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2025-01-15

医疗社会调查报告(共8篇)

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医疗状况和社会保险的调查报告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建立这项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疗体系改革和推进卫生事业的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实施城镇居民基本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居民待遇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也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居民的医疗现状,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政策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而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镇江市学府路恒美家园社区的问卷调查,探讨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二、调查时间:

2014年4月20日

三、调查地点:

临海

四、调查内容:

(一)、居民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收费太高

因为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很少,贫困家庭多,对我市的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承受不了;

(二)、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惠不大

非住院治疗不予报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现在的医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也是影响参保率不高的原因;

(三)、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

认为缴费不累计,不顺延,怕交了费不享受吃亏,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和共济性的双重作用;

(四)、定点医疗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

对参加医疗保险患者,就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参保者觉得不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补助,反而还多花了许多冤枉钱,得不偿失。

(五)、政府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严重缺乏 在对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的宣传的调查中。呈现出一个严峻的事实。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被调查人员表示没有从单位或社会获得过医疗保险方面知识的宣传及知识的普及。但被问及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问题时,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员基本不了解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知政府相关部门在医疗保险方面的宣传力度上有待机一步提高。另外,有百分之十六的人反映相关部门是通过传单来宣传的,百分之九的人表示是通过口头宣传的。很多人反映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宣传。宣传效果也不是很好。

(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滞后

患者的负担仍然偏重。医保的“三大目录”范围太小,且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时调整,致使一些正常的医药、疾病、诊疗手段没有纳入医保范围,患者住院个人自付比例仍然过大,医保基金结余较多,没能充分发挥基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患者就近就医、小病在社区医院就医的政策引导作用还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慢性病购药点设置较少,慢性病患者享受不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市直和城区大病医疗保险收费和报销比例偏低,增加了大病患者的负担,使有些大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

(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队伍力量不足

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有待提档升级。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工程的全面展开,医保管理部门工作量成倍增加,人员编制显得不足,有些工作处在忙于应付状态;“金保工程”还未上马,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传递没能实现网络化,广大职工患者享受优质高效的医保医疗服务尚有差距;城镇职工,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扩面核定工作有待加强,应保尽保、广覆盖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

五、调查结论

医疗体制改革还要靠政府,政府、医院与社会非营利医院要成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以此来体现公共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政府大包大揽的想象得到改善,使百姓享到了实惠,使它情系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为他们行善事,谋福利。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已显著成效,人们也从中受到益处,使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更加稳定的前进。医改坚持三个原则不变:一是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外国模式;二是坚持公共事业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医疗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加大投入维护居民的健康权。目前医改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相信在国家调控,政府的努力下,医改的道路越走越宽。人们的利益得到保护,健康更加有保证。

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现况研究, 对郴州市城区57家诊所、10家医务室、22家门诊部、15家卫生室进行了调查。其中, 营利性医疗机构61家,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43家;调查医生105名, 其中, 男性48名, 女性57名;执业医师99名, 执业助理医师6名;初级职称46名, 中级职称44名, 高级职称8名, 无职称7名;内科76名, 妇产科17名, 中西医结合5名, 其他7名。

1.2 方法

随机抽取每位医生开具的30张处方, 调查其处方书写及用药情况, 按照卫生部2007年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对每张处方进行评判。剔除纯中药处方11张, 实际调查处方3139张。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样本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 采用方差分析。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处方开具

3 139张处方中按照卫生部统一规定的处方标准和处方书写规则开具的处方为49张, 合格率为1.56%。各项目的合格率见表1。

2.2 处方用药

调查57家诊所处方1 708张、10家医务室处方296张、22家门诊部处方685张、15家卫生室处方450张, 每张处方最少用药1种, 最多用药14种, 平均用药4.09种。单张处方用药超过5种的处方占20.2%。不同医疗机构用药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6.88, P<0.01) 。92.3%的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 其中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五联的使用率分别为37.7%、42.2%、10.7%、1.2%及0.4%, 抗菌药平均使用种数为1.61, 不同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2.418, P<0.001) 。见表2。

2.3 注射剂使用

3 139张处方共开具药品12 835种。其中, 注射剂10966种, 注射剂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5.4%。不同医疗机构注射剂使用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060, P<0.001) 。见表3。

3 讨论

处方是医疗服务中医生为患者开具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处方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是否安全有效。同时, 处方也体现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1]。为规范处方开具, 促进患者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卫生部于2007年发布了新的《处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并从当年5月1日起施行。从本次调查来看, 处方书写的合格率只有1.56%, 与曹学松、欧阳波[2]等在一家医疗机构所做的调查差距较大, 表明绝大多数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并未按照《办法》规定开具处方。主要表现在处方格式不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患者性别、年龄及门诊号等前记内容填写不完整, 未注明临床诊断, 不使用中文通用名称开具药品, 处方空白处未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等。多数医师对处方书写缺乏规范培训, 对处方的重要性及《办法》的法律地位认识不足, 依旧凭经验和习惯开具处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全行业监督管理, 组织医师进行专门培训, 严格落实《处方管理办法》, 以实施《办法》为契机, 全面提高医疗机构的处方管理水平, 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在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 能够治疗疾病, 恢复健康。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相对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一是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大, 有时会带来严重的, 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统计资料表明, 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 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使用0~5种,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 使用10~15种, 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8%[3]。

本次调查发现, 社会医疗机构每张处方平均用药4.09种, 基本符合《办法》规定。但超过《办法》规定单张用药品种上限的处方占调查总数的20.2%, 最多一张处方用药14种。表明滥用药物的情况还在部分医疗机构中存在。另外,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随意使用抗菌药物也极为普遍,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调查总数的92.3%, 多达54.5%的处方联合运用了抗菌药物;过度采用静脉滴注治疗患者, 注射剂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5.59%。

这些药品使用的不安全行为极大地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建议加强对医生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教育,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 应该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医生应严格掌握药物指征, 一定要对症下药, 并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剂型与给药途径, 纠正“逢病打点滴”的错误方法, 切忌滥用药物, 真正做到安全、合理及有效用药, 使患者在最小的风险下, 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

摘要:目的 了解社会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处方开具情况, 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郴州市城区104家社会医疗机构105名门诊医生开具的3139张处方, 调查其处方书写及用药情况。结果 社会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处方书写合格率为1.56%;每张处方平均用药4.09种, 单张处方用药超过5种的处方占20.2%;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2.3%;注射剂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5.4%。结论 社会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处方书写和用药存在较多问题, 应加强监督管理, 及时纠正不合理行为, 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处方,药品,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CAO XS.Unqualified prescriptions analysis[J].China Medical Herald, 2007, 4 (8) :116.Chinese

[2]OUYANG B, JIANG HX.Quality analysis on handwriting and drug use of 4590 prescriptions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J].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15 (1) :185-186.Chinese

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探讨 篇3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探讨

医疗保险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此建设医疗保险行业的工作是明智且必要的。近年来,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数量愈来愈多,为医疗保险行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衔接与耦合能够有效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在保险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促进医疗保险行业的长足进步。

一、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概述

商业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分,其是一种由保险公司推出,个人以及单位自愿参保的保险业务。商业性医疗保险是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消费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后,在遇到诸如癌症等重大疾病时能够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方式除了传统的代理人投保、银行投保外还有网上投保。网上投保具有极高的便利性,能够为投保人省去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投保者还能通过保险公司官网便捷地了解医疗保险业务信息[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内主要的医疗保险形式,这是一种由国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保障疾病患者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国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以及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为了确保每一个人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险的优惠,早在201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便下发了相关的文件,规定无固定工作的人员在投保社会医疗保险时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二、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区别

(一)保险范围有所不同

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范围比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险范围更广。商业医疗保险只对一种或者几种疾病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而社会医疗保险不仅承保重大疾病,同时也能对发烧感冒等小病作出保险。

(二)性质有所不同

商业保险是由企业推出的业务,因此商业性医疗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并且不具备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是由政府推出的强制性服务,社会医疗保险是一项公益福利事业,不具备盈利性特征。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单位中工作并满足相关保险要求的人员必须要参加社会医疗保险[2]。

(三)收费方式有所不同

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险费用完全由投保人自行承担,消费者购买大额保险则需要缴纳大笔的费用。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可以由政府、用人单位以及个人三方面承担,对个人造成的经济负担相对较小。

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衔接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投保者的保险需求

客观上讲,社会医疗保险业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新时期人们各式各样的保险需求。如果能够促使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达成有效衔接,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投保者的其他保险需求,如此可以促使更多的人购买医疗保险,从而实现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便利与优惠的目的。

当前商业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存在着较多困难,其中主要是商业医疗保险规模较小,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认可度不高,导致许多情况下医疗保险只是刺激消费者购买其他种类保险的附加险种而已。鉴于以上情况,各大保险公司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扩大商业医疗保险规模,从而实现激发消费者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欲望的目的。

(二)有利于给投保人提供更多层的保障

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衔接,能够实现为投保人设立多层次保障的目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通常设有投保金额封顶线,某种意义上消退了保险人的投保热情。如果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融合商业医疗保险,则可以有效地突破社会医疗保险封顶线的限制,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投保人的保险需求[3]。

四、商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应如何合作

(一)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的定位

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益处颇多,在两种保险制度有效衔接融合后,服务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服务范围将显著扩大,因此,必须要明确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定位。经验表明,如果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界限不清晰,则极有可能造成管理信息安全系数低、审核效率与质量差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会破坏公权机构与市场的关系,甚至引起市场与政府的摩擦。

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都具备“复合型”的特征,即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存。通过借鉴各国的医疗保险改革经验,认为为了明确两种保险制度的合作的定位,政府必须要避免在管理医疗保险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一手包办”的行为,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利益诉求。除此之外,政府需要下发有关文件以发挥市场调节的优势,充分尊重市场的选择。政府统筹集中领导医疗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力求做到“保基本,重实效”,在确定医疗保险总的战略目标后,剩下工作交给市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能动性。

基本医疗保障具有社会公益性,因此严格上讲不得完全由市场负责运作管理,否则极有可能使得保险业务成为个人或者社会团体的敛财工具。不过,某些时候,政府经办机构的经办能力可能出现短时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部分保险项目交由保险公司运作管理,政府负责监督。政府与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协议的形式达成一致的合作诉求。为了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保险业务的管理,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性政策或者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并健全有关的约束性法律。

(二)商业公司如何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

企业如何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是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无法撼动也不容撼动,商业公司参与社会保险管理首先不得影响政府的主体地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工作是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的质量,而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大病医疗保险由于资金投入高等原因的影响,普及效率较低、实际管理质量存在着缺陷。所以,建议在重大疾病保险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样做有诸多好处,其一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工作,其二能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利用自身可用资源来做好保险管理工作[4]。

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结算以及单据审核等事务工作量较大,所以建议政府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合格的商业保险公司来管理基本医疗保险业务,在此情形下,政府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各类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的征收,资金管理工作交由人才资源丰富的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从而实现“管办分离”的目的。

五、结语

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体系融合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此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激励性政策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保险管理工作之中,商业保险公司需要扩充高素质人才的储备量,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医疗保险行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丽,叶子轶.论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及衔接[J].特区经济.2013(12).

[2]董明媛,赵奕钧.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

[3]许荣,张迪,吉学.新农合对农户商业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研究[J].保险研究.2013(03).

[4]陆铭,冷明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篇4

最近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一点时间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 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 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 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中山市社会医疗保障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中山市探索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始于1999年,在全省仅晚于深圳和珠海。当时公在企业体制弊端渐现,许多收入较低的公有企业几年才给员工报销一次医药费,乱报销、乱收费、乱开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大多数市民高呼看不起病。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山正式实施酝酿已久的社会医疗保险。本文将对我市医疗保障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

10多年间,中山医疗保险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的,率先将机关事业及原国有企业职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中,建立了函括门诊和住院的综合医疗保险;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主要针对众多民营企业职工,在当时,如果对民营企业的员工完全按综合医疗保险收费,一个月就要为一个员工支付近100元,如此庞大的支出企业显然无法负担。所以,就推出了针对民营企业设立的以保住院保大病为主的住院医疗保险,工人无需交钱,企业每月缴交16元,平均报销额度达50%以上;在将民营企业职工纳入医保体系后,从2006年开始,中山在医保体制上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推行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次将游离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外的中山户籍城乡居民纳入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内,2008年底,就实现了医疗保险政策覆盖全体居民的目标。可以这么说,中山市民从摇篮/

5到坟墓,医保制度基本都覆盖了。

二、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感受社会基层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落实情况,听取居民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意见。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时间:2011年9月15-23日。

2.调查对象:本人居住地周边地区内40户居民。

3.调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

4.调查步骤:

1)确定社会调查的选题,安排调查日程、步骤,设置问卷和访问的具体问题。

2)按照日程对40户居民进行逐户访问与问卷调查,认真做好访问记录并收集调查表。

3)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资料,对本次调查的结果做最后结论。

四、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计划对40户居民进行,由于各种原因,实际调查住户37户,共覆盖人数123人;参与社会医疗保险114人,其中未成年人35人,占参保人数的30.7%,成年人79人,占参保人数的69.3%。

在参保的城镇居民中,56%的居民认为制度好,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3%的居民表示满意,总体感到满意的居民总共占

79%;在参保的居民中,56%是因对家庭有所保障而参保,30%的居民是因为政府宣传、社区动员而参保,10.5%的居民是因为亲友介绍而参保,其他原因参保占3.5%。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居民在思想上对这一政策持赞成态度,认为它是一项对家庭及个人有保障的好政策。

在“您认为社会医疗保险能否解决因病造成的家庭困难?”这项调查内容中,有20%的居民认为很有帮助,有72%选择“有所帮助”,只有8%选择“不能”。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居民都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对因病返贫这个问题很有帮助,这又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该政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另外,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关于“您是否了解现时社会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和报销办法?”这一问题上,有47%的居民表示了解,有20%的居民表示“基本了解”,但有33%选择“不太了解”。这说明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缴费宣传和报销说明方面力度还不足,尤其是一些以单位、社区统一参保的居民,一般对这些内容都不了解,而灵活就业人员的了解程度反而更高。我采访到这样一些参保例子:陈阿姨家的儿子因为肺炎入院,总的住院费用是3000多元,但自己只支付了950多元。她说:“社会医疗保险真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家庭成员每月只需缴交18.6元,就能得到10多万元的住院医疗保险额,真是太划算了。”她还告诉我,今年中山市更将门诊医疗保险覆盖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常住人口,每月只需交3元,就有500元的门诊报销额,感冒

发烧去社区卫生站看门诊,只需花几元钱就行了,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五、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展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以及广东省、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中山市在落实相关制度方面都走在了前面,对改善居民的医疗保障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通过本次调查,我发现中山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1.参保门槛较高,条件苛刻。

我市规定,必须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才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实际就是把养老、医疗两大险种的缴费进行了“捆绑”。约束了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

2.保障方式单一,缴费标准偏高。

社会医疗保险是采取个人帐户与统筹帐户结合的模式进行管理的。对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来说,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因此单位和个人需要交纳的医疗保险都要由个人全部承担。而由于实行五险合一缴费,这部分人员的缴费压力非常大。按照我市现在缴费标准的计算办法:如果按照1640元为申报工资(参照我市上一年度全部职工的平均工资),缴费比率为:养老保险为18%,失业、工伤保险为2%,住院医疗保险为2.5%,门诊医疗保险为3元,每月总缴费金额为362元,占工资收入的22%左右。

而且医疗保险的缴费水平每年都是随着当地人均工资收入水平不断调整的,表明保险费用将越来越高,而这个比例对于月收入不到2000元,收入不稳定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是相当高的。

3.医保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问题没解决,影响了参保积极性。调查中发现,有23%的人员对“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有顾虑,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离开统筹地区,而医保关系却不能跟随转移,返回家乡时需要医疗却没有了医疗保障,本人所缴纳的统筹基金为他乡做贡献,缴费年限成为一纸空文,到了新的统筹地区要从头再来。

以上的问题都是十分现实而又不容回避的,只有不断的完善医保制度,进一步建立“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保险体系,勇于在制度上突破户籍、地域、捆绑参保的限制,更好地适应部分居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群众乐于接受的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鼓励全民参保,才能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营造更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山电大黄圃理工分校

09秋行政管理

社会实践报告医疗改革 篇6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你看见了吗?

摘要: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目录

一.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社会现状 三.我眼中的医疗体制改革 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附:医疗体制改革—国外模式(英国、德国、美国)

引言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医疗机构也受到了影响。医疗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相关问题又十分复杂,这一领域的新制度的建立一直较其他行业迟缓。我国于1994年开始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从此开始了15年的医改路程。在此期间,政府不断进行试点,并出台相应法规,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相统一的医疗

体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利益。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医疗事故、黑幕频频再现,使得医疗改革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一)总体进程 1.二十世纪末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

2.二十一世纪初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要在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人们发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竟然不堪一击。

·2005年6月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二)基本方针

1.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 2.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3.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 4.资源共享

5.统一采购,按需领取

6.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 7.社区医疗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8.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 9.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

(三)主要成效

1.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

能力全面提高。

2.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

3.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社会现状

我国医疗在体制改革尽管带来了诸多成效,但还依然存在着弊端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后果。

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的主要表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而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商业化、市场化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摘录了网上一组关于民众对待医疗改革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共有152位不同年龄层的社会人士参与,在期望关注方面:其中50%以上的人都对医疗体制了解的较少,证明了医改的推广还有待提高。但是共有83.8%的人表示对医改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有31.4%的人认为医改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55.5%的人持怀疑态度,另有13.1%的人持否定态度。在 “看病难”方面:其中有73.7%的人认为药价太高,63.2%的人认为住院费太高,52.6% 的人认为医护人员态度差。在药价方面:约三成人对现在的药价不能承受,而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药价还可以承受,但还是希望能降低药价;余下的少数人表示能够承受,约六成人选择在大药房购药。

通过该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首先,多数人对目前医改有很大的期待,他们期望政府主导新一轮医改,切实改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让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和谐。其次,虽然医疗改革使人们看病时减少了挂号、排长队等问题,但是人们还是认为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突出表现在医院药价太高、住院费太高和医护人员态度差这三个方面。最后,整体药价虚高不下,医院药价普遍偏高,而人们更容易接受大药房的药物价格。

三.我眼中的医疗体制改革

1.医疗卫生环境大有改观

我的母亲从事医疗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可以说我从小是在医院长大的,这么多年我也一直看着一所医院的发展变化。母亲现在所在的是一所社区医院,当然十几年前还没有社区医院这种说法,而只是属于某所单位下的一所职工医院。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医院的门诊部和住院部是分别在两个地方的,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患者要在这之间来回奔波,并且医院是没有独立建筑的,门诊部和住院部都是分插在别的建筑上的,医院内的光线非常的昏暗,来苏水的味道特别的重,大部分孩子进来都会哇哇大哭,墙皮上的绿漆很多都已经脱落,显得特别古旧,病房内以及附近的环境也是很不容乐观。当然现在的医院已经明显改观,门诊部和住院部已经在一起,走廊明亮宽敞,每个科室都是整洁划一的,印象深刻的绿漆墙早已不复存在,病房内宽敞舒适,加了方便的按铃,人性化的设施随处可见。规模较小的社区医院环境已经是大有改观,更不用说规模更大的甲级医院了,那真是叫一个“高档”。

2.大医院越来越“门庭若市”

十年前,我记得母亲所在的职工医院(现在称作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还是很多的,经常还会有小型的手术,来看病的人一天

下来也不少,母亲也是相当忙碌。可是随着这些年医疗改革政策的实施,国家对大医院强有力的补贴政策,不仅使得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急剧减少,而且患者更是变得少而又少,现在的社区医院里面甚至连一个手术室都没有,它现在更像是一个医疗保健场所,人最多的就是理疗科和预防科,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这里理疗科其实是所谓的私人承包,跟医院是没有关系的。与此恰恰相反,大医院的状况可谓是人满为患。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情,和母亲一起到我们这最大的中心医院看病,有人就问怎么不在自己的医院看呢,是因为我想看的皮肤病,母亲的医院没有皮肤科医生。在中心医院看完皮肤,就和母亲一起来到她同学所在的科室—儿科,那真是叫一个“人声鼎沸”,走廊里病房里都是孩子和家长,终于来到这位阿姨的办公室,阿姨正在给一个孩子做检查,随后就听到下面的对话:父亲:医生,我家宝宝怎么了?医生:没事,就是现在秋季温差大,小孩子免疫力弱,感冒了,我给你开点药回去按时吃,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就行。父亲:啊,吃点药就行吗,你给我家宝宝挂点针吧,钱什么的我不在乎。医生:你这不用挂针,吃点药肯定就好了,孩子这么小我不建议用吊针。最后在这位父亲一再坚持下,医生给孩子开了吊针。后来阿姨说,最近她们医院人特别多,大部分都是感冒引起的不适,去一般医院看再吃药完全能好的事,非得挤在这看大夫、挂吊针,其实这样才容易交叉感染。

3.医患之间都保持着不信任

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心术》,我看完以后感触非常深,虽然有艺术的夸张成分,但还是很真实的,我看完这部剧有两个特别强烈的想法,一个是我希望可以在不违背我的生命规律下无偿捐献器官,第二个是医患关系究竟为什么缓和不了?原因是出在医生还是患者。记得我推荐这部剧给朋友看,最后得到的评价是:现实中哪有这么好的医生!母亲看了几集就不看了,说医生都让病人给逼坏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真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障碍,医生和病人之间都不相互信任了,这病还怎么往下看呢?我觉得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对紧张的医患关系起到缓解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排在第一的是语言,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药物、手术刀。

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

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网络设备经费和特困患者的医疗费由政府承担,其他全部由市场决定,政府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条例,长期监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费,同时也应调高过低的

医生诊疗费和技术操作费。

医疗体制改革关系到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争取医务人员和民众的意见,让他们写出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计,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通过医疗改革实践,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道路。

附:医疗体制改革—国外模式(英国、德国、美国)

英国模式

是指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德国模式

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美国模式

医疗救助制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7

进入21世纪,我国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开始在广大城乡地区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资金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种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属于社会救助制度中的专项救助制度,同时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

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兜底”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点:(1)救助资金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或由社会通过其他方式筹集,如慈善捐款、福利彩票公益金,但政府的财政转移方式占主导地位;(2)接受救助的贫困人口无需因接受救助承担任何责任、义务;(3)救助主要针对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不仅对维护贫困人口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标志着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

1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动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我国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实际上,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改革边探索。改革初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社会事业方面的改革是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因此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也开始的比较晚。

我国在建国初期建立起了良好的城乡三级卫生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基层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这些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我们消灭了性病、天花等对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流行病,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均寿命与解放前相比也有了大幅的提高。三级卫生网络的建立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也肯定了中国当时的成绩,并希望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向中国学习。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在城市地区,原有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无法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使原有的人民公社解体了,因此合作医疗也就名存实亡了。这些问题迫使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进行改革。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政府效仿经济改革对医疗卫生领域进行改革。虽然通过改革,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大大减少了,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但人民群众的医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对医改的评价是: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2]

由于医改是效仿经济改革进行的,所以在改革过程中,面对政府医疗投入大幅度下降的新情况,医疗机构不得不首先考虑机构的生存问题,因此以药养医、以器械养医成为医疗机构维持生存不得以而为之的举措,这在客观上对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疗机构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分化,这对60年代建立起的三级卫生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使其不能充分发挥三级卫生网络应发挥的作用。在医疗领域医疗资源的分布也变得更加不合理。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向城市、向发达地区集中,而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则缺医少药,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除此之外,经济改革不仅使原来就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还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没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在改革中掉了队、落了伍,甚至陷入贫困,因此产生了新的贫富差距。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减少,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也相对减少,与此相反,个人支付的卫生费用则大幅度增高。1990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5.06%,社会支出占39.22%,个人支出占35.73;2000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15.47%,社会支出占25.55%,个人支出占58.98%。2000年是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最高的一年,2000年后政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到2005年,政府的投入仍只占17.95%,个人支出仍高于50%(见表1)。近年来,政府虽然在农村地区大力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大力建设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但仍有部分城乡贫困人口没有医疗保险。由于医疗保险的缺位、经济上的贫困,贫困人口无力支付不断增长的昂贵的医疗费用,这就使得很多贫困人口“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他们的疾病也因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这样不仅影响了患病群众本身的健康,也从总体上损害了社会经济效率。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下降,就会影响劳动者参加工作;如果病重,还需要家人的照顾,这样患者的家庭成员参加社会工作的时间也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导致社会效率的下降。如果劳动者生病后得到及时医治,社会上劳动者总的健康水平就会得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劳动者的健康不仅关系到本人、家庭的福祉,也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及时获得应接受的医疗服务,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减少患者本人、家庭成员的误工时间,这样既有力地维护了贫困人口的健康,还在客观上提高了社会效益。

2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是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世纪之交,我国才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4]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小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所有中国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在2002年,中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在农村地区建立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新的理论、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不仅要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也要加强社会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注:(1)本表系测算数;(2)按当年价格计算;(3)2001年起卫生总费用不含高等医学教育经费,2006年起包括城乡医疗救助经费。[3]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继2002年中央提出要在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后,2005年中央又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市、区)进行试点,再用两到三年在全国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至此,医疗救助制度已经是一项全国性的制度了。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意味着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概念。贫困人口无论在经济上、话语权上,还是健康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很难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因此反贫困、使贫困人口享有他们应有的健康权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使患病的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维护了贫困人口的健康,也减轻了疾病带给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贫困人口能够从医疗救助制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凸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5]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解决了贫困人口没钱看病的问题,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健康权利和他们的根本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切实维护和实现。

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实现。1978年阿拉木图会议上,WHO提出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全世界卫生工作的方向。[6]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个发展目标,也积极地履行这个承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卫生工作目标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建设“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初级卫生保健才是政府和人民都负担得起的。医疗救助制度通过直接资助、帮救助对象购买医疗服务或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医疗保险等方式帮助没有医疗保险、没钱看病就医的贫困人口获取医疗服务,使他们也能够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3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我们当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毫无经验,但根据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人们应该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按需分配;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应该按劳分配,生活应该达到小康水平。虽然我们不知道社会主义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却知道什么情况不应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人得不到温饱,没有人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医疗等权利。在我国宪法里有明确规定,公民有享受医疗的权利,在公民无力自行筹集医疗费用,解决医疗问题时,国家有义务帮助公民解决。

自从我国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后,党中央更进一步下决心要加强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民生的重大制度建设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兜底”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分为系统救助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属于专项救助制度,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健康保险体制的医疗保险,所以就会有部分贫困人口因经济因素无法参加医疗保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帮助贫困人口获得他们所需的基本医疗服务,使他们享受公民应有的健康权和医疗权。所以说,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4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随着各种新的医疗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我国医疗费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结果导致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所下降。再加上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就使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特别是经济上的可及性进一步下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很多贫困人口甚至很难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如果不好好解决这个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是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方法。如果绝大多数人的医疗费用问题靠医疗保险解决,很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问题靠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这样广大人民群众就可以人人“病有所医”、无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既可以维护贫困人口的健康,也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持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也可以让全体国民分享改革的成果。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我们改革时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这个说法的提出以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确使部分地区、部分群众先富了起来,但也使原来就存在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实力也极大地提高,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让贫困人口也能分享改革的胜利果实。因为这些成果本来就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只有让所有人都分享改革胜利的果实,才有可能达到最终富裕,构建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救助不仅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解决贫困人口没钱看病的实际问题,还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廖益光.社会救助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概要与重点).中国发展评论,2005(中文版第7卷增刊l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4]卫兴华.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5-10.

[5]社会公平正义百度百科.(2010-04-11)[2010-5-7]http://baike.baidu.com/view/3069841.htm?fr=ala0_1.

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探索 篇8

摘要:2009年4月7日,新出台的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指出,我国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以及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转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建立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紧迫性。其次重点阐述了建立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适应我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最后讨论了在建立大学生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医疗保险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建立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1.公费医疗阶段。现有高校公费医疗制度是1953年实施的。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医疗费用国家全面负责,保障水平较低。50多年过去了,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而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入却一直未见增加。每年高校主管部门拨发包干医疗费,重点院校一般为60元,而一般院校只有十几元。我国医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公费医疗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医疗需要。大学生得一次感冒就要花掉几十元的医疗费,更别说患上重大疾病。“病不起”成为高校中十分尴尬的现象。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形同虚设。

2.公费医疗向商业保险转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纷纷进行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在公费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引入商业保险。主要采取“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学校主管部门拨款给校方医院,对于大学生的门诊费用采取公费医疗的方法,对门诊费用进行报销。严重疾病住院费用通过商业保险解决。

3.商业保险向社会医疗基金制度的转变。各高等学校自身建立学校自主筹资,分配的医疗基金,来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难题。湖南省多所大学酝酿联合建立“大学生大病救助基金”。徐州师范大学在本、专科学生中实行学生团体保险与医疗互助基金相结合的制度。在大学生中采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很好得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特点,但在我国这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各个高校改革措施也不尽相同,缺乏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

根据现阶段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方法,在大学生中也采取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基金的筹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如教育部,财政部等各部委的教育财政投入,以及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二是学校自身的投资。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归学校自主管理,财务模式实行现收现付制,余额转归下年基金。主要支付学生普通住院费用;严重疾病治疗费用。个人账户方面,学生自主筹资,自我积累。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个人账户,通过三到四年的积累,个人账户会达到很可观的规模。个人账户主要支付个人门诊费用以及普通疾病的医药支出,可以采取“医保卡”的形式,方便个人账户的支出和使用。

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规模和筹资比例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以辽宁省的高等院校为例,统筹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总规模为每人200元左右。其中统筹基金占其中的80%左右,即160元左右。这160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构成,相当于大学生公费医疗支出,这部分资金占到总规模的50%以上,保证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100元以上的医疗补助。第二部分由高等院校自主投资,比例为30%左右,即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投入60元的医疗补助。这两部分资金构成了由学校掌管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统筹基金。在个人账户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占总规模的20%,即个人每年要缴纳40元左右。这样以来,在校学生规模10000人的高校,每年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会达到200万元。根据大学生疾病率以及医疗消费状况,这笔基金完全可以应对大学生的严重疾病治疗和康复问题,有效地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

三、大学生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建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模式的建立时应采取强制参加的原则,保证要覆盖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采取的是大数原理,参加的保险人数越多,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范围,保障力度越大。据中国保险报的调查,目前,有28 %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有18 %的学生未参加但认为有必要参加,有53 %的学生未参加并认为没必要参加。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仍十分薄弱。所以在建立这种制度模式时,要坚持强制参加的原则,做好参加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

2.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问题。医疗统筹基金在实行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基金的统筹层次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应实行省级统筹。一方面,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发展很不不平衡,但省级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等。而在省际之间,经济发达省份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很难做到基金的协调统一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医疗消费状况,实行省级统筹更适合大学生医疗统筹医疗的管理,并且降低统筹基金的管理费用。

四、建立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1.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在校大学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47%。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对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是大学生的社会医疗保险工作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社会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具有自身明显的优点。这种制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克服了公费医疗保障水平低,而且不适应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消费的特点。另一方面克服了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低,可及性差,理赔过程复杂的缺点。

2.切实降低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采取“公费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总体来看保障效果不佳,并且在校学生医疗负担并没有减轻。辽宁省普通高校中,每人每年投入的商业医疗保险约为40元,虽然与个人账户缴费水平相当,但保障水平上还是有一定的不足。采取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对于日常疾病的治疗可以动用个人账户的储蓄,大病重病时动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真正地应用到医疗消费中,既减轻了医疗负担,又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3.完善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循序渐进地,有步骤地在各省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险模式,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制度良好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建立有关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疗保险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笔者在此也特别强调,对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说,至今还没有一部根本大法,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但法律效力上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五、结论

对于我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方法,笔者在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加个人账户模式也只是一种尚需完善的制度。但有一个事实不容我们回避,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不应该是新医改中“被遗忘的角落”。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医疗福利,同时也会促进高校的管理水平,使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和教育管理事业得到双向发展。总而言之,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总体上应建立一种: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慈善机构积极参与,个人充分负责,四位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3]黄海霞 肖 锐:《浅析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卫生经济研究 2005年7月.

[4]刘铁明:《被医改遗忘的角落大学生医疗保险》,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3月.

[5]蔡声霞,张萌:《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中国校医 2007年10月.

上一篇:人需要不断进取作文下一篇:学生学习能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