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2024-10-18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共7篇)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篇1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有3个月就将毕业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落实单位的毕业生难免有些“郁闷”并无所适从,如果自己无法排解就业难带来的`胸中烦闷,那么,河北高校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也许能对此有所帮助。

河北省教育厅透露,2010年河北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32.5万人,比2009年增加2.24万人,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今年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记者了解到,面对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落差,一些工作无着落的大学生会出现焦虑、迷茫、失落等“心灵感冒”症状,觉得前途灰暗,心理压力较大,

为确保毕业生平稳离校,河北省各高校将在6月底之前对就业困难、心理压力过大的毕业生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以确保毕业生平稳离校。

据教育厅介绍,就业心理辅导旨在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就业信心,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舒缓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河北各高校还将强化对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帮助其甄别就业信息,防范招聘欺诈和 陷阱。

此外,针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河北高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河北高校还将落实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导工作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 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高校辅导员,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与指导者,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就业劣势, 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是当今教育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

根据2007年6月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 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公寓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设立专项经费, 通过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提高公寓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重视辅导员个人的职业指导与心理危机的干预, 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意识和职业荣誉感, 防止公寓辅导员因工作繁琐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 营造和谐氛围, 打造高效公寓辅导员团队。

积极打造公寓辅导员沟通交流的平台, 为公寓辅导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 如建立高校公寓辅导员俱乐部、高校公寓辅导员协会等。通过这些平台, 充分发挥公寓辅导员的专业、特长优势, 实现公寓辅导员资源整合。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等形式, 由公寓辅导员组织团队来操作完成相关的项目和课题。这不但体现了学有所长, 学有所用, 而且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表现。同时加强公寓辅导员工作的宣传, 营造和谐氛围, 让更多人了解公寓辅导员工作, 支持辅导员工作, 从内外环境着手打造一支高效公寓辅导员团队。在新形势下, 高校公寓辅导员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 高校要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 培养优秀人才, 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 他们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 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又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 只能靠自身的努力, 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压力。具体来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存在焦虑、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 许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心, 有时想起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甚至一毕业就要失业, 觉得学而无用, 但又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另一方面, 他们背负着父母甚至乡里更大的期望, 担心对不起父母辛苦的劳动、殷切的期望, 于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容易出现紧张焦虑, 甚至恐惧等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和学习两方面。一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在同学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受到严重的打击, 无形中把贫穷当成了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道墙, 这道墙阻碍着他们与别人进行人际交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往。另一方面, 有许多原本在高中很受老师关注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生后显得普通, 他们甚至常常会拿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比较, 从而不能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缺乏自信,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 缺乏社会资源。

当今社会, 一个人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之外, 许多社合格、业务精良、作风正派、高效优质”的公寓辅导员队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重点在后勤服务, 关键在从事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公寓辅导员工作, 完善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公寓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 坚持科学发展观,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才能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岚, 高平.加强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公寓党建平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2]潘丽琴, 张志华.高校公寓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职能和方法探究[J].高职高教研究, 2008 (9) .

[3]钱贤鑫, 王倩.高校公寓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7) .

[4]贾少鑫.高效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5]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5) .

会资源,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些资源包括家庭背景、富有程度、人脉、信息, 等等。如果在校大学生拥有这些资源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无疑会对个人的就业起到推动的作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我们虽然不能将这种现象绝对化, 但它已经在现实环境中蔓延开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联系就业单位时, 总体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就业信息少、渠道窄、选择的余地不大, 导致就业相对困难。

3. 缺少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机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比较拮据, 进入大学后很多课余时间花在了勤工助学、做家教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兼职工作上。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担任学生干部, 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锻炼自己。这造成他们没有闪亮的学生干部头衔, 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 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受挫能力较弱。

另外, 就现有学校所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来看, 大部分工作都是一些文字性或清洁类的工作, 没有把助学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 发挥他们的专长。相反, 学生花费许多时间在勤工助学上, 从而减少了学习的时间, 而这些工作无助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弱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被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所接收。

4. 就业成本受到限制。

现如今, 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毕业生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全面搜寻招聘就业信息、制作简历, 然后跑招聘会、投递简历、购衣物装饰外表甚至跨省求职, 这个过程需要高昂的费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支付不起这笔费用, 不得不放弃一些面试机会, 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的良好机会。从这点讲, 就业成本缺乏是阻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辅导员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

辅导员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一线指导师和服务者。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做好2008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重点要求, 高校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 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2]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通过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接触, 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喜好, 清楚他们的专业能力, 熟悉他们的心理特征, 是就业工作中最理想的一线指导老师。

三、辅导员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修订和完善国家资助体系, 相继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方法, 逐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2]这政策更多地是从经济的侧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但如果仅如此, 不考虑他们完成学业后的发展, 不考虑他们在就业起点、就业竞争力, 以及他们今后对社会的贡献的话, 这种扶助理念和目标显然是有欠缺的。因此, 应从就业上寻求根本解决高校在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方法, 真正实现资助的目标和效果。

1.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 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辅导员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 从客观实际出发, 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 引导他们充分估计就业难度, 正确为自己定位, 引导他们把个人愿望与自身的实力用人单位的要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结合起来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

2.减轻就业压力, 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1)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 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辅导员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竞争,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了解自身的兴趣、专长、才能, 清楚自己的能力程度, 使他们淡化“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 对照市场对毕业生的条件要求来主动完善自己,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辅导员要鼓励他们抛弃“贫困”观念, 自立自强,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就业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辅导员要引导他们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进行心理宣泄,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心理健康, 以应对将来的就业和求职;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 放松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多向同学或老师倾诉, 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以及时解开心理困惑。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

(1) 注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辅导员现在是大多数高校就业课的实施者, 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 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同学校勤工助学部门一起尽量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或专业能力结合起来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一年级抓起, 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确职业理想, 培养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质。根据就业需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竞争、开拓创新和生存发展意识, 以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 及早给自己定位。

(3) 开展就业技能和技巧训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4.做好推荐工作, 拓宽就业渠道。

辅导员要特别重视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推荐工作。在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对这个特殊群体予以特别的注意和关爱, 做

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以甘肃省某独立学院为例

文志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摘要: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探寻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以及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却引发了许多思考, 为了更好地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 让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减少盲目性,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学院必须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一、正确地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并没有立刻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在学校教育领域尚是一项全新的工程, 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都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逐渐得到高校的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对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合理的安排。对大学生而言, 合理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改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双向选择”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模式。由于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不能从实际出发, 对于职业的选择失之于简单或片面, 过度强调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忽视社会需要,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重点推荐工作, 积极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渠适, 挖掘用人单位资源,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 使用人单位真正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的品质和才能。同时, 也要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一些对口的用人单位, 在向用人单位介绍情况时, 要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志坚强、能吃苦等优点, 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使用人单位通过学校的推荐, 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早就业。此外, 加强对他们进行对自身权益保

脱节的现象。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 我认为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是关键, 学生应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 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 把市场需求和自己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 充分认识自我, 做到“人职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就是个体的自我探索, 做好自我探索的关键环节是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来了解个体的个性特征、气质、兴趣、价值观、能力等,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适宜发展的方向和职业选择作出指导。同时, 任何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 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职业的基本要求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

(三) 挖掘自身潜能, 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能否在将来的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 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客观地识别, 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和优势, 把自己内在潜能挖掘出来,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实践经验、人脉关系、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凝聚成核心竞争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让每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并去发掘它、培养它, 把它塑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时, 可以发掘个人潜能, 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现实环境评估, 运用科学的方法, 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 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素质, 提升核心竞争力,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办学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 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综障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教育,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8, (5) .

[2]李志.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 2010, (1) .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研究 篇3

关键语: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3-01

一、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6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受到了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2016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权威数据也显示,经济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相应的就业岗位供应也受到牵连,特别是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智联招聘的官方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均每个招聘职位收到48份简历,相比以往的平均26份简历接近翻了一番,这足以证明今年就业竞争态势之激烈。

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压力增大,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他们面临的就业机会比较狭窄,他们比本科院校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个体来说,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矛盾心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多种选择就业的机会,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越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越感到求职择业难,往往容易背上各种心理负担,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害怕失败等矛盾心理。

2、角色选择困难心理。这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校时非常优秀,但是在求职就业时却陷入到无法选择的困惑之中,他们既想继续深造,要想去工作,还想去创业等,其实他知道每一个选择有什么利弊,但是他总想找一个最好的,表现出非常茫然,而且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陡增。

3、依赖心理。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自己的职业生规划,临近毕业时找工件的意识薄弱,就想着依赖自己的父母亲来想办法,找关系等,自主性非常不够,依赖心理非常强,导致学生胆量变小,独立能力差等问题。

4、自卑心理。一些农村家庭出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对自己就业没有任何信心,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类群体应该是高职院校管理者重点关注对象。

5、从众心理。一些同学在就业的过程中,看别的同学选择什么工作岗位,自己也去选择相应的岗位,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有从众的心理,同时不善于应对变化,在完全可以跨专业工作,也可以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情况下,而很多同学没有开放的心态,只局限于所學专业。从众心理导致学生就业不对口,不喜欢自己选择的工作,会出现压力较大的情况。

三、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在遇到上述问题时,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大,近年来,因学生就业受挫的问题导致学生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挑战,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必须要有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

在当前整体就业市场低迷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决策和领导层应该重视就业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内就业市场的情况,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完善,为就业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二)给学生灌输积极进取的心态。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告诉学生,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应该让他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业虽然困难受到影响的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有相当一些人影响并不大,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非常受企业的欢迎,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无论总体就业多难,但是如果有一定实力的毕业生必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三)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

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配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专门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就业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发现不合常理的就业倾向时就予以正确指导,同时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矛盾心理及时发现,并通过相应的办法解决,将矛盾心理和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全面全过程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该举全校之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将教学与职业和岗位联系起来,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应涉及职业心理教育等相关内容,并做到全面化和全过程化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四、总结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篇4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同时,就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和职业发展的迅速推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处于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正逐渐以就业工作兼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因此,探讨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有利条件

首先,辅导员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大学生活的各个细节,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及综合能力等各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有利条件是其他人员所不具备的。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与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相一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的实际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因此,辅导员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动态的前提下,要运用掌握的就业知识、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信息,有的放矢地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其次,角色的优势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先决条件,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原则,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引导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走出误区,实现顺利就业。最后,常规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将常规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有助于保证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

二、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可顺利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水平。如果辅导员从新生人校伊始到四年后毕业,除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工作外,还按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内容,开展不同方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便能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学习期间的全过程。

(一)开展专业情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由于有些学生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心中理想的大学或专业失之交臂,因此辅导员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培养其良好的专业情结,如邀请学科带头人等知名人士介绍自己对专业的认识,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加快对专业的深人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确定今后就业方向的意识,并树立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二)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驾轻就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开拓创新。因此辅导员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开展学科竞赛、到相关专业参观学习等大量与专业内容挂钩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

质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平时沟通中也要培养学生具备

一定的管理能力,事实也证明,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对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总是优

先考虑。辅导员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能

力。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换、迅速进人新的角色,具有一定的适应能

力。适应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把握机遇,成为强者。

(三)辅导员要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二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呈上升趋势的情形,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需要积极调整思路,转

变认识观念,将就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只是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

生。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对待考研、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想法,同时也逐步摸索出近期学生

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急需要得到的一些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指导意

义的讲座,解决一些学生在读书期间不可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就业问题,建立易操作、有特色的自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市场,了解市场

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加强素质拓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高校辅导员做好弱势群体的就业指导。

1.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辅导员应该

更加提高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度,引导他们提高求职择业能力。就业不等于扶贫,希望用人单

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辅导员要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生活等

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另外,辅导员应教育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边疆和基层去施展

才华,建功立业,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客观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这里所

说的“差生”是指那些在考试成绩、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或其他某一方面

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部分的“差生”面临更大的就

业压力。辅导员应该帮助那些某一方面与社会需求有差距的“差生”各尽其才,找到合适的岗

位,顺利就业,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人各有所长,“差生”也许在某些方面有天赋和特长。

比如:某生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却很有商业经济头脑,这时就应该鼓励他创业。总之,应

该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

位。其次,引导“差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还应该鼓励学生特别

是“差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

(五)指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对于新《劳动合同法》,辅导员应该组织毕业生学习相关内容。如在新《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劳动者的试用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显然有利于保证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

内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些相关法律规定,辅导员应该及时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

相关法律法规,在就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并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减少就业说教,给予个性就业指导。

目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有些人主张要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这

种观念本身已经脱离现实,不符合市场经济“自我择业”的导向。“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在就

业指导的基础上对不同就业需求群体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综合大学生的大学期间的总体表

现和个性特征,辅导员应结合大学生自己的就业去向进行具体的就业指导。同时,对那些不

知道自己就业方向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供他们参考。

(二)加强对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了解及自身的学习。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但

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以兼职为主,大部分都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对学生进

行就业指导时,会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辅导员做好

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应该是加强自身的学习。

(三)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学生就业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结束,辅导员要做好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的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是毕业生就业

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前阶段就业工作的检验,又是指导今后就业工作的依据,因此辅导员要对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的工作。

目前,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大事。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工作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文章二

全学习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完善辅导员知识结构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只有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二)明确辅导员职责,加强培养,使辅导员掌握系统的就业知识,成为就业指导师

通过相关专业的培训与学习,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然而就业指导教育也必须经过专业化、系统化培训,这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有效保障。高校要保证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就必须遵循三个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与此同时,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各高校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积极进行继续深造,以便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三)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

树立全程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识,这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教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并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内心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做到认真、负责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四)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努力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者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篇5

目前, 当今高职学生择业心态呈多元化取向, 地域差异较为明显。高职学生中就业心理压力普遍存在, 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目前,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1. 严重的自卑、抑郁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 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和生活中往往会体会到更多的挫折感, 从而长期处于比较消极的情绪状态中, 自卑、抑郁已成为困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象。经济困难学生生活拮据, 常常倍感压力。再加之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生处于就业劣势, 从而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感。有的因为囊中羞涩, 常发感慨, 认为自己不如人;有的感到自己和同学的生活差距太大, 心理逐渐失衡, 引起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则为融不进同学圈子而感到愤怒, 变得孤独敏感。

2. 嫉妒、攻击心理。

这里的嫉妒, 特指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特长、优势、成绩抱有的既羡慕又敌对的情绪, 这种情绪内化成为嫉妒心。在就业过程中, 经济困难学生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就是嫉妒, 主要特征是将同学的家庭经济、背景上的优势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 从而便产生心理不平衡情绪, 有些学生甚至会对同学造谣中伤、挖苦讽刺, 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人际障碍等现象, 也加深了自身内心的痛苦。如果这种嫉妒心理没有及时得到化解, 就很可能会出现攻击性心理, 还会因此实施攻击性行为。在因心理疾病导致的退学案例中, 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重也高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二) 大多数学生存在心理困惑

由于经济的问题, 加上自身就业的迫切愿望, 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感到焦虑, 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有以下几点。

1. 依赖、逃避心理。

高职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时, 往往没有勇气进行自我推销, 表现得胆怯、逃避和缺乏信心。在依赖、逃避心理的作用下, 加上个性等因素, 一些学生在求职时无法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甚至将个人的优点也变成了不足。还有的学生虽然参加了用人单位的面试, 但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产生了严重的逃避心理或依赖心理。特别是在和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一起参加求职竞争时, 这样的不良心理就会表现得尤其明显, 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人, 自惭形秽, 不敢大胆地参加就业竞争。

2. 攀比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盲目攀比心理的表现, 就是不顾自己的特点, 缺乏对自我优缺点和工作需求准确客观地分析, 而是将别人对工作岗位的价值评判标准, 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 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无形中阻碍了自己成功就业。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出于虚荣心, 渴望通过就业竞争胜人一筹, 摆脱自认为的“比人差”的处境。这些学生不顾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 无视自身特点, 甚至忽略自身的长处, 常常盲目地追求就业门槛较高的目标, 一味追求大城市、薪酬高、工作环境好的企事业单位, 不肯降低要求, 往往导致良好的就业机会错失, 最终无法顺利就业。

3. 盲目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 指的是个体因为受到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 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来说, 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对的。但是, 既不分析, 又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客观实际, 一味地随大流, 服从多数, 却是万万不可取的, 否则会产生消极盲目的从众心理。许多学生在就业的时候, 总是渴望到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谋职, 只是因为大家都说好, 并没有考虑到适不适合自己。不少经济困难学生也是这样, 同学们都愿意去的单位, 他们也就想去;大家都觉得不是很好的单位, 即使有点想去, 他们也犹犹豫豫不肯上前, 错失了机会, 导致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4. 高期望值心理。

高职院校向来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 培养的学生属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将从事基层工作。但是,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认识不清, 就业时既想要待遇高, 又想要地域好;既想高起点, 又想工作轻松, 不想去生产第一线, 不愿从事基层岗位。事实上, 只有认清自己的需求, 准确定位, 才可能成功找到满意的工作。

5. 紧张焦虑心理。

毕业临近, 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出现了焦虑紧张的情绪。适度焦虑是正常的, 但是过度的焦虑就属于负面情绪, 容易带给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高职学生毕业后很多人去私营企业工作, 由于他们只有大专学历, 一方面, 他们很难和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另一方面, 还有很多高职生、中专生甚至高中生和他们进行激烈竞争。面临这些复杂情况,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矛盾冲突变得更加剧烈, 有的人甚至成天担心找不到工作而吃不好睡不好, 精神状态差,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 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职前心理准备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状况通常较为窘迫, 生活圈子大多处于农村、小城镇或者大城市的底层, 家庭人际交往的对象也大都是相同阶层的人, 有效的社会资源比较少。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方向模糊, 不了解该如何做就业准备, 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 这和他们缺少就业知识,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职前心理准备, 而且有些经济困难大学生较为自卑, 内心表封闭, 不善与人交流, 接触就业知识和就业信息的渠道就更少了, 这对就业十分不利。

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一) 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

经济困难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就业自信心过低和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除了本身的自卑心理之外, 还有现实困境的因素。政府应成为向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保障的主要力量, 可以通过政策、法律等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大连市政府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就很有借鉴作用。近期, 大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办法, 规定大连地区生源中, 城镇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都被划入援助行列。同时, 大连市政府设立了每年不少于300万元的就业援助启动资金, 专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补贴和培训实习机会。

(二) 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培养正确就业心理

高职院校应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级网络”模式, 开展例如团体辅导、讲座、模拟招聘会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心态平和, 提高抗挫折能力。以各院系学生为对象, 一线辅导员和主管学生的党总支副书记构成一级网络, 学校有关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构成二级网络, 校医院心理门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三级网络体系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之中,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引起的矛盾,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点面结合, 全面施行, 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三) 发挥学生家庭的就业引导作用

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也应该和学校保持联系, 对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多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这样就可以使其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支持与关怀, 可以使他们把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有效地舒缓压力。另外, 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信息较为闭塞, 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不是很了解, 因而会怀有对子女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此, 在针对经济困难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方面时, 也要注意帮助经济困难生的家庭转变观念。

(四) 实行经济困难学生特殊心理教育

1. 实施榜样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出身的成功人士来校举办一些讲座, 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 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周围人的带动作用, 可让一些开放性不够的学生通过身边的榜样看到希望, 增强自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 高职院校要善于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对经济困难生实施教育, 对典型的事迹充分宣传, 让更多的经济困难生放下思想包袱, 实施个人奋斗。

2.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

应结合学生进校后的经济状况, 在原有心理普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 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根据心理量表的筛选标准, 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从而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对于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要尤其注意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防性, 及时跟踪辅导, 引导学生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3. 善用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帮助经济困难生建立人际关系信心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大多数的经济困难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大满意, 往往觉得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经济困难生会因为经济的因素而感到心理压抑, 而影响到其人际交往, 导致其参与适合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 有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团体可以实现人社交的需要, 爱的需要, 以及归属的需要。在团体辅导中, 经济困难生可以开放自己, 接纳他人, 向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感受、意见等, 乐意与别人分享观念与资源。在团体辅导中, 经济困难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了解表达自我、自觉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 这对他们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篇6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要求:“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在这种新形势下, 作为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 逐渐以就业工作兼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因此, 探索辅导员如何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辅导员如何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低年级开始抓就业指导工作

“全程化, 全员化”就业格局指出,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学毕业是工作?是升学还是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不能等到毕业时再决定, 应该是大学期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因此,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应该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 应该从新生入学就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全面地进行。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大学生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 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包括人生理想规划、生活目标规划、学习目标规划和职业选择规划。辅导员应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和处境, 从专业、兴趣、爱好、性格、给予等方面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能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其次, 可以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和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发展兴趣和专长, 知道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 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并获取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提升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历来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最重要的依据,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辅导员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 让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如邀请专家、学者、校友来校讲座,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参加“挑战杯”科技发明等活动, 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寻找、发现专业的乐趣,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 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可见, 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 做好就业心理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 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心理压力,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平和的心态, 往往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或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 这样既不利于就业, 也影响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严重的还有可能发生意外或悲剧。因此, 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要根据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 结合在求职、应聘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比如:辅导员可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分析, 并结合职业理想和生涯目标, 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而不要一味地“人云亦云”、“随大流”, 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于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屡屡受挫而情绪低落的学生, 辅导员要本着关爱的原则, 耐心细致地通过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树立信心,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端正的就业价值去向,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 到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四) 相关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传授

虽然学校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 但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 就业仍然是个新鲜事物。因此, 全面介绍国家、地区的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提供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应该将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 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指导, 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供需情况, 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和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 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劳动中的责、权、义, 如果发生纠纷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何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等相关材料。只有清楚知道这些信息, 才有助于学生进行客观的择业决策。

(五) 面试技巧的指导

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 初次经历面试难免会紧张、胆怯。学生在面试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在面试过程中要如何正确、全面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如何制造积极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分析面试者提问中的一些潜台词, 如何技巧性的回答面试者的问题, 这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技巧, 辅导员老师可以利用班会、团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传授和指导, 也可以邀请往届毕业生以座谈的方式现身说法, 还可以在日常与学生交谈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 平时也可以组织一些如“超级面试”等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模拟面试, 在实际演练中帮助学生掌握面试中的技巧和方法。

(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第二课堂”和寒暑假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有力的环节,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认知自我, 认知职业, 认知社会, 在实践的过程中, 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素质与能力的积累, 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科技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将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从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 学生能快速的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习热情,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顺利就业、理性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 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结束, 加强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 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状态, 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既是对前一阶段就业工作的总结、检验, 又是指导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学生毕业后, 通过QQ群和电子邮箱和学生保持长期联系, 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情况, 给予学生指导、建议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经验, 既有利于辅导后面的学生顺利就业, 也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为走访企业和邀请企业来校招聘提供了便利。通过走访企业,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对毕业生的评价, 能够进一步指导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从而真正践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如今,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也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 因此, 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育人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田晋.辅导员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文教资料》, 2010, (05) .

河北将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篇7

一、造成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章冬斌认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弱势群体,指来自城市特困职工家庭、边远地区特困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贫困生以及残疾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2]。从心理分析上他们有两点困境:1自卑心理。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他们,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及特殊成长经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特别是在他们入校后同学们之间的攀比,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明显表露更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加之现在活跃在各级学生团队、组织各种社会活动的,大多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所谓的“富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概率很低,这种恶性循环与缺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寒门学子的就业竞争力。2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山沟,有一种“鲤鱼跳龙门”的兴奋感,甚至有了些许优越感,他们渴望新生活,对城市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同时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衣锦还乡。他们常常刚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位在高薪企业或者机关、事业单位,但不知目前我国此类行业要求普遍较高,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来说,争取到这种岗位的机会更低。因此,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他们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在了解心理干预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之前,我们必须要懂得心理干预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居核心位置,自动支配人的意识,左右人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探究、对话、自我审视和自我觉察来识别和认识这些思维的;每次干预聚焦于重点议题,强调认知和行为的改善,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的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教导式指导,最终改变适应不良的模式。基于前面所提出的影响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因素,我们有必要在指导他们就业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心理疏通,也就是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我们知道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社会因素既定的情况下,个人心理因素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心理干预在指导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有利于帮助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增强自信心,提升竞争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学生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由于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在资金、人脉、相貌等各种资本的先天性缺失,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同时又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在求职前,对边远地区、低收入的单位看不上眼,对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又缺乏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胆小、萎缩、紧张、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在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求职遭受挫败后又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沮丧失落、意志麻木。加之“不成就一番事业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又左右着他们,致使他们处处碰壁。通过心理干预,打消他们心理上的不良心理,消除自卑心理,认识到贫穷、相貌等不足不是自己的过错,更不是自己的耻辱。要爱惜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能够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同时也让他们多从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水平等多个角度认知自身,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求职技巧、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2. 有利于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职业规划指导是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构成因素。它的全过程性要求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持续实施至毕业生获得职业为止。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也一样要在开学初始就进行,而不是等到学生临到毕业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对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尤其要早入手。因为他们“先天性”的不足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3. 有利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门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熟悉其要求,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包括从事指导和生涯规划教学、职业咨询、就业推荐、创业指导、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就业指导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要求有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相关背景,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更要求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适时、适地、适当地进行心理干预,更好地服务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

三、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启示

通过对造成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得到如下启示:

1. 加强对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联系

(1)必要性。对弱势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遵从教育原理、心理学规律,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大力提倡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正确方向,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2)长期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向的和平面的,而是多向的、持久的系统问题。具体而言,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企业和政府形成多维度的开发合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各大高校目前都专门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和指导学生就业也就是他们的职能所在。这个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它具有长期性,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就心理干预而言,就是从大学生的个体本身出发,从影响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难的心理内因出发,来解决学生中存在和体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竞争、进取、自主的意识。不管是择业还是就业,面对困难、挫折能及时调整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坦然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2. 构建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系统

(1)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防患于未然。

(2)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提高心理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采用热线电话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支持性团体咨询、定期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材料发放等方法。

(4)加强与社会心理学专家、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班主任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减少心理焦虑、扫除心理障碍,促使个体在学习、生活中正确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性以及社会适应性。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先天不足”的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其心理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出现了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也是正常的。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爱心和关心,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一支心理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需要构建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系统,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工作,让困难弱势学生群体能早日就业,从而让他们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弱势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长,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这也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特别是困难弱势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指出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今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上一篇:2024年度八年思想品德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分析下一篇: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