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精选10篇)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篇1
国立管理大学(莫斯科)成立于19,坐落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市。国立管理大学(莫斯科)拥有在校教职员工900余名,其中其中14个博士,21个研究生,23位教授,副教授38位和8名助教。国立管理大学(莫斯科)在俄罗斯教育部的指示下以全日制教育为基础开设以下专业:国际关系和欧洲的研究,市场营销,营销传播,现代商业广告,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和市政管理,战略管理物流,国际业务,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应用政治学,国际关系中的欧洲大西洋和欧亚地区,研究,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学,哲学,企业融资,风险管理,保险和精算工作,战略财务管理公司,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股市和投资,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家和市政管理,法理学,金融与信贷,国际关系。国立管理大学(莫斯科)还设有专门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的留学生办公室,医疗中心,足球场,游泳馆,学生宿舍。使得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锻练。该校在俄罗斯经济类院校全国排行榜上名列第四。
专业设置
社会学、社会团体关系、会计与审计、世界经济、民族经济、反危机管理、国家与市政管理、法学、管理学、金融与信贷、社会领域管理学、管理文书学与文书保障、市场学、数学方法与经济活动研究、信息管理系统。
[俄罗斯留学国立管理大学介绍]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篇2
学校概况
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位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在俄罗斯的西南部。从1939年开始,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就加入了俄罗斯主要语言大学的行列。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的主要专业有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俄罗斯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商务管理和新闻学等。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的汉语教学是从2003年9月开始的,由于起步较晚,当前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汉语教学的优势
社会需求逐年递增,生源充足俄罗斯政府的旅游和商贸等部门长期缺乏汉语人才,很多翻译工作通常依赖大学中文系教师完成,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也都需要大量中文翻译和懂汉语的从业人员。乐观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众多生源,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汉语专业从2003年开办以来,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3年,第一届汉语专业的学生仅有4名,到2009年,汉语专业的学生就增加到90名,其中还不包括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学生和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夜班”的学生。近几年来,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学习汉语的愿望,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潜力,开办了“夜班”,在每天的18:00~19:30授课。“夜班”面向社会招生,类似于我国的成人教育,教学对象不一,多数是学生和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商人。
政府重视,中国援助自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汉语专业开办以来,俄罗斯政府就十分重视其发展。每年俄罗斯教育部都会派人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视察工作,指导汉语专业的教学与发展。我国政府和大使馆也长期支持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汉语专业,每年不断向该校免费提供图书资料。2008年,在我国大使馆的帮助下,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正式成立,这使该校的汉语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初,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与长春师范学院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包括每年互派教师到对方大学任教,开设暑期汉语班及建立2+2汉语本科体系等。自2007年起,根据两校的协议,长春师范学院每年派汉语教师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任教;从2009年9月开始,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首批“2+2班”的学生开始在长春师范学院学习。“2+2班”的学生一二年级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学习汉语,三四年级在长春师范学院学习汉语,毕业时可获得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和长春师范学院两个学校的学位。
学习环境良好汉语专业的教师比较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中国化”的学习环境。走廊上利用墙报形式张贴一些与汉语有关的图片及介绍中国民俗的小报;教室内悬挂着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大红灯笼;休息时常能听到大陆的流行歌曲及民间音乐;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汉语书法、中国画和学生的汉语习作等。这些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
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在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语言技能训练课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特别是一二年级阶段。但该校在课程设置上,语言知识课处于核心地位,汉字课、语法课和语音课的课时相对较多,而语言技能训练课很少,并且在一二年级由于公共课(历史、计算机、外语等)的需要,汉语课时被挤占,所以每周汉语课时只有十几节,不少课程如口语等每周只有一次,听力课则根本没有。由于在课堂上学生缺少必要的言语交际活动,缺乏听、说的语言环境和操练,所以很多学生到四年级甚至毕业时尚不能流利地用汉语表达。其次,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照应。语言知识课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是互相协调和统一的。该校的课程设置强调语言知识课各门课程间的区别,人为地割裂了课程的协调性、统一性,使各门课程间缺乏照应。如语法课,教师专门讲授语法规则、语法理论,将语法与语言实际分离开来,让学生死背语法规则,然后再用这些规则去硬套语言材料,结果是语法背得很熟,听、说、读、写仍很困难。
教材使用不当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使用的教材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来自中国的教材,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和《汉语会话301句》等,这些书或是前来任教的中国教师的赠书,或是俄方教师赴中国进修或任教时带回来的;其二是从我国各种书刊、中小学生课本中选摘的文章或课文,由教师灵活运用,有的内容经过教师的改写,然后复印给学生使用;其三是由俄罗斯出版的汉语教材和该校教师自编的教材,如马克西姆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汉语教科书》和《汉语对话165则》等。该校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有很大的自主权,系里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学校只分配课程,至于怎么教,教什么,几乎全由教师本人决定,所以不同的教师教学内容往往很不统一,教师之间互不照应或者无法照应。一个教师刚讲过的词汇和语法,另一个教师可能又会重复讲授。这对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时间不足这主要是指可有效利用的时间不足。在学期安排上,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与中国的大学相似,每年分两个学期,秋季开始为第一学期。略有不同的是寒假较短,大约三周,暑假较长,大约两个月。第一学期从9月初到12月下旬,第二学期从1月中旬到6月下旬或7月初。从学期安排上看,学习时间似乎并不少,但是期末停课复习考试的时间较长,约4个星期。俄罗斯的节假日比较多,所以实际上学生学习时间并不很充足。另外,俄罗斯人比较散漫,时间观念和纪律性不强,这也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不反复强调,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有很多学生迟到,而且教师上课迟到也司空见惯,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类似情况在我国的高校中是不可想象的。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汉语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所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该校有专任俄罗斯汉语教师3名,均为青年教师,这3位教师均到中国进修过汉语。虽然他们都有留学中国的背景,但普遍缺乏汉语基本功训练,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到写作及翻译都还需进一步提高。有的教师口语过得去,可下笔写作或翻译就错别字和病句连篇;有的教师习惯用母语授课,除阅读课文和举例等不得不使用汉语外,课堂用语和讲解都用俄语。此外,教师缺乏竞争意识,不少教师只满足于现有的汉语水平能应付日常教学,这可能与俄罗斯教师的待遇有关。在俄罗斯,教师的待遇较低,很多教师忙于兼职赚钱,没有时间充实提高自己。
意见与建议
完善课程设置在汉语教学中,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作用的发挥,若课程体系构建失当,那就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该校应针对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难点,加大汉语技能课的分量,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照应,增加语言实践课,重视学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尽量选用优质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一套好教材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该校应使用中国现有的最新的成系统的教材,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必须切实注意体例的科学性、词汇和语法的系统性及内容的适用性等,应尽可能得到中国教师的指导和把关。
不断提高教师的汉语水平教师为教学之本,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绝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该校每年都有教师到长春师范学院进修,应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首先,可以让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该校汉语教师开设各种讲座,如利用语音讲座纠正教师的发音,利用语法讲座系统补充语法知识等,使所有任课教师都具有过硬的汉语知识和教学能力。其次,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这样既可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又可提高科研水平。
增加汉语课时,严肃课堂纪律该校开展汉语教学的时间较短,对汉语教学的规律并不精通,而且课时安排较少。该校应该增加汉语课时,保证充分的教学时间。另外,规章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也是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保障。该校应把教师和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情况记录在案,认真监督执行,以提高教学效率。
更新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对课时不多、课外时间较多的汉语专业学生而言,应大量补充汉语知识。但该校的书籍相对陈旧,且以教材为主,因此,应定期引进新版教材和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各种书籍,及时给师生提供最新的中文资料。
总体来看,尽管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汉语专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也必须看到其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解决起来需要制定一揽子计划,需要统筹安排。只要深入了解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皮亚季戈尔斯克语言大学汉语专业就能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杨.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篇3
目前,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严重缺乏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更加不足。在叶卡捷琳堡,甚至有低年级的教师连续两个学期跨年级授课。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带着对孩子们的满腔热情来到学校教书,但仅仅过了几年时间,尽管学校一再挽留,这些年轻的毕业生还是放弃了当初的理想,最终选择了离职。”谢尔盖·纳瓦肖洛夫说。
乌拉尔国立职业师范大学的教授们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决定在学校里建立旨在培养未来合格教育工作者的综合教学实验基地,使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工作,让大学生在基地里继续学习,提高他们解决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能力。
叶卡捷琳堡69中学教务主任叶卡捷琳娜认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践经验,善于学习,在教授学生们知识和与家长交往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学校里建立综合教学实验室,就像在工厂建立工业实验室和在医院建立医学实验室的效果是一样的。工程师只有在机床旁边才能更加真切地了解到自己的工作性质,外科医生也只有在手术中才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大学生们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开展各种实训工作,一直到他们毕业。
釜山国立大学 篇4
活费
【学校介绍】 釜山是2002韩日世界杯主赛场所在地市之一,也是2002亚运会的主办城市。韩国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创建于1946年,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人文、理工、法律、经济、艺术、医学等13个学院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釜山国立大学现设有41个系、73个硕士点、66个博士点。
釜山国立大学一直以人才荟萃、师资雄厚著称,学校现有教师2,186人,其中教授564人、副教授154人、助教授152人、外籍教授38人,目前在校学生27,000名,留学生200名。釜山国立大学不仅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还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这里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自然科学学院和工学院最为杰出。机械工学系获得2000韩国国家研究中心的最高奖赏。釜山大学还是韩国CEO的培养基地。
校内设有53个研究所。第一图书馆、第二图书馆、法学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4个图书馆的藏书将近100万册。
釜山国立大学非常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分别与中国、美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97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合作关系。在中国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级大学开展了学术及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专业介绍】
人文学院
国语国文系、中语中文系、日语日文系、英语英文系、法语法文系、德语德文系、俄语俄文系、汉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考古学系、语言情报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
行政学系、政治外交学系、社会福利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文献情报学系、新闻放送学系
自然科科学院
数学系、电子计算机系、统计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微生物学系、分子生物学系、地质学系、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系
工学院
土木工学系、建筑工学系、机械工学系、机械设计工学系、智能机械工学系、纤维工学系、精密机械工学系、化学工学系、电气工学系、造船•海洋工学系、无
机材料工学系、金属工学系、电子工学系电脑工学系、高分子工学系、环境工学系、产业工学系、城市工学系、航空宇宙工学系
法学院
法学系
师范学院
教育学系、幼儿教育学系、社会教育学系、特殊教育学系、国民伦理学系、地球科学系、体育学系
商学院
贸易学系、经营学系、经济学系
药学院
药学系
医学院
医学系、护理学系
齿科医学院
医学系、护理学系
齿科医学院
齿医学系
生活环境学院
儿童•住居学系、食品营养学系、衣类学系
艺术学院
音乐系、国乐系、美术系、舞蹈系、设计系、艺术文化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纳米科学技术学系
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科学系
护理学院
护理系
【韩国语学院介绍】
课程指南
-正规课程一年分四个学期,每学期授课十周。
-申情人务必在截止日以前报名,并且要参加分班考试(面试,笔试)。
(注:作为初学者如能使用简单的日常用语,不必参加分班考试,直接分到一级班)
-分班考试结果,公告于网站告示板与国际语言教育院1楼(开课当天)告示板。学费 : 1,400,000(韩币)(另收教材费)
申请材料
申请书1份(学校指定格式)
2.彩色照片2张(3cm×4cm)
3.简历表,自我介绍书,学习计划书(用英文或韩文,以自由方式记载)
4.户口簿(户口证明书)1份(原版+翻译版)
**如果户口本有两个,请再提交一份亲属关系证明书(原版+翻译版)。
5.父母和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6.最终毕业证(原版+翻译版)
成绩证明书1份(国际公证-原版+翻译版)-必须包括记载学校地址与联系电话
7.最终学位证明书1份(原版+翻译版)
8.在学/在职/经历证明书1份(国际公证-原版+翻译版)
**只限最终学校毕业后有关人,必须包括记载学校地址与联系电话
9.申请人(父母)的存款证明书3,000美金以上)1份(原版)-存入期间申请日后要包持6个月以上
10.父母的事业者登陆证或在职证明书1份(国际公证-原版+翻译版)
**记载月薪或年薪,工作单位的地址与联系电话
11.护照复印件1份
12.韩国担保人(公证)
-身份证明书1份
-个人财产纳税证明或综合土地纳税证明1份(只限这一年缴10万元以上者)
13.担保理由书(以自由方式记载韩国担保人与申请人的关系和担保理由)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合作咨询QQ:523601801
电话:0532-80922011
手机:***
2018年国立大学 本科专业 篇5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望,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也曾被《亚洲周刊》列为澳大利亚顶级多元教育大学,并多次位于澳大利亚大学综合排名第一位。
主校区
据立思辰留学360获悉,澳洲国立大学的主校区位在澳洲首都堪培拉的阿克顿(Acton)社区,校园总面积约150公顷,超过200栋建筑与10,000棵树木,邻近黑山(Black Mountain)、伯利·格里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与堪培拉市中心。
ANU校园内设有银行、邮局、书店、药妆店、贩卖部、咖啡屋、小酒吧、餐厅、旅行社,坐拥南半球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另备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学生医疗中心、画廊、博物馆、音乐厅等。
此外,堪培拉座落众多的国家级文化和学术机构,如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澳洲科学院(AAS)、澳洲人文科学院、澳洲社会科学院(ASSA)、澳洲国家植物园、澳洲国家图书馆、澳洲国立美术馆、澳洲国立博物馆、澳洲国家档案馆、澳洲国立影片与声音档案馆、澳洲国家生物标准实验室、澳洲地质调查组织(AGSO)、澳洲犯罪学研究所(AIC)、澳洲战争纪念馆、国家肖像美术馆、堪培拉博物馆暨美术馆和国家首都展览馆等等。ANU与这些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澳洲国立大学共有6大学院,包括人文科学院、亚洲研究学院、经济和商业学院、工程与资源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科学院。
本科课程设置:
数字艺术、音乐、图形艺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健康与医学与身体、医学、医学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会计、保险精算研究、商务信息系统、商业、经济计量学、经济历史、经济学、电子商业、金融学、国际产务、管理学、统计学;阿拉伯与伊斯兰研究、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历史、亚洲语言、非语言亚洲研究、澳洲研究、生物人类学、经典著作、现代欧洲、文化研究、发展研究、戏剧、英语、环境研究、欧洲语言、电影研究、性研究、历史、人类科学、澳大利亚本土研究、国际关系、法律、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音乐学、哲学、政策研究、政治交流、政治科学、人口研究、宗教研究、社会研究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工程;商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业;植物学与动物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地质学)、林学、地理、人类生态学、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自然科学)、化学、地球与海洋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光子学、物理、科学交流。
本科推荐课程:
2018年澳洲国立大学翻译专业 篇6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坐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1946年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创建,是澳大利亚唯一由联邦国会专门单独立法而创立的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多次被评为澳大利亚大学排行榜第1名,在各种世界大学综合排行榜上亦曾多次名列世界前2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居澳大利亚首位,其澳大利亚联邦院士人数超过270名,居澳大利亚首位;其皇家学会的会员人数比澳大利亚的其它所有大学的总和还多。它的光学研究中心,凭借着光纤通讯方面的研究成果,获马可尼国际奖;青霉素发现者弗洛里爵士、杰出的历史学家汉考克爵士、经济学家库姆斯爵士,以及新一代众多知名学者让它熠熠生辉。
翻译研究硕士专业描述
据立思辰留学360获悉,该专业为翻译方向,旨在通过理论及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翻译资格。该专业特为接受过同等水平培训的翻译人员而设,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学生们在这里将会学到有关翻译的研究理论以及在从事高端复杂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翻译时的应用技能。每位学生须修满72个学分后方可毕业。
就业方向
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学生翻译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公立和私营机构从事职业翻译人员,具体翻译方向可以是笔译或口译。
入学要求
语言要求: 雅思总分6.5分,单项不得低于6.0分。
申请人需提供2年内有效的雅思成绩。
★中国学生需有雅思成绩才可以申请签证。
学历要求:
1、申请人须具有澳大利亚学士学位或本科学位;
2、或,具有国家海外技能评估办公室认可的海外同等学历。工作经验:无需工作经验。
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制及其发展 篇7
那么,讲座制在日本是怎样被导入的,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现在的讲座制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大学教师职称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发展前景如何?本文按照历史脉络来分析这些问题。
一、日本明治时期在帝国大学导入的讲座制及其特点
1877年(明治10年),日本将原来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建立了第一所近代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即后来的“东京大学”。1893年(明治26年)《帝国大学令中改正》、《帝国大学官制》、《帝国大学教官俸给令》等相关法令先后颁布,规定在这所日本惟一的大学里实行“讲座制”,即规定:“讲座”是大学教育、研究的基层组织单位,也是财政预算的基本单位;讲座的责任者是教授,教授不仅负责教学和科研,也负责讲座的人事和财政,只有在教授空缺的专业领域里,助教授或讲师才能顶替教授承担讲座的工作;助教授协助教授授课或实验,助手、书记员则在教授、助教授的指挥下服务于讲座。另外,法令规定了教授、助教授等不同的任命方式以及不同的薪俸水平。[1]
在东京帝国大学实行的这种讲座制又顺理成章地被其后成立的京都帝大、东北帝大等其他帝国大学以及各种官立单科大学所采用。二战之后,日本的高等教育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讲座制的情况却基本没变,只是有的讲座增加了讲师的职位,取消了书记员。1947年公布的《学校基本法》重新强调了教授、助教授等讲座人员的上述责任及关系;1956年文部省制定的《大学设置基准》中又进一步规定:大学必须采取讲座制或学科制的学科组织形式;进行博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大学必须实行讲座制。这样,在上述各种大学(旧制帝大和原官立单科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所大学和一些“新制”大学都实行讲座制。并且,随着有实力开设博士课程的大学越来越多,实行讲座制的大学也在不断增加。直到2006年3月《大学设置基准》修改时才被删除。可以说,作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基本形式,讲座制在日本各国立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国立大学里占据着最核心的地位。
笔者认为日本国立大学讲座制具有如下优点:
1.讲座制为讲座教授创造了稳定的学术研究环境和良好的人力、物力以及组织条件,体现了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大学传统。它为教授排除了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使教授能安心地致力于自己的研究,这显然对学术生产性的提高和研究创新是非常有利的。日本的许多科技成果及研究大奖的获得者都是大学教授,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2.讲座制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一条最便捷的道路。讲授和演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论文或报告的成绩考查方式,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授及其他教师直接对话,直接参与教授的科研活动,进而促使他们自己去进一步探究,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研究的真谛和研究方法,养成创新精神。讲座制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大学其他教学组织制度无法相比的。
3.讲座制有利于大学建设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有利于提高大学的竞争力。讲座制的顺利运行更多的是依靠讲座教授的个人魅力和权威而不仅仅是行政权力。当一位领袖人物的权威既来自个人因素又来自组织因素时,他的权威能成为保持组织整体性的力量。因此讲座教授的权威成为他所领导的教学、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智慧的源泉。在现代社会,重大科研课题只靠个人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讲座这种富于凝聚力和智慧活力的研究者小群体是大学科研攻关的最好团队。这种团队的有效工作将大大加强大学的竞争实力,提高大学的学术声望。
另外,日本的民族性使日本大学适合采用讲座制。许多研究者已经指出,日本社会是一个“纵向社会”,比起其他国家的国民来说,他们对权威和纵向的结构关系能更容易接受,他们更易于“忠诚群体”而少计较个人得失。日本社会这种特有的人际关系结构模式是保证讲座制在日本历久不衰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日本国立大学讲座制的弊端
1968年~1969年,以东京大学为主的各国立大学发生了后被称为“大学纷争”的大学“学潮”。在这场学潮中,讲座制与“教授会自治”的大学制度一并受到责难。比如教授被指责为垄断讲座,阻碍了年轻教师的发展,影响了学术发展并导致了学科分化等,以至于有些国立大学的改革方案出现了否定和废止讲座制的倾向。[3]
确实,比起其他实行讲座制的国家的大学基层组织单位(比如德国大学里的研究所),日本传统的讲座更容易导致上述的弊端,这就是其“极细高”的金字塔结构:教授1人,助教授1人,讲师2人,助手1人或多人。这种结构被日本人戏称为“烟筒”结构。后来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对讲座制的反对实际上来源于与讲座制的这种“烟筒”式结构有关的一些学术或人事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生涯模式单一,学术“同型繁殖”现象严重。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立大学(或帝国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模式是:从助手阶段就被讲座录用,然后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讲座里一直工作到退休。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从考入大学那天起,整个学业和职业生涯就都在同一个讲座里度过,一直到退休也没有到其他大学或机构去学习或工作过。显然,由此带来的学术“同型繁殖”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第二,讲座的“周期化”现象。讲座的“烟筒”式结构一方面使得日本国立大学的学术团队显得很精炼,但另一方面,助教授和位于其上的教授从数量上讲是一对一的关系,各个职位的教师按照下面的程序一一更新:教授一到退休年龄,便从讲座教授的职位上退休,下面的助教授就自然升为教授,而空缺的助教授的职位则由更年轻的讲师来接替。从成员的年龄看,这个时候的讲座是最“年轻”的。但是,由于日本的国立大学可以保证教授在同一个讲座一直工作到退休,这个期间讲座内部的所有人都会同步“变老”。随着教授年龄逐渐向退休年龄靠近,渐渐迎来这个讲座的“老龄化”时期。直到这个教授退休,其位置被下面的助教授代替,这个讲座又一次迎来了“最年轻”的时刻,同时也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龄化”和“年轻化”会在讲座内部循环交替出现,这便是所谓的讲座的“周期”(Cycle)现象。年龄上的周期变化往往还带来研究和教学上的周期性变化,所以讲座也存在“学术周期”(Academic Cycle)问题。这表现在研究方面尤甚:随着教授、助教授的年龄增加和人员更替,学术的形式和学术生产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学术周期性问题对讲座的发展以至于大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三,讲座内部教授与助教授的微妙关系及年龄差问题。从讲座成员的权力构成看,与德国大学的讲座制一样,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也是教授集人事权、财政权和学术权力于一身;所不同的是日本的教授与位于其下的助教授的关系。以前的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助教授的职务是“协助教授工作”,从教育法上规定了“助教授”只有“助”的作用而不能独立领导学术活动,这意味着教授与助教授不是相互独立的。另外,为了保证讲座平稳度过上述周期的“转换期”,助教授和教授的年龄差也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年龄差过小,可能还没等到教授退休,助教授就已接近退休年龄,即使学术能力再强,也没有当讲座教授的机会。一般来说新录用的助教授比教授小15岁是最“合适”的。因此,这个“15岁年龄差”是讲座提拔或录用助教授时必须考虑到的。只要教授还没到退休年龄,下面的助教授就没法晋升,助教授与教授的年龄越接近,就越容易出现有业绩的“万年助教授”的可悲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学术生产积极性,而且“15岁年龄差”也限制了讲座对人才的选拔和提升。
三、日本讲座制的发展及其相关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阶段转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大学教员需求有了实质性的增加,客观上促使大学教师的流动性有所提高。从这时开始,出现了大学教师如下的职业生涯模式:结束研究生(硕士或博士)学业后,先在母校当较短时间的助手,然后再转到其他大学工作,在其他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又被招聘回到母校;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统计,再返回母校时的年龄一般在42岁左右。[4]这正是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强,也是学术生产性最旺盛的时候,对母校的发展显然很有利。这种流动模式虽然没有使“自校率”(教师中本校毕业生的比率)降低多少,但“学术同型繁殖”的情况有所改善。大学教师在其他大学工作的阅历使不同大学之间的学术风格有可能得以相互融合。不过,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讲座的“学术周期”问题、教授和助教授的年龄差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前者影响着讲座正常研究、教学功能的发挥,后者极大地限制了优秀大学教师的晋升和选拔,抑制了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这种缺乏相互交流的、涉及领域狭窄的讲座也限制了一些重大的交叉性研究和开发活动的进行,所以进一步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讲座制的实行
现在看来,上述问题的真正祸端实际上不一定是讲座制。正如寺崎昌男先生指出的,日本传统的、封建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使“教授老板化”的更深层原因;改变“一教授一讲座”的形式可以抑制这种“老板垄断”的条件。在“大学纷争”刚刚结束,即20世纪70年代初期,针对否定或废止讲座制的倾向和呼声,东京大学工学部的一些教师就设想把多个讲座组合起来解决问题,并提交了如下改革方案:将专业领域上较为接近的2~4个讲座集合起来作为研究和人事单位,同时让研究生有自主支配的研究经费,在此基础上形成“大讲座+研究组制”。[5]这个提案直到80年代末才真正实行,东京大学创立了日本第一个由若干位教授和其他教师组成的讲座。之后这种大讲座在其他大学也出现了。小讲座制发展为大讲座制,讲座的结构趋于相对扁平化,加上90年代的一些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使讲座的周期、年龄差以及跨学科交叉研究等问题等到了部分解决。
不过,讲座制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教授比例比以前提高了,以至于到90年代中期时日本已成为国际上教授比例最高的国家。据1992年卡内基国际大学教师调查的结果,各国大学在职教授数占本国全体在职大学教师的比例是:美国是38.8%,德国是48.8%,瑞典是15.7%,澳大利亚是20.8%,韩国是36.1%,而日本则以54.3%的教授比例高居世界各国之首。[6]
(二)取消关于大学实行具体组织制度的法令规定
虽然上述一些改革措施在促进大学教师流动、减少学术的同型繁殖方面收到一些成效,但从国际比较看,除俄罗斯之外,日本是人均生涯流动期望值(表示大学教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人均工作单位变换次数的一个预测值)最小的国家。下表是根据1992年卡内基国际大学教师调查得出的各国大学教师的人均流动次数和人均生涯流动次数的期望值(私立大学教师的流动相对来说更频繁些,因而日本国立大学教师的人均生涯流动期望值可能比表中所列值更小)。
各国大学的人均教师流动次数及人均生涯流动
注:数据引自有本章、江元武一编著.『大学教授职の国际比较』.玉川大学出版部.p.191.
进入21世纪,日本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200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科会讨论了删除《大学设置基准》规定大学实行讲座制和学科制有关条款的问题,这一方案得到文部省的认可。2006年3月,文部省公布新的《大学设置基准》,新《大学设置基准》中删除了关于大学学术组织制度的具体规定。这意味着大学和研究生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建立灵活的教育研究体制,也意味着讲座制在日本国立大学里可能不再是惟一的组织形式。但到底会发展出何种组织形式,还有待观察。目前,讲座制还是日本国立大学的主流组织形式。
(三)引进利于大学教师发展的人事政策
山野井敦德教授指出,日本的年功序列及终身雇用等人事制度与传统讲座制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了上述问题,所以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大学组织体制改革应同时进行。人事改革与讲座制直接相关的是,200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科会讨论了导入新的大学教师职称结构的问题。文部省同意此方案,并于2005年7月修改《学校教育法》,新的大学教师职称结构制度从2007年4月开始实施。新的大学教师职称结构框架如下图所示:用“准教授”代替原来职称系列中的“助教授”职阶,以前的助教授“协助正教授”的规定也从《学校基本法》中取消。这是否意味着“准教授”的名称和实质变得与国际相通,而且“准教授”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权力?同时规定在教师职称系列中增加“助教”这一职阶,规定助教的“主要任务为教育、研究”;将以前的助手分为可以自主研究并可以授课的助教与为上课、研究做准备工作并对设备、仪器进行管理的新“助手”。
这次职称结构改革改变了讲座制的结构,首先它使讲座的四级职称结构变成了五级结构,金字塔的总高度又增了一级。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讲座内部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准教授和助教这两种职称的学术自主性。这预示着日本国立大学内部教师之间那种传统的硬性“纵向”关系趋于“柔软”。
四、日本国立大学讲座制发展趋势分析
在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讲座制对大学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曾起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讲座制缔造了日本的大学教师职业和大学教师这一社会阶层。[7]日本新的《大学设置基准》中没有了关于大学学术组织形式的具体规定以及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方面的改革,这一切有可能意味着今后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学术组织形式。那么,讲座制今后在日本国立大学的命运将会怎样?
第一,进入21世纪,日本也逐步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阶段末期的那种诸如本科生“中学生化”、“学力下降”、“学习欲望低下”以及研究生招生进一步多样化等情况,在一般国立大学中会进一步加剧。对这样的学生再采取讲座制进行教育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而且财力也不允许。所以,今后讲座制(包括大讲座制)在国立大学的影响有可能减少。
第二,讲座制本身的优势、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会使讲座制在一些重点国立大学的研究生院和重点研究基地变得更加重要。众所周知,日本在90年代就制定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以独创性、世界一流为目标重构大学体制,实施“COE”建设项目等。看一看近几年国际一流大学排名中日本的大学所达到的名次以及诺贝尔奖和菲尔茨数学奖等国际大奖的日本获奖者的简历和工作介绍,就会体会到日本政府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效。为了继续提高大学的科研实力,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大学还是离不开讲座制,尤其是大讲座制。
第三,我们还应该看到,“纵向关系”、“个人权威”永远是日本民族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人的普遍心理恰恰更适于在这种纵向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这一点是讲座制能落脚日本并进一步开花结果的根本基础,也将是讲座制进一步在日本得以重点发展的内在根据。
总之,讲座制在日本国立大学中的应用范围有可能缩小,但作为卓有成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和精英人才培养的捷径,又会在重点国立大学中被重点应用。
摘要:日本国立大学主要实行讲座制,作为其基层学术组织形式的“讲座”是“烟筒式”结构,而且讲座存在年龄和学术上的周期现象。讲座制在日本发挥其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导致教师流动性低,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进入21世纪,新大学设置基准中已删除了大学所用的具体学术组织形式的规定,这使讲座制在国立大学的市场有可能缩小,但另一方面,日本的科技强国战略和讲座制本身在科学研究和培养精英人才方面的优势又会使讲座制在日本重点国立大学中得到加强。
关键词:讲座制,讲座,烟筒式结构,学术周期,职称结构
参考文献
[1][5]寺崎昌男『.「讲座制」の历史的研究序说-日本の场合(1)-』『.大学论集』第1集.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72年.
[2]姜远平,刘少雪.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研究[J].江苏高教,2004,(4):106~108.
[3]『东京大学改革准备调查会报告书』『.东大问题资料』3.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年.広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72年.
[4][6]山野井敦德『.日本の大学教员市场再考———过去·现在·未来』[M].COE研究シリーズ15,広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発センター.p.15,p.22.
乌克兰名校:哈尔科夫国立大学 篇8
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简称哈大)是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建立于1805年,是乌克兰著名的科学和教育中心。
现在有近12000名学生在大学的15个系学习,其中有近900名来自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包括200余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在大学里有超过2000名教师和助教,其中有136名教授和博士,还有822名副教授和教授候选人。
大学设有6个学术研究学科和超过60个专业。这里的毕业证书得到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大学是由三个科学研究院(生物学、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激光应用)组成,这里还有欧洲非常先进天文台,自然博物馆,乌克兰最古老的植物园,图书馆(国有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此外大学还有非常健全的体育设施和网球馆及靠近黑海的学生疗养中心。
哈大已进入世界名校前30名的行列。
学校专业
外国留学生预备中心(预科)
外国留学生预备中心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语言培训,毕业后可以转入乌克兰、原苏联任何一所高校攻读。学期一年。截至招生时间在每年的11月15日之前。
预备中心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在预备中心学生们将紧张地学习俄语或者乌克兰语(主要以俄语为主),还有进修课程。
预科系语言教育由学生自由选择(俄语或乌克兰语)。
经济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经济理论;国家经济;国际经济关系;行政管理;金融与信贷;经济控制论;经济统计学、市场营销。
研究生:经济理论;国家管理;经济的计划与调整;统计学;经济数学模型;金融学;货币的流通与信贷。
外语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罗马语—日尔曼语语言文学(英语、德语、法语)。
研究生:日尔曼语系(英语、德语)。
生物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试验诊断学。
研究生:植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社会心理学和历史心理学;人和动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工艺学。
心理学系
本科、硕士、研究生:心理学专业。
语言文学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乌克兰语言和文学;俄罗斯语言和文学;古典语文学;应用语言学;新闻学。
研究生:乌克兰文学;俄罗斯文学;外国文学;乌克兰语;俄语;语言的掌握。
物理系专业设置
1、物理学系
本硕连读:物理学;天文学。
研究生:固体物理;光学;激光物理学;理论物理;低温物理;天体物理学和无线电天文学;太阳物理学。
2、物理工程系
本硕连读:试验核物理和等离子物理。
研究生:理论物理;物理和化学的试验;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
3、动力物理系:
本硕连读:应用物理。
4、无线电物理系
本硕连读:放射物理和电学;生物物理。
研究生:放射物理;生物物理;无线电天文学。
其他系专业设置
1、地质和地理学系
本硕连读:地质勘探;搜寻和勘探;地理学;水文地质学;地质工程学;自然环境学;地貌学和古地理学。
研究生:制图学;社会经济地理学;古生物和地层学;自然物理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景观;岩石学;水文地质学;自然环境学;地貌学和古地理学。
2、历史学系
本硕连读:乌克兰历史;世界历史;档案管理;考古学。
研究生:乌克兰历史;世界历史;地史学;考古学。
3、力学数学系
本硕连读:数学;力学;应用数学、信息学。
研究生:数学分析;微分学;拓补学;计算机技术学;气体与液体力学;物理数学。
4、社会学系
本硕连读:社会学;社会应用学。
研究生:社会理论和历史学;社会文学;科研与教育;社会管理学。
5、基本医学系
本硕连读:医疗学。
研究生:心脏病学;外科;变态反应和免疫学;内科。
6、化学系
本硕连读:化学。
研究生:量子化学;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7、计算机科学系:
本硕连读:信息系统管。
费用:
预科学费:700美元/年
住宿费:200美元/年
医疗保险、体检费和学校注册费:110美元
申请费:20美元
专业学费:
大多专业:800-1000美元/年
医学:1500美元/年;2388美元/年(英语授课)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4 Svobody Square,Kharkiv,61077 Ukraine
2018年澳洲国立大学工程硕士 篇9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是一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及研究水平获得了国际认可,享有很好的声誉,其亚洲研究享誉全球,居领先地位。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并由此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还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研究类大学,尽管不到60年,但它却拥有众多的世界知名专家,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的数量,比所有其他41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会员的总和还要多。
工程硕士专业描述:
据立思辰留学360获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工程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其工程方面的应用技能。该课程共48个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通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的学习,毕业生要具备利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工程类问题的能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包括:操作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制造技术、数字系统与微处理器、能量系统工程、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学物理、全球能源资源与可再生技术、太阳能电能、无线通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授课设置:
课程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论,关系数据库,软件分析和设计,操作系统实现,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网络化信息系统,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师,计算理论,实时嵌入式系统等
就业方向:
通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硕士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可在文化传播、信息与通信、建筑、网络、媒体、能源、教育机构等领域或部门从事网站开发、信息技术研发、能源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入学要求:
学术要求:
申请者必须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工程学或应用科学的学士学位证书,GPA至少达到3.25。
语言要求:
1、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篇10
从1925年至1949年,清华大学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是清华大学发展的初期(1925年~1937年)和西南联大时期(1937年~1946年)。
据清华大学的有关史料记载,在这一时期聘请的外籍教师中近半数的外教从事语言教学,同时也涉及机械工程和政治学、音乐、地理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如1935年~1936年,清华聘请维纳任数学系和电机系客座教授,给数学系和电机系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开数学课,教授三角线性数学及积分。维纳还热心发现和培植中国的数学人才,热心指导华罗庚与徐贤修合作完成了《关于傅立叶变换》一文,后又把华罗庚推荐给法国著名数学家哈代(Hardy)。
1926年至1946年期间,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郎之万(Paul Langevin),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化学家兰茂尔(Inang Langmtllr),美国法学家杰克逊(Robert Houghwout Jackson),法国数学家哈达玛(Tacques Horetamort),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美国航空工程学家华敦德(Frenk L,Wattendort),美国物理学家冯·卡门(TheodorVon Karman)、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J0seph TerenceMontgomery Needham)等曾来校讲学。他们在学校专业科系设置和教学科研的提高、介绍科学前沿最新成就、新思想的传播、提高清华的科技水平、开阔清华师生的视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敦德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
清华大学是国内高校较早开展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1932年夏,机械工程学系成立时,即下设飞机与汽车工程组,正式开始航空教育与科学研究。
清华开始航空科研与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为此,1934年暑期前,清华函聘加州大学航空工程科冯·卡门教授来清华任教,并筹备设计风洞等事项。冯·卡门十分重视清华的航空研究,他1929年访问清华时,即建议清华开展航空工程教学与科研。冯·卡门本人因故不能应聘清华,便积极推荐跟随他近10年的得力助手华敦德来清华任教。
华敦德1906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从上世纪20年代起,跟随世界航空权威冯·卡门教授进行研究,1933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在流体力学、风洞设计等方面成绩卓著,是世界著名的航空专家。1936年2月12日,华敦德博士到达清华,开始在清华近两年卓有成效的工作。
清华设立航空组后,王士倬教授主持自制5英尺航空风洞并于1936年4A清华校庆前夕获得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具自制风洞,引起很大轰动。1936年春,清华决定在南昌筹建航空工程研究所并建造第二个航空风洞。经过与航空委员会王伯修处长、中央飞机制造厂王禹朋监理、航空机械学校校长钱昌祚及教育长王士倬等讨论,清华决定建造15英尺口径大风洞,“以供准确模型试验及全型引擎试验之用”。
清华5英尺风洞虽已成功,但从5英尺到15英尺,仍面临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设计人员不够。华敦德教授大胆提议:取消航空组学生毕业考试,省出全部人力时间,师生协力设计南昌大风洞。这样既可以训练培养人才,又可以建立独立科研的信心。
1936年6月,华敦德、冯桂连、殷文友3位教授分别与助教、学生在一个月之内完成15英尺风洞初步设计。其中华敦德教授担任风洞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冯桂连教授负责喉口部分及支柱设计,殷文友教授率同学数人设计螺旋桨,后又有助教陈文龙协助。学生毕业后,华敦德与张捷迁二人又花费4星期,修改整理已完成的初步设计,然后定案,完成正式图。当时,世界上能比最高的风洞位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由冯·卡门教授设计,由普兰脱式改良而来,“堪称当代最经济之建筑”,清华的风洞大致仿该式设计。清华15英尺风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比加州理工学院的风洞要大50%。
7月15日左右,15英尺口径大风洞空气动力设计完成画图。11月,清华大学成立南昌航空研究所,顾毓绣兼任所长,华敦德教授被聘为筹备委员。
1937年初,风洞开始建设,华敦德与张捷迁留驻南昌负责督造。12月初全部土木建筑工程大致完成,马达等亦已运抵香港。不幸抗战已全面爆发,南昌遭到日军频繁空袭,航空研究所不得不迁往四川成都,致使15英尺风洞计划功败垂成。
随着北平局势日益严重,华敦德南下去南京,受叶企孙、吴有训等教授秘托携带30万美元支票和一小盒镭锭,免遭日军察验。他顺利完或此项重要任务,在南京,交给梅贻琦校长保管。华敦德旅途中即感觉不适,带病由南京勉强转南昌。到长沙湘雅医院,经证实患半身不遂症。经过久治无效,12月中,清华包租欧亚航空公司专机,将华敦德教授送往香港,乘船返美。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协助清华完成15英尺航空风洞的设计并参与建造,使得清华航空教育与科研在发展初期就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他与冯·卡门教授一道,协助国民政府制定全国航空研究计划,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民族危机。他为中国现代航空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有些努力未必达到预期的效果。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工作被迫中断,不得不回国,未能完成其帮助中国航空发展的宏愿。这是清华的不幸,更是中国的损失。
李约瑟与清华大学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以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影响了世界。1974年,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册(1974)扉页的献词上写道:将这本书献给,在漫长的为了将自然知识(科学)用于和平和友爱,而不是用以服务于仇恨和战争的事业中的两个战友。这两位战友之一是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的汤佩松。
李约瑟曾在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主持的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20世纪30年代,他在到访实验室的几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943年3月,李约瑟肩负一项战争时期的中英科学合作使命,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此行兼有半官方、半民间的二重性质:除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等职外,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来华的另一重身份则是代表英国皇家学会援助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并从精神上支持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
李约瑟到访之时,西南联火和清华大学各特种研究所
的工作正处于一个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物资匮乏、消息闭塞、实验设备损失严重,但每一个学科的学者们都再简陋的实验室中坚持做着他们的工作。李约瑟曾说“中国学者在他们祖国的穷乡僻壤展开科研工作时,显示出不可征服的毅力和勇气,他们在苦难中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愉快,甚至欢乐。”
在李约瑟的主持下,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British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于1943年正式在重庆建立。抗战期间,该馆共为中国提供科技图书6000多册,并将约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为了阅读微缩胶卷,叶企孙教授曾在昆明北门街清华教员宿舍内专门布置了一间暗室,供师生们阅读这些微缩胶卷之用。这些来自合作馆的书刊资料,成为了战时中国科学界的主要信息来源。除此之外,中英科学合作馆提供的实验器材也为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解了燃眉之急,对战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援。
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另一项重要成绩在于恢复了中国科学家同西方科学界在学术上的联络。这项工作意义不凡,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科学家“不再隐居,不再与科学追求中联合起来的人类主体隔离。这种感觉对他们的士气很重要。”李约瑟本人通过演讲,将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外的学术动态向清华师生作了介绍。此外,他还多次邀请西方的知名学者来这里讲学,并积极地推荐清华师生出国交流、学习。
他还曾向英国皇家学会评议会提出建议,邀请部分特种研究所的科学家赴英进修、深造。1943年,在给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戴尔的信中,李约瑟甚至提出向几位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授予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的身份。正是在李约瑟的如此积极努力之下,清华大学不仅恢复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而且其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得以远播国外。
清华大学汤佩松教授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其在中国研究的课题与李约瑟在剑桥的课题非常相似。两人虽然未曾谋面,却都熟悉彼此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相互欣赏,汤佩松同李约瑟见面之后,就生物化学领域的共同课题作了深入的交流。在李约瑟及其夫人的促使下,汤佩松还将自己在抗战前和抗战期间所作的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和对生命现象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哲学思想总结成论文集,并由李约瑟夫妇带到英国出版。这本论文集由李约瑟作序,定名为《Green Thraldom》。两人成为半个多世纪的至交老友。
1939年,吴大猷教授曾综合其研究成果,撰写了《多原子分子结构和振动光谱》一书。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曼(C.V.Raman)博士得知这样一本著作之后,就曾经试着取得一份供自己和同事们使用,但由于战争的关系最终没有得到。1943年,李约瑟将吴大猷的这本著作寄给了拉曼,拉曼感到非常高兴。拉曼在给李约瑟的去信中称,吴大猷教授的著作是一篇非常有趣并且有价值的论文,他确信这本著作对于他和同事们正在进行的研究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李约瑟的协助下,中英科学合作馆共交西方出版了24篇中国科学家的科学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在世界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主题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应用方面。
在中国工作期间,李约瑟曾在国外发表了大量论文、1943年的《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1945年发表的《中国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都是李约瑟为试图使中国的进展传达到西方而做的努力。无论是西南联大的“刚毅卓坚”,还是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的艰苦奋斗,都激发了李约瑟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科学研究历程的热情。李约瑟于是迫切地希望撰写一部西方从未有过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历史著作,这为日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推荐阅读:
白俄罗斯木材加工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10-07
在俄罗斯大学生汉语知识竞赛上的讲话05-20
安布罗斯06-17
俄罗斯历史07-04
出口俄罗斯08-09
俄罗斯市场09-02
罗斯福政府10-04
俄罗斯学生10-22
生态俄罗斯10-26
当代俄罗斯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