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方法(精选10篇)
道德教育方法 篇1
道德教育方法初探
【摘要】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着首要位置。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通过构建良好德育环境,加强德育情感陶冶,关注学生自我教育,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方法来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教育
在我国古代曾把整个教育归结为德育。《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则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在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而我国清代著名教育家张履祥亦认为:“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很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着首要位置。那么在现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为:外部施加的教育要求和影响——经过个体的过滤、筛选、融会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机态度——外化为行为方式的选择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多次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内化为个性特征。总而言之,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本人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得法,教育者应该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依据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以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所处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构建良好德育环境,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观念,道德认知的形成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开端。而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就必然会受到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影响其道德认知水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校园环境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着手改善育人环境。
1、结合社会文化,挖掘有效的社会文化资源。
社会文化积淀的民族心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转化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方向和速度。作为学校,就应该要积极地与所处社区携手,借助社区的影响力,开展各种学校德育活动。同时学校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发展和进步提供教育服务,社区也可参与到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来,通过介入学校管理,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2、家校共同携手,优化家庭道德示范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最早、最连续、最持久的环境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任
何一方的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道德观念趋向,因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承担起对家长的道德教育指导义务,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家访等各种形式指导家长掌握道德教育规律,提高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开发隐性课程,优化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诸如校貌、校风、校训、校园管理秩序等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如学科教育、班校、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军训、公益劳动等都对学生品德发展起着良性影响。
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加强德育情感陶冶,不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是道德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应十分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特别要提出的是要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和陶冶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情绪极度紧张的教师,很可能会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他的学生情绪趋于稳定。同理,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古语有言:“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这句话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感化一个人并非易事,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育者倾注真情、坦诚相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会取得成功,正所谓要学生激动,自己必须先感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要以真诚的关爱和满怀的热情去理解每一个学生,挚爱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引导,在学生心灵深处找到同频共振区,扣动学生心弦,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一日三省,律己慎独”——关注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较强道德意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向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都离不开个体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道德意志的表现。德育目标的内化和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都有赖于自我教育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尊严感、羞耻感和责任感,教会学生学会反思,就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我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控制自己用道德的动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真正做到道德上的自律,达到古人所崇尚的“慎独”的道德境界。
四、“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强化德育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良好道德行为
“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理论是空洞的,只有付之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道德行为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实际行动。它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品德得到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德育任务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受教育者养成优良的品德行为习惯。这些活动可以是校园里的各种常规活动,如军训活动,艺术节活动,大扫除活动、植树活动等等,也可以是直接接触社会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夏令营活动等。此外,如国外的“娃娃公司”、“儿童餐厅”、“少年法庭”以及我国的“红领巾导游”、“记者团”、“志愿者协会”等,都是别开生面地运用实践活动的例子。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中,我们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忠告,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学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正确行为,同时,这也会引起他们的身心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总而言之,德育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各种具体的方法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任何方法都不可脱离这个体系而孤立地加以应用,而方法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的,常言道:“常法则有,定法则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对任何对象都适用的德育方法是不存在的。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而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开拓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教育方法 篇2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 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 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 同时, 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 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 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 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 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 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 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 师生处于分离状态, 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 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 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 缺乏现场感,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 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 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 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 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 务求实效, 切忌假大虚空, 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 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 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 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我们依托网络, 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 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求学行为, 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 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 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 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 常抓不懈, 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 推广好的作法, 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 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 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懂网络,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 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 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 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 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 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谭惠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优化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实效 篇3
关键词:教育方法;教育实效;教育者素质;教育对象
提高教育实效是每个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而教育方法的优化无疑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育方法的优化是指教育者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妥善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和过程。如果教育者善于优化,就会在教育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下面就优化教育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全面优化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素质是教育方法优化的前提。教育者应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优化素质结构,才会适应各种情况下处理教育事件的需要,实现教育方法的优化。
二、熟悉教育对象,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个性心理特征
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个性差异鲜明的个体,要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摸清学生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成长历程以及性格、爱好、兴趣、特长能力等,这样才能明确教育对象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避免用千篇一律的“一刀切”、“一风吹”的简单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者必须掌握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辨证方法。认识教育对象,把握教育问题不仅看一时一事,而且看整个历史过程;不仅看问题本身,而且看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不仅看问题的结果,而且看它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发展趋势。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在品德和其他方面存在问题,一个积极工作的班干部,可能在学习态度、劳动表现等方面存在问题。对后进生不应只盯他的某些缺点错误,还应看到他的闪光点,发挥其个性特长,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实现教育方法的优化。
四、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引导
教育者应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思想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掌握新动态,经过分析、研究确定出学生易接受的最佳时机,就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耐心等待,如教师和学生发生争执时,教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保持冷静,耐心等待。如果非得争个谁是谁非,只能把问题闹大、闹僵,显然这不是教育最佳时机,即使学生明知错了,也不会诚服。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等待,等双方情绪稳定下来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把握处理问题的度,不失“度”,也不超“度”,凡事过犹不及
即使教师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动机是好的,但处理问题的细节上把握不住分寸,不坚持适度原则,也会导致
问题恶化,造成好心办不了好事。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严得超度,就会使问题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因学生没专心听将讲,就将学生赶出课堂,取消上课资格等,这样造成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把握住处理问题分寸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教师表扬不夸大其词,当然,批评也不过于严厉、轻描淡写,不了了之,而力求做到处理问题适度,使学生明理信服,实现教育方法的优化。
道德教育方法 篇4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起始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但由于时政的变化导致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尽管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儒家的先哲们都试图恢复这一“礼乐制度”,但时迁世易,终究覆水难收。随着秦汉“乐府”这一主要管理娱乐性音乐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逐渐脱离了先前国学中“育人”的教育功能,代之的是仅为宫廷提供音乐人才的“艺”的技能传授。这一情形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而后世历朝也并没有跃出这一范围。直到1840年中国封建制度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击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清醒,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思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音乐教育逐渐又恢复起了养才育人富国强兵的大任。从洋务运动到美育的提出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都被视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逐渐重视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启导性的原则“师夷长技以制夷”一直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复兴中。我们不断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汲取其中有养的成分,使我们能与之对衡甚至超越。
在音乐教育方法方面,西方曾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地利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还有日本的铃木小提琴教学法、苏联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等。而以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综合音乐感的教学方法影响最大,在我国也不例外。这些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都形成于二十世纪前半叶,由于我国二十世纪经济政治复杂多变的缘故,这些教学方法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被逐渐引进。随着这些优秀教育教学方法的引进,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不管是在专业音乐教育抑或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都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曾出现了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热潮,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影响深远。下面将影响较大的几个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教育状况逐一介绍。
一、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其音乐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开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长时间的方法探索、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他把节奏作为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看作是节奏的外在表现。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到音乐的各个要素。强调即兴创作是基础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全面培养音乐家素质的重要环节。达尔克罗兹体系的实践过程中,第一个要素就是集中注意力,第二个要素是智力,第三个是敏感性,最后才是身体运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力量去填补了极端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空白。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永远使其保持新鲜感,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技能,完美的结果为目标,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达尔克罗兹体系已经成为一种由哲学思想、教育观念和一系列策略构成的开放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所处的环境,来解决如何把这些思想和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这一教育方法与思想正是打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僵化之门的金色钥匙。
二、卡尔·奥尔夫(1895 — 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奠基者。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奥尔夫不满于当时的音乐创作,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随后,他又设计“奥尔夫乐器”和“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其教学法的 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柯达伊(1882—1967)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立足提高全民族得文化素质强调民族音乐教育。以唱歌为基础,推崇合唱教学、重视早期教育。严格选择教材,重视教师的选择。
柯达伊认为,声乐教育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最好和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他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明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实践证明,通过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们体验到和声的丰富色彩与平衡的声部配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相协作,配合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匈牙利普通学校中合唱课是必修课。此外还专门设有170多所合唱学校。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体现的民族性与集体性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集体性的合唱教学,首先解决了我们教育设施的简约和加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把民族音乐纳入教材,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将其付诸于实施。
四、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他主张通过构成音乐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学习,来了解除西方传统音乐以外的一切音乐文化,包括时新的流行音乐、东方音乐、非洲音乐等。其中还综合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世界各国优秀的教学方法。由于其综合性所以特别强调对各种风格音乐的欣赏与即兴创作。
由于我国的音乐教学大纲基本上以美国的教学大纲为范本,所以其教育教学方法中所体现的综合性与时代性更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教学内容的宽泛性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又有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探讨论文 篇5
摘要: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浓浓的亲情,它是无与伦比的,是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孩子的学习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抽时间陪孩子,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引导、鼓励孩子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家庭教育;引导;鼓励;奖励;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牢骚,虽然家庭背景不同,各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但家长们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信都会翻阅很多育儿图书,向许多过来人请教育儿经验,目的很明确,就是期盼自己的孩子不走弯路和错路,特别是在学习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
一、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需要家长细细的引导
从孩子刚踏入校门,我就和孩子一起商量制订每学期的放学作息时间表,涵盖了从她放学到晚间睡觉这段时间。孩子从小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里面有一集是用收集星星的形式实现愿望,我就效仿动画片里的内容,在每日时间表的下方留下空格让孩子对自己今日作息时间遵守情况用敲五角星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红星表示好,绿星表示一般,蓝星表示未完成。每周末准备几张心愿卡,让孩子填写认真的写下自己的希望达成的心愿,并在每张心愿卡的背面敲上实现心愿需要的红星数目,作为下一周周末活动的安排。到了周五晚上,做完作业,我们就一起清点本周获得的红星数,孩子根据星数再挑选可以实现的心愿卡。有时候,孩子的心愿很简单,如一次晚间护城河边的散步,一次超市逛一圈,去游乐场玩一次等。用这个集星星实现愿望的方法来督促她完成每天必须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参与到活动的安排中,明白了放学后哪些事情做了可以加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换得愿望的实现。此活动一周一轮换,注重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增加了亲子间的亲密度。
二、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重在日常家长的陪伴
孩子在低年级时,我始终坚持陪同完成家庭作业,当然陪同并不等于看着,盯着,而是适当地监督和提示,并在适当时候纠正姿势、检查书写质量。陪同孩子完成,虽然要花费时间,但同时也可以用这个机会了解孩子一天的所学内容,便于沟通;并且掌握孩子的弱项,通过询问、提醒和联想启发等互动方式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及时消除疑问。我们发现同孩子经常讨论问题,还会给大家带来些乐趣和兴趣。如今孩子的学习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学习的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进行适当,当孩子按照作息时间点,准时坐到写字台边准备开始做作业时,我先问她三句话:第一句,今天有哪几门课有回家作业?第二句,今天的作业那些是口头的,那些是笔头的?第三句,你觉得今天哪项作业是需要我支援的?问这三个问题,其实,就在和孩子分析今日作业的要点,给她理顺作业的先后关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想快快的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得到100分和优秀,回家能获得家长的夸奖和表扬,这时候,家长在做作业前的三句话,让孩子在明确作业内容后,满怀信心的开始完成每日作业。
现在孩子每天写作业,还有安排复习都是很自觉,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科的作业任务。所以,必要的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慢慢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把握时间,提高效率。
三、好的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鼓励和信任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不断的鼓励、称赞和支持。有时笑脸说的一句话远比大声的呵斥来的有效多。这点我相信每位家长都深有体会。估计没有一个孩子不调皮,不惹得家长生气的。在多次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我逐渐体会到要学会缓和语气,克制冲动,要时刻想到现在我想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换来孩子的抵触和痛哭。在学习货币单位时,孩子对钱没概念,做课外题错误百出,当反复讲解她仍旧搞不清时,家长往往会心中怒火熊熊燃烧,讲话声调变高,语气生硬,孩子经常是呆呆的或是眼泪汪汪,一点都学不进,听不进。这时候家长就需及时总结问题,着手想想纸上谈兵这招行不通,能不能有什么贴近生活的方法让孩子将书本的知识点理解到位。为此,家长可以带她去孩子去超市,让她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从买一样东西开始,提醒她一定要拿好收据,回家后,和她一起回忆买东西的过程,在草稿纸上算买卖东西的金额。孩子性格内向,在陌生人面前腼腆拘束,锻炼她到小超市买东西,不但弄清楚了数学问题,而且发现渐渐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最近学习新知识分米毫米时,孩子会主动拿着各式各样的尺,把家里的大小物件测量个变。可见,有时,家长适当的转变,往往能得到超预期的回报,孩子的学习就会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四、好的`学习成绩来源于家长的鼓励
多数孩子都惧怕考试,问其原因责任不在孩子,关键在于家长。不管是月考、中考、末考,甚至是孩子的每次默写成绩如何,家长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让分数给孩子造成学习上的压力,要帮助孩子养成客观分析试卷的习惯。例如每次考试结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事先准备一本错题本,让孩子自己把试卷上错题抄下来,自己再重新做一遍。做之前,可以先让孩子说说自己错误的原因,到底是审题错误,还是计算错误,然后家长再帮孩子总结一下,这时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的分析再深入一点,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所做的努力,家长要意识到,不管是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还是考试,只有一个目的:掌握知识。考试是检查一下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合适等,然后再来改进。做作业,也是一样的,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复习,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识,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当然,在辛苦的学习时,家长可以实时的注意激励机制的使用,提前给孩子的学习定了一个目标分,当孩子通过努力达到了目标,就可以有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适当的奖励,使孩子对学习更充满了兴趣。
家庭教育方法 篇6
对于学龄前幼儿,父母对他的言语刺激,这跟家长平时的教育方法是有直接影响的。那些话语很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受到外界环境的直接影响。当今大量伤害自尊的个案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前幼儿,父母对他的言语刺激,这跟家长平时的教育方法是有直接影响的。那些话语很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对于年纪大的学龄幼儿,父母、教师、朋友对他表现上的反应,也很容易伤害他的自尊。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应注意以下的原则。
一、不要作弄孩子,这是家长平时教育孩子时使用的教育方法中最容易忽略的一点。也许父母开玩笑只是希望孩子感到羞愧,以求他的改进;但是,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使他自身感觉不好意思。
二、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命令、怒骂、责怪式的家庭语言,使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轻视,故而没有自我意念,这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如果父母常对孩子保持应有的礼貌交流,使用礼节语言,便让孩子享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
三、父母也向孩子承认自己偶而犯的错误。
四、注意接受孩子的观念。与成人的交流中,孩子很容易产生自身意念。尝试各种观念是孩子自信的重要行为过程,这是与家长平时的教育方法有关。只有父母赞同、接受孩子的观念,才能进一步开发、引导他的意识水平。
道德教育方法 篇7
关键词:日本青年德育,德育方法,比较,启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方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们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代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 做好青年的道德教育工作, 对社会主义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在青年道德教育上有着成功的经验, 因此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青年道德教育的方法
日本的道德教育属于“德目”主义模式, “德目”是一些国家教育理论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个概念。道德教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 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道德教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它是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方式、手段。[1]日本的青年教育之所以成功, 与它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分不开的。日本学者伊藤启一曾经自豪地说:“日本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具体的指导技术和价值解释方面甚至比美国的道德教育还发达。”[2]日本青年的道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 通过由学校按道德时间以学校课程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各种学科教育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体教育;通过学校的特别活动或者校风、班风等隐蔽课程进行德育教育。[3]
1.体系化
日本青年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道德教育, 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特别活动以及各科的教学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体系, 结合实地教学, 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 对不同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探讨,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劳动与社会服务中懂得奉献, 学会换位思考, 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完善人格。日本特别注重传统节日, 维护民间艺术, 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文化, 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2.实践化
日本的青年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实践的作用, 通过多样化的体验,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了自我意识和生活质量, 养成独立思考和勤于实践的精神, 实现自我价值。
从2000年起, 日本开展了学校德育体验活动, 为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修改了《社会教育法》、《学校教育法》, 建立年满18岁的学生进行服务活动的社会性机构。学校还开展“特别活动”, 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兴趣小组、学校活动等。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 定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通过集体活动实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开阔视野, 增强对实践的热情, 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日本认为, 实践对道德行为和意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亲身体验事物的变化发展, 更好地融入社会。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学会保护环境, 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合理化
日本的直接德育方式是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 日本称为“道德时间”。“二战”后日本在学校特设道德教育课程始于195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修订, 特设道德时间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补充、深化和统合道德教育。[4]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公民课和道德实践课, 除此之外, 许多德育活动都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 根据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课程内容。近些年日本又增加了安全课、垃圾课、环保课等。通过讲授、班级指导、野外考察、参观旅行、座谈讨论、社会实践等方法来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目的明确, 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二、中日青年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
1.相同点
中日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年道德教育, 主张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转变德育观念, 增设咨询服务机构, 注重实践教育环节, 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日本在道德教育上显示了强烈的国家干预性。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道德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道德教育的大纲制定, 都是由日本文部省统一审定和编制的, 在各个学校中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 文部省也要进行检查, 内容十分详细、具体。
中日两国都将道德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两国都有专门设立直接的道德教育课程, 直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品质教育。例如中国大学里的“两课”和日本大学开设的公民教育, 这些都是显性教育。同时两国也有隐性的道德教育, 在各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都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 很多课程成为了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历史课、时事与政策课等。
2.不同点
我国注重理论, 日本注重实践。中国的道德教育不太注重实践性, 多以理论的灌输、说教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各种道德规范, 缺少了实践性的体验。并且我国注重的是学校的道德教育, 而且方式和途径单一, 忽视了微观环境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本则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 使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加强学校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我国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 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并将其外化, 而日本的道德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需要, 例如向学生发放《心灵笔记》作为德育辅助教材, 配备“心灵教师”。因此, 我国的道德教育比较显性化, 而日本的道德教育更加隐性化。通过中日两国的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 可以看清我们的优势和不足, 吸取日本的有益经验, 将其运用到我国的道德教育当中。
三、日本青年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 在这场地震中日本人所表现出的素质, 引发很多国民对自身素质的思考。一个身处日本的中国人, 通过微博记录了当时他在日本所看到的一切,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 整个过程, 无一人抽烟, 服务员在跑, 拿来毯子、热水、饼干, 男人帮助女人, 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3个小时后, 人散, 地上没有一片垃圾, 一点也没有”。事实证明, 日本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 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要重视实践, 日本各学校在德育方法上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实践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道德教育效果的强化。要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并且持之以恒, 开展经常性的活动, 创建实践的活动基地, 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 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其次要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体, 但家庭和社会往往把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 要想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再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力量,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积极性。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体, 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规定和相互依存的, 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教师要给学生建立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 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关爱, 尽职尽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起着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道德内容渗透其中, 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特别要学会师生间的共享, 促进相互发展, 加强沟通。
最后要给学生营造安心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学校里设立心理咨询室,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为学生提供宣泄场所和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净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鲁杰,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伊藤启一.统合的道德教育创造:学习现代美国的道德教育[M].东莞:明智图书, 1991.
[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讨 篇8
关键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在教育领域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能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好、素质高的人才,使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一、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更加满足大专学生的价值取向,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高效,更容易获得大专学生的欢迎,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大专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专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对思想道德教育存有偏见,将思想道德教育看作是单纯的说教,与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没有认识到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大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本科学生还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认识比较肤浅,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大专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大专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就业时,相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容易受到“歧视”,这会给大专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大专学生不能科学、冷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过激、极端的行为,与道德理性相背离。
二、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1.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争取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发挥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应严厉打击一些犯罪行为,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专学生的影响,积极宣传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为大专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课堂的德育作用
在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还应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专业,需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根据大专学生学习的特点,简化不必要的课程,降低一些课程的难度,使其满足大专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规律。同时,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思想道德好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大专学生的成长。由于大专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给大专学生外,还需要为大专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教师在与大专学生沟通过程中需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能够认真反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为了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努力为大专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专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学校要注重为大专学生打造富有特点和个性的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软环境上,学校应提倡文化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的沉淀。通过完善各项规整制度,引导大专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整洁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4.加强优秀大专学生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主体意识不强,同龄人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专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十分相近,并且彼此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大专学生,通过这些优秀大专学生的榜样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当前,大专院校应注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作用,引导大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璐.关于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23):207.
[2]向赤霞.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34):534.
儿童教育方法 篇9
孩子在儿童时期,这个时候各方面还没有定性,因此在这个对孩子的各方面引导都是要全面进行,而且家长要以身作则,这样使得孩子知道该如何做,那儿童教育方法怎么做好呢?
儿童教育方法:
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吃米饭时家长想教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自己首先要保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一粒也不剩,这样即使不给孩子说,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可以训斥但不要体罚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随意就体罚孩子,这样反而给孩子造成阴影。而是应该首先予以劝说和训斥,比如孩子耍脾气把吃的好好的馒头扔掉了,家长应立即要求孩子捡起来,否则不让他吃饭了,并告诉他再扔馒头就罚站。这样孩子一般会自觉地捡起馒头。
多鼓励夸奖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有时候一句责备的话能让他难受很长时间。相反多鼓励鼓励他会让孩子干劲十足。比如孩子帮家长擦桌子了,家长就要使劲的夸一夸孩子,说:你真棒!真勤快!谁也没有XXX懂事。这样孩子会非常高兴,还有可能去接着帮忙拖地了。
道德教育方法 篇10
“九五”期间,我主持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同时,我主持的“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中,也有一个“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子课题。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继续了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道德教育探索,分别承担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教育部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在此,我简略介绍在各个课题实施期间,参加课题学校在“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初步探寻
1.初步探讨了德育与心育的异同
如果说实施“九五”省哲社课题,我主编《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共6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前言”中所说,“试图为探寻适应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那么,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心理教育》系列读本,则是这一探寻的继续。该系列共26本,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共22本,教师用书3本,职校1本。在该书“总序”中,我阐述编写指导思想时,归纳丛书的特色有以下四方面:育人重于知识学习;内容新颖体现时代性;自觉地与道德教育结合;考虑本土性要求。丛书编写开始,我们就把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作为编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所阐述的四个特色中,对“自觉地与道德教育结合”阐述所占篇幅最多。“总序”对心育与德育从教育宗旨、作用指向、内容性质、概念范畴四个方面作了区分,同时又阐述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的共同性。共同性有四个方面:两者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两者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两者都以人脑为产生的器官;两者都属于个体的精神范畴。总序指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不是机械相加,而应是有机地结合。其理想的状态应是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表述为‘心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二者的相互结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心育课中融入德育内容,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二是在德育课中融入心育内容,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达到“育心育德融为一体”的境界,都可称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或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
2.“育心育德融为一体”的可能与好处
我们探寻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共同性,从而表明心育与德育具有内在联系,有可能实现心育与德育相互有机结合,即可能做到“育心育德融为一体”。此外,下面我们将说到的各个课题试点学校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情况,也可证明这一点。各校教育实践中涉及到的责任感、进取心、友爱、协同、合作、关心环境、热爱生命等,既是心理品质,又是道德品质。即这些品质具有心理的和道德的双重属性,这是德育与心育可能融合的基础。
“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很有好处。心理素质是中性的,在人的体、智、德、美整体素质中,道德素质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有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二是具有发展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一旦心理教育融入了道德教育,心理的发展,以至于整体的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了合乎道德的内在动力和导向。“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对道德教育也有积极作用,一是为德性(也为体、智、美素质)的形成、发展提供优良的心理基础;二是促使德育也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这在下文我们阐述各个学校的经验,特别在最后阐述各种课外心理—道德教育形式中,便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3.课题试点学校心理—道德教育的经验
不少参加课题的试点学校除参与丛书的编写外,还自编了校本教材。例如,苏州的觅渡中学、苏州三十三中、南京五中、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无锡荣巷中心小学、海门东洲小学等。东洲小学参编的《心理教育》小学部分12册,直接用作了校本教材,供一到六年级学生使用。
南京五中杨静平老师编写了教师指导用书《高中心育活动》(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心育与德育结合得比较好的范例。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内容是高中生日常学习生活所关心的、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如怎样培育集体荣誉感,如何合作共事,如何培养责任感、进取心,如何友爱同学、尊老爱幼,如何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如何做一个成功的职业人等,较好地体现了心育与德育的相互结合。二是本书的活动目的明确,教材“留白”甚多,教育内容多通过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生成。五中在德心融合教育方式方面,重视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故事、名人名言等形式,把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
南京金陵中学以苏华老师为首,开发了“班级心育—道德教育活动课程”。他们的做法是:(1)修订“九五”期间自己制定的《班级心理教育纲要》(打印稿)。纲要在分析初中、高中各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班级心理教育主要依据。(2)研制“班级心育活动设计”,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如“欣赏我自己”“从黑洞中走出——高考复习效率大家谈”“直面困难”等)。(3)开掘学军、学农、社会调查中的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潜能。可见该校重视把社会实践作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很好方式。(4)创建“绿荫网站”,为中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灵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校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表明老师们具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新思维。
苏州市觅渡中学徐洁老师自编了德育与心育结合校本教材《心灵的成长》。内容包括关心、帮助朋友,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塑造美的青春形象,学会正确认识、处理早恋,爱父母、尊重父母,理解和尊重老师,学会面对人生的艰难和失败,学会关心自己的环境,做环境的朋友等。全书18个专题,融入了较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此外,徐洁老师编写的《故事告诉你》中,每个故事后面的“故事感悟”都蕴含道德哲理和人生智慧提示。这是运用故事作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好形式。
苏州市三十三中以班级心理游戏为载体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该校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研制开发了班级心理游戏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心理—道德教育新形式。华意刚校长编印的《心理教育游戏活动》共编入了22个游戏。这些游戏富有趣味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又一好形式。这里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不是通过语言方式进行,只要参与了游戏活动,学生就经受了一次学习和训练。例如,游戏的组织是团体形态的,因此,参加者就受到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的训练。游戏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也都具有教育价值: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承担义务—相互信任互助—分享领悟(合作的价值、友谊感、成功感)—正确认识自我(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4.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这里要特别提出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是赣榆县17所中小学积极探索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该县教育局先后编印了《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初探》(内部印刷,2000年)《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再探》(内部印刷,2001年)。他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赣榆县的实践表明,即使在经济、文化、教育不很发达的苏北农村,学校也可能实行心理教育。我在“再探”一书的“序”中,提出了应当重视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积极地在广大农村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研究问题;二是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问题”,并认为“赣榆县的心理教育就是在农村学校开展的,而他们所探讨的心理教育经验,也应该是适合中国农村学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是在探寻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这虽然是一个县对农村心理—道德教育的初步探讨,却代表着我们心理—道德教育发展和研究的方向——本土化、东方化。我们难道不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吗?
二 、班级教学中的心理—道德教育
2000年,我在《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江南时报》,2000-6-26,第3版)一文中曾说:“‘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在我们课题试点学校中,有的在部分班级,有的在全校范围内(如南京的金陵中学)都采用了班级教育的形式。”当然,除金陵中学外,还有其他一些课题试点学校,也把心理教育课列入了课程表,全面实施班级心理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的功能和目的就是育人。班级作为“社会—心理”组织,是学生心理与道德成长最切近的环境。班级教育系统即班主任为实现既定班级教育目标的特殊操作系统,当然也是实施班级心理—道德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其各个子系统,包括班级教育目标与计划、班级教学、班级集体、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教育合力等,都可作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子系统。班级教育目标与计划可以包括育心育德的内容;班级教学可作为心育固定的形式;班级集体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心理—道德发展的舞台;班级活动是心理—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基础;班级文化对心理—道德具有熏染、儒化的隐性教育作用;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的心理—道德成长发挥管理运筹职能;班级教育合力一旦形成,就可拓展教育时空,把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包括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变为整合一致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络。
当然,班级教学中的心理—道德教育,不仅仅也不应当仅限于心理课程的教学,它还可以也应当通过其他各个学科教学来实施。
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主动创造精神,能根据学科课程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心理道德教育,这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说它是基本方式,是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占时间最多,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时间保证。
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老师们的做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心育、德育相互融合的自觉性。有的老师上心育课举例时,用了品德方面的例子,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心育内容融进了德育的成分。我们听德育课时,也遇有老师阐述德的内容时,融进了心理的内容,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但表明了德育是可以与心育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具有了自觉性,就不是自发而是自觉地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其效果就更好。作为心理教育者,可以帮助其他学科老师确立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即形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老师反思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发现该课程中含有丰富的心理—道德教育因素,如尊重、关爱、平等、开拓进取、磨砺意志、爱祖国、爱人民、社会责任感等。学科教师一旦确立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就有可能自觉地发掘、运用教学中有关心理的、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教育。(2)除教学内容外,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纳入心理—道德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对优良心理—道德品质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都对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熏陶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优良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训练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形成优良心理—道德品质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都可能成为促进心理—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有效手段。
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但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以外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都能够结合有关的内容加以实施。
三、多彩的课外心理—道德教育活动
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具有主动创造精神,他们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形式,并非是从书本上拿来的,而是自己创造发明的。只要我们到中小学去看看,就一定会为他们的主动创造精神所鼓舞、所感动!
校园心理网站 金陵中学的心理绿荫网站已创办很多年。苏州市三十三中于2001年开始建立校园网站,其指导思想为“开放网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走进学生;贴近网络,师生互动”。在网上设立了“心晴苑·心理—道德教育”等专栏。
校园心理剧 苏州中学、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南京市五中等先后开展了校园心理剧活动。多为学生、老师们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题材取自学校生活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富含心理—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有的还组织家长观看,学生、家长都写观后感,家长也成为了学校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
班级心理游戏 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把班级心理游戏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编印了几十个心理游戏并发给学生。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对我国传统游戏加以巧妙开发利用,变成了受学生喜爱的心理训练的好形式。
校园节庆文化活动 不少试点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校节,如文化艺术节等,形成了校园节庆文化,心理—道德教育则贯穿其中。荣巷中心小学设置有“公益童话节”“野外求生节”“节水节”“护鸟节”“书香节”等。多么富有时代特色!与生态德育结合得多么好!该校每个月都有自己设定的校节,学校据此设计、制作了十分美观的“七彩节日”年历,深受学生、老师、学生家长的喜爱!多么好的教育艺术!多么好的创造!
快乐心灵家园 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多功能心理教育中心,是集心理训练、心理宣泄、心理咨询、心理自助于一体的心育活动场所。其心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如“心灵自助餐”“碰碰打击小屋”“音乐轻松小屋”“直抒胸臆墙”“朦朦跟你谈”“心理热线”“心网聊吧”等,这样多彩的快乐家园,怎能让同学不喜欢它?
快乐小屋 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的“快乐小屋”, 是充满童趣的、美丽的、温馨的、快乐的“小屋”,是很有特色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同学们进到快乐小屋,学到了知识,扩大了眼界,解除了烦恼,获得了快乐,直夸奖其是个“神奇的小屋”。 该校总结了《“快乐小屋”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效:
(1)用快乐小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与道德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快乐小屋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设施,有温馨的环境布置,富有童趣的设置。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吸引了全校学生。
(2)快乐小屋为小学心育与道德教育的交融提供了经验。该校先后四次承办了市、区的心育工作现场会,多家媒体对该校德育特色作了报道。(3)快乐小屋附设了“快乐自助园”,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了自我教育。
【道德教育方法】推荐阅读:
职业道德教育方法05-29
浅议净明道的道德教育方法07-05
道德方法06-25
道德模仿与道德教育08-08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10-16
道德品质教育06-14
道德主体教育07-31
道德自我教育09-12
道德底线教育09-14
道德礼仪教育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