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2024-05-13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

《灰雀》这篇文章我已经讲过,但实事求是的说很失败。确实需要反思。

首先说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老师需要做的则是正确的引导。然而,回想起来当时讲课的情景,我所重视的不过是课文某些具体部分的处理,而且自己为学生总结了学过本篇课文应受的启发—护鸟意识。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

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教师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重塑自己的教育思想,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提高驾驭新课程实践的能力,一整套学习、模仿、实践下来,很多教师有如邯郸学步,课堂教学痛苦不已,困惑多多。

一、充分自主,但不能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教师不可取而代之。因此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教师的阅读确实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但学生由于学识阅历尚浅,对文本难免出现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雪中送炭般的降临。教不是权威解释的强加,而是点拨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创新。

二、有效合作,但不能作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但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合作的实施需要认真思考。语文课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课中有的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的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的是适合朗读的,有的是适合背诵的,不必要千篇一律。2.合作的论题需仔细设计。小组中讨论的问题既不应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应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教师要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3.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很多时候小组讨论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小组成员担任的角色就必须定位。4.教师需介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三、积极探究,但不能舍本

学生真正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于切实发现自己知识有所增进,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有所释放。而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含的特色;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体验运用到具体的场景,以实现审美迁移或审美创造。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写写画画;既有图片资料展,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倡导综合性探究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眼界,锻炼能力,但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才是语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必须要立足并扣住文本。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一旁让学生看“电影”;更不是把课文甩在一旁,凭空的讨论所谓的问题,言不及义,胡扯乱说。去除遮蔽,亲炙课文,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途,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武术中“大师”的最高境界是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我们众多语文教师虽非“名师”、“大师”,但我们是否可以让语文教学真的变得简单———简简单单地教学,扎扎实实地收获。宋人张先有诗云:“以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我以为新的教学模式就是那“添秋色”的雨,可以为语文教学增色,但不能成为肆意长高的芦苇,妨碍我们领略语文的湖光山色。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篇3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教学《灰雀》第二课时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间的“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小男孩对灰雀的爱以及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感悟这三种爱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不同的,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全文以对话为主,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是其次,朗读应该是重点,可恰恰相反的是,学生讨论三者之间的爱很积极,朗读却有点忽视。我想,以对话为主的课,朗读应占极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有迹可循。这一步,在课堂上我做到了。其次,应该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缺乏合理引导。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灰雀的语气。当读第一次对话时,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我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朗读,学生读这句话时比读列宁的话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学生有此体会,才能读得出来。其余几次对话,学生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上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后,我静静思考,我上的是常态课,那常态课是不是应该上得更扎实些,结合课堂作业本,落实知识点,至少让学生在上完课后能独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习题。这一点想法,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教学反思 篇4

默认分类 2009-09-28 21:14 阅读127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师傅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3、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

灰雀教学反思 篇5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完的习惯等,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

反思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篇6

误区之一:对话前提的丧失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 存在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多重对话关系。然而,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让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 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悟;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 就一味地“让学生大胆言说”。在课堂一派热闹的表象背后, 实质上却正是整个教学的南辕北辙, 误入歧途。

误区之二:对话目标的迷失

语文对话教学具有不可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特征, "它反对按照预设的模式的既定的步骤去操作。但不能"因此就迷失了教学的目标。目前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需求多样化, 过分"地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非预设性, 认为对话应随课堂生""成, 教师只需凭自己的机智和应变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这造成了教师缺乏必要的对教学重点的"预计以及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引导调控。当然, 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则应在特定的对话教学情"景中, 由教师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纬度目标的理念, 联系“学段"目标”和“单元要求”, 紧扣文本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结""合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的理解、感悟及质疑, 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

误区之三:对话主体的缺失

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和习惯力量的影响, 有不少教师将对话演变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单纯的师生问答, 这样的“问答”课上, 所有要探讨的问题都是教师单方面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是“对话”情境的制造者、“对话”话题的发起者、“对话”过程的控制者、“对话”结果的裁定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是课堂的陪衬, 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体现。

误区之四:对话“首席”的消失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 尽管强调“师生平等对话”, 但是教师的角色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不然, 教学过程会由传统教学片面的“教师中心”完全沦变为片面的“学生中心”,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多元化理解”的美的谎言下, 教师抛弃了自己应该担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角色已经退化成教学中无原则的吹捧者或“潇洒”的不负责的看客。显然, 这样的语文“对话”教学已经大大地变味了, 甚至不成其为教学了, 更何谈教学的价值或教学的效果?"""""""""""

《灰雀》教学反思-精选文档 篇7

《灰雀》教学反思1: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中体会爱。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发挥教师示范朗读作用。

《灰雀》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教学反思3: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确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01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了解名人,回顾各自了解的名人,初步认识名人,从平凡的生活中认识名人,感悟名人的崇高与伟大。

布置单元阅读内容--读名人故事,了解名人。

二、板书课题,就课题提问

灰雀是什么样的?课文围绕灰雀主要写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课文围绕灰雀主要写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事。结合课前查阅资料,大致交流对列宁的了解和印象。

四、品析课文1-2小节5 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

1、看图感受灰雀的可爱,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句子,品析。交流各自从哪些词感受到灰雀的可爱:如“粉红深红来回跳到婉转地歌唱非常”等感受灰雀的样子可爱,活泼欢快,充满着升级和活力,结合书上插图,从灰雀所处的环境来感受灰雀的可爱。严寒的冬天,万物凋零,高大的白桦树枝头就是灰雀的舞台,他们尽情歌唱,来回跳动,给这个公园带来了活力。角色体验,读中感悟灰雀的欢快可爱,激发孩子们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推己及人,充分感受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2、这样的灰雀,是谁的最爱?读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百花树下......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从“每次......都......经常......仰望”体会列宁爱灰雀。结合上文,理解“每次”的具体含义。“他每天到公园散步。”也就是他天天都来看这些灰雀。这些灰雀给列宁带来了什么乐趣呢?“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创设情景,读描写灰雀的句子,想象病中的列宁看到这些灰雀,仿佛......(如,忘记了病痛;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列宁对灰雀不仅是人对鸟的喜爱,更多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对话。

3、师引读“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生读”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从”找遍了“"没有找到”感受列宁的担心,焦急,失望......结合上文,列宁在养病,病中的列宁“找遍”了树龄,想象,他在每一树下,仰望......在每一棵树下,低头寻觅......4、结果,这只灰雀找到了吗? 读文“第二天,列宁又来到百花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质疑:列宁是怎么找回这只灰雀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五、指导书写生字。5 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

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第二课时

一、回顾

齐读课题,复习提问,这是三只什么样的灰雀呢?可是,当列宁发现了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是心情怎样?做了些什么?

二、研读课文三--10小节

1、自由读文,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体会心理

2、第一次对话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联系上文,角色体验,读出列宁的担忧和焦虑。

结合生活体验,体会省略号的用法,读出孩子说话时吞吞吐吐的语气。

引导感悟:小男孩的回答,让列宁听出了他什么样的心声?如:愧疚,知错,善良。从男孩的回答中,你们听出了什么?那只失踪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比较,灰雀非常惹人喜爱,不仅吸引了列宁也吸引了小男孩。列宁爱灰雀,是仰望它们,看它们在枝头自由跳动,听它们婉转地歌唱,男孩喜爱灰雀,于是,把灰雀”捉“走了。联系课文《两只鸟蛋》,感悟和鸟类和动物的相处之道。

3、第一次对话,列宁听出了名堂,”找“到了灰雀在哪儿,他是怎么成功找回灰雀的呢?指名分角色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从对话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牵挂,失踪的惋惜,以自己对灰雀的浓情震荡着同样爱灰雀的善良男孩的心,终于,让男孩克服自我,做出了有力的承诺”一定会飞回来!“

4、练读对话,体会人物心理。

三、研读课文第11--13小节

1、鸟儿重回大自然,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列宁的心情怎样呢?

2、然5 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而更让列宁高兴的是什么呢?

3、此时此刻,这个在树下低着头的男孩,心情很复杂,他想......联系课文,引导孩子们从男孩的角度感受列宁的循循善诱和善解人意,岁孩子的尊重理解,对孩子的真爱。

四、总结深化

各自谈收获和体会。

五、拓展延伸读列宁的故事,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教学后记:

《蜜蜂引路》让孩子们对伟人列宁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主动联系旧知,温故知新,引导孩子们深入感受列宁的不凡。

列宁爱灰雀,在郊外养病的列宁被那三只灰雀吸引,仰望灰雀,倾听它们的歌声,欣赏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给鸟儿带吃的,关注鸟儿,是列宁对鸟儿的爱。男孩也爱灰雀,但他捉回灰雀,束缚了鸟儿的自由,这样的爱不是鸟儿需要的。教学中,重点借助文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感悟列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的巧妙、呵护善良天真男孩心意的可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篇9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反思的意义

知不足然后能改,语文教学一定要明明白白搞清楚各个环节的状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精心设计与准备各项活动,同时也要对开展的教学活动成效进行评估分析,从而寻找到其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拾遗补缺、 统筹推进。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养成回头看看的习惯。有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一头向前,只顾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方法不断向前推进,而对教学过程中达成度如何、 重难点完成情况如何却没有充分的认识,也没有直观的感知,有许多教学时间与精力花在了重复劳动上,往往事倍而功半,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及时养成回头看看的习惯,既要埋头向前,也要回头望路寻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是准确评估教学的成效。对高中语文教学成效进行评价,除了当堂作业、课后检测等类型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一节课或是一篇课文结束之后, 认真反思这一课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方法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教学反思的方面。开展全面的教学反思能够对教学的成效进行立体化的评估,无论是知识点达成效果、能力培养情况,还是情感教育程度,通过细致的反思能够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效画像评价。

三是有效找准薄弱的环节。一节课教学下来,开展教学反思可以针对这节课的目标任务进行逐项对比回顾,通过反思对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牢牢把握好这些薄弱环节,才能够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有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学工作中回头寻找薄弱环节的重要抓手。

四是探究改进教学的路径。教学反思不仅是为了评价教学效果、寻找存在问题,更重要的探究下一步教学更加科学的路径,反思这一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措施、新的教学路径。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够在教学中摸索改进的经验,在做中总结与指导实践,每一次的教学反思都应当成为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一个过程,能够对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教学反思的主要着力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既是教师提高岗位履职能力的需要,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必然需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提高精准性,准确把握着力点,使教学反思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1、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精准。

教学设计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脊梁和灵魂,有着什么样的设计就会有着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先进精确,则可以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向引领,反之会让教学陷入一团糟的境地。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在完成教学过程之后,首先要对本节课的设计是否精准进行回顾,是否突出了目标任务的要点,是否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与以前的基础知识联系是否紧密,整个教学进度是否紧凑,时间安排环节连接之间有无改进之处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能够将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 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照教学目标任务一一对比,从而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准确对照。

2、反思教学手段是否有效运用。

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非常得力的助手,特别是信息化成套设备的运用,让语文教学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本节课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科学性、 有效性方面进行回顾,首先要回顾信息手段运用的频率是否恰当,有没有喧宾夺主,是否达到了活跃教学氛围而不扰乱教学执行。要认真思考一节课要控制多长时间,演示几次合适。 其次,教师要反思多媒体所演示的信息是否紧贴教材内容,是否生动形象,对增进学生理解有没有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营造浓厚氛围、增强学生感悟效果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对信息化手段运用的状况进行反思,可以提炼出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最佳时机、 最佳频率,以及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等等,有助于下一步教学中的更加精准运用。

3、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高效互动。

高中生具备了较强的互动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应当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行知识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要回过头来反思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首先要反思互动有没有如期开展,是教师讲解为主还是师生形成互动。如果还是抱着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则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如何改进。其次,对互动的有效性方面也要进行认真反思,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深广度,以及当堂检测所表现出来的掌握效果等反馈信息进行反思,以结果倒推过程, 以学生实际掌握的学习状况来反思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行之有效, 这样从结果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切实可行。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让人眼花缭乱。有些教师抱着自己的方法不肯改变,也有的教师不停地换着方式模式,对于教学方法这一方面进行也要进行反思,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次教学、每一种方法的运用之后,对其实际效果进行反思,通过课堂氛围浓厚程度、师生互动热烈程度、学生掌握深刻程度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评价,从而有效增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比对效果,筛选确定出最佳最优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学反思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通过教学反思确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模式。

5、反思教学要求是否贴近实际。

教学要求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一刀切,而应当因人而异。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后,应当通过多方面搜集的学生掌握信息对教学要求进行反思,特别是对分层教学中确定的不同层级教学要求进行评估。优秀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是否偏高偏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是否与他们的能力基础、学习状况相吻合。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分层教学,也制定了不同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并非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也不一定恰到好处。教师进行反思,对不同层面学生的实际教学成效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推断出这一成绩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是否存在着偏高偏低的状况,只有通过认真的反思,才能够对层级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使之更加贴近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实际状态,有利于教学的优化调整。

6、反思教学氛围是否浓厚热烈。

对于高中生而言,浓厚的教学氛围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浓厚的氛围既包括是否创造出与教材内容、 主题思想相一致的情境,也包括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投入程度如何。教师在教学后要针对这两方面进行回顾, 一方面要对教材中的主题思想是否在浓厚的情境中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对教师是否创造出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教学氛围进行反思。 这样的反思主要着眼于教学氛围的创设,通过反思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 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紧扣要点,让学生学得更加充满激情。只有进行认真的深刻的反思,才能够准确寻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三、将教学反思作为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

教学反思对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反思作为整个教学的必要组成。首先,要在每节课教学之后开展反思,通过当堂反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有利于尽快的解决问题,通过每一节课的反思构成每课、 每单元乃至一册教材的反思积累;其次,要在每一课结束之后开展反思, 结合这一块的教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反思形成总结提炼经验,点出不足;另外,要在每单元完成之后开展反思,结合单元教学目标逐一比对形成本单元的教学总结,既要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也要分析学生掌握的实际效果;最后,在重难点复习之后也应当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对这些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评估、成效的评价,来体现教学工作中方向的调整与方法的选择。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优化与调整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02)

[2]林刚.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探索.2003(04)

小学《灰雀》语文教案 篇10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事迹或照片。

2、教师制作投影片、生字卡片和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非浅的。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三、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⑴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一段该怎么读?

⑵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一段?

⑶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优秀教案 篇11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

(3)抓住描写灰雀可爱和人物对话的语句,启发学生采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品词析句,了解灰雀可爱及人物心理历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列宁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谁能说说。(学生联系查找到的资料图片介绍)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个男孩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经过努力没有弄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这2个自然段,你都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生汇报学习情况

A灰雀的美丽可爱(理解“婉转”及“惹人喜爱”的意思)

B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抓住“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理解,并联系上下文体会他的爱鸟之情。)C灰雀失踪后, 列宁很着急、担心(抓住“找遍了”)

3、指导朗读。(读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及一只灰雀找不到后,他着急、担心的心情。)

4、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注意。

2、可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记住生字。

3、指导书写:散、胸、或、低。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课件导入

看,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多么惹人喜爱啊!列宁每次都要到树下看望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男孩说的话,并读一读。

2、课件出示:3、5、7、9自然段,请学生再读列宁说的话。想想:你对哪句话体会最深刻?列宁在说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可以通过朗读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及标点体会列宁当时的想法。如:“一定、或者、它怕冷、自言自语、多好的、可惜、会飞回来?”体会列宁没有直接批评教育孩子,而是通过对灰雀命运的担心,去感染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及知道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时,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变化。

4、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4、6、8、10自然段)

5、在分析描写男孩的句子时,也要抓住重点词语及标点,体会男孩说这些话时,从犹豫到安慰列宁,最后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这一思想转变过程。重点探究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这几段中找出一个描写男孩心理很矛盾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为什么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说,更好地领会男孩心情和心理的变化)课件出示句子: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问:这2个句子有什么异同吗?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这一朗读对比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男孩由知错而去安慰列宁到后来下定决心,放鸟归园的心理转变过程,再次感受列宁教育方法的巧妙。)

6、同桌讨论:男孩为什么要捉走灰雀?列宁爱灰雀,男孩也爱灰雀,他们对灰雀的爱有什么不同?(体会到列宁爱灰雀,给予灰雀自由,那是一种真正的爱,也正是这种爱感染教育了男孩,使他改正了错误。)

7、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再次入情入境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烘托高潮,总结全文(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1、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灰雀飞回来后,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它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2、轻声读课文,同桌讨论这2个问题。

3、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果然、低着头”理解男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改正了错误,言而有信,所以说他是诚实的。而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愿伤害孩子,体现他对孩子的爱。

4、看课件,追问:列宁为什么微笑?(列宁看到灰雀回来了很高兴,更高兴的是男孩知错就改)

5、让我们和列宁一样,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6、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列宁爱灰雀,更爱诚实的男孩„„)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训练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阅读,目标,三维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的泛化,主要表现为模糊性和盲目性。有些教师备课时一律套用三维目标,却忽略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中只关注怎么才能让课堂出彩,却很少思考学生学到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美很热闹,但事实上难以真正落实每一个具体目标,更遑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了。

文本解读的淡化,主要表现为阅读教学中背离文本、忽视文本。李海林说:“‘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文本成为一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借口,课堂上“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任由学生解读课文,不分好坏,一味廉价表扬,普遍肯定;学生所谓的“见仁见智”“张扬个性”,大多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甚至是脱离文本,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堵塞了课堂升格的途径,既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还有些课堂课件花哨时尚,内容庞杂,注重所谓的“拓展”和“迁移”,表面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由于淡化了语言的品味,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三维教学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分化。轻视“双基”,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似乎一说“知识”,就是“满堂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基础夯得不实,何谈能力培养?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化。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学生却鲜有鲜活的思维参与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三是对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不够。许多教师很重视“理解内容”,把它强加给学生,教学就简化为学生的“听”和“记”这两种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最终导致真正的“阅读理解”的缺失。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重重,值得我们反思和改变。

首先,要强化目标意识。备课时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强化目标意识。一是要做到目标制订科学、合理、明确、集中,并能坚持目标多元化原则;二是能用恰当的显性的行为动词加以清晰的描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据此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作好统筹安排,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三要用教学目标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其次,要明确阅读教学内容。朱绍禹先生指出:“在语文学科中,虽然包含着社会知识和自然界知识的广泛领域,但作为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多半限于语文知识。”新课程需要的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不仅重视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重视各门学科知识的积累,为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重视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努力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创新能力训练的过程。

要特别注意的是传授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不可机械地灌输,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远比授以现成的知识更重要。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和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运用精读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划、批注等方法,对优秀的文章要运用熟读与背诵的方法;鼓励学生写随感、读书笔记、评论等来训练他们听、说、读、写、思的结合。

再次,要注重教学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作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运动程序,教学中的诸多因素都在这里得到反映和综合体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讲求方法,如何导课,如何选择文章的阅读切入口,选用哪些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等等都涉及教法的运用。阅读教学过程设计得好,教学方法得当,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力,使教师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流畅地获得阅读知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3

【《灰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教学总结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灰雀》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我就力求体现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指导书写“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5.分角色朗读课文。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五、课堂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学反思: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上一篇:低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下一篇:和雷雨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