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

2024-10-11

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共7篇)

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 篇1

摘要:异化和归化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种翻译策略,无论译者选用那种策略,都应该考虑翻译的语境和文本的特点。旅游文本中邯郸成语英译策略的选择不仅应考虑译文的流畅,也要考虑文化传播的效果。邯郸成语历史感强烈、喻意鲜明深刻,译者应结合邯郸成语的特点,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邯郸成语,异化,归化,旅游,文化交流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种高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也涉及到文化间的解码和加码。20世纪的译学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语言学转向强调语码转化和语篇研究,文化转向促使译学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更加强调翻译活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已经提升到话语权力的层面,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使翻译过程始终无法摆脱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文化资源丰富,邯郸成语文化已经成为邯郸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邯郸旅游材料多与邯郸成语紧密联系,有些景点的主题就是一个成语典故。邯郸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翻译推介邯郸成语文化,如何在跨文化旅游中传递邯郸成语的喻体形象和喻义与翻译的目的、立场、语境息息相关,在翻译策略上就表现为异化和归化的争锋和融合。

1 旅游文本的语用功能

任何跨文化交际活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翻译的语境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采纳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依据。因而,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邯郸成语时,译者要充分考虑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旅游文本的基本目标是让游客获得和旅游景点相关的文化风俗、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文本注重突出旅游的信息功能、呼唤功能、描述功能和诱导功能,文本的遣词造句往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文本不仅考虑到书面表达的流利顺畅,更考虑了游客的心理期待。根据现代翻译理论,从文本功能角度审视,旅游文本是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综合,在翻译旅游材料时,译者应该立足旅游语境,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旅游文本中出现的邯郸成语典故在具有以上语用功能的同时,还带有一些自身的文化特色。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在形式上以四字格居多,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和短句。本文讨论的对象是指那些源于邯郸或发生在邯郸或与赵国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邯郸地域文化特色,有些已经成为邯郸的象征。邯郸悠久的历史使邯郸成语具有历史沧桑的韵味,“邯郸学步”、“刎颈之交”、“胡服骑射”、“破釜沉舟”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较大的历史跨度、故事性强,喻体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含哲理是邯郸成语文化具有的突出特点。作为邯郸重要的旅游资源,邯郸成语典故已然成为邯郸对外宣传重要渠道。

3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施莱尔马赫提出,他指出在翻译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一种是让读者靠近译者。劳伦斯·韦努蒂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明确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他认为归化就是让源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异化是保持源语文本的特色,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归化翻译策略注重译文的通顺流畅,强调译文脱离原文的异域色彩,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使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异化策略恰恰相反,它侧重源语异域风情的秉承传播,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风格,突出原文的文化意象,让译文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学者们对归划和异化的态度并不一致,但作为翻译策略本身,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两种策略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少学者提倡在翻译文化词汇时优先考虑异化翻译策略,期望以此来保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身份和话语权力,抵制文化霸权主义。但这并不能否认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平等作用。结合旅游语篇特点和邯郸成语的文化特色,针对不同成语的特点,译者可以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既要润色书面表达的可接受性又要考虑口头传译的效果。

3.1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归化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天然的差异,在跨文化交往中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并不能让这种异质性完全消失,只要文化间存在不可调和的一面,归化翻译策略就会在翻译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思维方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王佐良在谈到翻译时曾经指出“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郭建中,1999:1)多数邯郸成语典故中的喻体形象和喻义在英文中缺乏相应的对应语,在突出信息性、呼唤性和诱导性的旅游语境中,译作应以信息的流畅传递为主,采用归化策略可以有效地缓解异域文化给外国游客带来的诧异,在有效时间内传情达意。

在归化策略指导下,意译或借用是两种常用的方法:当原文与目标语在词汇、句法以及文体风格上相差悬殊时,译者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用译语文化读者熟悉的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这就是意译;所谓借用是指当原文与目标语中的某些习惯表达具有相同的喻意和思想时,译者可直接借用目标语文化的习惯表达来翻译原文。例如,“三寸之舌”可译成A silver tongue,“叶公好龙”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黄粱一梦”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live in a fool’s paradise,“才高八斗”A man of great talents,“价值连城”Being extremely precious and valuable。“破釜沉舟”讲述了秦末反秦战争中赵王赵歇向楚国求救,项羽打败秦军的故事。有趣的是英语习语“to burn one’s boats”也与历史战争有关,凯撒大帝率领部队渡过卢比根河后,下令烧掉船只,士兵无路可退只能进攻。这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坚定地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译者可以借用“burn one’s boat”作为“破釜沉舟”的译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源于赵国君王的先人赵盾进谏晋灵公的故事,译者可以借用具有相同语意的英文表达“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divine”来翻译该成语。

在旅游语境中是否应该将以上成语的喻体植入目标语文化呢?如果是口头传译,译者可以简单介绍,但对于喻体背景过于复杂,中国读者都难知出处的成语,只需译其喻意。例如,“青出于蓝”出自赵国思想家的荀子的《劝学篇》,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英文中的没有类似的比喻,这条成语只能译成“The pupil learns from and outdoes his teacher”。

3.2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异化

采用异化策略翻译邯郸成语,将邯郸成语文化推介给目标读者,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许崇信认为“翻译应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原著中的异域情调,一味归化有碍于交流和相互理解。”(郭建中,1999;83)“但‘存异’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保存着不同东西的同时,处理得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郭建中,1999;86)异化翻译并不意味着死译、硬译,而是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尽量展现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直译是遵循异化策略的常见译法,直译出的译文往往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十分接近。虽然汉英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彼此之间也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一些邯郸成语的喻体具体生动,很好理解,译文读者稍加思索便能理解其喻意。译者只需直译即可。“南辕北辙”出自大臣季梁劝阻魏国安理王讨伐赵国的故事,可将其翻译为“Trying to 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其喻意不言自明。类似的邯郸成语典故还有很多,例如:

唇亡齿寒With lips gone,teeth feel cold

旷日持久Lasting for a long time

不遗余力sparing no effort

奇货可居A rare commodity is worth hoarding to corner the market

贫贱之交Friends in tough time

亡羊补牢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the sheep has been lost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When a snipe and a clam are locked infight,the fisherman benefitsOffence is mor

攻难守易Offence is more difficult than defense

3.3 邯郸成语英译中的异化+归化

归化策略要求译文消除译文读者在语言层次上的阅读障碍,异化策略则更多地体现在源语文化的传播上。过度的异化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过度的归化会降低译文的文化交际功能。在旅游语境下,无论是口头传译还是文本资料的翻译,一些邯郸成语的喻体形象一旦省略,译文的文化韵味就会降低,仅仅译出喻体形象,译文又会生涩难懂,这就需要将两种策略折中运用,采用直译形象,意译意义的方法。例如:

完璧归赵Returning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ful-filling one’s task or return precious items to the owner successfullyWalk-imitation in Handanimitating another with-

邯郸学步Walk-imitation in Handan—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individuality

负荆请罪Bearing rods to ask for punishment—asking for punishment and forgiveness with sincerity

围魏救赵Zhao—relieving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胡服骑射Riding and shooting in Hun’s garbs—carrying out reforms to make the State of Zhao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坐怀不乱Embracing a beauty,one takes no indecent action—being morally decent and integrity

毛遂自荐—volunteer one’s service

以上译文并未把成语背后的故事完整译出,在旅游资料中,译者可以酌情予以介绍。

4 结束语

旅游文本中的邯郸成语英译应该考虑成语本身的特点和旅游语境下译文的信息传递和流畅程度。为了突出旅游文本的呼唤功能、信息功能、诱导功能,译者应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结合各个邯郸成语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只有当译文被目标读者理解接受,邯郸成语文化才能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83-86.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2-53.

[3]包惠南.包昂[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4]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62-71.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28.

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 篇2

作为一种实证性研究方法, 语料库翻译研究因其可以更系统、更科学地描写和归纳可见的翻译现象而在过去15年时间得到长足的进展, 许多学者致力于翻译语料库的研究与设计, 其中Baker的影响最大[1]。Baker把为不同研究目的设计的翻译语料库分为三类:平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 多语语料库 (multilingual corpus) 和可比语料库 (comparable corpus) [2]。Baker认为在这三种语料库中, 可比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意义最大[3]。

本论文采用的即是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可比语料库 (comparable corpus) 主要通过收集某种语言如英语的原文文本, 同时也收集从其他语言翻译成英语的文本。Laviosa是较早依据语料库开展翻译研究的国际学者之一, 她建立了英语可比语料库 (ECC) , 她的研究证实了在来自多种原语的英语可比语料库中翻译文本的词汇范围比非翻译文本的词汇范围窄[4]。

近年来国内发表的关于大学简介英译研究的文章不少, 依据其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归为两类:以某一学科理论作为大学英文简介研究的切入点;以体裁为对比研究的主要对象;而通过运用自建语料库研究国家间大学英文简介差异的文献却极少, 搜索到的相关论文包括卢小军《中美网站企业概况的文体对比与外宣英译》[5]。通过搜集十家中国大型企业的中英文简介及同等数量的美国大型企业的英文简介, 本文预以构建一个平行文本比较模式, 描述和分析中美企业简介在文体上的异同。研究结果中表明, 在人称上美国企业简介大多采用第一人称“we”及其物主代词“our”, 而中企通常采用第三人称。此外, 付海燕等的《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英文简介研究》[6]。通过自建可比语料库, 考察中国与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在词频、主题词等方面的差异, 也涉及到人称代词使用的问题, 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指导。本研究将采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 自建一个小型可比语料库, 利用相关的语料库软件工具对中、英两国的大学英文简介中的代词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尝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并提出其对今后类似文体英译的启示。

1 研究方法

1.1 文本收集

在本论文中, 通过相关大学排名文章 (《2012中国大学排行》[7]及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2-13[8]) , 从中抽取中、英两国大学各30所, 通过网络搜索其大学的主页并从这些大学主页中搜集其英文简介, 将其各自保存在两个Word文档中, 统一调整其字体、字体大小、行间距等, 再将其另存为两个纯文本文档, 分别命名为:Chinese UT.txt, British UT.txt, 这两个文档分别作为自建可比语料库的两个子库, 在以下部分分别将其简称为子库A和子库B。

1.2 文本整理

由于通过网络资源获得的文本存在各种不合规范的符号、格式等, 因此有必要对其中存在的文字符号、空格段落、标点符号不规范的问题进行整理, 否则在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进行分析时会出现乱码现象, 影响分析过程和研究结果。因此, 本文认为可通过使用一款叫做“文本整理器”的文本整理软件来解决以上问题。

1.3 数据提取

数据提取阶段, 本研究采用的是语料库检索工具Ant Conc3.2.4w, 观察其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并将所得数据提取保存, 以便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1.4 数据分析

在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2.4w进行数据分析时, 主要是使用该软件的检索和语境共现功能分析和比较两个子库在人称代词使用上存在的差异, 试图探索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其对今后类似题材文本英译的启示, 以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 使译文能更有效地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促进高校间的国际交流。

2 研究过程及分析

通过语料库检索工具得出子库A、B的词频表, 通过观察词频表发现, 子库A中首先出现的人称代词为it, 排在词频表中第26位, 词频为101次, it相对应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its排在第23位, 词频为109次;子库B中首先出现的人称代词为we, 排在词频表中第11位, 词频为249次, we相对应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our排在第9位, 词频为288次。

为了更直观的将子库A、B中的人称代词it、we及其相应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its、our进行对比, 通过语料库检索工具, 将其词频制成下表, 见表格1:

表格1子库A、B中it, its, we, our词频对比

除了表格1的数据, 以下两节文字是从两个子库中两所大学简介中分别节选的内容, 所截取的内容数字均在180字左右。此外, 对文字中的主语部分 (仅指所介绍的大学) 均以加粗字体显出, 以便观察其主语的表达方式为使用全称, 简称, 缩略或是代词, 并进一步分析原因。三个例子如下:

例1:A key multidisciplinary and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 directl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kai University, located in Tianjin on the border of the sea of Bo-hai, is also the alma mater of our beloved late Premier Zhou Enlai.Nankai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19 by the famous patriotic ed-ucators, Mr.Zhang Boling and Mr.Yan Xiu.D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5) , Nankai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Qinghua University) unit-ed in Kunming to form the renowned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It was compared to be“The North Star of Higher Learning”.In accordance with its motto of“dedication to the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daily prog-ress”, the University has produced batches of prominent talentssuch as late Premier Zhou Enlai, Dr.Shiing–shen Chern, Dr.Ta-you Wu and playwright Cao Yu.On December 25th, 2000, theSta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gned an agreement with Tianjin Mu-nicipal Government on jointly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NankaiUniversity.Since then, Nankai University has been listed amonguniversities for priority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extractedfrom Chinese UT.txt, 175 words)

例2:Founded in 1451,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s thefourth oldest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Today weare a broad-based research intensive institution with a globalreach.Over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and more we have constantlyworked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s possible.We have fos-tered the talents of seven Nobel laureates, one Prime Minister andScotland’s inaugural First Minister.We have welcomed AlbertEinstein to give a lecture on the origin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Scotland’s first female graduates completed their degreeshere in 1894 and the world’s first ultrasound images of a foetuswere published by Glasgow Professor Ian Donald in 1958.In 1840we became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the UK to appoint a Professor ofEngineering and in 1957 the first in Scotland to have an electroniccomputer.All of this means that if you choose to work or studyhere, you will be walking in the footsteps of some of the world’smost renowned innovators from scientist Lord Kelvin and econo-mist Adam Smith to the pioneer of television John Logie Baird. (ex-tracted from British UT.txt, 181 words)

通过对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及三个例子的主语部分进行观察和对比发现:

1) 子库A人称代词it和we的使用总和107, 子库B中人称代词it和we的使用总和为312。同时, 在字数相当的三个例句的主语中, 子库A和子库B使用代词做主语和使用其他概念做主语的比例分别为:1/4、5/1, 英国大学简介的人称代词数量远远高于子库A, 也就是说, 中国的大学英文简介中普遍存在着少用代词, 多用全称、简称或全称的缩略形式。

2) 子库A中使用第一人称we和人称物主代词our的频数和为537, 远大于使用it和its的频数和174, 而在子库A中情况刚好相反, 子库A中we和our的频数和为17, it和its的频数和为210, 同时, 以上三个例句也相应表明, 子库B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we及其形容词性物主代词our, 并且还提到了受众you, 而子库A则更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it和其形容词性物主代词its, 并很少提及受众you的存在。

3 原因分析

以上的数据说明子库A、B在人称的使用和主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 分析后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子库A存在主语多为大学全称、简称或缩略词形式, 导致代词的使用数量远远低于子库B;

2) 子库B体现了英语更善于使用代词, 而子库A属于翻译文本, 在翻译时译者难免会紧紧遵循原文的形式, 保留原文主语的全称或简称, 而没有考虑到使用代词代替相应主语以避免重复累赘。

4 翻译启示

非翻译文本子库B在代词上的使用频数和使用倾向给未来类似文本的英译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本研究认为,

1) 大学简介除了是信息的载体, 它还和广告、推销、企业宣传等一样, 具有向受众宣传自己形象的功能, 都属于“促销体裁”的文本。因此,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使用第一人称we比第三人称it更佳, 原因如下:使用第三人称会造成读者与叙述者的心理距离, 它既不像第一人称那般给受众一个明确的角色的认同;第一人称复数包含了学校的创建者, 领导者, 教职工和学生等, 让读者联想到一个集体中的个体的存在, 联想到这些个体所汇聚的集体力量, 而it和its的使用却只能让人联想到这所大学;在叙述过程使用第一人称能够暗示受众you, 也就是读者的存在, 因为第一人称指示语如用复数代词表示, 在许多语言中都有两个用法, 其一就是用于包括谈话对方 (we-inclusive-of-addressee) [9], 从而缩短了大学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将读者带入一种情境认同的氛围中。

2) 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暗示受众you的存在, 突出以人为本, 强调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建立大学与读者之间的亲近关系, 拉近大学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更有效的达到对外宣传的广告效应。

3) 适当使用代词可以减少读者的信息接收负担, 否则会造成累赘重复, 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便。

5 结束语

由于中英两国大学数量之多, 分类标准不一致, 再加之语料的选择是各个大学的简介, 这只是各国大学网站内容的一小部分, 还不能较好地反映两国大学的全貌和两国大学存在的其他差异。但是, 本论文采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 以大量、真实的中、英大学英文简介语料为研究内容, 更系统、更科学地描写和归纳了可见的语言现象, 从而发现中、英两国大学英文简介在人称使用上存在的异同, 并分析出现异同的原因, 同时提出一些可借鉴的翻译策略, 以期给今后类似题材文本的翻译带来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克非, 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 2008 (6) :9-14.

[2]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32 (5) :380-384.

[3]Baker 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arget, 1995, 7 (2) :223-243.

[4]Laviosa S.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Rodop, 2002:59-63.

[5]卢小军.中美网站企业概况的文本对比与外宣英译[J].中国翻译, 2012 (1) :92-97.

[6]付海燕, 夏慧言, 陈建生.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英文简介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1:89-92.

[7]品牌与标准化.2012中国大学排行[J].品牌与标准化, 2012 (9) :28.

[8]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 World University.Rankings[EB/OL]. (2012-11-08) [2012-11-12].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2-13/world-ranking.

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 篇3

一、汉语成语英译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汉语成语的感情色彩

汉语成语的意义褒贬不一,我们在进行翻译时一定不能弄错,一定要注意正确表达出成语的感情色彩。

2.注意汉语成语语气

汉语成语的语气过重或过轻都有可能会影响成语要表达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成语的语气,进行正确的翻译。

3.注意兼顾译文的美化

汉语成语的翻译除了要求意义准确以外,还要兼顾译文的美化,要使成语读起来能够押韵和通顺,还可以采用英语成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成语进行美化。

二、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

1.直译

对于一些原义易于理解且易于翻译的成语,我们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翻译时可以尽量保留成语中的比喻形象以及语言特点,这样可以使成语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给外国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就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打草惊蛇:to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相当于wake a sleeping dog)。这个成语的英译就做到了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2.意译

有些成语如果直接进行翻译,读者会感到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比如,开门见山这个成语,如果我们翻译成“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就很难让读者理解它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这个成语要表达的实际意义翻译成“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那么读者就能很容易理解了。还有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人们在使用时已经不是要表达它原来的意思,而是要表达它衍生出来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一些汉语成语无论是采用直译的方法还是意译的方法都不能准确又生动地表现出它的意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比如,走马观花这个成语,我们既要翻译出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的形象性,也要表达出它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的深层含义。所以我们可以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将走马观花翻译成“look at flowers 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n-ping horse,give a cursory glance.”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尽可能地使翻译简短,不要出现过于冗长的情况。

4.借用同义成语

当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意译相同或相近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直接借用英语同义成语的形式进行翻译。比如,汉语成语中的洗心革面和英语成语“turn over a new leaf”有着相同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5.译文加上注释

针对有一些必须讲明典故才能表达其意义的成语,我们可以采用译文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英译。我们先将汉语成语的大致意思翻译出来,然后在后面加上简短的注释。

综上所述,汉语成语的英译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音译、直译和音译相结合等几种。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考虑到汉语的表面和深层两层含义,要兼顾成语的感情色彩和翻译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李庆生,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 篇4

现代汉语词典 (2005:173) 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成语作为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 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文学翻译涉及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等问题。因此要翻译好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成语, 不仅要确切地理解和领会其内涵, 还要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和民族特色, 并保证行文的简洁性、凝练性。

本文拟从文学翻译的角度, 结合具体语境, 就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的英译进行探讨。

2. 语境与翻译

Langacker (1987/1991/1999) 认为, 意义并不是语言表达的内在属性, 而是在语境中, 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场景中, 经过在线识解获得的。识解是以语言表达为目的对场景的概念化。构成话语的语言成分是意义识解过程中重要的输入要素, 但并不是唯一的要素。意义不是先在的和进行解码的对象, 而是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建构的, 其中涉及复杂的认知运作和广泛的百科知识。Hatim和Mason (1990:3) 将翻译看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过程。

我们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努力达到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语境共享。离开语境, 把成语孤立起来分析, 就难以确定成语的真正内涵。因此, 对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成语翻译时, 要结合源语语境, 注意源语的确切含义、语义的褒贬和语气的轻重等, 在译文中构建一个对等或尽量接近的语境, 使译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

3. 文学作品中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

对汉语成语的理解, 既包括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 还包括对其思想内涵和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汉语成语的英译是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对于某一成语的翻译, 尽管词典和学者已总结出多个可选译文, 但一旦将成语置入特定语境中便会发现总结出来的参考译文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或与原意大相径庭, 这就给成语翻译带来了困难。我们认为, 成语翻译之所以难, 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成语属文化负载词汇, 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文化冲突、文化缺省等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而且成语的联想意义 (associative meaning) 会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 汉英两种语言在习惯、意义、形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 尤其是成语, Nida (2001:111) 曾说:“两种语言之间, 在词组与句子方面相等 (equivalence) 的不是没有, 但比较少, 比较多的相当 (corresponding) , 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中, 必须根据语境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3.1 直译

人类思维的共通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相同之处。通过直译可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反映出原文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 同时, 又让译文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例如:

(1)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 (施耐庵, 2002:180)

News of good behavior never past the door, but a scandal is heard of a thousand Li away. (Shapirol, 1993:576)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可解释为: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 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如原文一样, 译文也采用了对照的形式, 并把“好事”、“恶事”、“不出门”、“传千里”通过直译, 既展现了原文形式上的平衡美, 又充分表达了原文内涵。

3.2 套译

套译就是用英语中意义相同的成语来翻译汉语作品中的成语, 而且它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等也相同或相似。这是成语翻译的最理想境界。例如:

(2)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 (曹雪芹, 2007:33)

“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 yu.“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 (Hawkes&Minford, 1973:90-91)

“敛声屏气”本意是抑制语声和呼吸, 此处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畏惧的样子。Hawkes和Minford在译文中套用了英语习语“with bated breath”, 在意义和用法上完全与“敛声屏气”相对应, 既体现了成语翻译中的简洁性要求, 又达到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

3.3 意译

成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境,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此, 对于汉语成语翻译, 如果用直译不能达意, 又没有英语习语可以套译, 这时便可考虑采用意译法。我们所说的意译是指译者根据成语所在的语境, 彻底吃透其含义, 以字面看来并不对应的译文达到与原作意义上的真正一致。例如:

(3) 宝玉接着又说:“还提什么念书, 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好些的, 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 肚子里原没有什么, 东拉西扯, 弄的牛鬼蛇神, 还自以为博奥。……”

“Don’t mention studying!”Paoyu continued.“I can’t stand such moral talk...The better ones are nothing but a hotch potch of classical tags, while the most ludicrous ones are written by ignoramuses who drag i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to make up a monstrous mishmash, yet boast of their erudition!...” (转载自高嘉正、高菁, 2010:31)

句中成语“牛鬼蛇神”本意是牛头的鬼, 蛇身的神, 原形容虚幻怪诞, 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唐朝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写道:“鲸呿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译者突破文字的表面, 把它译为“monstrous mishmash” (荒谬的大杂烩) , 既传神又确切。

3.4 补译

英译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成语时, 我们不但要强调译文的标准流畅, 而且应注意保留原著的中国特色, 以便国外读者能逐渐了解和熟悉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等。要达到这一目的, 译者有时得采用补译。

夏廷德 (2006:1) 指出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在理解译文语篇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 据此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以实现翻译目的和跨文化交际。翻译补偿就是常用翻译手段之一。刘宓庆 (1999:194) 提出了关于翻译增补的四条规范, 即应有助于意义的全面转换;有助于语言结构的适度优化;有助于适度提高目的语的可读性;有助于接受者的交感及接受者的审美参与。这些规范也可用来约束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补译。

3.4.1 直译加注释

为了尊重原文, 若上下文未显示寓意, 在不引起译文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这在翻译有历史典故背景的汉语成语时, 通过注释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犹为适用。比如:

(4) “若真要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 而且更是可厌。”

“If so, she’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曹雪芹《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 (转载自杨卫红, 2009:126)

“东施效颦”源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 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絜妻子而去之走。”后来用来比喻胡乱模仿, 效果极坏。杨宪益夫妇对此成语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部分补全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以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又不至于过于冗长而失去成语翻译的简洁性特征。

3.4.2 意译加注释

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 另一种常见的补译法就是意译加注释。比如:

(5) 香菱笑道:“好姑娘, 趁着这个工夫, 你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曹雪芹, 2007:572)

Baochai laughed.“You’re like the famous general:‘one conquest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 (Hawkes&Minford, 1973 (vol.2) :453)

“得陇望蜀”源自《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帝刘秀使岑等率军攻打隗嚣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 并说:“两城若下, 便可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 既平陇, 复望蜀。”后来常用“得陇望蜀”的比喻义。这里宝钗是说香菱得寸进尺、贪心不足。Hawkes和Minford用“like the famous general (像那个著名的将军一样) ”, 试图译出这条成语背后的故事, 后边用“one conques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解释“征服一处又渴望另一处”, 通过意译加注释比较恰当地传达了成语的意义。

4. 结语

汉语成语孕育于中国历史和文化, 来源于典故、文学典籍, 涉及社会各层人物和生活百态。在成语翻译实践中, 具体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必须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对文学语境下的成语翻译, 我们要首先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意义的完整传递,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特色, 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 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这需要译者具有严谨的态度, 不明确之处要查资料, 切忌望文生义。同时要进行长期扎实的翻译实践, 努力提高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和文学素养。

摘要: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 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 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 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 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 保全原文的风格, 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 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由汉语成语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 篇5

1 汉语成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及汉英成语的差异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名著, 而有些成语来自于历史典故或口头用语等。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而非其构成成份意义的简单相加, 其意思非常精辟, 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另外, 成语的结构较为紧密, 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任意变动成语的词序, 不能抽换或增减之中的成份的,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 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本文所指的成语是广义的含义, 即凡是社会上口传耳闻, 人们所经常使用的谚语和习语等都可以称为成语。

汉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 汉语语言也有其悠久的历史, 因此, 汉语也拥有大量的、丰富的成语。这些汉语成语不但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 还折射出我们东方民族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它特别注重对事物的直观把握, 对语言的运用生动具体, 形象鲜明。例如“捧腹大笑”、“刀光剑影”等。中国人尊重历史、重视传统, 因此在汉语成语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如“卧薪尝胆”、“塞翁失马”等。此外, 中国人讲究和谐对称之美, 许多的汉语成语结构紧密对称、音韵协调优美, 如“七上八下”、“心服口服”等 (陈宏薇、李亚丹, 2004) 。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汉英成语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其一, 风俗上的不同。例如:“爱屋及乌”的英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英国人对狗比较有好感, 常经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英语中有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 , “lucky dog” (幸运儿) , “top dog” (重要的人) 等说法。但对中国人来讲, 狗往往让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所以“爱屋及乌”就不能译成“Love me, love the crow in my house”, 而是应该遵循英语文化的习惯, 找到合适的对应语 (邓炎昌、刘润清, 1989) 。其二, 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自古就以农业为主, 因此, 成语中有很多都是与农业相关的。比如:“瑞雪兆丰年”;“揠苗助长”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大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很多成语与航海有关, 如:to sink or swim (好歹;不论成败) ;all at sea (无主意) 等。像这样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成语在翻译时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仔细斟酌, 不能生搬硬套 (陈安定, 1998) 。其三, 比喻上的不同。比如:“雨后春笋”这个成语, 汉语里经常用它来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 而英语里就不会以竹笋作为形象来比喻了, 这是因为在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没有竹子, 而“bamboo” (竹子) 这个词也只是吸收来的外来词。所以, 英语里喜欢使用用“like mushrooms” (众多的蘑菇) 这一意象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不能想当然的译为“just like bamboo shoots”。像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杀鸡取蛋”译成“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瓮中之鳖”译成“Like a rat in a hole”等等。

2 汉语成语英译的几种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有巨大的文化差异, 要把汉语成语的种种特色在译文中全部再现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译者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确保主要信息的传递。

2.1 直译法

汉语成语常常用具体的描述来比喻抽象的概念, 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直译法, 也就是翻译的异化。值得注意的是, 直译并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板硬套, 而是照字面翻译, 不去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 喻义自明。如:

猫哭老鼠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

对牛弹琴play the harp to a bull.

天下乌鸦一般黑All crows are equally black.

在成语的汉英翻译中, 采用直译法, 可以把成语的原来的形象和文化色彩在译文中保留下来, 使译文能够产生异化的效果。

但译者也必须意识到成语结构的紧密性、意思的精辟性以及意义的整体性, 采用直译法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汉语成语如果直译成英文, 尽管译语读者能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 但却很难理解和把握其整体意义。例如, 将“胸有成竹”直译为“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 这样的话译语读者就无法从字面意义上领会该成语的蕴涵意义, 而且还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此时, 译者就应该舍弃该汉语成语中的比喻和形象, 采用归化法来传达其蕴涵意义, 即“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

2.2 套译法

套译法属于归化, 是归化翻译方法的一种, 它指的是套用目的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有的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他们具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 同时它们还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与比喻。如: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比喻意义相一致, 虽然比喻形象有所差异, 但也可以套用。

如:

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

风烛残年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不过对有些汉语成语来说它们本身并没有借用比喻, 而与其对应的英语同义成语却有比喻, 在遇到此种情况下, 若后者不具有浓厚的民族或地方色彩, 比喻比较朴实, 也可以采取套用的办法, 这样能够便于更有效的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比如:

物以类聚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少年老成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有的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 因此可以直接以英语成语回译。如:

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

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

2.3 意译法

有时候在翻译汉语成语时, 用直译和套译的做法都不太妥, 那么为了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就要考虑牺牲原文引用语的风格, 配合上下文来进行意译了。如:

立竿见影get quick result.

归心似箭be very anxious to return home

意译法也是归化翻译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简洁明快地反映出成语的喻义, 虽然有时候这种方法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形象。

2.4 加注法

有时候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在译文中需要添加一些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 这就是加注法。加注法的特点在于既能够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 又能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是对异化法取长补短的补充。

汉语成语中的许多典故, 而且这些都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拿“叶公好龙”这个典故做一例子:

“叶公好龙”可以直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然后另加注释:Lord Ye was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house for his life.

2.5 增译法

除了运用注释提供成语的背景知识之外, 译者还可以运用增译法在译文中直接增补理解成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如:

你这是在班门弄斧。

You're 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为了便于读者理解, 译者在译文中先增译了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点明了“班门弄斧”的喻义, 又增译了理解成语所需的背景知识, 即鲁班是一名master car-penter。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简洁明快, 而且兼顾了意义的传达及文化上的交流, 同样也弥补了异化法的不足之处。

3 汉英成语的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把握

通过上面几种汉语成语英译方法的分析,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 译者的目的都是要忠实准确地传达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 促进汉英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于翻译的标准、译者的目的, 谭载喜, 2000、许钧, 2003都有论述) 。在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翻译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就是归化与异化的问题。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 首先我们要回到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由于语言的社会符号性, 作为交际工具, 它既具备交际功能, 又承载表达意义, 因而意义与功能应作为翻译标准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好似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一样不可分割 (Newmark, P.1988)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中的“对等”与“等效”可望而不可及, “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这一翻译标准便为广大译者所接受与遵循 (Eugene A.Nida, 1993) 。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 “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的英文对应语是很难找到的。所以译者要综合运用以上所谈到的几种方法, 尽最大可能的保留和传递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点。

3.1 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异化的基本内涵在中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某些佛经翻译家, 即求质、求信之谓, 与译界常说的直译相近。归化的提法, 则在信字的条件下强调达、雅, 与译界的意译论相近 (黄振定, 2004) 。

例如, 成语“守株待兔”, 有的人这样翻译:stump and waiting for a hare.然后再加以注释“From the story ofa peasant who, seeing a hare run headlong against a tree-stump andbreak its

neck, 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thing.”这种方法来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从上下文来看, 还是比较得体的, 这显然是异化法。这种翻译方法能够使汉语成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都得到了传递和保留, 译文读者通过直译的加注了解了成语背后的典故, 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然而这个成语, 也有译者把它译成: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这样处理很容易让译文读者联想到“No pains no gains”的习语, 显然译者是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使译文显得亲切、地道、简洁、自然。

3.2 归化派与异化派的分歧

无论归化论还是异化论, 其最终实现目标是要看译作能否最佳近似于原作。但像英语和汉语这样的文化差异极大的两种语言, 很多原汁原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抗翻译的。实际上归化派与异化派的分歧焦点就是在于对那些抗翻译的部分做怎样的的处理。异化派尝试采用异化的方法去传达, 使译出的内容能够产生异化的效果, 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异国风味的感觉, 这确是有一定价值。但是如果异化处理的内容达不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这种异化就不能说是与原文靠近了, 相反它可能会离原作更加遥远, 因为源语读者在读原作的时候不可能有生硬或异化的感觉。归化派在这种情况之下, 则尽可能充分利用母语优势, 试图使译文贴近译入语, 使入语的读者读了译文后能够产生源语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类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意义和功能传输上的最佳近似 (黄振定2004) 。

例如, 有的译者把“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这一成语直译为:“When times are easy, we do not burn the incense;but when the trouble comes, we 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这一异化的译文虽然保留了汉语受佛教影响深厚的文化特色, 但对于那些不是太了解佛教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 “burn the incense”和“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这些部分恐怕很难理解, 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联想。而归化论的译者把这一成语译为:Worship God everyday;not just in times of adversity.这样的译文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喻义, 还使译文读者读起来感觉流畅自然, 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气。两相比较, 虽各有优劣, 归化译法显然胜算多一些。当然过度的归化法也是错误的, 因此在具体的翻译中, 译者一定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

3.3 归化与异化动态的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

越谈归化译法、异化译法, 越不能放松对原作内容、风格和意义的理解与遵守。否则, 归化译法也好、异化译法也好, 很容易随兴所至、沦为胡译或乱译, 这是要慎之又慎的。因此, 译者应该结合原文, 动态的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 将这两种译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在汉语成语的英译过程中, 要把握好“度”。特别必须要注意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需要注意对同一成语的译法不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是需要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进行灵活处理。

如:“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一般译为英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在下面的句子中, 却要做出改变。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 靠菩萨的保佑, 有些机会, 也未可知。???《红楼梦》第六回) Man proposes, Heavendisposes.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由于菩萨 (Buddha) 是佛教词语, 而God却是基督教词语, 因此上例中的译文需要变化, 否者就会造成矛盾, 所以, 还是应该把“God”改成“Heaven”比较好。

第二, 对一些成语含有较明显的地方色彩或民族色彩, 或者成语中附有一定的地名、人名的话, 在翻译的时侯, 注意一般不要互相替换。例如:

说曹操, 曹操到。英译时可以考虑借用英语成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有些译本用Tsao Tsao代替devil, 既利用了英语的架子又保留了汉语成语的特色。但是曹操是历史人物, 与上下文无联系, 对英语读者来说, 造成突兀之感, 所以这里还是用归化法或者加以注释较好。

第三, 需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如果成语是通俗口语, 就要翻得生动活泼一点;若成语是古语, 那就要翻得古雅些, 如: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鲁迅)

“Ah!Q, may you die sonless!”…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

第四, 要注意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使用归化法能够使译文读起来顺口, 听起来也悦耳。例如:“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这对成语极其简洁对称, 如果直译成:to eat your rice according to the dishes served, measure the man before cutting the cloth, 就显就得不够简洁, 也不够对称, 而且念起来也不顺口, 不如采用归化法来翻译:to 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虽然用字少, 但意思却很清楚, 保持了原文的对称、简洁、流畅的特点。

4 结论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反映着文化并受文化的影响。进一步而言, 语言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即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又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看法。而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文化的共性使这种转换成为可能, 而文化的个性给这种转换造成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说,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 归化与异化的争执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译者应当综合这两种手段, 对归化和异化进行灵活的处理和有机的结合, 达到“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但是从翻译的宏观层面来看, 译者采用哪一种取向实际上会受到多种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诗学观、政治意识等因素。所以在就某一具体翻译作品进行研究时还需要考虑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101-102.

[2]Eugene A,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52-53.

[3]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08-110.

[4]许钧.翻译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96-97.

[5]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101-115.

[6]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32-33.

[7]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5-80.

浅析汉语成语英译技巧 篇6

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如同中国历史一般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多彩, 表达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形象生动, 是汉语言的精华, 是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果, 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 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汉语成语多为习用的固定词组, 多由四个字构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有韵律美, 这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审美习惯。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 汉语成语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准确的汉语成语英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 总结了6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套译、替换、译文加注释。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生动、形象, 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突出, 这一类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为直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 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 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 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如下面直译例子。

有些汉语成语在英语中不一定有非常对等的英语成语, 但经过直译后, 目标语读者就能准确地理解译文的形象意义。如: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笨鸟先飞/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不遗余力/spare no effort/go all out/do one’s best;辞旧迎新/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过犹不及/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和气生财/harmony brings wealth;既往不咎/let bygones be bygones;茅塞顿开/be sudenly enlightened;百依百顺/to obey in every way;牢不可破/to be 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3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在翻译时是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的, 因为直译出来的译文会显得生硬难懂, 从而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甚至会引起误会。对于这类汉语成语, 译者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所谓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汉语成语英译时采用意译方法的情形很多, 若只是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直译或硬译, 其译文意义将会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如:水落石出/all secrets may eventually come to light (硬译:as the water level sinks, the stones are exposed.) ;海阔天空/to talk at random (硬译:with a vast sea and a boundless shy) ;开门见山/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硬译: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4 套译 (borrowing translation)

关于成语翻译, 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套译这种翻译技巧。套译指在翻译时, 既不音译, 也不试用新词意译, 而采取折中的方法, 采用译入语语言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这样的翻译能使英文读者一目了然, 产生类似联想,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采用套译的翻译方法, 有如下三种情形:形神兼顾的。如:“君子协定”套译为“an agreement of gentlemen”;“趁热打铁”套译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浑水摸鱼”套译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只有神似的, 这类成语所占比例不小。如:“猫哭老鼠”套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轻举妄动”套译为“a leap in the dark”;“原形毕露”套译为“show one’s colors”。对汉语成语按英语习语作个别文字调整。如:“挥金如土”套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土”变成了water) ”;“沧海一粟”套译为“a drop in the ocean”

5 替换 (replacement)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 翻译时译者就可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如“无风不起浪”除了直译法外还可译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还有一些习语和成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和习语, 这时, 在翻译中采用替换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译为“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没有草梗就造砖) ”, 它们在意境上是一致的, 都表达的是如果做事缺乏必要的条件就很难达到目的。又如下面几例:赴汤蹈火/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大海捞针/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洗心革面/to turn over a new leaf;过河拆桥/to kick down the ladder;小题大做/to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6 译ann文ota加tio上n) 注释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有些汉语成语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而是一个故事、寓言。在翻译此类汉语成语时, 若译者仅仅只是给出其字面意义, 而不加任何解释性的注释, 那么译文读者就不能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意义, 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 这类汉语成语的英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给出成语译文, 而且还要加上关于这类成语的故事及寓言等的注释说明。如:班女之才 (of a female) as capable as Ban Zhao/talented (Note:Historic records have it that Ban Nü, whose name is Ban Zhao, the younger sister of Ban Biao, a historian famous for his monumental work of A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However, the historian died leaving the writing unfinished.Ban Zhao was assigned the task and completed the writing.For her talent, Ban Zhao was also appointed tutor for the emperor and emperor’s concubines.)

上面谈到的六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与技巧是译者在汉语成语英译时应该考虑采用的。除此之外, 以下三点也是译者须多注意的。第一, 汉语成语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中, 褒贬意义兼有, 在翻译时, 译者应仔细斟酌, 做出准确的翻译;第二, 汉语成语语气的轻重各不相同;第三, 翻译汉语成语时, 在准确表达成语原义的基础之上, 译者还应尽量使译文达到“雅”, 使译文不但字句优美, 而且还韵味十足。

7 结语

综上所述, 汉语成语的英译是很复杂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成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极高, 除了要很好地掌握以上基本翻译技巧, 还应具备较强的双语文化能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 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做出准确、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成语翻译, 对于我们每一位翻译工作者来说, 是一项倍具挑战性的任务, 它需要每一位译者在现在以及今后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郭晓莉.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8-100.

[2]王宁.浅论汉语成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09 (35) :40-41.

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 篇7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 而是译文读者。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 为读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 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 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 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 离不开土地, 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 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 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 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 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 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 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汉英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认知能力、生活习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这就使汉英两个地区人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的世界达成了种种共识, 并通过语言, 特别是成语表现出来。于是汉英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成语。

笔者根据其对应情况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汉英相同的成语

所谓相同, 指汉英成语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诸方面都基本相同。如汉语四字格成语“树大招风”和英语成语“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就在字面意义、喻体和喻意上惊人地相似, 翻译时可以直接采用。再如, “浑水摸鱼”和英语成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意思相同, 其简练程度不亚于中文。

由此看来成语无论中外都是简练的, 经过千百万人使用、千锤百炼、精挑细选, 不断提炼而成。但是从韵律的角度来看, 英语成语远不及汉语四字格成语。

二、汉英相应的成语

所谓相应, 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喻体形象会根据各自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但经过理解分析仍能发现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例如, “从头到尾”可对应“from A to Z”, 英文用第一个字母和末一个字母设喻, 中文用“头”和“尾”做比。又如, “绣花枕头”可对应“many a fine dish has nothing in it”, 字面含义为盘子碟子很精美, 但里面没装什么东西, 空有好盘碟, 外表好看, 进而引申为光有好看外表没用, 靠不住的。这和“绣花枕头”外表绣得五色灿烂, 里面却是一包稻草的涵义有异曲同工的表达效果, 只不过一个是“盘子”, 一个是“枕头”。

又如, “亡羊补牢”可对应译为“lock (or shut) the stable door after (or when) the horse (or the steed) is stolen”, 贼走了, 把门锁上, 等同于亡羊补牢。中文说的“亡羊”, 英文说“偷走马”, 都是事后补救, 只是一个说补修羊圈, 一个说上门锁。汉语“亡羊补牢”, 用这一英文成语对译, 很贴切。英语读者一读就知其义, 又因带有各自的民族色彩, 容易使英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只不过从字面上看没有汉语四字格成语那么干脆简练。

三、汉英相通的成语

所谓相通, 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相差甚远, 单纯由字面分析不易联系相对应的汉语成语, 但深究其寓意后可发现同汉语四字格成语的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即字面不同, 但是意义相通。英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只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与中文成语相同或相近。

如英语成语“spoil the sheep for a half penny worth of tar”意思是不愿意花半便士买焦油医治羊伤而导致羊死亡, 和汉语四字格成语“因小失大”就是形相远意相近。

再如, 英语成语“David and Janathan”中的David和Janathan都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 一位是王的女婿, 一位是王的长子, 两人情同手足, 非但没有因为继承王位而反目成仇, 反而书写了如同《圣经》般平凡而又伟大的友谊, 可谓是古今友谊的典范。因此“David and Janathan”用来形容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的朋友, 和汉语的四字格成语“莫逆之交”意思一致。

从以上对应情况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译文在形象上会有所缺失, 可是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比喻意义。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使用不在于其形象而在于其喻意。

在英译时, 为了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 我们要在准确理解成语的基础上, 注意表达得体。既要提倡以上这三种和汉语四字格成语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习语, 又要防止生搬硬套, 一味追求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上的机械对应, 以免造成表意模糊, 失去其交际功能。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角度而言, 译文虽然没有保留原文的具体形象, 但却通俗易懂、简洁精辟、地道自然地传达出了成语的内涵意义, 增加英文读者的亲切感又能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 真正实现英文读者在读译文时的心理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的心理反应一致或相似。

综上所述, 英译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过程本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 两种民族心理的沟通, 两种思维定式的接轨。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具备良好的汉语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读者的反应程度相似作为翻译的标准, 认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及语法规则对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形象进行取舍, 让译文为读者喜闻乐见, 能产生兴趣及阅读美感, 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 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 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 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 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2]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周黎平.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影响概述[J].社科纵横, 2007, 22 (2) .

[5]王华.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0, (7) :70-71

[6]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修订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7]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城市房地产价格下一篇:有功—无功协调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