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2024-07-24

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因素(精选8篇)

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篇1

5.业务关联度

资源的关联度是指企业集团掌控的资源与下属企业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即企业集团和下属企业是否属于同一产业链,还是产业相关性不大。如果成员企业的资源相关性较高,如原材料或者产品形成了上下游的关系,那么采用较为集权的管控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反之,如果资源的相关度低,甚至是不相关、跨行业的产品,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化的管控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小。

6.公司规模化

传统集权分权理论认为,当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因为集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保证有限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集权有利于整合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时,企业的管理应该以集权为主;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决策数目多,协调、沟通及控制不易,企业管理应该逐渐倾向于分权管理,集团总部的能力不可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无止境增大,同时,随着随即的行业及业务的增多,总部应该集中精力解决更加重要的问题,分权管理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是选择管控模式的重要因素。

7.区域布局度

一般来说,如果集团企业的成员企业分布区域比较单一,这有利于总部的管理和控制,集权化的管控模式的倾向性会高一些,如果分布的区域广阔,甚至跨国经营,那么分权制的管控模式倾向性会高一些。

8.信息化程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信息对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集团企业而言,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把握市场先机的前提。因此,对集团内外部信息的把握都将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任何一个企业,信息资源都是相对分散的。企业规模越大,产业越是多元化,信息资源就越分散。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改进都有助于分权,也有助于集权。信息化水平更加利于集团的管理控制,使集团更加倾向于集权管控模式。

9.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如果倾向个人决策,则倾向集权,如果企业民主的管理风格则可适当分权。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支配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如果企业形成了统一的企业文化,对于集权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企业集团往往拥有众多的成员企业,这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有可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企业集团产生文化差异,这时集权管理的效率将大大降低,所以建立统一的文化很重要。

三、企业集团管理架构

有效落实管理模式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管控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包含了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支持。

首先,要明确实现集团战略的定位和职能。就是集团公司总部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它所管理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这是集团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其次,要界定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权责关系。明确了集团总部的核心功能之后,可以划分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职能界面,从而界定出总部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权责范围,以确立整个集团的管理架构。

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篇2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 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用名义货币来计量,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 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 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 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 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

(二) 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 历史成本/名义货币。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 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可验证性, 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 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 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 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 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 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 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 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 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 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 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 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 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 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 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 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 会计理论的影响

1. 会计计量基础理论的不适应。

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以劳动价值而论为依据, 计量内容是劳动创造和转移的价值, 计量的时间是交易实际发生时, 并且以后不再重新计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具有数据易取得、可验证、较客观等优点, 但它只能度量经济事项的一个侧面或其中的一部分, 而不能对经济事项作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有些交易结果只能在未来才能证实, 如衍生金融工具, 有些经济资源具有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 如人力资源。凡此种种, 都需要新的计量基础理论来支持。

2. 会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 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 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理论的基石, 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观点;另一方面, 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点不同, 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 需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以权责发生制计量收益;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 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资金进行计量, 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企业价值。

(二) 会计环境的影响

1. 政治法律因素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 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管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拥有全部固定资金、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 很少甚至没有企业财产的私人所有权。政治法律因素的影响要通过政府所执行的政策、制定的规定及颁布的法律条款去实现。政府通过立法可以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 计量方法的选择。这包括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等。

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和经济环境两个方面。

3. 科学技术因素。

现代科技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沟通更加快捷, 公允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 尤其用在技术上获得了转机。另外, 借助高级教学运算工具, 可以采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或债权折 (溢) 价等项目每期应摊销的数额, 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4. 文化教育因素。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文化教育的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美国崇尚个人主义, 社会的权距较小, 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弱, 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 并且美国是一个阳刚社会, 人们注重成就、决断力及物质上的成功, 因而其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方法的可选择性较大, 强调真实反映, 偏向乐观, 所以美国强调计量的公允, 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德国与之相反, 文化特征表现为集体主义, 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 社会权距较大, 阴柔社会, 因而德国强调稳健性原则, 确认与计量方法趋于保守, 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 例如一般不允许进行资产重估, 严格限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长期合同收入”等。

5. 会计人员素质。

各种计量模式的难易程度不同, 所选择的计量模式必须要能为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切实可行。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同, 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就不可能要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

摘要:随着会计界越来越多地试图把纷繁复杂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和资产减值会计等的广泛应用, 历史成本以外的计量基础 (如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 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会计实务中。为此, 本文以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存在的会计计量问题为出发点, 系统研究了会计计量的选择及未来发展趋向。

企业选用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 篇3

影响企业选用创新模式的内部因素

1.企业的组织结构。具体包括组织分权程度和组织文化的开放程度等,这又与组织的规模、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风格、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等因素有关。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更高程度的组织分权和更开放的组织文化,僵化的、过于集权的组织结构与封闭的组织文化将会导致企业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创新信息交流难以进行,进而影响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2.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其中必须包括对失败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吸引外部人才,留住现有人才,保持企业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不但可以激发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还可以激励技术人员向外发掘更多的创新资源。激励制度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技术人员的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不对称,难以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能会产生放弃短期效益不明显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创新计划的倾向,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3.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IBM、GE、宝洁之类优秀的大企业破了命地以最优厚的待遇吸引那些最优秀的人才,以此强化自己内部的研发能力。而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也许需要的不是这种“最聪明”的研发人才,而是需要那些能够“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家型人才,他们也许只对某些技术有浅微的理解,但是这已经足够了,他们是一部“检索器”,能够检索到企业最需要的那些核心技术并设法移植过来。因此,创新对人才的要求已经明显地从“智商”转换到了“情商”和“搜商”。例如,微软就希望员工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技术天才”。

4.企业技术的类型。研究发现,产品类技术是有可能从外部获得的,但基础类技术却不太可能从外部获得。能否通过购并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关键取决于技术难度。对于短期内(2~3年)能够实现的技术创新,一般通过风险投资的帮助。但对于需要较长时间(3年以上)才能实现的技术创新,就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积累来进行。

5.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强度。企业对创新的需求越强烈,越适合开放式创新;反之,适合封闭式创新。例如,宝洁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在2000年以前,因为规模过于庞大,宝洁每年需要新创造20亿美元的收入,才能使股东收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通过内部员工迸发创意提高营业收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有采取开放式创新。

6.企业创新的革新性程度。对渐进式创新(即企业的创新与外部组织、行业以前创新情况的关联性)的需要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模式,因为如果企业的创新要以外界的创新、行业以前的创新为基础的话,越需要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对于突破性创新,则既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也可以通过封闭式创新。

7.企业内部的流程差异。企业内部不同的流程阶段需要不同的创新模式,非核心流程往往适用开放式创新,核心流程则主要通过封闭式创新。以英特尔公司为例,它主要通过开放式创新来获取产品创意,每年都要花费超过1亿美元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但对于这些创意的开发,英特尔则通过它的内部实验室进行,并且这部分业务活动非常保密,极少会把其中的任何成果向外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

8.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并准确评价具有很高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同时能够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来实现这些项目的市场价值,并对整个创新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在评估创新项目的价值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假阳性”(false positive,即为价值较低的项目过度投入)或“假阴性”(false negative,即错失极有价值的项目)的现象,并且大部分创新项目的价值处于非常有价值与毫无价值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过渡状态,加大研发就能非常有价值,减少研发就可能毫无价值。因此,判断创新项目的价值大小是非常困难的。企业还要具有技术转换能力(即将外部的技术信息转化为企业新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能力,弥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或技术与目前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gap的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即通过技术在企业外部的扩散获取最大利润的能力)。

影响企业选用创新模式的外部因素

1.市场需求特征。一般地,市场需求波动性越大,越需要企业采用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1997~2003年是华为公司实现从相对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的阶段。随着产品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华为发现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企业内部的创新都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通过开放式创新,华为开始从以前超速的无序发展,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有序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2.企业创新成果的通用性。即企业的创新成果对大量使用者的直接与潜在价值。企业创新成果的价值越大,越需要面向大量不同(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研发和生产,开发出适合更多客户的产品和服务。

3.企业创新资源的可得性。企业创新资源的来源(主要是指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方便性、相关创新人才的可得性、产权交易的方便性)越多,越适合开放式创新;反之,只能进行封闭式创新。

4.技术进步程度。在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创新技术(Innovation Technology,IvT),包括模拟、仿真、虚拟技术、数据搜寻技术以及快速定型技术等的使用,企业可以在市场信息和技术发展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成功地把供应商、消费者和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带入创新过程中。InnoCentive.com、YourEncore.com等网站已经成为宝洁等公司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

5.产业特征。产业特征对企业的创新模式具有较大影响。一些主要依赖于内部研发的产业(例如航空业),产业内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差、风险投资较少、衍生企业极少、科研院所的研究非常有限,该产业几乎实行彻底的封闭式创新。另一些产业(例如娱乐业),由于人力资源丰富、流动性强、风险投资多、中介组织发达、分布式创新,几乎实行彻底的开放式创新。

6.经济环境的开放程度。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一方面会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创新压力,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另一方面,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人才市场等的开放,会在企业外部形成丰富的创新资源,使得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成为可能。

影响着你思维模式建立的因素 篇4

我觉得企图通过看一本书,几本书速成学到思维方法是很天真的,你得看很多书,完全不同的书,观点对立的书。

我想一个人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先得知道有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们不能一一体验,唯有通过读书去了解。

太多人读书爱读感性的书,而不愿意读那些拗口艰涩,充满思辨的书,那些让人激动的书,感觉能快速上手的书,只怕你杂七杂八读了很多,你的大脑依然是一团浆糊。

大部分人读书不过是想通过阅读找到和自己思维模式接近的那个作者,寻求认同,抱团取暖。他们何曾能耐心看看和自己立场不同的文章?比如在微博上观点不同立即破口大骂的人少了么?哪里有什么左派右派,都是不讲理派。

可假如你真想学理性思维,就得广泛阅读,了解各种看世界的视野,无论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你得耐心分析立场观点背后的论证和事实,这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方法。

但是我们中国太多人都喜欢遇事情感第一,理性靠后,不说别的,就说一个钓鱼岛,没几个人说得清楚历史来龙去脉,却不惜消费爱国热情。

关键因素二:经历面

即使是固化在一个方向,要学到一套专业操作流程(流程还不是思维,思维是知道为什么流程该如此设计),光阅读也不够,得反复训练。

比方说你学到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麦肯锡的“现象–问题–原因–对策–反馈”循环,看起来容易,但真成为你的思维武器库中的一种,你至少得找不同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

记住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把一件事情反复做一百遍和用一个方法反复做一百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我常常见很多人的工作经历其实不过是工作年限,Ta有什么工作经历?没有经历,你又如何能让一种思维深化成你的职业本能?

关键因素三:思考面

读书学习能让你知道世界如何运行,经历能让你验证你学到的知识是否真的和世界合拍,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你还是依赖经验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思维。

所谓经验,我的理解是,你可以提出一个对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做就可以解决,一一覆盖,谁覆盖得多谁厉害。

但如果你有思维,就可以解决没有经验覆盖的事情,你至少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事情从哪里开始,下一步会出现什么?那么大家的对策又是什么,然后我们该如何反应,思维有多深,你的思想就能走多远。

所以越是有了经验,越要主动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他抽象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框架,当你能够提炼出某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框架时,你就开始有了思维。

很多人有了经历,却少了总结,长期下去,他越来越依赖本能或者经验做事,对于他熟悉的工作,他做得很好,也就以为自己有了思维,其实不过是有了对待某类事情的条件反射。

假如遇到环境的改变,他就会手足无措,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无能。

要总结思想的方法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写长文,一个连一万字原创文章都写不出来的人,就别谈什么思维理性了吧,那是个笑话。

关键因素四:换位面

可一个人有了结构化思维,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世界之大,思维种种,未必大道相通,也可以南辕北撤。

遇到你不能接纳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你怎么办?

比如我现在就比较反感大道至简,玄而又玄,幻而又幻的说法,但我心里其实明白这些之所以流行,是有道理的,也是有社会和现实事实做支撑的。

那么我在遇到我不认可不喜欢的思维方式,我该如何包容化解?这是更高的命题,也更难。如果你只能理解用你的思维来理解世界,那么你一定无法得到世界的回声,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你而设计的。

可在宽容和理解之间,往往站着我们不肯妥协的内心。

假如你真的理解这些,你就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速成的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路。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篇5

经济效益又有:

1、企业的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是否适销对路。

3、产品的信誉和形象,售后服务。

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及企业文化 的定位。

5、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体制等,6、企业规模和行业前景。

7、后备人才

国家政策:

1、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绿色GDP,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1.以企业文化为重点“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是当今企业界的热点话题。何谓“做文化”。把实施文化战略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从企业实际出发,透过文化现象,把握文化规律和本质,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做文化”的体现。任何一个企业自诞生起,就存在了企业文化现象。特色化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传统 文化是软东西,它不能改革,只能改良。因此,作为亚文化的企业文化具有着传承性。

二、企业家风格 很大程度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和行为规范就是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念,所奉行的经营思想,所遵循的行为规范。

三、地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人。因为所在的地域的传统、风俗、习惯、礼节等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心理架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四、行业性 不同行业,产品与服务、竞争对手、主业盈利模式就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的特色性一定要体现出行业性。企业文化的特色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形成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一方面要继承企业传统、地域文化和行业文化的精粹。一方面要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以适应时代、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构成影响企业发展因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滞后性。

(二)人员素质的反差性。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这一道理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现代意识缺位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人主观上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造的淡化与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和自身的脆弱;激励中对物质和金钱的强化与偏颇;管理中的惩罚多于奖励;经营中的风险尚未真正传递到每一个人,致使工作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先进性。

(四)员工行为的习惯性。部分员工中还存在着几个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倾向性的问题。

一是“铁饭碗”意识衍生出的雇佣行为。“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还在部分员工中存在,分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大锅饭的弊端还没有彻底根除,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官商作风滋生出的惰性行为。三是从众意识衍化出的散漫行为。不冒尖、不抢先。

影响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因素 篇6

摘要: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效学习的条件,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所期望的学生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场合应该怎么做。

关键词:有效 管理 课堂情境 目标 课堂策略

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管理来实现。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效学习的条件,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所期望的学生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场合应该怎么做。然后,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期望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并将一部分程序和常规制定为课堂守则,以便指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所以只有妥善处理好课堂里的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与课堂的协调,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有效的课堂管理的目标

我们常常以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其实,课堂管理秩序本身并不是课堂管理的目标,只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而进行课堂管理是极其错误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这么重视课堂管理呢?课堂管理之所以重要,至少存在三个目标。

(一)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尽量争取时间用于学习。毫无疑问,学生所花的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当然学习时间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一年有多长,一学期有多少周,一周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时间,有多少课堂时间是用于教学,多少时间是用于自习,多少时间是用于午休、课间操、打扫卫生等,学校都事先做了明文规定和安排,教师不得随意改动。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不妨将教学时间区分为四种层次。

1、分配时间:就是教师为某一特定的学科课程设计的时间,这是由课表决定的。

2、教学时间:是在完成常规管理以及管理任务(如考勤、处理课堂行为问题等)之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

3、投入时间:也称专注于功课的时间,属于教学时间。它是学生实际上积

极投入学习或专注于学习的时间。

(二)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每一个课堂活动都有其自己的参与规则。有时候,对这些规则教师做过明确表述,但有些规则常常是未作过表述。教师和学生都没意识到他们在不同的活动总遵守着不同的规则,这种差异往往是极其细微的。例如,在有些课上,学生要想回答问题先要举手,而在有些课上则不必举手,只要看看教师就行。这种规定在不同的活动中如何参与教学活动的规则通常被称为参与结构,它规定,学生要成功地参与某一个活动,就必须理解参与结构,但是,理解并非易事,因为,如我们刚谈到的,参与结构常常是不作表述的。在学校中,有些学生比其他学生的参与性要好。学生在家里与家人之间的交往也有一个参与结构,有些学生的家里的参与结构比较能喝学校活动的参与结构一致。例如,在学校的交流中,这会被看作是打断别人的谈话。

因此,为了使所有学生都顺利投入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参与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使他们知道你的规定和期望是什么。同时,你要想一想,这些规则是否适合于学生,是否与学生的其他权威相一致,你让学生参与的信号是否明确一致,等等。有时,有必要使你的参与结构适于学生的家庭经验。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任何管理系统的一个目标都应该当时帮助学生很好地管理自己。当然,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可能是需要额外的时间,但是,这种努力投资是值得的。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呢?首先,让学生更多地投入课堂规则的制定;其次,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他们不良行为的原因;再次,应给学生机会考虑他自己怎样机会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回顾一下课堂规则,提一些必要的修改建议。

二、课堂的设计与维持

依伏特等人提出,发展一个有效的课堂管理系统要经历三个时期:设计(学年开始之前)、管理(学年开始前几周)、维持和完善(学年之中)。

(一)设计(学年开始之前)

在小学里,教师每天都要带着30~50个能力各异的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有效的规则程序,大量的时间就会浪费在反复的回答这样一些的问题上:“我的铅笔断了,我怎么做作业?”“我的作业做完了,我现在做什么?”或“张某某打我”等等。在中学,学生一天内要学习好几门课程,有时要换教室,而且,中学生不像小学生,他们更容易向老师的权威挑战,不制定规则和程序,课堂管理就无从谈起。

一旦安排好了课堂,教师就能把他的注意力转向课堂管理的其他方面。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由这样三步构成: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把期望转换成规则和程序;规定后果。

1、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进入课堂之前,教师一定要想一想你的期望。作决策时,教师最好利用在别人课堂上观察到得有效程序和教学经验。主要设立规则要针对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课堂自习、小组学习、全班教学等),不同情景下有不同的所期望的学生行为。例如,在全班教学中,当老师呈现信息时,教师期望学生静静地倾听。学生懂得这一条,并不能保证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做出适当的行为。同时,你还有充分考虑如何最优使用可以利用的空间、设备以及一些常规程序。

2、将期望转化成程序和规则

规则是一些条文,这些条文确定所期望和所禁止的行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要写成书面的东西并且 给学生。在设立规则时,教师要想一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气氛,为了有效地教学,需要学生具体有什么行为,对学生需要什么限制?最好有一些一般性的规则覆盖具体的规则,而不是列出所有能做和不能做的。但是,如果有些具体的动作是受禁止的,如在课堂嚼手指或嚼笔尖,那么就要有一条规则作出明确禁止的规定。

3、确定后果

这一步就是和学生讨论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后果。如果等到规则北破坏之后才作决定,就为时已晚了。如果有言在先,学生就能事先知道,破换规则、违反程序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管理(学年开始前几周)

一学年开始的几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段时期,教师要通过一些活动开形成其规则和程序系统。

1、在开学第一天或第一次班会,专门用一些时间讨论规则。

2、和其他学校目标一样,系统地教授课程程序。

3、教学生所需的程序,帮助他们出来教育厅的课堂常规。

4、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促使学生在开心的头几天就获得高度的成功。

5、只是在开始几天,使用那些只需要全班注意或只需要简单程序的活动。

6、不同认为学生经过一次尝试后就知道全班如何只需某一程序,换句话说,对某些事只作一次解释,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理解你想让他们做什么。

较为有效的教师为学生作好准备,备有姓名簿,解释某些基本的规则。较为无效的教师组织散漫地开衫第一天,没有明确的规则,也没给学生提供姓名标签,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等待指示。较为有效的管理者并不会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过去制定有关规则的知识,他们在学年一开始就建立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实较学生这些规则和常规。他们解释、传达和讨论每个规则的合理性(如“如果我试图帮助别人,而你又打断我,我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帮助他”,或“如果每个人都同时谈话,谁的话我也听不见”)。较为有效的管理者还会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规则和常规,监督他们遵守的程度。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示范合适的行为,要求学生做一遍(如离开教室之前保持书桌整洁、或者把设备放在适当的位臵处)。而较为无效的管理者也有规则,但是,他们的规则通常是模糊不清的,并且不加讨论地偶尔作一些介绍。

最后,较为有效的管理者和较为无效的管理者相比,似乎更能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所关心的事情。其结果是较为有效的管理者更容易知道什么时候修改教学活动,能把课设计得更好,能使用更有趣的材料。

中学和小学的情况差不多,有效的管理者在开学的第一天集中精力建立规则程序和期望。在开衫的几周里,教师明确传达学业和行为的标准,并且始终如一地予以强化,学生的行为“受到严密的监视,破坏规则的行为能得到及时处理。在能力低的班级里,不要求学生连续花很长的时间进行某一活动。相反,每一时期他们都有数了地进行好几种学习任务。

(三)维持和完善(直到学年末)

教师一旦建立了课堂规则和程序,就要设法维持课堂管理系统。课堂管理的维持和完善,需要教师始终让学生投入富有建设性的学习任务中,并且预防问题的发生。此外还要妥善处理不良课堂行为。

1、鼓励学生投入有建设性的学习

(1)注意课的组织

课的组织影响学生的投入。一般而言,教师的监督增加,学生投入的时间也会增加。有人曾报道说,受监督的学生只损失5%的时间;而不受监督、自己独立学习、自定学习步调的学生,则会损失15%的时间,并且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过渡时还得花去10%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当撤销学生的独立学习,这意味着,这类活动通常要求作仔细的监督。独立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没有指导完全独自进行”。

这学习任务能给学生不断地提供下一步做什么的线索时,学生将会更好的投入学习。步骤明了的活动往往更受学生欢迎,因为一个步骤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步骤。当学生完成任务需要的材料都齐全时,学生一般能够不停的投入学习,抵制干扰分心。

(2)鼓励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当然,教师并不能监督每一个学生,也不能依靠学生的好奇心来保持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想别的办法来保持学生自己学习和完成任务。依伏特逊等人对中小学教师研究表明,不管中学还是小学,有效得的课堂管理者都设有一个鼓励学生管理他们自己学习的完善体系。

三、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科宁(1970)等在一个课堂管理研究中观察比较了有效管理者和无效管理者的行为。他发现,一旦问题出现以后,两者对问题的处理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成功的管理者能较好地预防问题。科宁指出,有效的教师善于引导小组不断地变换活动看,他们确保学生总是有建设性的事可做,不会让学生有等待的空闲,也不会让学生看别人学习。活动总是组织好了的、并以适度的步调变换着。此外,有效的教师不仅擅长于管理一个团体,而且能注意个别学生。这样,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躲”在团体之中。

科宁总结出,有效课堂管理者尤其擅长于这样四个方面: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和变换管理。

1、明察秋毫 根据科宁的看法,明察秋毫就是指教师使学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这种教师尽量避免被少数几个学生吸引或只与他们交流看,因为这变相鼓励了班上其他人心不在焉,他们总是扫视教室,与个别学生保持眼光交流,这样,学生就会知道他们一直在受教师监督。有些教师在这方面表现特别出色,甚至在黑板上板书时都知道谁在搞小动作,仿佛长有一双后眼睛似地。这些教师能预防小面积的捣乱慢慢演变成多数吗,他们知道是在捣乱,并且也能准确处理当事者。如果同时发生两个问题,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首先处理更严重的问题。

2、一心多用

一心多用指同时跟踪和监督几个活动。这方面的成功,同样也需要教师不断地监控全班。例如,教师可能不得不检查个别学生的作业,与此同时,还要对小组学生说“好,继续!…”从而使他们学习。

3、整体关注

整体关注是指尽量多的学生投入适当的班级的活动,而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在课上,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有事可做。例如,教师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写出某个问题的答案,然后起点起某个学生回答,并让其他学生比较他们的答案。当教师在班上走动时,要求学生作出各自的反应。一些教师让他们的学生在团体里使用小黑板或彩卡做出反应,这也能使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已经理解。

4、变换管理

变化管理就是指使课和全班以顺利的过渡、适当而灵活的进度和多样性地变换活动。有效的教师避免突然过渡,如在赢得学生的注意之前就宣布一个县的活动,或者在另一个活动中间开始一个新的活动。在这些情景下,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会问其他学生做什么,有些学生将会停留在旧的活动上,有些人则感到乱糟糟的。

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篇7

1 理论基础

1.1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Teece等[2]提出了改变能力的能力即动态能力的概念,并把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而至今为止,对企业动态理论解释最为全面的定义是: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战略能力基础能力的能力,通过利用资源的吸收与整合以及通过学习、知识管理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获得新知识和能力,并逐步整合和改进现有的能力和提高效率,使企业在动态、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Macher等[3]从学习的3个角度(经验积累、知识表述、知识编码)研究了企业的R&D组织管理流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流程创新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研发团队构成的多样性、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交流的密集度和信息技术分布的广泛性都有利于提升组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成效。Adams等[4]将组织的资源分为基于组织学习的资源和基于资本的资源,强调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企业重新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外部组织或人员的合作来实现。但这种合作是基于时间和任务的合作,与其他组织建立的是一种暂时的、不连续的合作关系,只要任务一完成就解除现有的合作关系。然后,又重新发现新的创新机遇,重新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始新的战略实施。吴贵生[5]指出了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吸收外部知识能力的重要关系,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吸收外部知识,从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2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指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场的理论”。代表人物是Tolman[6]认为行为作为显见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它是有目的性的,是根据环境中的目标和导致这一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而来的。所谓认知,并不是个别的感知和部分的知觉,而是对含有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态知觉这种更大的整体的认识。它也包括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关系,是在对对象间的手段—目的关系的期待这一形态上成立的。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认知理论的一种解释是认知—感情的一致论。这一说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信念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感情的偏爱所决定的。就发包方企业而言,自身对众包模式的认知度、了解度决定了其对众包模式的行为选择及参与意愿。

1.3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由来已久,马斯洛[7]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7个,由低到高的7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7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2 研究假设与模型

2.1 企业自身属性与其众包参与度的研究假设

开放包容的环境总是有助于新思维的形成。姚明晖等[8]构建了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与环境通过影响组织创新氛围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并指出从长远的角度看,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会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意愿,这对企业而言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显然,开放、共享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吸收新事物的意愿。由于不同行业企业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各不相同,有些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相关技术的对外开放性程度较低,这就决定了企业的很多相关技术等要素对外保密程度较高,企业愿意采用众包模式进行创新的意愿较低;有些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竞争压力较小,除了最为核心的技术之外,其他的相关业务和技术保密性程度较低,因此企业愿意采用众包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意愿也就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对众包模式的认同程度和了解程度也决定了企业对众包模式的评价,进而决定了企业参与众包的意愿。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9]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Churchill等[10]指出确认是由实际绩效表现和预期的差距而来的,亦即确认系由合并期望与绩效所共同决定的。期望确认理论指出“知觉确认”是以消费者主观去评估绩效表现与比较基准的差异,此评估的直接感受,其中包括了心理因素,其测量问题常是绩效表现与预期接受的程度,其测量的尺度常用“比预期的好”及“比预期的差”。在众包模式中,参与发包方的企业对众包模式的认知会影响到其对参与众包所获得结果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到企业对众包模式的参与度。企业参与众包模式的意愿就越强烈,参与度也就越高。

意愿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知识受体的吸收意愿是指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受体对于转移知识的吸收程度。知识受体的吸收意愿受到知识受体的吸收动机影响。研究认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激励措施有助于知识受体增强自身的吸收意愿。知识受体的吸收意愿也成为知识的吸收意图,影响知识转移绩效[11]。韩飞等[12]深入分析了互动导向对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认为采取互动导向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意愿能够明显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Ajzen[13]指出行为意愿是个体企图执行某种行为的几率,是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意向强度。Davis[14]指出行为意愿是参与行为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行为意愿和参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认为,发包方企业的开放性程度、对众包的认知度以及所处行业众包的参与度越强,发包方企业对众包的重视程度就越高,对众包的相关时间、精力等投入就越多,参与效果也会越好,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a:企业开放性对其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b:企业所处行业对众包模式的参与程度对其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c:企业对众包的认知成熟度对其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企业动态能力与众包模式参与能力的研究假设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逻辑思维是:外部环境分析→定义新的创新机遇→制定响应新的机遇的战略→寻找完成新创新机遇的合作伙伴→合作竞争→新的竞争优势并结束现有合作。即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定义新的机遇,并制定出响应的战略,选择暂时的、不连续的伙伴来完成特定战略,通过合作竞争,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在完成预定的战略后解散现有的合作,再回到起点去寻找新的创新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企业在超级竞争环境下的持续发展。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目标是不断创造新优势。因为在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环境下,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若固守在保持原有的优势上将导致更大的灾难。只有认真地、不断地和出其不意地打破现有平衡,快速响应机会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重构,形成一系列暂时的、不相容的新优势,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动态能力战略实质是一个创新战略。企业在成长中开始形成或拥有一系列的资源与能力,而这些资源与能力(如组织资本与技术能力)是在特定的市场机会开发中形成的。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它们的价值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企业对这些资源和能力进行更新,以形成新的动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推动企业成长。

企业动态能力包括了资源整合能力、挖掘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李贺[15]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异质性和不可竞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各种能力转变为整体优势的整合,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动态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利用众包模式进行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对收到的知识流的理解、吸收能力显然更强;相反,动态能力较弱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吸收知识流的能力也相应的较弱。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就越能促进企业取得良好的创新效果,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a:发包方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与其参与众包模式进行创新的参与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假设2B:发包方企业挖掘学习能力与其参与众包模式进行创新的参与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2.3 企业客观条件与众包参与能力的研究假设

如果发包方企业有过在网上发包的相关经验,那么这一经历就会增进发包方企业参与众包模式的能力,增进企业在发包过程中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廖秋林[16]认为创新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建立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是企业保持长久生命活力的根本措施。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建立完整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以应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长盛不衰的竞争力。企业内部创新机制、平台的完善性,尤其是针对众包模式所建立起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的完善性会显著影响到企业在众包模式中吸收、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宋喜凤[17]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外部激励、自我能力提升、沉浸需要等方面分析了参与者行为动机,得出的结论显示外部激励对参与者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而企业对众包的资源投入力度、投入能力会对企业的激励措施、激励力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参与者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进而对众包模式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a:发包方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经验与其参与众包模式进行创新的参与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假设3B:发包方企业内部利用众包的平台机制与其参与众包模式进行创新的参与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假设3c:发包方企业资源投入能力与其参与众包模式进行创新的参与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2.4 企业众包模式参与度与参与效果的研究假设

个体从事某一项活动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代表了其对待该项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其从事这项活动将会取得的效果。一般而言,对一项事物的重视程度越高,参与度和投入度也就越高,所取得的结果一般也较好;反之,对一项事物越不重视,参与感就越低,投入的相关时间、精力就越少,所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差。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发包方企业对众包模式的参与度与其参与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2.5 企业众包模式参与能力与参与效果的研究假设

发包方企业的众包模式参与能力是指企业在众包过程中作为接收方对于知识源传递来的知识的理解、转化和吸收的水平。张亮[18]认为知识受体的众包模式参与能力主要来自于知识受体的经验积累,即知识受体参与的项目研发、市场开发以及其他的项目活动。只有知识受体拥有较多的经验积累,知识受体才能对传递过来的知识进行良好的理解、判断并消化与吸收,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凌彭[19]研究认为,知识受体的众包模式参与能力与知识转移绩效有明显关系。知识受体的众包模式参与能力越强,知识受体越容易掌握知识源知识,转移的只是质量和数量越多,知识转移越顺利,企业创新效果就越好。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发包方企业众包模式参与能力与参与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2.6 企业众包模式参与度与参与能力的研究假设

企业参与众包模式的程度越高,对众包的时间、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就越多,这明显会促进企业加深对众包运作模式、关键点等方面的了解,进而提升其运用众包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企业众包模式参与度与其参与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2.7 研究模型

综上所述,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纳入本章所提出的研究框架,形成实证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及问卷收集

根据前文的研究及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综合期望理论、认知理论、企业动态理论等方面的经典量表,以及众包理论现有研究结论,并借鉴了Venkatesh等[20]学者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因素和促进条件等方面的量表,凌彭[19]知识吸收意愿、吸收能力、知识转移绩效、创新绩效方面的量表,杨卫丽[21]企业参与众包行为量表,得到了本研究的量表,有关变量的题项共有33个,如表1所示。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企业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变量的测量,其中观测变量的测度选用Liker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进行评价。论文特别强调了对问卷调研的目的的学术性以及保密性,这有助于提高问卷答题的完整性与回收率。

问卷发放主要以网络形式为主,在2015年5月至8月期间,在国内知名的众包平台———猪八戒网站上进行数据的收集。猪八戒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在线众包交易平台,服务交易品类涵盖创意设计、网站建设和生活服务等多种行业,汇集了成千上万的网络大众来帮助企业或组织解决各种问题。因此我们主要是主要通过与猪八戒网站平台上的企业用户开展联系,通过电子邮件、站内信、留言或电话等形式对猪八戒网络平台上的企业用户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300份,收集到181份问卷,回收率60.3%,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9.5%。

4 实证分析及计算结果

4.1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常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问卷指标内部一致性的常用检验标准,一般认为变量的Cronbach’sα值大于0.7即可以满足量表的信度要求。根据变量的平均变异萃取量(AVE)评估收敛效度。一般认为:AVE值超过0.5,问卷符合要求。量表的信度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所有变量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值都超过了0.7,所有变量的AVE值均超过0.5,表明问卷量表不仅是稳定可靠的,而且量表的收敛效度也比较好。

4.2 结构模型分析

本研究通过运用AMOS20.0经对数据和结构模型的处理分析,得到的初始整体模型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模型的拟合指标符达到要求,数据与模型的匹配度较好,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符合要求。模型路径系数的估计统计量以及对应假设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除了假设H3b未被验证外,其他假设均通过验证。根据表4的结果:企业自身属性对其参与度的影响非常明显,企业动态能力、参与度和参与能力等因素对参与众包取得良好效果也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企业自身属性方面,企业自身的开放程度、开放文化、自身业务所决定的开放性以及所处行业的开放性水平能够有效的影响到企业的行为选择,企业所处行业中其他企业对众包的参与程度能够有效的影响企业对于众包的认知,进而影响企业对于众包模式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企业对于众包模式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企业对于众包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努力程度,通常,意识决定行为,较高的参与会有效促进企业提升企业在众包过程中的参与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企业通过众包模式所取得的参与绩效。

企业在众包方面的相关经验、内部与众包相关的平台、机制的完善性以及资源投入能力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对企业参与众包模式取得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参与众包效果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企业对众包的参与度对参与能力有明显的支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参与众包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众包的认知和参与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参与效果的提升,还可以通过促进参与能力间接提高参与效果,而企业的动态能力知识一个基础因素,它对提升企业参与众包的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企业能否将其转化成现实存在的能力和优势,以及有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都存在不确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客观条件对企业参与众包能力的促进作用为负值,即对其有负影响。与开始的假设相悖。然而经仔细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拥有较为优越的客观条件虽然会在短期内使其获得相对其他企业而言较强的参与能力,但长期来看,会降低企业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热情,进而不利于企业持续提升对众包的认知和参与能力。

5.2 研究建议

移动支付现行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 支付安全 支付模式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上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开始逐渐离开台式机,PC机,取而代之的是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刷动态,打游戏。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PC整体使用率,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不可不说手机已经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随着时代的潮流,移动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凭借着庞大的手机用户,迅速成长,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传统支付方式的变革。近来,相对应的新型移动支付方式也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从银联与中国移动联手推出的“手机钱包”到近期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微信支付”,移动支付正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手机支付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

一、移动支付现状概述

移动支付就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的支付方式。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移动支付产业的迅猛发展引得众多企业和银行纷纷进入,欲在这一领域分得一杯羹,带来各种支付产品相继出现,如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各大银行共同推出的“手机钱包”,中国电信的“翼支付”,腾讯推出的“财付通”以及拉卡拉手机刷卡器和支付宝钱包等相继出现。另外,截至2013年第六批牌照的发放,央行累计已发放223张支付牌照,在规范行业的同时也使支付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第三方支付企业为谋求出路更应该朝着多元化支付的方向发展。

二、移动支付模式

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支付模式:

(一)短信支付

短信支付是用户通过回复短信,确认信息,完成支付的支付方式。第一类短信支付是以“话费代扣”为基础的支付模式,指在用户定制所需业务时,运营商会通过短信形式向用户确认业务内容和支付信息,从手机话费中扣取相应钱款,完成业务定制的支付方式,这种“话费代扣”模式简单明了,易于操作,通过手续费盈利,由运营商控制。第二类短信支付是以手机短信为媒介,使用银行账户余额来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用户在支付时,银行通过短信直接来向用户验证身份和交易信息继而完成交易。与前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前一种方式流程相对复杂,但可以满足更大金额的支付。当前,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发了短信支付,如,支付宝的短信支付,就可以通过绑定手机,利用短信直接完成商品的支付。短信支付简单、快捷,不需要复杂的技术,但容易被运营商主导,手续费较高,一般用于小额支付。

(二)刷卡支付

刷卡支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支付方式,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刷卡业务已经趋于成熟,线下网络铺设较为完善。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将许多目光吸引到手机刷卡上,自2012年,美国square公司成功实现在手机上刷卡支付后,国内也相继出现了“考拉”,“快刷”等手机POS机。手机刷卡享受着庞大的银行卡客户基础的同时也携带着传统POS机支付的缺陷。POS机刷卡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交易的手续费,但伴随着支付宝、财付通等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机构涌入市场,传统收单机构的市场份额被瓜分,为争夺市场,企业就不得不减低手续费分成比例,是企业无法获得高额的盈利,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显露出劣势。再者,手机刷卡需要购买对应的手机刷卡器导致其使用成本过高,技术的发展要求使手机和刷卡器需要及时的更新换代会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三)近场支付

所谓的近场支付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使用射频等技术感应售货机,完成货款支付。近场支付的核心就在于技术,第一种是将识别设备被内嵌在SIM卡中,用户通过更换SIM卡来实现近场支付,第二种是NFC技术,NFC技术将识别设备内置在手机中,可以主动发出射场识别其他NFC技术或相互识别,具有兼容性好,价格低等优点,是近年来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

(四)应用支付

即使用APP应用支付,它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应运而生。目前应用支付其主要服务针对个体和中小企业,服务内容涵盖了付款、转账、缴费、还账、卡券管理等功能。应用支付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发展紧密相关,它具备手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又以独特的优势紧紧吸引住人们的眼球。支付宝钱包在2014年8月27日,正式推出开放平台,推动应用支付从线上走向线下,支付宝钱包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店中,成为与POS机刷卡支付同样的另一支付选择,未来,应用支付也会逐渐走向线下去开拓新的市场。另外,在“刷动态”“点赞”“朋友圈”社区文化无所不在的现下,应用支付逐渐社交化,如腾讯的微信支付,新浪的移动版钱包,脸谱的虚拟支付应用都表明应用支付与社交的融合。

三、阻碍移动支付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使用范围受限

移动支付区别于其他支付方式在于将电子化货币以移动设备相结合,实现随时随地支付,其对设备铺设网络的要求决定了其使用范围受移动设备线下铺设状况的影响,尤其以近场支付为最。使用近场支付需要对应设备和特定手机,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无论是线下设备铺设情况还是NFC手机普及情况都不尽理想,限制了移动支付的使用。

(二)支付流程繁杂

移动支付过程中涉及多个中间方,使用了许多安全加密技术及网络协议,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先注册账户,添加个人用户信息,再使用对应的设备或程序继续支付,支付流程较为繁琐,影响用户支付速度,因此有用户拒绝采用移动支付。另外,繁琐的支付流程加大了用户学习使用移动支付的难度,是许多用户丧失学习使用移动支付的兴趣。

(三)账户安全隐患

保证用户在支付过程中的财产安全是移动支付被接受的先决条件,移动支付过程中涉及多个过程,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个人的财产损失。这一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向银联发出无线的购买指令,银行在核对信息无误后完成付款,那么就存在信息指令在传输过程中被不法者截获的风险。二是针对手机用户的手机病毒在入侵系统后,用户的账户信息被窃取,继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另外,用户的手机被盗也可能会造成账户信息泄露,进而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

(四)个人信息泄露

科技的发展推动我们步入一个信息时代,企业在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客户信息和利用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挖掘潜在客户的同时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用户的生活,目前许多用户都对此都深表困扰。这导致许多人在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注册中越来越慎重,在选择移动支付时同样不例外,一旦用户觉得使用移动支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那么他们可能会放弃移动支付转而使用其他的支付方式完成交易。

(五)网络问题导致支付失败

网络是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必要条件,在支付过程中用户需要建立网络发送支付指令,所以良好的网络是确保移动支付成功的前提。因此,三大通信运营商在完善自己的支付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同步跟进移动网络建设,才能有效地保证移动支付的成功率,提高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

四、促进移动支付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线下设备网络铺设

要让用户使用移动支付首先要让用户可以使用上移动支付,因此完善线下设备网络的铺设是提高移动支付使用率的第一要务。不仅如此,在铺设合理的设备网络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推广NCF手机的使用,依赖更先进的技术,将NCF手机化特殊为普通,降低其价格,二者相结合更能提高成效。

(二)简化支付流程

支付流程过长会降低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简化流程可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成本,也是移动支付的便捷性的体现。简化流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简化注册表内容,为用户设计注册表时尽可能的只填写必要信息,减少其他累赘题目的出现,缩短用户的填写时间。二是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目前大多数的移动支付软件都需要与银行进行合作,后方处理系统大都是合作银行,那么银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银行支付流程长短都对交易质量有极大的影响。

(三)加强技术支持,保障支付安全

支付安全不仅在移动支付中被要求,其他支付方式也同样关注支付安全,完善自身的安全保障是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第一,要采用更高级的手机加密技术,如使用封闭式网络,在文件传输时使用SFTP协议,远程登录时使用SSH协议等,以降低被黑客窃取信息的风险。第二,及时删除交易信息,降低被窃取的可能。一旦完成交易,就应该及时删除用户想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出的涉及账号、密码等信息,阻断用户通过购买指令窃取信息的可能性。第三,设置更复杂的密码,简单的密码容易被破解,因此用户应该设置更复杂的密码,以提高登陆口令的安全性。

(四)完善法律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正式的关于制约规范移动支付的法律,这使许多用户对移动支付持不信任态度。一是要建立对泄露用户信息的制裁体系,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消除用户对移动支付的疑虑。二是为移动支付市场提供行业准则,就是要利用法律使当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得以规范化,制止乱收手续费等不法行为,让市场可以有秩序地引导企业良性竞争,使移动支付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要完善移动支付纠纷解决条例,在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遭遇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法律得到合理的解决,保障消费者和企业双方利益不受侵害。

(五)让利于民,普及4G网络使用

当前移动网络已经步入4G时代,4G网络拥有比3G网络快10倍的速度,足以满足用户在支付过程中对网络的需求。但4G网络目前使用并不广泛,其原因在于4G网络的高流量消耗以及更换4G手机的费用导致的使用成本过高,因此为改善用户的网络使用现状,移动运营商需要针对4G推出更合适的套餐,要既满足于4G手机的高流量消耗,又要让用户尽可能以最低的价格享受到这一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晓敏,马梅,周金黄.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中信出版社.2014:45.

[2]肖静,王明宇.手机支付现状分析与安全性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271-2272.

[3]廖尔宁.基于NFC技术的移动近场支付模式分析.[J].金融电子院.2012:73-74.

上一篇:×××酒店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教师科研》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