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10-08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共10篇)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2、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3、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二、具体分析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 岁暮:年终。

• 阴阳:指日月。

•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来形容。

•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分析】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大雪初霁,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辉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显凄清寂静。“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又着一“催”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强烈感受。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两句借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叙写,传达出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 五更:指清晨三点到五点这一段时间。

•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 星河:星辰与银河。

• 星河影动摇:星宿动摇,是境内有战争发生的征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分析】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分析】颈联写诗人拂晓前所闻,由景物转到了人事。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使诗人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但自己现在是天涯羁旅、衣食不给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涤荡乾坤,救民水火呢?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分析】尾联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武侯祠和白帝庙在夔州并存,使诗人产生无限感慨:忠臣若诸葛亮,逆贼如公孙述,无论贤愚忠逆,今已同归于尽。且天底下尚有那么多处境不如自己的流离困苦的民众,我之世路乖隔、音信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随它去吧!表面上,这两句是自我宽慰之辞,语含颓放。实则是愤激无奈之语。诗人拈出“卧龙”,其内蕴是想同诸葛亮一样,整顿乾坤,使国家复兴,即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篇终的寓悲愤于挑达,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与凄凉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尽。全诗写阁夜的闻见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三、写作特点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登高》杜甫_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3、诗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发的?

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它们的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内容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五、方法总结

1、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2、知人论世法:

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六、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3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

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

到寂寥。

②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

②(示例)相似之处:“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

不同之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而为二。(以哀景写哀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以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3、“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答案: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5、“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6、“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答案: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7)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7)首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8)联想想象和化用典故(一个1分,2分),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悲伤、痛苦)----哭,怀才不遇的矛盾与苦楚(孤独、寂寞)和对有人的怀念(想念)---寂寥(任意两点给2分)。

二:

诗歌阅读训练: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赏析: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诗人从几个侧面抒写了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俯古仰今,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的优秀品质。

2.抒发对人物好品质的赞颂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好品质。

难点:学习用概述的方法而不是总起句写人物好品质。

教学准备

事先公布习作题目,由学生观察收集材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2.重读《忆铁人》,学习“参考片断”,选择材料,开始习作。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这次习作《好》是什么类型的题目?

(写人的半命题习作,习作前须补全题目。)

习作可以写什么人?

(熟悉的有“好品质”的人都行:老师、爸妈、同学、邻居、民警、医生„„)

这次习作跟四、五年级写过的写人作文有什么不同?

(①这次必须写人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好性格、好脾气,光是天真可爱也不行;②这次不是用一件事写入,也不是记二三事写人,而是用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写人。)

2.选定写作对象。

在自己的身边,感到最亲最好的人是谁?在这些人中间,你和他们交往中印象最深刻,曾经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事?

四人小组议论——全班指名交流。

3.重读课文,研究写法。

这次习作感到最为难的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①材料很多该怎么选定写什么?②怎样做到先概述后举例?)

(1)灯片出示《好妈妈》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判断。

中心思想:赞扬妈妈爱孩子、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

材料:①妈妈歌唱得很好听。

②妈妈双休日坚持读业余大学。

③早上妈妈抢过奶奶的篮子去菜场买菜。

④中午妈妈赶回家给我和奶奶烧饭菜。

⑤妈妈省下奖金替我买羽绒衣。

⑥晚上妈妈帮我解数学难题。

⑦那回奶奶中暑,妈妈背着去医院,陪了两天两夜。

⑧妈妈菜烧得很好吃。

根据中心思想,哪些材料无关不必写?哪一件材料应该作为

重点具体举例?哪些材料应该概述?

(2)重读《忆铁人》,研究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

《忆铁人》举的是一件什么事?概述的是哪一件?概述和举例是什么关系?

“参考片断”《我们大院的好管家》写的是什么?这概述和总起有什么不同?

4.学生独立选择,先试写概述一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评价学生概述部分,突破难点。

2.交流举例的具体写法,完成习作。

(二)教学过程

1.交流概述段落的写法。

指名三人读试写的段落。要求读习作题目、习作中心,概述段落。然后评议:①概述是否符合题目和中心的要求?②概述的文句是否简洁而生动?③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应该注意?

2.修改自己的概述段落。

3.独立写“举例”部分。

4.让写作优生介绍“举例”部分,先读再介绍:为什么选

这个例子?是怎样把例子写具体的?

3_比例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3.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二)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3.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那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2.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提问:你能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积相等。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些比例有什么规律?

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一下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在这些比例中也同样存在。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这一规律。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板书:),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4.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并说出所组成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再分别计算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以把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选择一两题指名说说理由。做练习十第2题。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按要求分别写出两个比,再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第(2)题让学生口答。做练习十第3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先写出一个比例,再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在写比例时,要把握好相关边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写出些比例。做练习十第4题。

先引导学生讨论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求,再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为接下来学生解比例打下基础。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1_称赞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称、赞、森、苹、泄、取、闻、疲”8个生字,积累“称赞、清晨、森林、能干、苹果、泄气、闻了闻、疲劳”8个词语,正确书写“称、赞、森、闻、疲” 5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语言环境中辨析同音字:“彩、踩、睬、采”。

4、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相互称赞给人带来的快乐。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在语言环境中辨析同音字:“彩、踩、睬、采”。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称赞”,读准字音。(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和下面一样大小。注意上面两个“先”左面一个的最后一笔应该是“竖提”。

“称”:后鼻音,翘舌音。它还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chèn”,是前鼻音。

(2)说说称赞的含义,并为这个词语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称赞》,在课文中是谁得到了称赞呢?

二、整体感知

1、仔细听录音,说说谁称赞了谁? 交流:小獾和小刺猬相互称赞了对方。

2、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开火车朗读课文,并找一找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称赞对方的句子。

4、指导朗读。

(1)大声读一读,比一比谁能读出称赞的语气。(2)指导朗读,读出称赞的语气。

抓住重点词语:真能干,一个比一个好,香极了,这么好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挑战读,齐读。(3)学习生字: 苹

闻 苹:后鼻音,开火车正音。

闻:前鼻音。编儿歌记字形:耳进门,听新闻。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生字,组词。

开双轨火车,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

2、写字指导。

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赞:上下各占一半,以上部为主,所以上半部分要写得较宽。闻:“门字框”不要写得太大,横折钩要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称、赞、苹、闻(每个写3遍)

2、抄写词语:称赞、清晨、能干、苹果、闻了闻(每个写3遍)

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公式。(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 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难点:理解功 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 素是什么?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 到正在 修建的楼房上 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 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 的功 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分析,用比值定义法。P=W/t P——功率 W ——功 t—— 时间

8_小花鼓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面、在、哭、哥”4个生字。在老师指导下描摹“面、在、哭”三个字。

2、认读声母“ɡ、k、h”,会拼读音节“ɡē、hē、kē”。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懂得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

2.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面、在、哭、哥”4个生字。在老师指导下描摹“面、在、哭”三个字。

认读声母“ɡ、k、h”,会拼读音节“ɡǔ、hǔ、kū”。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实物:小花鼓

3、揭示课题:8 小花鼓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学习儿歌

1、听课文录音,听一听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2、第二遍听录音,可以跟着录音轻声读。(有拼音的字要读准)

3、谁已经会读了?指名读。出示儿歌。

4、请读得好的小朋友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5、师生配合读。

(1)教师领读:一面小花鼓,鼓上画什么?

学生读:鼓上画老虎。

(2)教师领读:弟弟敲破鼓,怎么样了呢?

学生读:坐在地上哭。(3)教师领读:哥哥看了怎么说?

学生读:弟弟你别哭,哥哥帮你补。(4)出示生字:面、在、哭、哥

①面:注意书空。你在哪里看到过这个字?

②哭:想像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下面的“大”表示哭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点”像眼泪。

③在:读准平舌音。这个字一竖不能漏。句子练习:我在教室里上课。

我在家里看书。

„„

④哥:“歌”去掉右边部分。注意不是两个“可”,第五笔是竖,第十笔是竖钩。

词语:哥哥 ,第二个“哥”读轻声。

6、朗读儿歌。

(1)送字宝宝回家,齐读儿歌。(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读。(3)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读儿歌。

感受哥哥对弟弟的关心。

(4)请会背的小朋友站起来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用小花鼓做“击鼓传花”游戏。

(1)第一轮:花传到谁,就请他大声朗读媒体上的生字。变换顺序再读。面、在、哭、哥

(2)第二轮:花传到谁,就请他给媒体上的字找朋友。面、花

2、写字指导:面、在、哭

(1)观察:分别观察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指导:书写规则:面:先外后里再封口;在:先外后里;哭:从上到下。(3)示范:教师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学生在田字格里描一个。

3、小结:哥哥爱护弟弟,帮助弟弟,都是应该的,我们要像儿歌中的哥哥学习哦。

课后习题

四、作业布置。

1_拾贝壳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拾、贝、壳、特、呢、瞧、离、摸”这8个生字。

2、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

3、正确描摹和识记“壳、贝、特、呢、离”这5个生字。

4、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5、通过学习体会海边拾贝壳的乐趣,激发学生向往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课文4、5小节中的一节背诵。

2、初步认识课文中比喻句的表达形式。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能用几句话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请2-3个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2、小作者在海边看到了什么呢?

(1)指名朗读1、2节。注意学生是否正确读出应有的停顿。(2)注意两个感叹号要读出语气。

(3)读好“笑着、跑着、跳着”等这些词语。(4)齐读1、2节。

3、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出示课题 学习生字:拾贝壳。

“拾”: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贝”:比较字形:贝——见

“壳”:比较字形: 壳 ——壶

(学习新部首:士字头)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标小节号。

2、自学检查:

(1)说说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提手旁的字,都表示手的动作。)(2)同桌学习:特、呢、瞧、离

特:牛字旁,最后一笔横变提 呢:读轻声,第七笔是撇。

瞧:三拼音,形声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焦”的“四点底”不能写到“目字旁”的下面。

离:最后两笔是“撇折,点”。

3、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

(1)抽读生字 :各层次学生各抽读3名(2)叫号游戏。师:1号1号什么字? 生:1号1号拾、拾、拾。

2、写字指导:(1)出示今天要写的生字:壳、贝、特、呢、离(2)指导写字。

壳:上中下结构,“士字头”要写得扁一些,“横钩”写在横中线偏上一点的位置。

特、呢: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书写规律。贝:最后一笔是长点

离:下半部分的横折钩要写得比上半部分的竖折宽一些,最后两笔是撇折,点。(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孩子们拾到了好多贝壳,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拾到了哪些漂亮、奇特的贝壳吧!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壳、贝、特、呢、离(每个写3遍)。

2、抄写词语:贝壳、许许多多、五彩、漂亮、特意、细长、离开(每个写3遍)。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将实验所得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9.8N/kg=4.41N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师】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例题】小聪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如下:(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表:

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2)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变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分析】

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选取测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来作答,建筑工人经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解:(1)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重力,所以测量工具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故答案为:(1)①天平;弹簧测力计;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不变;竖直向下。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C)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10﹣2m2. 台的接触面积为l.4×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104Pa.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

104Pa.(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 课堂小结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上一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总结下一篇:温馨教室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