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的教学反思

2024-10-19

灰雀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灰雀的教学反思 篇1

简评《灰雀》

通过看董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董老师在《灰雀》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以充分激发认知主体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火花,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阅读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董老师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

语文课堂,董老师首先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董老师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学生融入角色,同时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这时,董老师抓住时机,示范朗读,让学生做得更好。

董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点优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智力潜能。

3、做到了两个根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创造了师生合作、平等对话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4、指导学生读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读、个别学生示范读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读”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整个教学朴实无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通过董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教学科研 | 2014-12-03 16:53 阅读(0)评论(0)转载(0)赞(0)更多 分享(0)下一篇:简评《清澈的湖水》

最近访客

灰雀的教学反思 篇2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 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 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 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 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 通篇充满赞美之词, 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 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 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 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 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 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 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 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 学者的高深理论, 专家的研究成果, 名师的警句名言, 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 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 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 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 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 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 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 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 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 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 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 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 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 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 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 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 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 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 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 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 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 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 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 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 (2) 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 (3) 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4) 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5) 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 (6) 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 (7)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8) 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 (9) 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 (10)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 (11) 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 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 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 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 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 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 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 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3) 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 , 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 (4) 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 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 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 、学情分析和预测 (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学预设和生成 (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 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 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 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 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 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 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 效果会怎样?再比如, 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 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 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 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 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 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 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 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 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 应该怎样降低难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 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 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 归纳总结, 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 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 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 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 换位。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 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 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 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 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 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 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 汲取教训, 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 既要相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 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 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 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 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 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 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灰雀教学反思 篇3

刚升到三年级,引导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也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品质,并且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课文描写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从课文那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2、灰雀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又会飞回来?

3、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之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理清课文脉络时,我列出了提纲,指导学生去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归到一个大段里,结合课文内容随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把描写一个内容的部分写到一个段落里。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外的拓展不够,对于伟人列宁所搜集的资料还是很少,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生还是能够利用以前所教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有懒散拖拉的毛病。

灰雀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同学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

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局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同学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扮演对话。通过对话扮演让同学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干体会出不同的感情。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考虑。

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同学读书考虑,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灰雀》一课,有亮点、有不足,反思如下:

首先,入题:由“雀”字入题,解释“雀”由下面的“隹”可知,是一种短尾巴的小鸟,这样孩子们在写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先写“少”再写下面的部分,明了字理,孩子们对字的掌握自然就牢固了。再由“雀”引出“欢呼雀跃”、“鸦雀无声”,由识记就转化成的运用。

其次,入文:我让孩子们先默读整篇文章,再以课后最后一道题为抓手,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出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细细揣摩。紧接着,除去旁白,师生合作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让孩子们走进人物。

第三,难点突破:我觉得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悟出男孩子的心理活动,我学习了薛老师的课堂实录,又结合了我在上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小侦探”这一环节,在本课我设计了“找证据”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小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孩子们也基本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心理。

最后,遗憾:由于课堂时长所致,只让孩子们默读、分角色对读,课下我又思考了,其实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找时间词,来确定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大部分,让孩子们自由读,这样带着目标的读也自然学会了给课文划分部分,同时可以为下一篇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要求的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做一个提前的铺垫。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篇4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教学反思 篇5

巧设问题,品读感悟。在看拼音写词语后,我出示上节课给孩子们留下的思考题,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读,细细品,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3到13段,边读边想,灰雀到底去哪儿了,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来,并且用横线画下相关的语句。刚开始孩子们有些胆怯,画好也不举手,我就鼓励孩子们,用我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们,李老师喜欢勇敢大胆的孩子哟,大胆猜想,说错也没关系。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小手林立,一同学说,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且说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其他孩子也踊跃补充,其中一个小女生从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动作句子,从中体会到小男孩做错事后,心里惭愧。引导孩子们体会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然后我又追问,小男孩那么喜爱灰雀那为什么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谁的影响,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列宁,我就让孩子们找出列宁的话,品味列宁的话,体会列宁对灰雀着急,担心,惋惜之情。体会完心里后,让孩子带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人物心里。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通过体会列宁的语言,体会到那些心情,都是因为列宁特别喜爱灰雀,把灰雀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亲人一样,小男孩就是被列宁这种对列宁的爱深深的打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才决心放了灰雀,知错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补白,小男孩回家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写一写。写完之后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反馈交流,适时做指导修正。

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并且积累运用,这一课时主要抓住自言自语和果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运用词语再说一句话。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6

一、教学反思的对象

教师是教学反思的对象。首先,教师不仅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教师的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提高专业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因此对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教师又是社会中的人,把教师作为社会意义中的人进行反思,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教师的生活环境,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师的工资待遇等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所以需要对这些进行反思。

学生是教学反思的对象。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并且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反思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活动情境是教学反思的对象。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和学生共同设计的一个教学环境。它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学活动是否合理。因此,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时,要对教学情境中所涉及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方面进行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案例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由此可见,反思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在某职业技术学校担任英语代课老师,教同年级的两个班,但是我发现虽然每节课之前我都非常认真地做好备课,但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往往都是第二堂英语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才发现第二堂英语课总是在第一堂英语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案,根据第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可对第二堂课进行改进,所以第二堂课的教学效果好于第一堂课。记得给他们上Festivals这堂课时,第一堂课中,我对中外重要节日、不同国家在这些节日中的风俗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对一些重点句型短语进行了重点讲解,但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于是在第二堂课里,我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人们庆祝重要节日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所了解的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每两位学生为一组,围绕着节日这一主题进行英语对话,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掌握了重点短语、句型,第二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多元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适应能力也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给他们上Necklace这堂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这篇文章续写结尾,写完之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换修改,最后由我来修改,然后让大家上讲台通过口语展示自己所写的内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效地锻炼了大家的英语口语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教学效果甚好。

三、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

(一)课前进行教学反思

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找出教材内容中与实际生活中相联系的部分,做到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统一,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备课中对学生进行反思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课中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要及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观察课堂中学生的表现,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比如说通过小组讨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总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时时进行反思,调控整个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

(三)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对整堂课的成功之处进行反思,整理成功经验,再加以提炼,服务于以后的教学。对整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找出不足的根源,调整教学方法,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董裕华.对教学反思的再认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

[2]吴彬仙,林夏.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反思的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07(2).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篇7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教学《灰雀》第二课时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间的“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小男孩对灰雀的爱以及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感悟这三种爱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不同的,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全文以对话为主,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是其次,朗读应该是重点,可恰恰相反的是,学生讨论三者之间的爱很积极,朗读却有点忽视。我想,以对话为主的课,朗读应占极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有迹可循。这一步,在课堂上我做到了。其次,应该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缺乏合理引导。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灰雀的语气。当读第一次对话时,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我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朗读,学生读这句话时比读列宁的话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学生有此体会,才能读得出来。其余几次对话,学生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上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后,我静静思考,我上的是常态课,那常态课是不是应该上得更扎实些,结合课堂作业本,落实知识点,至少让学生在上完课后能独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习题。这一点想法,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反思 篇8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从理念到行动: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9

与专家学者对教学反思的高调倡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线教师不以为意的态度, 他们不善、不会甚至不愿进行教学反思。从主观上看, 教师群体更多地秉承了文人的习性和气质, 自我认同度高, 容易固步自封, 不愿自找“麻烦”。尤其经验型教师对轻车熟路的教学更不愿改弦更张, 自然谈不上有效教学反思。但笔者认为, 阻碍教学反思深入推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客观上的“不能”。

一、理论缺失

“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 “博学”是“叁省”的前提和条件, “叁省”是在“博学”基础上的提升。只有广泛学习, 扩大视野, 提高认知能力, 才能对自己的言行作检讨, 进而“叁省”。反之, 绝无“叁省”的可能。教学反思也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能力提升基础之上。教师学习内容庞杂, 重点应是教育教学理论。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而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 为教学反思提供基础;理论学习还可以为教学设想提供豁然开朗的原理阐释, 给反思提供新鲜视角;理论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经验, 升华完善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促使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而一线教师忙于事务性教学, 最缺乏的就是源头活水式的理论学习, 务“实”多务“虚”少。其实“虚”、“实”并非泾渭分明, 完全应该相辅相成。

1.强化务虚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投鼠忌器, 担心务虚害实, 而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保障条件, 主动搭建平台, 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如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等, 使学习由“任务”转变成“福利”甚至是“权利”, 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 促使其从“被迫学”转变成“主动学”。

2.重视化虚为实

教师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实践。因此, 理论学习要有“问题”意识, 即必须从解决现实教学困惑开始逐步深入, 以理论学习所得来化解教学困难。理论学习不是形式, 而是有的放矢的自我提高途径。

3.狠抓虚实结合

教育教学理论本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提炼而来, 一旦再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两者很容易融为一体。在学习与教学的关系上, 学习是手段, 教学是目的, 教学又激发学习愿望。《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意就是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相互统一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是后起之意) 。教师学习的源动力和归属点都是教学实践, 缺失理论学习的经验型教学必然缺少反思, 是不完整的教学。

二、角度机械

教学反思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 自然讲究方法。方法得当, 一通百通, 得益匪浅;方法失当, 徒劳无功, 索然无味。笔者观察, 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角度僵化, 方法欠当, 始终停留在原始的自我认识水平上。所以, 矫正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当务之急。

1.由课例反思向专题反思转化

有教师认为, 教学反思就是指对某一节课或一个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 这也无可非议。但这样的教学反思看重的是“点”, 指导意义不明显。若能连点成面, 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现象作专题式的反思效果更佳。如学生难以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内涵, 教师就得反思杜甫诗风的形成与其个人气质、人生经历、时代氛围以及同时代诗风的关系, 进而调整原有的教学策略;由此可延伸反思教学李白诗、苏轼词的策略问题。对同类现象进行全面深刻的比较分析, 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合理整合, 提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策略, 这对今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既鲜明又经济。

对某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也可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 这也是专题反思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学案模式下的概念教学, 探寻如何呈现、推演、迁移的方法, 这种反思有明确的主题, 既可以联系教学理论又可以兼顾教学实践, 可从宏观着眼, 或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 追寻概念教学法的最佳实施方案。

2.由行为反思向习惯反思转化

对教学工作的部分环节从设计到操作到效果进行反思, 寻找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这是教学反思最常见的方式, 但也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教学工作周而复始, 鲜活的教育过程常会变得机械化、程式化。教学行为经过不断反复就成了教学习惯。教师要勇于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 就教学习惯进行反思, 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 将“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 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教学习惯的意义与缺陷, 颠覆不恰当的教学习惯。如作业布置“一刀切”的现象就很普遍, 能否分层要求, 甚至划出一定的作业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 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限于习惯, 教师很难跨出这一步。

3.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化

最常见的教学反思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 多是宏观反思。教学阶段可长可短, 可以是一个学期, 也可以是完成某一章节教学内容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从教学效果角度进行的。我们提倡过程性反思, 即就某一节课, 甚至就某一个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反思可以在事后, 也可以在事中。事中反思更便于教师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行为,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都说教学是遗憾艺术, 但为什么要让教学成为遗憾后再哀叹呢?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出问题症结求得解决办法, 就是要由结果反思向过程反思转变, 深入到教学中一个个细微的过程环节, 边反思边改进, 体现高超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4.由缺陷反思向成绩总结转化

通过教学反思查找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我们常忽视对教学优点和教学成绩的总结提升, 这会造成优质教学资源的流失。只反思教学的缺陷会使教师始终处在失败压抑的心境之中, 缺少成功的喜悦和改进尝试的欲望,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状态。教学反思要由反思缺陷向总结优点转化。教学优点经过总结提炼和铸炼升华就是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学名师产生的必备条件。教学反思不纯粹是“挑刺”, 它更应该着眼于培植优良教风, 壮大教学优势。

5.由个体反思向合作反思转化

教学反思以个人为主体, 但并不拒绝合作反思。合作反思是教师通过与他人 (包括学生) 就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讨和反思, 常见形式有学科研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合作反思的优势是教师跳出自身的思维和认识苑囿, 吸纳他人的见解和实践, 扩大认知范围, 提升认知能力。

①比较式反思。在比较中反思, 就同一教学内容借鉴多位教师的教学处理, 就备课设想、施教过程、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 再选择并提出改进的方法。②观摩式反思。常与同题异构、主题沙龙、课题论证等相结合。教学当事人在与其他教师切磋过程中, 达成新的认识, 生成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就某一教学活动请专家诊断, 或请其他教师集体会诊,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③互动式反思。通常指教师一改自身教学习惯, 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策略上研究课, 其他教师观摩, 课后共同切磋反思, 由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三、引导缺位

教学反思是教学的理念和习惯, 是教师的“软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学反思要因势利导, 讲求实效。有些学校规定, 教案后必须要附上教学反思, 否则将被视作不完整。谁能肯定教学反思必须落实到纸上?写到纸上的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吗?作为对教学活动的调整改进策略, 它是观念性的, 未必是操作性的。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管理教学反思是粗暴无效的, 长期施行必然导致教师的反感抵触。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反思要有引导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教师反思途径, 引导教师将教学反思视作家常便饭。

1.对话反思

引导教师与同事一起观察教学实践活动, 就实际问题进行轻松愉悦的互动讨论, 分享成功、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实践, 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获得更广泛的问题解决途径。即使认识上有冲突, 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2.录像反思

观摩录像教学, 施教者可以客观审视自我, 揣摩自身教学优缺点, 通过微格回放方式, 将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 捕捉教学细节, 开展反思活动。观摩教师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帮助探寻厘清问题的方法。

3.争议案例反思

教无定法,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 以同题异构的形式开展教学常会有争议。引导教师把握机会, 找准争议问题的焦点, 寻根探源, 在阐释各自想法的基础上, 存同求异。

4.教学机智反思

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爆发智慧的火花, 其特点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捕捉反思, “火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引导教师养成“速记”习惯, 课后当场就将感悟记录下来, 集细微的教学机智便能汇聚成智慧之洋。

灰雀教学设计 篇10

城内小学 文转平【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2,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该的的好品质,作个诚实的好孩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带文《我不能失信》。

【教学重点】

1,培养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没有明确写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了课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准备】

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列宁的简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4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里的生字,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把它们牢牢记住,好不好?(指名2-3名学生认读,大约1.5分钟。)

胸(xiōng)脯(pú)

桦(huà)

散(sàn)

诚(chéng)病(bìng)

蹦(bèng)

下面我们再来认认它们,我们来开小火车,看看哪列小火车开的又快又好。(2分钟)

(对学生的表现加以鼓励和表扬。)我们开完了小火车,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导入(2分钟)

放映列宁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啊?(学生回答:列宁)对了,他就是列宁,那有没有人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列宁呢?

下面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列宁。放映课前准备的列宁的简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我们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三,学习第一段(5-7分钟)

放映有三只灰雀的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你们看,在这张图片上有三只灰雀在枝头上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啊,你们看它们可爱吗?(回答:可爱)

恩,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跟灰雀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因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自然段比较多,我们先把这些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哪位同学想尝试一下?(指名2-3学生读),老师希望一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灰雀特点的句子。然后老师请同学来回答。

读完后,指明2-3名学生回答,(课文描写灰雀特点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加以表扬。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里面有两个词:郊外,欢蹦乱跳.请大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过渡:

放映两只灰雀的图片(学生会在下面议论)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发现这张图片少了一只灰雀啊,那到底是少了那只灰雀呢?接着放映两张图片让学生加以对比,作出解答。

为什么会少了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下面的自然段。

四,学习第2-10段(8-10分钟)

1,咱们还是跟刚才一样,一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当列宁发现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几句可以看出?(很着急,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2﹞知道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不敢讲---------肯定地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3﹞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饱含着对丢

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谁能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青,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

教师:我们学完了这段,课文里有2个成语,希望大家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意思:(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

可惜:值得惋惜。)

五,学习第11-13自然段(8--10分钟)

(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以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文)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看出来的?为什么?(这只丢失的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从这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2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说明他知错就改,是个诚实的好孩子)-------教导学生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能撒谎,作错事后,要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

3,列宁为什么没有再问那个小男孩?他是什么时候预料到这只鸟在小男孩那儿?(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当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5--7分钟)

六,总结:(2--3分钟)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共有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在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的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以为它死了,感到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死了,只是坚定地说,它会飞回来。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看到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问那个男孩,因为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小男孩的教育过程,又写出了小男孩心理认识的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板书设计:(略)

七,生学习课文《我不能失信》,了解课文大意,与课文《灰雀》作比较,小男孩和宋庆龄的特点都是:

灰雀教学设计 篇11

一、直接导入。

1.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灰雀》。板书课题:5 灰雀

2.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课文讲了谁和灰雀的故事?那么课文又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一)、列宁爱灰雀(指导朗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①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③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二)灰雀哪儿去了 1.体会小男孩说的话。

①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②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③“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2.体会朗读下面两句话中:两个“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③“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三)合作朗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1.同桌练读。

2.老师和一名同学合作朗读对话。3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4.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三 学习11-13自然段

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 请大家默读11—13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等会儿提出来。四 学习第1自然段

1.让我们回到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再来读一读。(生读第一自然段)

2.就让我们把描写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抄写下来吧。

3.刚才大家抄写得很认真,就让我们把刚才抄写的句子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四 拓展

灰雀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 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 (L o k e) 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 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 (Hegel) 将“反思”称作“后思”, 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 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 (D e w ey) 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 (Heidegger) 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 (B erla k) 说,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 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 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 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 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 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 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 (C a r r) 和凯密斯 (Ke m m is) 还有麦伦 (Van Manen) 等学者, 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 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 (Sch o n) 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 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 (Brubacher) 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 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 30℃下, 水解5m i 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 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 成功率很低, 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 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 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 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 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 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 “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 H, 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 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 烘干后直接染色, 实验效果明显, 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 既降低了实验难度, 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 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 (3) 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 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5) 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 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 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 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 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 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 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 学生回答得很好, 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 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 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 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 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 但并无基因交流, 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 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 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 再举两个例子,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 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 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 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 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 给予指导, 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 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

2013年9月上半月版5599师已充分备课, 也了解学情, 但教学过程中, 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 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 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 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 (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 后, 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 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 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 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 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 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活动参与度低, 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 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 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 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 做这个实验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 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 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 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 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 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602013年9月上半月版

结合以上思考, 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 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 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 发挥其积极性。

(2) 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 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细胞死活的判定, 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 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 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 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 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 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 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 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 找出问题及成因, 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 包括以下内容。

(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 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 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 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 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 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 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 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 今后如何改进等, 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 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 如教学媒体的运用, 教学时间的把握, 提问时机的选择等, 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 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 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 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 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形成有机的整体, 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 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 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 其本质是探究。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 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 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理论支撑的, 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 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 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 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 批判性。教学反思中, 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 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 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 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 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 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 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 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 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 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 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 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 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 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 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 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 结合行动理解理论, 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 结合理论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 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 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 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 能集众人智慧, 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 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 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 成果更易推广。

3.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上一篇:朋友聚会邀请函模板下一篇:礼仪之花开在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