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2024-06-15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精选3篇)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篇1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摘 要】本文选取茶类词汇作为中国文化术语英译的一个典型代表进行探讨,分析了茶类词汇英译的基本策略,并探究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中国文化的输出需要大量易于输入语接受的术语翻译,望本文的浅析对中国文化术语的翻译有些许贡献。

【关键词】茶;术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1785年为英国自由党员数人所作的The Rolliad(《鲁里之流》)中有这样一首诗:

What tongue can tell

The various kinds of tea?

Of black and green,Of Hyson and Bohea;

With Singlo,Congou,Pekoe and Souchong,Cowslip the fragrant,Gunpowder the strong.茶叶本多色,何舌犹能穷?

熙春与武夷,此绿彼又红;

松萝与工夫,白毫和小种,花薰真芳馥,麻珠更稠浓。

短短一首小诗,茶叶名称竟有十一个之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英国人对茶饮品的青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英语中从汉语借入的茶类词汇的数量之多。本文作者收集了大量英语中吸收的茶类词汇,在此基础上对其翻译策略进行分类,并试图探究其翻译策略背后的复杂因素。茶类词汇只是中国文化词汇输出的一个方面,期冀本文的浅析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术语输出的有益研究。

二、茶叶词汇英译策略爬梳

1、音译

英语中吸收的茶类词汇绝大部分都是音译词:

tea(茶),bohea(武夷茶),pekoe(白毫),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种),Campoi(拣焙茶),Sunglo(松罗),Twankay(屯溪),Oolong(乌龙)

2、意译加音译

这类词中的音译部分多是tea:

green tea(绿茶),brick tea(砖茶),gunpowder tea(珠茶),jasmine tea(茉莉花茶),Yony hyson(雨前茶),Hyson skin(皮茶),compressed tea(紧压茶),uncompressed tea(散茶)

3、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是指事物的命名和社会习惯往往是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形成的。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红茶”的英译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早在17世纪的时候,英国开始在中国福建地区大量收购茶叶。当时收购的茶叶大多是武夷茶,因武夷茶茶色为黑,所以直译为“black tea”。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已经习惯称武夷茶为“black tea”,所以这一说法就一直沿袭下来,现用以指代红茶。

三、茶类词汇英译策略成因分析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流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很难指出有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萨皮尔的话指出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词汇层面上,即是我们所说的借词。可见,引入借词是一种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霍凯特认为借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贷出语言的优势地位,二是因为借入语言在词汇方面出现空白(崔永华)。英语从汉语中吸收词汇,其主要原因也无外乎以上两点。其中,借入语言在词汇方面出现空白是其引入借词的直接原因。纵观英语中吸收的汉语词,绝大部分都是表示食品、器具、服饰、官职等概念名词。当英语中没有这些概念而又不得不使用、表达时,借词特别是音译借词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早期的茶类词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输入英语的。中国茶叶于17世纪传入英国后非常受欢迎,先是在英国王公贵族中形成了饮茶之风,随后蔓延至整个社会,久而久之英国人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英国人对茶叶的喜爱造成了对茶类词汇的迫切需要。于是,上节中提到的那些音译借词做为一种全新的必需的概念进入了英国社会。又因为早期英国进口的茶叶多是产自中国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带,所以这些音译词的“音”实际上多是是闽语或粤语方言(见下表)。另外,饮茶的享受使英国大众对茶类的详细划分十分熟悉,甚至有些茶品作为贷出国的中国人都未必知晓。这样的普及程度是其他类别的汉语借词无法比拟的,以至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总编辑伯奇菲尔德(R.W.Burchfield)博士于1979年指出: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cquired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various kinds of Chinese tea,and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is that the generic word tea becomes less familiar than the names of varieties.(18世纪的英国人深谙中国茶叶的各个品种,甚至茶叶的品种名称比一般词汇“tea”还有名。)

粤语:cha,Hyson,Campoi

闽语:tea,Bohea,Pekoe,Congou,Souchong,Oolong

吴音:Twankay

普通话:Sunglo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本质上说,语言是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的。语言的接触势必带来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的表现之一就是外来词的引进。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对等的。于是就出现了强势语言文化和弱势语言文化之分。交流的方向就是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大量输入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也是霍凯特所说的“贷出语言”具有优势地位所以才会有借词进入贷入语言。纵观历史,茶类词汇进入英语的时间多集中在17-18世纪。钱钟书先生通过对17、18 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的详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对的,那么英国对中国的仰慕在17 世纪就达到了顶点。17-18世纪正是“中国风”席卷欧洲的时候,中国对于欧洲是“一个尺度,一方视野,一种价值观”。(姜智芹)在“中国风”的吹拂下,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给正处于变革时期的英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具有中国特色的饮茶文化自然也当仁不让的刮进了英国文化。而处于不同地位的语言文化引入借词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强势语言文化多是先“归化引入”再“异化更新”,而弱势语言文化恰恰相反,即倾向先主动接纳“异化”借词,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才慢慢进行“归化”修正。对于17-18世纪处于弱势地位的英语文化就呈现出了茶类词汇以“异化”形式首先进入英语的场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洗涤,有些纯音译词逐渐消亡,继而被其他形式的词汇所取代。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congou”,它是“功夫茶”的音译词。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在西方广为流行,李小龙首次将Kungfu写入了英语词典。受此影响,“功夫茶”的译名也变成了“Kungfu tea”。与纯音译的“congou”相比,“Kungfu tea”显然是向“归化”靠近了。

四、对于当前茶类文化词汇翻译的启示

与中国庞大的茶类名称以及相关的茶文化术语相比,在英语中扎根的茶类词汇只是九牛一毛。要想中国茶文化扬名海外,一整套规范的茶类术语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纵观进入英语的茶类词汇以及目前已广为接受的茶类术语的英译,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英语语言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文化,汉语在当今的中英语言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风”在英语国家遭遇了逆风时期,希望英语文化仍旧像17-18世纪那样大量吸收具有异质色彩的音译词已经不太现实。而且,异质语言文字的译入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借词超过了必要的程度就会使语言遭到污染。对于当今的茶类词汇的英译,其上上选是充分利用英语中已经吸收的茶类词汇来构成新词,能利用已有词就不再创造新词。比如,pekoe和souchong是两个较早进入英语中的茶类词汇。所以英语对Peoke oolong(白毫乌龙茶)的接收度要远远好于Bai Hau oolong。目前以这两个词为基本词构成的其他的茶类词汇也已为英语文化所接受。比如:broken pekoe(碎白毫),orange pekoe(橙白毫),flowery orange pekoe(花橙白毫),broken orange peoke(碎橙白毫),broken orance pekoe fannings(碎橙白毫片茶);pure souchong(正小种),broken pure souchong(碎正小种)。这些茶类名称作为茶类术语的一种,也符合术语本质的属性要求,如“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正确性、简明性、理据性、稳定性和能产性。”由此可见,pekoe和souchong已经可以作为正式的茶类术语而推广使用了,如果舍弃这现成的译词非要寻求其他的译法,可谓费力不讨好了。同理,与乌龙茶相关的茶类词汇也可以在“乌龙”的基础上构成复合词。Oolong是淘汰了“black tea congou”,“black dragon”等译名最终确立了“乌龙茶”的正统译词地位的,历经时间的涤荡而流传下来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以“oolong”为基础,我们可以翻译得到,Anxi oolong(安溪乌龙茶),Flowery oolong(花乌龙茶),Minnan oolong(闽南乌龙茶),Phoenix oolong(凤凰乌龙茶),Dongding oolong(冻顶乌龙茶)等等。这些茶类词汇的推广既可以巩固oolong的地位使其成为专业术语,又能使茶类词汇的英译系统化,规范化。

但是,英语中已有的茶类词汇毕竟还是少数,靠这些词构成的新词数量还是有限。另外的途径还是要创造新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随心所遇的创造,而是要遵循术语的属性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性,即具有构成相关术语词汇的能力。从术语的这一要求来看,Pu’er tea(普洱茶)是一个值得推广的音译词。它形式简单,比较符合英语词形,又容易构成一系列衍生词汇如raw Pu’er(生普洱),cooked Pu’er(熟普洱),aged Pu’er(陈年普洱),large-leaf Pu’er(大叶普洱)等。相比之下“铁观音”的音译词(Tie Kwan Yin)和意义词(iron goddess of mercy oolong)都不太具有生成系列词汇的能力,建议参考gunpowder tea的翻译方法,汉语“珠茶”是以茶的形状入名,而英语“gunpowder tea”是以茶的形和色(像火药)译名。“铁观音茶”的翻译或许可以放弃其茶树与观音有关的传说,转而寻找其他方面的内涵。

注解:

①关于这些音译借词的“音”所来自的方言,参考了梁慧敏《英语词典中的汉语音译借词》一文。http://

参考文献:

[1]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9.[2]姜智芹.中国:英国的典范——17-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J].国外文学,2008(3).[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173.[4]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57-173.[5]Qian Zhongshu,“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n Adrian Hsia ed.,The Vision of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M].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1998,61.[6]魏向清.学术摹因的跨语际复制——试论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及研究意义[J].中国外语,2008(6).[7]严筠.英语中关于茶的词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8(1).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篇2

1 方剂名的命名

中医方剂名是对中医名方理法方药、配伍特点及药物构成、主治病证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既反映了中医药机理机制, 又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 对翻译者而言, 掌握方剂命名的规律和含义, 对方剂名的英译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方剂大多以处方组成命名, 如五苓散、二陈丸、桑麻丸、枇杷膏、乌梅丸、四磨汤;部分方剂以主药和功效命名, 如藿香正气丸、槟榔四消丸;部分方剂以道教文化命名, 如玉女煎、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部分方剂以中医术语命名, 如泻白丸、导赤丹、左归丸。正是由于方剂名命名较为复杂, 给其翻译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2 方剂名英译中现存的问题

2.1 “零翻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 大多数方剂名的英译均采取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加剂型英译的方法。 如牛黄解毒丸译为 “NiuHuang JieDu Wan”, 这种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式即为“零翻译”, 对于外国消费者而言是完全不被理解的, 仍需改进。此外, 部分方剂名的英译是由汉语拼音和剂型英译组合而成。如二至丸和二陈汤分别译为“Erzhi Pill”和“Erchen De-coction”, 这种英译方法事实上无法传递药物的药理机制等信息, 对外国消费者而言无法理解其中的药理功效。

因此, 一味地使用汉语拼音作为翻译方剂名的首选译法是不可取的,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零翻译”, 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无法给读者传递有效的信息。

2.2 译名过于复杂

有相当部分的方剂名被逐字地翻译为英文, 而大多繁琐冗长, 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和接受。如大青龙汤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 六味地黄丸译为 “Pill of Six Drugs Containing Rehmanniae Pra-eparata”, 这种译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忠于原文, 可大多数外国消费者无法理解复杂文字所传递的涵义。因此, 逐字译法也不适用于方剂名的翻译。

3 目的论三原则

汉斯·弗米尔 (Vermeer) 首次提出了目的论, 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 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也就是说, 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此外, 目的论认为翻译须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其中目的性原则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也就是说, 翻译的目的不同, 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目的论对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 乃至近三十年译届广泛讨论的形式与动态对等均做出了较好的解释。翻译不管采取归化还是异化, 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增减或改写。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可使读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 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4 方剂名的翻译策略

中医药文化要想走向国际化, 更好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发挥其独特优势, 对中医方剂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方剂名的翻译应尽可能考虑到外国消费者的需求, 译名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灵活采取翻译策略, 增强译名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4.1 直译

方剂名的直译, 指根据药物功效和组成进行翻译。对于简单易懂的方剂名, 如成分和功效等组成的, 可采取直译的方法。例如, 麻黄汤译为“MaHuang Decoction”, 苍耳子散译为“Xanthii Power”, 平胃散译为“Powder of Regulating the Stomach”, 药名各个对应的部分均可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 通过英译可有效理解该药的成分或功效, 但该翻译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方剂名的翻译。

4.2 直译加音译

音译法不适用于所有方剂名的翻译, 大多数外国消费者无法完全理解汉语拼音, 一味使用拼音翻译是“零翻译”, 即无效翻译。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化, 也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理解接受, 如中医中的 “阴”“阳”“气”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等的词语, 可适当采用音译法, 译为“Yin”“Yang”“Qi”。此外, 以方中诸药组成命名的方剂名、与五行配伍相关的方剂名等, 均适合采用音译法。但在翻译实践中, 应首先考虑直译, 后考虑音译, 或将两者结合。

4.3 主译名+副译名

文化翻译强调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文化内涵和因素的保存和再现, 针对繁琐冗长和文化类方剂名的英译, 应从文化角度准确再现中医药术语所表达的涵义及所表达的特点, 即从内容到形式更为完整地传递方剂中表达的信息, 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因此, 笔者认为可采用主译名加副译名的方法, 既保持方剂名翻译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又有效传递药方的药理机制、成分功效。如白虎汤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 (Decoction for Eliminating Heart) ”, 该翻译模式既简单易懂, 又没有丢失白虎的文化内涵。天王补心丹译为 “TianWang for nourishing heart Pills (Heavenly King Fortifying-the-heart Pills) ”, 调经养荣丸译为 “TiaoJing YangRong bolus (Pillls for Tonics and Menstrual Regula-tion) ”, 这种翻译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 又如泰山磐石散方主治妊娠气血不足, 可养血安胎, 犹如泰山磐石一般, 故名泰山磐石散, 可译为“TaiShan Rock Powder (Powder for Calming Fetus) ”, 主译名能体现方中的文化意象, 副译名对该方进一步补充, 说明其功效。仙方活命饮方能定痛回生, 功似仙方, 有起死回生之效, 故名仙方活命饮, 可译为 “XianFang HuoMing Decoction (Immortal Formula for giving life Decoction) ”。四君子汤由四味药物组成, 皆平和之品, 不热不燥, 平补不峻, 以益气健脾和胃, 故名四君子汤, 可译为“Four Gentlemen Decoction (Decoc-tion of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regulating stomach) ”, 主译名中较为贴切地表达了该方中四味药物的药性, 即平和之品, 不热不燥, 平补不峻, 如君子般温文尔雅, 不卑不亢, 副译名对该方的功效进行增补。

5 结语

方剂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届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 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走向国际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使方剂名英译统一化和标准化, 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 译者应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翻译, 既表达方剂名的科学内涵, 又能在英译中展示药方中富含的文化意象, 传递中医特有的文化内涵, 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西太平洋标准中医术语的快速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沈晓华.论中医方剂名称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传递[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11) :1571-1575.

[2]王继慧.目的论视角下中医药资料英译策略与方法[J].环球中医药, 2011, 4 (2) :143-144.

[3]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43-47.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篇3

【关键词】公示语 翻译 中式英语 成因 策略

公示语是公共场合中明示的话语,对公众起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等作用。公示语的双语化是大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必然。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成为各国人们沟通的最便捷的工具,因此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日显必要。作为译者,首先要清楚将公示语翻译出来不是给国人看,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如何与国际接轨,而是让外国朋友看的,帮助在华外国朋友更方便地学习、工作、生活或旅游。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式英语是在语法和用词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错而意思也还明白,是明显从汉语思维产生而英语国家的人民并不这么说的那种英语。中式英语既不同于完全不合语法的英语,也不同于语言不错,但并不表达所要表达意思的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也不可接受。

中式英语对公示语翻译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起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来访的华人不断增多,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双语公示语也越来越多,但中式英语的公示语现象也层出不穷。对此,笔者分析了公示语翻译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并就如何消除或纠正中式英语提出策略。

一、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成因

(一)用词不当

汉英词汇语义不对应是公示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它会导致信息模糊或错误,使英译公示语让人迷惑不解。例如,在某商场出口上方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安全出口”,英译为“Security Exports”。“Security Exports”是“Exit”的误用,这样生搬硬套英语词汇只会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某公园把 “旅客止步”译为“Tourists Stop”。 “止步”中文的含义不是“停止行动或停留在此”,而是“不能进入或靠近此处”的意思,可译为“Staff Only”。把“步行街”譯为“walking street”,也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应译为“pedestrian street”。

(二)逐字硬译

硬译是指译者直接按原文词句、结构或顺序译出,生搬硬套。这样做可能导致译文不符合英语公示语的特点和习惯,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现行的翻译标准包括“忠实”与“通顺”,有些译者片面理解忠实的含义,以为忠实就是形式上的相似,在词语与句法结构的选择上没有摆脱中国味,导致形成中式英语。例如:“老弱病残孕专座”在某城市的地铁里被译为 “Seats Reserved for seniors, children, pregnant women,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种译法没有错误。但过分强调翻译的忠实原则,逐字翻译公示语,会导致外国游客困惑。实际上,这条公示语对应英语国家的“PRIORITY SEATS”。

(三)冗余重复

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使用代词、短语或省略。例如“停车场”是常见的标识牌,固定的翻译方法为“Parking”或“Parking Lot”。但在某些地方被译为“Car Parking”,从语言角度来看就是一种中式英语现象。“Car”就是冗余的名词。“旅游纪念品购物”这条标识牌在景点也很常见,有人将它译为“Tour Souvenir Trade”。实际上,可以省去冗余直接译为“Souvenir”,更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公厕”就可以直接译为 “Toilet”,却被译为“public toilet”,实在是画蛇添足。

(四)文化差异

公示语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但译者在翻译时也应该察觉文化差异,了解文化习俗,避免文化冲突,不能因为寥寥几字很难体现文化含义就不顾及文化因素。例如:汉语中典型的一些文化形象,如龙、牛、狮等在特定的源语环境下有特别的语用含义,翻译时不可拘泥于字面意义。如果不顾语用含义的差异,把“龙潭盛景牌楼”“白龙洞”“五福塔”等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标识分别逐字译成“Longtan Spectacular Pailou”“The White Dragon Cave”和“Five Fortunes Tower”,就会贻笑大方,达不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五)思维差异

在公示语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往往忽略汉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述,采用汉式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一家公司门上的告示牌上写着“冬季上午8:00-11:00 下午13:00-16:00 周一到周五工作 周六周日休息”,下面对应的英语为“Winter AM 8:00-11:00/PM 13:00-16:00/Monday to Friday (Work) Saturday, Sunday(Free)”。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AM”and“PM”需要放在时间后面,即“8:00-11:00 a.m.;13:00-16:00 p.m.”。这里的工作应译成“OPEN”而不是“Work”,休息应译为“CLOSE”而不是“Free”。又如,许多高速公路上“保持距离”的英语为“Keep your space”,可按照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应用“Keep your distance”。

二、纠正中式英语公示语的策略

(一)直接引用

有些公示语是全球性的,这些公示语英译就可套用英语中现有的习惯说法,采取“拿来主义”,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译者在翻译汉语公示语时,首先在记忆里搜寻对应的英文公示语,如果没有搜寻到,就要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外国朋友,不可望文生义。英语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公示语都是被大众认同的,翻译时完全可以照搬。如:肯德基的告示语“谢绝自带饮料”是“KFC drinks only”,步行街的“车辆不得入内”是“Pedestrians only”,双向行使是“Two way”,旅游者服务中心是“Visitor Center”等。

(二)删译和改译

英语用词简洁自然,逻辑严谨,而汉语用词华丽,讲究行文对仗与音韵。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汉英翻译时必须适当去掉不必要的华丽辞藻,从译文的预期功能出发,删去没有实质意义的“异彩平添”。如:“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The school is our home, so each of us should keep it clean.)这则标语号召大家注意保持学校的卫生整洁,句式工整,语韵优美。但直译的中式英语却显得冗长啰唆,完全丧失了原文的感召力,倒不如干脆译成“Keep our school clean!”又如:“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该标语可直译为“For the sake of your health and others, dont smoke, please!”这样一来,警告变成了提醒,丝毫没有原文的限制作用,倒不如改译为“No smoking”来得直接简洁,还保留了警告语气。

(三)不译

设立英文标识牌,是为了给外国朋友或游人提供便利,绝对不是赶时髦,不是每个牌子上都需要加注英文,表示和“与国际接轨”。如“请勿随地吐痰”“上车请排队”等标识是不用翻译成英文的。因为在国外,这些礼节都是约定俗成的,標注出来反而会闹笑话,其结果也只能是影响中国的形象。

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公示语英译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是难免的。避免这种现象出现,不仅需要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水平,还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和完善的修正系统。首先,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尽快设立一个英语公示语规范委员会,规范现有的公示语。另外,还可以建立政府英语网站,集思广益,号召全体市民对所有不规范、不准确的公示语进行举报。消除中式英语的英语公示语并提供合格的公示语信息服务,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新良.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溯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2-65.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06):38-42.

[3]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06):42-46.

上一篇:给卫老师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我爱着迷人春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