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2024-10-25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共12篇)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1

摘要:在人员跨地区流动就业背后,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衔接, 否则, 将影响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退休手续办理。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问题,原因,解决措施

目前, 由于养老保险关系未及时衔接而存在养老保险账户接续不上, 导致养老保险漏缴、断缴以及重复缴纳的现象, 最终有的员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不能够从地方社保部门正常办理退休手续, 从而给企业日常保险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课题。本文所说的养老保险关系衔接主要是员工养老保险账户转入和转出的衔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退休时不能及时领取基本养老金

尽管国家于2009年12月28日以国办发【2009】66号文下发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规定了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跨地区转移。可是, 员工从外单位进入本企业多数是跨省调动, 在职工工作调动时, 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致使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账户不能及时转移, 出现了养老保险关系衔接不畅, 导致退休时不能及时领取基本养老金。

从2009年6月起笔者从事社保业务后, 发现员工因调动就发生过养老保险漏缴、断缴和重复缴纳的情况, 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 不能及时从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回退休手续。笔者所在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在北京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有7名、5名到达退休年龄的员工, 因为上述原因, 不能按时从北京市社会保障局计算回退休养老金。依据北京市社保局规定, 职工延期办理退休手续, 企业还要担负职工从法定退休月次月起到正常计算回退休费用时止的这段期间生活费用。因此, 不仅职工不能按时享受养老金待遇, 同时, 企业也需要支付一定的额外资金, 给社保工作造成了困难。

(二) 跨地区缴纳保险费给企业的日常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 由于养老保险的参统地不同, 以及在统筹的层次也存在着差异, 给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公司员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参加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级统筹, 形成了跨省缴纳统筹费用情况, 增加了日常管理工作中账户拆分统计的难度。整个公司内部存在着同一单位参加不同地区的保险, 甚至出现了同一个矿井内的员工可能参加两个地区保险的情况, 增加了公司社保管理部门业务量, 给日常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 限制了员工的内部流动不利于劳动组织优化

养老保险的参统地区不同, 不仅限制了员工调入本企业, 也限制了员工在企业内部流动, 不利于劳动组织优化。以我公司为例, 由于所属各矿井生产水平的差异和生产技术、设备配套的不断提升, 各矿井之间需要正常的员工流动, 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是由于养老保险保险关系衔接而影响到员工的流动, 也阻碍了公司人力资源共享和劳动组织的优化。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产生, 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地域跨度大的客观事实;二是职工跨省调动时, 部分地区没有切实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三是职工个人工作调动后对自己的工作前景产生顾虑, 在能够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没有及时转移, 错过了转移养老关系的最佳时机。

三、解决的措施

(一) 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做好调入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根据国办发【2009】66号文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 统一摸底之前遗留的养老保险关系没有转入人员的情况, 及时做好调入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入与临时账户合并工作;并对文件出台后调入的人员及时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二) 减少员工内部流动认真做好账户核对工作, 避免发生漏缴、断缴和重复缴纳现象

公司内部尽量减少通用岗位间的工作调动, 避免因养老保险关系内部单位间转移引起同一单位人员参统地不同的发生现象;避免因养老保险关系内部单位间转移出现的重复缴纳养老保险金现象。同时, 每个年度统一进行各单位养老保险账户对账工作, 理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情况, 对于非政策原因不能够及时转入转出养老关系的要提前告知本人, 特别是跨省级参统地调入人员要及时转入养老保险关系账户, 避免产生新的断缴、漏缴现象。

(三) 新入企员工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参统地减少账户分割工作量

由于我公司地域跨度大, 基本养老保险参统地维持在北京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省级统筹, 导致基本养老保险管理难度大。现有新入企的员工要统一参统地, 减少员工因参统地不同而增加的日常账户管理工作量, 同时, 可减少因分割账户而产生的误差。

(四) 稳定人力资源队伍减少工作误差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似非常简单实则复杂。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可能不一样的结果。目前, 公司所属各单位的劳资人员变动频繁, 不利于业务能力的提高。要通过改善人力资源队伍人员的发展空间和待遇水平, 使一部分人员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只有稳定的劳资人员队伍, 才能有高效率工作业绩减少工作误差。

(五) 有针对性加强劳资队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人力资源队伍对内面对的是每一名员工, 对外代表部门甚至公司的形象, 需要提高劳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不断的加强他们基本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 不断增加他们工作经验积累。最后达到整体提升劳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 加强软件应用力度整体提高工作效率

结合劳资人员的工作实际, 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 提升计算机辅助办公的应用水平。建立以个人身份证号为主索引的人员变动信息系统, 内部人员调动信息及时反馈到调入和调出单位, 既可以避免漏缴、重复缴纳现象发生, 同时也避免同名同姓的串库现象发生;还能够减少不必要时间消耗和出现的统计误差, 也将复杂的工作程序化整体提高工作效率。

(七) 让员工熟知养老保险业务有利于劳资人员为职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员工个人要多了解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熟知人事关系转移时,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也要随之转移。关心自己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及时反馈给单位劳资人员, 不仅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帮助劳资人员发现工作中的遗漏, 更好地为员工服务。

四、结束语

在各项保险关系中, 养老保险关系最直接关系到职工本人的利益, 涉及员工退休后基本养老问题,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也有感触, 要以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为切入点, 做好员工调动后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 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 为维护好企业权益和员工权利尽一份微薄之力, 以上是我个人在员工调动养老保险关系衔接问题的一点粗浅认识和解决对策。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2

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在我市范围内调动或流动,不需要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只需转出单位申办停保,并结转养老保险手册,转入单位于该参保人员停保的次月申办参保即可。调出市外,需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出的参保

人员,可向社保局保险关系科(股)申请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手续。

一、所需资料

(一)《社会保险关系转出申请表》;

(二)调令或转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转入的证明;

(三)养老保险手册;

(四)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二、办理程序

(一)单位先为该参保人员办理停保手续;

(二)单位或个人提出转出申请;

(三)经办人员接收资料后,将当场对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当场予以办理(因故不能即时办理的,出具《受理回执》)。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

(四)转出办理完毕,经办人员应打印《社会保险关系转出查询单》给申办人;

保险利益与保险标的关系探析 篇3

摘 要 本文从保险利益学说的演变过程来阐述说明保险利益的内涵,又联系我国现行保险法关于保险标的界定和海事保险类别的分析。作出结论:保险利益是基于投保人的权利财产关系,而这种抽象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保险利益是真正的保险标的。

关键词 保险利益 保险标的 内涵与关系 保险标的

一、保险、保险利益与保险标的概念

1.保险

保险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

(2)保险是一种制度。即保险是通过多数人支付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少数投保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一项制度。

(3)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我国的《保险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的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从以上各种定义的共同属性中我们可以发现保险的真谛是对财产、人身的不利给予补偿的行为。

2.保险利益

保险利益是保险行业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复杂的概念。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总括性的成文定义这是因为保险利益在不同的保险利益学说下并不一致。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当然这只不过是在法律意义上作出的定义并不能揭示保险利益的深刻含义。

3.保险标的

保险标的是指保险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上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我们民法上说所的给付行为。

二、保险利益学说的演进

下面,我们通过保险利益学说的发展来寻求保险利益的真正内涵:保险行业最早的保险利益学说源自于13世纪的海上保险,也称为“一般保险利益说”,该学说区别了赌博与保险;19世纪出现了“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该学说区分了物和物上的各种权利,并且从法律上承认了这些权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该学说主要并没有认识到保险利益就是真正的保险标的。

三、海商保险利益与保险标的分析

众所周知,保险最早的起源是海上运输,那么我们下面从海上保险的角度来对保险利益和保险表的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从我国《海商法》中可以看出,海商保险标的有实物标的,也有无形权利,还有保险也可以作为再保险的标的。现以船舶保险类别为例,简析如下:

如果我们投保以船舶为标的的保险,是为了防范因船舶毁坏带来的损失。这个保险标的就是船舶这个物本身,表面上来看并无不妥。但是,在一物上除了有所有权外,还有多种权利的具体情形下,这就导致事情不会如此简单。比如,当投保人以船舶抵押权这一保险利益进行投保时,如果仍以船舶作为保险标的,抵押权保险标的与所有权保险标的是同一物,在同一物上成立两种形式的保险,这是保险原则所不允许的。

同一物上投二次保险,在理论上这属于重复保险和超额保险,是保险原则所禁止的。但是在实务中,以船舶为标的物的保险是海商法保险类别的主要方式,其是大量存在的。而且,在实务中也不会有重复保险和超额保险的产生。现行的法律制度下,这种矛盾可以解释如下:

首先,保险利益作为一种抽象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一种物质状态。利益不同于物的具体形态,它可以抽象出不同的物所共有的权利形态。保险利益的本质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权利(如物上的法律上、经济上的权利)的关系上定义。不同的保险利益就是规范人与权利的利益关系的基础。

其次,虽然不同的权利可以附于一物之上,但是,却不能把保险标的看作是各种权利上的连接点“物”。从逻辑上看,保险利益的客体是物或物上的权利,由此可见,只有以保险利益为保险标的,才能从法理上解释复保险和超额保险现象。

再次,从保险利益关系来看,为什么在实务中不会出现基于一物上的两种不同权利性质的保险利益投保,产生复保险或超额保险,因为一物上的各种权利大多具有互相制约的特性。

再次,从保险标的的具体表述来看,利益比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作为人与资源的表述,是以人为中心对资源进行的一种评价或者判断。保险利益正是对保险标的最好解释。因此,直接以保险利益作为保险标的,既能够说明保险利益的不可或缺性,又能明确地说明各类保险的性质。

最后,直接来源于法律规定的保险利益不适合以物作为保险标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对海商保险標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保险标的是保险利益的话,这与保险理论和保险本质是一致的,而且还可以消除物质形态的保险标的种种实务上的困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非物质形态保险标的的出现,使得保险的险种越来越丰富。以物为保险标的的立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保险业的发展了。若以抽象保险利益作为保险标的,在对各种权利形态进行包容的前提下,还可以以所有权的形式将以物这种具体形态的权利吸收到保险利益的范畴中。

参考文献:

[1] 施文森.保险法总论.台北:三民书局.2010.

[2] 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 桂裕.保险法论.台北:三民书局.2009.

[4] 赵琪.财产保险合同中特殊保险标的之保险利益认定.法制与经济.2010(18):94-95.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4

保险起源于对潜在风险的防范。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担。因此, 考察保险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商业保险比社会保险诞生的时间要早的多。但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是根本不同的, 这是由于二者有着根本不同的行为主体和价值追求。

商业保险的行为主体是企业法人, 其目的是盈利, 其手段是分担被保险对象的风险, 主要是经济风险, 以提供经济保障, 或者对某种损失作经济补偿。而社会保险的行为主体是政府主导的, 其目的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其手段是为社会上某一特定的弱势或者特殊群体提供收入或者补偿。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以上区分可以看出,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似乎有着千差万别。

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保险是一般保险的原始形式向社会保障领域的延伸。”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同属于一个社会的风险承担体系。在各自的风险承担对象上有着某种程度的互补性。社会保险的主体往往不具备独自参与商业保险的能力, “社会保险的发展以商业保险仅仅保障那些具有投保资格的人们为条件”, 因此, 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充分的风险保障。

二、时代背景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合作的必要性

从国际背景上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速增长, 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社会保险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特别是北欧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 福利国家政策在高保障水平的情况下, 也加大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世界背景下, 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破产。由此可见, 社会保障水平的最基本的原则, 就是以社会发展水平为尺度, 量力而行。同时表明, “单一的传统保险制度模式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社会保险保障问题”。为此, 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多支柱、市场化为方向的社会保险制度变革。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 商业保险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保障的领域, 形成了彼此互动的良好局面。无疑, 这为解决高福利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为避免重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向, 也为我国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合作互动提供了模板。

从国内来看, 近年来, 为了改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我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这都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 我国亟待社会养老的人数越来越多, 财政负担势必逐渐增大。因此, 未雨绸缪,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势在必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机融合就成为时代之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融合, 有利于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 实现国家保险水平的整体提高。二者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融合, 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有赖于二者的积极合作。这样既注重了效率, 有保障了公平, 既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繁荣。

总之,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作互补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我国整体保障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和手段。

三、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互补合作的手段

(一) 完善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的政策、法律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经指出, 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而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则、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关于二者合作的相关法律保障也在探索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必须在法律的保障范围内, 在政策的许可下才能进行。因此,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商业保险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保险主体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互补合作的根本前提, 也是二者合作的现实基础。

(二) 提高保险公司资金保值增值的能力, 提升商业性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服务水平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作有赖于商业保险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商业保险在保障公司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的前提下, 才能不断拓展参与社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而保险公司商业性养老和医疗保险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商业保险进一步介入社会保险, 实现二者的深度合作。

(三) 发挥商业保险自身的积极因素,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介入, 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障打开绿色通道。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贷款利率, 降低或者减免税收的形式, 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 不断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保险业发展, 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 与社会管理,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推进公共服务创新”的要求, 努力研究开发新的险种, ”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扩大保险覆盖率, 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服务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摘要: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是具有互补性关系的不同保险类别。时代背景下商业保险参与设会保险实现二者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在我国只有不断健全法律法规, 提升商业保险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实现二者的互补合作, 提升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准。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互补性合作

参考文献

[1]涂云海.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比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5) .

[2]魏瑞清.浅析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05) .

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协议1 篇5

企业:

职工:身份证号:

根据苏州市苏府办[2003]76号文件《关于转发苏州市市属国有资产公开转让

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规定,经双方协调一致,就解除劳动合同,保留社会

保险关系订立本协议。

一、甲方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乙方一次性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本养

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大额医疗费用共济基金)。

二、甲方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为年月至年

月即乙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止。

三、甲方为乙方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金合计万仟佰拾元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元

基本医疗保险费:元

大额医疗费用共济基金:元

四、甲方为乙方办理协保人员《医疗保险病历》、《社会保险卡》、代管档案手

续,并缴纳相关费用。

五、甲、乙双方签订本协议的同时解除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关系。

六、劳动合同解除后,乙方的安置费用由甲方用于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

如乙方符合规定,可每月领取元生活补贴的,甲方一次性发至退休。

七、乙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本人医疗缴费年限男不足30年、女不足25

年的,由甲、乙双方各按9%、2%一次性补缴。

八、乙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协保期间,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

力时,由代管档案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九、双方需要明确的其它事项:

甲方:(章)乙方:(签字)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转移;流动人口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10-02

1 流动人口养老保险转续难问题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长,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口数从1980年的20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3亿人,目前占到总人口的18%,这也成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国情。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已经对原有的户籍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保制度此时也暴露出在制度设计上的一些缺陷。

按照劳动部1996年、1997年制定的有关政策,职工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资金,不转移社会统筹基金。按照劳动保障部2001年有关政策,农民合同制工人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重新就业的,应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也可根据本人申请,将其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随着强制参保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政策缺陷就导致,一旦流动人口工作地点转变,在打工时缴纳的养老金中统筹部分就留在了原工作地,工龄也得重新计算。为了保全自己的个人账户资金,农民工不得不选择退保的极端做法,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流动人口一般来自不发达地区,其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没有建立,已建立的也很不健全,一旦他们离开原来工作的城市,其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回原籍。这样就造成了农民工“只参保,不受益”的现象,即社保制度的便携性缺陷,造成流动人口养老金损失部分称为“便携性损失”。

庞大的流动人口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带来了贡献,但是,当户籍作为社保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因素时,这个庞大的群体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本就不高的情况下,社保制度的缺陷使得他们更加成为城市边缘的另类人群,这一问题也增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困难程度,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2 暂行办法的推行

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参保人员在各地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对农民工一视同仁。这一办法对于更好地保障流动就业人群的权益,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 暂行办法的深远意义

介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社保制度显现出便携性损失、覆盖面狭小、制度碎片化等缺陷,《暂行办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3个缺陷,为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

第一,《暂行办法》的推行解决了常年来的“便携性损失”顽疾,保障了流动人口的合法社保权益,确保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相同待遇,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的转续解决了社保制度长期处于地区分割状态问题,使这个特殊群体的另类地位得到缓解,增强了社会对农民工的接受和融合程度,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暂行办法》的推行解决了扩大覆盖面难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扩大社保覆盖面。一直以来流动人口和非正规部门的社保问题就是社保覆盖面扩展难的主要问题,社保制度的缺陷使得流动人口的参保没有积极性,甚至激化为参保的农民工不得不选择退保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而流动人口的数量巨大也使得社保的覆盖面长期扩展难,这次办法的推行使得社保制度为流动人口敞开大门,提高了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为达到国家提出的社保覆盖面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第三,《暂行办法》的推行统一了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制度,避免社保制度碎片化的缺陷。流动人员离开就业地时,由社保经办机构发给参保缴费凭证;在新就业地参保,只需提出转续关系的书面申请,转入和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协调办理审核、确认和跨地区转续手续。这就意味着,流动人口工作转移时,只需带走一纸手续,且细化办法规定办理日期不会超过45天。办法的推行简化了农民工参保的制度复杂性,既满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也维护了社保制度的长期利益,达到双赢局面。

第四,《暂行办法》的推行提高了流动人口的总体收入,减少了企业用工的行政成本,有利于经济增长,为健康的全国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政策方便。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以来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收入分配和社保状况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办法的推行提高了农民工的总体收入,增强了农民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自信心,解决了农民工群体放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工群体更好的自我发展。良好的社会流动性也体现了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样,增加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人们的就业途径,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预期、稀释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第五,《暂行办法》的推行加速了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民工的农转居,进城落户有了打破户籍制度限制的动力。中央经济会议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的精神,此次办法的推行方便了介于城乡两个社保制度之间农民工的待遇水平确定和转续,有利于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加速城镇化发展。

4 暂行办法的深层思考

暂行办法的出台意义深远,但由于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的复杂性、敏感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差异过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劳动者个体职业经历、收入水平的差异性,资金转出和转入地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地區间利益调整的不平衡性等,这项工作的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政策出台以来,“不得退保”的规定在少数地方引起短暂的退保潮,统筹基金只转12%也引起一部分人的质疑,参保人员对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的满意度目前仍然很难评估,这需要更长的政策磨合,为此,应当更加积极地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努力完善制度的不足。

首先,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这需要更快地完善政策实施细则,各级社保部门应制定周密的方案,一线工作人员更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政策内容深刻理解,面对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要周到服务、详细解释、强化宣传、增进理解。对于农民工的退保意愿更应耐心解释,不能简单处理。

其次,养老保险关系的真正顺畅转接,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化改革。随着更多新问题的出现,只有加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改革步伐,才能真正为科学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接创造条件,而我们要看到在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国外的经验也不是完全适合我国的复杂国情,可以预见,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和制度构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必须加大社保机构基层管理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努力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服务水平。

5 结束语

养老保险转续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要实现全国统筹的终极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项工程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甚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我们要积极面对转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暂行办法》推行后的热潮下,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推进。

Old-age Insurance Relations Shift Ponder

Tian Yu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guarantees the system in the lateral economic ties foundation’s cities society, causes the old-age insurance to be unable along with the undertake transfer of personnel to shift, this became society guarantees a system’s big flaw,old-age insurance shift means carrying out has solved this system stubborn illness, for the maintenance transient population’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the maintenance society guaranteed system’s fairness,maintained the society stable and the unity, the advancement society guarantees the system reform to make great strides forward very important one step.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7

在当前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 对处理好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问题要予以特别的关注。我们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若干难题可以发现, 处理劳动关系的难题主要都来源于社会保险关系的不完善和不稳定。

难点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狭小, 社会保险关系不易接续, 下岗职工难以建立新的劳动关系。

建立新的劳动关系难就是指再就业难。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中分流下岗的职工, 很难在非公有的企业再就业。究其原因, 还是社会保障覆盖面狭小的问题。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虽然我们在政策上明确了养老保险可以转移和接续, 失业后可以得到医疗补助等等,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形成了一些空白和漏洞。大批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将主要转向非公有经济, 而这些非公有企业的大多数由于各项保险费用的高门槛而不参加社会保险, 这使得职工原来在国有企业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无法得到接续, 下岗职工一旦进入这些企业就失掉了养老、医疗保险, 企业过低的补贴意味着将来要承担巨大的年老和疾病风险。所以中国现阶段狭窄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障碍, 人员流动存在障碍, 下岗职工建立新的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着难题。

在正常情况下, 当劳动关系转移时, 社会保险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企业责任, 随之顺利转入新单位。正是由于社会保险关系能够顺利接续, 人们转移劳动关系才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但是, 这种相互促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劳动关系的转移带来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而当社会保险关系不能顺利接续时, 劳动关系也就不能顺利转移。现在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 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不是相互促进, 反而形成相互妨碍的僵局。

难点二:职工应得社会保险权益不易补偿, 历史债权债务尚未结清, 解除旧的劳动关系难。据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的下岗职工宁愿在家待业领取救济金, 或者以低廉的价格在非公有的企业及个体经济成分中“隐性就业”, 打黑工, 也不愿与原来的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职工的应得权益和利益并未结清。

下岗职工应得的权益和利益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 企业对职工的债务。包括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住房公积金和未报销的医疗费等。 (2) 提前解除劳动合约要给予职工经济补偿费, 工龄越长, 补偿越高。 (3)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是社会保险关系。职工以前在企业获得的养老、医疗保险权益是既得权益, 应予以记录和保留, 以便由今后的就业来继续这些权益。

这些方面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出于种种原因, 企业一般都与下岗职工存在债务关系。那些长期亏损企业、或长期停工停产企业则无力偿还这些债务, 使得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难以了断。

(2) 在根据劳动法和有关的规定对下岗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合约进行经济补偿时, 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用的文件不同, 标准也不同, 形成了有的给予补偿, 有的不给补偿, 有的补偿多一点, 有的补偿少一点的混乱局面。

(3) 在社会保险关系方面, 情况最为严重。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逐渐引进了个人账户,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今后的趋势是人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帐户, 储存记载个人自工作以来的养老和医疗基金。所以, 对于个人账户建立之前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 国家应对其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工龄给予补偿。这一点对于下岗职工尤为重要。现在的下岗职工并未拥有过个人账户, 即使到新的工作岗位后, 新开个人社保账户, 也只能是从新工作开始记载, 过去的工作则无从记录, 这将严重地削弱下岗职工今后的社会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个人账户的重建或补偿, 即对下岗职工在老制度下应得的养老和医疗权益的补偿, 并没有明确合理的标准, 也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

总之, 在未补偿和结清下岗职工的应得权益和利益之前, 职工与企业很难解除劳动关系。

2 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处理难题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 劳动关系处理之难主要难在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和这种不健全给人们造成的不良心理预期。所以, 要想使劳动力的流动无障碍, 劳动关系的解决无难题, 最终必须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个最终体系建成之前, 针对性的临时方案必须包括以下两点: (1) 建立社会化的、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非国有企业纳入社保范围, 从而促使下岗职工新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实现人员流动和再就业。 (2) 制定合理的结算标准,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偿付下岗职工的应得利益和权益, 帮助建立起养老和医疗的个人账户, 从而促使旧劳动关系的解除。

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实行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设计的是社会保险的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 区别于以往和现在把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放在单位, 由单位人管理单位人的管理模式, 把社会保险设置在企业外部而不是企业内部, 这样某企业职工一旦因失去工作岗位而威胁生存时, 社会保障体系会自动发挥“保护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实行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只有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的事务性工作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服务, 才能谈社会保障的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

(2)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大数法则, 统筹互济, 如果没有覆盖全社会的“面”, 没有包容所有劳动者的“群”, 就无法达到这个基本要求, 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因为只有扩大覆盖面, 才能增加基金收入总量, 才能降低抚养比, 才能互助互济, 平衡不同企业的负担。扩面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基金收入, 也是保护劳动者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只有扩大了覆盖面, 社会保险才能算是社会性的, 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因此, 社会保险要从目前仅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它公共的非盈利性机构的职工逐步扩大到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员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等。

(3) 建立公正合理的结算标准, 核算职工应得利益和权益。

对于职工应得利益和权益, 即企业拖欠职工的债务、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对于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工龄的补偿, 应有一个明确、公正、合理的结算标准,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有了标准, 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对于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工龄的补偿, 特别要谨慎地制定标准, 因为这个问题容易被忽视而且没有规范化的解决模式。现在, 劳动保障部提出按工资增长率确认退休的养老金替代率的方法:根据当期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建帐前的工龄和本人工资指数确定改革前已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老制度中的养老金权益, 制度转轨时记录, 退休时清算。关于企业拖欠职工的债务和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这笔资金, 是由所在国有企业偿还, 还是由政府偿还, 是由地方政府偿还, 还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偿还, 责任必须明确。已经采取的“买断工龄”及其类似做法, 是企业负责偿还资金的方式, 另一部分可以由统筹基金按现收现付、代际互济解决, 其余缺口由政府解决。

(4)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国际上有这样几种筹资偿债的策略:①发行认可债券, 职工退休时可到政府部门兑现;②计发补偿性养老金, 根据平均工资和缴费年限来确定;③用国家财政收入直接填补;④先发行国债偿还养老金债务, 后逐步增征一定的工资税 (或其他税) 来兑现国债;⑤用国有资产补偿。转轨过程中养老金历史债务往往数额庞大, 通过单一财政形式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组合来解决养老金债务问题。多种形式的组合可以将养老金债务的偿还责任分担到前后几代人身上, 这对各代人都是公平的。除了上述策略之外, 为了解决我国制度转轨过程中企业职工应得利益的结算问题, 还可以考虑另外几种筹资渠道:①发行政府永久性债券, 由国家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发行面值固定、利率浮动、无到期日、不还本金、永远支付利息和在市场上可以公开流通转让的债券, 并且利息所得免除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 以加强公众购买兴趣。②发行政府彩券。把现行体育和社会福利彩券与准备发行的社会保障彩券合并统一为政府彩券, 采取市场经销的手段, 也可以有效筹措基金。③研究和开征其他特别税种。

(5) 建立个人账户。

在资金来源充足的情况下, 应该为每个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险的个人账户, 对于国企下岗职工来说, 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①确定就业者所就业的单位、政府、就业者本人三方面合理的缴费比率。企业、政府、就业者缴纳个人保障基金具有强制性。②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个人账户中的保险基金只能用于失业、医疗、退休这三大保障活动, 不得用于支付个人的其他消费及社会经济活动。③由专业社会保险机构运作。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一定要由不同的机构分别管理、独立核算, 才能确保个人账户的落实。实行个人账户的积累和支付分开管理。 (4) 过渡时期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即新就业人员, 从就业一开始各方面就按各自应承担的比例将自己应承担的费用, 打入就业者社会保险账户;老人老办法, 即已就业人员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补上个人社会保险账户。对国企职工尤其是下岗职工来说, 国家应通过各种资金渠道及按上述结算标准补齐社会保险基金, 形成个人社会保险账户。然后, 每个人的社会保险账户随自己本人的就业单位的变动而流动, 每到一个新的就业单位, 该就业单位都应按规定把自己承担的保险基金打入个人保险基金账户, 同时政府及就业者本人也继续按规定将应由自己承担的保险基金进入个人保险基金账户。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在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难题, 而且国企职工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一直没有理顺, 所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这两种关系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内在联系, 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若干难题, 阐明了处理劳动关系的难题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险关系的不完善和不稳定。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世纪抉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

[2].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0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和思辩[M].商务印书馆, 2000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8

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中国目前已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传统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构成的旧的医疗保障体系被现行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998)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5)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3) 为主构成的新的医疗保障体系所替代, 改革成效显著, 为中国城乡各类人群的健康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型, 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 流动频率逐渐加快, 必然给中国目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带来很大挑战。目前, 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很多险种设计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 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很难, 已经成为阻碍劳动者自由流动的壁垒, 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 386 075[1]。特别地, 在中国体制转轨, 城市化、工业化加快推进过程中,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众多年轻职工的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 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社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理论界定

(一)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内涵

社会保险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 社会保险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 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联系;从广义上讲, 社会保险关系除了上述含义之外, 还包括社会保险同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险同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关系。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2]。

社会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医保”) 从属于社会保险, 因此,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反映的是社会医疗保险当事人之间的经济联系, 包括保险人 (政府部门和经办机构) 、投保人 (企事业单位、政府、劳动者、居民等) 、被保险人 (劳动者、居民) 、医疗服务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等主体在医保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经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以下简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是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民在不同地域都能被纳入相关医疗保险范畴, 不同保障制度之间可顺利衔接[3]。因此, 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可以理解为当原医保关系因投保人、被保险人等主体发生身份转变、就业地点变更、保险需求变化等原因需要停止, 相关制度安排可以使参保人顺利地转移到新医保关系中, 也就是说参保者可以在不同制度之间, 不同地域顺利转移医保关系。

(二)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外延

1. 从总体上梳理下城乡医保体系。

中国医保体系包括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1) 值得关注的是, 近年来, 中国部分地区为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情况, 专门制定了针对以农民工群体为主的单独的医疗保险制度, 如上海市的“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制度”、成都市所实行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此外, 还有针对失地农民出台的一些专门的医保政策, 如上海市的“低平台、有弹性、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小城镇社会保险办法 (简称‘镇保’) ”。这样一套专门适用于流动性人员和特殊性人员的“过渡性”医疗保障制度, 在制度内涵、管理模式、筹资和基金管理、保障待遇水平方面都与“纯粹”意义上的城市或农村医保制度存在明显不同。因此, 有学者认为, 借用“二元三维”这一词来形容目前的医保制度结构的特点反而十分贴切:所谓“二元”即是指中国医疗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着以城乡户籍身份为划分依据的“二元化”结构;所谓“三维”即是指, 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 在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结构上, 事实上又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城市医疗保障、传统的农村医疗保障以及“过渡性”的, 居于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障这样三套制度“并驾齐驱”的局面[4]。

2.从参保人群的分类以及医保关系变更的情况来讨论。

根据目前中国医保体系的制度设计, 城镇职工医保针对在职人群, 城镇居民医保针对城市非在职人群, 新农合针对农民, 特殊人群医保针对以农民工、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因此, 可以简单地将医保覆盖人群划分为城市在职人群、城市非在职人群、农村以务农为主的农民、特殊人群医保这样四类。另外, 医保关系变更情况可以归纳为同一统筹地区不同保险项目之间的转移, 不同统筹地区同一保险项目的转移, 不同统筹地区不同保险项目的转移三种情况 (见下图) :

二、社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实践障碍

(一) 现行政策规定以及各地实践探索

现行政策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颁布的《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2010.7) 规定各类人群在不同的医保关系中转移接续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 没有给出具体操作办法, 留给各统筹地区很大操作空间。《办法》第4条规定了新农合→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 第5条规定了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新农合, 第6条规定了A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B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 第7条规定了个人账户可转移。人社保障部随后出台了《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 (试行) 》 (2010.7) , 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的操作流程做了具体规定。《社会保险法》 (2011.7) 第32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 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 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各地实践探索。长三角地区江苏、安徽、浙江三个省份成立了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并于2009年10月公布《关于长三角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意见》。其中规定, 在转出地已经参加职工医保, 后因跨地区就业, 医保关系需随同转移, 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企业职工, 均可将自己的医保关系“随身带”。在长三角不同统筹地区参保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 各地予以承认, 合并计算。在三个月内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的, 视同连续参保, 不设立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等待期;超过三个月未接续医保关系的, 按转入地有关等待期的规定执行。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之后, 从下个月开始, 就能按照新就业地的相关规定享受待遇。

统筹城乡医保实践探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战略目标, 各地积极响应, 加快步伐, 形成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做法, 诸如东莞模式、太仓模式、成渝模式、昆山模式、镇江模式、马鞍山模式等。总结各地经验, 可以为今后统筹区域内 (1) 三大基本医保制度的衔接转换提供借鉴, 如很多发达地区选择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合并, 整合管理体制, 率先打破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之间的“碎片化”制度安排;采取统一制度框架, 分层次设立不同缴费率, 满足不同群体的医保需求等做法均值得思考和学习。关于统筹城乡医保的理论研究也开展了很多, 王东进 (2008) 、胡晓义 (2008) 、仇雨临 (2008) 、顾昕 (2008) 等学者提出了学界比较认可的“三步走”战略思路, 首先, 完善目前三大基本医保制度, 并为衔接做好准备, 其次, 探索三大制度间的衔接整合机制, 最后, 建立统一城乡的基本医保制度, 分不同缴费档次, 享受不同待遇, 不同身份人员可以在统一的基本医保制度下, 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转换。统筹城乡医保为不同医保制度在同一统筹地区横向整合衔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实践障碍

理论上, 医保转移接续的情况非常多 (见上图) , 但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 最大的难度体现在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和特殊人群医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之间的转移接续, 本文就此讨论。

医保关系作为社会保险关系的一种, 按权利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累积型, 像养老保险;另一种是消费型, 当月缴费当月享用, 对应期满随即用完, 没有可以累积的权利, 医保、工伤、生育保险关系原则上都属于即期消费型权利, 具有即期缴费即期享用的特征[5]。根据国务院44号文件, 很明显, 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对于参保者来说不属于纯粹的消费型权利, 因为制度规定, 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 退休人员不用缴费 (即单基数征缴政策) 也可以享受待遇, 因此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一样, 是一种累积的权利, 需要在转移中带走[6]。

资料来源: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http://220.178.191.51/, 2011。

采用“单基数”缴费政策, 对于跨地区同一制度之间和同一地区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都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题。我们以芜湖、南京两地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的政策为例, 具体来分析各种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难点。

1. 不同地区同一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 (职工医保之间、居民医保之间) 。

由于城镇职工医保带有部分累积性权利义务关系, 所以职工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接续医保关系时, 必然带来两地基金收支平衡矛盾。目前, 南京、芜湖两地并没有明确互认缴费年限, 更没有具体规定两地之间的统筹基金如何转移。从上表可以看出, 两地的保障水平是不同的, 南京略好于芜湖, 如果再考虑到两地之间的职工缴费基数的差别, 那么即便是同等规定最低缴费年限 (男二十五年、女二十年) , 两地之间的累积性缴费义务也是不同的, 如果流入流出人口不均衡, 那么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基金支出压力, 同时对两个统筹地区的参保人群也是不公平的。

另外, 以芜湖、南京为例, 城镇居民医保基本上是以户口为条件排除外地人群参加的, 并且同时捆绑养老保险等条件, 因此城镇居民医保之间转移接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南京甚至规定户口迁入不满十年, 政府不给予补贴保费。

2. 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 (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特殊人群医保、居民医保、特殊人群医保→职工医保) 。

一般地, 由城镇职工医保转移到居民医保或者特殊人群医保都比较顺利, 因为前者缴费水平本来就高, 还有累积性权利, 后者属于低层次保障水平, 但往往转移关系后, 意味着部分累积性权利的丧失。相反地, 从城镇居民医保或者特殊人群医保转移到城镇职工医保是有相当难度的, 笔者称之为“高不可攀”。基本上, 居民医保或特殊人群医保转移到职工医保都没有明确政策规定, 因为本身居民医保要求本地户籍, 所以直接拒绝外来非本地户籍人口。对于农民工医保转职工医保, 南京市直接规定参保缴费年限不做等同计算, 因此一些在南京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退休后, 能否享受同等医疗保障待遇是个难题。

3. 同一地区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

芜湖市规定, 居民医保参保五年折算成职工医保一年, 如果实际缴费年限未达到十五年, 必须在退休后以退休前的上年度全市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 按7.5%的比例一次例补足。虽然给转移接续政策预留了接口, 但是依然难度很大。

根据以上分析, 城镇职工医保“高不可攀”, 其他保险制度很难与其转移接续, 于是很多私营企业、困难企业基于成本的考虑参加居民医保或农民工医保, 而不选择“高攀”。究其原因, 笔者赞同部分学者的看法, 部分地是由于中国职工医保采取“单基数”缴费政策, 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收现付模式, 这样在职人群就必须要多缴纳保费为退休后积累权利, 无形中提高了保费率。统账结合的财务模式使得缴费率过高, 统筹基金的部分又必须与个人账户进行分摊, 事实上, 学术界对个人账户的批评很多, 没有起到当时政策设计者所预想的作用和效果。同时, 单基数征缴也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基金平衡面临挑战。

三、政策选择

(一) 改革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1. 变单基数征缴为双基数征缴。

这样, 城镇职工医保就可以由部分积累的财务模式转变到纯粹意义上的现收现付模式, 把医保关系由部分积累型的权利彻底转变为即期消费型权利, 跨地区转移不再需要折算缴费年限。同时可以扩大医疗保险缴费人群, 更好地发挥大数法则, 降低缴费率, 提高保障水平,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以德国医疗保险为例, 其规定领取养老金人员也必须按照《卫生保健法案》的有关规定缴纳参保费用, 据有关数据, 1993年这部分人员的缴费占疾病基金收入的17%左右[7]。但是, 考虑到退休人口的收入水平以及缴费意愿, 可以暂时对退休人员实行低缴费政策或者财政进行补贴, 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成本。事实上, 芜湖的医保政策中明确提出所有参保人员必须达到实际缴费年限15年, 即便是退休人员也要一次性补足差额, 正是对这一单基数缴费政策的很好纠正。

2. 适当调整统账结合财务模式, 特别是个人账户政策。

对比统账结合模式与现收现付模式, 不难发现, 前者费率会较现收现付模式高, 其基本原理在于前者的医疗保险基金被人为地“割裂”为两个部分, 只有部分资金用于住院项目的补偿 (即统筹基金部分) , 而后者的医保基金却可以全部用于住院项目的补偿。因此, 想达到同样的补偿水平, 统账结合模式必须提高保费率, 以弥补资金分割到个人账户上的损失, 事实上提高了医保的进入“门槛”, 使相当数量的困难国企职工、民营企业职员、灵活就业人员等, 被排除在制度的保障范围之外[4]。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该市医保的用人单位缴费费率为5%, 除去向个人账户匹配后基金余额为3.5%, 这部分资金还需要满足住院统筹、门诊特检特治、门诊慢性病等项目的开支, 其中门诊特检特治和门诊慢性病等项目的支出相当于缴费率的0.69%, 最后真正用于住院费用补偿的统筹基金只有缴费费率的2.46%[8]。

调整个人账户政策。与新加坡医保个人账户相比, 中国个人账户设计并没有发挥出预想的作用, 存在较大问题: (1) 个人账户纵向积累作用并不如人意; (2) 个人账户控制费用作用有限; (3) 个人账户的医疗保险基金互济性没有得到体现[9]。因此, 有学者提出通过政策过渡的方式, 最终取消个人账户, 可以先行取消退休人员个人账户, 其余人员的个人账户只付不收, 个人账户余额用于为家属购买大病或住院保险, 经一段时期过渡后取消个人账户, 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位为保大病[9]。

(二) 提高统筹层次, 解决不同统筹地区同一制度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理论上, 提高统筹层次, 覆盖更多人群, 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法则, 降低保费率。东莞市从2000—2008年, 将城乡在职人群和非在职人群纳入到全市统一的社会基本医保制度, 大大提高了覆盖面, 有效发挥了大数法则, 结果筹资率统一定在3%水平上, 这一筹资标准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目前, 芜湖和南京均实行区 (县) 级统筹, 层次很低, 不利于降低缴费率, 应该尽快适时地提高到市级统筹层次, 并争取以后实现省级统筹[11~12]。

(三) 加快城乡医疗保障统筹步伐

尽快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实行强制参加原则, 提高政府补助比例, 并建立多档次缴费, 遵循公平原则, 实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党的十七大, 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明确目标, 因此, 有必要分步骤整合城乡医保制度, 加强研究, 不断试点, 统筹规划, 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医保是顺利解决同一统筹地区不同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问题的很好思路。可以认为, 提高统筹层次是纵向解决社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加快城乡医疗保障统筹是从横向上针对不同医保制度之间即化异趋同。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2010-04-28.

[2]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3]杨宜勇, 朱小玉.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为何比养老保险难[J].中国医疗保险, 2010, (4) .

[4]徐宁.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研究——以镇江、昆山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5]陈仰东.在创新中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政策[J].中国医疗保险, 2010, (7) .

[6]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工业化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Z].内部资料.

[7]王林.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比例确认办法探讨[G]//中国医疗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8]林枫.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4) .

[9]薛惠元, 张翼.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何去何从——一个研究述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

[10]东莞市社会保障局, http://dgsi.dg.gov.cn/.

[11]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http://220.178.191.51/, 2011.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9

目前,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在现代化变迁与体制制度变革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诸多社会矛盾与风险危机。我们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 时常受到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有患必有医, 医患关系由此产生并因其特殊性决定了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位置。[2]然而, 由于医疗市场化改革和医院经营体制变革等多方面的转变, 近几年的医患关系并没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医生与患者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逐步垮塌, 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医闹纠纷事件此起彼伏, 并且每年都在呈上升之势。更应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是, 面对存在的问题, 双方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该如何化解, 相反的恶性袭医等暴力冲突事件频频被爆出, 患者家属的暴力行为使得医生惶惶度日, 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在很多情况下, 医生与患者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彼此正在日益失去信任。

电视剧作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传播媒介, 剧情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 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现实。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的病患袭医事件用惨痛的方式让医患矛盾摆在了社会问题的突出位置, 医疗剧就以剧情演绎的方式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揭示与解读。国内像《心术》《青年医生》等医疗剧的播出客观真实地呈现了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引起社会对医患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为特殊的行业剧, 医疗剧应承担起相应的媒体责任, 即反映社会现实和缓解医患矛盾等。优秀的医疗剧能反映出医疗行业的现状, 使观众对医院生活有所了解并在观看剧情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 更好地利用这种艺术的方式架起了医院和社会沟通的桥梁。本文就从医疗剧的角度来看其对风险社会中医患危机的沟通意义。

一、医患关系危机的呈现与医患信任缺失心理

(一) 医患关系进入“死胡同”

生存的本能决定了医患关系发生的必然性, 从当年深圳“八毛门”到“哈医大杀医”等事件的发生, 紧张的情绪充斥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医院在百姓心中是救死扶伤的地方, 在病人眼中医生就是诊疗疾病时的救命稻草。过去, 患者对医生是绝对信任, 如今却是条件反射的习惯性质疑。过去, 医生会尽全力医治患者, 即便只有一丝希望。而如今, 医生只会谨慎地对患者给予救助, 甚至在医院会配备头盔、钢叉来防备病患及其家属。在这样的防范心理下, 医患的信任关系在种种负面的互动中逐渐恶化。[3]

糟糕的医患关系情境下, 医生这个行业开始让人望而止步。近几年的报道显示, 国内各类医科院校的报考人数呈大幅度下滑趋势, 除了学制长、分数高等原因外,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医闹风波”、“医患矛盾”导致的恶性事件更令医生这个职业不再令人向往。

当今社会, 由于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造成的鸿沟、隔膜、摩擦比比皆是, 瞬息万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正是知识、技术、职业价值和秩序隔膜所致的世俗冲突。医患双方在知识与信息的占有上不对称, 在权力制衡与决策主导性上具有双重性, 加上价值观念的差异, 使医患之间成为“道德异乡人”, [2]很多情况下无法正常的沟通与交流, 彼此之间的关系慢慢走进一条“死胡同”。

(二) 医患危机中的心理情绪

医患信任缺失心理是群体之间社会性情绪的一种反映, 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或导致的[2]:有患者渴望得到更多安全感而存在的敏感心理, 又有转型期风险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促使政府层面做出的调整改革还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不理解心理, 同时作为另一方的医疗群体也存在着对患者的偏颇心理等都加速了医患之间关系的断裂。医患之间的这种信任危机形成的不健康、不和谐的社会风气已经冲击了社会道德的基础, 无形之中进一步加大了社会风险, 同时还诱发了其他社会风险的产生, 这将不利于我们构建温馨和谐、有人情味的社会。

二、医疗剧对于医患危机的沟通作用

(一) 医疗剧概念及现状

国内医疗剧以医院这一场所为叙事创作背景, 突出展现医生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并在情节上穿插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由一个个现实生动的小故事来传递剧情所要表达的情感。国外医疗剧在内容展现上深刻犀利, 在我国由于受到现存医疗环境的影响, 创作者觉得医疗这个话题比较敏感, 因此在内容的展开范围上相对比较狭窄。

创作者在积极维护医务工作者形象并努力打造观众心目中对医生角色理想定位的同时, 也对当前国内医患关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与表现。[4]

(二) 医疗剧对医患沟通的现实意义

医疗剧通过客观真实地呈现当前的医患关系现状, 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1. 真实情景再现促进患者对医学的了解。医疗剧通过真实地展现专业医疗知识、医护人员紧张的工作情景, 让观众对医院、医生、病房和手术台少了以往的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4]医疗剧的专业化特点不仅向观众传递着健康的信息内容, 也展现了医学的无力回天, 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了解了医学的有限性。通常, 患者对医生和医疗技术抱有很深的希望, 希望来到医院就能药到病除, 但是, 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生理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医学现如今能够达到的救治程度决定了只有少数疾病可以治愈, 因此人们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生命观和医疗观。另外, 在电视剧《心术》的开篇所述患者陈平的案例就展示了医疗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及现阶段社会各方对医疗风险的不当处置, 因此医疗剧在展示医疗风险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体制改革应对医疗风险的反思。[4]

2. 真诚展现, 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医疗剧让观众暂时抛开医患双方的身份, 从第三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二者关系并做换位思考。

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患者在遭受疾病时把希望寄托在可值得信任的医生身上, 此时医生就应设身处地去体谅患者的恐惧和痛苦, 给予其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在电视剧《心术》中刘晨曦医生的女儿患有尿毒症, 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就使他十分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束手无措。[4]

患者对医生的理解。医疗剧真实地展现了医生这个职业平时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医疗救助的有限性使得医生在救助病人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 很多时候医生要进行高强度的长时间工作, 疲惫感在所难免, 尽全力救助是每个医生的本职信仰, 患者应该体谅地进行换位思考。电视剧《医者仁心》播出后, 一位正与医院产生纠纷的患者家属对拍摄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的负责人说:“本来我不甘心, 还要同你们纠缠下去的, 但看了电视剧, 觉得你们也很难, 我站在你们的角度就能理解了, 我就签字了吧。”[4]

三、进一步增强医疗剧的媒体责任

(一) 树立正确创作观, 增强责任意识

医疗剧有“电视剧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创作者需要站在医患双方的角度进行思考, 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尽量淡化危机的恐慌感。医疗剧的特殊性在于其需要比较正确的专业知识作基础, 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在剧情的编制与剪辑上要客观真实。让观众对医院生活的人生百态通过电视剧有所了解, 使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 避免电视剧向医生或患者某一方“一边倒”的现象。[5]

(二) 加强对专业素质的培养

作为对社会现实危机问题的展现, 编剧的创作、演员的表演都要体现出专业性, 为此医疗剧的编剧跟演员应该主动去医院等地方进行实地的体验和感受。

(三) 传播健康信息展现人文关怀

医疗剧在剧情演绎过程中也传递了很多健康信息知识, 受众在看剧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就了解很多医学常识。另外, 医疗剧在向观众传播医疗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沟通理念。[5]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体谅与理解, 怎么样去缓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好的医疗剧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道, 还原医生与患者本来的真实面目, 给予彼此一个反思的交流平台, 观众在看剧之后也会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分析看待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医患矛盾与冲突。医疗剧在此过程中营造的人文关怀氛围增进了医患双方的互信和理解,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医患关系危机在当今风险社会中的体现需要我们社会各方共同去缓解, 医疗剧作为媒体一方只是一个方面的展现。作为医疗剧创作者应该认清形势, 站在更多的立场, 往更深的角度去挖掘创作, 承担起一份媒体责任, 为化解医患沟通危机进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现如今我们正处于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中, 转型期的中国也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矛盾与人为风险危机。由于医疗市场化改革和医院经营体制变革等多方面的转变, 近几年的医患关系并没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医生与患者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逐步垮塌, 医患关系呈现出恶性发展趋势。医疗剧作为特殊的行业剧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很好地利用这种艺术的方式架起了医院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风险社会,医患危机,医疗剧

参考文献

[1]郭小平.风险社会的媒体传播研究:社会建构论的视角[M].学习出版社, 2013:25.

[2]徐萍, 王云岭, 曹永福.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1-2.

[3]刘颖洁.断裂与弥合:风险社会视阈下传媒对医患信任缺失心理的疏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13-15.

[4]燕娟, 王洪奇, 连婕, 陈晓阳.医疗剧之于医患沟通[J].医学与哲学, 总第492期, 2014, 35 (1A) :63-64.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 篇10

一、研究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现实意义

基本医疗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劳动者在职和退休后疾病风险的制度安排,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紧密相关。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达到规定年限(各地区规定有所不同)并办理退休手续后,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接续难,已经成为制度瓶颈。自1998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模式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不同统筹地区(统筹地区是指统一收支医疗保险费的行政区域,就全国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多为县级统筹)的缴费年限不能直接叠加,导致流动劳动力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难以接续。

据2009年4月13日《现代快报》报道:“于先生在无锡工作6年,2007年跳槽到南京,因为南京不接收医保个人账户,他只好退保再到南京重开账户。今年初,他又到淮安工作,对方接收了他在南京的医保个人账户,但是缴费年限却不认了,但最终他的医保缴费年限却是零,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在实际工作中,跨地区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不能顺利转移接续的问题并非于先生一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解决不同统筹地区缴费年限接续问题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任务。劳动者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往往难以叠加,致使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受阻,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尤其是退休后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不同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能叠加的制度模式,严重弱化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在当前城乡劳动力流动相当频繁的背景下,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能叠加的弊端日益明显,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会使人们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尽快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既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又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09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由此可见,尽快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既是中央的大政方针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也是关乎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二、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目标、路径与措施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目标要求是: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劳动关系转移而转续,实现权益累计、待遇分担、终身保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路径是:打破户籍限制,消除城乡分割,以“劳动”为标准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跨地区转移接续“一卡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建立劳动标准——以劳动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唯一标准,不以“户籍人口”和“城乡居民”为转续的前提,彻底改变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局限在本地户籍人口或者本地城镇人口的人为割裂城乡和内外的狭隘做法,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标准”基础。

整合医保制度——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联系,建立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成的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彻底改变不同统筹地区在制度建设上的各行其是、各有高招的分割性做法,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制度”框架。

统一政策规范——参保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均以所在省的职工平均工资为参照基数,统一要求建立包括门诊在内的大额医疗互助制度等,改变目前缴费和待遇的参照基数各行其是的做法,改变目前出现的慢性病门诊等种类繁多、互不衔接的政策规定等,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政策”条件。

健全经办组织——在适度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保经办机构应承担的责任。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按规定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手续,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按规定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入手续,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应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接续提供“组织”保证。

理顺利益关系——参保人作为劳动者为本统筹地区做出贡献,应当享有该地区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参保人转移劳动关系时应当转移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或者参保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应当由参保人曾经参保的所有地区按规定比例予以分担。一些统筹地区只享有收取医疗保险费的权益,而不承担异地流动参保人医疗费支出义务的现状(被扭曲的利益关系现状)必须改观。

实施金保工程——劳动者凭全国通行的唯一的社会保障卡(册)参加工作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其在不同工作地区的缴费和待遇信息均计入该卡(册)中,劳动者凭此卡在工作地就医“一卡通”,从而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4).

[2]王虎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6).

[3]王延中.关于推进卫生和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

[4]王光雄.浅谈医疗保险关系接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7-15.

[5]沈燕.欧盟社会保险关系的协调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下旬刊,总第570期.

社会医疗保险关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57-01

摘 要 道德风险指的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本文提及的“道德风险”,是说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里面,各相关当事人由于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利益损失。本文首先介绍社会医疗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的现状,其次分析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从患者和医方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关键词 医疗保险; 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 风险约束机制

1 社会医疗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

1.1 医疗服务需求方的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需求方的道德风险是指医疗服务需求方根据自己的信息所做出的使医疗保险费用急剧增长的机会主义行为。[1] 人们在购买社会医疗保险后,会倾向于消费更多的医疗服务、使用更贵的药物和住院的时间更长。因为社会医疗保险客观上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这使患者可以消费更多的医疗服务,进而造成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同时由于个人机会主义的存在,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更加“昂贵”的治疗方案,从而诱发道德风险。

1.2 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与患者和保险机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所采取的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医疗领域特殊的信息系统,对于疾病和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医生知道,病人使用的诊疗方法、服用药物等都是由医生决定。因此,医疗机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可以“创造”需求为自己牟利即医生诱导需求。

1.2.1 处方及用药的问题:由于医疗服务价格相对低于药品价格,因此医生为了从药商处获得经济利益而开好药、开贵药,从而使得医疗资源极大的浪费。

1.2.2 诊疗检查的问题: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以各种理由来要患者做没必要的检查,甚至会诱导患者做各种价格不菲的高新仪器的检查。

1.2.3 住院的问题:医院对病人不坚持出入院标准,收治门诊病人住院,并且鼓励医保小病患者住院,小病大治,从而更多地收取费用和恶意地套取医疗保险金。

2 分析形成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原因

2.1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的原因:第三方支付方式。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是由除患者和医方之外的医疗保险机构来支付的。对于患者而言,则具有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倾向,,以确保自己得到最好的治疗和照顾;而对于医者方面,则具有提供过多医疗服务以获取更多费用补偿的动力。因此患者和医者都有花统筹基金的钱不心疼的心理,从而造成医疗保险支出的急剧增长。

医疗市场的价格补偿机制。医院“以药养医”的价格補偿机制,客观上促使医疗服务供给方道德风险的扩张。我国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要求公立医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公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以提升某些医疗服务的价格来弥补损失,并且允许药品以15%的利润来加价。这种医疗价格补偿机制,事实上鼓励了医院和个人以诱导需求和过度供给的方式来获得好处。

目前“官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使医疗服务的供方缺乏自律的动力,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监督也容易产生“管制俘获”,从而使得医方的道德风险有更加宽松的生成环境。

2.2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道德风险产生的基本条件,医生的委托代理身份和供方诱导需求的行为都是源自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医疗服务市场,医患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只有专家(医生)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等信息,而患者则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而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多数情况下,患者都是服从医生的安排,也就是说,患者在医疗产品上缺乏消费者主权。医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不仅是患者的代理人,还是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其处方权决定着患者能否消费以及如何消费。医生诱导需求能力的大小与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关,一般来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医生诱导需求的能力就越强。

3 解决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3.1 患方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3.1.1 完善重点参保对象的监管,扩大拒保范围。 首先,由于退休人员和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占据医保基金支出的很大比例,因此将大病与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单列出来,并交由医保管理部门进行重点审核,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其次,扩大拒保范围。将那些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比较高的病种排除在医保范围之外,并且为那些费用支出过高的病种设置一定的封顶线,以免形成保险资金的黑洞。

建立守门人制度。守门人制度是说门诊服务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俗称守门人)来承担,而各类医院更多的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从而限制患者向大医院盲目的流动,同时鼓励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的就医。在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医院的转诊时,如果没有全科医生这个“守门人”的首诊和准许,所有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病人不得住院或者看专科医生。因此,这就从医疗价格方面降低了医疗费用,客观上将患者的过度需求降低到最低限度。

3.1.2 医方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医药分家”的经营机制。将医院的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令其独立核算、分开管理,此时医院只负责开处方,这从根本上切断了医院的效益与医药供给量的联系,从而杜绝“以药养医”道德风险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应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资,以此来消弱公立医院对医疗创收的依赖。

退出机制的引入。当医方不能满足医疗保险机构代表患方提出的要求时,医疗保险机构可以主动退出与医方的委托关系,找寻新的医疗服务代理人。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代表患方与医方进行谈判,并且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有效的监督。

3.1.3 “官办分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首先,要做到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管办分离”,培育医院的市场声誉机制,从而增强医生自我行为的约束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健全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其次,要做到医疗保险机构与政府部门“管办分离”,当医疗保险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走向市场时,医疗保险机构同医疗供方的谈判能力才能得以发挥,进而抑制医生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

[1] 张芳,涂庆丰.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7(3).

[2] 王建.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信任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王锦锦,李珍.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4] 赵曼.社会保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注释: 

病案信息与医疗保险的循证关系 篇12

基本医疗保险也称为社会医疗保险,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国家立法对公民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 它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征收医疗保险费的原则是“以支定收”;医疗保险金的使用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基本要求;“略有结余”是医疗保险未来发展的要求[1], 以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我国基本医疗制度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 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 以《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主体, 以多个密切相关配套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 构造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几年来, 这些政策的全面实施和配套医疗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建立和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 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 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由福利型转变为保险型, 由包揽型转变为分担型, 由自保型转变为社保型[2], 有力地推进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

2 循证病案信息管理, 适应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2.1 病案是医院信息的载体, 也是医疗付款凭证。病案是临床医务人员经过临床实践后产生的最原始的医疗文书, 记录着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及相关的健康保健信息[3], 记录医疗活动及药品物资消耗, 是医疗保险报销的重要依据。医疗保险患者就医时医疗费用结算有着严格的规定, 按病种付费办法涉及到病案中出院患者疾病诊断, 出院病历疾病诊断要严格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 》分类原则进行编码。

2.2 20世纪70年代后期, Mill, Fetter, Puter等根据“病例的人口、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时, 其资源使用强度也一致”的观点, 对美国新泽西州百余家医院的70余万出院病历数据, 按病例的诊断及医疗相关的医学特征和住院天数的统计相似归类, 研究建立了“住院病例分组方案”, 定名为DRGs:“诊断相关组”。DRGs是一种住院患者病例组合方案及其医疗费用偿付标准体系, 将医疗费用管理作为医院质量和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4]。经过近30余年的大量医院管理实证研究显示, 对病种管理为了医疗费用控制而忽略医生和医院的利益, 产生一个无经济激励机制的质量体系, 实际上阻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美国政府及行业评审部门一方面加强对医院管理体系的监控和评审内容, 同时也推出用经济激励方法促进医疗质量提高。2003年美国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 (CMS) 的首项医院质量激励 (HQID) 示范工程。

2.3 病案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疗档案, 病案中记录的信息, 如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医疗文件资料, 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 是个人健康状态的证明, 是商业保险承保、理赔的主要依据, 是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凭据。病案管理人员要依法管理病案, 以保障患者、医院和医疗保险机构各方面的利益。

3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展望[5]

3.1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观点, 不仅是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也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疾病预防和保健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这就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

3.2 国外医疗保险市场, 有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为主的商业医疗保险、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管理的社会医疗保险, 都已经从过去实行的事后支付医疗费用为主要形式的疾病保险发展到保险范围包括预防和保健在内的健康保险, 这是一种积极的保障方式。

3.3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 少走一些弯路, 尽快研究如何向新型的健康保险转型。基本医疗保险和预防保障相结合,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新机制, 发展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促进卫生体制改革, 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4 小结

医院的病案信息资料是医疗保险的主要载体, 与医疗保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循证关系[6]。病案管理人员要适应医疗保险改革, 更好地开展和利用病案资源, 提高病案信息在医疗保险中的使用价值, 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医院发展。减少不公平和适当重视健康问题的社会决定因素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7]。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病案信息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86~287

[2]孙月平, 弓小克.医保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病案, 2005, 6 (9) :5~7

[3]李亚, 陈群.应用循证医学理念管理病案信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增刊) :339~340

[4]刘爱民.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5

[5]乌日图.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展望[J].中国劳动保障杂志, 2005, (10) :20~21

[6]翁禾.病案规范化管理对医疗保险的作用[J].中国病案, 2008, 9 (8) :8~9

上一篇:正弦型函数下一篇:功能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