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排放管理规定(共7篇)
噪音排放管理规定 篇1
关于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 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编 制 时 间: 年 月 日
施工现场扬尘、噪音、污水及固体弃物
排放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当前全国各地对建筑施工环保整治工作极为重视,采取各种高压措施对建筑施工弃物排放进行防控,持续开展扬尘、噪音、污水固体废弃物排放专项整治工作。为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强化落实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施工现场环保控制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环保整治措施,特制定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扬尘控制等环保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各级政府有关扬尘治理、噪音、污水排放工作布置和文件,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努力解决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噪音、污水排放等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水平。
二、整治范围
所有在建工程的扬尘、噪音、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
三、整治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扬尘污染治理
1、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设置围挡,围挡要坚固、整洁、美观,并及时维护和保洁。(XXX)
2、抓好现场文明施工,做好场地平整、硬化及绿化,由于工序原因暂时不能硬化或没有绿化的,要及时做好渣土覆盖,现场露土方和易扬尘材料必须采取覆盖,确保施工现场做到“黄土不见天”。(XXX)
3、禁止随意抛洒建筑垃圾,进行易产生粉尘作业时,必须做好降尘防尘工作。(XXX)
4、做好车辆冲洗,工地进出口必须设置洗车池、冲洗槽、沉沙井、排水沟等车辆冲洗设施,配置高压水枪或工具式冲洗设施,车辆离场前必须进行冲洗作业,不得带泥上路。(XXX)
5、渣土密闭运输,严禁擅自处置建筑渣土,渣土运输车辆必须取得相应资质及准运证后方可运输。并严格按指定路线、时间行驶。不得到无建筑渣土消纳场登记证场所倾倒建筑渣土。(XXX)
6、施工湿法作业,施工场内道路、砂浆搅拌场所以及进行土方开挖、爆破、拆除、切割作业时应采取洒水降尘措施或设置喷淋设施。(XXX)
7、禁止一切乱焚烧行为,包括焚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杂草、落叶,以及其他可燃烧产生烟尘和臭气体的物质(如沥青油毡、电线、橡胶、塑料、皮革、动物尸体)。(XXX)
8、建筑渣土运输过程中出现撒滴漏现象,接到监管部门处罚通知的,应主动联系监管部门,接受处罚,消除影响。(XXX)
(二)噪音污染治理
1、除特殊情况外,在每天晚上22时至次日早6时期间,不得进行夜间施工,如必须夜间施工时,要事先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做好安民告示,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施工噪音。(XXX)
2、对起重吊装设备、施工升降机、塔吊、电锯、电刨、砂轮锯等强噪音机械设备必须进行有效控制,现场强噪音采用封闭式隔音棚,运输车辆要禁止鸣笛和高速行驶。(XXX)
3、施工现场模板、钢管等清理时,严禁使用大锤敲打,钢材、木材等进出场装卸时,要轻拿轻放,模板、脚手架支设和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不得随意乱抛乱放。(XXX)
4、提倡使用低噪音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新型建筑材料。施工中禁止使用国家命令淘汰的生产噪音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XXX)
(三)污水、光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治理
1、施工现场砂浆搅拌站废水、现制水磨石的污水、电石的污水经过虑处理后方可排放。(XXX)
2、施工现场临时食堂,污水排放时,可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XXX)
3、工地临时厕所,化粪池应采取防渗漏措施。(XXX)
4、施工现场按标准设置污水排放沟,运输车辆冲洗污水,混凝土泵车污水等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XXX)
5、禁止夜间施工,如因工序原因确定无法避免夜间施工时,现场夜间照明采用定向式灯罩,确保不影响周围社区及临近人员休息,最大限度避免光污染。(XXX)
6、对废弃物分类管理,有毒有害废弃物联系有物质回收单位,定点排放,并注意其他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XXX)
四、建立施工现场扬尘、噪音、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防治长效管理机制
1、抓好开工前审核,把好源头关,对控尘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工程项目,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及安全报监。
2、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并做好记录。分公司各有关部门、各项目部要指定专人负责,将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作为施工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并做好记录。
3、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工地及示范工地。将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整治纳入安全文明工地整治范围全面提升项目从业人员的文明施工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水平。
4、建立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档案。内容包括:专项方案;控制检查记录;整治费用发票;有关宣传图片等资料档案。
五、保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项目部充分认识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加强领导,项目经理亲自挂帅,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此次专项整治工作要突出抓好重点
时期的扬尘治理,特别是做好夏季高温季节、风高物燥时期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强化这些重点时段扬尘监管,加大巡查检查力度,抓好各项工作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3、将按公司管理规定从严处罚,并通报批评;受到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司经济处罚的,分公司将给予加倍金额的处罚。
4、完善工作记录,加强信息报送。按要求开展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日常工作,并加强工作中有关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资料的收集、整理。
5、总结经验:紧密结合现场治理实情,积极借鉴好的做法,及时收集整理好的技术措施和施工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建立扬尘、噪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管理长效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活动取得的成效。
噪音排放管理规定 篇2
关键词:噪音监测系统,机场,降噪管理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纷纷开始新建或改扩建机场,而由此带来的航空噪声对机场周围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1],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以投诉、信访或诉讼甚至干扰机场运营等途径要求解决机场噪声问题。机场噪声所带来的副作用已经成为制约航空业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2]。同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机场噪音问题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3]。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相关部门及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其中基于噪音监测系统的方法使得机场能够快速、高效、系统的进行降噪,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口[4]。
目前,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机场应用较为普遍[5],尤其是在处于城市敏感区的机场。澳大利亚政府在主要机场建立了噪声及航迹监控系统(NFPMS),该系统通过一个单一的控制中心实现了对整个澳洲大陆机场的飞机飞行及其环境效应的监控;美国芝加哥机场噪声管理系统是由一个噪声监测网络和一个直接连接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组成,主要用于收集飞机飞行路线并提供噪声监控数据。但我国在机场噪声监测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安装噪音监测与管理类系统的只有首都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采用的噪声检测管理系统集成了航空噪声监测、预测、分析以及航空噪声治理、管理相关的实践技术,很好的做到了噪声检测和管理。不过国内许多机场也开始了噪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应用,例如,虹桥机场正在进行噪声监测系统安装论证。综上可知,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噪声监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可以了解机场起降的民用航空器产生噪声是否满足相关航空规定,了解机场减噪飞行程序执行情况,掌握重点敏感目标、特征点的影响声级及其变化趋势,并长期、稳定测量,生成季度报告、年度报告。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了航空噪声的收集、分析和监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评估噪声的危害和提出噪声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对噪声的监测和管理。
2 基于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机场降噪管理
2.1 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
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由数据输入层、数据处理层和成果输出层组成,其组成如图1所示。
2.1.1 数据输入层
数据输入层主要是各种初始数据的输入,包括机场的基础数据、雷达数据、噪声数据、气象数据、地理信息和居民投诉信息等。其中机场基础数据、雷达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的初始数据构成管理系统的操作交互界面,不仅直观、实时的反应机场相关动态,也可根据需要提取既定日期的相关数据及信息。
机场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机场与跑道位置、跑道的长宽、经纬度及XY坐标、跑道标高、航班计划等;雷达数据为既往航迹信息及雷达实时动态数据,主要包括既往航班的航迹信息,当前航班的实时定位信息、飞行速度及飞行高度等,可直观了解航班的起飞机场、降落机场和飞行路径等;噪声数据包括监测终端的数量及位置,以及噪声监测终端所检测的实时噪声数据[6];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风向、大气压等;居民投诉信息主要包括投诉内容、投诉时间和诉求等。
数据输入层为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是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核心。
2.1.2 数据处理层
数据处理层是对输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主要包括噪声监测数据分析、航空器噪声事件提取、噪声事件与航迹关联性分析、跑道利用及其他相关分析等。通过噪声敏感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统计噪声规律,提取噪声事件并关联航班信息、航迹及机型等,迅速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法,通过主动管理进行降噪,从而减少噪音事件的发生。
数据处理层为各种成果数据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计算方法和解决途径,实现了原始数据到目标数据的转换,是整个系统的重点。图2为噪声事件显示。
2.1.3 成果输出层
成果输出层是机场噪音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表现层,提供了不同类型结果的数据与展示,主要形式为报表、图像和报告等。机场基础数据输出包括气象报表、噪声等值线图和航班统计报告等;噪声数据输出包括噪声检测数据统计报表和噪声趋势图等;噪声事件输出包括航空器噪声事件统计报表和单架次高噪声航班统计报表等;飞机噪声投诉报告包括投诉月报告和投诉年报告等。成果输出层为用户直观的提供了多种成果数据,为用户的决策提供参考。图3为噪声等值线图,图4为噪音数据分布直方图。
2.2 机场降噪管理
当得到居民的噪声投诉以后,噪音管理部门根据噪音事件与航迹关联分析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查询、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利用系统对降噪措施进行评价,采取可行降噪措施后的效果可以及时从系统中得到反馈,便于向上级反馈。
从由特定航班引起的单个噪音事件角度,基于该监测系统的机场可行降噪管理措施如下:若事件由违规飞行引起,则采用经济及行政手段促使各航空公司主动规避;航班方面:合理安排飞机起降时间,减少噪音较大飞机的架次,更改机型;飞行程序方面:变更跑道、变更起降方向,进离场采用降噪飞行程序。
从整个机场宏观的角度,基于该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机场可行降噪措施如下:更改机型组合;调整跑道端使用比例;跑道使用轮换;采用降噪离场及进近程序;施行宵禁;机场施行噪音收费。
基于噪音监测系统降噪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的处理噪音事件并采取可行措施,并且能够很好的评价降噪措施的效果。
3 结语
基于噪音监测系统有针对性的管理噪音并进行降噪,效果比较明显,措施宜行。变更跑道、变更起降方向、调整跑道端使用等,是机场可直接施行的降噪手段,但改变飞行程序,调整机型组合、起降时刻,机场噪音收费等需要机场、航空公司、政府、空管等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如何恰当调节机场噪声污染所涉及的地方政府、公众、民航管理部门、运营部门等不同的责任∕利益主体,系统地进行噪音监测与管理,自上而下的、快速高效的不断降低机场噪音,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负起责任,进一步研究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余成轩.机场航空噪声监测系统及其作用[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30(6):71~74.
[2]龚辉,王巧燕.机场航空噪声监测终端选址方法和实践[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1):140~142.
[3]郝秀辉.论机场噪音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15~122.
[4]郑毅,郑汝海,邵斌,等.机场噪声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2):12~15.
[5]杨东.机场航空噪声的测量及感知系统的设计[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噪音排放管理规定 篇3
据报道,这座位于英国西南部的云霄飞车,有400米长,一次能乘载28位观光客,被稱做是英国德文郡“最大、最高、最快”的云霄飞车,是大羊游乐园在复活节前两天新推出的游乐设施。
但为了避免遭到附近住户抗议噪音污染,游乐园在开放设施时,就竖起禁止观光客尖叫的告示牌,云霄飞车前的告示牌写着:“享受风景的同时也别忘了爱我们的邻居,请不要喊叫或尖叫。”
游乐园经理里克特纳说,他们一直在与专业顾问处理噪音问题,以减少干扰和影响,让住在游乐园附近的住户避免因噪音干扰而影响生活质量。
在2007年,美国加州史肯迪亚亲子游乐园的飙速摩天轮速度超快,让游玩的观光客尖叫连连,让住在附近的住户不堪其扰,屡次提出严重抗议。而担心遭到环境部门开噪音污染罚单的游乐园,只好挂起告示牌来禁止观光客尖叫。
2003年,日本东京巨蛋旁的La Qua游乐场,也因观光客游玩云霄飞车时尖叫声过大,住在附近的住户召集了110名住户联署,请噪音污染审查委员会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东京巨蛋在游乐场外建造一面隔音墙,并为附近住宅加装双层窗隔音。
(摘自中国青年网)
沉寂与噪音 篇4
当代生活充斥着噪音。人们几乎找不到安静的地方。工业化、城市交通、广泛存在的娱乐形式、电子媒介和即时通讯手段,噪音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以至于当代音乐创作也不得不适应与吸纳噪音,赋予噪音各种音乐形式。当代音乐与其说是对噪音的逃避不如说是对噪音的适应。当代音乐中的打击乐器的大量使用、重金属乐器和扩音设置使噪音成为一种音樂元素。当代流行音乐提高了人们对噪音的普遍容忍程度。对社会而言,似乎艺术既非一个热情的批判者也不纯然是一个同谋,而且艺术在两方面又都是。
古代社会却面临着沉寂的困扰。音乐、歌唱是对沉寂的打破,同时古代音乐与歌曲也是对沉寂的吸纳,同现今的音乐形式相反,古代音乐应对的是笼罩着世界的挥之不去的沉寂。天地与自然宇宙的令人恐惧和敬畏的沉寂。古代音乐吸纳与转化了无处不在的沉寂,古代音乐是沉寂的形式。它赋予沉寂一种可以接受的形式。也可以说古代音乐提升了人们普遍接纳沉寂的能力,提升了人们理解宇宙之沉寂的能力。农业社会是一个充满沉寂的生活世界。它所制造的乐器也多半是充斥着噪音的。锣鼓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无比喧闹,唢呐的热闹比笛子、箫、埙这样一些发出漫长沉静的乐音的乐器更受大众的欢迎。对这个社会来说,似乎沉寂总是意味着不祥的死亡。因此,在最欢快的时刻,在最喜悦的日子,在节庆期间,大量制造出噪音就是传统社会最感人的习俗之一。除了锣鼓喧天的效果之外,铁炮,礼花,尤其是燃放大量爆竹,成为节日气氛的创造者,噪声成为节庆的主要元素。而对欢庆着迎接一个节日的到来的人们,对于燃放着烟花爆竹的人们和欢快地加入它们所制造出来的噪声的人们,他们在观看着每一朵烟花,捂着耳朵在爆竹声中叫喊的人们来说,人们心中的喜悦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忧,就是烟花爆竹在瞬间爆炸之后所驱散的永恒的沉寂。沉寂,依然会围拢,甚至在浓烈呛人的烟雾尚未完全散去的时候,沉寂总是爆竹、音乐、欢笑的背景。在整整一个国度里,千家万户同时制造出一年中最巨大的噪音,驱散笼罩着世界的沉寂似乎就驱散了一切阴霾、恶魔性的东西。就仿佛是,沉寂是死亡,而噪声,就是新生命和他的躁动的灵魂。
耿占春:知名学者、诗人,出版过多部学术专著与思想随笔,“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项得主。
从“噪音”到“条控” 篇5
先前对无序的叙事“噪音”着迷,
现在则投向了线块的“魔方”之中。
然而,没有“定性”就是一种“定性”,
即对某种恒定秩序的持续解构,
并从中获得各种力量纠葛的深度体验。
他在这种纠葛中时而沮丧,
时而兴奋,直至筋疲力尽……
前些年,刘可一直在从事某种串联相似图形的游戏,不过混合的形体越来越驳杂,中西艺术史、流行事件抑或周遭环境等所触发的构型均以其独特的方式渗入进来,彼此纠绕在一起,各序列交叉错落,就画面而言,书写性挥洒与貌似机械复制的视觉呈现之间构成了一种有趣的映照。
不少论者都谈到过他这种书写性的用笔,他似乎是在以秉持个性的用笔来叙述某些事物,而这些极具个体性的事物又在整体上组成貌似规整的抽象图形。我也曾将他和其他画家做类比,认为他画面里如同符咒一样的图像,是透过线的种种变奏来传达自身感受,而这些感受可能根源于他思想意识里闪现而过的记忆碎片,因此,他的创作可视为一种“精神的即席创作”。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他的创作绝不能视为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即席行为,虽然他厌恶草稿。他是有自己近乎顽固的理论构思的,这种理论思维左右了他的创作。我也不知道能否完全明白和说出他的意图。在这里尝试简述一二。我觉得:第一,他看待其所面对的事物,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眼前的,均采取一种解构的眼光,就是质疑任何完整的单线条的叙事。他的头脑里摆脱不了既定的很多叙事的路径,同时他又对任何叙事的路径表示怀疑。这就导致他所描绘的事物绝无完整明晰的呈现,所见的只是离散的片段,甚至连规整的抽象也是他要排斥的。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取向很难被归类,貌似抽象,实则各自有其独立存在。与我们平常所讲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理:即很多东西笼统地看是一个有着某种明确功用和性质的整体,而实际上其中可以分解成并不十分相干的很多个体。只是在他那里,整体与局部并不准备以某一线索进行连接。
第二,他的作画过程也是一个质疑既定程式的过程。他说:“我希望我的画就是这不断漫延的水,可以意念上感觉它的层次,但不能将其取出。具象物的意义减变成为可以关联的凹凸水底,而不是用单一技法、情节或形式感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物。”他的创作不要任何既定秩序和层次,也不构成完整的情节和形式,也就是说,他作画的技术过程也是在反某种叙事路径。
毫无疑问,刘可的这套理论思维是根源于我们当下的学术背景的。现在我们的不少学科都在对既定的叙述框架和知识生成体系进行质疑和重新清理。这些或多或少都受到所谓后学,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影响。福柯拒斥历史的连续性,在其新历史分析中,他所做的工作“是从文献逆溯遗迹,解构传统历史的总体、连续性叙事,代之以对本非由有机因果纽带联系起来的话语的非连续表层的后现代描述‘档案’,回到断裂、离散的‘零度’历史空间。”(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刘可在自己的一篇创作自叙的题目中也用了“考古”一词,其思想来源不言自明。不过,绘画也好,历史学表述也好,完全的断裂、离散便无法形成任何有序的可以被感知和接受之物(这亦非福柯的本意),所以质疑、颠覆,也不过是走上另一条表述的路径,这条路径和以前的不一样,可以作为补充,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刘可的状态是,他在面对对象和驱动画笔时,均自然地融汇了多种可能性,但他难以决定也不肯决定用某一路径来把这些表达得足够清晰。这样似乎最应和了那种离散的物体状态,有如收音机在频道间做横行搜索所得的无序的噪音(此例子见前注,第298页),因而给人的感觉便永远是非定型的。如果不了解他的创作主旨,我们便难以明白这片噪音背后的思想纠绕和所倾注的心力;但如果他循某一频道,播出一篇有序的东
西,可能又不是他所想要的了。
然而,最近颇让人惊诧的是,在图式面貌上以某种类似
信号与噪音 篇6
从信息传播史来看,纸媒体的出现是文字的创生和造纸术的发明,农业革命之后产生的文字与纸张创造了古代和中古文明的基本面向,信息符号可以被书写或雕版印制使知识传播成为可能。而现代报纸的问世,则必须受益于新的复制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虽然是起自于瓦特发明蒸汽机的17世纪,然而,它却是直接受惠于15世纪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从印刷带来知识传播效应的结果来看,现代的报纸即是工业时代之后几项技术结合的发明——机器印刷技术、控制信息传播的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的公共领域。于是,报纸把复制技术带来的数量优势,与信息控制机制和公众社会全部联合到一起,阅读报纸的习惯反过来也重新界定了现代人类的几个标准特征——所有(几乎)的识字者,共同阅读共同的信息,从而被整合在一个被视为现代社会的全体世界之中。
因此,如果我们把19世纪中叶看成是现代世界的开端,那么,报纸就取代了《圣经》,成为充当这个现代世界的“信息宗教”,现代社会也就从宗教塑造的共同体转化为现代性的共同体。从报纸的连续性以及它所涵盖的社会空间来看,报纸中蕴含着一种时间观——以年、月、日的标定,报纸把古典时代的自然时间改变成为现代社会的“社会时间”。
其次,报纸的第二属性是——任何一张报纸,不过只是一张废纸而已。在过时的意义上,旧报纸无非就是从过往的社会时间中逃逸出来的时间碎片。报纸自创生以来,就是当天有效的信息宗教,只管一天,意味着报纸隔天作废,从报纸沦为故纸,变为论斤收卖的废品,或者成为各种物料的包装纸。在油画家的画室里,旧报纸的功能是用于擦拭画笔。极少会有人在意旧报纸,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旧报纸才会成为重新观看的对象。一是在研究者的语境中,旧报纸中的信息被重新读取,此时报纸仍是有效的信息载体;二是在收藏者的眼中,如果某些旧报纸留存得足够久远,就会使得隔天作废的普通物变成具有收藏价值的稀缺物,因此,如果旧报纸仍然值得去观看,那是因为报纸具有时间痕迹上的真伪特征罢了。
如果我们用《人民日报》来指代所有报纸,那么,它也应该具有上述的报纸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在政治的框架中,它代表着技术(信息的)、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传播受众)的三位一体关系的载体;另一方面,报纸的时效性决定了旧报纸的存在形式。仍然去想象一下60年以来的《人民日报》的处境,如今,过去的《人民日报》也有两种物质性的存在形态,它要么躺在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库房里,静静地等待着纸张的“自然陈化”过程,逐渐地变得泛黄和易碎,使得要重新阅读它必须小心翼翼;要么它可能会出现在北京潘家园的旧物市场或孔夫子旧书网的网页上,原因在于它距离今日足够久远,使得这些旧纸可能获得了某种“有用性”。
现在,让我们以前述的报纸的双重时间属性来观察一下范勃的《言外像》。
构成《言外像》的第一重符码在于——它们首先是一批旧报纸,由于某些原因,范勃拥有了一批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之间的《人民日报》的“原版”。当然,它们并非完整的报纸,不过却是相对完整的报纸的版面,因而这些版面指涉过去的社会时间的存在形式。
如果我们以报纸的第一属性来想象,这些报纸(起码在严肃的意义上)当然表征着报纸问世之时的“社会时间”——报纸在年月日的属性上把时间社会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假如报纸离开了它的问世之时,那么,它们就像是从贮存于过往社会时间的仓库中出逃的“逃犯”,虽然它标定了过往的时间和信息,不过却是映射彼时的时间碎片。旧报纸之所以必须回到第二属性,就是因为它们已经被从社会时间的序列中抽离出来了,它就像是一只离群的雁鹅,或一只掉队的旅鼠,一个孤悬的时刻。或者说,如同摔在地板上的怀表的零件一样,你无法把它们重新装配成当下的此时。因此,一句话,旧报纸没有单独的观看意义。
于是,从原有意义中逃离出来的旧报纸,其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重新赋义的前提条件。范勃所采取的方法,是利用了报纸的第二属性——在废纸的约定上,它们被重新涂写了第二种符码——此时,报纸回到了新闻纸的原义之上,废纸无非就是纸张而已。对于旧报纸的涂改,其实是从把报纸还原为“纸”,当毛笔的“扫帚”扫荡这一平面之时,媒介的原意就基本上被清除掉了;饶有意味的是,对原生报纸的涂改,覆盖和改写,又无异于是对废品的重新利用——各种各样的草图、偶发性的抄写和随机性涂画,成为了干扰报纸信号的“噪音”,这些乱哄哄的“噪音”甚嚣尘上,令人不知所云。
对原意或本意的消除,就是用噪声对信号的取代,以报纸而言,这是用涂改的“乱像”叠加到被组织化的信息平面之上。不过,这就带来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疑问是,我们如何来分辩涂改的意图和时间呢?在日常情境中,这样的涂划与改写其实总是在发生,而且也许并不总是会带来疑问的,例如,让我们去想象一下,若是在1972年的某月某日的某份人民日报的某一页,江西上饶县大河人民公社队部的王会计用这一页来记录粮食统交的数量,于是这一页报纸上必须留下了王会计涂写的字迹。这就是说,只要报纸遭到涂写,那么,涂改者留下的噪音跃然纸上,不过,因为从噪音中分辩信号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大,所以涂写的意图总是难辩真伪,内容也莫衷一是,这一结果,可以看成是涂写带来的覆盖性关系。
第二个疑问是,在报纸的社会时间—原生信息和涂写时间—叠加信息这两者之间,既有可能产生某种覆盖关系;又可能产生某种衍义性的关系,换言之,噪音是如何在干扰信号的过程中被识别并重新获得意义呢?我想,后一种可能,就必须产生于报纸的两种时间属性的张力关系之间。
nlc202309040815
关于疑问二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言外像》之所以选择《人民日报》作为基本符码的意图所在——起码从信息传播的意义来看,现代报纸在中国的出现,可看成是一个现代性之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1872年于上海创办的《申报》,标志着报纸作为“新闻纸”来塑造社会的基本向度;“凡国家的政治,风俗的变迁,中外交涉的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然而,20世纪以来的历史却揭示了报纸背后的社会逻辑性——以报纸为主体的现代历史,完全可以被简化为以下一种结构——资本驱动的技术进步带来不断提高的“印刷—传播”效费比;现代政党国家的意识形态不断改进信息控制的宣传技术,并把技术进步转化成了政治竞争的优势;最后,强势的意识形态重新塑造社会的公共领域。这一从《申报》到《人民日报》的历史进程,缔造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社会表象。
因此,我们不妨去猜测下去,从《言外像》的符码组合来看,范勃是用了第二种乱码来扰乱第一种规范信号的有效性,而这些看似随机的草图和字符,虽然是无序的噪音,但是,有理由去认为,范勃模拟了一种涂改社会时间的可能性——涂写的无序性,把杂乱无章的图像—噪音叠加到报纸的原生信号之上,使得报纸的信号规则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一看似并无意义的行动,却似乎带来了某种隐喻——官方报纸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体—受众之间的心理冲突变成了信号与噪音的相互关系。于是,涂改的虽然是旧报纸的纸张,却把原来被深深隐藏的个体思维、抵抗意识,通通变成了显形的情绪痕迹。
让言外有像,在范勃来说,是以符号重构的方法让一张旧报纸重新成为观看对象,实际上,《言外像》中的报纸以“原物”的状态呈现出来,从符号的原定意义而言,报纸的原物言说了它自身——这是一张旧报纸,从报纸的社会时间属性入眼,它既属于那个历史上的社会时间,又是从那个社会时间序列中掉落出来的碎片。然后,当范勃把旧报纸还原为“纸”,媒介的属性就不得不从纸的属性中排挤出来,那些曾经充当社会权力的信号被各种涂改的痕迹所覆盖,衍义的可能性由此而发生——实际上,涂写的不只是单页的旧报纸,这是为曾经极盛一时的纸媒体举行了一场葬礼——所有的那些涂改和覆盖,从噪音的类比出发,就像是为纸媒体的历史唱出的挽歌。
音乐或为噪音 篇7
公共电、汽车进站,车上广播喇叭首先响起,先是:“车辆进站,请注意安全”,然后是:“某某路公共电(汽)车,开往某某站,请先下后上”;出站则说:“车辆出站,请车辆行人注意安全”。那声音自然出自千篇一律的录音带。第一次听,真有点人性化服务的意思。可是,对于生活在北京特别是居所或工作间临近公交线路的人来说,对于经常走在大街上的人们来说,每天从早到晚听着不断重复且乏味的“车辆进站”之类,实在很难忍受。如果多条线路的站点集中在一处,那就更糟了。这种噪音对人的折磨,可能甚于汽车喇叭声。
那么,汽车进出站是不是需要弄点声音提醒等车人、路人和其他车辆呢?当然没有必要。等车的人早已翘首以待,只要车辆线路标识清楚,提示就属蛇足。至于个别不肯避让公交车辆的行人和其他车辆,提醒也没有用处。
比“车辆进站”之类更令人讨厌的,是清洁车“十五的月亮”。某大都市东城区的清洁车,每晚走街串巷收垃圾,为了告诉人们它来了,就一路用大喇叭播放所谓乐曲《十五的月亮》。那声音是电子合成的,旋律生硬扭曲,音质低劣,极其刺耳。好好的音乐,就这样变成了噪音。每晚从7时开始,清洁车走走停停,一路收垃圾,也一路扬撒声音的垃圾。其实,清洁车到达各停车点的时间是固定的,根本不必用喇叭招呼。
公交车和清洁车每天行走于高楼大厦之间,行走在整洁漂亮的街道上,却无休止地制造噪音,使得城市失色很多。公共车辆播放录音,愿望肯定是良好的,客观上却在破坏城市文明。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噪音不消除,城市就称不上真正的现代化。
怎样才能降低城市噪音呢?首先要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违规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法律法规再完备,也不可能预见所有违规行为。禁止鸣笛之后改放录音,就属于变相违规。即使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禁止车辆用喇叭放录音,又会出现新的变相违规行为。降低城市噪音的根本大计,是提高城市的文化水平。打个比方,一个人真正富有文化修养,就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对于缺少文化的人,法律难免顾此失彼。城市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