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2024-05-13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共6篇)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篇1

称谓代表了一个人的职位、职衔或学衔,体现了一个人的资历和地位。称谓的误译不仅是对有关人员的不尊重,而且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称谓的准确翻译其关键在于译员对有关人员的身份及其称谓的表达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对称谓语的认识。一种称谓语很可能表示多种身份,例如,英语的头衔语president,译成汉语时可视具体情况分别译作共和国的总统、国家主席、大学的校长、学院的院长、学会或协会的会长或主席、的总裁或董事长等等。

一般说来,各类机构或组织的首长其汉语称谓译成英语时虽可套用通用词head,但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看,应使用特定的、规范的称谓语。例如: 校长(大学)PresidentofBeijingUniversity 校长(中小学)Principal/HeadmasterofDonghaiMiddleSchool 院长(大学下属)DeanoftheGraduateSchool 系主任(大学学院下属)Chair/ChairmanoftheEnglishDepartment 会长/主席(学/协会)PresidentoftheStudentUnion,ShanghaiUniversity 厂长(企业)DirectoroftheMachineToolsManufacturingPlant 院长()PresidentofHuadongHospital 主任(中心)DirectoroftheBusinessCenter 主任(行政)DirectorofForeignAffairsOffice 董事长(企业)President/ChairmanoftheBoardofDirectors 董事长(学校)President/ChairmanoftheBoardofTrustees 首席长官的汉语称谓常以“总„„”表示,而表示首席长官的英语称谓语则常带有chiefgeneral,head,managing这类词,因此当翻译冠以“总”字的头衔时,需遵循英语头衔的表达习惯: generalsecretary 总工程师chiefengineer 总会计师chiefaountant 总建筑师chiefarchitect 总编辑chiefeditor;editor-in-chief;managingeditor 总出纳chiefcashier;generalcashier 总裁判chiefreferee 总经理generalmanager;managingdirector;executivehead 总代理generalagent 总教练headcoach 总导演headdirector 总干事secretary-general;missioner 总指挥mander-in-chief;generalissimo 总领事consul-general 总监chiefinspector;inspector-general;chiefimpresario 总厨headcook;chef 有些部门或机构的首长或主管的英译,可以用一些通用的头衔词表示,例如下列机构的负责人可以用director,head或chief来表示: 司(部属)department 厅(省属)department 署(省属)office(行署为administrativeoffice)局bureau 所institute 处division 科section 股section 室office 教研室program/section 例:

局长directorofthebureau;headofthebureau;bureauchief。

国务院theStateCouncil属下的部为ministry,所以部长叫作minister。

另外,公署专员叫作missioner,其办事机构叫作“专员公署”,英语为prefecturalmissioner&39;soffice。

汉语中表示副职的头衔一般都冠以“副”字,英译时需视词语的固定搭配或表达习惯等情况,可选择vice,associate,assistant,deputy等词。相对而言,vice使用面较广,例如: 副总统(或大学副校长等)vicepresident 副主席(或系副主任等)vicechairman 副总理vicepremier 副部长viceminister 副省长viceernor 副市长vicemayor 副领事viceconsul 副校长(中小学)viceprincipal 行政职务的副职头衔与学术头衔的“副”职称往往用不同的词表达,最为常用的英语词是associate,例如:

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 副研究员associateresearchfellow 副主编associatemanagingeditor 副编审associatesenioreditor 副审判长associatejudge 副研究馆员associateresearchfellowof...(e.g.libraryscience)副译审associateseniortranslator 副主任医师associateseniordoctor 当然,有些英语职位头衔,如manager和headmaster,其副职头衔可冠以assistant,例如: 副总经理assistant/deputygeneralmanager;assistant/deputymanagingdirector 大堂副理(宾馆)assistantmanager 副校长(中小学)assistantheadmaster 以director表示的职位的副职常以deputydirector表示。此外,secretary,mayor,dean等头衔的副职也可冠以deputy,例如: 副秘书长deputysecretary-general 耐书记deputysecretary 副市长deputymayor 副院长deputydean 学术头衔系列除了含“正”“副”级别的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外,还有初级职称如“助理”,“助理”常用assistant来表示,例如: 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 助理研究员assistantresearchfellow 助理工程师assistantengineer 助理编辑assistanteditor 助理馆员assistantresearchfellowof...(e.g.libraryscience)助理教练assistantcoach 助理农艺师assistantagronomist 还有一些行业的职称头衔,其高级职称不用“正”或“副”表示,而直接用“高级”或“资深”来表示,我们可以用senior来称呼,例如: 高级编辑senioreditor 高级工程师seniorengineer 高级记者seniorreporter 高级讲师seniorlecturer 高级教师seniorteacher 高级农艺师senioragronomist 有一些行业的职称或职务系列中,最高级别的职位冠以“首席”一词,英语常用chief来表示:

首席执行官chiefexecutiveofficer(CEO)首席法官chiefjudge 首席顾问chiefadvisor 首席检察官chiefinspector/prosecutor 首席仲裁员chiefarbitrator 首席监事chiefsupervisor 首席播音员chiefannouncer/broadcaster 首席代表chiefrepresentative 首席记者chiefcorrespondent 除了用“总”、“高级”、“首席”等词语来表示一些机构或行业的最高级职务之外,还有一些高级职务则使用带“长”字的头衔,例如: 检察长procurator-general 审判忙presidingjudge;chiefjudge;chiefofjudges 护士长headnurse 秘书长secretary-general 参谋长chiefofstaff 厨师长headcook,chef 有些头衔会含诸如“代理”、“常务”、“执行”、“名誉”这类称谓语,例如: 代理市长,代理总理,代理主任 常务理事,常务副校长

执行主席,执行主任,执行秘书 名誉校长,名誉会长 一般说来,“代理”可译作acting,例如: 代理市长actingmayor 代理总理actingpremier 代理主任actingdirector “常务”可以managing表示,例如: 常务理事managingdirector 常务副校长managingvicepresident(亦可作firstvicemayor)“执行”可译作executive,例如: 执行主任executivedirector 执行秘书executivesecretary 执行主席executivechairman(也可译作presidingchairman)“名誉”译为honorary,例如:

名誉校长honorarypresident/principal 名誉主席、会长honorarychairman/president(也可用emeritus表示,如emerituschairman/president)有些职称或职务带有“主任”、“主治”、“特级”厂特派,、“特约”等头衔,英译不尽相同,例如:

主任编辑associatesenioreditor 主任秘书chiefsecretary 主任医师seniordoctor 主任护士seniornurse 主治医师attending/chiefdoctor;physician;consultant 特级教师special-gradeseniorteacher 特派记者areditedcorrespondent 特派员/专员missioner 特约编辑contributingeditor 特约记者specialcorrespondent 许多职称、职务的头衔称谓其英语表达法难以归类,需要日积月累,逐步登录在自己的称谓语料库中。以下所列举是其中的一部分:

办公室主任officemanager(如“校长办公室主任”managerofpresident&39;soffice)财务主任treasurer 车间主任workshopmanager/director 编审senioreditor 博导(博士生导师)doctoralstudentsupervisor 研究生导师graduatestudenttutor 客座教授visitingprofessor 院士academician 译审seniortranslator 村长villagehead 领班captain;foreman;gaffer 经纪人broker 税务员taxcollector 研究管员researchfellowof...(如“图书馆研究管员”researchfellowoflibraryscience)股票交易员stockdealer 红马夹(stockexchange)floorbroker 业务经理service/business/operationmanager 住院医生resident(doctor);registrar 国际大师internationalmaster 会计师chartered/certifiedpublicaountant;registered/incorporatedaountant 我国有一些常见的荣誉称号(honorarytitle)在许多英语国家没有对应的表达语,现列举部分英译供参考: 标兵pacemaker 学习标兵studentpacemaker;modelstudent 劳动模范modelworker 模范教师modelteacher 优秀教师excellentteacher 优秀员工outstandingemployee;employeeofthemonth/year 青年标兵modelyouth/youthpacemaker 三好学生“triple-A”outstandingstudent;outstandingstudent 三八妇女红旗手“March8thRedBanner”outstandingwomanpacemaker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篇2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人力车夫祥子描述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全作中不乏对北平景色、民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并且运用了大量生动的北京方言, 是一部文化色彩浓厚的小说, 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专有项, 涉及地方文化、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等, 这些文化专有项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因此, 英译时如何传达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建构主义翻译观

传统的翻译标准是以追求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为宗旨的, 不管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 还是西方著名学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译文应该把原文的思想完全传达出来;译文的风格和表达形式应该和原文一样;译文要如原文一般流畅” (泰特勒, 1790;陈德鸿、张南峰, 2000:11) , 奈达的“功能对等”——通过比较原文读者对原文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否对等来评判译文的优劣 (奈达, 1993:116) , 都是以原文为中心, 力求译文达到与原文的对等。然而这类标准都基于一种天真的假设前提之下, 即翻译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的;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的;作者与译者是完全价值中立的;语言是透明的, 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的, 所以译文与原文是完全可以达到等值的 (吕俊, 2006:63) 。

2.1 建构主义翻译学

吕俊教授认为, 无论是以“信”、“忠实”或“等值”, 甚至“等效”为标准, 都没有摆脱以原文为中心和力求译文与原文对等的模式。因为根据传统的观念, 原文中的信息是通过原文语言符号按语法生成规则设定的, 其意义具有确定性。在翻译时, 译者只需经过对原文语符进行解码, 然后尽量以相同的组合模式用另一种语符进行重新编码就可以了。即使有信息的流失, 也只是因为两种符码在组合方式上的不同或是两种文化有着一定差异而已。因此, 翻译研究者的全部任务与使命就只是寻找应付这些差异和不同的对策。建构主义翻译观认为, 文本的意义不是自存自在的, 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只能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对它的理解与解释。建构主义翻译观认为旧的标准之所以受到颠覆, 是因为它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 因此也失去了指导意义。

吕俊教授以其对翻译学发展的全面深入的把握, 提出了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 以交往理性为理性基础, 以共识性真理为真理观, 以及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的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

2.2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翻译标准

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原则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也就是对客观世界事态与事实作出的陈述是真实的, 交往行为建立的交际关系是正当的, 言词表达与说话者的意图是一致的。受“交往行为理论”的启发, 遵循交往理性, 吕俊提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作为翻译的底限标准。他认为, 既然“忠实”、“信”的最高标准无法达到, 坚持最低标准会使翻译活动更具科学性。翻译的这三个最低标准分别是: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吕俊、侯向群, 2006:238) 。

这些原则比较接近翻译的实际, 体现了开放性与多元性, 也易于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因此按这些原则建立起来的标准, 可能会更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和研究。而建构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现代译学中新兴的流派, 目前的研究大都局限在理论层面, 而将其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选取伊万·金所译的Rickshaw Boy和施晓菁所译的Camel Xiangzi两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在建构主义翻译视角下, 依据建构主义翻译学翻译标准的三条原则对两译本中的文化因素中的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两译者的翻译策略, 以期对两者的译文做出客观的评判, 同时从对比分析中总结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对于异国文化传播的得失, 从中探寻如何在传播“异域情调”的文化同时, 正确把握传播异国文化的分寸, 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问题, 从而避免文化误解, 违背翻译初衷。另一方面, 也通过两译本对建构主义翻译学翻译标准的有效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希望籍此在老舍作品译作的研究领域尽一份薄力, 并为翻译具有丰富文化专有项的文学作品提供借鉴。

3. 基于建构主义翻译标准的《骆驼祥子》文化专有项翻译对比分析

3.1 物质文化专有项

先去扫雪, 晌午我请你吃火锅。 (老舍, 282)

First go and sweep up the snow.For lunch, I’ll treat you to ameat dip。meat dip. (Shi, 128)

First go out and sweep up the snow, and at noon I’ll invite you to share a bowl of food that’ll have fire under it. (Evan, 187)

“火锅”是数千年来中国北方的传统食物, 它是把各种蔬菜和肉类放在容器中用火烹煮, 施译本中“dip”在牛津词典中的意思是指动作“浸, 蘸”, 因此“火锅”和“a meat dip”不是同一种食物, 因为“火锅”必不可少的“火”在此译文中未能得以呈现, 因此不符合理解的合理性。在金译本中, 译者把火锅描述为“a bowl of food that’ll have fire under it”, 虽然传达了一定的信息, 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很难通过这种解释获得确切的意象, 因此, 这种解释未具有普遍有效性。英语中有“chafing-dish”一词, 意思是“a pan with a heater underneath it for cooking food or keeping it warm at table” (在餐桌上烹饪或使食物保温的) 火锅 (Oxford, 220) , 虽然他指的是容器, 但也可以用来指代这道食物, 因此, 译者可以使用“chafing-dish”一词, 这样, 既传递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又使目的语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 既满足了理解的合理性, 又在目的语读者中也具有解释的普遍有效性。

3.2 习俗文化专有项

有的喝闷酒, 有的猜开了拳…… (Shi, 302)

Some drank in glum silence, others began playing guessing games. (Shi, 135—136)

Some of them drank in a kind of depressed solitude;others boisterously played the fingers game with one another. (Evan, 200)

“猜拳”是中国人喝酒时非常普遍的一种游戏, 两个人猜手伸出来时手指的数目。在中国, 有很多类似的游戏, 在这些游戏中, 人们都试图猜数字, 比如说猜骰子的点数, 猜扑克牌的总数等。不管是什么游戏, 这些游戏的中心就是猜数字。金译本把猜拳翻译成“fingers game”, 只译出了游戏的方式, 而没有溢出游戏的重点“猜”, 因此没有表达出此习俗的文化信息。施译本虽然译出了“猜拳”的内涵意义, 但损失了拳这个形象, 因此这两种译文都没有很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不能使目的语读者获得确切理解, 理解不具有合理性, 解释也没有普遍有效性。而“guessing games use finger”对“猜拳”作出了解释, 虽然比较复杂, 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能够很好地获知相关文化信息, 不仅理解合理, 解释也具有有效性。

3.3 语言文化专有项

你是了味啦, 叫我一个人背黑锅[…] (老舍76)

You got what you wanted and now you expect me to take the consequences all on my own. (Shi 189)

You’ve got tired of the flavor, and you want me to carry theblack pot all alone. (King 82)

“背黑锅”是汉语中特有的表达, 意思是承担别人所做事情的后果和责任, 在此, 金译本只是进行了直译, 对于缺乏目的语读者来说, 他们并不了解黑锅的确切含义, 因此直译对目的语读者理解小说没有带来任何帮助, 因此, 金译文的解释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施译本则对其作出了详细阐释, 符合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

4. 结语

建构主义翻译学提出的翻译标准的三原则, 是一个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标准, 打破了传统的一元翻译标准, 使得翻译有多元性可能, 把它作为翻译的最低限定标准, 引导译者怎么样去翻译而不是规定译者必须翻译成什么样, 允许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允许不同理解和解释的存在, 因此对于文学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建构主义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对《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一些译文做了分析, 以期对其译文做出客观的评判, 也希望通过此研究探讨建构主义翻译学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翻译观的框架下, 以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的三个翻译标准为指导, 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文化专有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观,翻译标准,《骆驼祥子》英译本,文化专有项

参考文献

[1]King, Evan.Rickshaw Boy[M].New York:Reynal&Hitcheock, Inc., 1945.

[2]蒋倩.建构主义翻译学的三个标准——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 2009.

[3]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4]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1.

[5]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外语学刊, 2002.

[6]吕俊.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吕俊.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领域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的探讨[J].外国语, 2007.

[8]史晓丽, 范武邱.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试析——小议《骆驼祥子》Evan King译本中的“误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2) :231-232.

[9]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 2004, (6) .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篇3

关键词:汉语习语;特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207—02

前言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宝石、生活哲理的荟萃,是人民长期沿袭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其内涵丰富,形式精练,形象鲜明,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汉语习语在广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方言等,类别繁多,民族特色突出,正因为如此,汉语习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要将其翻译成我们并非母语般熟练的英语来说更是艰难复杂。

一、汉语习语的特点

汉语的习语也称熟语。《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对熟语是这样定义的:熟语是固定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不能按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其特点总结如下:

1.结构特点。汉语习语在结构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1)前后押韵。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2)词语重叠。如,糊里糊涂;风餐露宿等。(3)相互对衬。如,狼吞虎咽;路途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等。

2.语言特点。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它有以下三个语言特点,即:(1)意义独立。如,汉语习语“露出马脚”的字面意义是“露出马的脚”,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露出破绽”或“暴露缺点”等。(2)突破语法。如,“胡说八道”中的“八道”;“装蒜”、“吃不开”、“蹩脚”等都无法按字面推理。(3)自體完整。如,在汉语习语中可说“雪中送炭”,但不能说“雪里送煤”或“雪里赠煤”;“乱七八糟”不可改为“乱六七糟”等。

二、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1.直译。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因为有的汉语习语在英语中有与其相对应的习语,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古时候要是一个人的眼睛被敌人挖了,他可以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当作是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

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was put out by his enemy,he might ge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二十一章。这一习语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习语中为数不多的外来语之一。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的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2)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采用了直译,既保存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忠实原文内容,抓住内容和喻意这一重要方面,摆脱原文结构束缚,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例,(1)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杜鹏程《保卫延安》)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 let Yushan know!

“有个三长两短”比喻可能发生意外的不幸事件,保留其喻意,译为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即可。

(2)队员们十分清楚锦标赛的重要性,因此,人人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nament, all the players pulled their socks up.

“摩拳擦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鼓起劲儿,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在这里意译为“to pull one’s socks up”,不仅抓住了内容喻意,也表达出了原意。因为英语习语“to pull one's socks up”字面意思为“挽起你的袜子”,其实际意义为“鼓起劲儿”,和汉语“精神振奋、摩拳擦掌”是一个意思。

3.直译和意译兼用。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时,采用直译又兼用意译,使译句保持原句的比喻形象再现原文的风格,又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再现原文的内容。

例,(1)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Wang Mian travelled day after day past large posting stations and small, till he came to the city of Jinan.

汉语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 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2)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曹禺《雷雨》)。

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直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其内在含义,使全句述意完整。

4.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通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和shed a crocdile tears, “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等。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现举例如下:

例,(1)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曹禺《日出》)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项羽,两句成语的寓意和构词上相似,所以借用英语to burn one’s boats来表达,无论在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都十分吻合。

(2)我没有想到他对同志们的批评充耳不闻。

I did’t expect hime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 criticism.

“充耳不闻”,这里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turn a deaf ear to 来表达,也很妥帖。

5.节译。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通的喻意。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铜墙铁壁”等。对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例,(1)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o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这两者之意,无需既译“吁”又译“叹”。

(2)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他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influence of devils, how would a decent fellow like him hve taken to smoking opium?

“鬼使”和“神差”两者意思重叠,所以只译做the influence of devils就够了。

下列习语也可用节译法,例如,愁眉苦脸gloomy face,不学无术uneducated,断子绝孙die sonless等。

6.直译加注。加注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习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从而既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又能确保原文意义或内容很好的传递给译文读者。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常采用直译,但需要加注以避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例,(1)班門弄斧

Show off one's ef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首先在译文中增译了show off one’s efficiency,点明了班门弄斧的喻义,又加注了理解该成语所需的文化背景信息,即鲁班是一名master carpenter。这样的处理方法既简洁明快又使读者一目了然。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二卷,681页)。

This Sima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司马昭之心”译为Sima Zhao trick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姓名,但Sima Zhao trick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nim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结束语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的翻译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采用,但要达到“基本相同”,就要对英汉两种语言尤其是习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内涵、喻意有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灵活处理,正确翻译,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Toward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4:159.

[2]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4]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145.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篇4

1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那些负载着丰富文化的词语,它们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抽象出来的符号,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所特有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种文化中有,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词汇。如在汉语文化中存在,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的词汇,或在英语文化中存在,在汉语文化中不存在的词汇, 例如中药柴胡和西药Penicillin(青霉素)。另一种是英语和汉语文化中都存在,但是两种文化的人对其意义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红”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负载词种类很多,涉及服饰、饮食、医药、成语俗语、宗教等诸多方面。中国皇家服饰上会绣上“龙”“凤”,英美等国的“龙”与中国的“龙”有本质的区别,是一个凶猛残忍的怪兽。中国的饮食要煎、炒、烹、炸、涮、煮、蒸,还要“色香味”俱全,而英美等国出于“尚简”的饮食观念,所吃的东西并没有太多讲究,强调更多的是营养。中国人起的名字与英美等国人起的名字也不相同,中国人的名字要避开长辈的讳,而英美等国人却可以起“小布什”这样的名字。中国的医药源于山野草木, 要不就是动物身体,英美等国的药物却是“化合物”。中国的成语俗语蕴含中国特有的故事,传达仁、义、孝等文化,英美等国的成语俗语虽也蕴含特有的故事,但文化背景不同。宗教方面,英语国家文化的人多笃信基督教,而中国则深受佛教和道教影响。种种差异,造就了中西不同的文化,无数不同的文化负载词。

2《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虽然由于后人整理出版的过程中进行一些细微的更改,但基本保持原貌。后四十回由于创作稿子的遗失,为后人续写,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非曹雪芹本意。霍译本前四十回为其独立完成,后四十回则是由他指导,由他的女婿闵福德代为完成。杨译本由杨宪益先生与其夫人戴乃迭女士共同完成。鉴于《红楼梦》原本和译本一致性的考虑,本文只选用前八十回作为语料。以下将从服饰、饮食、中药、成语俗语四个方面阐述和分析霍译和杨译中关于这些文化领域中的负载词的处理。

2.1关于服饰的翻译

《红楼梦》中关于服饰方面的翻译提及较多,在每个人物出场的时候都有服饰方面的描写。本文仅以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贾宝玉服饰的翻译加以分析。 (曹雪芹,2014:56-57;David Hawks,1973:54;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2012:60)

关于龙珠,传说天池山深潭有两条青龙,它们体恤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一次仙女在池中洗澡,一个怪兽突然出现。两条龙见仙女受扰,挺身而出,与怪兽搏斗,最终胜利。仙女获救后,将自己获救经过,告诉了王母娘娘。王母送一颗珠子给二条龙,帮助它们修炼。两条龙互相谦让,谁也没有独吞。后来, 太白金星回禀玉帝,玉帝深受感动,又取出一颗珠子送给它们。由此可见,霍译的“playing with”适合,而杨译的“ fighting for”有些曲解。关于“箭袖”的处理,霍译和杨译是不同的,霍译将箭袖译成robe,杨译将其译成“archer’s jacket”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给出关于robe和jacket的解释分别为:robe,a long loose outer piece of clothing, especially one worn as a sign of rank or office at a special ceremony(A S Hornby, 2009:1729) ; jacket: a piece of clothing worn on the top of the body over a shirt, etc.that has sleeves and fastens down the front; a short, light coat.(A S Hornby, 2009:1086)。《红楼梦》的注解中对箭袖的解释是:一种窄袖袍服,原为便于射箭。杨译和霍译相比,杨译更贴切, “jacket”的袖子明显比“robe”的窄小,更便于射箭。关于“八团倭锻排穗褂”中“八团”的位置,霍译为“eight large medallions on the front”,杨译则没有去译图案具体在何处。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提到:“女褂有八团者,亦天青色,下无丽水,以组绣团光八个嵌诸玄端上下左右”(前后胸各一个,左右肩各一个,前后襟各两个)。由此可见霍译有偏差,杨译避免译出,也避免译错。

2.2关于饮食的翻译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食物的名称千奇百怪,制作工序纷繁复杂,讲求色香味俱全等诸多因素给菜名的翻译带来极大障碍。在《红楼梦》中菜名也又多又奇怪。《红楼梦》中每次开宴会,都会向读者呈现各种各样的菜。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参加宴席,宴席上有一道菜叫“茄鲞(xiăng)”,这道菜做工复杂考究,可以从王熙凤对刘姥姥的解释中看出来:“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 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那么如何翻译这道菜名呢?(曹雪芹,2014:556;David Hawks,1973:761;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2012:820)

鲞是生活在我国黄海、东海地区的一种鱼。《广韵》中对鲞的解释是:“鲞,干鱼腊也”。茄鲞此处指的是腌腊食品(pre-served and cured food)。从王熙凤的描述上看,这道菜即是油炸的又是干的,霍译和杨译侧重点不同,但都直观的译出了菜肴的存在状态,鉴于下文中王熙凤已经给出了解释,所以二者都没有在此处着墨过多。这是处理蕴含大量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的一个方法,即如果出现一个生僻的文化词,下文中有解释,则只用一两个词把其基本状态译出来即可,剩下的交给解释。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也有关于饮食的描写。(曹雪芹,2014:850;David Hawks,1973:1214;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2012:1316)

霍译和杨译分别将“虾丸鸡皮汤”译成“shrimp-balls in chicken-skin soup”和“chickenskin soup with shrimp balls”,将 “酒酿清蒸鸭子”译成“duck steamed in wine”和“steamed duck with wine sauce”。对比可知霍译两个译例都用了“in”,杨译都用了“with”,而两人用的位置完全相反,不过详细对比二者的翻译发现均生动传神,对于中国菜的翻译,霍译和杨译的做法均值得借鉴。霍译和杨译分别将“奶油松瓤卷酥”译成“creamcheese rolls stuffed with pine-kernels”和“ pine- kernel cream puffs”,“松瓤”即松树籽的仁,是裹挟在卷酥里面的,霍译 “stuffed with”译出了这点。杨译用了“puffs”,牛津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a hollow piece of light PASTRY that is filled with cream,jam, etc”(A S Hornby, 2009:1602)。由此可知霍译与杨译,虽然译法不同,但基本对等,实现了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

2.3关于中药的翻译

中医学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门学问,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中国的药材就像中国的食材一样丰富多样。那么这些药材应该如何翻译呢?本文以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的药方为例。(曹雪芹,2014:159;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2012:183;David Hawks,1973:202)

从霍译和杨译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都采用了拉丁名译法。拉丁文生物命名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笔名Linnaeus) 提出的命名法。第一个名代表“属”(genus)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specific epithet)词。属名与种加组合,构成了物种名(species name)。种名后面,注上命名者的姓名,即是荣誉归属,又表明此人对这个命名负责。绝大多数中药名在生活中很少出现,没有生活中常用的名,所以多数情况下只能采用拉丁译名。当然并非所有的中药名都要用拉丁名翻译。杨译和霍译除用拉丁名翻译外,还用音译、直译、意译、地名加拉丁名、直译加产地等方法。霍译中十分明显的音译的有Gin-seng(人参),直译的有White peony(白芍),地名和拉丁名组合的有Szechuan selinum(川芎),Dioscorea from the Huai region(怀山药)。杨译中十分明显的音译有Ginseng(人参),直译有White peony root(白芍),地名加直译有Dong E ass’s glue(真阿胶)和Huaiqing yam(怀山药),意译有Ground root of nutgrass(香附米)。

2.4关于成语俗语的翻译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成语和俗语,它们既有相通之处, 又有各自的不同。成语多源于历史典故,可以说一个成语就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俗语多俗且易懂,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成语还是俗语,其产生都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和哲思,是人类文化的富矿。

关于成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金蝉脱壳”和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的“得陇望蜀”就是典型的例子。(曹雪芹,2014:372;David Hawks,1973:487;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2012:1743-1744)

对于“金蝉脱壳”,霍译的方式是通过比喻的手段,“宝钗” 将自己比作“蝉”,把“处境”比喻成“壳”,“蝉”从“壳”里脱出来就是宝钗从困境里摆脱出来。杨译则将其意译,用“try to avoid suspicion”来翻译。对于“得陇望蜀”霍译依旧是运用了比喻 “like the general of the old in whom‘conquest did but breed appetite for further conquest’”杨译用的则是直译,“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两种处理方法都可以,但是霍译应该更好些,因为通过这种比喻的翻译即传达了原文的涵义,用的又是中国的成语。这种方式使异化变的自然生动。 而杨译则不是,杨译将“陇”和“蜀”直接音译,虽然有“land ”和 “region”补充解释,“Long”的词形翻译成英语是长短的“长”,容易让人产生其他联想。

关于俗语,且看《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的“天下老鸹一般黑”(曹雪芹,2014:794;David Hawks,1973:1120;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2012:1121)和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苍蝇不抱没缝的蛋”。(曹雪芹,2014:834;David Hawks,1973:1188;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2012:1280)

对于“天下老鸹一般黑”和“苍蝇不抱没缝的蛋”,无论是霍译还是杨译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无论是成语还是俗语能用比喻“异化”,尽量异化。这种方式即自然生动,又传播了中国文化。

3结语

除了关于服饰、饮食、中药、成语俗语有关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还有很多,例如诗词歌赋、宗教习俗、茶酒文化。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负载词分别有什么语义特征,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又有什么差异等等都值得研究。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方法处理翻译问题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问题,对于《红楼梦》的翻译同样如此。笔者认为不应该随便地给某一部作品贴上“标签”,扣上“帽子”。韦努蒂在与郭建中的对话中谈到,中国有很多学者将直译与意译与归化与异化联系起来, 将异化看作直译。韦努蒂指出异化只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道德态度(郭建中,2008(3):43-46)。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文学文化翻译研究的队伍中来,希望中国文学、文化稳健走出去。

摘要:《红楼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全译本问世后,红学英译研究逐渐纳入红学研究正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的处理历来棘手。文学、文化外译是学术界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的解读,旨在为文化外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translator).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2]Yang Xian-yi,Gladys Yang(translator).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ume 1-4)[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2.

[3]AHornby A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Z].王玉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一、二册)[M].启功,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5]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8(3).

[6]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篇5

一、引言

自从小品在二十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通过幽默的对话,小品实现了它让人得到放松娱乐的主要功能。与大众生活的接近也使得小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从而获得了成功。

小品中的经典代表是2009年的春晚上播出的《不差钱》。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网上流行的王卫东和胡赛的翻译《不差钱》(Got the Money Anyway)。

二、关联理论

1986年,D·斯皮波和D·威尔森的《关联:交际和认知》的出版标志着作为认知语用学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关联理论的出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包含“明示” 和“推理” 两种意图(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认知过程。明示即表现使某种意图显现,也就是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表达自己的信息意图。推理则是听话者运用推理原则来推导分析说话者的明示行为从而得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的过程。

明示和推理都是建立在信息和语境呈最大关联的基础上的。然而要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最佳关联,会话的双方都必须遵守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交际活动都以最佳关联为前提。最佳关联来自于最佳语境。一旦确定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是符合最佳关联原则的,听话者将会选择最佳的语境假设来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而假设只与其能产生语境效果的语境中才是关联的。衡量关联性就像衡量生产力一样,关键是衡量投入与产出,这里即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话语的语境效果越强,关联性越大;同样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小,话语的关联性越大。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指出,言语交际包括明示话语和暗含话语。明示会话向听话者传递说话者的信息意图从而使听话者获得语境假设,而暗含话语则向听话者传递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这才是说话者交际的真正意图。因此,交际的双方应该不仅能理解对方的明示话语更要能理解对方的暗含话语,从而能获悉对方的交际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被视为一种跨语言的特殊交际方式。在这个包含了两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中,确保交际的成功即确保最佳关联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能保持。而翻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传递者。原文在这里提供的不是一种静态的意义而是包含“意义潜势”的语言刺激。这些语言刺激构成了译者理解原文的认知语境。为了避免误解的产生,译者充分激活了自身的所有语言知识和百科全书知识,以及推理能力来达到和原文作者最相近的意图。同时,作为译文的传递者,译者需要精确预知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期望,遵守最佳关联的原则来处理译文,为译文读者提供能表达最接近于原文意图的译文。

简单而言,是否能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以及是否能达到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最大关联是翻译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应为:首先,为译文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第二,确保读者在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下理解原文的意图。

四、从关联理论来看《不差钱》的英译

下面是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不差钱》中两段经典对话的翻译的分析。

(1) 原文

毛毛:我心情从多云转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找到我姥爷了,我姥爷太好了, 他能带我上溜光大道。

毕福剑:《星光大道》。

赵本山:《星光大道》。

毛毛:上《星光大道》。我非常感谢我姥爷能给我这次机会,我太感谢你了。如果你真的把我领上道儿,我就感谢你八辈祖宗,我......代表八辈祖宗感谢你。忘不了你对我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你,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毕福剑:姥爷,不,她爷,怎么越听这话,我越瘆得慌。

译文:Yadar: My feeling's changed from cloudy to sunny. Because - because I've found my grandpa. Grandpa's great, he can take me to the Star Splashed Walkway.

CCTV Man: Starlight Broadway.

Uncle Zhao: Starlight Broadway.

Yadar: Broadway or whatever, I'm grateful to my grandpa for this chance. I'll be very thankful if you can take me to your Broadway. I'll thank your ancestors... I mean I'll thank you on behalf of my own ancestors of long, long years ago. I won't forget this great favor you've done me. I owe this new life of mine to you. I'll go on chasing you even after I die to become a ghost.

CCTV Man: (to Uncle Zhao) Grandpa... I mean you. The way she spoke sort of upset me.

这段对话发生在鸭蛋刚刚认毕老师为姥爷之后。在向毕老师介绍自己之时由于紧张,犯了很多可笑的错误,使观众一再迸发出快乐的笑声。比如,她把节目的名字“星光大道”说成了“溜光大道”。译者直接译成"Star Splashed Walkway"非常简单扼要。因为“八” 在 “八辈祖宗”中是一个泛指,所以“八辈祖宗”被译者处理成"my own ancestors of long, long years ago"也是非常贴切的。中国人对亲戚的称呼相对外国人更精准更严谨些。我们用“爷爷”和“姥爷”来分别称呼父亲和母亲的爸爸,而国外没有这种区别。所以最后一句中“姥爷,不,她爷” 被直接翻译成 “Grandpa... I mean you.”通过只用一个指称减少了原文称谓可能给英语听众带来的误解,更有利于他们抓住原文的笑点。

这段对话采用了直接翻译的方法。在能增加语境效果而不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理解努力的条件下,直接翻译可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最大关联,在这里也是最佳关联。

(2)原文

本山:拉倒吧,你唱跑偏了,你这裤子就穿跑偏了,你就是个跑偏的人。

小沈阳:激动啦。

赵本山:你上菜去吧。

小沈阳:我再重唱一个吧。毕老师,我再重唱一个行吗?

赵本山:唱啥?

小沈阳:我唱个刀郎的吧。

赵本山:拉倒吧,你唱个屎壳郎的吧。

毕福剑:老哥,“刀郎”不是一个昆虫的名字,它是一个人名儿,叫刀郎。歌手的名字。

译文

Uncle Zhao: You've lost you' tune. Say, whut mock show is this? It's more like a monkey show. Look at that empty trouser.

Shenyang: Just too excited.

Uncle Zhao: Go get the food.

Shenyang: Can I try another song? Oh please, Mr. Bi.

Uncle Zhao: Which one?

Shenyang: The song by Daolang, a Chinese pop singer as counter-cultural as the British Beatles.

Uncle Zhao: Pooh, a dung beetle song it's gonna be.

CCTV Man: Beatles is the name of a rock group, not that of an insect.

本段的笑點集中在赵本山的第一句话和赵本山与毕老师的最后两句对话。赵本山嘲笑小沈阳穿“跑偏的裤子”唱“跑调的歌”并得出结论说小沈阳是一个跑偏的人。在翻译中,为了对应“跑偏”和“跑调”中的跑,译者用了“mock”和 “monkey”这两个压头韵并带讽刺效果的词。译文读者仍可会心一笑。在译文中,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小沈阳对他即将演唱的歌曲做了更详细的介绍,除了歌手的名字还包括其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而原文中只有歌手的名字。而关于歌手的名字和昆虫名字发音的相近所造成的笑话被转移到了英国乐队“Beatles”。这种移动消除了原文直接翻译需要注解的麻烦,这在舞台上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时观众仍可在开怀大笑的同时理解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意图:赵大叔对音乐几乎不知不晓。这与他之前声称的培养了儿子和孙女儿形成了巨大的讽刺效果。

这段对话的间接翻译既保证了语境效果,也减少了译文读者的处理努力,从来实现了最佳关联。

五、结论

关联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和概念。在关联理论下,翻译不再被视为一种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对等的过程,而是一个在译者的辅助下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这就需要责任重大的译者,以最佳关联为目标,需要向读者提供一个既能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又能使读者付出最小努力的译文。《不差钱》的译者显然做到了这些。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D. Wilson.Relevanc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 ,1995.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韦忠生.关联理论翻译观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5]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6]http://www.rr365.com/Article/bolan/ysjb/200903/20669.html 2011年6月15日引自星沙英语网.

考研英语翻译:中文称谓的英译 篇6

关键词:《天堂蒜薹之歌》;创造性叛逆;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32-03

莫言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他自己的努力,不仅来自于他娴熟的创作技巧和对生活深邃的思考,而且还来自于其作品的翻译者,来自于翻译者对其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这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莫言作品的翻译问题及其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既可以加深读者对其原文的理解和感悟,又可以突出翻译者对文化全球化所做出的贡献。因此,本文选取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为例并对其英译过程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问题进行详细地阐释和说明。

一、《天堂蒜薹之歌》与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一)《天堂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以当代农村生活题材而创作的小说作品。这篇小说是莫言在一则新闻事件的启发下创作完成的一部以个人记忆为叙述方式的文学作品。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于上个世纪一个叫作天堂县的地方。其核心内容围绕“蒜薹滞销”事件的起因,精心描述了高马、高羊和方四婶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在对前两位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演绎了一段新“官逼民反”的故事。

小说中的高羊是一位没有一丁点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因为没有反抗意识,他不仅因诬陷而被学校开除,而且还颇具屈辱性地喝过自己的尿。即使在改革开放后过上了自己幸福的生活,他也把自己得来的幸福看作是来自于与乞丐的对比,为此他说:咱这些庄户人家不能跟好人家比较,咱只能跟叫花子比,人就得知足,就得能自己糟践自己。由此可见社会对其反抗意识的摧残达到了极点。特别是当“蒜薹事件”发展到顶点的时候,他在内心中还替县长打报不平,认为作为一县之长的大官,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全县卖蒜薹的事情操心费神,从此可见其性格的扭曲。

小说中的高马是与高羊完全相反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还具有煽动能力,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大批的蒜农到县政府去说理。甚至在这次行动中,高马还喊出了“打倒贪官污吏”的口号。

(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仅需要翻译者具有娴熟的翻译技巧,熟谙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而且还需要翻译者具有与众不同的翻译能力,即所谓的“创造性叛逆”。

所谓的创造性叛逆是指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阅读感悟,在娴熟地运用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在译著中对原著再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要想实现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者必须满足3个条件:首先,为了实现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者必须对原著作品有自己的阅读感悟。阅读感悟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感悟:第一个层面的感悟是对原作人物形象及其意蕴的感悟。在小说这种文体中,人物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对象,它不仅位列小说三要素之首,而且,它还是作者用来再现小说主题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译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了独特的感悟,他才有可能在翻译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二个层面是对小说的题材有独特的感悟。小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作者的创造中,也体现在他选择的题材里。虽然说题材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是题材蕴含着一定的文学价值,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为了使自己的翻译体现出创造性叛逆的特点,译者还要对文学作品题材所反映的价值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评估。只有如此,他才能在自己的翻译中实现对原作品的再创造。特别是对于《天堂蒜薹之歌》这样的作品而言,虽然它的题材选择比较普通,但整个作品却通过这普通的题材再现了一段真实的生活,再现一段人性的记忆。再次,这里所谓的阅读感悟还包括译者对于原作者写作个性的把握。翻译文学作品并不是把其内容真实地传递给外国读者这样的简单,还要在具体的翻译中体现出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只有如此,才能使国外的读者在了解某部作品的基础上,把握某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译者才能实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

创造性叛逆是一个翻译家必备的专业素质,它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主要有3个层面的表现,即语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意义层面的创造性叛逆和作品影响层面上的创造性叛逆。在这三重创造性叛逆的表现中,语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是后两者的基础;后两者是前者语言层面创造性叛逆的深化和表现。

二、《天堂蒜薹之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例析

例1:if youd been good and hungry.

在原著《天堂蒜薹之歌》中,这是一句由汉语口语化句子而英译的英语。在这里为表达“一个非常饥饿”的意思,原作者莫言为了表达一个假设的饥饿状态,运用口语化的表达,说出一种可怕的饥饿状态,即“三根筋挑着一个头”。而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体现出说话者之间那种相互熟悉的关系呢?翻译者也选取了一个口语化的词汇,即“good and”。这是一个口语化很明显的句子,它相当汉语中的“非常”。虽然它不是汉语“三根筋挑着一个头”的直接意译,也和这个意思莫不相关,但是,这个英语词汇中的“非常”却足以表示出饥饿的状态了。因为一个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物形象,其外在表现往往是额头上青筋外露。而且额头上青筋外露得越明显,越能说明这个人所处的饥饿程度越严重。于是翻译者为了在译文中体现出这样的描写效果,就选用了口语“good and”,于是就有了这句能够体现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特点的例句。对于这个例子,也可以说,它首先体现了语言层面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然后通过这种语言层面的叛逆性翻译实现了意义层面上的创造性叛逆。这也就是说,翻译者首先在语言的层面上选用与原文意义完全不同,但情感表达上却与原文相当的一个口语词汇,然后通过这个词汇的情感表达加深其意义的内涵,从而达到了与原文所描绘的饥饿状态一样的文学效果。如果说这句译文中的词汇选择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的话,那么,这种语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确实起到了体现意义层面的再创造,从而使译文具有了与原文一样的文学语言的特殊意蕴。因为原文和译文中的词汇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其表达效果却意外地一样。所以说,这种翻译实践的“叛逆”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例2:The source of their mirth was his gaping mouth, which could accommodate a whole steamed bun.

与这句话对应的原文是:都在笑他因歌唱而咧得极大的嘴,能植进个饽饽去。在这句话中,翻译者就使用了缺省与补偿的方式来实现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因为,在汉语句子中,作者莫言为了形容因为歌唱而张开的嘴,他用可以塞进“饽饽”来进行形象化地描述。可是,在英语中却没有“饽饽”这样的食物。于是翻译者就在语言的层面上直接省略了“饽饽”这个词语。但是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媒介物,如果没有“饽饽”这样的词语,如何才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歌唱者那因为歌唱而张开的嘴呢?于是,翻译者就想到了英语中的另一个词汇,即“bun”。而英语词汇中的“bun”与汉语里的“饽饽”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食物,它不仅意思与汉语里的“饽饽”不一致,就连其外形上也与汉语里的“饽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英语的读者却能从这个“圆形而似面包”的食物中,获得与汉语句子“能植进个悖悖去”相似的表达效果。因为他们对于食物“bun”既熟悉又喜爱。而且当外国人把一整块的“bun”都塞入嘴里的时候,也同样会使人感受到相同的效果。这样的翻译就能在激发读者阅读情趣的基础上,促使英语的读者体验到当时歌唱者那种唱歌的状态,从而通过口形的变化而使读者记下这种歌唱的场面。因此说,从语言层面“饽饽”到“bun”转译,既可以看作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缺省”,也可以看作是翻译过程中的一“补偿”。但是无论是“缺省”,还是“补偿”,它们都是一种在翻译实践中由翻译者所创造的“叛逆”性行为。但是这种创造性的叛逆却没有违背原文文学语言的意义,而且还恰到好处地把原文的意蕴巧妙地传递给了外国的读者。因此,从本质上讲,翻译实践中这种“缺省”和“补偿”都是由译者对原文在传播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尽管其在某些程度上,在语言的层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叛逆”。

在例句2中,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语言层面的缺省与补偿也是翻译者实现自己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手段。而这种语言层面的缺省也好,补偿也罢,它们都会引起意义层面上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的发生,并且通过意义层面上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完成对翻译效果层面上的叛逆性翻译。所以说,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其创作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具体的创新实践。

例3:“dont make things any harder on yourself.

这句英语是用来对译莫言原著中“好汉不吃眼前亏”一句话的。在对译的过程中,译者没有采用词汇直接对译原文语句的方式来翻译。虽然在英语中可以用“好汉”“眼前亏”等词汇来翻译,但是这种词汇的直接对译往往会给国外的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俗语背后的文化意蕴。于是,为更好地向译文的读者传递原文语句的精彩意蕴,译者直接译成了这样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里,虽然没有“好汉”“眼前亏”这样的词汇,但是它通过“harder”一词的比较级形式,很好地表达出“使自己更加为难”的意思。这种语言层面的创造性叛逆,使得这句话在影响力的层面上也表达出与原文同样的效果,即,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正是在译文中出现了这三重的“创造性叛逆”,才使莫言原著的文学魅力得以广泛地认可。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奖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挑选了1995年首次在英语世界出版的《天堂蒜蔓之歌》作为品读莫言的入门书,将其与《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愤怒的葡萄》相媲美。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缺少翻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不仅不能使原著的文学魅力得到精彩地呈现,而且,因为缺少创造性叛逆的翻译,原作者的创作个性也不会在译文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至少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就证明了这样的观点。

总之,莫言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不仅表现了自己娴熟的创作技巧,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而且还为研究翻译实践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本。基于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文本的翻译,不仅可以使翻译研究者总结出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的本质及特征,而且也为探讨具体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文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个人化书写——再读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赵枰.改写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9).

〔3〕王学谦,邵丽坤.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的艺术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14,(09).

〔4〕赵枰.改写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9).

上一篇:项目责任承诺书下一篇:中班语言猴子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