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考研英译汉中分隔结构的翻译(共4篇)
谈考研英译汉中分隔结构的翻译 篇1
考研英语与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同的地方在于翻译技巧: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地道英文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考查考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可以说,在规定的30 分钟内,快速阅读一篇400 字左右的英语原文,并完成5 题英译汉还是有相当难度。根据《 年非英语志业考研英语(一)大纲》的要求,一个好的译文必须达到以下几条标准:准确、完整、通顺。可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生在这一部分得分往往偏低。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历和学生的练习发现,学生达不到这些标准往往是因为无法理解英文句子中的某些结构,比如分隔结构。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应该紧靠在一起,如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等,但在一些本应紧密连接的句子成分被其他成分分隔,这种语言现象叫作分隔。了解这一语言现象有助于对长句,难句的理解,使译文更加准确、通顺。
1 英语句子中的分隔结构
分隔结构主要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主谓分隔,主语后面紧跟定语从句、同位语、插入语或状语,对主语进一步做出范围上的限定,此时就造成了主语与谓语的分隔。另一种是搭配分隔,通常为了使句子结构保持平衡,或为了具体指出相应的程度、范围,一些固定搭配中间被插入了一些成分,使固定搭配不那么“固定”。无论是主谓分隔还是搭配分隔,分隔结构常常对考生造成极大困扰,这就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语法基础,及时辨别出句子的基本结构,将插入成分很好地剥离出来,然后再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尽量使译文表达地准确、通顺。例如:
This accounts for our reaction to seemingly simple innovations like plastic garbage bags and suitcases on wheels that make life more convenient.(阅读TEXT3)
其中,like plastic garbage bags and suitcases on wheels 举例说明simple innovations,而后面的定语从句that make life more convenient 进一步修饰simple innovations。如果把定语从句that make life more convenient看作suitcases on wheels的定语的话,就会使得对文章理解不到位,从而,翻译文章时也会出现修饰不明确的问题。
谈考研英译汉中分隔结构的翻译 篇2
1 人名地名翻译中由于译者个人原因而造成的翻译错位
在英语人名中, 带有“-cy”这个词根的女性名字经常被译为“~茜”, 而“茜”在汉语中读作qiàn。一些译者为了达到“女性化”效果, 选用了“茜”字。这样一来, “茜”就成了一个多音字, 并且多的这个音还是最容易成为传讹音的xī。用诸如“芳”、“妮”、“莲”之类的字来翻译女性名字本无可厚非, 但“茜”这种译法值得商榷, 因为这样做会产生本来不必要的多音字从而造成读音混乱。比如说, 在中国人的人名里应不应当允许“茜”字读xī呢?除此之外, 这种翻译方式还使外语在深层次里影响到了汉语, 加重了英语对汉语的侵蚀。
类似的现象在地名翻译中也很容易找到, 比如“秘鲁”和“柏林”。“秘鲁”的英文名称Peru源自西班牙语Perú。秘鲁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 所以译者应当根据西班牙语而不是英语来翻译秘鲁的国名。但是, 即使用英语的发音/pə’ru:/来翻译, 也不应该翻译成“秘鲁”。“秘鲁”这个翻译方式, 不仅没有忠于源语言西班牙语, 而且还给汉语造成了多音字, 甚至还使得一些人误读为mìlǔ。再来说说“柏林”这个名字。由于受“伯、泊、舶”等字的影响, “柏”字本身就很容易被讹传为bó, 而译者为了使前面的这个“bó”字与后面的“林”字“相得益彰”, 于是就选用了“柏”字, 并且把bó这样一个全新的读音加在了这个字之上。前面讲到的“秘”字一般都用于“秘密、隐秘”等词中, 而“柏”字除了用于“柏树、松柏”等词之外, 还经常出现在人名当中, 这样就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麻烦。而当“柏”字出现在人名里面时, 读者则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是取的bǎi还是bó的音。照理说这种因翻译外来语而产生的多音字的“后来音”是不能用于汉语的其他地方的, 但由于缺少规范, 这种滥用显现十分普遍, 而“柏”字的情况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译者在翻译Berlin的时候, 过于追求归化译法以至于不惜采取给原有字造音的方法, 这种译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另外, 像“柏林”、“葡萄牙”等地名的翻译, 采用音译的方法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音译后的汉语译文却产生了字面意思, 是非常不合理的。虽然这些地名都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习惯用法, 但是像这样的译名在今后的人名地名翻译中还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2 人名地名翻译中受到英语影响而产生的翻译错位
由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的统治, 以及当今世界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从政治、军事、经济到文化、娱乐等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力, 英语成为世界上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语言。在中国, 以英语为专业的大学生人数要远远高于以其他小语种为专业的人数的总和。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 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但是, 由于英语过于强大的统治力和影响力, 在把一些其他语言中的人名翻译成汉语的时候, 就不免会受到英语固有特征的影响。这样一来, 这种按照英语习惯翻译成汉语的人名就违背了翻译的三大原则之一的“信”。
由于体育类节目涉及国外人名地名较多且牵涉到世界上很多语种, 出现这种错误的例子也就非常的多。比如, 巴塞罗那队足球队中有名球员叫做Xavi, 中央电视台将其译作“哈维”, 这就是由于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造成的。在西班牙语中, x出现在两个元音之间时发/ks/音, 在其他情况下发/s/的音;而在某些说西班牙语的地区 (例如墨西哥) x的发音是/h/。而v的发音则和b相近, 这一点与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很容易忽略。因此正确的译名应该是“萨比”或“夏比”、“哈比”。英语和西班牙语同属印欧语系并且都使用拉丁字母可能也是更容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像日语人名地名翻译成汉语时就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还易产生同一名字同时存在多种译本的现象, 比如另一支足球队Valencia和曼彻斯特联队的球员Valencia。最开始一些译者由于不了解西班牙语异于英语发音的特征, 而误将球队Valencia翻译成“瓦伦西亚”, 而随着英语以外的其他外国语言的普及, 有些译者开始使用“巴伦西亚”这一译称, 从而造成了“瓦伦西亚”和“巴伦西亚”并存的局面, 不了解的球迷很容易迷惑。而球员Valencia则一直被叫做“瓦伦西亚”, 这就造成了同一名字翻译成汉语后不相同的情况。这种翻译方式是由于译者对源语言知识的缺乏以及英语发音方式的根深蒂固造成的, 这显然违背了“信、达、雅”三大原则中“信”的原则。
3 人名地名的翻译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多音字
译者不仅应当避免如上文中提到的会造成创造多音字的“柏”字的那种翻译方式, 还应当尽量避免的情况是译文用字在汉语中本来就是多音字, 比如“切, 应, 载”等字, 如果不问问当事人, 这些字即使是在中国人的名字当中也很容易读错。在外来语人名地名翻译成汉语的时候, 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多音字, 尤其是两个音都很常见的多音字。比如“马尼切”这个名字, 到底是念qiē还是念qiè读者根本无从知晓。尽管这两个音仅仅是声调上的差别, 但由于音译的名字本来就没有意义, 因此读者便无从判断其读音。
如果说“切”字的两个音发音还算接近的话, 那么“伽”这个字就不同了。“伽”常用于外来语人名地名的翻译中, 这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梵语佛经的翻译当中。“伽”字有三个音, 它们分别是qié、jiā和gā。意大利有位著名天文学家Galileo, 他名字的中文译名“伽利略”却让人有些无所适从。读者应当念这三个音中的哪个音呢?中国人一般都念jiā, 但是仔细看看“伽利略”的意大利语原词“Galileo”, 似乎念gā更为正确。暂且不管这两个音到底念哪个, 译者选“伽”这个字来翻译就十分欠妥。而同一个“伽”字在“伽蓝”, “伽利略”, “欧米伽”里分别发三个不同的音, 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4 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的途径
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方法, “名从主人, 约定俗成”基本上已经成为公认的原则, 这样可以更好地尊重源语言国家的文化。几千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名从主人, 物从中国”的理念, 是中国关于专名翻译的最早理论。尽管“物从中国”饱含了儒家思想中正统意识的大国文化心态, 但“名从主人”还是给读者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只要坚持贯彻“名从主人”的原则, “哈维”这样受到英语的影响而造成的翻译错位便会得到很好的解决。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 官方给出的Xavi的英文名字为“XABI”, 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名从主人”的翻译思想。尽管英语和西班牙语都属于印欧语系并且都使用拉丁字母, 官方并没有直接用西班牙语的拼写方式作为英语译文。这使其他译者在将其英语译文译为本族语的时候更加忠于翻译前西班牙语的发音。
如果最开始就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 “莫斯科”按照俄语“Москва”翻译而不是英语“Moscow”的话就应该翻译成“莫斯科瓦”了。当然, 像这样沿用已久的地名就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继续使用了, 完全没有必要为其正名。但是“露茜”、“柏林”、“秘鲁”这种翻译方式从深层次对汉字“茜”、“柏”、“秘”带来了影响, 虽然像“柏林”、“秘鲁”这样的名字没有重新翻译的必要, 但这种给目标语带来深层次影响的翻译方式非常不可取, 在以后的人名地名翻译工作中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外国人名地名翻译成汉语的时候, 不能因为翻译而使汉语本身发生本不该有的变化。
5 结束语
“信、达、雅”中的“信”原则和“名从主人”的原则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值得译者在翻译外来语人名地名的时候来借鉴。采取“名从主人”的译法, 既能够避免不忠于源语言的翻译, 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同一人名或地名有多个不同翻译版本的情况。
翻译人名地名的时候牵涉到很多因素, 包括言语交际目的、社会环境、跨文化因素等等, 这些都会对人名地名的翻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过去由于社会历史等因素造成了人名地名翻译的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 今后应当尽量地避免。
尽管几十年来我国出版发行了多本人名地名翻译的辞典类的工具书, 但是各种各样不规范的翻译文本还是层出不穷, 没有形成统一的人名地名翻译标准, 这种情况则亟待改善。应当建立一套可行的翻译准则规范, 这样人名地名的翻译工作才能更加准确, 更加完善。否则, 等这些不规范的译文流行开来, 我们被迫将这些译文列入“约定俗成”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Routledge, 1995:24.
[2]曹世瑛.地名和地名翻译[J].中国翻译, 1981 (6) .
[3]地名译音委员会.地名翻译原则草案四种[J].语文建设, 1959 (19) .
[4]何仕凡.基础西班牙语 (上册) [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5]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6]张廷琛.谈“名从主人”[J].中国翻译, 1981 (2) .
谈考研英译汉中分隔结构的翻译 篇3
关键词:英译汉 常见问题 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的标准是准确通顺易懂;要求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而又完全符合译入语的规范和表达方式,使人读起来就像原著一样流畅易懂(劳陇,1981:21)。汉语和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长句的翻译、形合与意合问题、标点符号的处理等。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摆脱英语原文的束缚,使用符合汉语结构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
在翻译《德勒兹研究》中的两篇文章及《斯坦贝克转》时,笔者遇到了很多问题。德勒兹是著名的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在法国影响巨大。对于对哲学没有深入研究的人来说,哲学文本是很晦涩难懂的,其思想往往很难掌握。在翻译哲学文本时,除了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原文。
二.英译汉中常见的问题
英译汉要求译者不仅能正确理解英文内容,还要用恰当的汉语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英译汉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在理解方面,如果译者对于语法概念含糊不清,无法正确分析某些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就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最终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表达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译者虽然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但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在翻译时不能根据英语上下文选择恰当的汉语词汇,造成译文不准确,甚至会出现错误。下面列举一些英译汉中常出现的问题:
1.复合长句的翻译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汉语的词句大都用意义结合,没有明确的联接成分,因此不可能像英语那样组成复合长句,往往是并列的散句或分立的单句。王力在《中国语法论》中曾说,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往往化整为零。在英译汉中处理复合长句时,尤其要掌握这一特点,将长句化整为零,才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下面列举几种长句的翻译方法:
(1)顺译法:有些英语长句所叙述的一连串动作基本上是按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与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一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顺译法,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按照翻译文本的原语言次序进行翻译。
例1:Like most writers, Steinbeck searched his own life for stories he could make into fiction that would help him understand who he was and where he came from.
译文:跟大多数作家一样,斯坦贝克搜索自己的一生来寻找一些可以被写进小说的故事,试图依靠这些故事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与身世。
分析:在这个句子中,主句的宾语stories被一个省略了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修饰,而定语从句中又带有两个宾语从句。在翻译时,只需按照原文的顺序,将所发生的事情依序翻译,这样既没遗漏原文的内容,又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2)逆译法:有些英语长句的表达次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原文语序,先将表达原因、条件、事实等的内容译出,再翻译表示结论、态度的部分。
例2:Is it our sound and considered judgment that the tougher subjects of the classics and mathematics should be thrown aside, as suggested by some educators, for doll- playing?
译文:像某些教育家所提议的那样,将古典文学和数学这些难学的课程弃之一边,而去学一些非常轻松的科目,难道这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正确判断吗?
分析:为了使句子结构平衡,原文采用形式主语“it”代替冗长的主语从句, 而汉语中却没有相同的句子结构,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逆着原文的顺序,先译主语从句的内容再译主句框架, 将原文的意义表达清楚,口气语势也与原文无异。
(3)分译法: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而搭建的空间结构;而汉语句子则以时间或逻辑关系为脉络、以动词为表现形式的平面结构。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可以句中关系代词、连词、介词等为句界,以汉语动词为中心,将内容复杂的从句结构和词组译为并列结构或译为独立句,以保证忠实原义,译语自然流畅(祝吉芳,2009:277)。
例3:In the 1969 Logic of Sense, one can sense the ambivalence towards structuralism that was already present in the 1968 thesis, which is mixed with a fascination for a method that allows sense to circulate, on a surface plane, around a zero point or an empty case.
译文:在《感觉的逻辑》(1969)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对结构主义的矛盾情绪,这种矛盾情绪早在1968年的论文中便初见端倪,这种情绪与一种探究方法的迷惑力混在一起,这一方法允许感觉在一个平面上围绕零点或虚幻实例进行循环。
分析:此句主要包含三个定语从句:两个由that引导、一个由which引导。笔者在翻译此句时,将定语从句通过重复先行词的方式分别译为独立句,既使得译文符合汉语的短句表达形式,还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2.词类的转换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在词类方面也表现的尤为突出。英语单词往往具有多种词性,有些词类在英语中是特有的,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进行某些必要的词类转换,才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下面举几个将名词转换为动词的例子:
例4:The government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technical schools.
译文:政府号召建立更多的技术学校。
分析:上述例子中,在翻译时笔者将动词派生出的名词转译成了动词。在某些翻译过程中,要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而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就必须把词性适当地加以转换。
3.形合与意合
英语的句法结构重形合,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组合都有适当的连接词表达其相互关系,结构形式上比较严谨。而汉语的句法结构却往往用意合的方法,句子中各个成分用意思连贯起来,没有一定的连接词,因此结构形式比较松弛。这种区别,在下面这些句子里都可以看出来:
例5:This is the first text by Guattari that references Deleuze, whom he has not yet meet, although he had read and enjoyed Deleuze's doctoral thesi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I968) as well as his Logic of Sense.
译文1:这是瓜塔里第一次引用德勒兹的文章,他还没见过德勒兹,尽管他曾阅读过德勒兹的博士论文《差异与重复》以及《感觉的逻辑》。
译文2:这是瓜塔里第一次引用德勒兹的文章,尽管他曾阅读过德勒兹的博士论文《差异与重复》以及《感觉的逻辑》,但是他还没见过德勒兹。)
分析:在上述例子中,译文1为形合,译文2为意合。一般来说,英语的句子比较刻板,缺乏弹性;而汉语的句法比较灵活,富于弹性。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这一特点,摆脱英语原文形式结构的束缚,适当地使用意合的方法,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达到通俗易懂的要求(劳陇,1981:22)。
三.结语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要真正掌握英译汉技巧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对原文的理解上,还在于对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理解上。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必拘泥与一些一般规律,刻板的翻译会因为死守语言形式而损坏内容,好的译文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总之,翻译出来的东西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这样,译文才能更加完美,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郭德润.汉语常见句型的用法[M].新华出版社,1981.
[4]劳陇.“形合”与“意合”——英译汉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翻译, 1981,(3):20-23.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刘世铸,于崇洛.英译汉中的词类转换问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88,1:023.
[7]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谈考研英译汉中分隔结构的翻译 篇4
英译汉,俗称翻译,在考研英语试卷中虽然只有10分的值数,但是每个理智的考生都会同意,倘若我们没有在备考中充分地学到必要的翻译知识,那么我们将会在其它的项目比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要想使自己在其它项目中取得骄人的业绩,就必须从一开始重视翻译!
英译汉试题为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在一篇约400字的短文中有五个划线部分,考生应根据上下文将各划线部分译成汉语。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
从测试要求来看,考生应能理解原文,同时译文正确,文字通顺,语句符合汉语习惯评分标准规定:
1. 译文正确,文字通顺,可给满分;
2. 汉语出现错别字,按整篇累计扣分,每4个错别字扣1分;
3. 语句不符合汉语习惯、语序错误、用词不当或漏译使句意含糊不清,酌情扣分;
4. 理解完全错误或译文混乱不成句,不给分;
5. 如同一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译法可给分;其中一种译法错误,酌情扣分。
题材内容:
所选文章的题材涉及科普、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常识性内容,体裁多为议论文,也有说明文或记叙文。例如:
1994年:关于科学发展;
1995年:关于标准化教育和心理测试;
:关于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差异;
:关于动物的权利问题;
:关于宇宙起源问题;
:关于历史研究方法;
:关于工业经济;
:关于科技;
:关于人类行为科学问题;
:关于人类学的问题;
:关于人类语言与思维问题;
:关于媒体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关于美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问题;
: 关于法律学习与媒体的关系响;
:达尔文对思维能力的.看法;
:关于教育种类划分的问题。
所以考生平时不仅要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同时要广泛阅读其它专业的科普文献。只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注意扩大阅读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经常进行一些必要的翻译练习,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就不会在考试中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
【谈考研英译汉中分隔结构的翻译】推荐阅读: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05-13
英译汉的翻译技巧11-12
英译汉词汇的翻译10-12
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10-11
英译汉-文体翻译(7)演讲10-18
北外口译翻译技巧资料(英译汉)10-18
江苏省省委党校英译汉段落翻译复习试题必考精华最新版11-15
公示语翻译英译12-07
大学英译翻译教学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