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政府

2024-10-04

罗斯福政府(精选9篇)

罗斯福政府 篇1

摘要: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影响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政治治理下, 高校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在强调政府控制又强调大学自治的同时, 寻找到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黄金分割点”。由于历史渊源和现实经济转型的相似性, 研究俄罗斯大学与政府关系, 对中国建构大学与政府关系理论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治理,政府,大学,俄罗斯,思考

一、现代政治治理:给高校管理提出的挑战

(一) 治理的含义

政府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从“统治”到“治理”的根本转变。“治理”一词源于英语 (governace) , 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与“统治” (Government) 有共同的词根“Govern”, 这两个概念彼此曾长期交叉使用。但相比之下, “统治”是政治学中常用的政治术语, 主要指依靠国家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是民主制度以前管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 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二) 政治治理下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

1.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市场模式下, 高校从办学投资主体、招生与就业方式到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俄罗斯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教育更多的是靠政府的指令来运作, 国家既是大学的举办者、投资者, 又是大学的管理者和所有者。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压力, 因此造成教育的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学生对学习不负责任。

2.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早在20世纪30年代, 俄罗斯就基本上消灭了文盲, 现正在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普及率为171人/万人。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2 500万人, 比1993年翻了5番, 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还仅只是22%, 远低于俄罗斯的29%。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高校管理上的诸多变化, 这同样要求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来解决这些新面临的问题。

3.由集权式管理向民主参与式管理转变

前苏联解体前, 高等教育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校一直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管理, 学校成为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单位。现代管理理念,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认为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 采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的管理方式, 实行民主参与式管理。

4.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高等院校不得不推倒自我封闭的围墙, 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舞台。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 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俄罗斯高等教育若不向世界开放, 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就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高科技竞争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大学需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承负起社会、国家、人类的责任, 才能获得最旺盛的生命力。

二、俄罗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 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加快高教立法步伐;逐步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把高等院校分为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三种类型;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俄罗斯政府在保证教育财政预算的优先性的同时, 鼓励地方政府分担部分高教经费, 吸引社会预算外资金的投入;签署《博洛尼亚宣言》, 建立与欧洲其他国家具有可比性的高等教育体制, 其中主要包括:①大学教育阶段设立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②实行学分制;③建立与欧洲公认要求接轨的独立于教育管理机构之外的国家教育质量鉴定和监督系统;④实行全国统一考试;⑤实施对重点大学的评审, 等等。

(二) 俄罗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

1.教育从与国家单一的行政隶属关系被推向市场, 使高校的运作以市场化的方式适应社会的变化。

2.多元经济和多样化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对高等教育提出多元化的需求。

3.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俄罗斯树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理念, 开始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与吸纳它, 以自身的特质来吸取精华, 与本土化相结合, 令自身的视野范围更广阔。

(三) 俄罗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模式

百年历史中, 俄罗斯一开始就选择采用自己的方式——中央集权管理。由政府垄断生产, 市场和社会力量很难介入, 政府与大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封闭关系。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社会转型,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国家由行政管理走向国家调整。在新条件下, 国家对大学的影响转变为预测和计划、组织调节功能、实践的调节及监督功能。大学自治演变为有边界的自治, 国家对大学管理及义务也有所加强, 但属于宏观调控型。科年杰夫 (Князев.Е.Анатольевич) 从新公共管理角度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大学的角色和权能, 指出当今大学的行政行为与大学管理实质上已经是不同的概念。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命令方式, 属于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而大学管理则是协调各种类型组织系统的因素和功能。俄罗斯大学战略管理原则根本上是大力放权和解中心化, 相对弱化管理指令调节, 不干涉学术问题。加强大学与地区和市场间的联系, 在制度层面上强调有力协作, 在伴随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下提高大学自主性。

三、思考

(一) 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大学与国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有其内在性特点:一方面, 科学和高等教育历史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应该给予学者和教授提供充分的自由。而另一方面, 每个大学实际上又都受制于权力机构和社会, 至少在财政和教育评定方面。因此大学与权力机构的关系可以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 通过谈判和中间机构来达到利益的平衡。

(二) 市场引导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俄罗斯高教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说明了单一的市场会使高等教育走向无序和混乱状态, 只有市场作用与国家力量相结合才是根本。为此, 我们要吸取俄罗斯的经验教训, 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要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运用规划、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实行宏观管理, 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 变硬性管理为软性约束, 变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 尽量减少对高校事务的具体干预;逐步扩大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所有高等学校的统筹、协调管理权;各类高等学校也要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开阔视野, 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适应社会供需变化, 使各类高校在办学活动中不断形成特色。

(三) 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纳入法治状态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需要法律的保障, 凭借立法来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管理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认真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立法的实践经验, 总结我国及俄罗斯高等教育立法改革的教训, 有助于真正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法制体系。从俄罗斯高等教育立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及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法规, 修订和完善过时的规章和条例, 为教育改革提供立法保障和支持, 使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谐发展。

二要将整个教育系统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使高等教育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用法律来维护各管理主体的地位, 划分各自的权限, 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应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加强督导检查, 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有序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EB/OL].http://www.66wen.com/03 fx/zhengzh i/xingzheng/20061017/45463.htm l.

[2]俄罗斯比中国更具潜实力.世界财经报道[EB/OL].http://finance.icxo.com/H tm lnews/2008/08/05/1301683_0.htm.

[3]Князев Е. А. Об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х и их стратегиях,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 еуправлиние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м[J].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оеуправлени, е2005, (4) :9-17.

[4]晋琳琳.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罗斯福政府 篇2

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之一,俄罗斯近年来造船工业出现严重的衰退,一方面体现在军船订单的迅速下滑,另一方面是船厂陈旧的造船设备无力支撑造船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俄罗斯对其北方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需要,俄罗斯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对本国造船业的扶持力度,希望通过改革推动造船业的发展,寻求本国造船工业水平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平衡。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日前,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拟定的2012年和2013~2014年规划期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报告在政府会议上获得通过。按照该报告,俄罗斯2012~2014年将投资1400亿卢布,以支持和发展造船业。报告中指出,2012~2014年,俄罗斯将增加国防订单量、扩大军事技术合作、并且实施民用造船项目,以满足现代商业舰队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俄罗斯海港公司、以及联邦国家机构的需要。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计,2014年俄罗斯军用和民用船舶产量将比2010年增加70%。

大力建设新船厂支撑造船业发展

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俄罗斯政府还大力增加对船厂的建设。日前,俄罗斯政府宣布将在圣彼得堡投资建设造船产业基地。据了解,圣彼得堡的工业政策和贸易将按两个理念发展:一个是确定整体式集群发展理念,另一个是发展核心要素——在科特林岛建立大型造船厂,船厂命名为“新海军上将造船厂”。圣彼得堡政府、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USC)、海军上将造船厂联合签署了三方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将在科特林岛投资建设新造船厂,以及新海军上将造船厂的重建条件。

据了解,计划建设的“新海军上将造船厂”,将由韩国STX造船公司提供设计和建设支持,设计工作将在今年开始。新厂将坐落科特林到西南部,占地300公顷,新厂的造船能力将达到20万吨。新船厂计划建造7万吨油船、80~175立方米的液化气运输船、海上抗冰固定平台、破冰船、浮动核电站、一级军舰、航母、柴电潜艇、重型载机巡洋舰等大型船舶项目。新造船厂将按照现代造船模式建设,建设投资规模约7.2亿欧元(9.9亿美元),将于2014年开始建设,于8年内建成。前期采购新设备和潜艇生产转移至科特林岛所需的总费用将达30亿卢布(约1亿美元)。

政府为船厂融资开绿灯

罗斯福政府 篇3

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关于两者间关系的诸多观点中, 笔者较倾向于美国学者拉尔夫·德·贝茨的观点:“凯恩斯与新政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不是一方立于另一方的基础之上。”[1]

一、凯恩斯理论没有直接指导“新政”

(1) 从时间上看, 凯恩斯理论是新政理论依据的说法站不住脚。虽说早在1936年《通论》发表前的20世纪20年代, 凯恩斯就开始对传统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持怀疑态度, 并先后于1923年和1930年发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 开始显露“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 但这些看法均未能脱离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窠臼。至于1933年发表的《繁荣之道》着重强调政府的财政政策对摆脱经济萧条的积极作用, 使经济理论更接近于《通论》的主旨, 显现出凯恩斯理论的一些端倪, 但是却始终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一直到1936年《通论》的出版, 他明确提出“有效需求”问题, 将以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失业和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主张做了系统的叙述, 从而最终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笔者认为, 一个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 是不可能被像罗斯福这样务实的政治家作为重大改革的理论基础的。况且新政开始实行的1933年,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还未成型。由此可见, 就理论的成型和新政开始的时间来看, 凯恩斯理论应该不会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依据。

(2) 从“新政”的实施过程上看, 相关措施的制定并非事前计划好的, 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罗斯福曾一再表示:自己“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 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2]。他所信奉的是“如果失败了, 就试行另一种”[3]。因此作为应时而作的措施, 新政的内容既不系统, 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 有关赤字开支政策的问题,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曾痛骂胡佛政府的联邦赤字达到16亿美元是挥霍浪费。而当他就任总统后, “新政”庞大的资金需求迫使他不得不一再提高赤字指数, 1936年达到40亿美元。不过从罗斯福内心讲他始终希望能保持预算平衡, 每当经济有所好转, 他就迫不及待地削减政府开支。1933年3月, 他提出了“紧缩政府开支”的法案, 以期能有效控制政府财政赤字。但此后的一系列法令, 如1933年5月通过的《联邦紧急救济法》和《全国产业复兴法》政府分别拨款30亿美元和33亿美元用于救济失业者和公共工程计划, 这些措施又明显与之前的紧缩开支政策背道而驰。而到1935年和1937年罗斯福政府又相继开始削减公共工程和救济开支, 减少财政赤字。直到1938年因为收缩赤字缩减“新政”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大衰退, 罗斯福才最终放弃平衡预算的保守思想。而削减赤字导致经济衰退早已在凯恩斯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 扩大政府赤字开支以恢复经济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就如经济学家小施莱辛格所说:“不能说罗斯福政府增加开支是由于凯恩斯的原因。赤字是环境造成的, 不是理论引导的。”[4]由此可见, “新政”的实施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新政”一开始就是以凯恩斯理论作为指导, 也就用不着在措施制定上摇摆不定了。

(3) 从罗斯福的态度上看, 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不以为然。1934年5月, 凯恩斯在美国拜会了罗斯福,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这次会谈中凯恩斯试图说服罗斯福放手实行财政赤字, 但根据各种资料显示, 这次会谈并不成功。罗斯福说凯恩斯“留下了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 他是个数学家, 不是政治经济学家”[5], 凯恩斯则认为总统对经济学所知不多。直到1938年凯恩斯理论正式形成后, 罗斯福仍未阅读过凯恩斯的著作, 对其理论也仅限于身边一些智囊团成员的介绍。1938年, 缩减开支导致经济大衰退, 此时凯恩斯写了一封长信劝说罗斯福采用其经济理论, 总统仍不为所动, 仅让助手代为回复了一封客套的短信。可以看出, 罗斯福对凯恩斯理论始终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 也就绝无将其理论作为施政准绳的可能。

(4) 从政策的源头看,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传统的延伸。人们通常认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是一个前无来者的新鲜事物, 实际政府干预经济是美国的传统。美国的1787年宪法就明确规定, 政府有权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具有干预经济的权力。尤其是在一战期间,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 美国政府“组织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尝试, 政府和国会采取了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一系列措施。此间成立了不少管理部门经济的组织, 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 并且总统直接任命充当运输、军需、劳工等部门的顾问委员会成员”[6], 这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对于后来的罗斯福反危机措施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新政”是某种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还不如说“新政”是美国经济政策自身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二、凯恩斯理论对“新政”有一定影响, 尤其是第二阶段影响甚深

(1) 在“新政”开始之初, 罗斯福已经对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有所了解, 早在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初, 凯恩斯即在《泰晤士报》上连发表4篇文章, 就如何复苏经济提出建议, 并托友人将文章转呈罗斯福。同年, 伦敦国际经济会议召开, 美国代表团团长莫利行前询问总统, 他到伦敦后能否前往拜会凯恩斯, 罗斯福同意, 并指出“可就有关货币方面问题去讨教后者”[7]。可见,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凯恩斯, 并与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否则也不会同意莫利去造访凯恩斯, 更不会在1934年的非常时期接见一个外国经济学家。

(2) 罗斯福身边的智囊团成员大多数熟知甚至信奉凯恩斯理论, 必然会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总统。凯恩斯与罗斯福政府要员和顾问班子的许多成员关系甚密, 如劳工部部长弗朗西斯·珀金斯、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智囊团顾问劳克林·阿里教授以及费利克斯·富兰克福特教授。可以说正是这些人在凯恩斯与罗斯福之间充当了媒介的作用, 并且作为“新政”的策划者, 必然会将自己奉行的经济思想衍射到新政的制定与实行当中。

(3) 如果说凯恩斯理论对“新政”第一阶段 (1933~1934年) 影响甚微的话, 对第二阶段 (1935年开始) 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如前面所提及的, 在经历了1937~1938年的经济大衰退后, 罗斯福采纳了凯恩斯的建议, 结束了在财政开支和通货膨胀问题上的摇摆。在新政的第二阶段, “许多比较年轻的新政派越来越觉得凯恩斯的主张与自己的想法相投合, 他们与补偿性的挥霍派 (亦译花钱派) 结为同盟, 这对新政政策的最后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8]。至此, 罗斯福新政最终把对经济活动全面干预的权宜之计转变成美国政府的既定方针, 与凯恩斯理论正式联姻。

三、新政的实践丰富和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如前文所提, 在新政实施之初, 凯恩斯就积极关注, 并予以理论的支持。1933年, 在伦敦国际经济会议上, 当罗斯福接受凯恩斯的建议, 果断反对恢复金本位而遭受世界各国代表及舆论的愤怒与指责时, 凯恩斯则在《每日邮报》上发表题为《罗斯福总统非常正确》一文, 盛赞总统的决定。甚至应美国代表团之邀, 代为罗斯福起草了一份提纲和声明, 向各国代表解释罗斯福的意图。此后每当新政进入关键时期, 凯恩斯总要发表有关对美国经济时局的文章, 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罗斯福。甚至在1934年凯恩斯访问美国的行程结束前, 在向美国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所发表的演讲中, 首次向美国的同仁公开了他正在撰写的《通论》的核心内容———有效需求理论。同时,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也极大鼓舞了凯恩斯, 新政的实践丰富了凯恩斯《通论》的写作素材, 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比如在新政第二阶段,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马里纳·埃克尔斯主张通过运用联邦预算来复兴经济”, 而到“1936年,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影响很大的著作《就业通论》中将埃克尔斯的主张首次发展为一种理论, 予以肯定”[9]。凯恩斯从理论上总结了“新政”反危机措施的经验, 提出了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需要的基本理论, 从而迎合了新政的需要, 某些观点在后期被罗斯福为首的改革者所接纳。同时, 新政也进一步充实和印证了凯恩斯理论, 两者间是相互影响, 是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线上不谋而和。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两者间如此地相似呢?笔者认为正是它们共同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所造就的。

(1) 经济危机直接促使凯恩斯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的诞生。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不仅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长达4年之久的大萧条、大恐慌之中, 而且将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击得粉碎。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制度, 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经济政策, 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凯恩斯从理论上表达了这一要求, 罗斯福从实践中顺应了这一要求。

(2) 是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垄断的不断加强必然造成竞争的下降, 市场的调节机制失灵,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更加的尖锐。资本主义国家内的阶级斗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十月革命打开资本主义链条上的缺口后, 各国相继掀起了革命高潮, 震撼着资本主义统治。而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工人、农民罢工运动的高涨和法西斯的猖獗, 直接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已经发展到极限, 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也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只有寻求改变才能拯救资本主义。而在当时的危机下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向社会主义转变, 根本变革生产关系, 发展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二是转向欧洲法西斯主义, 显然这是一个极端而残酷的选择, 违背美国的民主传统。凯恩斯和罗斯福既相互独立共同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即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曾指出:“战争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从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是客观的形势。”[10]

(3) 不同程度的受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通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有效需求问题”的论证, 从而人们常常误解为他就是有效需求理论的开创者。实际上马克思对有效需求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逊于凯恩斯, 甚至更为深刻。“在马克思那里, 从资本主义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的本质。”[11]那么, 凯恩斯究竟有没有曾经关注过马克思呢?在《通论》中有三处提到过马克思, 其中一处指出:“在古典理论得到最成熟体现的马歇尔、埃奇沃思和庇古教授的全部著作中, 它 (指有效需求) 甚至一次也没有被提到过。有效需求只能生活在卡尔·马克思等人之中。”[12]从而可以表明, 凯恩斯在其核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借鉴过马克思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当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于30年代经济危机的阴影时, 苏联经济却丝毫没有受到冲击, 并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实现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一边是危机四起的美国, 一边是经济一枝独秀的苏联, 实行“新政”的罗斯福政府既然是在“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 走一条有别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为什么不可以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 有限的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优势呢?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理性和务实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凯恩斯和罗斯福应当会在一定程度上从马克思经济学及苏联经济建设中吸取经验, 以完善他们“国家干预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罗斯福名言名句 篇4

2、让我们正视面前的严峻岁月,怀着全国给我们带来的热情和勇气,怀着寻求传统的、珍贵的道德观念的明确意识,怀着老老少少都能通过格尽职守而得到的问心无愧的满足。我们的目标是要保证国民生活的圆满和长治久安。——罗斯福

3、难怪信心在减弱。信心,只有靠诚实、荣誉感、神圣的责任心、忠心维护和无私的作为才能生长。而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信心。——罗斯福

4、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罗斯福

5、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罗斯福

6、许多事情都有助于任务完成,但这些决不包括空谈。我们必须行动,立即行动。——罗斯福

7、the brotherly spirit of science , which unites into one family all its votaries of whatever grade ,and however widely dispersed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quarters of the globe. (franklin rosevelt, american president)科学的博爱精神把分散在世界各地、各种热心科学的人联结成一个大家庭。——罗斯福

8、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心更重要的成分。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千重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罗斯福

9、当人们自由地追求真理时,真理就会被发现。——罗斯福

10、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罗斯福

11、他们没有眼光,而没有眼光的人是要灭亡的。——罗斯福

12、我要宣传的不是颓废的淫逸哲学,而是自发的人生之道。——罗斯福

13、一位最佳领导者,是一位知人善任者,而在下属甘心从事其职守时,领导要有自我约束力量,而不插手干涉他们——罗斯福

14、因此,让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罗斯福

15、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罗斯福

16、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

17、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罗斯福

18、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罗斯福

19、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罗斯福

20、做伟大的事情,享受骄傲的成功,哪怕遭遇失败,也远胜过与既不享受什么,也不承受什么痛苦的可怜虫为伍、,因为他们生活在不知道胜利和退败为何物的灰暗混沌地带。——罗斯福

西·罗斯福

罗斯福经典励志名言

罗斯福名言

罗斯福语录

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篇5

人民版。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真正亲近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真正的主角, 感受并感悟历史。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教学的设计,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达到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节内容, 在本专题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这一节课的时代背景, 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本节课的延续和发展, 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的例证。本节课有三个子目, 分别为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经济遭遇危机的重创之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对资本主义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政的措施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代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情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 由于打破了原来的编年体的编排顺序, 时间和空间有较大的跳跃性。加上学生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无法正常衔接起来。

因此在学习新政内容时, 应该教会学生站在整个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高度看待罗斯福新政;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探究得出课本的隐性结论,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答案。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及两个阶段, 理解其特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学习, 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 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美国总统罗斯福》、《蓝鹰运动》、《大国的崛起》。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 可知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突出的特点, 都是以新政的内容作为出发点探究其特点、作用, 特别突出体现学生认知水平的渐进性特点, 因此, 本节教学拟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思维方式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较好地完成课标要求。

【教学思路】

1.立意创新:把应对危机看成是全体民众都要参与的斗争, 把新政的实施和成功看成是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全体民众的胜利。

2.创设情境:先以现实情境导入, 再创设“经济危机下的美国”历史情境。

3.整合教学:突破“新政的背景—新政的内容—新政的特点、实质、影响”的程式化教学结构, 利用史料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情景创设: (多媒体打出罗斯福照片)

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 以及对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 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 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 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 而此时, 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照片上这位意气风发的历史人物是谁?这位历史人物是美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 领导美国人民度过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及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他开创了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之先河, 开始了国家全面干涉经济的制度。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罗斯福又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对新政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讲授新课】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教师:当经济危机来临时, 胡佛政府虽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那么胡佛反危机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经讨论得出: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

教师创设情境:打开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幸福的日子又来临》。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新政实施的背景: (1) 胡佛反危机失败; (2) 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实施新政

教师讲述:罗斯福上台伊始, 便宣布实施“新政”, 在提出“新政”这个词的时候, 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计划。但为了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 他执政后推进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 并根据形势变化和政策执行情况, 不断进行调整, 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 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了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时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政策计划, 但改革的决心已定, 而改革又是全方位的, 且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多媒体图文显示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和讨论新政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如果罗斯福不实行新政, 当时的美国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罗斯福实行新政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呢?”

分组讨论后请2-3名学生概括总结。

3.渡过难关 (恢复经济的效果)

教师:多媒体课件打出经济恢复柱状图。设问:为什么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危机?

归纳: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走出了危机,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 使美国政府开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概括讲述:二战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 重新繁荣。

4.总结

教师设问: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本课学习作答。

【板书设计】

罗斯福新政;

1.实施的背景;

2.主要内容及作用;

3.特点;

4.实质;

5.影响;

6.评价:串讲背景、定义、特点、实质、影响。

【巩固练习】 (多媒体显示)

【课后探究】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谈罗斯福如何解决经济危机 篇6

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不仅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而是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进一步加深了危机。全国上下不满的情绪高涨, 希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经济状况。1933年初, 以“新政”为竞选口号的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大选中获胜, 就认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F.D.政府于1933年3月~1939年间为克服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罗斯福新政) 。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防止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它大体具有4方面内容: (1) 整顿财政金融, 限制垄断资本。 (2) 调整工业生产。 (3) 调整农业生产。 (4)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为实现这些目标, 罗斯福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一、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一) 整顿财政金融, 限制垄断资本

为重建银行信誉, 防止金融信贷体系的崩溃, 稳定美国货币制度。罗斯福政府采取的基本政策是:整顿银行、存款担保、黄金国有、统制货币等。政府的具体措施有: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进行整顿, 以遏止因挤兑而出现的银行倒闭风潮。银行重新领取营业执照, 由财政部对银行复业进行批准, 借以淘汰丧失支付能力的10797家中小银行。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 扶植实力雄厚的大银行, 发行纸币以解救货币荒, 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给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政府一方面对银行存款1万美元以下进行担保, 另一方面对黄金和货币囤积者施加压力。从1933年4月5日, 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 禁止黄金出口, 放弃金本位, 迫使他们重新将黄金和钱存进银行。还采取美元贬值40.94%的汇率措施, 通过美元贬值, 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非常措施, 对稳定局势, 恢复银行正常信贷, 重建人们对金融业的信心,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对垄断资本进行管理和略加节制, 通过《联邦证券法》, 加强对新发行证券的管理。批准《格拉斯-史蒂格尔银行条例》, 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 以抑制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证券投机活动。1935年8月23日又公布新的《银行法》, 加强美联储对会员银行的管理和监督;8月30日的财产税法使财产税增到70%的最高限度;公司所得税则以累进制代替单一制。有产阶级称此税为“敲诈富人”税。

(二) 调整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为恢复日益萧条的市场, 解决工、农、商诸业生产下降, 产品价格下跌, 企业大量破产, 垄断资产阶级不愿政府干预等问题。于是, 美国F.D.政府一面将新政派选进国会, 一面提出加速改革步伐, 对工业、农业推行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复兴工业是美国F.D.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中心工作。自1929年——1933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2%, 工厂大量倒闭, 仅1930年就有100多万工人失业。为解决这一严峻形势1936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即公平竞争法则) , 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7月5日总统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 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法则, 保证了工会通过与资方集体谈判的权利, 规定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时数和最低工资额。同时为推行公平竞争法则, 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 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Blue Eagle) , 给接收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记, 上面写着“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等语, 以资表彰鼓励。几周后, 有25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宏观调控。

为了控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保证农民的收入, 美国F.D.政府分别于1933年、1938年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政府与农场主签订了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的合同, 授权农业调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贴和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据统计, 1933——1934年间, 美国农业种植面积减少了31万平方千米, 牛马等大牲畜减少了2300万头, 其结果, 1936年农业总收入比1932年增长50%。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不仅稳定了农产品价格, 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

(三)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为紧急救济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稳定社会秩序。美国F.D.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 1933~1939年期间, 先后建立平民自然资源保护队、联邦紧急救济署、房主贷款公司、联邦住房管理局, 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等。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 让那些生活无助的中下层人民渡过难关。罗斯福曾发表言论: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为解决就业, 扩大内需, 政府采取了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的措施。先后成立公共工程管理局、国民工程管理局, 工程振兴局、全国青年管理处以解决失业问题。如1933年, 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从事防洪、发展航运、植树造林和生产化肥等, 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 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二、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美国F.D.罗斯福政府逐步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1936年经济形势显著好转后, 使美国渡过了大萧条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呢?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 经济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迅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 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奠定了解决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二) 政治上,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比较健全, 对旧思想和旧势力清除比较彻底。

(三) 思想上, 继承和发扬了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改良传统, 又吸收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学者意见 (凯恩斯理论) , 借鉴了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

(四) 罗斯福勇于突破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大胆的创新精神。

三、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影响

罗斯福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给美国及西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 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使美国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二) 广大中下层民众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缓和了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三) 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标志了资本主义告别了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广为借鉴。虽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在短期内限制和损害了资产阶级的近期利益, 渡过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但是, 他只是采用改良办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这样一来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解决经济危机。因此, 资本主义酝酿着新型的、更难应付的危机。二战结束后, 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黄金时期”后, 1973年美国经济逐渐陷入了“滞胀”状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盛森林”体系瓦解, 美元失去了国际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

参考文献

《罗斯福新政》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7

一、新政时期三权分立体制的变化

新政期间, 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 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 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现整理人民版教材的示例如下: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 新政时期总统的权力得到全面扩张, 增强了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 新政时期政府干预经济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的, 因而总统和国会的关系值得探讨。

有漫画曾将新政时期总统与国会的角色描述为医生与护士的关系———视罗斯福为拯救美国的医生, 而国会则充当总统的助手。其成因在于经济大恐慌不但使民主党在1932年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 亦以极高的支持率赢得了国会的选举。

3. 总统权力的扩张未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共和党在国会里面成为少数派 (1936年共和党在国会仅剩下16名参议员和88名众议员制衡罗斯福的新政) , 为了反对新政, 他们就以司法系统作为突破, 主要是由共和党人担任法官的最高法院先后判定《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多部新政法令违宪。

二、对教材结论的分析与补充

对于救济和公共工程, 以及对于保护劳工权利的评价, 教材结论浅尝辄止, 似有不足之处, 需要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分析。首先, 公共工程的举办, 从政治角度而言,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从经济角度而言, 有利于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 从而恢复生产。其次, 对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亦应有经济方面的考虑。1937年5月24日,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认为:“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 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 更好地分配工作, 工作日短一些, 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可见,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发点是提高工人购买力, 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趋于缓和;而最高工时的规定则有利于“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人工时缩短后, 为填补空缺, 企业必然扩大招工规模, 失业率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效果与“以工代赈”极为类似。

三、新政措施的立竿见影与隔靴搔痒

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有效缓解危机?新政为什么又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学生很难接受。笔者认为, 如果从经济危机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学生更易理解。

四、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对此, 学生亦不明就里。如果紧扣生产关系的要素进行剖析,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罗斯福政府 篇8

美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广袤肥沃的可耕地;地下矿产蕴藏量之大、种类之多,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可以与之匹敌;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水系的许多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既可灌溉农田,又可用于水力发电;在平原、山区和森林中,还有大量野生动物栖息繁衍。但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首先遭到破坏的是森林。在西进运动中,移民焚烧森林开荒、修建房屋消耗了大量木料。进入19世纪后半期,汽轮和铁路的发展加大了对木材的需耗,对森林的破坏更加严重。到20世纪初,美国的原始森林面积剩下不足2亿英亩[1]。

美国的矿产丰富,但是矿产不同于其他资源,一旦浪费就不能再生。在工业化初期,石油、煤、金属和天然气等都以极为浪费的方式开采挖掘着。西部“无烟煤的开采浪费率达到50%—100%”[2],开采金属矿和石油时的浪费同样十分惊人[3]。

美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也令人吃惊。19世纪中叶,铁路线向西延伸,铁路公司专门雇猎手屠杀野牛;军队为了断绝印第安人的食物来源,也大量屠杀野牛。进入70年代后,用野牛皮制造皮鞋和马鞍回报丰厚,这也使野牛的种群数锐减。由于无节制的滥杀,1883年美国国家博物馆考察队在西部找到的野牛不足200头,1903年只找到34头野牛[4]。

空气与水的污染是19世纪后期日趋严重的问题之一。内战结束后,美国城市兴建工厂,工业的废水废物大量排入江河,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有害气体的排放也是严重的公害,使城市生活条件恶化。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和有识之士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深感忧虑。他们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法,有些还付诸行动。乔治·伯金斯·马什是一位对19世纪后期有关资源保护运动影响较为深远的学者。他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提出对某一种资源的过分使用必然会对其他的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平衡,重视森林的作用。他通过努力,唤起了美国人民对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后果的关注。约翰·韦斯利·鲍威尔是另一位在资源保护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从1867年起,他率领一批科学家去美国西南部考察,弄清了当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情况。通过调查资料,他提出了建立灌溉系统和进行资源保护等极有价值的意见,启发人们对西部予以科学认识。博物学家约翰·米尔大力提倡保持自然景观。在他的努力下,1890年时任美国总统哈里逊签署立法,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红山和约塞米蒂两个国家公园。这是继1872年建立的黄石公园之后两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和政府官员就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见解、采取措施,这些都推动了西奥多·罗斯福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开展和实施。

二、西奥多·罗斯福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

西奥多·罗斯福在就任总统期间,实行积极的资源保护政策,明确提出以发展、持续、公平、效率为指导原则,以森林保护为中心环节,对水、土、森林、牧场、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甚至包括文明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大力制止劫掠、浪费、破坏自然资源;提倡节制使用资源,为美国日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美国和世界环境保护史的先河。

1. 保护森林资源。

罗斯福认为保护森林是整个资源保护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因此,他在就任总统后,开展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第一,1905年在农业部下设立森林局,由著名的森林学教授吉福德·平肖担任局长,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森林及林地,宣传森林采伐和植树造林知识,提供森林管理、保护的建议。第二,为防止森林火灾和盗贼,政府修建各种交通设施通往林区,建立各项防火措施;在许多州建立森林委员会等[5]。第三,1908年5月,成立了全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下设水利、森林、土地和矿产资源四个局,由平肖负责兼管,负责就水源、森林、土壤和矿藏提出报告,成为罗斯福的重要智囊团。第四,1907年,政府成立了内陆水道委员会,此后又成立了全国水道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研究森林、河流及其他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备综合治理;制定改善和管理国内河流的计划。委员会通过对内陆水道的调研和修正,减少了水灾,使得内陆水道交通量大为增加[6]。第五,为保护森林中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建立了5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创建了4个国家公园,确立了51个国家鸟禽保护地,分布于17个州及领地[7]。

2. 开发、灌溉西部土地。

西部地区土壤破坏比较严重。早年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往西部移民,不少移民在半干旱地带和沙漠地带筑起了小型灌溉工程,发展农牧产业。1878年国会颁布《木材石料法》,将西部不宜农业而宜植树的土地低价出售。结果把大量国有土地卖给私人以后,造成土地投机,反而不利于植树造林。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后,大力开发西部贫瘠土地。1902年,《纽兰兹法》经罗斯福签署生效。该法规定从1902年7月1日起,联邦政府把西部16个州和领地出售公有土地所得用来修建水库和水坝等灌溉工程。到1906年已修建了28项水利工程。比较著名的是桑利亚纳州在罗斯福大坝、华盛顿州的科罗拉多河上修建的布尔德拦水大坝及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古力工程。

3. 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归国家。

工业化的推进依赖于技术的改进和矿产资源的利用。在西部,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采掘方法,矿工们一般“采用最旧最浪费的办法获取地下宝藏”[8],对矿产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规划势在必行,这也意味着国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罗斯福指出:“我们喜欢说我们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情况并非如此。国家的矿藏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等是不能自行再生的,因此最后必将枯竭。目前我们浪费矿物资源,将使我们的后裔比在正常情形下提前一两代就感到资源枯竭。”[9]为此,当时的政府规定联邦政府“应当保留所有贮藏磷矿、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土地,并且保留政府可能出售的其他土地上的一切矿藏的所有权”,付诸实施后,将大约7000万英亩的土地划为矿产保留地。

4. 发起第一次全国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

为了调动全社会关心与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热情,罗斯福于1908年5月在白宫召开了一次保护自然资源的会议,邀请各州州长、各部部长、国会议员、法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目的是制定一个全国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计划,强调联邦政府来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以此为契机,兴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36个州相继成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10]。次年,罗斯福又发起召开了北美自然资源保护会议,将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放到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进行协商合作。

西奥多·罗斯福实行的以上措施卓有成效。首先,在他任内,美国的森林保护及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在美国的21个州建立了138块林地,成功地保留了约6000万公顷的林地[11],这样就使森林面积从4300万英亩增加到了19400万英亩[10]。其次,西部灌溉工程的实施,使许多沙漠地区变成了农业区,数百万英亩的土地恢复了耕种力,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为配合工业及第三产业的需要奠定了基础。最后,保护了地下资源,包括地下水和金属矿藏。在1906年封闭了6400万英亩的公有土地,在1908年又封闭了14000万英亩的公有土地[13],有效地保护了这些土地上的林地、水利设施和矿藏。总之,罗斯福进行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缓解了开发自然资源的无政府状态和浪费现象,“它标志着从开拓时期的开发理论过渡到一个成熟的人民的保护理论的时期,此刻,他们对于原有的继承下来的物产是否足以应付现在及未来时代的需要表示关切了”。[13]如今,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最为热议的问题之一,各个国家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就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有关的商讨和研究的活动越来越多,普通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增强,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对地球的长远发展负责就是为人类自己负责,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埃里奥特·莫里森著.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下)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401.

[2]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380.

[3]李剑鸣著.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177.

[4]刘绪贻, 杨生茂总主编.丁则民卷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1861—19世纪末. (美国通史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 2002:124-125.

[5]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91-293.

[6]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98.

[7]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01.

[8]亚瑟·贝宁著.美国经济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355.

[9]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236.

[10][12]王荣纲, 黄兆群主编.美国十大总统传.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171.

[11]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233.

罗斯福政府 篇9

一、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灵魂是“市场经济”,允许商品生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一项政策的好坏,检验它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苏俄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在短短四年之内,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二、积极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俄国搞了那么多年也不是十分清楚,要我看,还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好一些。”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创新精神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三、“新政”的背景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贸缩减了三分之一,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失业人数近3000万。稍有经济头脑的人都清楚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各国垄断资产阶级赶紧寻找出路。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危机又是首先从美国开始,所以这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历史把罗斯福推上了美国第32任总统。

罗斯福新政:一般讲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市场经济。面对严峻的形式,罗斯福上任后,大胆采取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核心的“新政”。“新政”新就新在国家干预经济,目的在于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防止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的生产过剩,从而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用罗斯福的话说“实施新政,我们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影响: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得到了缓慢恢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了加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在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二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还效法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启示

邓小平说过:“通常讲,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市场经济,但也有例外(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实行计划经济,我们为什么不能实行市场经济?”

不论是“新经济政策”还是“罗斯福新政”,对当今世界的两大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探索“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这两种创新政策,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出这一成功的道路,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是没有先例的。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计划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实践证明,我们走出的是一条较成功的道路。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上一篇:设备稳定运行下一篇:纳米材料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