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2024-10-15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通用7篇)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篇1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

说怿女美(yì)

B.尔卜尔筮(shì)

其水汤汤(tāng)

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D.爱而不见(xiàn)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è)

自牧归荑(kuì)

2.下列加黑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差错)

B.总角之宴(欢乐)

言笑晏晏(和顺温柔的样子)

C.匪我愆(延误)期

静女其姝(美丽)

D.夙兴夜寐(早晨)

爱而不见(喜欢)

3.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

薇(《诗经 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注释]①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②霏霏:雪飞貌。

6.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8~10题。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8.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A.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9.《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0.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答案与提示

1.C 2.D 3.D

4.A 5.D(提示:“全部都是四言诗”错)6.B(提示:“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7.A(提示: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8.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9.C(提示:其余为“兴”,C是“赋”)

10.C(提示:“觉醒”不恰当)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篇2

一、课标对习题编制的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 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 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新教材习题的特点

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旧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占有较大比例, 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 而客观题只占了20%~30%。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立足基础知识, 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新题型, 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 绘制表格等, 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选编化学习题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 除了用好教材上的习题外, 还要有能力去选择、自编课外同步练习, 那么选编同步练习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1. 量力性原则。

选编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确定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要坚决杜绝题海战术, 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设计习题过程中, 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不搞一刀切, 不超越学生目前的知识基础;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2. 真实性原则

要尽量选编那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能反映客观现象和客观事实的习题。这样能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了化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探究性原则

习题的探究化设计, 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在化学习题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化学问题解决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观察、调查、参观、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

4.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题目具有结论的开放性、思维的开放性、内涵的可发展性等特点, 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答案的多样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封闭性习题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目标的客观性、方式的规范性上独具优势的话, 那么开放性习题则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上更为突出。

5. 多样性原则

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 绘制表格等实践性题目的引入, 极大地丰富了习题的形式。这类习题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 但对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 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类习题, 往往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分组合作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 因此也创造了让学生互相充分合作、质疑、分享成果的机会。

下列习题案例就较好地体现了以上诸原则:

【案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氮元素家族有了哪些认识?氨气、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都是氮元素中的重要成员,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用图示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上述转化体现了该物质何种性质。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任意一个转化可以实现。

(4) 除它们之外, 对于氮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三例。

诗经的子民(外二首) 篇3

我看见祖先在绿叶的深处

叩打秋天

白露打湿了他的手

手中羽笔沾满了我的泪水

流向逝去的日子

灵魂的歌者 在河之洲

倾听落花怎样粉碎流水的心情

这些蒙恩的夜晚

我面向黄土 甘做虔诚的子民

道路在大风的尽头消失

后羿的弓搭上最后的金箭

面容姣好的女子啊

沿途小心翼翼地感动一些爱情

圣洁的车辇密布伤口

张开的枝叶是永不闭合的眼睛

燃尽的秋天 背对我

唱起果实的歌

迁居河流的中心 逝水的日子

众生甘做痛苦和荣耀的子民

抚笛者

月华缓泻于深山的鸟鸣

透过子夜的山色

我找不到笛声之外的乡情

睡吧客居的星还没有升起

那心情也早已开成

水面灼目的红莲

笛声的尽头是什么

我年迈的母亲在井边

一声二声一叩二叩

击打经年不愈的伤口

伤口中

深不可测的张望为我苦痛

抚笛者

让我在你轻飞的指上

稍作停留

那远行而归的梦呓

是笛上激烈的颤音

那年冬天雪漫过山顶

我走出去又回来

已被雪里的笛声覆盖

打动永远失去

故乡和雪的身影

在地图上观

看一些高地

平面 高地和视线对应

凸起的目光上升的图

我去过和梦过的地方

山盆地大沙漠

这些琐碎而又质感的名词飘过去

平静而明亮灯盏

它的火光微弱

照在黑夜的额头

在深不可测的皱纹里抵达遥远的

小块投影覆盖整个高地

栖居在天空比喻成鸟的影子

或者阴影的一小部分

干脆就是鸟的飞翔

这种简单的扑打翅膀的运动

在一张白纸面前

我们的姿态是另一种高地

变幻的高度头颅逆风而动

与高地对峙

期待向上的方向

诗经二首教案 篇4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采 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 “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作业:

《诗经二首》教案 篇5

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4、学习并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学习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2、体会赋、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3、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学过了《诗经》里哪些诗歌?《关雎》、《蒹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新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打开了我们祖先心灵的世界。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也叫《诗三百》,汉代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叫做“赋诗言志”。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又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如郑风、卫风、邶风、魏风、唐风(晋)等)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是当时15个诸侯国的诗歌作品。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课文所选的两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宫廷乐曲歌辞,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是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的内容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和“颂”数量较少。这些诗歌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 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风土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4)《诗经》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作品朴素自然的风格多方面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

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由于它的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5)《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王朝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xiǎng诗;

四、婚姻爱情诗;

五、政治讽喻诗。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国风”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恋歌数量最多。正如苏州民歌所唱的“无郎无姐不成歌”,爱情永远都是诗歌中重要的题材。“国风”的这些恋歌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的。虽然同属爱情的题材,内容却很少类同,凡属恋爱生活里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这类恋歌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三、《静女》简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短诗。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歌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分析《邶风·静女》

【译诗】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我爱你管箫颜色鲜,我爱你管箫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一)诵读《邶风·静女》

(二)扫除字词障碍:

1、静:文雅和善。其:形容词词头,没有实际意义。姝shū:美丽。俟sì:等待,等候。于:在。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俟我於城隅”介词结构“于城隅”作状语,后置。这是一种文言句式。)“爱”aì通“薆”,隐藏。“见”xiàn通“现”,出现。踟蹰chí chú:也作“踟躇”,心里迟疑,犹豫徘徊。(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好。犹豫:迟疑不决。)

2、娈luán:美好。贻yí:赠送。彤tóng管:红色的管箫。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有光泽。“说”yuâ通“悦”,喜爱,喜欢。怿yì:喜爱,喜欢。女rǔ通“汝”,你,文中指彤管。

3、自:从,介词。牧:郊外、田野。“归”kùi通“馈”,赠送,馈赠。荑tí:初生的茅草。洵xún:的确,确实。“匪”fēi通“非”,不,不是。美人:指静女。贻yí:赠送的。

板书:

1、通假字:“爱”aì通“薆”,“见”xiàn通“现”(爱而不见),“说”yuâ通“悦”,“女”rǔ通“汝”(说怿女美),“归”kùi通“馈”,(自牧归荑),“匪”fěi通“非”,“女”(匪女之为美)。

2、一词多义: 其:形容词词头。(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之:结构助词,的。(美人之贻)

(三)《静女》分析:

板书:

1、三个场景:(一章一章板书出来)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2、男子性格:痴情、诚挚、憨厚。

女子性格:热情、天真、活泼、调皮、聪明、慧美。

3、感情曲线:

4、形式特点: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重章复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5、表现手法:赋。

1、分析作品

(1)首章:这一章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少女的爱慕、思念、迷恋。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男子性格?“痴情”可不可以?“诚挚”可不可以?明显是可以的。“憨厚”呢?小伙子被姑娘如此轻易地捉弄,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他憨厚的性格特点啊?这一段写了约会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写得精彩至极。这个场面有没有安排声音呢?没有。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充满爱意的心在狂跳。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章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怎么概括?俟于城隅不见人。

(2)第二章: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恋人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红色的管箫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姑娘送管箫是为了传情。姑娘如此热情,如此看重爱情,那么小伙子对此是如何反应的呢?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他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彤管听的吗?不是,表面上是对着彤管说,实际上是对着唯一的听众——姑娘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赞美管箫,又赞美赠管箫的恋人。表面的意思是说管箫美,而更深的含意是说姑娘美。这一章写得也是情趣盎然,从这一章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小伙子痴情、诚挚的性格特点。我们再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第二章呢?贻我彤管思情人。

(3)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即白色的初生的茅草)赠给男子。男子对此有何反应呢?他对茅草的赞美是“洵美且异”,美得特别,美得怪异。他对茅草大加赞美。同学们想想,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得多,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只是赞美红色的管箫色泽鲜艳,而对所赠的卑微的一棵小小的茅草却大加赞美,这是为什么?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来抽奖,只有管箫和小草两种赠品,你更希望抽到什么样的奖品?你不会希望自己抽到的奖品是一条随处可见的小草吧?那么诗中的小伙子为什么得到一条小草后那么高兴?他是不是很傻?不是,他不傻。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小草你真是美的,而是因为你是美人赠送的,你的身上还存留着美人的气息。况且“自牧归荑”,荑草是她跋涉远处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物轻而意重。哦,原来,物是寄托着情感,有了情感,物品即使再卑微,它在人的心里也是贵重的了。小伙子这种不寻常的赞美,显示出小伙子一片爱人及物、爱屋及乌的诚挚之心。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小伙子对爱情的态度这时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美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真情的更高层次的境界。那么,第三章,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句子来概括它?爱屋及乌重归荑。我们已经用了“痴情”“诚挚”“憨厚”这样的词来形容我们的主人公“小伙子”,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形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呢?“热情”行不行?行。要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姑娘是不可能又是约会小伙子,又是给小伙子赠送物品。那“活泼”“调皮”行不行?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活泼、调皮的特点?在第一章里,她躲起来逗弄小伙子玩,从这个情节看,我们可以说她是活泼、调皮的。还有没有?她躲起来,一方面是为了逗小伙子,另一方面,她也可以从一个更好的角度看看小伙子,是不是真心的。从这一点看,我们说她是聪明的,她是慧美的,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机灵,有头脑,不是花瓶式的人物。(4)小结:这首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三个有趣的场面,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情景,描摹得非常逼真,生动地表现了热恋中的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

这首诗中,两个人物的形象通过这三个典型的情景,跃然纸上,他们纯真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本人也很喜欢这首诗歌。这一对恋人的幸福很令人羡慕,他们相约于城楼,嬉戏于牧草接天的野外,他们热爱着对方,他们美的形象和纯真的爱情,留下了逾越千年的记忆,让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人类古今共通的情感,感受到古代祖先的情感——纯洁高尚的爱情。)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就像我们电脑里的压缩文件一样。我们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解压,把诗中的图景在大脑里展现出来,才能够领会诗中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意蕴。

2、《邶风·静女》的形式特点:这篇诗歌有什么形式特点呢?它是几言?五言?七言?还是四言?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那请把杂言的诗句找出来。好,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形式特点?重章复唱/重章叠唱。像《诗经》中的《蒹葭》《硕鼠》,它们结构上这种重章叠唱的特点都非常明显。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什么叫回旋跌宕呢?仔细欣赏过音乐的同学可能注意到,在歌曲中经常出现同样的一段歌词要唱两遍甚至三遍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它的乐曲在第二遍或第三遍歌词的时候,要有所变化,否则会显得单调。同样的,如果是乐曲不变的情况下,歌词肯定会变。这样的话,虽然微小的变化你不一定能意识到,但你会觉得舒服,这就是回旋跌宕。好,那我们再看它的表现手法。《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篇诗歌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以“赋”的表现手法直接铺叙陈述。《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五、作业:

1、背诵和默写《静女》。

2、预习下一首诗歌《氓》。(30分钟)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简介《氓》:《氓》是卫国(今河南省淇县境内)的民歌。

这是一首弃妇的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自述的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它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全诗层次分明。这首诗通过结婚前后,爱情、生活、思想感情几个方面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它使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它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

二、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1、扫除字词障碍和内容理解:《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是因为男主人公本来并不喜欢女主人公吗?是因为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强迫安排的吗?朗读第一章。

板书:

(一)恋爱:第一章:求婚,许婚。(赋)第二章:相思并与氓结婚。(赋)

(二)婚变: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而要慎重对待爱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三)决绝: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以及痛斩情丝的决绝。(赋、比)

女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的性格变化:

婚前(少女):热情洋溢、温顺宽厚、感情真挚。婚后(少妇):吃苦耐劳、忠贞善良

离弃(弃妇):深沉刚毅、颇有见识(告诫其他女子要慎重对待爱情)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1)氓mãng:民,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古今异义,古义:民,今义:流氓。之:助词,不译。“蚩蚩”chīchī通“媸媸”,笑嘻嘻。抱:抱着、拿着。贸:买,交易,交换。“匪”fěi通“非”,不,不是。即我:到我这里,即,走近,靠近。谋:指商议婚事。子:你。涉shâ:渡过,原意指徒步过水,泛指从水上经过。淇qí:淇水。至于:到了,到达。顿丘:地名。愆qiān期:延误时间,拖延时间。愆,过失、过错,在这里指延误。期qī,期限,指婚期。良:好的。媒:媒人。将qiāng:请。“无”wú通“毋”,不要。怒:生气。以为:把„„当作。期:婚期。(“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这是一种文言句式。)把秋天定为结婚的日期,是古代一种风俗。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在古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收割了庄稼,拿去换卖掉,买回一些日常用品。收获的季节里,农民的手头相对比较宽裕。于是这个季节也常常用来办一些大事。比

如男女结婚举行婚礼。

第一章:写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写男子急于与女子成婚。那可见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他主动地追求这个姑娘,并且跟姑娘结婚。

那我们看看下面。他们的婚姻是两相情愿的吗?是不是因为男子没有得到姑娘的芳心,最后不得已抛弃了她?他们确实是结婚了,但是这个男子确实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了吗?朗读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2)乘chãng:登上。彼:那。垝:倒坍。垣:墙壁。(残垣断壁)以:用法同“而”,表承接。复关:前一个指氓住的地方,后一个指住在复关的氓。泣:小声地哭。涕:眼泪。(不能理解为“鼻涕。”)涟涟liánlián:泪流不断的样子。既见:终于看见。复关:指住在复关的氓。载:又。尔:你。卜bǔ:用龟甲占zhān卜。筮shì:用蓍shī草占卜。体:卦象,指占卜的结果。无:没有。咎言:凶辞。咎,不吉利。以:用。以:把。贿:财物,在这里指嫁妆、陪嫁品。(不能理解为“贿赂lù”。)迁:搬迁,指女主人公出嫁。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并与其结成夫妻。那么可见男子是能赢得女子的芳心的。他们是两情相愿的。那么是什么令男子抛弃了女子呢?是因为女子性格不好,难以相处吗? 看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追述往日甜蜜浪漫的恋爱生活。这时,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从“送子涉淇”、“将子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情、温柔、宽厚的姑娘。作为少女的她,是非常热情洋溢、感情真挚动人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男子抛弃了这个女子呢?朗读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们沾上了,摆也摆不开。

(3)之:助词,不译。其:代词,指代桑树。沃若:润泽的样子,比喻女子红颜貌美,也比喻女子和氓两个人情意正浓。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于xǖ嗟:感叹词。“于”通“吁”。鸠jiū:一种叫斑鸠的鸟。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无:不要。食:吃。桑椹:桑树紫红色的果实。女:女子。士:男子。耽dān:迷恋、沉溺,欢爱。(不要与男子欢爱,不要为爱情所迷。)犹:还。“说”tuō通“脱”,解脱。第三章: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而受花言巧语、山盟海誓所欺骗。可以看出女子有一颗善良的心。自己有了遭遇,内心非常痛苦,但还是希望别人吸取教训,不要像她一样。她要别人吸取什么教训呢?劝诫女子不要过于痴情,而是要慎重对待爱情。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爱情呢?为什么不要过于痴情呢?女子被抛弃,是因为自身不贞洁吗?朗读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4)其:形容词词头。陨yǔn:掉下,坠zhuì落。这里用黄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红颜不再;也比喻氓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衰减。自:自从。徂:往,到。徂尔:嫁给你。三岁:岁,年;泛指多年,不是实数。食贫:过着贫苦的日子。贫:形容词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这里指贫困的生活。汤汤shāng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渐jiān:浸湿。帷wãi裳cháng:围着车子的布幔。女:女子。不爽:没有差错。士:男子。贰:使„„不专一,是数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其:他的,代词。行:行为。罔极:没有定准,没有准则。罔,没有。极,准则。二三:三心二意,在这里解释为:使„„三心二意,数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其:他的。德:心意,情意。

第四章:为什么女主人公要劝女子不要过于痴情呢?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爱情呢?因为男子容易移情别恋。这一章写出婚后生活的悲惨、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女子的专

一、清白,最后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的移情别恋。那有什么事实根据呢?朗读第五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5)为wãi:作为。妇:妻子。靡mǐ室劳矣: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一天不干的,也可以理解为: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没有,不。室,操持家务,家庭劳作。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晨,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早晨。兴,起来。夜,夜晚,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夜里。靡有朝zhāo矣: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言既遂矣:解释成(我在你家)已经久了,也可理解为(心愿)已经实现了。言,句首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既:已经。遂,久,实现。至于暴矣:到了(你对我)粗暴(的地步)了,也可以理解为就逐渐虐待我了。咥(xì):大笑的样子。其:他们,他,做代词。静言思之:静而思之。静,静下心来。言,句中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躬gōng自悼矣: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追述婚后生活,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后半部分则是回娘家后,痛定思痛,伤心落泪。

第二部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男主人公抛弃女主人公?是因为婚后,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得不好,男主人公才抛弃了她吗?不是。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女主人公婚后的性格特点? “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和第三章对其他女子吸取她的教训,可以看出她甘于贫苦,忠贞善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看出她吃苦耐劳。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男主人公变心。

这一部分是婚变。女主人公悔恨交加,以抒情为主,写女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是全诗的主旨。

那么被抛弃后,女主人公有没有委曲求全,或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朗读第六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洪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他也枉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6)及尔偕xiã老:及:与。偕:共同,一起。与你共同到老。老使我怨:(跟你到)老会让我感到(更加)怨恨。则:都,也。隰:xí低湿的地方。“泮”通“畔”,边,岸。总角:未成年时头发扎成的发型——髻,这里指少年时代。宴:欢聚,欢乐,古今异义。言笑:谈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不思其反:没有想到你会变心,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反,违反誓言,反复,变心。反是不思:反,违反;是,指示代词,这些誓言;思,念旧情。亦已焉yān哉: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已,止,停止,指终止爱情,斩断情丝。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相当于“了吧”。第六章:是表达了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与丈夫决绝的决心和沉痛的感受。“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女主人公没有委曲求全,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直面爱情幻灭、婚姻破裂的人生悲剧,痛定思痛,总结教训。从中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坚强。

第三部分:决绝、感情决裂。情感十分清醒刚烈。

全诗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那我们在分析诗歌所写的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女主人公在婚前、婚后,她的生活、思想和氓对她的态度的前后变化。

无论是《静女》,还是《氓》,男女主人公都是自由恋爱。在《诗经》的时代,男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这种自由,到了宋代的程朱理学形成以后,就完全被剥夺了。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①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子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俗话说,糟糠之妻不可弃。妻子年老色衰,就抛弃她,另觅新欢,“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这样的人的人品是低下的。②社会制度说。A.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③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人们对自由恋爱不理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④“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失约,没有诚信)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男子的不专一,男子的变心,甚至男子有没有真心爱过女子,都值得怀疑。如果氓,真的很爱这个女子的话,为什么不找个好的媒人,就想随随便便完成婚礼呢?如果真心爱这个女子,为什么要在结婚前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结果不是吉,而是凶,那还娶不娶这个女子呢?还有,在决定推迟婚期的时候,氓对女子发脾气了,这说明他这个人本来就是性格暴躁的。你想想看,你是来找恋人商量啊,商量的结果不如意就对对方发脾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想而知了。婚前就这样,婚后为人粗暴,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从种种迹象上看,都可以看出氓,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这个善于容忍的温柔的姑娘,在热恋中却被爱情的甜蜜,蒙住了自己的双眼,没有看清氓的真面目。

所以,女子自身的大意、择人不慎,也是造成她的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

2、艺术分析:

板书:表现手法:赋、比、兴。

这篇诗歌无论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的丰富,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生动,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民间诗人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诗歌的呢?这篇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 是三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而赋、比、兴的综合使用,是这篇诗歌最大的特色。

(1)“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我们回忆一下,《静女》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是用赋的表现手法。

(2)“比兴”的表现手法:

“比”,相当于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作用是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使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所以“兴”往往是用与情感相关联的形象的东西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引发后面的真情实感。“比”和“兴”往往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比”往往先有感情,再拿实物作比喻。“兴”则先用实物,来触动作者、读者心中潜藏的情感,起到跳板的作用。

比如《诗经》里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韵味呢?“依依”寄托着出征的士兵对家乡、对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那“霏霏”曲折地反映了归来的士兵此刻的心情。离别经年,岁月不居,物是人非,千种辛酸、万般感慨,纷至沓来,不正像霏霏的雨雪吗?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了。那这是“比”。如果把前后两句调换位置,变成“杨柳依依,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那是什么?有没有“比”?有没有“兴”?是一个比兴结合的例子。

我们结合课后92页第二题。找出诗中的比兴句,分析它们的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也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也比喻婚姻生活的痛苦。这两处用桑叶由嫩绿、润泽到枯黄、凋落,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变为痛苦。这两句话同样也是“兴”。以桑树的盛衰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弱色衰,同时记述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句话同样也用了“兴”,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教训起兴下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吻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和教训。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形象更加鲜明,诗意更加浓郁。这几个句子都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用了“兴”。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的愁思却是无限的。同样的也是起兴下面的诗句,恋爱时的欢乐是无限美好,而被弃后的忧愁也是没完没了。这些都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3、语言积累:请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板书:

1、通假字:“蚩”chī通“媸”(氓之蚩蚩),“无”wú通“毋”(将子无怒)(无食桑葚),“于”xū通“吁”(于嗟鸠兮)(于嗟女兮)“说”tuō(犹可说也)(不可说也)“泮”pàn通“畔”(隰则有泮)

2、一词多义 其:代词,它,代指桑椹。(其叶沃若)

助词,形容词词头,没有实义。(其黄而陨)

代词,他的。(士贰其行)

代词,你。(不思其反)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无实义。(氓之蚩蚩)(桑之未落)

动词词尾,无实义。(静言思之)

3、古今异义:至于(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表示提另外的一件事的连词。(至于你那件事,我会尽快帮你打听。)

涕(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宴(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氓(氓之蚩蚩):古义:民。今义:流氓。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篇6

12、《诗经》二首 关雎

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目标

了解《诗经》。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检测

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对子互改、汇报检测结果)。

好逑(hǎo qíu)窈窕(yǎo tiǎo)芼(mào) 寤寐(wù mèi)

自学指导 小组合学(15分钟内完成) 。

1、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

6世纪的春秋时期,公305篇,也称《诗三百》,孔子将《诗三

百》奉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作经典,奉为“五

经”之一,才称为《诗经》,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

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起兴:又叫“兴”。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借其他事物表现要

说的事物。一般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联系课文,理解含义。

3、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前四句。

5、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6、读文,给课文分部分。

7、总结中心思想。

先组内展示,后师抽签小组展示。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联系课文,理解含义。

古今异义词

服: 古义:思念。 今义:衣服;衣裳。

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灰白;深绿色;苍茫。

阻: 古义:艰险。 今义:阻挡;阻碍。

多义词

在河之洲(的)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左右采之(动词,摘取)

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众多。)

活用词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为动词,亲近,做朋友。

琴瑟:名词活用为动词,弹琴鼓瑟。

钟鼓乐之 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钟鼓: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钟打鼓。

3、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

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

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

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

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

来取悦她。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前四句。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男子

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5、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对他动作的描写。“悠哉悠

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

平静,难以入眠,形象比怎地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深深思念之情。

6、读文,给课文分部分。

第一部分:直写男子的愿望,引出淑女是君子的理想对象的联想。

第二部分:写男子对姑娘的极度思念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写男子幻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7、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思念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痛苦和

幻想愿望实现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

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中心思想。

对子互背,汇报互背结果,师抽查。

背诵并默写全文。 对照课文写出翻译。

要求:独立完成、字体工整、书面整洁、按时上交。

 

课题

12、《诗经》二首 蒹葭

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

由景及情,景能使人幻想出很多的情感,今天我们通过蒹葭来分析。

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检测

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对子互改、汇报检测结果)。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u hui)晞(xī)湄(méi)坻(chí)

自学指导 小组合学(15分钟内完成)

1、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2、前四句是千古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的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有什么作用?

4、读文,给文章分部分。

5、读文,总结中心思想。

先组内展示,后师抽签小组展示。

结合课*释,翻译课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

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

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

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

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

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

水中洲。

2、前四句是千古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一烘托追求心上

人不得时悲凉惆怅的心情。

3、这首诗的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有什么作用?

既刻画出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又渲染了迷蒙、清冷的气氛烘托出

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4、读文,给文章分部分。

第一部分:即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在水的两岸,苦苦追

寻而不见的惆怅。

第二部分:用反复谭勇的方法,把主人公追求和事物的情绪推向高

潮。

第三部分:表现了“伊人”依然可望而不可即,渲染了主人公深沉

的相思之情。

5、总结中心思想。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将水乡清秋的

景物与凄婉、惆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营造了

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检测

背诵(第1、2、3、5小题)。

对子互背,汇报互背结果,师抽查。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对照课文写出翻译。

要求:独立完成、字体工整、书面整洁、按时上交。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篇7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宫阙(juè)

.参与(yù)

.B.琼楼玉宇(qiónɡ)

.失落(luò)

.C.一蓑烟雨(suō)

.空闲(kònɡ)

.D.萧瑟(sè)

.虔诚(qián)

.解析 A项“阙”应读què。答案 A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

B.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解析 D项,应为“异日/图将/好景”。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欢饮达旦

.B.不应有恨

.C.千里共婵娟

..D.已而遂晴

..答案 B 4.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6分)旦:天亮。恨:怨恨。婵娟:指月亮。已而:不久。()(6分)绮户(qǐ).浅薄(bó).吟啸(yín).道观(ɡuàn).料峭(qiào).恣意(zì).

不胜寒(shēnɡ).面颊(jiá).

()(6分)解析 B项“恨”应是“遗憾”的意思。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第1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解析 D项李煜是南唐后主,应属婉约词人。答案 D 5.名句填空。(2分)(1)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2)一蓑烟雨任平生

阅读与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清泉寺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谈谈它们的妙处。(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了清泉寺溪水潺潺,兰草刚刚发芽,松间沙路,一尘不染的景色。暮雨潇潇,杜鹃轻啼,一派诗情画意,优美,洁净,荡涤心灵。抒写了作者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2)兰芽溪水,沙路无泥,潇潇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词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第2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词句则是“________________”。(6分)(2)请结合全词,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2分)

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为布衣。③菡萏:荷花。④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的官爵。

(1)“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7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

(2)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

第3页(共4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③②①

第4页(共4页)

上一篇:结合蛋白质互作与基因表达谱信息大范围预测蛋白质的精细功能下一篇:实习总结实习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