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件:《满井游记》

2024-08-21

中学课件:《满井游记》(共10篇)

中学课件:《满井游记》 篇1

第29课《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

背景资料 :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

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

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读准加横线字音

燕地()廿()二月 花朝节()呷()浪 鲜妍()明媚 堕事()恶能无纪()飞沙走砾()曝()沙之鸟 浅鬣寸许()髻鬟()()靧面()红装而蹇()者脱笼之鹄()汗出浃()背 罍而歌者()

1、本文作者,朝文学家。字,号,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 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

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 》。

课文研讨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照注释,小组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4、怎么理解“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的收获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

1、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①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②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③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

2、一词多义(解释):

时:冻风时()作 于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解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髻鬟之始()掠

乍: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悠然自得()

然:晶晶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词类活用(解释):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沙走()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C.潇然于山石。

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第二段

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

5、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给本段划分层次

合作研讨: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满井游记 篇2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春天,在诗人笔下是最富有清新、浪漫气息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

2、抽取学生(或个人或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间互评。

3、整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4、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画出疑难词句。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 1 贺鹏程教学设计 第 2 页 2013-9-24 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突出了初春特点: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二、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布置作业

满井游记

师:如果说《小石潭记》以“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生:以“淡”为美,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春意还不是很浓。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江南的初春。北方的初春还更淡雅更含蓄一些。

生:以“细”为美,作者写细节很到位。师:细到了——请举一个原句回答 生:土膏微润 师:这四个字细在—— 生:微

师:作者的观察和感受都非常细腻啊!为何是“微润”,而不是“湿润”?

生:冬天刚过,雨水还不是很多,空气有点儿湿润了,但还比较干燥。

师:好!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空气正在从干燥变为湿润。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满井游记中,知时节的好雨,还正在路上呢!北京距离“花重锦官城”应该还远。生:以“初”为美。

师:我能够体味到你的意思,但是,“初”这个词语一般不单用,它一般和其它词语组合在一起用。你能够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生:新。师:好!非常聪明!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是不单用,我也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换一个词语,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生:净。师:好!春天是干干净净的春天,是清澈透明的春天。

(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变„„)

师:太多了,都很精辟,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都可能吃透文本。但现在同学们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生: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从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由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注重的是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满井游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跟袁宏道同时代的张岱说:古人写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也就是说:古人写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郦道元,其次是柳宗元,与他同时代的就是袁宏道了。师: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生:根据课下注释。

师:你可真会学习啊!请你来给大家读出来好吗?我们也用实际行动来感谢这位同学,边听边划出来吧。生读课下注释作者介绍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宏道的代表作《满井游记》。

三、品读课文:师:迈过了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和袁宏道一起游满井了。袁宏道是在什么时候出游的?这个时候适合出游吗?(生答)

师:袁宏道从笼中飞出来,一路飞来一路看,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水、山、柳、人、动物、麦田。

贺鹏程教学设计 第 3 页 2013-9-24 师:现在,你就是脱笼之鹄,你最想在作者笔下的哪种景物中驻足流连?为什么?把驻足流连的理由写在一旁。选定句子后,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把文字变成画面。(大屏幕出示要求)学生自己批注读书。这样吧,老师给你们做个示范。(大屏幕出示)“麦田浅鬣寸许”:我最想在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中盘旋。因为浅绿的麦苗已经从微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像短短的马鬃一样。微风吹来,麦田变成了一匹飞驰的骏马,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咱们一起来聊聊。

生1:我最喜欢写山的句子。融化的雪把山洗干净了,就像少女刚洗了脸梳了头一样。我想在山上驻足流连。师:山是很高大的,所以我们通常喜欢把山比作巨人、父亲,袁宏道却把山比作少女呢?很奇怪,为什么?生:因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师:哦!也就是说:袁宏道不仅抓住了早春山的特点:鲜妍明媚,而且还领会了山的情感,看到了山的内在,为什么呢?生:因为袁宏道用心感受自然。

师:是的,他把山水视作知己了,他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中了,爱屋及乌,所以他恨不得用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来形容眼中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师:我们为什么只看到了山外在的高大伟岸呢?生:我们很少用心去看山,太忙了。

师:“忙”字怎么写?心亡了,心丢了。(板书:忙)我们少了一份闲情雅致,对身边的美好景物熟视无睹了。生2:我最想在水中流连。因为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这个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师:中国文字是很迷人的。我们用换词法来试试。(大屏幕出示)

生: “始”“乍”写出了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更加突出了早春水的特点。师:可见袁宏道是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字字珠玑呀!师:我们来想象一下,是谁在打开了镜子?生:女人,少女。师:为什么? 生:女人都喜欢照镜子,爱美。

师:因为她们都有一颗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师:我们也充满希望的来读这句。生读。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很有韵味。

生3:我最想在海面上飞翔。因为这里的鱼自由自在,这里的鸟还悠闲地晒着太阳,我很羡慕。春天来了,它们终于都高兴的出来了,我也想和它们一样快乐起来。师:哪些字可以看出它们是悠然自得的?生:曝。生:呷。师:我们来看这个“呷”字,怎么解释?生齐答:吸。

师:能改为“喝”吗?生:不能。“呷”更写出了鱼的悠然自得,乐以忘忧嘛!

师:你看,这里的动物内在悠然自得,外在不受拘束,无忧无虑,它们达到了绝对的自由。所以令我们无限向往。师:谁是第一个感知到动物之乐的呢? 生:袁宏道。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用心感受自然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师:此时,他是乐在山中,乐在水中,乐在鱼中,乐在鸟中,乐得不亦乐乎!读出这种快乐吧!生读。师:我最想在柳枝上驻足,你猜为什么? 生:柳树有一种特别的美:柔美。

师:我们真是知音啊!哪个字看出柳树的柔美?生:柔梢披风。师:“披风”怎么解释?生:在风中散开。

师:柳树随风飘拂,有一种飘逸之美。我觉得此时袁宏道的心情也随风飘拂起来了,因为他的心情是快乐的。师:谁来读出这种快乐。学生读的没有感觉。

师:怎么读出这种快乐呢?我倒有个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一模仿古人的情态,边摇头边读;二模仿现代人的情态,让身体左右摇摆起来,让形体快乐起来。

贺鹏程教学设计 第 4 页 2013-9-24 学生齐读。(学生有摇头的有摆身的也有不动的)

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摇动起来了,而且还面带微笑的读。很有味道,有感觉。没摇动的同学心里也在偷着乐吧。师:大家都体会的这么深刻,那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有感觉的读读这一部分。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脱笼之鹄,尽情飞翔在满井早春的上空,时而掠过水面,时而飞过高山,时而择柳而栖,时而俯嗅麦香„„ 生读。师:谢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感觉!

四:解题:师:也谢谢袁宏道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感觉!他的弟弟袁中道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出示片)中郎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潇潇泠泠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袁中道(弟)师:能写出这样清新脱俗的文章的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全文以及你所了解的袁宏道谈谈你的看法。生:他是个热爱自然的人。生:他是个崇尚自由的人。生:他是个很浪漫的人。生:他是个很悠闲地人。生:他是个高雅的人。

师出示作者介绍: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愿做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引领“存真去伪,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写作风格。师:结合材料再来谈谈,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他是个豪放不羁的人。

生:他是个潇洒地摆脱官场的束缚的人。师:那么,之前,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为什么是鹄而不是鸟呢?生:袁宏道不愿做官,崇尚自由,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高雅的鹄,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鸟。师:也正是因为他甘愿做一只脱笼之鹄,而不屑做忙于世俗的鸟,他才恍然大悟:学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师:也正是因为他投身自然,纵情山水,他才有了意外的惊喜。再读这句,我给大家起个头。师:啊!(读出惊喜的语气)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师:也正是因为他潇然物外,超凡脱俗,他才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再读这句,我给大家起个头。师:啊!(读出沉思的语气)

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师:我们还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我认为这是一种:回归(出示片)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他全心拜佛,参透人生苦辣,他致意养花,寄托诗意情怀,他淡泊高雅,厌倦世俗名利。向外发现青山绿水,向内叩问本心深处。在污浊官场中孤独漫步,在嘈杂喧嚣中葆有诗意。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劳心苦形的生命在和风细雨中再次展露迷人的笑靥,让粗糙冰凉的心灵在杏雨微润中重新吐出嫩绿的枝芽,让追名逐利的疲惫在诗意浪漫中稍稍放慢匆忙的脚步„„谢谢!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满井游记》 篇3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2、特殊句式:

⑴ 倒装句:

① 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②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③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⑵ 省略句:

①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省略主语我,即吾与余偕数友出东直。

② 柔梢披风。

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⑶ 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改写满井游记 篇4

燕地寒冷,花朝节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发作起来就扬气黄沙,滚动小石头。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能够。每次冒着风快速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

廿二日天略微暖和,和许多朋友出了东直,到满井。()高高的柳树夹在堤岸的两边,肥沃的土地略微湿润,一眼望去空旷开阔,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水面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清澈的可以看见底部,亮晶晶的像镜子新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里面出来。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像擦过一样,鲜妍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舒展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有人虽然不是很多,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也是时常有的。

满井游记反思总结 篇5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ã)返 燕(yün)地寒 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倩(qiàn)女 花朝(zhüo)节 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 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ûâ)罍(lãi)而歌者 曝(pù)沙之鸟 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â)呷(xiü)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7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 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D(A、B正确。C项“茗”应为“煮茶喝”。D项“偕”为“一起,一同”,“披”应为“开、分散”)

4.D(应为借代,用“鳞”代“鱼”,部分代整体)

5.略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文言文满井游记翻译 篇9

满井游记

明代: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注释

第一段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砾:小石块。

局促:拘束。

第二段

和:暖和。

偕:一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乍:刚刚,开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冷光:清冷的光。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shì):擦拭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

掠,梳掠。

舒:舒展。

梢: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茶。罍,酒杯。

蹇,这里指 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

茗,煮茶。

罍,端着酒杯。

蹇,骑驴。

劲:猛、强有力。读jìng。

虽:注意,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浃(jiā):湿透。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代鱼。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第三段

夫(fu):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只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恶,怎么。

纪:记录。

满井游记同步习题及答案 篇10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抄写词语:

犹厉( ) 沙砾( ) 廿二日( )

偕友( ) 土膏( ) 鹄( )

清澈( ) 娟然( ) 鲜妍( )

靧面( ) 髻鬟( ) 浅鬣( )

茗者( ) 罍( ) 蹇者( )

浃背( ) 曝沙( ) 呷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B、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C、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起)

廿二日天稍和 (暖和)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肥沃)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

C、山峦为晴雪所洗 (被)

麦田浅鬣寸许 (……的样子)

D、风力虽尚劲 (猛)

而此地适与余近(正好)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B、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D、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5、试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麦田浅鬣寸许。( )

⑵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

⑶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

⑷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

6、翻译下列句子:

⑴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⑴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家。

⑵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京郊____________景色,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局促一室”后____________心情。

【参考答案】

1、yóu lì niàn xié gāo hú chè juān yán huì jì huán liè míng léi jiǎn jiá pù xiā

2、D

3、C

4、D

5、⑴ 比喻 ⑵ 对偶 ⑶ 排比 ⑷ 借代

6、⑴ 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⑵ 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⑶ 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啊。

7、⑴ 《袁中郎集笺校》 袁宏道 中郎 石公 明 文学

上一篇:乐高教案下一篇:产品促销活动方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