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诗词(精选12篇)
三年级诗词 篇1
三年级
【古诗词必背篇目】
九日 雨 晴 王勃 王 驾 九日重阳节,雨前初见花间蕊,开门有菊花。雨后全无叶底花。不知来送酒,蜂蝶纷纷过墙去,若个是陶家。却疑春色在邻家
——《同步阅读》 ——《爱经典》
孟子 赠花卿
杜甫
富贵不能淫,锦城丝管日纷纷,贫贱不能移。半入江风半入云。
威武不能屈: 此曲只应天上有,此之谓大丈夫。人间能得几回闻? ——《传统文化》35页《孟子》第一自然段 ——《爱经典》
浪淘沙(其六)黄鹤楼
刘禹锡
崔颢
莫道谗言如浪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黄鹤楼。莫言迁客似沙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千淘万漉虽辛苦,晴川历历汉阳 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吹尽狂沙始到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爱经典》 ——《主题丛书》,【主题丛书必背段落】
站在光明顶上向四周望去,一片白茫茫的,那便是云海,白云像波涛一样不停地翻滚。一会儿把远处的山峰给盖住了,一会儿又退下去了,山峰又露出了尖尖的山顶。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云朵上,云海又变成了五彩的了。一会儿云朵又变成了白玉般的绸带,缠在远处的山腰上,真是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看着,看着,我仿佛到了天庭,自己也仿佛变成了一个小仙子在天上漫步神游。我正如痴如醉地体验着神仙的感觉,这时耳边传来一阵欢呼声:“看,飞来石!”
——《五彩的童年》中35页的《黄山游记》第三自然段
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
——《五彩的童年》中《童年》(节选)87页第6自然段
蜻蜓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嗬,在跳舞呢,看!”
——《五彩的童年》中《陶行知先生和蜻蜓》的最后一自然段(155页)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旖旎的风光》中《废墟的召唤》第十自然段(135页)
【课本必背篇目】
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三自然段(3页)
语文园地一《小儿垂钓》(15页)
第9课《古诗两首》 第11课《秋天的雨》全文
第13课《花钟》第一自然段(52页)第19课《赵州桥》第三自然段(75页)第21课《古诗两首》
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四自然段(87页、88页)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三、四、五自然段(91、92页)
三年级诗词 篇2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诗词三句半 篇3
张晨初艺术空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有毒。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化作商品房。(转)
笋生瘠土仍怀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塑化酒!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没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酸雨!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掐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股指!
安娜西下:鸡唱天下白,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总会!
秦廷相: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唉!要拆。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草!去三亚。
八千里路云和月_萧萧雨歇:山外青山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撞车。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死的不多。
蔡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四海无闲田,征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禽流。
老金的坎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有雾。
特立独行的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KTV!
江之南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步步惊心!
致知HK: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删帖。
付明海2011: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挖板蓝根!
金属之心:關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H7N9。
河洛伊雅士: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豆腐渣。
poiu09878: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买不起房!
掌上童话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试题 篇4
班级 姓名
一.名句联句。
1、儿童相见不相识,( )。
2、白发三千丈,( )。
3、( ),早有蜻蜓立上头。
4、(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接天莲叶无穷碧,( )。
6、( ),欲饮琵琶马上催。
9、( ),孤帆一片日边来。
10、( ),只是近黄昏。
12、野旷天低树,( )。
13、( ),明月何时照我还。
14、日出江花红胜火,( )。
15、停车坐爱枫林晚,( )。
二.按古诗内容填空。
1.在《登鹳鹤楼》、《江上渔者》、《望庐山瀑布》、《塞下曲》这五首诗中,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句是( )。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 )。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诗句是( )。形容“箭法高超”的诗句是( )。
2.新春佳节,一派喜庆的气氛,人们也异常喜悦,用各种方法来喜迎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如燃放鞭炮等,正如( )所写的《 》:的爆竹身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3.西湖美景闻名天下,下阵雨时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景色。北宋诗人苏轼就曾写下诗句( , 。) ( , 。)
三.请把左右两部分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野旷天低树 苏轼 《竹里馆》
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明月来相照 王维 《宿建德江》
桃花潭水深千尺 刘禹锡 《赠汪伦》
报得三春晖 孟郊 《游子吟》
京口瓜洲一水间 王安石 《泊船瓜洲》
同到牵牛织女家 王昌龄 《浪淘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孟浩然 《出塞》
迟日江山雨,春风花草香。 夏季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季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冬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季
诗 仙 杜 甫
诗 圣 李 白
诗 鬼 孟浩然
山水诗人 李 贺
边塞诗人 王昌龄
四.古往今来,咏月的.诗句真是多得数不胜数,有不少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你能根据上下文,写出有关诗句吗?
1.,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2.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3、,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4、京口瓜洲一水间,。
春风又绿江南岸, 。
5、,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
6、,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五、按要求写诗句。(各写一句)(20分)
1、写春景的:
2、写夏景的:
3、写秋景的:
4、写冬景的:
5、写梅花的:
6、写爱国的: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7、写思乡的: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8、写送别的: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9、写友情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0、长江的: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黄河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2、写庐山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附加题(如果答完了上面的题,还有时间的话,就请你完成这些练习)
(一) 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二)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杏出墙来。
2?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4?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三)古诗动物园:(填动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2?江上往来人,但爱美。
3?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4?两岸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欲上时。
8?牧童骑,歌声振林樾。
1、积累题。请将古诗词补充完整。(10分)
①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②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登鹳鹊楼》) ③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④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⑤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⑥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史弟》)
⑦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望天门山》) ⑧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⑨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 篇5
泊(bó pō)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án)
欲作家书意万重(zhòng chóng) 钟山只隔数重山(shǔ shù)
二 我能在带点字词的正确意义下标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春风又绿江南岸: A 长江 B 江河
行人临发又开封: A 捎信的人 B 走路的人
故园无此声: A 老的,旧的,过去的 B 本来,原来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A 书本 B 信
三 我会填。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①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②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①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② 春风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四 我认真地读了诗句,所以我会填。
1.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仅是指绿色的意思,还指 。
2.“行人临发又开封”说明 。
3.我知道《长相思》是一首 ,而不是诗。
三年级诗词 篇6
古典诗歌的形式, 发展至唐代已近乎完备, 艺术水平也达到顶峰。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佳作如云, 名家辈出, 超过了唐代之前历史上出现的诗人总和。其中更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名扬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各异, 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政治动态, 也包括劳动生活、社会风习, 直到个人感受, 都被诗人们信手拈来, 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 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 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 而许多伟大的作品, 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同时, 唐代诗人也善于推陈出新, 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 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了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 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虽然唐朝以后依然出现很多的好诗, 但后来诗人写诗, 无不视唐诗为圭臬, 奉唐人为典范, 后世的封建王朝也始终无法复制唐代诗歌的辉煌。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 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唐以后宋元明清诗, 统称为唐诗, 是笔者理由之一。当然此唐诗, 不是指唐朝一代的诗, 是广义上的唐诗, 指唐及唐至清各个朝代的诗。
宋至清各代诗歌, 笔者仅举钱仲联先生一人对清代诗歌的评价:清代诗歌是学古而非摹古, 后期超越了学古而从事革新。所谓穷则变, 变则通, “望今制奇, 参古定法” (《文心雕龙》) , 清诗适应此规律。在二百六十多年社会现实的土壤上, 开出了超明越元, 抗衡唐宋的新局面。是笔者将清诗统称为唐诗的理由。实际上元、明两代也不乏唐诗一样杰出的诗歌作品。
词作为一个晚近出现的文体, 萌芽于唐代, 成长于五代, 至两宋始成熟结实, 完成其生命周期, 唐宋词之间血脉贯通, 故历来选词者并不把唐词、宋词划然分开, 大多唐宋兼收, 若《花庵词选》、《草堂诗馀》之类。词亦称之为诗余, 词亦是诗也。唐词也被收进了《全唐诗》。笔者将词特别是宋词统称为唐诗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唐词、宋词不划然分开, 唐诗、宋诗也有此种现象, 《千家诗》能够成为明清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诗入门选集, 有其必然性。所选诗大都为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或非名家的佳作, 脍炙人口, 耐人玩味。此又证明笔者将唐宋诗统称为唐诗, 或有些许道理的吧。
再则,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两朵并蒂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开拓唐诗、宋词这两块瑰丽珍宝的精髓与魅力, 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一首首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唐诗, 一阕阕缠绵婉约、慷慨激昂的宋词, 千百年来, 一代代人读后无不为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意境所打动。宋词艺术成就媲美于唐诗。
事实上, 宋朝以后, 在金、元、明、清各代文学中, 词都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嗣响着宋人而且各具面目,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风貌。唐以后的元明清词作难道还够不可上冠名为唐诗吗?
况且, 元明清的诗人、词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当他们的作品被誉为唐诗、唐词一样的高水平时, 都会异常开心和引以为豪。
五代、宋、金、元、明、清诗词也可以统统称之为唐诗, 有何不可?有何不妥?一千多年来, 单从诗、词的形式上说是传承有序的, 并且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一个唐诗系列, 因此, 创立一个全新的、广义上的“唐诗”一词不无意义 (关于它的意义, 笔者将进一步予以讨论) , 不能说是笔者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 也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 供各位专家、读者参考。不同意笔者意见的, 可提出批评, 只要说得对, 笔者没有理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说法的。
笔者倘若要写宋词方面的学习体会, 将冠名于唐诗而说宋词, 不亦宜乎?
摘要:古典诗歌发展至唐代, 形式已相当完备, 艺术水平也已达到诗歌史上的顶峰, 而唐代的词作亦可认为是中国词史上的杰作。词也称之为诗余, 词亦是诗。唐以后的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优秀诗词跟唐代诗词也可以抗衡。人们常以“唐诗宋词”、“唐宋诗词”并提, 有的还把它们编在同一本书中, 不将唐宋作品划然分开, 宋以后的元明清诗词好像也有这种现象。况且,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诗人、词人无不为自己的作品被人称赞为唐诗唐词时而感到无比开心与自豪。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宋元明清的诗 (包括词) 统称为唐诗, 因此本文作了初步论述, 有不当的地方, 还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导。
关键词:唐宋元明清诗词,统称,唐诗,理由充分
参考文献
[1]墨香斋译评.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
[2]钱仲联编选.明清诗精选[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2.
[3]吕明涛, 谷学彝编注.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4]潘江校注.千家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
[5]郭漫选编.唐诗宋词三百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1.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三) 篇7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②。
【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天台山是东南名山,赤城为其山峰名,山石呈赤色;标,山顶。
1.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一联。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 “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 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 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时写下的。
1. 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意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一、二、三年级必背古诗词 篇8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静夜思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画鸡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身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6.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禾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7.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1.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2.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3.古朗月行 [唐]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14.绝句 唐]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6.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7.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小学二年级必背古诗
1.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堕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6.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8.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0.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1.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12.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3. 画鸡 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14.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15. 绝句 宋 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沽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16.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7. 咏风 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18.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9. 早梅 宋 道源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20.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人生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1. 夜宿山寺 唐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22.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3. 塞下曲 唐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24. 陶者 宋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25. 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26.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27. 庐山瀑布 唐 徐凝
虚空落泉干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28. 宿甘露寺僧舍 宋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29. 渔家 清 郑燮
买的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30. 水亭二首其一 宋 陆游 水亭不受俗尘侵,葛帐筠床弄素琴。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蜒点绿荷心。31. 题君山 唐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32. 村晚 唐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3. 山中 唐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34. 寄王琳 北宋 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35. 江村夜泊 唐 项 斯 日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36. 碛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圈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37.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8.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9. 晓日 唐 韩 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鸟上碧空。40. 重别周尚书 北朝 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41.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42. 山雨 元 偰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不知溪水涨,只觉钓船高。43.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自石出,天寒红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44.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45. 夜立阶下 清 袁枚。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46.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47. 桂花 宋 何应龙
一树婆娑月里栽,是谁移种下天来。金英恰似清宵月,一夜圆时一度开。48. 有约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49. 麦田 宋 杨万里
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50.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51. 条山苍 唐 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52. 弹琴 唐 刘长卿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色自爱,今人多不弹。
三年级必背古诗
1.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7.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0.悯农(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11.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3.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水 半夜鲤鱼来上滩 1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5.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6.花影 【宋】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17.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9.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20.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21.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22.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2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24.江畔独步寻花(其一)【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5.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26.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7.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28.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9.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30.秋日 【宋】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31.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3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狗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3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晚春田园杂兴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4.题郑防画夹 【宋】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35.洁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6.清明 【宋】王禹偶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37.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38.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沙 39.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40.塞上曲 【唐】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41.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42.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43.菊花 【宋】元贞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4.回乡偶书 【唐】贺之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45.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但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46.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催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4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4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49.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50.芭蕉 【宋】杨万里
骨相玲珑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不凉 51.稻田 【唐】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2.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3.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55.秋夕 【唐】杜牧
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9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望 洞 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忆 江 南 1.课文简说。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的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初中古诗词“三阶段”教学法尝试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欣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51-01
欣赏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七——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收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难道这么优美典雅的作品就只让学生读读、背背吗?
笔者认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 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欣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陌生——了解——喜爱,从而步入诗歌这个神圣的文学殿堂,加大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文学者常说“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笔者不揣浅陋,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准备阶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品灿若星辰,因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接触甚少。为了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七年级时,笔者就组织开展“古诗词摘抄”活动。起初由学生自由摘抄在课外接触到的诗词,每月交流一次,教师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在班上张贴,并对优秀摘抄者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接着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背诵至少一首诗词(在张贴出来的优秀作品中挑选)。再接下来进行分类摘抄。例如,要求学生按季节,分别摘抄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按作品描写的景物,分别摘抄描写风、雨、雪、月、花等景物的诗词;按诗词的内容,分别摘抄描写送别、思乡、爱国情怀、爱情、亲情等的诗词。一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古人云:“厚积薄发。”个别学生还能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诗词。在本学期的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题目是:当你在困难中得到了父母的尽力帮助,你会怎样对父母说出你的感激之情呢?同学们正在议论的时候,班上的“小才子”梁铸安同学冲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父母爱我情。”这化用了李白《赠汪伦》的诗句,既精练典雅,又切题切情,答得相当不错。
二、感性认识阶段
笔者借用了读大学时古典文学教师的做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次由一位同学上台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要讲出诗词的大意,或借助想象和联想,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使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对古典诗词已有了一些兴趣,而且手头上有很多材料,所以都跃跃欲试。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缺少了评析的常识和经验。于是笔者适当地作了指导,提示可从诗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分析,特别要关注个别词语的应用效果。同学们表述的语言虽然有点稚嫩,但他们的参与热情鼓舞了笔者。—部分同学主动查阅了一些与诗词赏析有关的书和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同学都能感性地捕捉到诗词的文眼。
三、合作、探究、自主鉴赏阶段
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教材中的诗词由同学们来评析。评析的方式是由若干名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在课外搜集有關资料。往往是一位同学侧重从内容上作分析,另一位同学则从艺术特色入手,其他组员或介绍背景材料,或简介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互相合作,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湖·薄雾浓云愁永昼》时,笔者就安排班上的学习小组成员负责评析。先由A同学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接着由B同学简介写作背景,再由C同学讲解词的内容,最后由D同学负责评析词的艺术手法,重点对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进行了赏析。E同学还通过对《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等词作一番比较,解读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当然,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作补充发言,也可质疑。当理解有分岐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取得共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做法,笔者认为非常难得。两年下来,这一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在语言、语态,甚至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用语准确、语言流畅、表意清晰,神态大方,少数人见解独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而且大多同学都敢且都能上台来当小老师,学习能力和鉴赏水平都大大提高。
低年级古诗词的朗读教学 篇11
一、读, 感知诗意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短小简单, 通俗易懂的, 为此, 笔者提出“四读古诗”的教学方法。一读准, 就是句读分明。学生借助于拼音和字典, 逐字逐句把古诗读正确、读完整, 对于一些生僻字, 教师要及时指导, 帮助学生迅速读准。二读正, 就是要字正腔圆。教师要进行切合诗意的范读, 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再通过检查个别朗读, 纠正学生读得有问题的地方。三读懂, 就是要弄懂大意。可以变换多种朗读形式,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 悟出朗读方法, 学到朗读技能, 领悟诗词大意, 力争熟读成诵。如, 在教学《江南好》时, 我在黑板上贴出课文挂图, 问学生:“你觉得江南美吗?美在哪里?看着图, 再读一读诗句, 想一想。”学生一边欣赏教学挂图, 一边读着诗句, 一边思考, 当我再问学生:“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也可以用诗句来说。”学生就能够有感而发。在说到江边的花, 江中的水时, 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颜色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景物, 在描述中, 他们对诗句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四读境, 就是领悟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 再次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学生又一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红胜火”“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
二、读, 感受诗韵
低年级的古诗词, 都具有音形意俱佳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了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情趣, 我指导学生想象古人写诗的情景, 读出每首诗独特的情感。如, 指导朗读《静夜思》这首诗时, 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使学生明白:读好《静夜思》, 关键在“思念”二字。怎样才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古代大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出来呢?这时, 教师的范读就要字字珠玑, 通过语音的轻重缓急, 句式的长短跳跃, 情绪的喜怒哀乐, 语气的赞叹诘问……把诗句这种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的意味表达到位。接着, 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带着理解自由读, 在老师富有意味的范读的感染下, 不由自主地跟着念起来。见此情景, 我让学生全体起立, 模仿课文插图中诗人的样子, 自由读, 男女生读, 小组赛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 学生调动生活积累,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诗人产生共鸣, 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 更加感受了诗歌和谐的韵律美, 把学习的热情引到了最高境界, 达到有感情背诵古诗的目的。
三、读, 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阅读, 还要注重从课内走向课外, 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建立班级书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一部分适合儿童口味的含有古诗词的图书充实班级书橱, 其次是动员学生每人自带3本含有古诗词的图书, 暂时存放到班级书橱, 并要求他们把自带的图书每月更换一次, 再轮流交换阅读, 选一个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每天利用中午到校一刻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古典气息, 张贴一些古诗词形式的名人名言, 像“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如此, 多重文化环境的共同熏陶, 学生就会由好奇、向往而产生古典诗词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三年级诗词 篇12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渎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2.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对于王安石,你了解多少呢?
1.简介诗人
指名介绍王安石,教师适当补充,特别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本诗中作何解释?(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请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1.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3)说说古诗大致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几个字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诗中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6)谁能把整首诗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 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设计
1.推敲文字(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题
1.板书“秋”,一个“秋”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古人在造“秋”字时,把“秋”字画成了一个小虫子。当秋风吹起,落叶纷飞,秋虫便在草丛里悲鸣,它的叫声,在遍地黄叶,百草凋零的秋色里显得格外凄凉。所以,“秋”字包含了凄凉和悲哀的情绪。正因为这样,历代的文人经常借秋天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伤感凄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板书:思)
2.读题,该怎么读,指名读
“思”读得长一点,带点幽怨和淡淡的忧愁,思念长长,不可短。
(二)读诗,知诗
1.读通诗句,正音“重”,理解为:堆积,一层压着一层,表示很多。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3.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4.小结:是啊,一封小小的家书,承载了诗人对家乡多少的牵挂啊!
(三)品诗,悟诗
1.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品味诗情
(此一环节以“见秋风”开始为好。如果学生先找到“又开封”等,则可让学生将重点词语全部找出再依次品味。)
A 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1)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先说“见秋风”。)
(2)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4)课件:张籍简介
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5)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唤吗?„„
(6)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写家书。)
(7)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8)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板书!)(9)张籍在写下这“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10)就请你读一二两句,读出张籍的悲伤; 就请你读,读出张籍的忧愁;
那就请你用朗读表达出张籍的思念;
朗读指导:联系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注意速度、词气、表情„„)
B 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说不尽”“又开封”。)
(2)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3)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4)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5)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6)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7)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8)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 3.主题升华
(1)捎信人带着信走了,他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走了什么?怪不得孟郊有诗云: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出示)
(2)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不禁吟诵起:洛阳城里见秋风--------(3)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齐读(配乐)
(4)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再读(配乐)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
(4)家,永远的向往 刘和刚的《牵挂》
小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魂牵梦萦,家乡的亲人总让游子牵肠挂肚!同学们,也许今天的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种感觉。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就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家思亲的美好情感珍藏在心中吧!
(五)作业设计
1.找一找现代游子的例子及相关的文章。2.将《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匆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 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系祖国
【三年级诗词】推荐阅读:
三年级古诗词复习08-17
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07-0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09-01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3_古诗词三首10-13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27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苏教版10-16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08-14
七年级下诗词08-27
七年级上册诗词复习07-15
诗词八年级满分作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