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2024-05-30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精选10篇)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篇1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李燕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是在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是前三节的延续,也为下 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欲望,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细胞知识,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和能量及生命活动有一 定的了解。这些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的能量转换、信息等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展示、类比、比喻等方式,引导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了解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2、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插图和相关的资料,了解生物体中的能量转换时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类比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在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庄稼生长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说出庄稼生长需要施肥、浇水和阳光,通过类比人和动物要吃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细胞中的物质:演示红墨水扩散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物质是的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运动的。再引导学生从日常的食物入手,分析细胞中的物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接着通过燃烧小麦种子的实验,感知物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微观的知识,理解细胞中的物质。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引入实例,学生讨论鲜葡萄和葡萄干区别,得出水分从葡萄细胞中出来而糖没有出来,思考细胞膜的作用。接着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过程,是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最后进行思维拓展联想生活中类似细胞膜功能的物质,比如说学校的门卫,家里用的纱窗等等。三个环节下来,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便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这部分内容采取先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四个问题的答案,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讨论结束之后代表发言,学生补充。之后通过一张动态简图来小结两种能量转换器的作用。小结完之后请学生据图复述,学生特别积极,强化重点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通过多媒体演示练习,巩固知识点。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篇2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六课第三框题的内容,是第六课的最终落脚点,起着衔接前后教材内容的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公民如何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学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结合本课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的渠道;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义务。

2. 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认识到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我们的政治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

理由:因为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即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行使政治权利。所以,我把如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设为本课的重点。

2. 教学难点:政治权利的内容及途径,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

理由: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过于看重智育发展,忽视时政和德育教育,于是学生错误地认为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安全是大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本课将创设中学生小明某天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去帮助故事的主人公解决在参与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在故事不断发展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2.体验式教学法。新课程强调,只有体验,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获得真知。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本课将在课堂上创设“我也可以参与政治生活、我是法官、我是安全卫士”等环节让学生用自身经验与知识去体验和感悟课文中行使政治权利与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意义。

三、说学情与学法

中学生正处于智商情商的发展阶段,喜欢吸收各种知识,关心时事、关心民生、关心社会是中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但九年级学生对于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却是知之甚少,而在他们内心深处, 有实践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和冲动。但是参与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有过程、有感悟、有收获的。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做到这一点呢?

为此我打算用3个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关知识。

1.协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即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探究知识的乐趣。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高成就学生有了帮助低成就学生提高认识水平的机会,低成就学生可以在参与讨论中收获成果。这也是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的体现。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对书本中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进行补充和拓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赞赏学生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形成换位思考,实现情感的感知和对问题的感悟。这一方法的使用在本课中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将以九年级学生小明的某天经历从困惑到参与、到当小法官、到做爱国安全卫士和小记者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帮助小明的活动中,在帮助小明的过程中与小明一起成长,从中理解和运用本课知识。

(一)导入新课———引趣激疑,唤起探究主体的热情。 (2分钟)

(小明的困惑:什么是政治权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一切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依据该思想我展示卡通漫画,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小明在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妈妈说:近期由于人大代表的反映,有关部门联手整治手机黄毒泛滥现象,就该选这样的人大代表!并问小明,你不是刚学习这方面知识吗?你告诉妈妈什么样的人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小明告诉妈妈:凡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妈妈接着问:什么是政治权利?面对妈妈的问题,请学生与小明一起思考。在问题情境中顺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情境中。

(二)讲授新知

情境一:互动交流,激发潜能。(攻破难点一,8分钟)

(小明身在其中:我也可以这样参与行使政治权利吗?)

新课程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的感受,形成师生、生生间广泛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认知过程。

所以我请学生继续关注卡通动画中小明的经历:上学路上,小明看到一个阿姨因路面施工井盖未盖好而摔成重伤。他赶紧报警并和路人看护现场、安慰受伤的阿姨。待警察处理事故时,小明向警察提议:应立即在井盖四周设立警示标记以免他人受伤。为此小明迟到了,老师了解情况后,夸他能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充分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小明愣住了:我,一个中学生也可以参与行使政治权利吗?顺着小明的疑惑,这时请学生联系本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知识,鼓励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国家、社会管理中,即充分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同时出示南宁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图片:香蕉问题、房价过高现象、甲流防控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82~83页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1) 对这些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向有关部门提怎样的建议? (2) 我们还可以对哪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3)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建议?要求各组集思广益,归纳要点并派代表阐述观点。在对身边社会管理现象进行分析中,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明白:关注国家建设与管理,对存在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或检举揭发是行使政治权利的表现,同时也明白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当然,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尤其是领悟和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及时鼓励与适时的指导是对这部分学生的极大帮助。对不同见解,教师不要断然否定,而要善于倾听和引导,也许智慧的火花就在此刻闪出光芒。

情境二:感悟提升,促进成长。(突出重点,10分钟)

(小明不理解:作为国家的主人,行使政治权利还受约束?)

继续展示小明的经历:小明告诉老师当他离开事故现场时,附近居民认为要快速解决问题,可以采取速战速决的办法,如: (1) 纠集附近居民围堵施工现场讨说法; (2) 夸大事故事实,引起新闻媒体关注; (3) 张贴大字报,声讨施工单位草菅人命。由于要赶着上学,小明没有来得及听警察的劝解。请你告诉小明你的看法,并分析居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请学生依据故事情境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学到的“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坏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的知识,设想贸然解决问题的后果,从后果的严重性中得出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政治权利。

此环节设计不仅仅是达到知识链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正处于敢想敢做、感情用事的初中生在想象与评价中受到一次教育:如果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政治权利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严重的还会产生违法犯罪行为。这种来自学生自身经验的总结和看法更具有说服力,在激烈讨论与评价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顺利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境三:角色体验,感受责任。(攻破难点二,8分钟)

(小明当法官: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机密不仅仅是大人的事!)

故事展示小明在课堂上观看教师展示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利用我国有关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而轻易窃取我国秘密的案件材料。请小明和在座同学当一次法官进行该案件的审理。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84~86页的内容,在懂得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的基础上,找出审理该案件需要的4个论据。即 (1) 确定该案件当事人的罪名; (2) 列出罪证及造成的后果; (3) 写出宣判罪名的法律依据; (4) 写明我国惩治此类违法行为的意义,即了解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当法官的角色,不仅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分析真实案例中感受到出卖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达到鼓励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从而顺利解决第三个知识点。

情境四:落实行动,承担责任。(5分钟)

(小明号召:人人都做祖国母亲的安全卫士)

在分析力拓公司的真实案件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列出近年我国因此类案件带来的巨大损失的一连串数据,激起学生捍卫国家安全的强烈意识,鼓励大家响应小明的号召:人人都做祖国母亲的安全卫士。引导学生列出中学生为维护国家安全所能做的实际行动。

设计意图:真实而具有震撼力的案件和数据,创设的氛围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它比口头上的说服教育来得更猛烈、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达到的情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此感召下也更能发自内心地说出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行为。

情境五:誓言声声,升华情感。(5分钟)

(和小明一起大声说:我爱我的祖国。拓展课堂训练与课堂小结一并完成)

播放歌曲《我爱我的祖国》,并配上多媒体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鼓励学生围绕“我可以这样爱我们的祖国”为主题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达到情感升华、道德提升的目的,引导学生充分行使政治权利,积极履行政治义务,共建美好家园。此环节在学生的声声誓言中既回顾了课堂知识又实现了课堂知识的迁移,达到了课堂练习与课堂小结同步完成的目的。

课后延伸(作业):爱国小记者之行。(2分钟)

让学生发扬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以爱国小记者的身份,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周边环境、治安、交通、食品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通过拍摄图片、手机录音、文字材料等方式展示收集的信息,要求内容真实、取证手段合法,小组整理后写出合理化建议。班级再整理提交给教师,然后由班委递交给当地人大代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履行热爱祖国的义务,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培养学生做一个知行统一的爱国者。

课堂板书设计: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说课稿 篇3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它选自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二个项目。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链接课标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明确了课程标准,再分析教材内容。

2.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的总结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负责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懂得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知道行为不同,结果不同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辨真善美、假恶丑的意义及学会做出正确选择。而学生只有把握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按照真善美的标准为人处事,才能成为负责任的人,所以这节课对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有很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目标】明确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依据课标和教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透视

(1)教学重点:教学结合教材分析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教学难点:分辨是非善恶的意义。

过渡: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帮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于教师对课文的简单重复,更加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好奇和认识中的烦恼、困惑,正是本课教学内容开展的基础和动力。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如下: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直观演示法 (3)启发式教学

过渡: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法,我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同时,为了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我将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下列学法:

2.学法指导

(1)阅读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过渡:本着“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注重从学生的兴趣与道德体验入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播放flash动画:《东郭先生和狼》反映的是东郭先生是非不分,最后被狼吃掉的寓言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东郭先生的下场给了你哪些启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从而引出课题: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的视频导入,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眼、耳、嘴都动起来,较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到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既引出了课题,又从情感上激发了学生的思想认同,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循序渐进,学习新课(大约30分钟)

环节一:走进生活,明辨是非

(1)教师出示视频:失学少年因暴力游戏沦为囚徒

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是哪些原因导致少年沦为囚徒?他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警示?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选出发言人的顺序,要求一个都不能少,在完成对该问题的思考后,派代表轮流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

设计意图:

同龄人的此类故事,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已经了解过一些,此时放手让他们讨论,一是通过视频就可以直接找出原因,二是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比较准确地得出“明辨是非善恶,有利于把握好自己的生活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在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不良诱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必须明辨是非善恶,从而理解教学重点。

(2)感动中国,平凡人的故事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2010人物;为保护滇池的环境,与破坏环境的现象抗争,牺牲了家庭和家人的健康。

问题:在是非善恶面前,他是怎样做的?这对你有何启示?

通过对两段视频的对比,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追加)

这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情况小组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

张正祥是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是非常典型的真、善、美的行为事情,而且这种真善美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精神,更是对我们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领学生明白:当我们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有时要牺牲个人利益。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也明白只有勇于同丑恶现象做斗争才能使自己成为正直的人。

环节二:寻找真善美

你还知道哪些能自觉约束自己,积极同丑恶现象作斗争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增加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关心社会生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用发现美的眼睛来弘扬社会正气,摒弃社会恶习。同时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情景体验,辨析导行

【生活中的选择】教师出示三种学生生活场景,一是小林与同学外出游玩,吃完午餐是否带垃圾的矛盾;二是小林上网交友,网友提出见面的问题;三是放学后与同学被网吧老板招呼做出不同选择的场景。

教师先后出示前两段生活场景,第三段则让学生课前演练,当堂表演。分别演示后,要求全班分别讨论三个场景并分析、解决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或直接演示,或通过学生的小品表演,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明白明辨是非比较容易,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却需要有毅力、勇气、信心和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出示结论,学生回归教材。

明辨是非是较容易的,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选择,却需要我们有毅力、勇气、信心和智慧。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要做到以下3点:

①掌握判断的标准(道德和法律)

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辨别能力

③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

环节四:课堂小结(收获感悟)(大约3分钟)

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为学生疏理体系,强化教学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环节五:布置作业(2分钟)

抗拒的计划

我与假恶丑的一次亲密接触

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

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

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主要的激励措施为

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惩罚措施为

我准备请从做这项计划的监督人

设计意图:思品教学内容来自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思品教学的任务之一。

环节六:教师寄语(配乐诗朗诵)(钢琴曲)(约2分钟)(诗歌略)

过渡: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五、板书设计

1.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

(1)保持正确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抵制不良诱惑

(3)做正直的人

2.面对是非善恶如何选择

(1)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和法律)

(2)提高辨别能力

(3)增强自控能力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说课稿 篇4

题 目:《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学科名称:高中生物

教 材:人教版必修1第六章第3节

适用年级:高一

设计人 :李姗姗

第6章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李姗姗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的凋亡。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单细胞生物的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到多细胞生物的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细胞衰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细胞衰老的特点很多,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总结出衰老细胞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的是选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此没有特别要求,但却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将采用学生自学,然后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

学习了细胞衰老,学生展开如何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话题,引入细胞死亡。强调细胞死亡的两种形式,通过对比与资料展示使学生了解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最后举例探讨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1.掌握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并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了解细胞衰老的原因有哪些

3.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培养相似概念自主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

情感:1.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

健康状况

2.培养关注社会问题、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的崇高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3.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

高中生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课上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能自主支配注意力方向。相比与初中,高中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在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知识兴趣浓厚。这节课处于高一第一学期的末尾,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内容,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本节的内容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可以使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引导—发现”式, 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将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比如在讲到细胞衰老的特征时,可用图片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比较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总结,而不是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观点。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如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通过上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政府有关部门等方式搜集有关社会老龄化的资料,完成后每组交一份活动报告。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电影《童梦奇缘》中刘德华扮演的光仔,从13岁到83岁个阶段的照片集锦,让学生清楚看到衰老随着时间推移的脚步,产生学习兴趣。

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会经历衰老的生命历程,有一定的寿命,细胞自然也有自己的寿命,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细胞也有其衰老过程,并有一个初步概念。2.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a.单细胞生物的个体衰老:

(课件展示草履虫图片,学生自主讨论对于单细胞生物,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教师最后做出总结:单细胞生物 细胞衰老=个体衰老 b.多细胞生物的个体衰老:

(展示资料《人体各种细胞的寿命》,学生思考问题老年人体内有无幼嫩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无衰老细胞,并讨论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教师总结:多细胞生物

细胞衰老≠个体衰老

个体衰老以细胞衰老为基础,体内多数

细胞的衰老就表现出个体的衰老。

3.细胞衰老的特征

(课件展示老人与幼儿的对比图片,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讨论人体衰老都有哪些特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人体衰老特征,详细分析各个衰老特征是由何种细胞衰老特征产生的)

最后,引领学生对细胞衰老的特征进行总结。4.细胞衰老的原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22页内容,讨论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1.细胞衰老原因的两大学说是什么?

2.自由基的定义,并概括自由基学说的内容

3.端粒的定义,并概括端粒学说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上述问题,及细胞衰老各学说的主要内容。5.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课件展示胎儿手发育和蝌蚪发育成青蛙尾部消失的图片,引出细胞凋亡概念,并对此概念举例讲解。

课件展示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对比图片,结合上述讲解内容,学生自主对比总结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区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最后的补充与总结。6.课堂小结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的特征是什么? 3.细胞衰老的原因有哪些?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它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所学自主复习,整理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本节课内容,习题练习加强巩固)7.课后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 细胞衰老≒个体衰老 2.多细胞生物 细胞衰老≠个体衰老

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内色素积累

4.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5.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三、细胞衰老的原因:

1.自由基学说

2.端粒学说

四、细胞凋亡:

1.概念

2.意义

细胞分化说课稿 篇5

山西省柳林县鑫飞中学 张转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二节《细胞分化》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细胞分化》是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细胞的分裂以及生物体的发育过程,生物体发育过程(以人为例)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由单细胞逐渐的发育成多细胞的生物体,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遗传进化专题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原因。

②说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其原因,并列举全能性的实例。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②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交流信息。3.情感目标

①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②通过了解干细胞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进展,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四、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的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完“细胞的增殖”后学习本节,使学生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下面,为了科学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

(一)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两课完成,这是第一课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技术,把细胞的形态结构多样、功能多样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通过听、看、思考、探究等形式去领悟细胞分化的内涵。

实验法——通过列举科学家经典实验来让学生接受已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以及高等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导引”——“探究”——“评价”——“迁移”,“四步骤八环节”的“双效”课堂模式。

六、学法

主要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 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2)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以及归纳的能力。

(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导入新课:(2—3分钟)

结合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以及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以人类的发育过程为引导,首先,人类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而转变成得多细胞团,而后再经过某些变化逐渐发育成成型的人体,这个过程是分化过程。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自身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在讲述何谓细胞分化时,可以用人的发育过程为例,最初,人是一个受精卵,到发育成熟时便是有了四肢、五官、五脏的人,这些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且在前面已经学到了成熟的红细胞无核结构,所以寿命很短,但是红细胞的数目始终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些都是骨髓中的干细胞分化的结果。白血病病人需要移植骨髓才能治愈,这也是因为骨髓中的干细胞又可以分化红细胞的缘故。

在讲述细胞分化的意义时,也可以用实例来解决,工厂的生产车间里不同的工人干着不同的工作,一件产品的产出需要这些工人才能创造出来,一个生物体就像一个车间一样,不同的细胞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工人的分工是主管调解出来的,而不同细胞的出现就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所以说,细胞的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

在讲到细胞全能性的时候,要多给学生举些关于细胞全能性的例子,如植物组织培养、克隆技术等等,让学生从实际的例子中真正的悟出细胞全能性的含义。此外,还要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怎样来解释细胞的全能性呢?这主要以讲授法来解释了,细胞全能性的体现需要在组织或器官离体后才能体现出来,每个细胞都包含着生物体的全套遗传基因,通过基因选择性的表达,使离体的组织或器官通过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化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总结分析能力。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一)细胞分化的定义解释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

(三)细胞全能性的定义

(四)对细胞全能性的解释

5、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

6、布置作业:课堂作业选些经典题作为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教学反思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 篇6

在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分子与细胞》(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活动课,并给出了一个实验设计的参考案例,这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如实验中为什么要选择蔗糖作为实验材料?浓度为什么要确定为0.3g/mL蔗糖?能不能选用其他实验材料或试剂?等等,学生头脑中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随着“研究性学习”在各地中学的推行与普及,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因此,我对该活动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方面:

(1)了解植物细胞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基本过程情况;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2)技能方面: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培养“假设―实验―结论―应用”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方面:

(1)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方法,体念探究活动中的成功感,增强学科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学风;

(3)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实验,确定实验的材料、试剂的种类与浓度,并进行应用创新。

3、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前准备

(1)实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2)材料器具:洋葱、黑藻;蔗糖、KNO3、清水;天平、显微镜、秒表及其他实验器材等。

5、教学方法

合作式探究教学法

6、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步骤及教学意图

(1)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探究选择洋葱鳞片叶、黑藻叶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目的是为学生顺利“作出假设或猜想”并进行创新提供帮助。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问题需要探讨,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

(4)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其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和学风。

(5)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估,目的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进一步探索: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本步骤是前面探究活动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7)布置作业,目的是复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及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比较处在一定液体环境中的植物细胞与渗透装置,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若将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到较浓的溶液中,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将向细胞的哪一侧运动?而如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将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虽然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容易观察,但一般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透明的,若要成功观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除非……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ppt上的图片展示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理解其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教师:图片展示黑藻叶细胞的结构。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叶细胞的结构,进一步思考黑藻用作实验材料的可行性。

教师提问:教材中为什么要选择0。3g/mL的蔗糖溶液作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假设,提出探究问题,如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以上发生了质壁分离之后不能复原?

教师观摩学生实验,其中应格外注视使用了葡萄糖这一实验材料的探究小组,适时恰当地予以指导。看其是否能敏锐地观察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及能否真实的记录数据,并继续在下面的“分析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估”步骤中予以关注。

学生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KNO3溶液,分组实施探究活动,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通过“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认识到植物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最后总结。

学生各研究小组进行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相互进行评估,交流心得(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措施等)。

教师首先指出: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接着提问:怎样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呢?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测定。

课外作业:

①在操作步骤(6)中如何更精确地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

②某植物细胞已经萎焉,如何判断其活性。

7、教学反思

(1)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兴趣是动力之源,兴趣是成功之母。高中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已经相当强,教师应激发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教学时,切不可简单局限于课本中的“条条框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活动。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育学生创造的激情。教师必须设置好探究历程的梯度,并且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并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创新提供帮助,使其能享受成功喜悦,激发并能维持学生的创造热情。

《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7

大家好,我是棠树小学教师,黄爱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二、说学情

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通过直观的描述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又通过系统的学习知道了角有大小,那么角究竟有多大也是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我想: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很快学会使用量角器。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标的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量角。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让同桌两人每人画一个角,再说说谁画的大?当两人争论不休時,我说:角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量角器进行测量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测量工具——量角器。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角的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

(2)正确量角。在量角时我也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大屏幕演示正确的量角方法: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指向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学生掌握方法后,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量角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我利用课件演示“两个不同角的动态比较”和“角的两边是能无限长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形象的演示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拓展延伸

(1)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判断对错,强化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认识。

(3)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这样设计练习,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

4.全课总结

问学生:你这节课表现怎样?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在回答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作评价、对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的自主探究、同伴合作的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程序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指导时利用资源,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把量角与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结合起来,同时达到学习目的。

以上是我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的一些想法、做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 篇8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等。在细胞增殖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还可为学习选修模块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他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观察并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增强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的学习上,同时这一知识点较为复杂,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启发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复习导入法,我会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下: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细胞是通过分裂方式增殖的。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真核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分裂方式是哪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回答,细胞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分裂方式,其中最常见的为有丝分裂。我会顺势引导问:为什么会叫做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从而引出新课《细胞的增殖》。以此种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于课程的展开。

2.新课展开

我会展示应用“圆形图表示法”绘制的细胞周期图,讲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并对细胞周期的概念进行提问,检验学生掌握效果。

随后在大屏幕展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并提问:

通过观察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人的肝细胞、人的宫颈癌细胞的细胞分裂间期、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的特点,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细胞周期中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老师在大屏幕展现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照片,对照教材的各个时期特点展开讨论。提问: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怎样的特点呢?教师打乱各个时期的图片,组织学生按照时期顺序进行排序,同时讲解各时期的特点。

教师给出提示:仔细观察染色体的数目有怎样的特点?各时期染色体是如何分布的?何时核膜、核仁消失,何时又重新出现?纺锤体如何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数与染色体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排列顺序为3、1、2、4、5,并回答各时期的细胞特点。

分裂间期:细胞变大一些。教师强调此时期进行重要的物质准备,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核膜解体,核仁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分裂中期: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两侧,牵引着染色体使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教师强调:

(1)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2)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观察最佳时期。

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纺锤丝牵引着移向两极。教师强调:

(1)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2)染色单体数为零。

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新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体逐渐消失,细胞板出现形成新的细胞壁。

为方便学生记忆,带领学生组织分裂期口诀:膜仁消失现二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分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教师对于易混淆知识点强化讲解,组织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

(1)姐妹染色单体是什么?它是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在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与染色体数目的关系?

(2)分裂末期与哪个分裂期的哪一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方向相反?

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得出:

(1)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即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经过原来一条染色体复制得来的,所以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分裂前期出现,分裂后期消失。在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

(2)分裂末期与分裂前期染色体行为变化方向相反。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植物、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提问:

(1)有丝分裂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2)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比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有丝分裂的不同?

(3)有丝分裂的“丝”指的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答案如下:

(1)有丝分裂的生物学意义是将亲代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保持了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有丝分裂的不同点是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细胞分裂的方式不同;

(3)“丝”指的是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动物细胞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

在学生理解各时期特点之后,教师在大屏幕呈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的表格,组织学生填写,并对照表格绘制曲线,在学生填写表格时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给予指导。最后,组织学生对于绘制的曲线进行展示评价。

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形成感性认识;以讨论的形式展开问题探究,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填写表格和绘制曲线,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升思考问题的缜密性和逻辑性,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

3.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能够快速的回顾本节课知识,加深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细胞中的无机物说课稿 篇9

1、存在形式

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以有力形式存在,

占细胞内全部水的95%以上。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约占细胞内全部水的4.5%。

2、作用

自由水: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为细胞提供液体生活环境;

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结合水: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离子形式(主要)

阳离子:Na+k+Ca2+Mg2+Fe2+Fe3+

阴离子:Cl-SO42- PO43-HCO3-

2、含量:很少,仅占1%-1.5%

3、作用: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

《秒的认识》说课稿 篇10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渡,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秒,感受秒,估测秒。教学难点是: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要有效地突出重难点,就要选择适当的教法与学法。

1.以人为本地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2.注重体验地学: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初步感受秒

课件放映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新年钟声敲响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二) 探究实践,建立秒的概念

1.感受1秒

由秒的自我介绍,再问学生你知道在哪儿用到了秒,学生回答开运动会的时候,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都用到秒,让学生体会到秒就在生活之中。让学生通过听秒的声音,以拍手,跺脚和数数欢迎它的出场。之后,让学生说说你能用个什么动作表示1秒,然后全班一起做,使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明白一秒很短。

1秒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2.1秒的价值

电脑演示:三峡大坝每秒的发电量,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速度,现代化工厂每秒生产的零件个数,电脑计算速度,刘翔夺冠场面,使学生明白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一秒钟也很重要,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本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通过积累珍惜时间格言一环节的设计,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 认识几秒

(1) 观察秒针(出示一个钟面)

让学生知道钟面上那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2)认识秒针走动

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先让学生猜说,然后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师手势做一下,学生也跟着手势做一下让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课件演示秒针从12走到1,让学生仔细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知道秒针走了1大格就是5秒,课件演示秒针从1走到6和秒针从1走到6再过2小格,问学生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秒吗?又是怎么想的?

接着设问:如果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你怎么想的?

(3)通过“神七飞天”让学生当指挥,和“我是15秒小闹钟”让学生体验10秒和15秒,从而进一步建立秒的概念。

4.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三) 活动体验

静坐1分钟,和1分钟的分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1分钟,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写汉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有的读儿歌。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四) 巩固新知

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

(五)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让学生能辩证地看待事物,既要珍惜珍爱生活,在安全面前不要抢,又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上一篇:在职考研呈现上涨趋势 入学考试难度或将增加下一篇:上海公司注销清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