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2024-09-11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通用8篇)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篇1

中共毕节地委

关于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意见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毕节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为‚推进改革发展双领先,实现试验区新跨越‛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地委决定,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区开展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思想,是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就是把‚发展‛作为我区加强党的建设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坚定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凝聚共识、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形成合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是提高全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区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与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还不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就是把发展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把全区各级党组织培育成自身科学发展的党组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党组织,不断提高我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是落实省委战略部署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委审时度势,确立了‚两加一推‛的主基调,作出了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三化同步‛的示范区、‚两加一推‛的示范区、贵州经济崛起‚金三角‛的示范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是落实省委部署和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区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经验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建设发展型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全区各级党组织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地委、行署提出的‚推动改革发展双领先、实现试验区新跨越‛主旋律上来,用发展来统领一切工作,用发展来衡量一切工作,用发展来检验一切工作,领导和推进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干部,特别是部分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在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上,仍然还存在宗旨意识淡化、能力素质不强、执行落实不力、执法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就是动员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带着感情深入群众宣传政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一线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把重视民生、发展惠民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源头活水‛,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形势需要、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优化服务,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毕节试验区实际,坚持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不动摇,围绕‚推进改革发展双领先、实现试验区新跨越‛主旋律,把发展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过程,使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衔接,为促进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通过努力,使各级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即有科学发展新思路、有科学发展新本领、有科学发展新基础、有科学发展新作风、有科学发展新机制、有科学发展新业绩。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50%以上的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并成为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党建工作品牌;五年大见成效,到2015年,80%以上的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力争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党建工作品牌;到2020年,100%的党组织达到‚六新‛要求。

三、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要紧扣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围绕‚推动改革发展双领先,实现试验区新跨越‛主旋律,准确定位、明确目标,突出服务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突出服务工业园区发展,突出服务推进‚三化同步‛,突出服务‚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三大目标‛,突出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突出服务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把进一步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方向来确立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目标定位,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的内涵来谋划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的要求来落实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具体措施,不断丰富和提升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

(二)突出服务推进‚三化同步‛。把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重要抓手,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臵,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探索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广大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三)突出服务实现‚三大目标‛。把服务实现‚三大目标‛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凝聚推动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巨大力量,带动全区各族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形成合力攻坚、赶超跨越的格局,确保‚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目标顺利实现。

(四)突出服务保障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服务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根本要求,真正做到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各级党组织要围绕服务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查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整治对待群众冷漠生硬、麻木不仁的问题;查干部队伍的纪律作风,整治干部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问题;查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整治执行力不强、执行水平不高的问题;查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整治矛盾纠纷调处不力的问题。要加强以‚做文明守法公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要用服务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成效来凝心聚力、促进和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突出服务工业园区发展。把服务工业园区发展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突破口,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来建好园区(企业)以党组织为政治核心的基层组织,理顺园区(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园区领导班子,激励园区(企业)党员创业奉献、争当岗位标兵,培养引进园区(企业)急需人才,增强园区(企业)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服务园区(企业)发展机制,推进园区(企业)健康发展。

四、大力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核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要求,着力选好发展型领导干部、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

(一)选好发展型领导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地委、行署‚推动改革发展双领先,实现试验区新跨越‛主旋律和‚三化同步‛要求,着力培养选拔一批‚想发展、会发展,有激情、敢担当,讲认真、重落实,顾大局、讲团结‛的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对干部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考准考实干部。既要考核干部的德,又要考核干部的绩;既要全面考核评价干部,又要注意看干部本质和主流;既要考核经济指标,又要考核社会指标;既要考核‚显绩‛,又要考核‚潜绩‛;既要注重干部的主观努力,又要看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客观条件;既要注重领导评价,又要注重群众评价,还要防止简单以票取人。进一步加强干部考察工作,要把考察工作延伸到工作一线,实地核实、验证干部的工作实绩,延伸到家庭及主要生活交际圈,全面了解干部的品行和作风。进一步健全来自基层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既要重视从机关选拔优秀干部到基层任职工作,更要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到机关任职锻炼,积极推进机关-基层干部双向交流培养。进一步树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对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群众公认的干部,大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对基层一线、重要岗位和复杂岗位的优秀干部,要大胆破格提拔。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工作力度,按照干部公开选拔的有关规定,少设或不设规定之外的限制性条件,让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可以广泛参与竞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干部初始提名办法,加大‚多轮推荐、差额选拔‛,‚公推双选‛,‚公开推荐、差额考察‛,‚两推一述‛等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有计划地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同时,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二)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配备领导班子,要讲结构但不能固化,要唯德才、唯发展、唯潜力,切实增强班子整体功能;要讲年龄但不能‚一刀切‛、层层递减,要形成合理的梯次配备结构,注重发挥好各个年龄段优秀干部的作用;要把‚一把手‛的选配放在领导班子建设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选准选好‚一把手‛。要以县乡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结构,使各级领导班子有新变化、领导干部有新面貌,整体活力更足、功能更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正职要带头发扬民主,能容人、容事、容言;副职要自觉摆正位臵,既要积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又要主动参与集体领导;班子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顾大局、讲团结,多一些谦让,少一些计较,切实增强班子成员相融性。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的决策部署,自觉把本地本部门工作放在全区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三)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提升能力素质,打造学习型班子和学习型干部,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围绕实施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按照‚三化同步‛要求,突出抓好‚51551‛大规模干部培训。要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既要重视党性教育,又要注重提升业务素质;优化培训资源,重视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建设和师资建设,既要发挥区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作用,又要注重利用好区外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既要注重干部的理论学习武装,又要重视实践锻炼;优化培训管理,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既要抓好干部的集中教育培训,也要支持自主学习。要巩固和办好‚一月一专题‛讲座,突出‚高端‛特点,进一步提高讲座的水平和质量。要把企业纳入干部大规模培训的范围,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覆盖面。

五、大力培育发展型文化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文化是灵魂。各级党组织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紧紧围绕树立发展型思想、锤炼发展型作风、砥砺发展型精神,大力培育‚奋进、和谐、争先、创优‛的发展型文化,以文化的内驱力来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

(一)树立发展型思想。坚定‚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通过抓机遇,赢得发展机会;坚定‚敢创新才能快发展‛的理念,突破传统思维、从众思维、经验思维和定势思维,勇于改革试验,大胆探索创新,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坚定‚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的理念,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奋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坚定‚好思路推进好发展‛的理念,以好思路促进好发展,以新思路促进新跨越;坚定‚奋力干才会促发展‛的理念,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二)锤炼发展型作风。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深化‚科(局)长下基层‛,扎实推进集团帮扶,做到进万家门、解万家难、帮万家富、暖万家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时刻保持不甘人后、不敢懈怠的心境,一门心思干事业,千方百计谋发展。健全抓落实的制度,确保每一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一抓到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三)砥砺发展型精神。按照‚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的要求,大力弘扬‚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新阶段毕节试验区精神,增强中心意识、争先意识、攻坚意识、目标意识、超前意识和敢干、会干、实干的‚三干‛意识等‚六种意识‛,先干不空论、先试不议论、先行不争论,切实做到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精神状态高昂奋进、工作步伐高歌猛进、工作目标高效推进。

六、大力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基层组织是基础。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以‚三亮三比三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创先争优活动为总抓手,认真组织实施‚先锋工程‛,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实施‚服务先锋工程‛,建设发展型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组织开展‚争做‘五讲五比’(讲学习,比创新;讲激情,比创业;讲执行,比落实;讲责任,比担当;讲奉献,比精神)模范,当好改革发展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在党员50人以上的机关(事业单位)设立机关党委,书记按同级副职领导干部配备,副书记享受中层干部待遇。将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本单位工作经费预算,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好配齐机关(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重视加强和改进对离退休党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定期评选表彰‚十佳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明星‛。

(二)实施‚创业先锋工程‛,建设发展型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地、县两级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主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组织建设、规范管理、党员承诺、评先选优‚四进园区‛活动,切实加强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按照‚企业(组织)登记与建立党组织同步、企业(组织)管理与党组织管理同步、企业(组织)发展与党组织开展活动同步‛原则,逐步实现党建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动态全覆盖。企业及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争当‚创业先锋‛,努力在提高经营效益、推动工业强区、促进和谐发展上争先创优。定期评选表彰‚十佳创业之星‛。

(三)实施‚‘龙头’先锋工程‛,建设发展型乡镇党委。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抓基层党建的‚龙头‛作用,认真履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建立健全党委议党建、书记述党建制度。结合实际设臵片区党组织,健全覆盖乡、村、组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实施乡镇机关‚五个一‛舒心工程(一个食堂、一个浴室、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文娱活动室、一个图书室),启动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改善乡镇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继续落实省委有关乡镇干部待遇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建立乡镇领导干部岗位补贴制度,乡镇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要向乡镇事业单位倾斜。定期评选表彰‚十佳乡镇党委书记‛、‚十佳乡镇长‛。

(四)实施‚‘五园’先锋工程‛,建设发展型村党组织。村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五园新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机制,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试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注重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青年中发展党员,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建立村干部报酬及办公经费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试行村干部廉政保证金制度,启动村干部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兑现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全面实行绩效考核,推进村民自治,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公开选拔副科级干部的力度。定期评选表彰‚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十佳村委会主任‛。

(五)实施‚和谐先锋工程‛,建设发展型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中的核心作用。探索提高社区党组织设臵规格,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整合机制,全面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化社区资源配臵方式,探索发展社区集体经济路子,建立社区干部报酬、社区办公经费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启动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定期评选表彰‚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居委会主任‛。

(六)实施‚育人先锋工程‛,建设发展型学校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以‚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载体,以‚三关爱‛(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关爱其他弱势群体)为重点,以‚三服务‛(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为抓手,深入开展‚一校一面旗‛、‚一师一楷模‛、‚一生一风采‛主题教育。高校党组织要把支部建在班上,同时,注重加强对学校社团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把高校建成传播党的理论、壮大党的力量、展示党的形象、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定期评选表彰‚十佳教育工作者‛。

七、广泛凝聚发展型人才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人才是关键。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毕节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认真组织实施人才发展‚五个计划‛,努力凝聚发展型人才。

(一)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重点培养一批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急需的服务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城建规划、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力、化工、采矿、旅游、现代物流等方面人才。加强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协作配合,采取挂职、任职等方式引进人才;加强与省内、国内高层次专家协作,采取理论课题、重大项目研究和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智力支持;加强与高等院校联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培养人才。

(二)实施专业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投入体制和政府引导、各方配合、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定期培训、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挂职等培训制度。采取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的方式组织培训。知识更新要结合所在岗位需求,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方法的学习。

(三)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面向现代农业培养实用人才,面向基层组织培养党员干部,面向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各县(市、区)要积极创办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申办示范基地,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建设一个基地、培训一批人才、带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效应。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组织关系到基地、工作到基地、实践到基地,助推农业产业化大发展。

(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完善《毕节地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借鉴外地引进人才的经验,探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用更好的待遇和更优的服务,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紧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要抓住全国‚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和‚三支一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契机,面向全国招募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支持试验区建设,为试验区建设增添活力。

(五)实施人才创业计划。充分依托‚毕节试验区人才基地‛建设,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通过3-5年的努力,抓紧建设能源、原材料人才团队,装备制造人才团队,特色食品加工业人才团队,烟酒传统支柱产业人才团队,现代农、林、水、畜牧业人才团队,文化产业和社科人才团队,旅游业人才培养团队,管理人才培养团队,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团队,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团队等十大类人才团队,着力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好机会、搭建好平台,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八、建立健全发展型工作机制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机制是保障。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管理机制,立足解决问题,着眼长远,努力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一)健全领导责任机制。从健全组织、落实责任、解决问题着手,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坚持高标准定目标、理思路,健全党组织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机制。

(二)健全创新发展机制。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工作创新、理论创新着手,健全创新发展机制。制定支持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褒奖改革的制度,鼓励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发展。

(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从明确目标、提供动力、激励约束着手,注重分类考核、分类评价、分类激励,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发展压力层层传递、动力级级递增机制,促使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中推进发展、促进和谐。

(四)健全统筹推进机制。从工作同部署、资源同配臵、事务同管理、服务同开展、考评同进行着手,充分整合各类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打破城乡、条块、地域和行业界限,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党建工作新格局,统筹推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

(五)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从明确保障重点、确保足额到位、强化使用监督着手,健全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创造条件。

(六)健全满意度评价机制。把发展成效和群众幸福指数作为重要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分解、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稳步提升。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取得实效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导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办公室,抓好日常工作。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及时启动和开展工作。要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落实到位。

(二)坚持分类指导。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党组织自身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使每个党组织都有新变化、每名党员都有新进步。要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

(三)加强督促检查。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列入‚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管理内容,纳入地委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进行动态跟踪督查,年底进行考核评估,作出专项通报。地区将组建督查指导组赴各县(市、区)和地直单位进行督查指导,及时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四)注重品牌打造。各级党委(党组)要紧密结合实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突破,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要注重培育典型、发现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年终由地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集中进行评估和评选表彰。

(五)注重统筹兼顾。要通过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统筹推进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工作。要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与推进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实施‚同心工程‛结合起来,达到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共创共建的效果。

(六)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制定专门宣传方案,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远程教育、党建信息网及手机短信平台的作用,开设宣传专栏,采取党员干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要求、进展和成效,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信息报送和信息沟通,及时对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进行总结提炼,以便为面上提供经验指导。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篇2

一、统一思想

通过深入宣传和广泛动员来提高思想认识,调动起各级联社的工作积极性,是搞好全省联社拓展成员队伍工作的首要环节。省联社将围绕宣传贯彻意见精神,采取印发资料、介绍典型经验和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使各级联社认识到发展新的成员企业,壮大联社成员队伍是维护联社体系的需要,是联社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需要,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需要,是提升联社经济总量的需要。同时,还要搞清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联社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从而自觉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积极开展拓展成员队伍工作。

二、发展对象

联社发展新成员对象可简述为除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个体业户以外的各行业中的优良民营企业。选择发展对象应分主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根据联社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发展新成员应以集体、合作经济为主要特征,以中小型工业企业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企业。主要包括:(1)因区域调整和实行属地化管理而脱离联社队伍的原二轻企业;(2)原二轻企业改制或兼并、分立、出售、关闭、破产后重新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联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3)由集体(含联合经济组织)资本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4)长期租用原二轻企业整体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5)国有企业改制后重新组建的股份合作制、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6)厂办、校办以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主办的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7)社会各界及自然人自发组建的各类民营企业。

三、制定计划

为使联社拓展成员队伍工作有序进行,各市、县联社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做出年度计划。在此基础上,省联社提出全省联社发展新成员工作总体目标和分年度发展计划。为确保计划落到实处,省联社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促使全省联社拓展成员队伍工作按计划推进,实现预期目标。初定目标是2008年内每个县(市、区)联社至少发展1户新成员企业,每个市(州)联社至少发展2户新成员企业。到2009年底,县(市、区)联社各发展新成员企业3至5户,市(州)联社各发展新成员企业5至10户,全省联社系统发展新成员企业200户以上,全系统年销售收入总额增加到45亿元。

四、掌握进度

为及时了解各地联社拓展成员队伍工作开展情况,掌握全省联社工作进度,省联社将建立专项调度制度,定期进行情况调度。各市、县联社要定期向省联社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各地联社在发展新成员过程中,遇有需要省联社协调解决的问题,省联社将及时拿出解决对策,不误时机。要本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发展一批是一批,多发展一户是一户的态度来推进全省联社工作进度。

五、现场办公

为推进全省联社拓展成员队伍工作进程,省联社将派出工作组赴各地现场办公,配合基层联社开展工作。省联社工作组将采取与各地联社拟发展为成员的企业现场对接,面对面进行宣传,察看企业,现场认定,当场办理入社手续等方法开展工作。

六、特殊问题的处理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篇3

1、项目分为两类,即定向委托项目与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定向委托项目由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提出,列入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项目预算,采取单独立项、委托开展的方式进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业务需求提出,列入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预算,采取公开申报、择优立项的方式进行。

2、每年6月底前,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分别将下一年度定向委托项目和规划开展的公益性服务项目报区社会团体管理局备案。

3、区社会团体管理局对社会组织提出项目的社会公益性、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初审,并于当年9月底前完成下一年度《闵行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下称《目录》)的编制与公示。定向委托的项目按要求纳入政府部门预算管理并进行公示。

项目申报

1、项目于每年《目录》公示之日起,开始受理申报,期限为一个月。定向委托项目与当年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预算同步进行。

2、项目申报主体为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应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具备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项目申报通过《闵行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项目申报书》)及《目录》要求填写后,报送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审核。

4、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应对《项目申报书》的真实性及服务供应方的资质、设备和专业技术条件进行审核,提供项目评审标准,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按时报送区社会团体管理局。

5、以往承担定向委托项目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未能按期完成的,不得再申报新的项目。

项目评审

1、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由区民政局、区社会团体管理局、区财政局、区招管办等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社会团体管理局。

2、定向委托项目按照政府采购限额规定纳入区招投标平台规范操作。

3、评审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财力平衡、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透露评审相关信息和结果。评审程序为:

(1)资格审核。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再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2)项目评审。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主要采用会议评审制。金额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的项目,由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能召开,评审结果须经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项目,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进行评审,报评审委员会审批。

(3)立项通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经批准立项后,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闵行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立项通知书》,同时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项目管理

1、项目合同签订。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所有项目实行合同管理。购买服务方与服务供应方应在项目实施前一个月内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服务内容、项目金额、评估标准、付款方式、考核办法、违约责任、协议期限、协议变更和解除等内容,并将合同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2、项日分级管理。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实行购买服务方负责制和服务供应方负责制。服务供应方要按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项目任务。购买服务方要强化立项指导、中期检查、结项管理等,促进服务供应方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将视情对购买服务方和服务供应方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3、项日过程监管。

服务供应方应建立项目实施专门簿册,包括公共服务项目的受益情况{己录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会计帐簿等。项目推进的阶段性成果应及时报送购买服务方和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如服务供应方出现项目负责人变更、项目完成时间延期、项目中止或撤销,服务供应方必须及时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经费划拨

1、定向委托项目的经费由购买服务方下拨服务供应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的经费,由区民政局拨付服务供应方。服务供应方应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项目经费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实行一次性拨付;5万元以上的项目,按项目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项目完成后,服务供应方应如实汇总经费支付、使用情况,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监督检查。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篇4

穗办„2010‟3号

为深入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粤办发„2008‟13号)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穗字„2009‟13号),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民政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促进我市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日益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党的十七大对社会组织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结合广州实际,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以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为核心,以培育社会组织发展为重点,以促进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为主线,坚持“培育扶持、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发挥作用”的方针,先行先试,推动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建设大局中的积极作用。

3.目标任务。在我市逐步建立起与国家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定位准确、功能齐全、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各界协同、组织自律、公众监督的社会组织管理格局,形成科学合理、和谐有序、健康高效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争用3至5年时间,建立一套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培育一批综合能力强的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广州特色、与国际做事规则接轨的行业协会商会;创建一个社会组织交流合作平台。

二、科学定位和分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

4.社会组织定位和分类。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依法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维权、自律等作用的各类民间组织、中介组织。根据社会组织的功能属性及特点,主要包括六类:

(1)公益服务类。指面向社会,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慈善服务,具有社会性、保障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的社会组织。

(2)行业协会商会类。指由从事相同性质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为维护共同合法的经济利益而自愿组织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3)学术联谊类。指由相关组织或个人依据章程自愿组建,具有鲜明的联谊性、学术研究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的社会组织。

(4)咨询经纪类。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和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性建议、意见,或为生产要素交易提供信息、技能、设施服务,具有鲜明的经纪性、代理性和有偿性特点的社会组织。

(5)鉴证评估类。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独立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资信评估服务,出具技术性评估报告,或者依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为社会提供鉴证、鉴定、监督、检测、检验、评价、评估和认证服务,实行有偿服务并承担相应法律或其他责任,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客观性特点的社会组织。

(6)律师公证仲裁类。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律师、公证、仲裁服务,具有专业性、法定性、公正性特点的社会组织。

三、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协同合作的新型关系,从体制和机制上规范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着力培育社会自治功能,强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全面梳理和分解政府各部门承担的职能,将行业管理与协调性职能、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性职能、市场监督与技术性等职能,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依法转移给相关社会组织承接,为社会组织发展拓展空间。

6.强化公共财政意识,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政府将事务性、辅助性的事项,采取“政府承担、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方式,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办理。明确规定政府部门授权或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管理服务事项的,由政府各部门提出购买服务的事项及要求,纳入部门预算。在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等条件成熟的领域先行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

7.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力度,以项目资助为主,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资助和激励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组织发展资金,用于扶持政府重点培育发展的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各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可按规定资助社会组织的慈善公益性、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采取无偿或低租的方式,提供办公场所,为社会组织提供开展培训、交流和服务的平台。鼓励社会组织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公益积累,壮大自身实力。

8.落实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社会组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用地按规定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用水、用电、用燃气,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收费。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四、加强规范管理,完善社会组织监督体系

9.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切实做好社会组织入口登记工作,强化准入管理。社会组织应当依法登记。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营利性社会组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手续,试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实行异地商会和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将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工作。

10.构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与交流平台。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息交流会议制度,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构筑全市统一、高效、完整的社会组织监管信息系统和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全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社会组织必须主动将其重大活动、财务状况、接受捐赠的使用情况等信息,通过此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接受会员和公众监督。

11.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全面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及时掌握社会组织动向。凡社会组织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依法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社会组织更换会长(理事长、主席)、秘书长(总干事)等负责人的;一次性接受捐款、对外投资、业务活动开支达到注册资金一倍及以上的,应当事先向业务主管或指导单位以及登记管理机关报告。社会组织开展涉外活动的,除按有关规定报批外,也应事先按规定向业务主管或指导单位以及登记管理机关报告。

12.加强社会组织涉外交流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境外非政府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指导社会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境外投资及接受境外捐赠等涉外活动的监管。

13.实行社会组织评估制度。成立市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信息库,对社会组织实施分类评估,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其参与竞争政府购买服务和接受政府职能转移的资质条件。通过实施社会组织评估,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14.强化社会组织自律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依法按章程开展活动,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运作、诚信执业、信息公开、公平竞争、奖励惩戒、自律保障机制。全面清理、严肃查处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价格欺诈、提供虚假信息、搞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社会组织要公开服务程序或业务规程、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自觉接受监督。不得利用权力强制入会、摊派会费、搭车收费、指定服务,不得擅自制定应由政府定价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违规收费,不得乱收滥支、坐收坐支。

15.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切实加强登记管理机关建设,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肃查处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由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牵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对社会组织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纳入而未纳入登记的社会组织,在清理整顿基础上限期办理登记;对名存实亡、违规运作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撤销;对自律机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社会组织进行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撤销。

五、完善法规制度,为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创造条件和环境

16.完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引进高端人才,逐步实现社会组织职业经理人管理,建立秘书长职业化制度。加大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逐步实行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制订完善符合社会组织特点的人员流动、入户、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社工招聘等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补助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加大政府资助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聘用社工力度,大力扶持推动广州地区高校开设社会组织管理专业。

17.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人民民主、增强社会自治、协调利益矛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政治上关心、爱护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

18.加快社会组织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我市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职能作用、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监督管理,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规范社会组织运作,保障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立法调研,推动《广州市社会组织促进条例》、《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

19.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密切党与各行各业和各界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社会组织党组织原则上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登记管理部门应指导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同步设置党组织。

20.建立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推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工作,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市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民族宗教局、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外办、市体育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协作办、市工商联、市侨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贸促会等单位组成的市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相互通报有关情况,研究协调有关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篇5

政法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2010—2011年下学期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共计10名,名单如下:彭红,黎晓静,黄雷,刁舜,洪欢,朱丹,盛艳红,盛小娟,徐为,杜安琪。2010—2011年下学期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共计6名,名单如下:杨漫,罗权鑫,龚明珠,吴桃,杨婧娟,杨新春。

法学院第二党支部支委会首先经过调阅档案统,将成为优秀团员满一年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拟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召开支部会议征求支部成员的意见,大家一致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进行公示。支部对彭红,黎晓静,黄雷,刁舜,洪欢,朱丹,盛艳红,盛小娟,徐为,杜安琪10人进行了材料审核,群众调查,函调等组织发展的具体工作。其材料齐全(入党申请书、团内推优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思想汇报等);群众调查全部通过,一致认为他们思想政治觉悟高、学习努力,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函调表明其均无任何政治问题。支部于2011年6月5日召开支部大会,本支部有党员43名,实到38名,其中有表决权的共20名,经15名有表决权的党员表决,全部通过。支部形成决议,一致同意发展上述10位同学为中共预备党员。

法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支委会对转正的6位同志的转正材料进行了检查,转正申请、预备党员考察表、思想汇报等材料均已整理归档。支部于2011年6月5日召开预备党员转正大会,杨漫,罗权鑫,龚明珠,吴桃,杨婧娟,杨新春6名同志向全体党员汇报预备期内的情况,并进行讨论。支部于2011年6月5日召开支部大会,本支部有党员43名,实到38名,其中有表决权的共20名,经15名有表决权的党员表决,全部通过。支部形成决议,一致同意上述6位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法学院学生党总支第二党支部

村党组织意见 篇6

一是进行任职谈话。对新一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次任职谈话,明确分工和岗位职责,并提出相关工作要求。做好离任、落选人员的思想沟通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个人进退,处理好个人与大局的关系。同时,关注选举结束后各方面的发应和思想动态,确保平稳过渡,巩固换届选举结果。

二是深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党组织的活动,抓好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加强目标管理。,促进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结合本村实际,及早谋划村党总支的设置调整工作,尽快使新一届支委会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理清工作思路。组织新一届党组织班子成员普遍开展一次“走村入户民情民意调查”活动,通过面对面谈心谈话、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党员群众对村级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影响本村发展的主要因素。适时召开新一届村党组织委员会会议,结合本村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制订任期工作目标,修订完善村党总支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并向全村党员作出创业承诺,较好地推进村党组织班子队伍建设。

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篇7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 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也已经成为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期间, 建筑材料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实施“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发展水平、加快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与“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行业总体呈现为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以中低端发展为主体的建筑材料工业开始转向中高端发展。但是, 多年来积累的结构矛盾和以速度与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慢、新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尤其到2015年, 传统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下行和效益下滑严重地威胁与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行业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期, 为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34号) 文件确定的方针, 为了推进建材工业实施“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战略实现时间过半的阶段目标, 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建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将建材行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 立足于建材工业的实际, 经过充分的思考与准备, 组织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等单位与业内人士在开展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了《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多次讨论、修改而定稿。《意见》重新审视了在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形势下建材行业的发展业态以及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建材行业在新时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环境及新的需求,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明确了“十三五”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发展的主要目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的重点工程, 以期成为引领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和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起到积极作用。

1 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1.1 以速度和增量为主的传统产业雷同技术发展的势头有明显减缓

“十二五”开始, 尤其是“十二五”的后2年,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的背景下, 建材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开始下降, 传统产业雷同技术的规模扩张势头有了明显减缓, 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始加快。2015年水泥产量23.6亿t, 预拌混凝土16.4亿m3, 平板玻璃产量7.4亿重量箱, 陶瓷砖产量107.2亿m3, 卫生陶瓷产量2亿件, 玻璃纤维产量323万t, 玻纤复合材料产量456.7万t, 石材产量10.2亿m3, 石灰产量2.2亿t。从年均增速看, “十二五”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玻璃纤维产量年均增速分别比“十一五”下降7.2、6.2、14.1、17和19.4个百分点。“十二五”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38亿t, 平均玻璃产能1.66亿重量箱。

1.2 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开始加快步伐

以新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超薄超白功能型液晶基板玻璃、高性能玻纤与特种玻纤制品、高档碳纤维、优质的新兴纸面石膏板、石墨烯制品等一批新兴产业, 显出了新的市场竞争力;以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为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石材制品、新型保温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低能耗产业持续增长, 具有了一定规模;加快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部分绿色建材的发展, 使整个行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低能耗及深加工的建材制品, 已占整个行业工业增加值的50%。

1.3 科技创新推动了技术装备和产品提升促进了结构调整与优化

“十二五”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与突破, 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工程和生产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国家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增加到12、9、5、4个;已有3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及7个分中心, 有一批中国建材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认定的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材工业新产品研发经费和新产品项目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214.1%和259.2%, 带动新产品销售收入提高154.6%。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坚其中自筹研发经费已达13.8亿元。

标准创新提升与标准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260项, 行业标准445项, 协会标准8项, 编制并发布了建材工业“十二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了一批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空缺的行业标准。

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完成率已达到70%以上, 80%以上的研发项目或部分子项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验证阶段。水泥高效能熟料烧成技术和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已经开始得到推广应用。平板玻璃已建成日熔量1 200t的世界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0.2mm的超薄玻璃已成功生产。

建筑卫生陶瓷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抛光砖和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玻璃纤维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原料检测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等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多晶硅生产用氮化硅陶瓷绝缘复合组件制备技术等有了新的突破。

非金属矿物材料绿色开采及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功能填料表面改性技术及成套装备等得到进一步开发。

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98.4%, 比2010年提高14.1%;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53%, 增长28%。浮法玻璃比重91%, 比2010年提高4%;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52%, 提高2个百分点。池窑玻纤比重达95.4%, 比2010年提高10%。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6万亿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117%。规模以上技术玻璃制品销售额已经达到平板玻璃的2倍以上。建筑用石及加工制品主营业务收入5 380亿元, 比“十一五”增长96%。

1.4 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和良好的开端

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的进步与成果。“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总能耗总量年均增长2.6%, 比“十一五”下降3.8个百分点, 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重从由“十一五”末的10.2%降至2015年的8.3%, 下降1.9个百分点;烟粉尘排放量大幅下降, 2014年建材工业排放烟粉尘265万t, 比“十一五”末下降23%, 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6%降至2014年的18.2%。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安装率达92%;平板玻璃脱硝设施安装率达60%。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余热发电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60%。

生态产业功能不断增强, 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产业之一。建材工业年资源综合利用量已超过10亿t。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线。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已经形成, 绿色建材标识和评价的标准已建立, 绿色建材生产、使用体系开始建立, 已有7种产品被列入绿色标识评价系列。

1.5 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走出去”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

出口贸易继续增长。我国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与合作, 形成了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总承包、技术服务、劳务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经营格局。建材商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4.7%, 2015年达383亿美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98%;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建筑与技术玻璃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9%。

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出口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我国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在国际市场份额都有增加。特别是水泥行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占到全球50%以上的份额。

“走出去”发展迈开可喜步伐。大型建材企业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境外收购企业、投资建厂步伐明显加快, 在境外投资建厂的已涉及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墙体材料、石材等多个行业。以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水泥、福耀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国外投资与合作项目已达33个, 投资总额达46亿美元。

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拓展与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科技与贸易交流和合作,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 建立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与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国际科技合作协议20余项,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近20项, 加入5个国际学术组织, 已有2项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采纳和发布, 提高了国际地位, 增加了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

1.6 解决传统建材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短缺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仍是行业的主要挑战

虽然“十二五”期间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建材行业长期存在和多年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过剩和短缺共存, 解决行业结构矛盾仍然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总体技术水平和运行质量低仍然是行业前进的瓶颈;淘汰落后产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雷同技术新增产能、保证有优势并且效益好的企业稳增长提高效益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补短板, 把行业引向高端、绿色发展仍然是行业面对的主要挑战;致力推进兼并重组, 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 提高集中度, 有效发挥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是行业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从“十二五”实现的目标看, 列入规划的4大类17个发展目标,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新型墙体材料占比、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淘汰落后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等14项目标均已实现。但在科技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企业生产集中度等3个目标尚未完成。影响了“十二五”规划全面实现。

2 发展机遇与市场需求

2.1 发展机遇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时期, 也是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 是夯实基础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时期, 是建材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进入一个新的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业态发展的新变化, 为建材工业发展既带来良好机遇, 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2.1.1 发展机遇与新的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6.5%以上。虽然“十三五”增速比“十二五”有所减缓, 但随着基数已经变大并还会逐年变大, 因此绝对增量还是很大的, 只要适应新常态, 需求仍是巨大的;保持6.5%以上的增速并不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必须有6.5%以上的增长, 关键是看能否满足与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新需求, 能否创造新需求, 只要有新的开辟与创新就能在中高速发展中得到相应的增量;如果停留在雷同技术的重复发展, 则不但没有新的增长, 反而对建材的需求会进入萎缩。所以机遇是良好的, 挑战是严峻的。

“新四化”建设将为行业发展开辟新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四化”的同步及加快步伐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新的增长空间。未来五年, 我国固定投资增速虽将放缓, 但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增加与提升, 特别是户籍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加快, 必要的基础建设仍将有较大投资的持续。城镇基础设施、地下管网、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建设房屋材料和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增加, 以及“十三五”仍有一批水利、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为建材产品、建材装备、建材制品业、建材服务业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绿色建材生产、使用的推进为建材行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市场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我国将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到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 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会直接带动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建材行业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 由此将会加快新兴建材的发展;随着改变传统建材功能性能、扩展与延伸新领域、发展绿色建材、实施可循环发展, 特别随着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 必然会加快新兴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及深加工制品的规模化发展, 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建材产品在特种深海工程领域和海运领域开发新的需求。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国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海底工程建设, 将带动岛礁建设用海水拌养型混凝土等海洋工程建设用特种水泥和特种工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将带动海上建设需要的特种材料和带动海面运输船舶和海工作业需要的各种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使用。

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将开辟与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既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又可充分发挥与挖掘行业本身的潜力,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中国建材联合会制定的《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将通过扩展与延长生产经营领域的服务, 延伸流通与贸易领域的服务, 开拓技术、标准、评价咨询服务、技术装备服务等, 全方位地延长服务产业链,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将为我国建材行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 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将对建筑材料及制品增加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建材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并经营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投资、贸易国际化步伐加快, 国际市场将成为未来发展与新增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1.2 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是决定行业转型升级、稳定增长的关键。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发展问题在传统建材各产业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已经严重过剩, 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 更严重的是边去产能边仍在新增产能。“十二五”期间新建水泥生产线440条, 增加产能5.7亿t。如何坚决有效遏制新增产能, 如何采用新标准坚决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落后产能, 将是“十三五”建材行业的一场生死攸关的硬仗。“去产能”不落地和雷同技术发展不遏制, 既影响行业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又影响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行业经济效益下跌的趋势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这将是决定命运的挑战。

补短板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水平的关键。补短板着重要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慢、缺主导产品、规模小、比重少的问题, 解决增加高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精品与多功能制品、绿色低碳可循环制品在行业总量的比重。短板既是行业发展的瓶颈, 又是几十年来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能否实现与突破, 是行业结构调整的象征, 是行业是否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是鉴别行业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标志, 是行业转型的主战场。

实现制造强国,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是决定建材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与升级的关键。建材行业制造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支撑。创新驱动提升建材行业的制造业水平, 是实现建材行业由追赶到超越与引领的标志与前提, 是能否使主要技术装备由引进、消化的中国制造开始转向达到国际领先的中国创造迈进的检验, 是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将制造方式由分散制造向系统组合制造的现代工业化转变, 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联动和达到制造业自身的绿色发展。这是一场跨度大, 既是与国际领先的挑战与较量, 又是建材行业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攻坚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 是实现建材行业持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 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5年修订) 提出“生产过程中排放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建材企业, 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目前, 建材行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占全国工业部门的前三位。推进建材行业各产业节能减排达标和推进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 增加绿色建材生产、使用比例, 推进建材行业处置城乡垃圾、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和实现净化、美化环境的目标, 既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的要求, 也是建材行业生存发展的必须。这是一场只能前进, 没有退路的硬仗, 行业必须面向自己挑战并获胜。

2.2 市场新需求预测

(1) 传统建材产品需求总量趋于略增或达到饱和点, 但随着产品功能提升与用途的开发, 总体上继续增长是无疑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建材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会开始减弱, 但多数产业的绝对量不会马上严重下跌, 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提升、延长产业链、增加新需求中能够形成结构优化的发展与增长。

(2) 多年来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为建材行业发展新兴产业、深加工与制品业、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转型新领域与市场应用基础, 因此, “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每年发展的比例将高于整个建材工业3~5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它将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看好的潜力股。

(3) 随着国家投资结构和发展重点的调整, 建材行业在技术装备、流通、环保、服务业诸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靠制造业以产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将开始改变, 多方面与新领域共同发展将构成总量继续增加。

(4) 通讯、电子、交通、新能源、环保产业的新需求、新领域的开发和住宅产业工业化, 将给建材行业带来新的发展需求。建材行业凭借已有的优势, 将会在有退有进中, 有加有减中, 抓大放小中, 获得新的发展。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3.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办发 (2016) 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把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做减法“去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压缩无效产能, 做加法“补短板”, 增加新兴产业和增加新需求, 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把加快发展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拓展延伸建材服务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 作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支撑;在有增有减、有得有舍中全面推进结构调整优化, 为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战略达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奠定基础。

3.2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引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驱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以科技创新拓展开发新兴产业、新的领域和新的需求;以科技创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并由低中端向中高端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节能减排达标, 推进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结构调整为目标的发展导向。把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而提升档次和附加值, 积极发展建材服务业, 全面促进建材行业向高科技、高端、绿色发展。

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建材制造业与建材服务业两业一并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一并发展一并经营, 既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又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在提升与拓展建材制造业的同时, 加快建材服务业的拓展, 两业互动并举发展。

坚持“去产能”、“补短板”、有增有减、有舍有保的方针。把去产能,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产能利用率, 减少中低端产品的比例, 作为行业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新兴产业、高端产品、新需求产品、绿色建材补短板作为改变行业现状、推进行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盲目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和开拓需求作为发展导向, 坚决遏制已经饱和的产业以及雷同技术的重复建设, 新的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有市场、有需求, 体现行业技术进步, 体现有利社会进步, 杜绝盲目发展。

3.3 主要目标

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三五”末,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取得阶段成果, 传统产业和新兴建材占比形成有降有升;产品制造业和建材深加工制品业占比形成有降有升;建材服务业和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在目前基数小的基础上将会有较大增幅。

去产能补短板目标:“十三五”实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亿t以上, 平板玻璃2亿重量箱以上, 其他建材产业至少压减产能15%以上。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增加值在建材工业总量中的占比增加6~8个百分点。建材新兴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建材总量的16%左右;绿色建材生产、使用比例占到建材总量的30%左右。

经营质量效益目标:“十三五”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0%,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7%~8%。建材服务业收入占到建材总量的20%, “走出去”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占到整个建材总量的13%。到2020年, 建材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0万元/人, 建材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十二五”提高30%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2%。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5%以上, 烟粉尘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2%以上, 氮氧化物总量削减40%以上;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比“十二五”增加15%~20%,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总量的20%, 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达到30%以上。

企业兼并重组目标:各主要产业都要推进兼并重组, 引导相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并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四项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与收购中小企业。其中水、玻、陶三个产业的企业数“十三五”末比“十二五”减少四分之一, 水泥、平板玻璃的前十家企业的产能分别占到80%, 陶瓷前十家企业占到50%以上。

4 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4.1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的需求与应用领域

“十三五”建材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提升、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部分尖端新兴产业的技术装备与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占半数以上的新兴产业技术装备与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整个建材总量中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4.1.1 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重点

加强高档碳纤维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使用领域、产品功能的研究与提升并形成批量生产。开发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形成低成本、高效率成型技术, 加快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 (CFT) 工艺及装备的提升, 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辟应用领域向规模型发展。开发与拓展超高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和树脂基复合材料, 形成规模并开辟新的用途。

提升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增加新的应用领域, 重点开发适用于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开发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用于汽车及各种交通、电气绝缘、风电和农牧养殖领域的复合材料。

4.1.2 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特种新型玻璃、先进陶瓷、人工晶体、新型无机高性能纤维等功能性材料和结构材料并推进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开发微创医学用激光光纤产业, 扩大用途向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T800级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及其他高性能碳纤维, 开发弹性模量90GPa以上、拉伸强度2700MPa以上的高模量玻璃纤维并增加应用领域。加快发展大型风电叶片纤维自动铺放设备技术, 扩展新的应用领域。

进一步发展适用于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的先进陶瓷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扩展导弹、潜艇通讯、激光武器等配套装备的晶体材料, 增加信息显示基板玻璃等特种超薄超白新型玻璃和高性能玻纤及制品的发展。

4.1.3 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等非金属矿物的精加工、深加工制品, 在进一步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实现装备大型化的同时, 提升非金属矿物的加工质量, 按不同的功能与用途, 瞄准新的应用领域, 提高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 并向规模化发展。

开发并增加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硅材料、石墨负极等电子材料, 增加用于交通领域的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 拓展用于化工、轻工领域的超细活性专用功能填料, 扩展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和无机防火材料;发展高耐蚀预水化防渗材料、隔热耐火材料和绝热矿物材料。

4.1.4 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建材有关产业燃煤窑炉技术与功能的提升, 用先进节能和减排设备改造提升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的技术装备。重点提升与突破低氮燃烧技术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细颗粒烟尘减排技术并加快推广。进一步提升并推广多通道分室燃烧器及全氧燃烧、富氧燃烧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重点开发与推广处置城市垃圾、建筑垃圾、污泥, 有毒、有害物体的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 加快推广高效率脱硫脱硝、细颗粒烟粉尘减排技术装备及产品的产业化。

4.1.5 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发展重点

围绕建筑工业化、施工组合装配化, 重点发展高强、轻质、绿色、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功能融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加快发展轻质高强保温的纸面石膏板等建筑用各种板材, 引导发展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等高质量的墙板, 提升与推广节能、利废、高强的新型烧结墙体材料。

发展适用于被动房极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绝热材料、环保型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 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

4.2 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提高性能提升功能延伸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4.2.1 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传统建材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在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基础上消化创新的, 因此必须将其再次改造提升并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以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研发与达标, 以及配套耐火材料及辅机研发与达标为代表的“两个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成功, 将标志着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不仅要使水泥和平板玻璃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全面促进两大产业向高端发展, 而且带动和推动全行业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参照“两个二代”的做法全面创新提升各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向国际领先对标。

建筑陶瓷重点开发与提升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气化 (自) 净化技术装备、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并在全行业推广;卫生陶瓷重点发展与推广低压快排水成型技术、高压成型技术、以及具有自学习功能的注浆、修坯、装窑、施釉机器人及3D增材打印技术等, “十三五”末主要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2.2 提升与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

所有的传统建材都要提升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挖掘潜力, 在量的增长需求减弱和即将饱和的背景下, 都要创新提升、改变性能、增加功能、深加工、精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拓展与扩大应用领域, 实现新的增长和发展。

水泥行业向海工、桥梁、道路、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开发硅酸盐基、硫酸盐基及铝酸盐基等特种功能的高质量水泥。有条件的骨干水泥企业进一步延伸至建筑骨料、砂石骨料、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部件等相关领域, 发展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使用的高性能、绿色和多功能的混凝土。

平板玻璃行业在提升原片质量的基础上, 发展汽车、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用高端玻璃;扩展与增加用于电子通讯领域的液晶玻璃、基板玻璃和太阳能玻璃;发展高端超薄、超白玻璃用于新能源、国防等特殊工程。推广低辐射镀膜 (Low-E) 、真空和中空玻璃、光伏玻璃。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与增加智能化、时尚化、个性化、特色文化融合的新产品。加快发展防静电、耐磨、耐污、防滑、保温、太阳能、抗菌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产品, 发展薄型化、轻量化和智能化新型产品。

墙体材料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绿色、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 新农村建设用新型建筑材料及保温材料, 外围护结构保温用材料以及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温陶瓷板等A级防火保温材料, 发展轻质、高强、自保温、部品化与组装集成的建筑部件。

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高铁和城铁等交通领域需求的各种新型材料, 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热塑性复合新材料和制品。

耐火材料行业以无铬化为重点, 助推建材窑炉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4.3 拓展延伸发展建材服务业改变单靠产品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4.3.1 发展建材服务业开辟新需求

发展建材服务业, 既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 又是行业发展业态的发展趋势, 更是充分发挥建材制造业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开辟新需求, 寻找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材服务业的发展, 既要根植于建材制造业, 服务于建材制造业, 进而推动与改变制造业的经营业态, 使制造业拓展发展路径和渠道;又要拓展与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服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两业并举提速行业发展。建材服务业既要立足于服务建材制造业, 为其增值为己增值, 又要以集成、配套、组合建材相关的上下游的资源和商品, 运用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等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多业态、多层次的各种服务, 进而提升行业附加值、增加经济实力。

4.3.2 发展建材服务业的原则

坚持建材制造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 在建材工业的发展规划、投资立项、行业统计报表、经济分析、结构调整导向及“走出去”等发展统计与经营指标中, 都要将建材制造加工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统一部署, 一并发展, 使建材行业产品制造加工单轨运行变为双轨运行而提速发展。

坚持把发展建材服务业作为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稳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动力与支撑;作为建材工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挖掘潜能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举措, 由此拓展延伸发展领域, 创造新的需求, 获得新的发展。

坚持发展建材服务业与促进制造业升级相结合。既要服务于制造业,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又要运用智能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改变与提升建材制造业的制造、管理、控制与运行方式, 进而提升建材行业整体素质。

4.3.3 建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材服务业要以建材加工业的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 构成与形成不同所有制、综合与专业相结合、服务链条可长可短、服务内容功能各异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逐步形成以组织科技力量对行业发展瓶颈组织攻关, 用新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科技标准服务系列;形成生产资源配置,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产品销售和相对固定的贸易流通模式, 建成集成配套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智能化的流通贸易服务系列;形成设计、装备、设施、安装、试运与生产管理的建设、生产服务系列;形成提供节能减排政策、技术、装备设施和现场试运行等节能减排系统服务系列;形成建立绿色标识评价和以评价、检测、分析、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认证服务系列;形成以提高各产业人员的技能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主的人才培训服务系列;形成“走出去”服务系列, 达到增加服务功能, 扩展经营领域, 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构建并形成涵盖建材生产经营、贸易流通、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多领域服务的服务体系, 形成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100家, 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50家, 3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30家 (扣除加工制造业务) ;建成10个以上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建材服务业集聚区;建成10个以上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产业链, 初步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支撑有力、协调配套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4.4 加快技术装备的创新提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4.1 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提升技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 是建材工业新的提升与新的发展的又一个支撑亮点。中国建材工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 正是在装备制造和智能化技术及节能减排方面存在差距。打造2025中国制造升级版, 既是提升装备和提升整个建材制造业水平的需要, 更是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的关键所在。要组织并集全行业智慧与力量, 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原理逻辑研究出发, 用科学数据和科学模拟分析的方法找出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及主要原因, 从而明确2025升级版的发展目标和攻关目标。要紧紧围绕现有的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关键技术攻关, 使之突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要组织装备研发和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技术装备的薄弱环节和瓶颈进行攻关, 进而促进现有装备普遍更新换代, 全面提高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制造成本, 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实现绿色制造。

4.4.2 推进装备技术和智能化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推进建材装备制造提升和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应用, 在矿山、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玻纤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以解决劳动力密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为目标, 推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等全面应用。

推进专用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深化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优化、在线仿真、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组合, 促进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推进自动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相互融合, 全面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到2020年, 研究设计单位数字化研发与设计工具和仪器设备普及率达到65%以上。

4.4.3 推进互联网与建材工业生产经营和贸易流通的深度融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运行

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普及与应用, 发展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经营模式, 建设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积极更换与采用宽带技术, 提高宽带普及率和使用率;拓展与提升网站功能, 连接企业与市场, 开展网站之间功能连接与信息联网, 开辟数据应用系统。

推进对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物耗、能耗、物流、成本管理和标准等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 整体提升企业生产控制水平和运营效益。

4.5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积极推进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建材行业成为净化、美化环境, 实现清洁生产是行业进步发展的标志与象征。坚持低碳低排放和可循环发展, 推进绿色建材的生产与使用, 是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和实现持久发展的根基。加快节能减排全面达标, 既要立足于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对传统建材装备与设施进行改造与更新换代,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又要立足于开发新兴产业、增加新产品, 提高附加值, 大幅降低万元产值能耗和大幅度削减污染与排放为目标。

4.5.1 加快传统建材产业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

加快实施以节能减排达标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建材的技术改造升级, 推广新一代先进工艺、装备和新一代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与设施, 尤其要推广适用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的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 到2020年,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主要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达标。

4.5.2 坚持可循环发展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在城市及周边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及其他有害工业废弃物;推广利用大型烧结砖隧道窑安全处置城市污泥、废渣与其它原料配合生产烧结空心砖、自保温烧结砌块,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积极推广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在大中型城市选择建设年处理100万t及以上规模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 并配套建设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品生产线, 推进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利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装配式复合建筑墙板、加气混凝土、自保温轻质高强混凝土砌块等系列产品。

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在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中的综合利用, 开展赤泥、磷石膏等利用难度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实现产业化。推进水泥窑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化石燃料, 以及农作物秸秆及木/竹材料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提高非金属矿山的采矿回收率, 推进非金属矿尾矿的综合利用。

4.5.3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发展绿色建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又是行业进步的既定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建材产品制备加工过程节省能源资源、低碳排放并且质量好、寿命长并可再循环利用。要以城乡建设需求为牵引, 以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目的, 对新发展的产品必须用绿色标准和标识为标志规范其发展;对已有产品达不到绿色标准标识的, 按标准将其改造提升, 促其达标。要加大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的技术研发, 积极推动绿色建材品种的拓展, 使绿色建材从产品性能、品质及可选性等方面满足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达到30%以上, 试点示范工程绿色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 现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达到80%, 进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建材工业进步发展的步伐。

4.6 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既是提高我国建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须, 又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开辟新的发展渠道的创新之举。

4.6.1 发挥我国建材业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国建材工业在国际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这是几十年来形成与积累的财富, 必须充分发挥。要改变建材生产能力和经营主要在国内的格局, 加快在国外形成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这是建材工业发展的新的时代特征。组织与引导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机械装备、新型墙体材料与装备、玻璃纤维及制品业、地勘与非金属矿物业等产业率先在国外投资与经营。鼓励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独立或抱团到国外发展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产业园区, 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并协同发展, 拉长产能合作产业链, 扩大产能合作集聚区。进而提升我国国际经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建设2~3个集约化、绿色化、功能完善的建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并投入运营。

继续发挥我国水泥、浮法玻璃等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扩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贸易输出;增加玻纤及制品、复合材料、高端非金属矿功能材料及制品、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端建材产品贸易出口;扩展工程技术咨询、工程服务、标准服务、知识产权合作、服务贸易等全方位覆盖。到2020年, 高端建材产品和软件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 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建设-经营-移交 (BOT)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等方式。到2020年, 在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玻璃纤维等国际合作项目达40个以上。

4.6.2 为“一带一路”国际重点项目提供建设与建材产品

围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配套建设优质建材发展项目, 满足项目建设对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大通道沿线的中心城市建设建材园区, 以园区为平台, 引进国内有优势的建材企业开发园区建设, 引进工程总包及制造服务业企业形成为园区配套, 为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投资、材料、以及工程技术等多种服务。

4.6.3 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间的各种学术交流与经贸合作, 主动组织与搭建国际间有影响力的各种行业活动, 主动参与或发起国际间的各种自发组织, 主动与国际标准对标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 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峰会, 参与和举办世界级的各种产品、技术展览会、交流会, 组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各类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升中国建材行业在国际的地位与影响力, 进而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5 重点推进实施的工程

5.1 着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的补短板工程

以建筑、交通、能源、电子、军工、化工等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 瞄准发展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攻关, 尤其要突破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 着力研发一批技术含量高、有代表性、成长性好、有带动性的新兴产业;拓展与转化一批现有规模小的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升与增加改变功能和用途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市场有需求的新兴产业, 使建材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占建材总量比例三个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5.2 着力推进“去产能”淘汰落后减少低端产品工程

以严禁水泥、平板玻璃雷同技术新建项目, 遏制盲目新增产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 化解过剩产能, 提高产能利用率为目标, 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禁止新建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产线, 坚决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标准淘汰5亿t水泥、2亿重量箱平板玻璃, 严格生产许可证发放, 停止生产32.5标号复合硅酸盐水泥。争取获得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 建立“去产能”专项资金, 用于补贴淘汰落后产能, 开展行业自律, 引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使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行业经济效益回升与提高。

5.3 着力提升装备制造和提升“两个二代”工程

制定2025中国建材技术装备创新提升规划, 明确提升、达到跨越的技术目标并认真组织攻关实施。以正在攻坚的“两个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与达标为牵引, 实现水泥和平板玻璃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进而参照“两个二代”推动各产业分别提出技术装备研发的目标和达标的指标, 全面促进建材各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到2020年, 水泥、平板玻璃有60%的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4 着力发展建材服务业拓展延伸服务工程

以拓展与促进建材产品制造与建材服务业共同发展为目标, 从形成并建立建材服务产业链出发又跨越建材领域, 全面推进与拓展延伸服务领域, 形成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服务模式、不同规模的建材服务业, 使建材行业增加新的发展支撑。

5.5 着力实施节能减排达标和绿色建材生产使用工程

全面推进建材各产业制定五年节能减排达标进程表和年度进度表, 其中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十三五”率先达标。制定与实施绿色建材生产使用行动方案, 从原料选用、产品加工过程到建筑使用都按可循环、低碳与绿色达标加以引导与推进;培育与建设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100个;“十三五”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开发低能耗新产品以降低能耗和排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污泥和综合利用水、气、粉、尘减少各种污染与排放, 使绿色建材生产成为新的发展业态。5.6着力推动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推进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工程

致力加大推动兼并重组政策的制定增加工作力度, 以改变建材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众多企业效益差和行业集中度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低的落后局面, 致力减少各产业的企业数量, 增加各产业前十名企业销售收入的集中度, 作为推动和调整行业组织结构的主要任务。“十三五”末, 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率先减少四分之一数量的企业, 三大产业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0%、80%和50%, 推进各主要产业一批骨干企业的形成。致力于有利兼并重组的优惠、补贴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创立基金补贴、碳交易、退出补贴等机制。用好用足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 鼓励优势企业带头兼并与收购企业。从总体上提升建材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发展型党组织意见 篇8

熱带作物主要包括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等工业原料,香蕉、荔枝、芒果等热带水果以及咖啡、桂皮、八角等,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和日常消费品,在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见指出,围绕推进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加大对天然橡胶等重要热带作物产品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生产基地田间水利、良种繁育、道路和采后处理等设施建设。有关地区要进一步完善融资政策,鼓励企业和各类服务组织参与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立足优势产业带,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热带水果采后处理、保鲜加工、冷链运输等投入力度。

意见提出,根据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的框架下,不断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拓宽补贴范围。加大对主要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的扶持力度,实施高接换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老、劣、低产果园更新。建立健全热带作物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对天然橡胶保险的支持力度,支持各有关地区开展优势特色热带作物产品生产保险试点。

上一篇:《电子商务》项目化考试要求与相关说明下一篇: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