音乐创作能力

2.3 即兴创作

让学生直接体验音乐, 通过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 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 从印象引导产生概念, 最后再联系音乐符号, 使之获得理性认识, 体态律动运用学生在拍手。列队行进中的自然节奏, 走、跳、跑、跃、单脚跳, 摇摆, 奔腾, 唱来进行基本节奏训练, 同时训练身体各部分的配合, 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 动作的控制和反应, 时间感和空间感, 紧张和放松。体态律动把人的身体作为一支管弦乐队,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乐器:手指, 脚趾, 手, 手臂, 脚跟, 头。所有的这些乐器按照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都可以分开或一起演奏, 通过节奏运动、游戏使学生感受节奏与乐思之间的关系, 建立和发展节奏感。

3 体态律动学的教学特点

(1) 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一件乐器或一支管弦乐队, 把所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用动作再现出来。

(2) 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聆听, 感受音乐,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3) 训练学生的听觉记忆力。

(4) 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

(5) 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方式多样。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4 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1) 彻底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较多地保留了过去那种师徒式的师生关系模式,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阻碍了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音乐是艺术, 不是机器, 音乐是文化, 不是技术, 学生通过学唱歌、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活动, 逐步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

(2) 创新音乐教学内容现在很多国家重视音乐教材内容, 许多音乐教育家都强调学校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订一套最科学的、最系统的、最合理的、最优秀的音乐教材, 应该符合不同对象的身心发展、生活实际以及时代特点。

(3) 改善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 推崇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引导学生去自发地体验音乐, 加强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因材施教, 针对好动的特点, 音乐教学要注意律动性。针对好奇的特点, 音乐教学要提倡探索性, 不断地向学生提供新的信息, 新的刺激, 以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借鉴国外的音乐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体态律动学运用在音乐教育中, 能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音乐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 我们要吸取各国音乐教育的经验和先进之处, 同时也要避免生搬硬套, 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方法, 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 推动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08.

上一篇:传统的无功补偿的特点下一篇:物流项目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