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的造句

2024-06-16

句法的造句(精选8篇)

句法的造句 篇1

句法拼音

【注音】: ju fa

句法解释

【意思】:(1)句子的结构方式:这两句诗的~很特别。(2)语法学中研究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的部分。

句法造句:

1、他们会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织单词吗?

2、语法树只能够表现出源代码的词法和句法结构。

3、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语法或句法,所以我回到学校去学这些东西,我这这样上路了。

4、确保标准能同时在句法和语义级别保证互操作性。

5、接口的虚拟化要求ESB支持服务请求者和提供者定义的消息模型之间的句法转换。

6、你还需要一种语法来描述如何通过这些术语组成“语句”(或者模型),同时需要一种具体的句法去表示它们3。

7、这个句法与先前一些板块中的例子中所使用的是一样的。

8、而当使用MERGE句法时,如果存在多处匹配,它会抛出一个错误。

9、让我们从随机漫步的神坛上下来,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有些荒谬的,让我们来讲讲绘图的实际句法。

10、请注意简单句法。

11、《句法》的作者是乔治?寇姆。

12、在这些讨论中,把句法和操作特征合称为非语义特征,因此只提到语义和非语义特征。

13、这个新句法的一个美妙之处是它在处理更新时的确定性。

14、当然,语法会带来一些限制;不过,对句法选项的选择的研究属于语义学、语用论和术语范畴。

15、这种句法决策使您在抽象类继承的实现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

16、因此,这项实验并没有证明尼姆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了句法。

17、他说,“鸣禽在歌唱时有加工句法结构的自然能力。”

18、定义语言就是定义它的抽象句法树,它的抽象文法。

19、孟加拉雀在唱歌时遵循严谨的句法,当他们的同伴不遵守时可能还会激怒他们。

20、这些简单的通过句法产生的歧义,他争辩道,打破了一直以来认为人类大脑针对语言功能完成了良好甚至是最优的进化的理论。

21、希望我要做的所有这些变化,不会有什么句法错误。

22、ESB可以处理该请求消息,以解决使用者实例与处理该请求的实际提供者实例之间的任何句法差异。

23、句法检查:检查该文件的句法和语法。

24、这种信息通常都记录在暗晦不明的文本字段,它们的句法各不相同,即便是在同一座图书馆也是如此。

25、为了展示这类动物能感知句法,阿部的研究团队给它们播放打乱次序的、“不合语法规则的”雀科小鸟混合叫声并观察它们的反应。

句法的造句 篇2

句子理解在语言理解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句子既是语篇分析和语言表征的基础和自然层次, 又是语言结构研究的焦点和句法分析的直接对象。对于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在句子理解中的相互作用, 一般有模块论 (modular approach) 和互动论 (interactive approach) 两种理论取向。同时, 它们对外语句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模块论与互动论

模块论认为, 句子理解是很多不同模块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每一模块对理解的一个特定方面起作用。语言处理有三个不同的独立系统:词汇处理器, 句法处理器和信息处理器, 每一系统独立运作, 不受上一级系统影响。

互动论认为, 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在理解过程中相互作用, 句子的处理以自下而上的处理开始, 首先发现和分析语音信号, 然后逐渐向词语和句子结构方向发展;句子处理同时伴随自上而下的过程, 即听者会利用各种语言及非语言信息来加快和澄清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

简言之, 模块论认为句法分析是句子理解的前提;互动论认为句法分析是句子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理论模式看, 二者都认为句法知识是语言理解的必备知识;同时认为句子意义对句法分析具有积极作用。

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句法知识应如何习得?我们认为, 外语学习者需要通过一定量有意识的句法教学和集中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外语句法。原因如下:首先, 一般外语学习者缺少目标语环境, 语言输入极其有限, 不论是量的角度还是质的角度都无法与母语学习的输入相提并论。因而他们很难通过有限的语言听读输入在短时间内无意识地习得目标语句法系统。第二, 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 他们已掌握了自己的母语结构体系并具有丰富的世界知识, 有意识的专门句法讲解式的显性学习比无意识的自我构建式的隐性学习更有效。

四、外语句法教学

外语句法教学应如何进行?已有大量文章和专著对此进行探讨。然而, 在模块论和互动论理论指导下我们发现有两方面问题特别值得注意, 现分述如下:

(一) 句法教学应与语境相结合

句法教学, 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句法项目的教学, 应与语境相结合。一般认为语境包含三个层次:语言语境 (即上下文) ,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胡壮麟, 1994) 。互动论认为, 句法分析与上下文以及情景语境等语义和语用因素的分析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这说明:首先, 句法-语义或句法-语用的结合是句子理解的基本策略, 值得二语学习者认真掌握。在遇到句法复杂而语义难以理解的句子时, 学习者应学会用句子中已经清楚的那部分句法结构和最基本的语义知识以及语境所包含的语用因素, 去推导不清楚部分的句法结构, 从而最终推导出句子的整体意思。第二, 脱离语境而对句法规则进行抽象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例如, 在学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时, 如果只抽象地告诉学生在时态方面一般现在时要变成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要变成过去完成时, 或者在词汇方面now要变成then, tomorrow要变成the next day, ago要变成before等等, 学生在实际转换中很难全面应用这些规则, 因为人的特别是初学者的工作记忆有限, 而语言使用中需要同时考虑的问题又太多, 顾此失彼, 在所难免。

事实证明, 脱离语境抽象学习和记忆句法规则的一个严重而简单的后果是:外语学习者非常熟悉却无法正确运用这些句法规则。而在语境中学习句法规则的一个好的模式是交际教学法。事实上, 交际教学法和语法教学法并不矛盾。语法教学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抽象语法课, 也应包括以交际情景为线索, 以具体应用为导向的语法梳理。实际操作中, 教师应一方面构建交际情景, 组织交际活动, 强化语言应用;同时要在交际活动后对交际活动中比较重要典型和突出的语法条目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归纳总结, 提醒学生注意本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语法结构, 注意该结构与语义及语境的关系, 注意同一结构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同一语境下其他可以使用的句法结构。这种做法对于中国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句法规则的中级以上外语学习者, 其积极作用尤为明显;对初学者而言, 这种做法也是一个语法知识概念化体系化的有益补充。

(二) 句法教学应与句法规则的语义含义相结合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 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规则都是非理据的、任意的、不可归约的;相反, 许多语言规则的背后都存在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理据。举例来说, 用不定式或动名词做宾语的动词常用的也各有几十个, 死记硬背很容易事倍功半;而从意义的角度考虑, 不定式通常指动作或状态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 在时间上迟于其前面的实义动词;动名词或现在分词通常指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动作, 在时间上早于其前面的实义动词或与之同时发生。同样的例子, 空间距离越远, 关系往往越生疏, 交往越有礼貌。在语法上往往用体现时间距离的结构表示不同程度的礼貌。和现在时的结构相比, 过去时离说话的时间更远, 显得不那么直接, 留下了更大的缓冲余地, 因而更加礼貌。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虚拟语气, 这是英语学习者的难点也往往是一些考试考查的重点。不少教师让学生进行各种时态和词汇的对应, 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 从语义上讲, 虚拟作为不真实或尚未实现的情景肯定比真实的情景离现实更远些, 因此在结构上用过去时态表达。因而, 对于现实的条件句不是虚拟的情景, 用现在时结构表达;对现在情况的虚拟要与现在拉开距离, 宜用过去时表达;对过去情景的虚拟, 须与过去进一步拉开距离, 需用过去完成时表达。

其实这种例子很多, 如词与词之间的距离, 结构的长度等都往往有一定的语义含义。既然句法结构往往具有一定的语义含义, 语法教学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一方面, 这种结合赋予本来无意义的形式以意义, 有利于学习者对语法规则本身的记忆, 另一方面, 这种结合有利于语言理解过程的自动化, 而自动化程度往往是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句法的造句 篇3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人际意义 语境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即意义潜势,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過程。语言系统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字系层)组成,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体现”的关系。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看作是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形式体现意义,同一意义可以由不同形式体现,似乎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2007),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张德禄(2006)指出系统功能语法可以用于指导外语的语法教学。本文拟对Do you understand ? 和Did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作系统功能句法分析,以此说明系统功能句法分析可以有效地用于英语句法教学。

二、系统功能句法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句法部分被称为“系统句法”或“功能句法。句法分析要遵从三个原则:功能为导向的原则,多功能性原则和意义为导向的原则(黄国文,2007)。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小句同时可以实现三种元功能,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同时考察Do you understand? 和Did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 在实现这三种意义方面的差异。概念意义通过及物性系统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实现。Do you understand?中的“you”是感知者,“understand”是心理过程动词。Did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中的“I”是动作者,“make”是动作过程,但是“understood”是主要动词,是表示认知的心理过程。动词是及物性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这两个小句都使用了动词“understand”,因此表达相同的概念意义。

人际意义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Thompson,2004)。人际意义主要通过语气、情态和语调来实现。英语小句有四种语气,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语气。这两个小句采用的是疑问语气,是向听话人获取归一性的信息。语气包括主语和限定成分,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也就是说,主语是对命题的有效性负责的成分,是对作为一个交际行为的小句的功能负责的成分;限定成分指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它的功能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将命题与交际中的语境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实际存在的、可议论的概念。一个小句中语气之外的其余部分上一剩余成分。Do you understand?中的“Do”是限定成分,“you”是主语,“understand”是剩余成分。Did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中的“Did”是限定成分,“I”是主语,“make myself understood”是剩余成分。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小句所表达的人际意义存在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语。第一个小句的主语是“you”,“你”对整个小句命题的有效性负责,“你”对“我”所讲的意思是否清楚主要责任在你,如果“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你”要承担主要责任;而第二个小句中的主语是“I”,“我”对整个小句命题的有效性负责,“我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如果“你”没有明白“我”讲话的意思,是因为“我”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我”承担主要责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表达的概念意义可能相同,但是他们在表达人际意义方面可能存在着差异。选择就是意义,语言使用者只要选择了某一句法结构,也就选择了该句法结构所表达的、区别于其它句法结构的唯一意义。语言的选择就是意义的选择,语言结构的变化势必导致意义的变化(黄国文,2007)。

语言虽为人们提供了可以选择的表达各种意义潜势的资源,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这种选择总会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语言是在语境中产生,情景语境制约着人们对意义潜势的选择(张德禄,2006)。语境可以分为五个类别:篇内语境、交流语境、互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我们这里只讨论情景语境,即语言发生的直接环境。韩礼德将情景语境划分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具体来说,语境因素包括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交际双方的亲密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相对的权利和义务。句法结构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社会地位和疏密程度决定的。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低于听话人,说话人比较倾向于选择Did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因为该句式表达了对有更多权势的听话人的尊重。反之,如果说话人的身份地位高于听话者,说话者可能会比较倾向于选择Do you understand?。这就是为什么在课堂上,英语老师通常会选择Do you understand?这一表达形式,因为相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拥有更多的权势。同时,句式的选择也会构建一定的语境,例如:如果说话人选择Did I make myself understood?,我们可以推测说话人的权势地位低于听话者等等。

三、结语

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形式是意义的一部分,一种句式只能表达唯一的语义。选择就是意义,说话人只要选择了某种句式,就选择了该句式所赋予和表达的唯一语义。系统功能句法分析可以运用于英语句法教学,它一定能对英语语法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G.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黄国文.系统功能句法分析的目的和原则[J].外语学刊,2007, (3).

[3]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 (2).

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KY13020)的阶段性成果

杜甫七言律诗的奇特句法 篇4

杜甫七言律诗章法句法奇特无比,具体是怎样的呢?

近日拣读杜甫诗,发现其七言律诗章法句法颇为奇特,概言之:1.从首联至尾联,四联各自都对仗;2.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3.错综句法。举例言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例近体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首联尾联则少有对仗。此诗四联八句分别各自对仗。(此体在老杜诗中绝无仅有)论者对此诗多有褒扬。胡应麟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诗籔》) 又周梃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又查慎行云:“对起有飐沓之势,结句亦对。”(《初白庵诗评》)又云:“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瀛奎侓髓汇评》)又沈德潜云:“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又施补华云:“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佣说诗》)律诗例以偶句押韵,此诗首句押韵亦奇。

宿 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般七言律诗为上四下三句法,而老杜律诗中却有上五下二句法。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读为“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细检索,论者对此有不同读法。1.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如 浦起龙云:“‘独宿’二字,一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正即景而伤‘独宿’之况也。”(《读杜心解》)如方回云:“此严武幕府秋夜值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诗之样式极矣。”(《瀛奎律髓》)如王嗣奭云:“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联上为句法之奇,今细思之,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杜臆》)2.作为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如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作一顿挫,实七律奇调,今人读烂不觉耳。”(《岘佣说诗》)按:王嗣奭初亦将“悲”字、“好”字连上,即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后来觉得“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又回到上四下三的读法。又《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以平常句法读,难以理解。若按“错综句法”,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语意便豁然明白。(详下节)受此启发,还可将“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理解为“自语永夜角声悲,谁看中天月色好?”。

秋 兴(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英语广告语的句法特色浅析 篇5

英语广告语的句法特色浅析

广告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有其独特的用词特色、句法特色、语法特色、修辞特色和文体特色.主要从句法方面探讨了英语广告语言的.特色.

作 者:蒋惠英 吴素红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H3关键词:广告 广告语 句法

V无可V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篇6

V无可V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本文探讨了“V无可V”结构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以及语义特点形成的原因,即动词V的意义随上下文不同而不同或者动词“V”与“可V”所表示的.名词性对象在语义上的关系不同.文章同时指出“V无可V”的泛化是一种“仿词”现象,值得研究.

作 者:邓倩 DENG Qian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北京,100084刊 名:汉语学习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年,卷(期):“”(6)分类号:H146.3关键词:“V无可V” 格语法 仿词

Be动词的句法定位 篇7

1 标准分析法的问题

传统语法中, be动词通常被视为系动词, 拉丁语为copulare, 意为“连接”。它不能单独用作谓语, 后面必须跟补语, 构成系词结构, 用于说明主语的状况、性质、特征等情况。根据乔姆斯基 (1981) 提出的X-阶标理论, be动词作为中心语, 中心语的同一线性层次的右侧有一个结构成分X, X为变项, 可以代表任何一种作中心语的语类范畴。中心语与其补足语组合形成更大的中间投射 (intermediate projection) , V’再与左侧的spec构成最大投射VP。然而, be动词并没有只出现在单一的句法结构中, 请看下例:

(1) a.John is making a cake.b.A cake is made by John.

可以看出, 例 (1) 中的系词be不再是主语和补语的连接成分, 而是表示时态和一致意义, 体现动词的呼应特征。中心语I与补语VP一起构成I’。主语处于I’的姐妹节点上, 占据标志语的位置, 与I’形成最大投射IP。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在生成语法中系动词be的语法定位大致有两种:1) 相当于一个V, 接NP、AP、PP等做补语;2) 作为曲折语素I, 接VP作补语。由于这种分析最具代表性, 影响最大, 被视为是一种标准分析法, 但是该方案存在一些经验和理论上的悖论。

首先, 标准分析法无法在生成语法系统内部达到自洽、内恰。格是生成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体现的是名词项和谓词项之间的语法关系。名词或名词短语必有格。在进入句子之前, 必须经过格的检验, 只有具备形式标记—格才能在句中出现。而原则上来说, 系动词属于不及物动词, 不能为后面的名词短语指派论旨角色。然而, 例 (2) 这样的结构似乎对现有的解释提出了挑战。

(2) a:It’s me/*I.b.The best friend of Linda is me.

这里引出一个悖论:me的使用说明NP已经通过格检验获得宾格, 那么句子中必定存在一个赋格成分 (case assigner) 。由于授格成分必须是动词、介词或者时态分句的曲折词, 那么该句应该是be动词给其补语授宾格。但不及物的系动词be又不具有赋格能力。

其次, be动词句法定位的多样性与句法的经济性原则不相符合。系动词be既可以当做主谓连接词, 也可以当做时体或呼应特征的成分, 由此表现出多种语法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结构的情况。然而, 这种多重语义、句法解释必然会造成系动词be在语音、语义、句法和词库之间表现出多对多的关系, 无法在同一系统内为be动词存在的各种句法行为提供统一的解释, 更有悖于句法推导和表达的经济原则。更为重要的是, 不能简单地将is或be等同于INFL或I, 因为is本身不是IN-FL, 它只是INFL附加在be上的结果。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来说, 这只是词汇的形态变换, 属于参数范畴。

2 提升分析法的剖析

针对标准分析法的不足, Stowell (1978) 从生成语法角度提出提升分析法, be动词为典型的提升动词, 次语类选择一个小句作补语, 其结构类似于consider等动词的被动语态。be动词不论旨标记 (theta-mark) 主语, 即不能为主语指派论旨角色, 也不具备赋予宾格的能力。因此受到格因素的驱动, 小句中的补语成分提升到spec-IP的位置上。Moro (1997) 同样主张用此方法来解释be动词, 并对系动词做了更详细的区分, 包括提升小句主语的常规系动词句以及提升小句谓词的倒装系动词。Moro认为二者都来源于同一个结构, 只是提升不同成分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 Moro (1997:97) 还将小句谓语提升分析法引申到there-be存现句中, 认为存现句本质上是系动词句, 尤其是倒装系动词句。

(3) a.[DP The cause of the riot][VP isj[DP tj][sc a picture of the wall]].

b.[DP Therej][VP isj[DP tj][SC a picture of the wall]]

在倒装句中, 小句中的谓词已经提到了IP的指示语位置, 因此小句的主语只能留在原位。而在存现句中, there充当谓语填充词, 在表层结构中选择性地插入到句子中, 经过提升最终占据主句主语的位置。同时, there与小句中的谓语具有相互依赖的所指关系, 即同指 (coindex) 。

应该说, 提升分析法针对的是标准分析法中的不足, 但其对赋格问题的解释同样是片面的, 因为两个名词短语并不能同时获取格。无论是常规系动词句, 还是倒装系动词句, 提升的只能是一个DP, 另一个则留在原位。对于赋格问题, Moro (1997:41) 曾作出回应, 他指出留在原位的DP可以通过提升的DP那里复制 (copy) 而获取格, 但这样的解释过于牵强。

其次, 提升分析法的解释力不强, 有些系动词结构并不能纳入到提升分析法中。在倒装系动词中, 如果谓词是无定性质 (indefinite) 之类的名词短语, 谓词不能倒装。Moro (1997:44) 指出小句谓语的词性是有限制的, 即限定词的中心语D0不能为不定冠词。且小句谓语DP由形容词短语AP, 副词短语AdvP等充当, 也不能进行移位。

(4) a.[IP[DP Johni]is[SC ti[DP a fool]]]c.Mary is beautiful.

b.*[IP[DP a fool]i is[SC John ti]]d.*Beautiful is Mary.

此外, 提升分析法不能对所有的系动词句做出解释, 如下例所示:

(5) a.I consider Rina to be the duty nurse.b.*I consider Rina the duty nurse.

例 (6) 属于等值句 (equative sentence) , 这类句子在例外授格时表现出不同与常规句的一些特征, 例 (6a) 中的be动词省略后会导致句子不合法。可以看到, 等值句中Rina和the duty nurse具有相同的指称性, 很难区分出哪个的指称性更强, 哪个更弱, 更无法确认谁是逻辑主语或谁是逻辑谓语。由此我们可以认定, 等值句并没有象常规句 (述谓句) 和倒装句 (说明句) 一样, 次语类选择小句做补语, 这明显与提升分析法最初的假设不一致。这样看来, 提升分析法也不能成立。

3 新的解释方案

综上所述, 标准分析法和提升分析法都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be的系动词说、助动词说或提升动词说都无法对很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请看下面的语料:

(6) a.*There seems to be a man in the room.b.God is.

提升分析法中, there充当谓语填充词, 经过提升移位到主语位置, 但因为缺乏实质语义内容, there其实并不具备充当小句谓语的能力。例 (8a) 的例子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主语位本是一个空位, 不能用虚主语来填充。那么解释例 (8b) 的合法性呢?be究竟动词是不是一个系动词?但其主谓关系如何判定?或者be动词是不是一个提升动词?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be动词后至少应该有两个名词词组, 才可能构成小句。

既然探讨的是be动词的句法定位, 对be动词的分析自然应该依据句法结构。本质上来讲, 人类语言的基本结构是一个递归性的[S[NP[VP]]], 其中NP由补足项Det和中心项N组成, VP由中心项V和补足项NP组成。这说明句法的运算单位是短语 (Chomsky 1988:45) 而非词。因此占据NP、VP节点的都是短语, 短语的中心项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功能上相当于词的其他成分, 中心项体现出所在短语的性质。补足项则不体现短语性质, 依短语类别而定。该模板体现的是一个涵盖所有人类语言的逻辑概念, 是由人择原理 (anthropic principle) 所决定的。人择原理反映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即非此即彼。表面上看, 世界是多元的、模糊的、线性的, 但人类对世界本真的把握永远是二元的、清晰的、层级的, 因为我们总会在“是”或“不是”之间做一个选择。

基于此, 我们大胆提出假设, 认为:1) be动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及物动词V, 而是一个完整的VP。be后面的补足项为零, 中心项be和补足项?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运算单元。2) 名词短语无宾格, be动词后的名词短语不存在格的问题。3) be是一个补足项为零的VP, 在VP后面的成分则为附加语。而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 be动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存在, 属对象性语言的用法在存在论意义上表示一个实体自足地存在;二具有表述性, 属元语言的用法, 表示判断。

以此为前提, 很多语言现象都能够得到统一的解释。以具体实例来看, 例 (6) 等值句可以表示为[NP Rina][VP is][Adjunct the duty nurse], 只是两个DP互为同位关系, 但是任何一个DP都是原位生成, 不需要移动。例 (1) 中making a cake是作为附加语嫁接在VP的节点上的。需要指出的是, Make a cake不是附加语, 具体说来它是Non-IP, 即non-finite clause。这样一来, 不仅将be动词的解释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中, 还证明所有的be动词都是满足句子的逻辑模板[NP+VP], 从而也为UG的普遍性提供了证据。

4 结束语

总的说来, 以往的解释方案本身存在各种缺陷, 不足以圆满解释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人类语言的基本逻辑模板为框架, 尝试对be动词重新进行句法定位, 这不仅有助于了解be动词的本质特征, 更有助于be动词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刘爱英, 韩景泉.论英语系动词结构[J].现代外语, 2004 (11) .

[2]Chomsky N.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the Man-agua Lectures[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88.

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句法因素 篇8

关键词:法律英语;句法;翻译

法律英语是表述法律的工具。法律英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表达模式和规范,其产生和形成都与语言所处的历史、社会、政治、法律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仅从语言本身的变化来看,它包括着语音、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变化[1]。因此,在法律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法律文本的翻译是人们不可回避的、难度极大的一项工作。法律英语翻译同时涉足三个领域,即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在英汉、汉英翻译中,

翻译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之外,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外[2],还要擅长法律英语这一特殊用途英语。法律英语作为专门英语的分支学科之一,具有专门用途英语的一般特点,即法律英语的课程设置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要;学习重点是与该专业相适应的语言、技巧、语篇以及体裁;材料的真实性,即材料来自于立法文件、司法文件以及法学家的论著。

英美法学界所公认的法律英语主要是指律师、法官、法学工作者所使用的习惯语言。它有其独特的词法与句法规则,而这些规则又是准确理解法律英语原文、书写法律英语文书和进行法律英语翻译的关键。法律翻译通常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立法性文件的翻译,合同翻译,诉讼类文书翻译,法庭口译,法学论文翻译,涉外公证文书翻译等等。法律法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至高的权威性、庄严性,其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因此,法律语言的表达必须反映出法律权威性、庄严性和规范性。与此相对应,法律法规的译文也应当体现出其应当具有的法律风格,这也是法律法规翻译与其它文体翻译的区别之所在。

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因此,在法律英语中不仅有众多的具有法律专门意义的特殊词汇,而且由于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容许丝毫的引伸、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因而在法律英语中又形成了许多其特有的句法特点,这些句法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受到充分重视。法律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内容方面,而且体现在法律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就是无论是在立法活动中,还是在司法活动中,法律英语的使用都应当显示其庄严性、权威性。法律英语在法律事务领域长期履行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这个学科领域的种种特点,表现在诸如词语的运用方面和句法的结构等多个方面,词语选用的合法性、词语意义的法定性、规范性、权威性,法律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要复杂得多。在翻译过程中,仔细分析影响法律英语翻译效果的多种因素,有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句法特征包括:

1.长句。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和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密切相联的,长句是法律英语的最大特征。与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相比较而言,法律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要复杂得多。正式的法律条规和文本中由于对中心词的限定过多,对某一法律概念成立的条件限定很多,所以法律英语的长句居多,短句相对较少。

长句在法律英语文体中很常见,很多法律文书的制定者都倾向于使用远远超出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的句子,往往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长达数十上百个字的长句比比皆是。长句结构复杂,能负载的含义多,包含的信息量也大,长句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叙事具体,说理严密,层次分明。法律英语中的长句主要指多重复合句,除主谓结构外,还有许多修饰成分,如从句、短语等,其主从关系有各种连接词贯通以表示逻辑关系,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多为复合句,有很多的从句和修饰语,结构上相互重叠,前后编插。长句中插入的从句和修饰成分会造成句子在视觉上支离破碎,但它们却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在理解和翻译这种句子时,可以通过调整句子中心、结构、长度以及必要的词汇增减来实现。特别是在理解法律条文时,应清楚其主要由假设与法律适用两部分组成。组织时长句可以借助于分段和标点符号使其更易理解。另外,组织一个长句比组成一段话相对逻辑性更强,也就减少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法律文本的主题严肃,又意蕴深刻,结构严谨,复杂的客体关系,需要周密严谨的叙述,语句也就相应的变得复杂冗长。

2.被动句。法律英语句子中大量地使用被动句是因为法律文书的客观性所决定的。诉讼法律关系本身的特点是行为的对象更受注意,以及主体一方的恒定性[4]。对于法律文书来说,行为主体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或不能直接地说明行为主体时,采用被动语态则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在法律英语中使用被动句型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法律英语中有大量的被动句型,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其正式性。在法律英语中不仅可以将汉语中带有“被、让、由”等表被动意义的词的句子表述为被动句,而且还可以大量地将汉语中的主动句,无主句以及“是…的”判断句等用被动句来表示,构成了法律英语句型结构的又一大特色。

3.复合句。法律英语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在表达比较复杂的含义时常常大量使用复合句,包含许多修饰成分和专有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5]。为了使法律文本明确清晰,排除一切可能产生的歧义和误解,严格界定各方的义务和权利,法律英语的句式中常常使用大量结构复杂,重叠的状语来修饰条款中的动词。如大量地使用状语,多个状语同时修饰一个动词,或者一个状语包含另一个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与此同时,法律英语中除了一方面在句首使用状语分句,另一方面在句子的内部使用层层限制修饰的关系分句外,还大量地使用由状语分句和关系分句以及其他一些分句构成的综合复杂句,以达到准确、严密和不产生歧义的目的。

很多法律英语的句子中都会使用关系分句,这样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反映了法律英语句子步步为营的特点,从而达到了表述严谨,语意严密的效果。关系分句的使用使得法律英语中的长句的形成不仅来源于冗长而复杂的状语分句,也体现在句子内部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各种关系分句中。状语分句的使用在法律文书中关于义务部分的陈述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享受权利的前提和条件。在法律英语中关于义务的陈述表现在句子结构上,往往使用条件状语分句或让步状语分句,也成为法律英语长句多的主要原因。法律英语的正式条文法规中,一般只采用有条件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能出现或产生真实结果的条件状语从句,而很少使用虚拟语气的句子,但虚拟语气的句子有时候也出现在律师的陈述与辩状及案情的推测中。

4.定语从句。法律英语较之普通英语更准确,限定更严谨所以限定性定语从句运用得比较普遍,而作为补充、说明、解释性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得比较少。在我们日常接触使用的英语中,定语从句常用关系代词that来连接,用来修饰限定前面的词或词组。例如:It was the only cotton mill that there was then.在这个句子中,that所引导的定语从句there was then是用来限定前面的名词cotton mill的。这是在日常英语中常用的规则。但是在法律英语中,由于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对关系代词的使用就有着较严格的要求,使用更为严密的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修饰限定前面的词语。因此在法律英语中,在使用定语从句时, "that"一般用"such....as...."来代替。例如在The WTO Agreement to which China accedes shall be the WTO Agreement as rectified, amended or otherwise modified by such legal instruments as may have entered into force before the date of accession. This Protocol,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itments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342 of the Working Party Report, shall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TO Agreement一句中,legal instruments是被修饰限定的词语,而may have entered into force before the date of accession则是具体说明限定legal instruments的定语从句,而关系代词则是前面的"such...as..."。.所以在法律英语中,为了达到更准确,更严密的语言文字的要求,我们应该使用such...as...来引导定语从句,而不能使用我们平时所常用的that。

参考文献:

[1]魏小璞.语言与法律--兼谈法律英语的历史嬗变[J]宁夏社会科学,2005.(5).134-137.

[2]Robert C. Berring and Edinger, Finding the law, 11th edition, USA: West Group, 1999.

[3]赵宝河.法律语言的语言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5.(2).76-77.

[4]王雅琴.谈法律英语的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22-25.

[5]张瑞嵘.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6-108.

上一篇:肯特大学知名校友下一篇:试论全球化境遇中的传统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