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2024-11-12

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精选8篇)

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篇1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冯剑敏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八年级地理的第三章,也是将人类生活和人文环境相联系起来的一个章节。课标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课标还要求学生明白到,我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都是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已有相当的感知。因此本堂课可以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去加深体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感知水平,并上升到认知水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掌握我国资源的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学生初步学会正确面对我国的资源现状,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自然资源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

难点:

1、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特征(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展示图片并播放歌曲《大中国》,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关于“地大”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物博”,即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翻开练习册45页完成课前预习部分,边读边划重点部分。

四、小组合作:完成课本61页活动题1,总结得出自然资源的判断依据。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板书]'自然资源' [教师]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能说哪几种自然资源呢? [PPT]'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PPT]'什么是自然资源、定义' 小组代表回答,师评价打分

[教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自然资源的定义,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的。一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什么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呢?水是不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呢?而那么电脑是不是?我手头上这支粉笔呢?二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我们常见的闪电是不是自然资源呢?不是,我们都知道虽然闪电的能量巨大,但是现在人类无法利于它,所以它不是自然资源,至少目前为止它只算自然条件,当然不排除以后会成为自然资源。[PPT]'哪些是自然资源' 小组代表回答,师评价打分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教师]好了,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它们会不会有一天全部耗尽呢?我找个同学回答。

(小组学生代表回答)[PPT]'自然资源分类(可再生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自然资源)

[教师]可再生自然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阳光,它无时无刻都在更新;水呢,我们也学过了水循环,所以它们都是可再生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呢?譬如我们所说的煤炭,它们的形成可不是几百年这么短的时间,它们基本都上万年,所有对于人类来说,它们就是那种用完就没有的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小组活动完成P45页活动(可再生?非可再生?)' [板书]'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三、我国的自然资源 [PPT]'我国的自然资源' [教师]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很多种自然资源都排在世界前列:土地第三、河流第六、矿产第三、耕地第四。。可以见到,我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个特点是---总量丰富。但是,就如分苹果,一共就六个苹果,我拿两个;其它的都给你们„„明显是我更高兴。中国的资源状况就是这样,看着多,分起来就这么一丁点。很多人均资源连世界平均水平都达不到,所以我国自然资源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均不足。

[板书] '中国: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PPT]'节约资源(漫画)[教师]'主要是简单解说一下,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课堂练习

完成白板出示题目

六、课堂评价与总结 对坐同学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定义:自然界、可利用 分类:可再生、非可再生 中国: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课后反思:

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篇2

《越南国家概况》是依托于高校本科教学大纲的公共文化素质课程, 教学对象为在校本科生, 内容涉及越南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民族风情等方面。课程设计为一个学期, 每周一次课, 共32个学时, 1学分。课程设置的目的, 在于扩大学生对越南的国家概况和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和认识, 提高学生对越南国家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 让学生对东南亚各国产生兴趣, 能够结合实际, 规划自身的工作方向, 为适应社会需求、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慕课 (MOOC) 在《越南国家概况》课程中的运用

慕课是由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参与, 包括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等的网络教学过程。《越南国家概况》课程的慕课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越南国家概况》的教学内容由越南历史、民族风情、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构成, 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大量的文字进行讲授, 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事物本身。教师可以将《越南国家概况》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单元小节, 围绕越南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制作成微课, 再每节配以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辅助讲解, 将课程教学内容放置于网络空间中, 供学生课余自学或反复观摩, 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由于有了慕课 (MOOC) 网络教学的参与,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教案, 而扩展为网络空间中无限的文字材料、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视频资料, 这都为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教学提供辅助。

2. 形成翻转课堂, 多种教学模式参与。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 慕课 (MOOC)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 教师通过将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共享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料, 再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教室中, 学生不再必须面对教师才可以获得知识, 再加上电脑设备和各类软件的参与, 使教学方式得到更新。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 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 而是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途径获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接受程度和喜好, 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和内容, 摒除单一的教师输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提前自学课程资料, 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微课教学、课下电子作业、课堂答疑解惑等多种授课方式, 拓展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的运用。

3. 慕课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置于代表学术权威的讲台上,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收, 慕课 (MOOC) 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 搭建起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和教师发送电子邮件、实时对话、微博留言等方式, 成为主动学习者。不同专业的学生, 通过网络对课程内容跟帖发表意见, 补充资料或上传视频, 围绕慕课课程形成学习圈,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学习。通过慕课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下载课程内容并自学, 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 做到带着问题到课堂, 或者在线向教师提问, 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答疑解惑, 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个年级某所大学, 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 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实现资源共享。

慕课 (MOOC) 网络学习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 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放置于网络空间,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师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形成学习论坛, 学习地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当今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动态, 并根据自身所学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制作微课和教学课件, 这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资源是一种更新和补充。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料, 师生共同创造在线学习平台, 一起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产生的差距, 做到课堂学习和网络资源的顺利衔接。

5. 慕课为学生选修高校公共素质课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慕课 (MOOC) 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慕课教学平台的建设十分适合高校公共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公共素质课的选课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 不同年级、专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习进度自由选择课程学习, 不必再因学期未开选修课或者与自身时间冲突而无法选课。因此, 可以将《越南国家概况》课程内容全盘放置于网络上, 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时间自主进行网络学习, 达到要求的学习时间并通过在线提交作业和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这种选修方式灵活、自主, 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为网络学习者创造了自学的条件和机会, 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模式和内容, 不受时间、地点和区域的限制, 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实现知识延伸的最大化。

三、中越两国慕课 (MOOC)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想

中国高校开设的《越南国家概况》与越南高校现有的《越南历史》、《越南文化》、《民族学》、《旅游学》等课程内容吻合, 两国高校在课程教学资源上互通有无, 可以尝试共建慕课 (MOOC) 网络教学资源库。

首先, 利用课程资源制作以视频、音频、图片为形式的课件资源。由中越两国授课教师组成科研团队, 围绕越南国情概况、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单元内容制作视频和课件资料, 分阶段、分内容将教学资料收集并制作完毕, 以中越文双语的表现形式上传于慕课 (MOOC) 网络平台上, 供选课学生自行下载并学习。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将慕课教学设置为收费或免费, 学生自行决定学习进程和学习目标。课外收集资料并学习, 课上教师集中讲解和分析, 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益结合。

其次, 慕课 (MOOC) 网络教学平台为中越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基地。将课程资源上传至国内目前较成熟的慕课平台, 如慕课网、酷学习、中国大学慕课网、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上,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越师生可围绕同一教学单元和教学课题进行讨论、交流, 并补充课程资源, 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让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不断提升。这不仅可以扩充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而且通过语言交流还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再次, 《越南国家概况》慕课 (MOOC) 网络教学平台可作为中越共建慕课 (MOOC)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可行性尝试。以《越南国家概况》课程为主的慕课 (MOOC) 网络教学平台设立成功之后, 可以尝试将《中国历史》、《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地理学》、《中国旅游》等课程逐步添加到慕课 (MOOC) 教学资源库, 成为两国教学资源和科研内容的有益补充, 让中外学子可通过在线网络学习知识并取得学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可为学习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最后, 慕课 (MOOC) 网络平台成为学习和就业信息交流中心。中国自2013年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促使其在中越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等方面急需大量的双语人才。慕课 (MOOC) 平台的建设, 不仅成为中越师生学习交流的园地, 更是学生了解社会紧缺工作的窗口。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增加或补充选修课程, 课程资源又因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 最终形成社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成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慕课网络教学的预期目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 广西、广东和云南成为连接东南亚各国与之开展经济文化合作的前沿阵地, 中越两国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面对人才储备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 高校教学应借助慕课网络平台,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上传微课视频课件, 拓展教学空间和地域, 尝试网络学分制和在线学习模式, 实现中越两国共建慕课 (MOOC) 课程资源库, 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的良性循环培训体制, 充分发挥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和特点, 为中越两国经贸合作战线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Nanfito.M.MOOCs:Opportunities, Impacts, and Challenges[M].South Carolina:Parlor Press, 2014.

[2]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5, (1) .

自然资源概况的教学实录 篇3

(切入)师:任何一个人的生存、成长,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资源,大家能否谈谈你的生活中离不开哪些资源?

生:食物、空气、阳光、父母、老师、书本、牛奶……

师:我们所提到的资源有些是人力资源,如老师、父母;有的是工业生产或者农业生产的商品资源,如食物、牛奶、书本;也有些资源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并且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如阳光、空气,我们称之为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学习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说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学生说,教师写在黑板上)。

(点题)师:请大家判断一下,黑板上所写的有哪些不符合自然资源的两个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擦去电、柴油、煤气等。然后我用课件分类展示各种自然资源图片: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黑板上的自然资源,有的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呢,用一些,少一些,用完就没有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我请两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来,用三角符号标出可以重复利用的,用波浪线标出不可以重复利用的。然后让学生们讨论,我再进行修正。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类自然资源定一个特别的名称,分别是: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图片。

(课中)师:既然自然资源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存有着如此深刻的意义,那么我们中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55~56页,用具体的数据证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学生朗读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以及人均资源量和世界人均资源量的差距。师生共同概括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展示自然资源被污染、浪费的图片)。

师: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现状变得更加严峻,请大家谈谈原因。

学生讨论后请一位代表概括出原因。

生:因为我国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被严重污染,变成了不可更新资源,而那些不可更新资源因为浪费和破坏,变得越来越少。加之我国人口越来越多,所以人均资源量就更少了(有两个学生一起补充完成了这个问题)。

师:问题已经找到,那么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学生们讨论后请代表概括。

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二是严禁浪费和污染、破坏,还要开发新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

(课尾,智力挑战)师:请同学们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下列自然景观或者农业生产特点是受哪些资源的影响?1.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有名,含糖量很高;2. 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景观的变化规律是:高草草原,低草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学生们一边讨论,一边查找资料。学生们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生:1. 初一时候学习过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就是日温差大,年温差大,所以有利于糖分的积累。说明该农业生产主要受气候资源的影响。2.前面学习过我国江水的分布规律,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是越来越少,所以植物也是越来越少。说明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受降水多少的影响。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已经完成。

教学反思

1. 根据常规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往往会预设几个事物,请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判断,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然而这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学生思考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如果请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说出自己经验中的自然资源,这个时候他们的思路会非常广阔。因此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非常高,教师必须对学生们的提出的各种事物进行判断,并且对不符合自然资源特点的进行说明。例如,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煤气、汽油、电、雷电”等,我们就需要进行说明,“煤气、汽油、电”不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属于工业生产的产品。而“雷电”就比较复杂,如果从“闪电”的“电荷”来说,不是自然资源,因为目前的技术水平我们还不能够对此进行利用。但是如果从“电闪雷鸣”这种天气现象来说,它却是一种气象资源,因为它会改善大气的质量,会给农作物和花木带来营养物质。

2.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也同样请学生根据两种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判断,这样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学生们在共同讨论决定的时候,其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会得到一定的锻炼。

3. 在设置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教师会简单地请学生们重复课本中原有的概念或者特点,或者直接给出几个事物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我认为一定要设置一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题目,并且要和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题目,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也是一种复习和巩固。

漠河自然概况 篇4

漠河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是祖国最北部的边陲县城,面积18233平方公里,县辖四镇一乡,全县人口10万余人,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与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到245公里,境内漠河口岸为国家批准一类客货口岸,边境贸易十分活跃。

漠河是祖国北方的“天涯海角”,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神奇的自然景观。中俄大界河——黑龙江起源于漠河,沿江而下可尽览两岸秀丽景色和异国风光;夏季这里是避暑度假和领略美景的理想胜地,冬季则是滑雪、溜冰、览景、狩猎的绝世佳境;胭脂沟、雅克萨古战场、古黄金之路记载着漠河昔日辉煌;变幻莫测、五彩缤纷的北极光、绚丽晚霞与黎明曙光交织天际的“极昼”,向海内外游客展示着北国的独特风采。

漠河县:年平均气温:-5.5℃ ;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 达8个月;平均无霜期:86.2天;年平均降水量: 460.8毫米;全年主风向: 西北风;积雪期: 240天左右;冰封期: 230天左右。

漠河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是名符其实的天然绿色宝库。地上森林广茂,有林地面积594000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60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2%。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漠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集成材、实木门窗、刨花板、胶合板等林木产品畅销国内外;地下蕴藏着沙金、岩金、煤炭、石墨、硼润土等30多种矿产资源,黄金开采久负盛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紫貂、飞龙、野鸡、雪兔等400余种,黑龙江冷水鱼享誉海内外;越桔、草莓、蘑菇、黄芪等山野果、山野菜、山药材遍布群山峻岭,林下植物保持了天然、纯净、名贵、无污染的特色,是绿色食品中的佳品,极具开发潜力。

漠河交通便利,飞机、铁路、公路、水路四路畅达,漠河机场已开通漠河—哈尔滨—北京,漠河—齐齐哈尔—哈尔滨,漠河—海拉尔—大连的三次航班,嫩林铁路干线纵贯全县,黑—漠、加—漠公路纵横交错,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水路可通往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及黑河市等地,辐射本省内陆,延伸周边省市。这里政策优惠、条件宽松,更是经商办厂,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

近几年来,漠河县把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战略举措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级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北极乡北极村率先跨入国家级文明创建工作先进行列,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松苑社区被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阳光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小区”。

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篇5

一、自然地理属性四川地形地貌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7%。在大地构造上,四川省位于杨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在地貌上,四川地跨中国三级阶梯地势的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五种基本地貌都有大面积分布,类型多样。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下降,西部的属于世界屋脊之青藏高原东部的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地与高原,占据的幅员过半,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m,而东部的四川盆地之长江河谷低于海拔250m,地势差异悬殊。四川除约占全省幅员3%的西北部沼泽区,属黄河网状水系外,97%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省的南缘,川西山地的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岷江属横断山系平行岭谷的羽状水系,东部盆地的干支流嘉陵江属向心的树枝状水系,水系结构复杂,东西差异明显。四川处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受青藏高原东缘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势强烈反差的影响,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地跨温带和高山寒带。在亚热带基带之上,叠置了山地温带和高山寒带,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水热条件良好、地域差异显著的繁复气候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青藏高原与亚洲东部平原过渡带的多样地貌、繁复的水系结构与气候类型,为四川森林资源的富集,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植被与生物多样性四川的主要植被类型分为三大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川东盆地的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与川西南山地的偏干性常绿阔叶林;温带与寒温带针叶林,包括川西高山峡谷区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与川西高原区的针叶林;亚寒带川西北高原灌丛草甸。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是: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科、属多;特有种、属和单种、少种的科、属多;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多;裸子植物种类多。四川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植物区系和自然植被类型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9252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裸子植物9科27属88种,居全国第一;被子植物182科1474属8453种,蕨类41科120属708种,居全国第二;为四川所特有的植物有46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Ⅰ级保护约14种,Ⅱ级保护30种。全省查明的陆生脊椎动物有959种,包括兽类213种、鸟类607种、爬行类63种与两栖类76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2种,包括Ⅰ级保护30种,Ⅱ级保护112种,另外还有76种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在四川的野生兽类物种中,既有象白唇鹿、牛羚等稀濒物种的大种群,更多的是大熊猫、雉类等稀濒物种的区域性高度聚集,这已引起国际上的注目。四川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区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选定的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涉及四川的有2个:岷山-横断山北段,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四川省也是保护国际(CI)认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世界自然基金(WWF)选定的“全球200”生态区域之一。

三、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多样性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为26.62%,森林面积12.34万km2,其中95%为原生状态保存良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且由于山体剧烈抬升,往往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生态现象。全省植被类型繁复,景观多样性特丰富,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森林景观主要包括:

(一)地带性森林景观

1、低中山偏湿性亚热带常绿阔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丰富,层外与附生植物发达,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2、低中山偏干性亚热带常绿阔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较多,热带成分丰富,大面积森林生态景观。

3、低中山亚热带大径竹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竹类成分丰富,稀濒物种较多,大面积竹类森林景观。

4、中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5、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较复杂,稀濒植物、动物种类与特有种、孑遗种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6、高山与高原亚寒带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较复杂,稀濒植物、动物种类与特有种、孑遗种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二)森林季相景观

1、花卉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四川有杜鹃花科植物约200种,占全国杜鹃种数的36%和全球杜鹃种数的22%。川西山地杜鹃森林规模之大和品种之丰富为国内外罕见,是原始杜鹃、珙桐、报春、百合等类群的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奠定英式和西方花园基础的种子重要采集地。

2、山地彩色林相景观生态系统 季节色彩变换,春季万物复苏,春芽初展、生机盎然;夏季万山翠绿,青翠欲滴;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季冰雪银装素裹,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三)珍稀特有物种生境景观

1、大熊猫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大熊猫仅产于中国。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景观之一,大熊猫生境属全球性稀有景观。四川大熊猫资源占全国大熊猫种群总量的80%以上,中国大熊猫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主体分布在四川。

2、特有物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珙桐、桫椤、四川红杉、巴山水青冈、攀枝花苏铁等一大批观赏特有种的主要分布区。

3、稀濒兽类种群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水鹿、黑颈鹤、四川梅花鹿等一大批稀濒森林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哺乳动物保护地区。

4、稀濒鸟类种群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全球雉类分布中心和中国特有鸟类区域的重要保护区域。

(四)湿地景观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全省单个面积大于100 hm2的湿地共有516个,全省现有湿地面积961680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9%。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河流共有352条,主要有岷江、嘉陵江、渠江、长江干流、沱江、大渡河8条;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湖泊有37个,主要为永久性淡水湖,而大于2000 hm2的湖泊只有泸沽湖和邛海;面积大于100 hm2的沼泽湿地有48个,大都分布在海拔3400米以上,以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最大,面积达到298,079 hm2。此外还有库塘湿地,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有79个。

(五)复合景观 复合景观是四川森林景观的固有特色,通常由原始森林与湖泊或雪山冰川或岩溶地貌等组合成美学价值极高的风景区,类型丰富,例如:森林-湖泊景观生态系统,森林-雪山冰川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岩溶地貌景观生态系统,森林-温泉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峡谷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大江大河景观生态系统,森林-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草原-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湖泊-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冰雪-温泉景观生态系统等。

四、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资源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养殖场、野生动物园、狩猎场、林场及花卉、盆景、种苗园艺场、圃地等,且资源丰富。截至2003年,全省已建立森林公园84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5处、省级森林公园52处、市县级森林公园7处;建立自然保护区10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市(州)级自然保护区15处,县级自然保护区36处;建立国际狩猎场2处。它们分布于全省的20个市(州),基本代表了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其中:属于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森林公园13处、自然保护区34处,属于稀濒兽类与特有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森林公园69处和自然保护区66处,属于稀濒鸟类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有自然保护区19处,属于稀濒物种/草地生态系统的有自然保护区2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龙自然保护区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初步评估,已建的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中,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有二十多处。此外,全省还有一大批景观价值较高的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有待建立生态旅游景区。除上述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外,全省还有森林生态旅游景观特色突出的15个国家级、74个省级、4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资源是我省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的市场联动伙伴。

东亚概况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篇6

整理:公安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教学提纲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 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 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 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读一读] 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 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 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东亚概述)第二课时

整理:公安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东亚概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板书】

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布置作业】略。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

整理:公安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第一节 概 述(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所包括的国家,掌握其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季风气候的成因,了解东部沿海与西部内地的差异。

2.通过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初步学会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东亚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及对沿海、内陆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亚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是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教学难点。教学用具 《东亚地形图》、《东亚的政区图》、《世界区域的划分图》。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和指导自学法。教学提纲第一课时

一、范围、位置

二、居民

三、地形 1.多高原山地 2.地势西高东低

3.东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 第二课时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2.季风形成的原因 3.特点

4.东西部气候的差异

五、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1.自然条件的差异 2.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指《世界区域的划分图》回答,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世界分为哪11个大区? 引入新课

[提问]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分区地理,首先学习位于亚洲东部的这个区──东亚。谁能说出为什么把东亚这个区安排在第一个分区地理中讲呢?(我国属东亚,而且东亚所包括的几个国家都是我们的近邻,和我国关系极密切。)现在我们先看一下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和位置(板书)

[读图] 指导学生读东亚地图,并要求学生说出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所在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东亚包括中国、蒙古、日本、朝鲜、韩国。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位于亚洲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指导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4页“东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五国有一概括认识。

二、居民(板书)

[提问] 根据第六章“世界上的人类”《人口密度图》,说说东亚居民分布有什么特点?(东亚地区居民分布不均匀,西部人口稀少,而东亚东部地区属世界人口稠密区。)[指导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中计算人口密度的“做一做”。

[提问] 根据第六章“世界人种分布图”,说说东亚的人种分布?(东亚是世界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区。)

[提问] 你能说出东亚各国主要民族为哪些民族吗?

(中国以汉族为最多,蒙古主要是蒙古族,朝鲜和韩国主要是朝鲜族,日本主要是大和族。)[阅读课文] 指定一位同学朗读“读一读”(展示各民族的服饰图片)。[教师概括] 从人口数量、人种、民族等方面简单概括。

东亚各国的历史悠久,各国人民之间很早就进行着文化交流,他们在这个地区,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那么东亚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呢?

[读图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亚地形图》。分析东亚地形特点。(多高原山地,平原、丘陵集中东部沿海,地势西高东低。)[提问] 这种地形特点对河流有什么影响?(大河多东流入海,地势陡降的地方水力资源丰富。)

三、地形(板书)1.多高原山地 2.地势西高东低

[提问] 读东亚地形图分析: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与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地形特点有什么不同?(东部沿海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受地形和陆地面积的限制,河流短小,与东亚大陆地区有明显差异。)[指导读图] 找出东亚最大的半岛和最大的群岛。3.东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板书)

巩固新课 ①让学生在东亚空白图上指出东亚的范围、位置、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半岛和岛屿。②简要说出东亚的国家、民族和人口分布的特点。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东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 东亚特有的位置特点及地形特点对其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季风气候显著(板书)1.季风

[读图] 指导学生读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风向,请学生说明什么叫季风?(在一年之内,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地转变风向的风。)

过渡 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显著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2.季风形成的原因

[提问] 在第四章世界气候中我们已经知道陆地表面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受热增温情况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水面与陆地相反。)[提问] 用这些道理解释“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中,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怎样形成的?(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气温比海洋高,就形成了低气压区。冬季陆地冷却快,气温比海洋低,就形成了高气压区)。

[提问] 再请大家看图说说,东亚一、七月的气压分布和风向有什么特点?(一月陆地为高气压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东亚为东北风。七月陆地为低压区,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东亚为东南风)

[提问] 一般说海陆的面积越大,它们之间的气温差异就越大,气压差异也就大,因此风力也就越强盛。谁能解释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非常显著呢?(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又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可以说海陆对比最突出,差异也就最明显,因此东亚地区季风气候也就尤为显著。)[教师归纳] 3.特点

[提问] 根据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说明它们对东亚气温、降水带来哪些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从太平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温暖湿润,带来大量水汽,所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教师补充] 又因纬度的差异,东亚的季风区分为温带季风区和亚热带季风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月平均气温和雨季长短上。(上学生具体说明)但是否整个东亚地区都是明显的季风气候呢?

[读图] 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找出东亚地区降水在500毫米以下部分(中国西北及蒙古)并解释原因。(夏季风影响不到或影响很小。)

[教师总结] 这一带与东亚季风区的气候不同,较为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见东亚的东西部气候存在明显差异。4.东西部气候的差异

东亚的东西部,也就是沿海与内陆地区,不仅气候差异明显,其他自然要素也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东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全面地认识东亚的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五、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板书)1.自然条件的差异 [提问] 按下表的内容,让学生从位置、交通、地形、气候等方面比较,东亚东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不同影响。

[教师归纳] 沿海地区:临海多优良港口,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而内陆远离海洋,高原山地较多,交通不便,气候干燥。但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开放后,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使与中亚、欧洲的陆上交通便利了许多。但总的看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内陆地区,对两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2.经济发展的差异

[提问]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济除具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广阔的耕地,充足的劳动力,发达的交通及高科技等,使这里成为世界的重要农业区之一(水稻、茶叶、蚕丝),还有不少发达的工业区。而西部内陆地区则因耕地较少但草原广阔,人口也较稀少,所以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了重要地位,而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不如沿海地区(见归纳表格“经济发展”一项)。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探析原州区水资源概况 篇7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清水河上游的六盘山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58′-106°32′,北纬35°34′-36°20′之间,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山区,土地总面积2739.01km2。共辖中山街道办事处及11个乡(镇)194个行政村,1151个自然村。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44.75万人,总户数13.76万户。其中农村人口32.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3.34%,回族人口21.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38%。

固原市原州区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是基本县情,年均降水量为400mm,年水面蒸发量高达1361mm,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成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一般年份受旱面积几乎占旱地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且旱灾也由单纯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干旱缺水不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使保障当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之一的饮水问题也变得相当困难。

2 水资源概况

按清水河、葫芦河、茹河分区进行评价。

2.1 降水量

原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50mm之间,变差系数Cv值在0.25-0.28之间,偏态系数Cs=2.0Cv,则各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以及P=20%(偏丰年)、50%(平水年)、75%(偏枯年)、95%(枯水年)设计年降水量见表1。

2.2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即河川径流量。原州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在16~40mm。变差系数Cv值在0.40~0.44之间,偏态系数Cs=2.0Cv,原州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203万m3,保证率75%、95%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5211万m3、3170万m3。各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以及P=20%(偏丰年)、50%(平水年)、75%(偏枯年)、95%(枯水年)地表水资源量见表2。

2.3 地下水资源

原州区地貌基本上属于山丘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以山丘区总排泄量确定。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主要为河川基流量。

山丘区河川基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河道对地下水的排泄量,河川基流量有实测水文资料的评价区按基流/径流比值计算,未控区按相邻区(地形、地貌、水文和气象条件相似)基流模数类比计算。

选择葫芦河静宁站1980~2000年逐日河川径流量观测资料,由实测逐日河川径流资料,点绘河川径流过程线,采用直线斜割法分割单站1980~2000年期间年实测河川径流量中的河川基流量。经过切割,葫芦河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与径流量比值为0.358,清水河、茹河流域亦采用相同基流模数类比计算河川基流量,即地下水资源量。

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原州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6599万m3。各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见表3。

2.4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不包括过境水量。

水资源总量计算可用下式计算,即:

W为水资源总量,R为河川径流量;Q为地下水资源量;Rg为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量。

利用上式将原州区各流域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量代入上式即可算得水资源总量成果。

原州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203万m3,地下水资源量6599万m3,地下水资源量是河川基流量,也是与地表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203万m3,平均产水模数3.36万m3/km2·a。各流域不同保证率水资源总量同表2。

2.5 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本次评价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由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是地表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因此可利用量不考虑地下水资源量。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调查评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中可利用水资源量评价方法,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用流域内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扣除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再减去汛期难以控制的洪水量。根据计算,原州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600万m3,保证率75%、95%时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520万m3、1520万m3。各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见表4。

原州区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水资源总量扣除难以蓄用的汛期洪水弃水量。汛期洪水弃水量的大小主要受水利工程及其运行方式影响。由于原州区各河流汛期洪水含沙量大,水库现状病险程度高,受资金投入限制,无多年调节能力等,区境内大部分水库现状采用汛期空库迎汛、非汛期拦蓄常流水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弱。原州区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水资源量见表5。

2.6 原州区水资源特点

2.6.1 水资源全部由降水补给,时空分布不均。原州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23mm,局部山岭地带达到500mm,水面蒸发量1490mm,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四、五、六月灌溉临界期降水量相对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0%左右。同时区内降水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年降水量丰枯交替频繁,变幅较大,常出现连续枯水段,导致农作物受旱灾而减产,给人畜饮水带来极大困难。

2.6.2 河川径流丰枯悬殊,开发利用困难。原州区境内河流主要为暴雨补给型,河川径流丰枯悬殊,大部分沟道除洪水期外常年干涸,60-80%的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加之植被覆盖率低,由暴雨引发的洪水不仅难以利用,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6.3 水资源可利用量少,水质差。原州区境内径流由降雨补给,缺乏地下水或其它水源的补给和调节,为黄土丘陵区,降雨量较少而蒸发量较大,使得自产流量很少。原州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203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5.64m3,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300m3的8.9%,且大部分水质较差,为苦咸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仅为3600万m3,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80.44m3,约为全国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900m3的8.9%,是全国最为严重的干旱缺水地区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志清.21世纪水资源展望[J].水资源保护,2004,20(4):66-68.

[2]童潜明.洞庭湖的演化与生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6):1-7.

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一 引言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与外界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交往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舞台上势力的此消彼长,各国对中国人民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予以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对于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分歧在某些领域也愈来愈突出。这就对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以下简称为《概况》课程)作为既增强大学生英语语言修养,又培养他们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师生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二 《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事实上,《概况》课程教学的现状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但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 开课不充分

现阶段在中国高校,开设了《概况》课程的只有英语专业。一般学校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大二上这门课程,课时一般是36学时,总共2个学分。要求英专学生在如此短时间内掌握英语国家概况各方面的常识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非常需要开设这门课程,以加深对大学英语背景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四六级考试,但一开口说话要么找不到主题,要么问一些让外国人忌讳不知所措的问题,与他们的文化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而文化意识的缺失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2. 教材建设不完善

《概况》课程教学的另一致命伤是教材建设不完善。目前英语专业大部分其他课程的教材都有很多版本,不乏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但笔者在教《概况》课程时碰到第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本很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的教材。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周叔麟主编的《新版英美概况教程》,许鲁之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来安方编著的《英美概况》,朱永涛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虽然看起来有十来种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缺陷所在:或者体系不甚合理,或者内容没有更新,或者语言缺乏雕琢。而且,配套教材相当匮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田强主编的《英国概况习题集》、《美国概况习题集》等,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3. 教学效果不理想

笔者拿多个学校英专学生的《概况》课程试卷和其他课程的试卷进行过对比,发现学生此课程的成绩普遍没有其他科目好,有些细节题学生回答得特别不好。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本课程几乎被边缘化了。许多学生一了解到学时学分安排,就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根本不会用心去学。其二是因为师资的不足。许多高校里根本没有专门投身于此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认识不清。其三是因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不当。在许多高校这门课程由外籍教师传授,这些教师往往脱离教材高谈阔论,虽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进度缓慢,往往都上成口语课。

三《概况》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法思考

《概况》课程作为一门联接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探索恰当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1. 调整学时学分安排

《概况》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奢望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期的36学时里掌握好这门课程与本课程的性质是不相符和的。本课程作为一门综合介绍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英语国家的背景材料以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事实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要和当今英语国家发生的一些主要大事件联系起来,所要消化的文化养分比教材中的要多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集中掌握这么多知识只能导致这样的后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而毫无重点,学生觉得似懂非懂而课后全忘。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是不行的。对于相对来说学业负担比较繁重的大二学生,让他们课后花很多时间来巩固这门看似很不重要的课程也是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概况》课程应增加到72学时,分两个学期上,每周一次课2个学时,并将学分增加到4。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第一,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所以一开始就会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它,变被动接收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第二,分两个学期上,教师备课时间相对就更充分,可以深入主题而不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可以做一些比较性研读,做更多有益的思考。

2. 鼓励非英专学生学习本课程

《概况》课程绝非只对于英专学生很重要,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掌握好这门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没有集中讲解英美文化方面的篇章,有些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会涉及到,有些老师为了赶进度就根本没时间涉及到。

事实上,语言学习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没有社会文化内容的语言只是个空壳。所以要学好英语,不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是不行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会提高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翻开大学英语课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2册为例),几乎每个单元都或多或少直接涉及到当今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第一单元的“文化冲突”,第三单元的“跨国婚姻”,第六单元的“人如其名”等等课文。如果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背景文化知识基础,理解起来自然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相对缺乏英语听说环境的非英专学生来说,掌握好《概况》知识对他们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规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3. 完善教材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会促进教学相长。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在此课程上任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行深入的讨论,在科学处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由多位教师一起完成本教材的编写,每位教师可以编写自己最擅长的章节。其次,在编写每个章节的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最后,编写组可以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出适合本课程的光盘,既把丰富的学习资源浓缩在一个小光盘里,又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事当然必须由相关的出版社牵头才有可操作性。

4.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更有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作为一门与当今国际形势和主流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概况》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加深他们对相关章节的印象和记忆。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只流于形式。

其次,探索现场模拟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法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单由外界刺激获得的,而是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可以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课件、网络信息等),通过对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认识主体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对《概况》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鼓励者、引导者。笔者曾尝试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过一次美国总统的模拟演习,由于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详尽的材料,每组成员之间开展过认真的讨论,而模拟的环境与真实环境又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后评价很不错。

再次,采用比较教学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由于《概况》课程内容庞杂,各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但又各有差异,所以恰当地利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提高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结语

《概况》课程作为联接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一门课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更好掌握英语这门外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本课程涉及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当庞杂,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本身存在学生认识不足、教材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鉴于此,笔者提出调整课程安排、完善教材建设、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期盼引起英语届同行尤其是担任此课程的教师的注意,展开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发挥此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大学生的文化渗透作用,增强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第3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叔麟.新版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田强.英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强.美国概况习题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6]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 胡晓晏,张 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国家概况》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

[8] 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 湖北中医学院外语系 430065

联系电话:13986187098

上一篇:公司开展运动会活动的总结下一篇:新明乡卫生院新农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