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的原文和翻译

2024-06-06

周处的原文和翻译(通用10篇)

周处的原文和翻译 篇1

周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jì】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āng】邪【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本文角色简介

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义兴)人。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字词解释

1.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2.为……所:被……认为。

3.患:认为是祸害。后文的是担心的意思。

4.又:另外

5.并:一起。

6.暴犯:侵害。

7.三横(hèng):三害。横:祸害。

8,尤剧:更加厉害。

9 .或说(shùi):有的人劝说。或:有的人

10.冀:希望

11.蛟或浮或没:或,有时。

12.始:才

13.为:当作

14.更:轮番。

15.改励:改过自勉。

16.蹉跎(cuō tuó):年岁已大。

17.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8.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19.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0.患:祸害。

21.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22.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3.朝闻夕死: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24.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25.皆:都。

26.彰:显露。

27.竟:最终。

28.朝:在早上

29.夕:在晚上

30.没:沉没

31.谓:认为

32.俱:一起

译文: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斗,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犯百姓。义兴人把他们称为三害,而周处更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猛虎斩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就杀死了白额虎,又下河斩杀蛟。蛟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下,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交替着互相庆祝。周处最后杀死了蛟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在互相庆祝,才知道乡里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意思。于是到吴地去找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只看见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年岁已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如果能立下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竹石翻译和原文 篇2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论修身》原文和翻译 篇3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文】

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残害道德的人。”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担忧惧怕呢?”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孔子的学生)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罢了。”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讨厌他们,我也讨厌他们。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看不起他们,我也看不起他们。”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车没有輗(连接车辕与架牛横木的部件),马车没有軏(连接车辕与架马横木的部件)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宋玉《风赋》原文和翻译 篇4

原文: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译文: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览,宋玉、景差随侍。

有风飒飒吹来,楚襄王便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爽快啊!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么?”宋玉回答说:“这只是大王您一个人独自享有的风罢了,平民百姓哪里能与大王共同享有它呢?”

《买油翁》翻译和原文 篇5

《买油翁》是欧阳修所写的,如果大家想要了解这篇课文的翻译内容,不妨参考下面的原文和注释!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立:站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凑足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ó):舀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

覆:覆盖。

徐:缓缓地。

杓(sháo):同“勺”,勺子。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唯:只,不过。

遣:打发 。

遣之:打发。

湿;沾湿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庄子·天地》的原文和翻译 篇6

原文: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选自《庄子·天地》

译文:

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面起怒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以矜夸来超群出众,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

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顿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子贡说:“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知道还会有刚才碰上的那样的人。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到,办事要寻求可行,功业要寻求成就。用的力气要少,获得的功效要多,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却竟然不是这样。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形体才健全,形体健全的人精神才饱满。精神饱满方才是圣人之道。这样的人他们寄托形骸于世间,悠游自在而不知所往,淳和真朴,功利机巧必定不会放在他们这种人的心上。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

卖炭翁原文和翻译 篇7

整体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三峡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篇8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注释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木兰诗原文和翻译赏析 篇9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姊(zǐ):姐姐。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侯方域《悯獐》原文和翻译 篇10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氏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侵假:逐渐。④翁翁:和睦的样子。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后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而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上一篇:《假文盲》漫画优秀作文750字下一篇: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