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精选9篇)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1
关于加强全市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引导学校聚焦内涵发展,强化科学管理,深化品牌建设,以“改薄”“创优”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结合全市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特制定本意见。
一、坚持质量立校,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1.加强教学质量监管。校长要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必须围绕教学工作设置,学校的人力和经费要首先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的工作考核必须向教学工作倾斜,逐步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学校的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学期初,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要拟定具体的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实行单元测试制度和教学质量月公开制度。
2.坚持现场指导教学。要推行学校领导蹲点负责制度,每个校级领导都要蹲好一个年级,联系一个教研组,并定期参加年级组的工作研究和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校长要保证每学期至少听课40节,业务校长和教务主任听课80节以上,要有评课记载。
3.建立教学检查制度。学校要坚持常规周查制。每周必查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阅的量与质,要有专项目标,有情况记录,有结果分析,有改进意见,有系统地反馈材料。此外必查的项目包括学期初对教学历、教学计划的检查,每月一次的校务日志、教务日志、班务日志、年级组工作、教研组工作检查;每学期一次的实验室、图书室、体音美器材和设施及其它与教学有关的设备、设施的使用与管理情况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和督促并保存好过程材料。
4.做好教学工作评估表彰。学校要在学期中对教学工作做阶段性评价,学期结束时做好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表彰。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评价内容要突出学困生转化率、平均成绩、及格率与优秀率,还要看重各项指数的提升幅度。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要建立校长、教研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5.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课程开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各学校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要加强对课程开设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课表两张皮现象,不得随意增减任何学科及教学课时,杜绝课程开设和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6.建设一支学科完备的教师队伍。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抓好薄弱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校本、品德与生活等课程一直是我市学校教学中的薄弱学科,各镇街教委办、各小学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任教学科,“等米下锅,不如找米下锅”,想方设法 2
解决农村老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尽可能地增加薄弱学科教师比例。
7.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切实关心薄弱学科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工作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和照顾。薄弱学科教学工作量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薄弱学科开展的文体、科技等有关课外活动,应合理计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尤其是对体育、音乐、美术、实验等科目质量的评价,要采取“点面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以及“竞赛与考试结合”的三个结合的原则实施评价,在质量结算时采取“全员考核,取点结算”相结合的办法。
8.拓宽薄弱学科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要克服困难,明确专任教师,加大经费投入,补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报刊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软件等),配齐薄弱学科相关教学仪器,修整运动场地,设置音乐、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学校现有的文体场馆及器材设施,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挪作它用。各校要突破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实现开放办学,注重与兄弟学校的联合,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
9.开展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活动。市教育局将于2014年10月~11月继续对我市小学进行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本重点对薄弱学科进行评估,采取“全员考核,取点结算”相结合的办法。各单位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依据区域实际,制订出加强薄弱学
科的实施方案,做好自评工作。市评估组将组织专家评审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向全市通报,并按照总分的30%计入镇街、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
三、加强典型培养,引领创建新优质学校。
10.分类推进新优质学校创建。新优质学校将在三个层面上分类推进:第一类是学校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探索中取得明显成效,其成果已产生广泛影响;第二类是数年前办学基础较差,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且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成功经验;第三类是生源情况较弱,学校办学中取得一定成绩,总体看尚未达到区域内中等层次,但目前主动发展积极性很高。
11.新优质学校的创建要有序实施。各单位要结合本校的实际,认真规划,找准切入点,自主申报。各镇街教委办要成立新优质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做好创建方案和规划的制订。镇街教研室要对申报的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帮助学校制定创建实施方案,推动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12.扎实推进特色品牌创建。特色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创新过程,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推进。各单位要对已经定位的特色选项,深入研究和实践,要积极引导全体师生融入、参与这个过程,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认同,确保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协调发展,形成学校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给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和空间,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让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学校质量提升。要加强过程管理,凝聚特色,要将特色教育理念、特色育人目标通过扎扎实实地实践,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提高特色建设的工作效率。
四、抓好资源评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3.开展优秀教学资源评选,促进课堂教学研究。根据枣庄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2014~2015学将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不仅要评出优秀的教案,还将评出与教案匹配的优秀课件、优质录像课,同时还要开展微课评选。各单位要抢抓机遇,在上学年组织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找出差距,鼓励指导教师,突出学科特点,提升“精致导练”这一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本学年的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努力实现优秀资源实用好用通用的理想目标。
14.深化建模推模活动,进一步完善“三级建模”。学校在构建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学科教学模式构建,实现学科模式化,最后达到教学模式个性化、特色化、艺术化的目标,完善教学模式推进机制。建立“专家引领、骨干示范、以点带面、反思提升”的教学成果推进机制,大力培植、整体推进课堂教学 5
改革的典型学校,市教研室将通过现场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总结推广经验成果,提高课堂效率。
15.推进作业教学科学化。进一步规范教师设计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评改作业、实施矫正教学等环节,引导教师探索分层作业,倡导个性化、多样化作业,融入实践性作业,杜绝无设计作业、惩罚性作业,努力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课外作业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因人而异,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要布置画、唱、操作、实验、实践、调查、考察、观察等方面的作业。市教研室将适时召开作业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学校经验。
16.提高考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考试的命题指导和质量分析,实施命题质量反馈制度,不断提高命题水平。指导教师做好成绩分析,有效诊断教与学。市教研室将继续做好教学研究性样本质量抽测,进一步创新监测的形式,丰富监测的内容,严格监测的程序,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推动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7.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指导学校按照《滕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指导意见》(滕教字〔2013〕72号)的要求,抓好实验教学,切实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开足实验课程,配齐配足专兼职科学实验
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逐步配齐科学实验设备,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估。
五、创新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8.以开展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各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教研活动及学术活动,让教师在专家引领下实现专业技能以及理论水平的提升;各学校要实施科研课题带动,坚持给教师下达或者让教师自报一个研究课题,让教师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专业发展;各学校要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采取博客群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师论坛”、“三星评比”,上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研究课等活动方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19.以名师引领促教学能力提升。各单位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任务地培养骨干教师,组建自己的名师团队,发挥好校内名师、明星教师、教学能手、课改标兵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外名师联系学校制度,继续开展“大篷车”活动,让校外名师真正在联系学校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20.以区域联谊促学校共同发展。各单位要广泛开展镇域性、校际间、学段性教学教研,拉动校际互动跟进,构建城乡互助共同体,切实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镇域之间、学校之间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的目的。
21.以校本教研促活动有效开展。各学校要大力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三课活动”、推门听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立体观课议课等活动。各镇街教研室、市直及民办各小学教导处,要认真策划、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以示范创建促教研室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小学教研室建设,规范教研行为,提高教研工作水平,根据《滕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学示范教研室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本学年将继续在全市开展示范教研室创建、评估活动。依据《滕州市小学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从思想与作风、机构与人员、制度与实施、工作与绩效、创新与特色五个方面进行评估,通过市评审组评审,成绩达标者,授予“滕州市示范教研室”称号。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永恒的主题,是教育信誉的重要标志。各单位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抓好本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做好“改薄、创优”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2
2014年8月27日,教育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2014]4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促进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和持续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化工安全人才,就加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提出:1)优化化工安全专业和人才结构。2)完善化工安全人才标准。3)深化化工安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4)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实践能力。5)健全学生实习安全保障。6)实施化工企业安全人才招收计划。7)严格化工安全从业人员上岗准入条件。8)加强化工安全从业人员在职培训。9)加大对化工安全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3
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严厉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行为,现就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险欺诈,是指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保险合同诈骗类等。保险欺诈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保险消费者利益、侵蚀了保险机构效益,而且间接推高了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价格,损害了行业形象,破坏了市场秩序,动摇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有利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保险行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保监会历来重视反保险欺诈工作,成立了反保险欺诈的专门组织机构,探索建立了反保险欺诈的制度机制,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将防范欺诈风险纳入风险防控体系,并通过开展打击“假机构、假保单、假赔案”、配合公安机关“破案会战”打击保险诈骗等专项行动,初步遏制了保险欺诈案件高发的势头,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又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全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全面推进反欺诈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目的,以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为目标,以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动机制为保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构建预防和处置保险欺诈行为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坚持健全长效机制与短期重点惩治并重;坚持内部管控与外部监管双管齐下;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配合;坚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
(三)目标任务。构建一个“政府主导、执法联动、公司为主、行业协作”四位一体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犯罪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三、健全反保险欺诈制度体系
(一)健全反欺诈组织体系。各保监局应指定内设处室负责反欺诈工作。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在总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指定内设机构作为反欺诈职能部门;各省级分支机构应设立反欺诈岗位。行业协会应建立反欺诈专业委员会。
(二)完善反欺诈技术规范。保监会组织行业制定出台反保险欺诈指引,统一反欺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行业协会指导建立欺诈风险警戒线标准和关键指标。
(三)建立欺诈风险报告和通报制度。保险机构应定期分析、评估欺诈风险,并向监管部门报送欺诈风险年度报告。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通报欺诈案件、发布风险信息。
四、严厉打击各类保险欺诈行为
全行业应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各类保险欺诈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欺诈案件调查和协查制度,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做好案件查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案件移送制度。重点打击以下三类欺诈行为:
(一)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
(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类欺诈行为。包括:非法设立保险公司、非法设立保险中介机构,设立虚假的保险机构网站,假冒保险公司名义设立微博、发送短信开展业务,非法开展商业保险业务、非法经营保险中介业务,以及销售境外保险公司保单等行为。
(三)保险合同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销售非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的保单、假冒保险公司名义制售假保单、伪造或变造保险公司单证或印章等材料欺骗消费者,以及利用保险单证、以高息为诱饵的非法集资等行为。
五、提高欺诈风险管理能力
(一)将反欺诈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制定与业务种类、规模以及性质相适应的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机构应加强反欺诈工作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强化内控执行力。
(二)增强公司治理层面的责任意识。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明确欺诈风险管理由公司董事会负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管理责任,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提高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意识。
(三)防范交易对手欺诈风险。保险机构应审慎选择中介业务合作对象或第三方外包服务商,重点关注交易对手的合法资质、财务状况、内部反欺诈制度和流程规定等。
六、强化反保险欺诈监管机制
(一)开展反欺诈检查。各级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保险机构反欺诈组织体系、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增强欺诈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做好欺诈风险监测和预警。各级监管机构应监测行业欺诈风险状况,开展欺诈风险预警,及时披露欺诈风险。
(三)加强欺诈风险的后续跟踪管理。各级监管机构应依法责令欺诈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保险机构限期整改,督促保险机构完善反欺诈工作机制。
七、建立行业反欺诈合作平台
(一)研究开发反欺诈信息系统。各保险公司应为欺诈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信息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地提供欺诈风险信息,以满足内部管理、监管报告、信息披露和行业共享的要求。
(二)建立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行业协会应组织搭建反欺诈信息平台,指导行业建立反欺诈数据库,开展欺诈风险信息共享。各保险机构为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三)建立反欺诈专项资金。行业协会应为打击欺诈活动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打击保险欺诈犯罪为目的的欺诈风险管理、举报奖励、专业培训、警示宣传以及反欺诈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
八、完善反保险欺诈协作配合机制
(一)强化联合执法。各级监管机构应健全与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移交、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联合督办机制。探索建立与医疗卫生部门共同打击医疗健康保险骗赔案件的联动机制。
(二)加强信息互通。各级监管机构应完善与司法及公安、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的案件信息和执法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训。
(三)完善法律体系。保监会应会同有关部委推动立法、司法机关完善惩治保险欺诈犯罪的立法、司法解释,明确保险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理规范。
九、加强研究、交流与宣传教育
(一)加强理论研究。保险学会、行业协会应加强欺诈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探索适合行业发展实际的经验和规律。
(二)推进国际合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保监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框架体系,加强与国际反保险欺诈组织的沟通联络,在跨境委托调查、提供司法协助、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反欺诈合作,形成打击跨境保险欺诈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各单位应组织开展反保险欺诈的专题教育和公益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反欺诈意识和能力。
十、构建反保险欺诈长效机制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反保险欺诈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纳入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加大反欺诈的资源投入,精心组织,加强指导。
(二)周密规划,注重实效。各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尽快制定反欺诈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各保险机构要及时向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关于加强全市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按照《中共酒泉市委、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人才强市的重大意义、指导思
想和目标任务
1、人才强市的重大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关系到各项社会事业的兴衰成败。目前,我市人才队伍状况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优、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均衡和机制不活、培训滞后等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关键是人才。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摆到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营造和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突破口,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大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公务员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技工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六支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旅游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全市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相结合,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绩效显著的人才队伍,到2008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万人以上,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6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占到20%,高级职称人才达到130人,入选酒泉市“32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以上人员达到100名,各类人才占到社会总人口的10%左右。
二、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抓手,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
4、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按照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真正把干部看准、选准、用好,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科级干部和年轻后备干部到省外、境外、国外考察培训;重视学历层次提升教育,鼓励干部在职学历培训,继续办好干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大力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鼓励干部在职自学,到2008年全市党政机关45岁以下干部的学历在原有基础上普遍提高一个层次;围绕“旅游立市”战略,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经济管理、财务金融、外经外贸和城市规划建设、旅游开发、企业经营的高素质干部,尤其要培养一批既懂经济管理,又熟悉党务工作的复合型党政正职领导人才;完善公务员制度,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真正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公务员队伍中来,加大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公务员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注重实践锻炼,按照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专门培养、后备人才全面培养的要求,坚持干部上挂、下派和外派制度,每年选派一批干部到外县市党政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培训学习、挂职锻练,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和骨干企业任职或挂职锻练,提高年轻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整体素质。
5、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目标,努力建设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配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和酒泉市“3251人才工程”,构建高层次学科专业人才群体、中青年技术骨干群体和支柱产业人才群体,优化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每年选拔一批年轻专业技术骨干到国内外院校、院所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深造,参与科研课题和重大项目的协作攻关,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知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高薪聘用紧缺专业岗位的人才,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网络,有计划地聘请一批专家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经济顾问、投资顾问、城建顾问等有关专业领域的顾问,提高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5
构,中央、省驻xx有关单位:
为加强食盐管理,保障食盐科学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食盐专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696 号)和《安徽省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皖政〔2016〕110 号)精神,现就做好我市食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创新管理方式、健全食盐储备、严格市场监管,实现市场公平竞争、监管到位,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坚持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
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为核心,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注重完善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任何未取得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从事食盐生产、批发业务的均属无证违法经营,应依法予以查处。(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食盐专业化监管
市县盐业主管机构与市场监管、发改、公安、卫健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依法加强食盐安全监管。市经信局作为我市盐业专营主管部门,主管全市食盐专营工作,负责执行市盐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落实工业盐管理办法,全市盐业企业产销管理,政府储备食盐管理和企业储备食盐的监督检查,推进食盐生产、批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盐应急机制等工作;根据《安徽省盐业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调整方案》(皖编办〔2017〕194 号)“将食盐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划转至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市食盐质量安全和食盐专营中违法经营案件查处,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对县级盐业执法指导和监督,牵头协调公安等相关执法部门查处本区域内盐业违法案件等执法检查工作,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虚假广告和侵权假冒等行为;市发改委负责指导食盐生产、批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食盐价格的市场监测;市卫健委负责全市食盐科学补碘监测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对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移交涉嫌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工作。(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公安局)
(三)明确规范经营标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1.规范经营主体资格。食盐批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建物流系统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配送合同,委托将食盐配送到百货商店、超级市场、零售商店、专卖店等食盐零售网点和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单位等食盐终端客户。自建物流系统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依法设立,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应涵盖普通货物运输、仓储服务等经营范围,拥有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条件,设备、仓储条件等应达到《食盐批发企业管理质量等级划分及技术要求》(GB/T18770)最基本的“A 级”要求。自建分公司应按照《公法》等相关规定依法设立,其不具有法人资格,违法责任由食盐批发企业承担。跨省食盐定点批发企业自建的分公司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不具备开展食盐批发业务的主体资格,不得自主开展食盐批发经营业务。跨区经营企业自建销售渠道和开展销售业务的人员必须是本企业员工,企业应依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与招用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不得弄虚作假,委托无经营资质的企业和个人,采取签订虚假用工合同、虚假物流配送协议等方式,违规开展食盐批发业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
2.规范购销渠道。食盐批发企业应当建立采购销售记录制
度,如实记录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年。食盐零售单位应当从食盐定点批发企业购进食盐。(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
3.规范批发销售行为。跨省经营企业应通过本企业员工自行开拓市场,自行发展零售商或终端用户,直接开展批发销售,直接对食盐零售网点或终端用户开具增值税发票或符合规定的销售票据。受食盐批发企业委托的物流企业要严格按照批发企业的配送清单进行配送,无配送合同和配送清单不得配送,不得转卖转批食盐,不得以其他各种形式以配代销。对于违法从事食盐生产、批发,从事虚假宣传,扰乱食盐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查处、打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
(四)加强工业盐等产销管理
放开小工业盐及盐产品市场和价格、放开工业盐运销管制,切实加强督查和责任追究。市县盐业主管机构、农业部门要分别督促工业盐及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的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建立、保存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严防工业盐、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流入食盐市场。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虚假广告和侵权假冒等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工业盐、工业副产品、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等盐产品充当食盐进行销售或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对违者依法予以严历打击。(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
(五)完善食盐市县两级储备体系
建立由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组成的全社会食盐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食盐和原碘的安全供应。落实《安徽省省级食盐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制订《xx市食盐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政府储备食盐的管理和企业储备食盐的监督检查。根据全市食盐供需情况,建立政府食盐储备体系,食盐储备不低于我市正常情况下 1 个月食盐消费量;督促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完善企业食盐储备制度,限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防止食盐市场供应短缺和企业囤积居奇,其中最低库存不得低于本企业正常情况下 1个月的平均销售量。本级财政预算应安排资金对政府食盐储备给予贷款贴息、管理费支出补贴等支持。加大对储备资金的审计力度,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
(六)落实信用体系建设
严格将进入xx市场的食盐生产、批发企业及其负责人和高管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盐业协会和-6
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和监管,协同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盐业重大失信行为“黑名单”制度,制定对应联合惩戒措施,将严重影响食盐安全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并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联合惩戒。(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科学补碘工作
充分发挥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保障供应作用,有效拓宽碘盐供应渠道,同时满足特定人群非碘盐消费需求。根据省卫健委划定的边远贫困碘缺乏地区,做好动态监控,适时调整帮扶地区范围,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达 95%以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政府补贴运销费用或直接补贴贫困人口等方式,保证边远贫困地区人口能够吃得上、吃得起合格碘盐,并建立与社会救助标准、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调整保障标准。作为缺碘地区严格执行国家核定的我省食盐加碘量标准,进入我市的食盐产品的碘含量标准为 18-33mg/kg(国家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与此范围不一的(依法依规销售的未加碘食盐除外)一律认定为不合格产品,依法严肃查处。(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
(八)建立食盐应急机制
研究制定《xx市食盐供应应急预案》,紧急突发情况下,按照应急预案规定,采取投放政府储备、调运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等方式,确保食盐市场稳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九)推动盐业企业做优做强
认真落实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国有盐业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展经营业务,实现做优做强。同时认真落实国有盐业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盐业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盐业管理工作。食盐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最普及的民生商品,更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大局。要将食盐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品种,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守住安全底线,维护人民健康。(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坚持依法治盐,保证市场安全稳定。市场监管部门要保持盐业市场专业化监管队伍,实行市场监管网格化管理,创新监管方式,开展日常巡查、市县联动检查、多部门联合专项检查行动,强化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举报奖励办法宣传力度,充分发挥“12315”等投诉举报热线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食用盐市场综合治理。构建法律约束、行政监督、行业规范、公众参与和企业诚信自律的监管格局,守住食盐安全、食盐质量、食盐价格的底线,促进盐业健康发展,确保食盐市场安全稳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6
渝煤安监监察字〔2008〕65号
各产煤区县(自治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工作站),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及所属煤矿企业:
2007年8月17日,山东华源矿业有限公司发生一起因严重自然水害引发的溃水淹井事故灾难,造成172人死亡。近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针对华源矿业有限公司“8.17”溃水淹井事故灾难发出了通报。根据通报精神,并结合重庆煤矿实际,加强2008年全市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防治水工作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指导原则,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树立“防大汛、救大灾、抢大险”的观念,切实加强严重水患威胁矿井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重大隐患的重点监察监控,加强预防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工作,加强煤矿水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和对小煤矿水害防治的技术
指导,加强矿井技术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按规定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面落实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级行政首长防汛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开展隐患排查,认真整改水害隐患,严禁违法、违规组织生产,切实做到防汛领导组织机构、抢险队伍、工作措施、应急预案、物资准备、防汛资金“六落实”,确保煤矿安全度汛,从源头上控制煤矿水害事故发生。
二、认真落实“隐患治理年”各项措施,狠抓煤矿水害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安全生产重要讲话,严格遵守《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全面贯彻落实《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16号令)和《煤矿企业2008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安监总煤行[2008]36号),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以治大水患、防大事故为重点,抓住水害重点地区和重点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加
强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排查、深入治理可能引发水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各种隐患,消除隐患。在雨季汛期前对矿井供电系统、通讯系统及排水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完好可靠,有效防范水害事故。
三、进一步明确煤矿企业防治矿井水害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水害防治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矿井防治水安全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法制意识,落实和体现煤矿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对防治水工作的领导,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是矿井防治水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煤矿企业是矿井水害防治的主体,要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雨季汛期巡视制度和停工撤人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坚持和完善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对于矿井水害隐患,要定期研究解决,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落实责任,保证防治水工程、资金、措施落实到位。坚决杜绝超层越界开采的违法行为。
四、进一步加强老窑水的探放工作
高度重视老窑水的探放工作。在探水前,分析查明老窑水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探放水时,要撤出探放水点以下部位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预计有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时,必须认真检查空气成分;矿井有突水征兆时,立即撤出井下所有人员,以防老窑水突然溃出酿成水害事故。同时要强化煤矿安全培训,提高职工水害防范的安全意识;加大水害防治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防排水设施和应急救援装备,矿井防排水能力一定要按规程标准进行配套,达不到的要停产整顿,限期达标。
五、进一步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和预防自然灾害基础工作
煤矿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是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要加强矿井技术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按规定配备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煤矿地质、水文地质、测量等专业人才。煤矿企业必须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煤矿企业必须查明矿区、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和渗漏情况,掌握当地历年气象、水文资料,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及废弃老窑的情况,编制《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在井上、下工程图上标出水害威胁范围、位置、开采年限、积水情况等,为防治水工作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水害防治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年
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确定矿井水害防治的工作重点。要完善和健全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立水害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根据矿井年度、季度、月度生产作业计划,进行水害预测预报,杜绝矿井安全管理严重失控。所有受水害威胁的矿井必须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管理工作,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配足水文地质专业人员,建立健全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文地质资料档案,对受水害威胁程度进行安全性论证,完善矿井探放水制度,配备探放水设施设备,落实“防、堵、疏、排、截”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等综合防治水措施。要依靠科技进步,有条件的可配备先进的地质雷达等探水设备和采用适合本单位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的综合探测技术。
六、继续深入开展煤矿水害防治“十查”活动
一查煤矿企业雨季“三防”责任制落实情况,煤炭企业是否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是否编制有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并组织实施;矿井是否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是否制定有年度防治水计划、雨季“三防”预案并组织实施。二查煤矿企业防治水害隐患排查治理报告情况,查矿井是否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和落实“防、堵、疏、排、截”的防治水措施。三查矿井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情况,井下水仓、水沟是否及时清理,水仓容量是否满足要求,井下排水泵、排水管路配备是否符合规定,满足要求。四查矿井地面井口边坡及防洪沟,矿井地表与井下观测网点是否按规定设置。五查矸石山山体及周围的民房及公共设施情况;六查开采情况、水文地质情况和隐患的技术资料是否记载清楚,是否定期对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情况进行调查、上图;七查隔水煤柱、堵水墙、人工河床情况,矿井地表与井下防洪、防水设施是否完好可靠,隔水煤柱留设是否可靠。八查输配电系统及避雷设施情况;九查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物资落实情况;十查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严重水患威胁矿井检查以及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情况。
七、继续抓好煤矿“三条生命线”建设
要把“三条生命线”建设作为煤矿防治水害的一项重要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来抓紧、抓好、抓到位。一要将煤矿“三条生命线”建设列入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执法工作内容,督促煤矿企业切实抓好“三条生命线”建设。二要在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工作中,把“三条生命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查内容。新建、改扩建、整合技改矿井等建设项目的安全专篇,必须要有“三条生命线”的内容和要求。三要在煤矿安全生产许
可证颁证和换证工作中,将“三条生命线”建设内容作为颁证和换证审核的一个重要条件。各区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小煤矿“三条生命线”建设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小煤矿水平延深中“三条生命线”建设的管理,在系统设置、技术工艺、设备器材、使用维护等方面予以指导,切实担负起“三条生命线”建设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责。
八、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区域抢险排水运行机制,特别要把防范自然灾害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灾害预防处理计划》中,对事故救援做好充分安排,防止直接或间接引发煤矿水害等事故,尤其是水害灾害严重的地区和煤矿要落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特别要建立汛期期间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以及信息沟通和事故响应联动机制,并组织好演练。出现水害险情后,有关领导和有关人员要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抢险和处置,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切实做到反应灵敏、响应快速、组织得力、施救有效,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确保社会稳定。
九、切实加强汛期值守,确保政令畅通
切实加强汛期领导值班及安全调度、值班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汛期昼夜值班制度,完善汛期安全生产值班制度。针对重庆暴雨灾害天气特点,要进一步加强雨季强降雨期间的信息调度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做好煤矿汛期气象信息联动工作,及时收集、通报和掌握雨情汛情安全生产动态、水情预测预报,有条件的可利用气象公益服务电话、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媒介定时发布气象信息,重点对强降雨和汛情情况进行发布,提供预警等级,特别是出现强降水暴雨灾害天气时,立即通知产煤乡镇(街道)政府和煤矿企业,确保政令畅通的高度,保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特别是保证防汛指令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煤矿企业。努力做到指挥靠前,确保指挥有力,汛情信息和调度指令的畅通,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和报告重要情况。督促各煤矿企业领导坚守岗位,保证汛情信息和调度指令的畅通,严禁在暴雨灾害天气安排工人下井作业,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立即撤出井下作业人员,并及时处理和报告。
十、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安全监管
1.各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全面落实市政府有关水害防治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雨季三防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对煤矿安全的日常性检查、经常性检查和监管执法职责。要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监管监控,突出重点,认真研究部署本地区、本企业汛
期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特别要针对重庆市2007年水害情况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矿井水害和危险程度分类,制定分类指导意见,周密部署安排,督促企业认真落实水害防治责任制和成立“雨季三防”领导机构,开展水害隐患排查工作,强化各项措施,对辖区内煤矿重大水害隐患登记建档,并对煤矿企业水害隐患治理进行分类指导和督促企业对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指定专人重点跟踪落实隐患整改情况。
2.采取切实措施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煤矿或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矿井,全部停产整顿。一是没有建立和落实防治水安全责任制、没有编制防治水措施及必备的防治水器材的煤矿;二是矿区(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源不清、周边老窑位置不清的煤矿;三是开采煤层上部存有大量老窑水,没有按规定留足隔离煤柱,没有进行探放水设计和采取探放水措施的煤矿;四是没有独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防水设施的煤矿;五是超层越界开采防水煤柱的煤矿。
3.凡矿井水文地质资料不清;企业没有配备地质或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探放水设备和队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存在水害隐患严重的企业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防治水规划、水害防范措施、年度计划资金不落实;没有建立水害隐患排查制度、制定水害防治应急预案的,要责令企业停产整改。对整改无望的要提请地方政府彻底进行关闭。对3个月内2次或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水害安全隐患,仍然进行生产的煤矿,要提请地方人民政府关闭该煤矿,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进一步提升煤矿整体安全水平。凡发现矿井超层越界开采、非法开采的,要及时通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十一、进一步加大对煤矿水害监察的力度
根据我市煤矿水害事故以老窑水和雨季为主的特点,制定可行措施,定期开展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加大对水害防治的监察力度,防患于未然。对存在水淹区积水面以下进行采掘活动,受底板岩溶水威胁严重、突水系数超过临界值,在塌陷积水区等地表水体下采煤,受顶板水、岩溶水、断层水、导水陷落柱威胁,存在老空积水等重大水害隐患生产的矿井,及时下达监察指令,责令企业停产整改,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通报地方政府督促企业落实整改。对于可能遭受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影响的矿井,督促企业对查出的水害隐患进行认真整改,暴雨期间停产,撤出井下所有作业人员。对煤矿企业防治水工作责任制不落实、水文地质条件不清、防治水机构及人员、受水害威胁防治水设备设施未落实的和采取探放水措施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该停产整顿的要责令停
产整顿;对责令停产整改的煤矿擅自从事生产的,按照《特别规定》,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对于思想不重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疏于预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等安全生产工作的不作为行为和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查处;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各类煤矿要立即停业,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或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不准生产,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拒不整改、水害防治责任不落实而造成重、特大事故的,认真查清水害发生的原因,严厉追究事故责任,依法从严查处。对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的,要认真查清原因,严肃责任追究,吸取教训,推动工作。
十二、加大水害事故的查处力度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认真查处水害事故。对发生的水害事故的,依照《刑法修正案(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特别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事故瞒报、逃匿行为。事故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通过严肃查处事故,切实起到警示作用,推动煤矿水害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十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加大汛期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有关煤矿防汛、度汛的基本安全知识,切实提高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公众的防汛、防灾、抗灾、减灾的思想意识和自救能力,切实做到常备不懈,万无一失,安全度汛。
请各产煤区县(自治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将本意见转发到各煤矿企业。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7
近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 计划用3年时间, 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一)
传统村落风雨飘摇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 是指聚居年代久远, 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 它们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 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 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据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12年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结果显示, 2000年到2010年, 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 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 而珍稀的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 锐减到至今已不足3000个, 且其中不乏一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和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 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指出,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 传统村落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将消失殆尽, 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乡土中国将彻底消失。
从2012年开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 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 还将建立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保护性数据库。
(二)
百亿专项基金支持
不久前, 四部门又联合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 , 提出在未来3年内, 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使其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 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 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 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中央财政还将统筹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 分年度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此外, 传统村落认定不搞“终身制”, 建立退出机制。财政部公布, 将投入100亿的专项基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
注重村落价值完整
《意见》强调, 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 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 是此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 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 同时注重村落空间、历史的完整性, 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 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同时, 改善中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也是重中之重。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 部分村落要统筹污水、垃圾、道路等项目的相关治理, 但不能盲目高标准, 要切实适应地方需要。
立档调查项目启动
《意见》还要求, 各传统村落负责部门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挖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开展研究教育等实践活动, 发展特色产业及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强调, 各部门要建立保护管理机制, 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工作, 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 实施挂牌保护;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长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奔走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冯骥才认为, 盘清村落的文化家底, 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是一个历史性的使命, 能够使其真正拥有确切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 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
(三)
调查之后重在落实
虽然《意见》提出各地要开展立档调查, 但重要的是如何落实。
冯骥才认为, 建立档案只是第一步, 能够榜上有名的村落数量仍是有限的, 因此这项摸底调查工作仍要继续做下去。要有专家帮助政府制订科学的、严格的保护标准, 让保护有具体规则可循, 而不是凭感觉行事。凡是认定为应当保护的传统村落, 都要签署保护承诺书, 必须有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要建立检查监督的机制, 确保不因人为因素导致保护工作停摆、走样。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而有之, 它还承载了村规村俗历史记忆等一整套基因。”冯骥才说, “如果仅按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办法, 那可能不是文物就可以拆了, 如果只保护非遗而不留村落, 那非遗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阶段, 可能各界保护的意识都在加强, 但喊来喊去, 停留在口号阶段是不够的, 保护也不是就放着不动。必须有切实的操作手段和路径方法, 必须有操作主体、负责主体, 否则保护就变成了一个有原则性却无具体规则的空话。”
可参照“社区营造”之举
岁月的冲刷, 很多建筑年久失修, 钱从哪里来?即便筹来了维修的钱, 维修后的传统村落, 又不能变成一个个无人居住的“博物馆”, 这又该怎么办?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者姚远认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传承文化遗产, 归根到底是在保护中让当地居民受益, 改善当地民生。比如可参考日本、台湾等地社区营造的做法, 即发动居民共同发掘传统村落的乡土特点。”
“社区营造”, 也就是组织引导“村民自保、私保公助”, 将乡土建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由农户出让经营权, 或由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 获取乡土建筑的产权, 再由集体出让经营权, 由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 以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但需明确要求所有者不能随意拆毁乡土建筑, 享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使用、管理、开放、展示和处分等方面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对村民“自保”有困难又需要抢救保护的乡土建筑, 通过单体出让、整体出租使用年限等方式, 允许企业和个人租用或购买产权实现保护利用。
还有专家指出, “村民自保、私保公助”的基础是把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写入村民公约, 约束村民无序的建设行为, 提高村民热爱遗产、自我保护的意识, 把注重增加村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维护村民习俗的文化权益作为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确保村民在保护开发中获取收益, 让开发利用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社会共享。
树立大保护观是长久之道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保护传统村落, 必须树立大保护观。既要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同时又不能总是只盯着那些传统村落本身。传统村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现代村落过些年也会成为传统村落, 过度地厚此薄彼, 到头来是谁都保护不好。从现在开始, 对新农村建设要切实加强规划, 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定和补贴措施, 让广大农民树立一种长期观念, 确保住房的设计和建筑质量尽可能完美, 改变那种20年、30年就推倒重建的做法, 真正让人住得舒服, 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8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将上述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二、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五、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鼓励各地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六、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个月。国家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培训者团队主要从培训专家库中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专兼职培训者培训力度,专职培训者每年研修不少于100学时。
七、建設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八、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培训的动态监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教师培训食宿安排要厉行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及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国家制订培训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发布年度监测报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监测培训质量,公布评估结果,并作为培训资质认定、项目承办、经费奖补的重要依据。培训机构要做好培训绩效评价,跟踪教师参训后实践应用效果,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9
开工字[2011]25号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
关于加强群众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二级子(分)公司、兴隆矿务局、国和汽车公司、直属机关工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群众工作站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冀办发(2011)23号)和《唐山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建立企事业单位群众工作室的实施意见》及集团公司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力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就积极推进和加强集团公司群众工作室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和“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企业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群众工作室建设成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群众工作平台,形成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着力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依法处理信访问题,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工作室的设立
群众工作室是企业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集团公司成立的群众工作室,在集团公司群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群众工作室依托工会建立,固定工作人员和场所,工会主席具体负责群众工作室的工作。
三、工作职责
1.树立服务职工群众的观念和意识,充分利用群众工作室这个联络平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职工群众的呼声和反映,不断拓展联系职工群众的渠道,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依据相关法规,研究、协调、解决劳动关系中涉及的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把职工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等作为关注的重点,按照集团公司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协调处理劳动争议问题。
3.实施职代会为职工办实事目标承诺,建立完善办实事目标公开承诺的长效机制,督促为职工办实事工程的落实。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关心关注困难职工,做好“金秋助学”、“两节”慰问等困难职工的工作,督促落实劳动保障和职工的社会保险福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挥职工队伍的聪明才智,凝聚激励职工队伍。
4.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了解职工的思想和需求。履行信访代理工作职责,认真执行开字„2007‟45号《关于建立员工信访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具体规定,引导职工依法依规按照程序反映问题,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为职工排忧解难、消除疑虑,反映和解决职工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同时,要做好思想疏导和反馈,重大问题和有倾向的群体问题及时报告,信访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
5.发挥厂务公开、职代会两个重要载体的作用,激发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厂务公开方面,要认真执行集团公司党委关于《进一步强化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充实内容,严格标准,增加透明度。在履行职代会程序方面,要严谨规范,征求意见要广泛。特别是关系企业改革发展、安全生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注意征求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意见,凝聚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
业。
6.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拟定群众工作室文件,收集、整理工作信息,为部门开展工作进行联络和沟通,对具体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工作制度
1.舆情通报制度。群众工作室是集团公司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平台,要搜集和掌握职工群众的诉求信息,利用群众工作领导小组会、信访协调会等会议,定期向相关方面通报情况,共享信息,做好工作。
2.群众反映情况调研代理制度。作为职工群众反映诉求愿望的渠道,对职工群众反映情况特别是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与有关部门结合,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职工所在的单位和部门,调查了解,核实情况,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同时,按照工作职能,充分发挥信访办接待职工群众的窗口作用。
3.联席会议制度。群众工作室要定期召开由人力资源部、党建部、工会、信访办、法律事务部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群众工作室的工作,分析研究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协调解决重点事项。
4.民情档案制度。群众工作室是在集团公司群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群众工作机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案、实施措施、责任人等要建立清晰完备的档案,建立工作日志,统一登记、分类管理,为全面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奠定基础,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5.职工评价制度。以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群众工作室工作成效的标准,群众工作室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走访、下发调查问卷等不同方式,定期征求职工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工作室的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群众工作室的工作,提高工作室人员的工作水平。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切实把群众工作室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各级群众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研究群众工作室工作,及时解决工作室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工作室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2.提供保障。要为群众工作室提供保障,活动经费列入预算,由行政列支,要解决好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和交通等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政策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督导考核。集团公司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群众工作室工作的检查,把是否开展工作、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作为督导主要内容,督导结果纳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单位)、民主管理、建家等工作评比,开展群众工作室建设评比活动,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作为、不履职造成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后果的,要进行批评。
4.层层落实。各二级公司及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按此意见建立群众工作室,切实把群众工作室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群众工作,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主题词:企业群众工作室意见
抄送: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河北省总工会,唐山市总工会,集
团公司工会各部室,集团公司群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王晓明,刘海林,侯振清。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08-26
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07-18
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08-02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