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元宵节教案

2024-12-09

幼儿园元宵节教案(精选13篇)

幼儿园元宵节教案 篇1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 篇2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案;《刷牙歌》

在幼儿音乐课教学中,教案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小袋鼠蒙氏教育音乐教材中《刷牙歌》为例设计教案,基于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幼儿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活动”。“刷牙歌”一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体验自由表达、创造快乐。《刷牙歌》作为一首幼儿歌曲,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且富有童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学习中,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还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教学目标】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倾听《刷牙歌》,创编刷牙节奏,创编象声词,并能与《刷牙歌》间奏连贯表演;学习《刷牙歌》,表现刷牙美感。

【教学准备】幼儿:具备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保护的基本常识;

教师:认真备课;

教具:光盘、多媒体、课件、图片、牙刷实物。

三、教学活动

1.倾听歌曲,学唱歌曲,了解《刷牙歌》内容

教师先出示课件,演示懒洋洋牙疼的表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家看懒洋洋怎么了?”幼儿答出牙疼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演示,选择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幼儿眼球,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

播放《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在儿歌播放的同时,给幼儿播放歌词内容视频和图片,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熟悉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呀?”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歌曲,看着视频,借助视频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一目了然地学习歌曲,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幼儿非常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反复给幼儿播放歌曲,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歌唱,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学习完整演唱。

2.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表演刷牙歌律动

让幼儿合唱《刷牙歌》,熟悉歌曲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合着节拍做刷牙动作。在幼儿学习正确刷牙动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在刷牙的时候,除了歌曲中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的动作,还有什么刷牙动作,大家知道吗?谁能做出动作,我们一起学一学。”

同时,教师结合歌曲间奏处,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情境,创编刷牙象声词,如表示快乐的节奏和“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象声词,“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漱口的水声。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应集中反馈,让幼儿完整歌唱,注意间奏处的节奏、象声词。

【设计意图】结合《刷牙歌》旋律,引导幼儿创编刷牙动作,创编刷牙象声词,跟随刷牙歌节奏表演律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提升幼儿创编的动作,丰富歌曲舞蹈美,将创编的动作连贯成完整的律动舞蹈。

3.拓展学习,完整跳舞,体验律动快乐与美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刷牙歌》,做刷牙动作,跟随节拍发出象声词,做律动,探讨舞蹈队形,完整连贯地跳舞,注意跳舞时,刷牙的表情、动作,感受刷牙美,享受快乐情感,一起跳,体验歌曲快乐与跳舞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总结归纳与拓展应用阶段,在幼儿学习歌曲和创编舞蹈的基础上,获得正确刷牙的基本认知,通过音乐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反思

《刷牙歌》音乐课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计“懒洋洋牙疼”“听歌曲”“创编律动”“完整跳舞”四个亮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高昂兴趣,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刷牙歌音乐课的教学相对开放,幼儿能够通过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刷牙情境还原,结合自身理解表现律动。教师应顺势而导,紧抓幼儿思路,注意幼儿表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刷牙律动,规范幼儿刷牙动作节奏,给幼儿自由的表现机会,让音乐课活起来。从音乐课教学实践看,整节课幼儿都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互动较多,增强了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感。

参考文献:

吴巧云.激发幼儿音乐活动兴趣点滴谈[J].考试周刊,2016(73):187.

幼儿园大班元宵节教案 篇3

1、幼儿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意义及民俗习惯,共享集体活动的快乐。

2、形成幼儿互相关系、友爱相处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

1、将幼儿事先收集的花灯布置在教室内,老师准备一些新式的灯。

2、准备若干简单的有关灯的谜语。

三、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下我们一起布置的教室,请幼儿说说看:谁知道这样的布置是什么节日的特色呢?

A、幼儿回答

B、教师总结:元宵节是家人团聚的意思,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有它独特的传统节日气息。

2、请幼儿回忆过去过元宵节的时候,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四、做元宵、吃元宵、赏花灯等。

1、教师出示花灯,提出请幼儿观赏灯的要求:观察灯的种类、颜色、形态等。

A、可与同伴自由结伴观赏花灯,并向同伴介绍自己所带的花灯的名称及主要特点。

B、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花灯的名称、外姓特征等,也可讲述买灯时的情景,注意引导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

C、教师总结,帮助幼儿了解花灯的特点,并且告诉幼儿:扎灯是一们民间艺术,是中国人特有的本领。

五、活动结束及延伸:

小游戏:出示关于灯的谜语,请小朋友们猜猜看。

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可带幼儿到湖外玩灯,在玩的过程中提醒幼儿爱惜灯,注意安全,鼓励幼儿用礼貌用语同伙伴进行交往。

活动目标:

1、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了解一些元宵习俗。

2、进行猜谜游戏,体验快乐。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材料准备:

1、花灯的图片。

2、谜语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花灯,引出主题

小朋友今天陈老师带来了很多花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二、知道元宵节及一些习俗

1、什么时候我们看花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2、除了看花灯,元宵节还要干什么?——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

3、教师讲解这些习俗的意义。

三、猜灯谜

师:我们也来猜猜灯谜吧,看看谁最厉害!

师幼猜灯谜,猜对的奖励一个纸折的小兔灯笼!

反思和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大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大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最新 篇4

【导语】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下面东星资源网为您精心整理了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希望大家及时查阅。

【篇一】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2、尝试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花灯、包元宵。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教学准备:

1、事先联系好小班幼儿,请小班幼儿每人带一盏花灯。

2、幼儿已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知识,并带一盏自制的花灯。

3、将幼儿的花灯布置在活动室周围。

4、米粉、豆沙馅若干。

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相关民俗。

引导幼儿向小班弟弟妹妹讲述自己对元宵节的经验。

教师小结: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元宵节这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包元宵、吃元宵,赏花灯、玩花灯。

2、教师和幼儿一起包元宵。

师幼交流包元宵的方法。

幼儿一起玩包元宵。

教师提醒幼儿洗干净手,并指导幼儿做元宵。

3、幼儿玩花灯。

幼儿欣赏大家带来的花灯。

教师指导幼儿赏灯,并找出自己喜欢的花灯。

幼儿到户外玩灯。

教师指导本班幼儿向小班幼儿介绍自己所带的花灯,并一起玩灯,体验活动的快乐。

【篇二】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

有益的学习经验:

知道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花灯节。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

教学准备:

有关元宵节的录相、元宵一盒、花灯等。

教学活动与指导:

1.猜谜语:汤园。说说这是过什么节的一种吃食。引出谈话主题:元宵节。

2.观看录相元宵节。让幼儿说说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

3.讲解元宵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让幼儿知道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元宵又叫汤圆,它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甜美。点花灯是为了让节日的夜晚明亮,欢快。人们为了增添娱乐的情趣,还在灯上写上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有奖,非常有趣。这个节日从古代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花灯的样子越做越多,工艺越来越复杂,每年过节时,各地都有花灯展,鼓励小朋友随家人节日去赏灯。井告诉幼儿电视台届时还要播放相关节目,请大家注意收看,体验全家一起过节的乐趣。

3.请幼儿观看传统花灯的样子和吃元宵。说说自己见过什么样的花灯,吃过什么馅的元宵。

备注: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这样一种传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雉)临朝称制,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夜,汉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或叫“元夜”。此翻传说,教师了解即可,不必详细讲给幼儿听,若讲,酌情简化。

【篇三】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进一步感受花灯丰富的外形、色彩、图案等特点。

2.能大胆地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中的发现。

3.产生自己制作花灯的愿望。

4.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教学准备:

园内布置花灯展。

教学过程:

1.参观花灯展,感受花灯的多种多样。

(1)进入展厅,提出参观要求。

★指导语:这里有许多花灯,大家来看一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自由结伴欣赏和交流。

(3)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指导语:看了这些花灯,你有什么感觉?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灯欣赏并讲述。

(1)教师示范讲述,为幼儿提供欣赏和讲述的思路。

★指导语:你最喜欢的灯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灯进行欣赏。

(3)幼儿讲述自己最喜欢的花灯。

(4)归纳、丰富讲述经验。

★指导语:①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品时,应该说清楚什么?②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原因?

3.拓展思维,激发自制花灯的愿望。

(1)回忆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花灯的多样性。

★指导语: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你还见过哪种花灯?

(2)欣赏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花灯,激发自制花灯的愿望。

【篇四】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游戏,体验“元宵灯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通过律动和打击乐器感应乐曲的拍子和重音。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欣赏各式各样花灯并创造性地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灯的造型。

4、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看过有关元宵灯会的录像、图片。

2、打击乐器(大鼓、小鼓、吊镲、鼓棒)、呼啦圈、打棒、故事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导

“宝宝和爸爸妈妈吃完元宵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元宵灯会。哇!好多灯笼啊!都有些什么灯笼?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看到的龙灯、金鱼灯笼、火箭灯笼等,宝宝看得眼花缭乱。”

二、习俗活动:认识元宵节和花灯(观看VCD花灯造型)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灯笼呢?哦,原来是过元宵节啦!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它是整个春节节庆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都热闹庆祝。元宵节的夜晚,小朋友手提灯笼在外面游玩,全国各地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果提供有关元宵节的视频给幼儿观赏,效果会更好)

三、肢体花灯造型

你们今年元宵节看到花灯吗?你们在哪看到花灯呢?(万绿园)你们见过什么样的花灯?能与你的朋友一起做出花灯造型吗?

1、老师敲鼓(可尝试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随拍子的快慢以及各种步伐行进。

2、幼儿听音律动,创编单人、双人或多人一组,变化各种花灯的造型。

(1)单人游戏。

幼儿听音走一种步伐,听吊镲一声变一种花灯造型,二声变两种造型,多声变多种造型。

(2)双人游戏。

幼儿双人听音走另一种步伐,听吊镲一声变一种花灯造型,二声变两种造型。

(3)多人游戏。

幼儿多人组合听音变步伐,听吊镲一声变一种花灯造型,二声变两种造型。

四、感应拍子和重音

1、欣赏中国民间音乐(元宵灯会)

这么热闹的元宵灯会,还有一首好听音乐,我们一起听听《元宵灯会》。

(1)肢体乐器(坐地)

听音乐的拍子:拍腿(每次重音后换另个地方感应拍子,拍头,肩,脸等)。

重音时拍地板。(口唱:准备好)

(2)欣赏后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认识重音:和前面的音不一样,声音中敲得响的那个音,叫重音。

(4)感应重音

2、律动游戏:跳呼啦圈摆造型

(1)老师示范游戏,并介绍规则。

(2)分组拿圈。

(3)听音乐,集体游戏。

3、大型打击乐器

(1)推出大鼓。

(2)教师示范。

(3)分组拿鼓棒

(4)练习互敲鼓棒

(5)配乐演奏

调孩子分四组,轮流当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带领组员走不一样的步伐)。

【篇五】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制作花灯的方法。

2、知道花灯组成的结构。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教学准备:

红色彩笔、红绳、一次性纸杯、剪刀、双面胶。

一盏红红的花灯。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主题

1、新年过后,正月十五即将来临,我们又要迎来什么节啊?

2、过元宵节都会有什么哪些活动啊?

3、家家户户都会在外面挂上什么啊?是不是我们幼儿园也挂花灯啦?

4、大家喜不喜欢花灯啊?花灯漂不漂亮?

二、说说花灯的结构

1、出示花灯,仔细观看花灯。

2、大家说说花灯都由什么组成。

3、说说自己家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

三、教制作花灯

1、看看我们需要用的材料,知道材料的名字。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让大家认真观看如何制作的。

3、再让幼儿们亲手制作,教师来进行一旁的督导。

四、总结

1、大家展示出自己做的花灯,共同欣赏观看。

2、比一比,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原因在哪?

幼儿园元宵节教案 篇5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就有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对元宵节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体验不同的庆祝方式,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济南市阳光幼儿园的全体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老师一起投入到了庆祝元宵节的系列活动当中。

活动一:包元宵、包水饺

上午,中大班的小朋友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朋友来班里担任“家长老师”,教大家一起包元宵和水饺。活动开始后,孩子们穿上早就准备好的小围裙,跟着“家长老师”热火朝天的忙起来,压皮、包馅、团元宵等一系列动作做起来可是毫不含糊。午饭时,孩子们吃着自己包的元宵和水饺是格外的香,有的小朋友甚至是饭量大增。

活动二:舞龙灯、扭秧歌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敲起了大鼓,在铿锵有力的鼓声中,大班的男孩子们穿上漂亮的演出服,舞起了龙灯,女孩子们腰间系上大红的绸子,扭起了欢快的秧歌,一起庆祝元宵佳节的到来,精彩的表演不时赢来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活动三:做花灯、猜灯谜

小托班的弟弟妹妹们同样在忙碌着,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起了漂亮的花灯,带到幼儿园办起了花灯展,有荷花灯、小马灯、五星灯…….,一个个灯笼小巧又精致,在灯笼上还附上了灯谜,猜中可以领到奖品呢!

宋代东京的元宵节 篇6

关于上元节的盛况, 在北宋中期已是热闹非凡, 官府也于此时休假三天, 以便官吏观赏。王安石就有多首描写上元节观灯的佳作, 他在《上元戏呈贡父》诗中说:车马纷纷白昼同, 万家灯火暖春风。别开阊阖壶天外, 特起蓬莱陆海中。尽取繁华供侠少, 只分牢落与衰翁。不知太一游何处, 定把青藜独照公。如此迷人的灯景, 使游人有不尽不止之感。宋代诗人们关于上元观灯之诗, 可以说比比皆是, 足见上元灯节给人们的印象之深。

正月十五日晚上, 灯节正式开始。宣德门前的广场, 是元宵灯节的中心。上元节灯展的盛况, 记载最详的当数《东京梦华录》, 该书卷六《元宵》一节里, 详述了宫城前的大型山棚彩灯。山棚上结彩扎灯, 莹煌壮丽, 还画了许多仙人故事, 栩栩如生。在山棚前的宣德门两侧, 是两条巨大的龙灯, 每一条都有几十丈长, 都用草把扎成, 外罩轻纱, 灯烛一个挨一个有数以万盏之多, 灯烛齐名, 彩辉四射, 双龙昂首, 活灵活现。《东京梦华录》中有段描写:上元节期间,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 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全城大街小巷、茶坊酒肆, “灯烛齐燃, 金碧相射, 锦绣交辉”。大内宣德楼前, 临时用枋木垒成一座露天戏台, 用彩带装饰栏杆, 两边有禁兵护卫, 更替演出各式杂剧。皇上和大臣都坐在宣德楼上, 百姓则聚在广场和御街上, 一起观看各种文艺表演, 其乐融融。

上元节灯会期间, 整座城市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彩灯, 好像天上的星星落到城中, 万灯千盏, 闪闪烁烁, 遍地生辉, 把东京城装饰得人间仙境一般;到处是拥拥挤挤看灯的人群, 就像辛弃疾的《元夕》词中描写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玉壶光转, 凤箫声动, 一夜鱼龙舞。这些宝马雕车, 这些拥金戴翠的美女, 这些成千上万的市民, 都在兴致勃勃地观赏令人陶醉且迷人的灯景。

上元之夜, 各寺院的彩灯竞出新奇, 以招游人。其中大相国寺为观灯者必游之地, 东京城通宵的狂欢是在这座千年宝刹里边呈现的。相国寺大殿前设乐棚, 军乐队奏乐, 两廊有诗牌灯, 诗牌灯用木牌做成, 雕上文字, 外照纱绢, 内里燃灯。各诗牌灯相次排定, 可视为灯节赛诗会。如寺内诗牌灯有:“天碧银河欲下来, 月华如水照楼台”;“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这些优美动人的诗句, 令人流连忘返。整个寺院全被各样的彩灯所装点, 光彩夺目, 争奇斗妍。其中, 人物、景物、会动的马骑灯等创新的彩灯一盏挨着一盏, 被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孩子们不断地发出欢快的笑声和尖叫声。这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景确实激动人心。

上元之夜, 市井的彩灯也异彩纷呈。著名的商号都争着用彩灯吸引游客, 找到更好的卖点。矾楼除了各楼层都挂起金环玉柱彩灯之外, 楼檐上的每个瓦垄间都安装有一盏盏的莲花灯, 望去宛若仙宫。《东京梦华录》中特别介绍说:“就中莲花王家香铺灯火出群, 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 游人无不驻足。”王家香铺舍得本金推出各样新奇彩灯, 又是做道场, 又是搞鼓乐表演, 既为灯节添乐助兴, 也给自家大做广告, 吸引顾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东京的元宵节最是热闹, 其热闹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 达到了一种极致, 从形式到规模都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

元宵节的节日食品, 北宋东京时就时兴吃“圆子”, 老百姓俗称元宵。宋人周必太的《平园续稿》一书中说:元宵节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曾赋此。已指明元宵节吃元宵乃由宋代开始。作为平安、吉利、团圆、圆满的象征, 元宵这种食品一直流传了下来。

如果按照节日的热闹程度而言, 都比不上元宵节。所以, 民间俗称“闹元宵”, 这个闹”字, 更点明了这个节日的主题。

参考文献

欢乐元宵节 篇7

解放路上可热闹啦!人山人海,把整条街都挤满了。人们有的提着威风凛凛的老虎灯,有的拉着纯洁可爱的兔子灯,还有的拎着八角灯、荷花灯……我看到最有意思的灯,是一根木棍上装着一个八角的灯罩,还插着四面小旗,下面有一个转轮,只要一推动起来,这盏八角灯就会转动起来,转得飞快,小旗也打着旋儿变换出不同颜色的彩环,真是别致!

我的洁白塔灯也很是惹人喜爱,路人纷纷侧过头来打听在哪儿买的。嘻嘻,这是在上海买的,这儿可买不着。爱灯的小朋友脸蛋红红的,小嘴笑得甜蜜蜜的,就是老爷爷、老奶奶也不缺童心,手上拎着一盏盏荷花灯、灯笼灯。大家你看看我的灯,我夸夸你的灯,喜气洋洋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了我的眼、耳,我的鼻子也没闲着。解放路上的香味更是让人流口水。这边飘来糖炒栗子、烤鱿鱼的扑鼻香味,那儿飘来冰糖葫芦、爆米花的香香甜甜的气味,惹得我眼睛离也离不开,真想每一样都啃一啃、尝一尝!难怪“肯德基"“台北小站”里都围坐着满满的人,他们都被这阵阵香味给惹馋了!拎着我的洁白烛灯,我像快乐的小兔蹦跳着穿过了大街,走过了人群。这一路的景象、一路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

美丽的解放路!热闹的元宵节!

幼儿园元宵节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及主要习俗。

2、观赏各种花灯,了解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3、知道元宵节是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4、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5、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幼儿观赏元宵灯会。

2、收集各种花灯的照片、图片。

3、煮熟的元宵每位幼儿一个。

三、活动过程

1、讨论导入

(1)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2)元宵节都做些什么?

2、出示元宵食品,了解吃元宵习俗。

(1)幼儿观察元宵的外形特征,讨论:元宵为什么制作成圆的?

(2)教师小结:元宵表示团圆,表达了人们希望年年团圆的美好愿望。

(3)幼儿品尝元宵,进一步感受元宵的美好。

3、出示各种花灯,引导幼儿观赏,描述。

(1)提问:这是什麽?你最喜欢其中那一盏花灯?

(2)引导幼儿讲述元宵节观赏灯会的感受.

如:看到各种各样花灯,你的心情怎样?元宵节晚上,街道上是什么样地?人们为什要挂这么多花灯?

(3)教师小结: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人们非常珍惜.希望大家能快乐的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挂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灯,还在灯上贴出谜语,组成灯会,吸引大家。

4、游戏“元宵节,闹花灯。”

幼儿分为8-10人一组,随着儿歌变化队形,比一比哪组队形最好看。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附儿歌:

我们排着队儿走,灯儿变成一条龙;

我们围着圆圈走,灯儿变成一朵花;

我们背靠背儿走,灯儿变成一车轮。

幼儿园元宵节教案 篇9

中班语言:有趣的灯谜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有赏灯猜谜的习俗,初步了解灯谜的结构。

2.积极参加猜谜活动,体验猜想和推测的快乐。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

园内展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和灯谜。

活动建议:

1.用散步时间带幼儿来到花灯展区,开展猜谜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灯谜是由谜面和谜底组成的。

2.可采用教师念谜面、幼儿猜谜的形式进行。

别样的元宵节 篇10

春节之前,许多青岛家庭就听说2009~2010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船队将在春节期间来到青岛,到达后船员们将有机会去普通市民的家中体验中国式的传统佳节和民风民俗,那时他们就在想,如果能够把外国船员请到家里来坐坐,向外国友人展示最有中国特色的年味饭和传统文化,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许多家庭早早行动,一边筹划着接待船员的日程安排,一边积极参与报名。在青岛站组委会、共青团青岛市委和青岛体育总会的层层选拔下,赵震宵的大家庭和谷永青的三口之家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志愿者家庭之一,他们和另外33个志愿者家庭一起,为克利伯帆船队员准备了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魅力的、难忘的元宵节。

赵震宵一大家人可算得上是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祖孙三代11口人,琴、棋、书、画各有精通,一家人个个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赵震宵老两口分别是青医附院的老专家和青岛大学的退休老教授;赵萍姐妹三人和夫婿,大多是公务员,或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英文交流十分流畅;家里的小外孙、外孙女们从小就开始学外语,也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

一大清早,赵萍便捧着鲜花赶往奥帆中心,迎接他们的客人——来自“青岛号”大帆船的英国船员LES和CHRIS,为他们开启了为期一天的“中国家庭之旅”。为了让两位外国客人能够更好地体验传统佳节、尽情欣赏青岛风光,在征求了LES和CHRIS的意见后,他们再次把日程做了些许调整,前往的第一站便是青岛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八大关,欣赏特色建筑和沿海风光。LES和CHRIS两人边看边走,兴趣盎然,他们对八大关里的精美建筑充满了兴趣。在花石楼里,LES和DCHRIS看到了陈毅元帅当年在此下榻时与夫人留下的资料照片,便认真地询问起花石楼的历史往事,并饶有兴致地坐在屋内的太师椅上拍照留念。从事建筑翻修职业的CHRIS,似乎对这座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的欧式古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像地质学家一样摸着墙上的石头考证它的历史,而LES则登上楼顶的观海平台上,赞叹着眼前美丽的海天风光,并不失时机地大赞这里是吹海风、喝啤酒的好地方,逗得大家笑声连连……LES和CHRIS不仅欣赏到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还前往北方的妈祖庙——天后宫赶了一场热闹的庙会,这让两人过足京戏瘾。赵萍笑着告诉他们:“好戏还在后面呢!”当一行人来到赵家后,一场简短而隆重的民俗“展演”让LES和CHRIS大呼精彩,先是小朋友们精心准备的古筝、朗诵、演唱等中西双语节目让两位友人喜出望外,之后LES和CHRIS又亲自上阵学着写汉字、包饺子,饭后赵阿姨尽兴表演的一段太极剑把家庭联欢推向了高潮,LES和CHRIS高兴地拉着他们的手唱起了老歌,欢乐的歌声飘荡在房间里。

“太精彩、太难忘、太开心了1”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LES和cHRIS却收获了很多。临别之际,一家人还送上了生肖剪纸、书法等纪念品,让两位外籍船员不仅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更收获了一个中国家庭的友谊之情。

谷永青的家庭,是青岛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标准三口之家,谷大姐是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老公是一名船舶设计师,最爱的宝贝女儿是青岛二中的高材生,早在青岛站组委会公开招聘志愿者家庭时,谷女士一家就积极报名,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面试后,他们有幸成为志愿者家庭。谷家人分工十分明确,夫妻俩负责接送和介绍每项活动,船员的接待和翻译工作则交给了年纪轻轻却讲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女儿,当天的翻译工作全部都是由她来完成的,这让谷女士和老公非常骄傲。“把青岛市民最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现给外国船员”是谷家人的活动宗旨,也是一天活动的主线。“恰逢元宵节,要让他们在我们家感受到中国喜庆的节日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我相信,等到他们回国后肯定会把我们这个热情好客、文明开放的青岛介绍给身边的每一位朋友。”谷女士说。

到谷家做客的是“澳大利亚精神号”船员罗伯特和刚刚到达青岛并即将登上“澳大利亚精神号”参加下一航段比赛的爱尔兰籍船员乔。刚到谷家,罗伯特和乔便纷纷送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谷家也将一套精致的毛笔作为回礼送给了对方,收到如此珍贵的礼物,乔十分高兴,这让乔想起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看到演员用巨大毛笔“创作”的一幅精美水墨画卷,看到外国友人对中国书法的浓厚兴趣,谷家母女俩也大方地挥毫泼墨,为他们现场表演了中国书法。罗伯特和乔兴奋地跃跃欲试,初次亲身体验中国的书法让他们异常开心。茶道也是谷家送上的一个传统节目,看着谷女士优雅地展示着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被深深吸引的罗伯特不忘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一段精彩的艺术。看到谷家的乒乓球桌,罗伯特一时技痒想和乔切磋球技,谷家母女也甘愿奉陪,中外双方的友谊赛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对于罗伯特和乔来说,谷家让他们体会到许多第一次的快乐,包饺子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只在这里待了一天,但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我在青岛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热情款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体验中国的文化底蕴。”罗伯特说。第一次走进青岛家庭的乔也对青岛有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家庭的生活,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青岛最淳朴的风土人情,受到了大家热情的款待,这些真正触动了我的心灵。”

越轨理论视野下元宵节的狂欢性 篇11

关键词:越轨,元宵节,狂欢

越轨理论是20世纪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默顿在失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后来又经过了不断发的展和完善。所谓社会越轨, 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1]我国民俗学者乌丙安先生认为“越轨又可解作‘违规’, 凡是不遵守或破坏俗民群体习俗规范的行为都叫做‘越轨’”。[2]可见, 越轨就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元宵节被认为是我国的狂欢节, 大概出于“闹”字上。对于元宵节, 前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但本文选取越轨理论作为切入点, 认为元宵节的这种狂欢实质上是一种越轨。文章试图从活动时间、活动范围、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四个方面来分析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然后阐述这种越轨的情感宣泄、社会整合功能。

一、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元宵节是春节系列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潮环节。从隋朝开始, 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众多的习俗活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活动更加异彩纷呈。是夜, 万家灯火通明,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舞龙灯、猜灯谜、唱小戏、放烟花、扭秧歌等, 从而使元宵节发展成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元宵节的这种狂欢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秩序和规范, 使社会呈现出一种超越于既存现实的失序状态, 从社会学越轨理论的层面上看, 这种狂欢违反了社会规范, 其性质就是越轨。而这种狂欢性越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动时间:对“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生活习惯的颠覆

自然的日昼夜交替, 给民众生活安排了一个基本的生活秩序:白天是劳动交易的时间, 晚上是安居休息的时间, 因而“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我国传统社会人们正常的生活作息习惯。但是, 一方面, “宵”, 夜也, 一个“宵”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时间特征;另一方面, 元宵节也叫灯节, 说明灯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花灯只有在晚上点燃才能显示它的魅力。所以, 老百姓只有改变日常的作息习惯, 才能参加元宵节的各项活动。

另外, 朝廷对此也十分支持, 主要是宵禁制度的解除。自从汉代开始, 平时严格“禁民夜行”的宫城守将执金吾, 在元宵节期间放夜, 允许百姓在街上自由行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 有执金吾晓夜传呼, 以禁止夜行, 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 前后各一日, 谓之放夜。”后代一直延续这种做法, 从而使元宵节独享了“金吾不禁”的待遇。

唐朝诗人苏道味《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元宵不禁夜, 百姓倾城出动彻夜观灯的盛况。可见当时的百姓只知不停地作, 而不知息。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情景“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 谓之扫街。遗钿坠珥, 往往得之, 亦东都遗风也”, 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元宵夜男女老幼欢歌达旦的盛况。

因此, 元宵节期间, 人们这种白天黑夜颠倒的做法, 彻夜狂欢到天明的行为, 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生活作息时间。可以说, 这种夜间的聚会是“一种对秩序的逃逸, 是一种对控制的反叛, 它激起长期单调生活中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好奇”。[3]

(二) 活动范围:居民生活空间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变

宵禁制度“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割裂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 白天可以随意活动的区域随着夜晚的降临而成为禁地。对于民间社会来说, 他们只能拥有白天, 他们的夜晚被剥夺”。[4]这种情况下, 百姓白天外出劳作,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可是元宵节期间, 由于朝廷取消了宵禁制度, 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明代元宵节, 有灯, 有市, 其中“妇女相率宵行, 以消疾病, 曰走百病, 又曰走桥”。[5]

再加上元宵节众多的节目活动都在晚上, 鼓乐震天, 灯光如昼;杂耍百戏, 奇装异相, 任谁都忍不住要出门去凑个热闹。所以老百姓的活动范围不得不从私人空间转向了公共空间。这样本来应该回归的场所——家, 却成了离开的地方, 而应该离开的场所却成了回归的地方。唐朝诗人崔液一首《上元夜》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元宵夜人们那种耐不住寂寞的情景,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另有, 《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 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骑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 击丸蹴鞠, 踏缩上竿。”[6]另有宋徽宗时, 君主为了粉饰太平, 提出所谓的“与民同乐”, 元宵夜要在宣德楼上观灯。对君主有无比崇敬和畏惧的百姓怎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一睹龙颜。

所以, 元宵节期间, 百姓们不由自走主地走出家庭这个私人空间, 来到灯火通明的闹市, 共同参与到元宵夜的狂欢中。活动空间的置换颠覆了日常生活的秩序, 为单调、刻板的生活提供了空间性舞台, 进而为实现由浅层越轨到深层越轨提供了可能。

(三) 伦理道德: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暂时性缺位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 其伦理道德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深深束缚着人的思想与行为。而在元宵节这天, 封建伦理道德却发生了暂时性缺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元宵节期间, 男子可以不醉不归, 平时足不出户的女子可以走出家门, 无所顾忌, 借赏灯之名为自己物色对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狂欢之夜, 情人急于约会, 焦急等待, 突然出现的欣喜场面。

另一方面, 在北朝时, 元宵节有一种“偷俗”, 人们以偷他人东西为快, 后来发展为偷菜或偷人。例如在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的习俗, 俗谚有“偷挽菜, 嫁好婿”, 未结婚的少女以偷他人的葱为吉利, 以此祈求婚姻美满。目前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还在流行偷菜节, 元宵节期间, 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 不偷本家族的, 也不偷同性朋友家的, 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帝京景物略》还记载了金元时期的偷人习俗, “金元时, 三日放偷, 偷至, 笑遣之, 虽窃至妻女不加罪。”[5]

因此, 不管是男女同游, 相互约会, 还是年轻姑娘的偷菜习俗, 作为行事主体的他们在元宵节期间, 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藩篱。他们在一反常轨的行为中, 尽情享受着从来未有过的自由, 这些都是对封建礼教法度的背离与反讽。

(四) 等级秩序:封建等级秩序的自动失效

我国自古等级秩序森严, 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而在元宵节期间, 由于宵禁制度的取消, 平民百姓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城中自由行走。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无数人不约而同地来到活动的场所, 上至大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无不外出赏灯。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 (唐中宗年号) 之际, 京城正月望日 (即正月十五) , 盛饰灯影之会, 金吾弛禁, 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 无不夜游。车马喧阗, 人不得顾。王、主之家, 马上作乐, 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 以记其事。”[7]失控的人们在欢乐之中, 完全不顾及身份, 尽情狂欢, 进而消弭了等级中贵贱的差别。又《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京师从正月八日到十八日, 东华门外的灯市上, “贵贱相还, 丰富相贸, 人物齐亦”的情境。

总之, 元宵节期间, “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 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 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 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8]一切的日常生活秩序在此时就好比是一个失控的阀门, 处于失序与断裂的状态。人们也无法自控, 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等级, 没有伦理, 无日无夜的原始时代。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元宵节期间, 人们百无禁忌, 恣意狂欢, 这些反常的行为都极大地颠覆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准则。

二、元宵节狂欢性越轨的功能

元宵节期间, 人们超越各种封建社会规范和习俗的限制, 尽情地沐浴在元宵节狂欢的氛围中。他们的种种狂欢性越轨从某种角度来说, 具有重要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感宣泄功能

默顿在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 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当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 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就是越轨行为, 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1]也就是说在社会结构发生紧张的状态系下, 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失衡, 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或压迫感。

人类生来就是感性的动物, 充满可各种各样的情感,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人们的许多情感都得不到发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 这种情感压迫就更为严重, 正如巴赫金所说:“在阶级文化中, 严肃性是官方的、是专横的, 是与暴力、禁令、限制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严肃性中, 总是有恐惧和威吓的成分。”[9]确实, 封建时代的人们不仅忍受着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煎熬, 还要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这与他们内心要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形成了强烈的不平衡, 而这种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寻找发泄的渠道。

“节庆总是相对日常生活而言的, 它把日常生活的节奏与意义纳入新的时空, 刷新了人们趋于麻木与疲惫的感觉, 把被重复生活压抑的情绪和精神释放出来”, [10]元宵节作为我国古代一个狂欢性的节日, 为人们平常所累提供了一个宣泄的舞台。皎洁如轮的圆月, 琳琅满目的花灯, 异彩纷呈的烟火, 此起彼伏的炮竹声、锣鼓声, 这一切不仅让人们随着节日的动感舒展内心的忧愁, 而且未婚男女以此为遮掩物色对象, 使平常因不能自由恋爱而产生的剥夺感得到暂时性的宣泄和满足。正如宋时女词人朱淑真《元夜》里说:“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功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表达了对于元宵节的留恋与不舍。

因此, 从个人层面来讲, “元宵节不仅仅是月亮、灯火、歌舞和游人, 其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人们对循规蹈矩日常生活的暂时释放, 在于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逐”。[11]人民大众在反常的行为中, 舒展着长期压迫所积累的疲劳与抑郁, 通过逾矩的逾越和越轨的狂欢, 人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和慰藉。这无疑给单调、刻板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剂调剂品。

(二) 社会整合功能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团结的力量, 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尤其是在封建社会, 人们的思想深受封建道德的束缚, 社会交往也受局限, 元宵节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自由交往的机会。节日期间, 人们逾越各种礼制, 尽情地狂欢,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的感情得以维系, 社会也得以整合。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第一, 民众思想情感得以补偿。弗洛伊德认为,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越轨行为, 在于“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1]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民大众受封建思想的禁锢, 不仅自我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还要承受来自外在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情感的存储器,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 在此之前完全可以用一种不那么伤害人的方式将这种能量宣泄出来。元宵节时, 人们尽情地大笑、嬉戏, 发泄内心的愤怒、失落和伤感, 此时的元宵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人们的情感压力得以缓解, 而后对社会进行侵犯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从而降低了社会的危机度。

第二, 民众自由交往得到满足。人都有与他人进行亲和的需求, 如果这种亲和动机得不到满足, 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亲和就需要交往。元宵节期间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拓展, 乡里人能够涌入城内, 城里人放下他们平时高傲的姿态, 自愿与他们挤作一团。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里“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这种节日的狂欢, 使人们体验到了特有的群体团结和归属感。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男女的交往在此时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在元宵夜遇见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 交往的扩大一方面满足了人的亲和动机, 另一方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们的交往得以实现, 个体的存在感得以凸显。

总之, 丰富多彩的活动调节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人们对抗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从反面促使人们更加愿意遵守社会制度规范。这样, 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小结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狂欢精神, 人们逾越各种社会制度规范和习俗惯制, 本能地释放着自我意识, 因而具有越轨性。但是这种短暂的越轨宣泄了人们内心长期积郁的复杂情感, 从而有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维护社会有机团结。即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元宵节作为古代的狂欢节在现代仍然具有生存的土壤, 这不仅是调节个人思想情感的必要, 更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精编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 :274;276;277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 :138

[3]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 (32)

[4]彭恒礼.狂欢的元宵—宋代元宵节的文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 20 (3)

[5] (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58

[6]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8

[7] (唐) 刘肃.大唐新语·卷之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91

[8]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A].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2002

[9] (俄)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5.

[10]詹丹, 张瑞.城市娱乐和<金瓶梅>中的元宵节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7 (5)

幼儿园小班教案《甜甜的元宵》 篇12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4.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指导语:

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

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指导语:

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

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

(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幼儿园元宵节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欣赏各式花灯的奇特与美丽。

3、能制作简易花灯。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制作花灯所需的美工材料。

2、环境创设:将幼儿收集的各式花灯展示在活动室。

3、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主题活动·做花灯》

活动指导:

1、谈话引题。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元宵节人们常会开展哪些有趣的活动。

2、欣赏花灯。引导幼儿自由结伴欣赏花灯。[.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启发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所带的花灯的名称及特征。请幼儿观看教师制作花灯的过程。

3、制作花灯。向幼儿简单介绍制作花灯的各种材料及制作要点。

4、分享交流。帮助幼儿将制作好的花灯展示出来,布置班级花灯展。

反思:

(在玩跳圈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很大。但是在玩游戏的之前,我没有把游戏规则跟孩子们交代得很清楚,孩子们玩的时候显得有点乱,这也是我有待加强的一面,以后的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组织,要简单、明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才能让整个活动更好的进行。通过过乐器的演奏来巩固和加深孩子们对音乐的了解,更准确的掌握拍子与重音。)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参考格式下一篇:专业课五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