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2024-12-27

浅议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精选8篇)

浅议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员工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工作过失责任为凡是因个人主观原因对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造成一定影响或对公司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的各种情况。凡人为不可抗拒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不在此列。

第三条、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因玩忽职守、不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等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损坏不能正常运转、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生产出现次品废品、工期延误的,对相关责任人处以10%—100%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情节严重的除赔偿损失外予以辞退处理,故意破坏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具体赔偿及处理办法由部门主管根据当事人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交由总经理认定);责任事故造成本人或他人人身伤害,视其情节由责任人承担直接经济损失10%—100%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额度由部门主管根据当事人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交由总经理认定)。

第四条、在对外经济合同、业务往来中,因人为因素造成质量问题、数量短缺、企业亏损、时间延误等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处以50—1000元的处罚直至辞退。

第五条、员工在未经有关人员同意,不得将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资料带出公司和复制;不得在对外经营活动中说不利于公司利益的话,做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事;不得向他人透漏自己工资奖金情况,不得打听别人的收入情况。员工泄露公司机密信息、资料、图纸,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影响公司声誉的,处以50—200元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条、员工出现以下情形者,予以10倍非法所得的处分直至辞退,数额较大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公司内的偷盗行为;

2、在经营活动中多卖少报、卖高报低;

3、帐务报销中虚报、多报;

4、出差路径与目标不相符又未经批准(须各部门集体认定,以浪费时间发生的工资加多产生的费用为基数);

5、出差逗留时间过长或未出差谎报出差(以当日工资加谎报费用为基数);

6、以公事名义外出办私事(以所浪费的工资额加谎报费用为基数);

7、公共关系活动中,费用开支失当部分(由公司各部门集体认定);

8、因业务关系接受馈赠不上报;

9、业务活动中吃回扣等贪污受贿行为;

10、在业务活动中吃、拿、卡、要等敲诈客户行为。

第七条、工作中相互推诿、工作不力、公共关系中处理失当,影响工作开展,视其情节轻重一次性处以50—200元的罚款,连续三次以上者予以辞退。

第八条、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应随时(24小时)保持通讯工具畅通,特殊情况联系不上的,每次处以20—50元的处分。

第九条、员工进行车辆驾驶工作,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杜绝违章驾驶,对违章行驶造成的交通罚款,由其100%全额支付;对员工在进行车辆驾驶工作中由于违章造成的各种事故,由肇事者承担10—100%的经济赔偿责任(如车辆参加保险的,应扣除由保险公司赔付的各种保险)。

第十条、员工对公司钱、物负有保管或使用责任而损坏或丢失的,承担100%损失的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若发生火灾及其他安全责任事故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如确认员工负有责任,责任人应视 其情节轻重,根据所承担责任大小,承担直接经济损失10%—100%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额度由部门主管根据当事人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交由总经理认定)。

第十二条、本制度未列出或没有具体处理意见的工作过失,确需给予处分的,由各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总经理批准后,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分。

第十三条、对重大事件、事故、事故隐患知而不报或不予以制止、消除造成公司损失的,当事人应承担5—20%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

第十四条、以上各处分条款,如上级应该负领导责任或工作失察的,给予当事人一次性扣除20—200元工资或赔偿直接经济损失1—20%的处分。公司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文过饰非、徇私舞弊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扣发工资20—100元的处理直至辞退,造成经济损失的,给予赔偿直接经济损失100%的赔偿。

第十五条、以上各项中的经济赔偿责任和处分,不应因员工被辞退、自动离职或受到治安、刑事处罚而终止或免除。

第十六条、特别处理:如员工按上述规定在工作过失中承担经济赔偿数额巨大又够不上法律处分的,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公司董事会决定给予缓交、减免等处理。

第十七条、本制度由公司行政办公室负责解释并修改。计算机、财务等其他人员工作过失责任追究有其他制度规定的,从其他相关制度。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浅议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篇2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起源

缔约过失责任年代久远, 德国是其发源地。德国法学家耶林在1861年发表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说“缔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为臻完全时损害赔偿。”详细地论述了缔约过失, 耶林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 是从契约义务外的消极义务范畴, 进入契约上积极义务的范畴, 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之际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 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 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 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 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据耶林的观点:交易的双方因欲订立契约而产生特定的关系——依赖关系, 他方的疏忽或不注意完全可能造成损害, 就这种疏忽或不注意, 责任方应承担法律责任。然而, 德国民法典起草者们只是对某些情形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为较狭隘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122条第 (1) 项规定, 意思表示因缺乏真实或意思表示内容有错误而被撤消时, 如其表示系应向另一方作出, 表意人应赔偿另一方, 其他情况为赔偿第三人因相信其意思表示为有效而受到的损害, 但赔偿数额不得超过另一方或第三者于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

《国际商事合同原则》第215条规定:“ (1) 当事人可以自由进行谈判, 并对未达成协议不承担责任; (2) 但是。如果一方当事人以恶意进行谈判, 则该方当事人应对因此给另一方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3) 恶意, 特别是指一方当事人在无意与对方达成协议的情况下, 开始或继续进行谈判。”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在对该条的解释为:当事人自由地进行谈判, 决定所谈判的条款, 这一权利并非没有限制, 它不得与第17条款定的“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原则相冲突。本条第三款所明确指出的恶意谈判, 其典型情况是, 一方当事人在无意与对方达成协议的情况下, 开始或继续进行谈判。其他情况为, 一方当事人有意无意或出于疏忽使对方当事人对所说合同的性质或条款产生误解, 或通过歪曲事实, 或通过隐瞒反映当事人或合同本意的应予披露的事实。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47条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特殊情形作出了规定, 即“契约因以下不能之给付膸标的而无效者, 当事人于订约时, 知其不能或可得而知者, 对于非过失而信契约为有效致受损害之他当事人负赔偿责任”。

我国《合同法》立法过程中, 在认真分析研究《通则》和一些国家对缔约过失责任所作规定的基础上, 从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规范市场经济程序的目的出发, 在《合同法》第42、43条规定了产生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含义、法律特征

1. 缔约过失责任的含义

在《合同法》公布前, 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界定, 学者的意见不同。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缔约过失责任, 又称契约缔结上的过错责任, 是指在契约缔结过程中, 因当事人一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害时, 有过错一方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也有学者认为,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缔结合同过程中,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 给确信该合同能够成立有效的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 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 各自按过错程度分担责任。我国台湾学者依据德国法的原理, 认为当事人间, 在契约缔约交涉开始以后, 虽然犹未缔结完成。在这交涉阶段中也会产生以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定债务关系。若当事人之一方在此期间有故意、过失违背依赖关系之行为时, 亦须以违反债务为理由向对方负损害赔偿义务。这种违反依赖关系行为之故意过失, 可称之为契约缔结之际的过失。

我们认为,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 当事人因自己故意或过失, 致使合同不成立, 对相信该合同成立的相对人, 为基于此项依赖而生的损害, 应负的损害赔偿责任。

2. 缔约过失责任的特征

(1) 缔约过失责任是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这是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根本区别。由于当事人直接违反的是诚实信用原则, 且此责任或义务又是先于合同成立而独立存在的, 因此, 理论界将其称为先合同 (契约) 义务。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成立之前, 合同成立之后违反义务一方办能负合同上的责任。如“在合同成立以前, 因合同关系不存在, 则一方的过失而造成另一方依赖利益的损失属于缔约过失责任而不属于合同责任范畴。只有合同成立以后, 一方违反义务才构成对合同义务的违反并应合同上的责任。”这种观点不符合甸《合同法》规定, 民法的基础理论告诉我们,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并非同一概念。一般情况下,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同步的, 但依照《合同法》第一线4条、第45条规定, 在下列两种情况下,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相分离:一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 合同自手续办理完毕时生效;二是当事人对合同效力约定附有生效条件或期限的, 合同自条件或期限届至时生效。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如以合同的成立作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分界点, 则合同虽已成立但未生效, 在法律上还未产生合同约束力, 违约责任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在订立合同和合同生效过程中产生的。

(2) 缔约过失责任保护的是一种依赖利益的损失。因为缔约过失行为侵害的对象是依赖利益。依赖利益也称消极利益, 是指无过错合同一方当事人因合同无效、不成立等原因遭受的实际损失。所以该责任的确定自然以实际发生的依赖利益为损失的前提条件。只要一方当事人因过失造成缔结合同关系破坏, 从而使另一方依赖利益受损, 二者之间便存在了因果关系, 缔约过失责任即成立。

3.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过错的民事责任

无过错便无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违反缔约其主观上包括故意与过失二种心理状态。通常情况下, 缔约一方当事人由于疏于通知、照顾、保护、协助等行为, 对相对方的损失发生持放任或故意心态。

4.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弥补性的民事责任

因为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磋商过程中, 缔约过失行为人因未遵守法定义务, 致使相对人误认为尚未成立的合同为成立, 因而造成财产上损失。当其应当赔偿相对人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补偿性, 是缔约过失责任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偿性的民事责任。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及构成要件

1.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

我国《合同法》立法中, 在第42条、第43条规定了产生缔约过失责任的四种情形。

《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l) 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 故意隐瞒与术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 (3) 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该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三种情形:

(1) 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磋商。根据《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15条规定, 恶意磋商应包括进行谈判和恶意终止谈判。如:甲无合资谈判的经验, 为获取谈判经验, 在无诚意的情况下, 邀请有经验的乙进行谈判, 乙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并与甲进行二次磋商, 甲在认为其获得乙谈判知识和相关法律文件后, 宣布终止谈判。甲为此应承担给乙造成损失的缔约过失责任。又如, A为了向B的分支机构获得贷款而和B的分支机构进行长期谈判, 谈判接近尾声, B的分支机构宣布它的谈判未获批准, 而A原本可以获得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 此时, A有权获得损害赔偿。

(2) 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这种情形包括不作为和作为, 前者为应当告知而未告知, 后者为不应虚假或为虚假告知, “重要事实”和“虚假情况”都是与合同能否订立密切相关的, 都应该是决定合同成立与否的重要问题, 即那些足以影响对方当事人在是否订立合同与否的重要问题。

如:甲欲与乙订立一份特殊物品的买卖合同, 而该合同的成立必须有待于政府的批准, 政府对这种合同是否批准有完全的权力。乙不知此事, 甲应该告诉乙合同是否尘效有待于政府的批准这个事实。乙便与甲签订了合同并依合同进行了履约准备, 最终合同未被批准, 此即为故意隐瞒“重要事实”。

(3) 有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通常在缔约的过程中, 当事人之间还应依诚实信用原则履行通知、协助、保护等义务, 对此等附随义务的违反, 亦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如:甲向乙发出要约, 之后甲的住所发生变化但未通知乙, 致使乙仍向甲原住所发出承诺, 甲未收到承诺, 合同不成立, 乙认为合同已成立并依约履行合同, 结果造成的损失甲应承担赔偿责任。

再如, A在公共汽车站站台准备乘车排在最后一名, 司机由于应当看到A而启动车辆, 此时A刚踏上的一只脚正被车门夹住, 致使A摔到, 头部撞在水泥路面上, 造成死亡。公交司机即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并承担A死亡的法律责任。

另外《合同法》第43条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无论合同是否成立, 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合同法》规定缔约侵害商业秘密责任, 可以保护商业秘密持有人的权益不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受侵犯, 增强了合同订立过程的安全性。《国际商事合同》第216条也有相同产规定。该条规定应该保密的是“一方当事人以保密性质提供的信息”, 因而这种信息是提供者声明应予保密的。”

2.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 须具备以下面5个要件:

(1)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瑕疵。这种意思表示瑕疵, 应当是在要约或承诺中的意思表示瑕疵。这种意思表示瑕疵, 可能是缔约一方当事人的瑕疵, 也可能是双方当事人的瑕疵。恶意磋商、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情, 是故意作虚假的意思表示, 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则为典型的意思瑕疵。

(2) 缔约的相对人误信合同成立。当缔约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瑕疵, 而相对人以这种有瑕疵的意思表示作为真实的意思表示而与之缔结合同时, 在相对人一方则相信该合同已经成立。如果缔约相对人根本说不相信该合同已经成立, 他就不会从事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的准备行为, 因而就不可能造成损失。

(3) 合同尚未有效成立。契约尚未有效成立是指缔约双方对契约内容进行了磋商, 但合同没有有效成立。这一要件应适用客观标准, 而非主观标准, 即无论当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经成立, 判断合同有效成立只能依法审查, 只有在客观上有效成立的合同才能认定其有效。在客观上没有成立的合同, 才能构成先契约责任。

(4) 缔约当事人须受有损害。这种损害可以是缔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 也可以是双方当事人的损害。损害应当是财产利益的损害, 而不是非财产利益的损害。这种财产利益的损害是由于合同未能成立而引起的, 二者之间应有因果关系。不是由于合同未成立而引起的损害, 不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5) 缔约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须有故意或过失缔约过失责任主观构成要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契约缔结阶段, 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 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 系于缔约时须尽必要的注意。缔约之际的当事人, 互以利益依赖关系的基础, 互相负以必要注意义务的内容, 就是保护对方利益的安全。对相对方当事人利益保护的注意义务的违反, 就构成缔约过失责任构成中的过失要件。

具备以上5项要件, 即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关系。

四、缔约过失责任与相关法律责任的区别

1. 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

(1) 产生的时间各基础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订立的过程中, 是一种对先合同 (契约) 的违反, 其请求权的基础是诚实食用原则。违约责任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责任, 它以合同的有效存在为基础, 即无合同无违约, 请求权的基础不同。

(2) 目标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目的是维护交易的安全并促成缔约成功。违约责任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之间合同利益, 是保证合同履行, 即诺言必须履行原则。

(3) 存在形式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山法律直接规定, 它只能以损害赔偿作为唯一的种补救责任形式。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形式, 如违约会、损害赔偿、实际履行定金等, 也可以法定的责任形式予以补救。

(4) 构成的条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要以实晾损害为要求赔偿的条件, 违约金则不以损害的存在为前提, 从过错状态上看, 缔约, 过失责任主观上是要求过错的存在:违约责任通常是一种严格责任,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只要有违约事实的存在, 即需承担违约责任。

2.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1) 基础关系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意欲订立合同当事人之间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必须尽到保护、通知、协助、忠实等义务, 违反此等义务, 违反者即需承担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不以特定侵权者和被侵权者之间存在特定的依赖关系为前提和基础。

(2) 违反义务性质本同。缔约过失责任违反的是先合同义务, 而侵权行为则是不得违反了不得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一般义务。

(3) 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是依赖利益的损失。至于意欲订立合同当事人因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而导致的依赖利益的损失, 通常表现为基于依赖关系而实际支出的费用, 侵权行为则是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物权、人格权等绝对权。赔偿范围不限于依赖利益。

3. 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判例上及学说上还有一些被子认为属于缔约责任的行为, 例如:

(1) 合同给付不能而无效的情形。合同因以不能给付为标的而无效的, 如果当事人—方在订约时知其不能或可得知的, 对于因过失而信该合同有效而受到损害的—方应负赔偿责任。不过这种情形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 与严格意义上的缔约责任稍有不同。

(2) 无权代理行为。无权代理人与他人订立合同, 因本人不承认, 合同无效。与上述相同。

(3) 缔约之时对方未尽保护义务而致使人损害的。如:甲欲向乙买辆车, 在订立买卖过程中, 甲因试车而受伤, 原因是该车存在瑕疵, 则乙应对甲负缔约责任。

(4) 目前有—种影响颇大的观点认为, 缔约过失责任仅存在合同不成立、无效与被撤销之场合。其实, 从各国立法实践角度来看, 大陆法系国家并非全部否认缔约过失责任存在于合同有效场合。德国的判例与学说将缔约过失责任发展为“不仅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领域, 而且用于某些有效、成立的场合。

如, 卖方在合同缔结前的说明未涉及标的物的特质或瑕疵时, 可承认担保责任与缔约上过失责任的竞合;在具有专门知识的卖方与无经验的买方的合同中, 即使卖方对标的物品质的说明与瑕疵并无关联, 也可成立缔约过失责任。”日本的判例与学说也认为缔约人违反保证但合同仍有效的场合。《意大利民法典》第1440条规定:“如果诈欺不是能够导致合意形成的诈欺, 则尽管没有诈欺该契约会根据不同的条件缔结, 但是契约有效;不过, 恶意缔约人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可见, 在意大利民法中, 缔约过失责任是可以存在于合同有效之场合的。

由于缔约责任是个较新的问题, 理论和判例都还在发展之中, 实务上还有一些类似于缔约责任的问题, 也常被归入缔约过失责任问题的范围, 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尚待研究, 所以本文的论述只是一个初步总结, 远远不是全面的。

参考文献

[1]《法学大词典》,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马厚主编:《民事审判实务》, 中国经济出版社

[3]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台湾三民书局

[4]《当代法学》2003年第2期第69页

[5]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陈伯诚王伯庭:《合同法重点难点问题解析与适用》, 吉林人民出版社

[7]谢怀拭:《合同法原理》, 北京法律出版社

[8]吴智永张敏:“缔约过失责任三题”, 《当代法学》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篇3

[关键词] 诚实守信;信赖利益;缔约过失请求权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25-1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创立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来的,所谓的缔约过失责任,简言之,就是法律所保护的,不仅是要包括双方当事人已经缔约的合同关系,也应当包括在缔约过程中产生的合同关系。如果法律不能保护在缔约过程中的契约关系,缔约一方当事人就会因为另一方的疏忽或者不注意而遭受损失,当发生了因缔结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而使契约不能成立时,对其信赖契约有效的另一方当事人,就应该有权利获得基于此信赖利益而获得一种赔偿请求权。耶林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的研究,不得不说是法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创造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论是对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缔约过失责任请求权基础

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要以损害事实的发生为成立要件,一般认为其责任的发生主要是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是指缔结合同的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为使合同有效,因而信赖对方而支出的合理费用。信赖利益不同于履行利益,主要表现在信赖利益的赔偿结果是使合同恢复到未成立的状态,它是一种既存的利益状态,是对信赖允诺的当事人在允诺之前就已经拥有的利益。而履行利益的赔偿结果则使双方当事人因合同有效所确立权利义务达到完满实现的状态。信赖利益也不同于期待利益,期待利益是指在期望合同能够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所投入的花费以及能够获得的利润。从这个层面个上讲,信赖利益是流动在期待利益之中的,且目的直指期待利益。因此,信赖利益损害的赔偿是否受到以期待利益的限制,在不同的情况下,数额的限定程度是不同的:首先,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应该是可以预见到的,这种预见到损失所受到的限制就是不应当超过致使合同不能成立、无效、被撤销状态下的因对方人过错所造成的损失。再次,在合同得到全面履行时所能预算的最大期待利益应当是有上限的,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就不应超过这个上限。所以,信赖利益即包括在信赖允诺当事人已经拥有的既存利益也包括在合同缔约过程中(不论合同是否成立或有效)所支出的费用或代价及其利息的一种损失状态下的利益。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产生是基于一种信赖利益的损失,对信赖利益进行合理性判断与缔约过失责任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请求权有很大的关系。学界的通说是诚实信用说,即当事人为缔约而接触磋商之时,便产生基于诚信而产生一种彼此间的信赖关系,如果当事人违反了注意义务,如附随义务,保密义务等,造成相对人损害的,应付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责任请求权只能是基于某种债权而为之,基于物权,身份权为请求权的,皆是基于这些权利效力本身而生的救济权。所以,如果想论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债权请求权,以诚实守信原则作为其基础原则无疑是可行的。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地位——与有关责任的比较

我国《合同法》第42、43条的条文规定,表明了缔约过失赔偿责任的请求权只能以缔约过失赔偿之债为基础,而这一赔偿责任基于诚实信用理论基础的。无论是在撤销当事人之间不真实的意思还是涉及到被追认的无权代理行为等缔约过失责任的场合,都存在善意相对人一方利益保护的问题,利益需要横平,否则将有失公平,而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或者说根本机制就在于利益的平衡,实现双方当事人和社会的三方利益平衡。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主要是否以合同的存在为前提,且基于合同产生的赔偿责任也不同,与侵权责任的不同之处在于责任构成要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损害的是地缔约人的契约利益,侵权责任侵犯的是人固有的權益。这表明出缔约过失责任是以另一种独立的责任形态而存在的。在前文所述当中,缔约过失责任损害的是缔约当事人的信赖利益,“信赖利益损害的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往往就是基于诚信原则与利益衡平的基本民法观念。”在我国《合同法》第42条第三款规定的其他缔约过失责任类型,就明确指出了第42条第一款中提到的恶意磋商的缔约过失责任类型以及第二款中规定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的缔约过失责任类型,也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突出的缔约过失责任。故笔者认同诚实信用说,应当由诚实守信作为缔约当事人其请求权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培韧.缔约过失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旭东,段小兵.合同法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

[4]魏振瀛.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91.

[5]林城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59—260.

[6]李哲.关于完善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若干设想[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6.

对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的思考 篇4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目:对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的思考

准考证号:01011301202 专业:律师 姓 名:姚 佳 璐 联系方式:***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日

指导老师:史 伟 丽 成绩: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对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的思考

【内容摘要】 缔约过失责任是产生于缔结合同过程的一种民事责任,本文通过对其理论的把握,明确适用范围,同时也是对其适用时间问题、空间问题及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将会对合同法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合同法 缔约过失责任 信赖利益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及构成要件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

1、缔约过失责任是产生于缔结合同过程的一种民事责任其具有相对性。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何时,何时终结,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1)应以要约生效作为起点。因为要约以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此时要约分别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拘束力,双方才能进入一个特定信赖领域。在这种特定的信赖领域内,合同当事人双方才可能基于信赖对方而作出缔约合同的必要的准备。

(2)由于缔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想要确立一个时间点非常困难,而且是僵化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先合同义务,灵活确立一个可变的时间点较为理想。

我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缔约过失责任只能存在于缔约阶段(也称先契约阶段),即合同订立的磋商阶段,而不能存在于其他阶段。同时,缔约过失责任也只能在缔约当事人之间产生。缔约过失责任以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益的损失,其范围可以包括:缔约费用;履约准备费用。

4、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偿性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性,是指缔约过失责任旨在弥补或补偿缔约过失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害后果。我国合同法第42条,将损害赔偿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救济方式,就是缔约过失责任补偿性的法律体现。缔约过失责任补偿性是民法意义上平等、等价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交易。缔约过失责任在现行法中尽管已经得到明确,但附随的先合同义务法律无明确的规定,只是适用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不是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他只存在于缔结合同过程中,一方因信其合同有效成立而产生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即损害的是对方的信赖利益。故缔约过失责任救济方式仅为补偿性,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契约磋商未发生时相同的状态。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须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个:

1、缔约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态,与违约责任不同之处在于它违反的不是合同义务,而是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不同于合同义务,其产生的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有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行为。缔约一方当事人在缔约的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相互协助、通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义务的行为。一般认为《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四十三条之规定,即是只有合同缔约人的一方存在上述行为时,才可能承担因此行为产生的缔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不同

违约责任是违反有效合同的义务而承担的民事责任,它是以有效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而缔约过失责任则仅仅适用于合同缔结过程中及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判断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合同是不是有效成立。如果双方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则适用违约责任,如果双方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仅能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二)责任承担的形式不同

缔约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责任承担形式,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数额,也可以约定定金等条款。而缔约过失责任它排除了缔约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或免责条款,而是直接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也因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归于无效,其责任承担只能是损害赔偿,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一般以受到的损失为限,赔偿的是对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损失。

(三)归责原则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只能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或双方均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缔约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无过错,虽然也存在着损害并造成一方或双方的损失,也无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1、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缔约当事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作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即:确定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仅要有违反先合同的行为,致使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且缔约方在主观上确实存在过错;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用于合同未成立阶段、无效阶段、有效阶段。如此在有效型缔约过失责任在理论上可能会出现对同一合同案件同时追究一方或双方的违约责任和过失责任,也就是会产生重复和交叉适用违约和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况(当然其中涉及对缔约过失责任请求权时效的规定,这是将来民法典制定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问题本文不做论述)。但这往往在实践中难以为人理解和接受。我认为随着民法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用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如真意保留理论的提出对合同法第42条规定“假借订立合同,恶意磋商”条款的质疑以及违反情报提供义务即合同法第42条第2项的规定中以合同有效型占典型性为现状的情形,可以发现未来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必然是以合同有效阶段的适用为重要内容。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时间问题

如果对缔约过失的具体行为作出明确的确定后,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先合同义务则成为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对如何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先合同义务,实践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人认为,确认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先合同义务,应自要约生效开始较为恰当,如果当事人之间只是一般的联系或一方发出的是要约邀请,双方当事人之间无从发生信赖利益。要约邀请做为缔约的特殊过程,与合同的有效成立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就是说,合同法对这种联系的本身不要求对当事人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因此,不能认定双方必须尽诚实信用的先合同义务,而从排除了产生缔约过失责任的时间上的要求。只有一方向另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也作出接受要约的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责任使相对方所受到的损失形态各异,如何界定,法律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依我之愚见,实有必要进行分类,再行确定赔偿范围。主要表现形式有:

1、假借订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未尽保密义务或不正当使用对方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4、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根据不同的分类,在未完善立法之前,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来确认不同的赔偿标准,可以更好指导法律的适用。

四、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目前对于过失责任的性质是独立的不同于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观点基本为我国所认可,但是正如违约和侵权竞合存在一样,过失责任和侵权责任也存在竞合情况也就是讲也存逻辑上的相交关系。故本人认为也应存在当事人选择法律的适用问题。目前对二者的竞合问题学者论述很少。我认为搞清此问题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为了说明问题先举一个案例:一个人在商场买东西谈价格时由于商场地滑致伤。从合同法的角度分析显然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商场违反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法定的先合同义务,所以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同时我认为也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要求商场承担侵权责任。那么实践中应如何处理此案

0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造成了司法实践上难以操作。

对于缔约过失损害赔偿中的举证问题,学者们的见解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利明先生基于其客观过错说认为“对诚实义务的违反,形成一种客观的过失,对此种过失的存在,应由受害人举证。”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缔约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但在实践中应当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其实质即要求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过错方承担举证责任。笔者认为,实践中由谁承担举证责任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案情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应按照“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受害方承担举证责任。如,擅自撤回要约的缔约过失责任、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商业秘密的缔约过失责任、违背意向书或许诺的缔约过失责任等,受害方主张权利时均应负担举证责任。但缔约中信赖利益损害存在种种复杂情况,有时由受害方举证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存在较大困难。如果仍固守“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受害方势必陷入一种极为不利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宜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由过失方承担举证责任。受害人只要证明自己有损失,且该损失是由对方的缔约行为造成的,法院即可从上述事实中推定对方有过错。被告方如要摆脱责任,则须举证证明自己主观上无过错。

五、缔约过失责任的完善意见

(一)明确缔约过失责任的一般规定

先合同义务的确定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中举足轻重。它是缔约过失责任首要前提条件,也是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适围的根本标准,还是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的重要。因此,笔者建议,关于先合同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既是一种主观的过错,更是一种客观上的过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错。在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过错,首先表现为客观的过错,即其违反了依据诚信原则而产生的义务,这一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违背了它并破坏了缔约关系,就构成缔约上的客观过失;其次,它还表现为主观的过错,即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缔约人应该明白,缔约当事人为缔约的目的,一旦开始交涉,步入接触、磋商阶段,就应遵守依据诚信原则产生的义务,违背了它并破坏了缔约关系,也就可以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因此,宜从主观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来认定缔约过失责任的存在。

六、结语

我国《合同法》已经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虽然存在着不尽完善的方面。建立完善的缔约过失责任,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完成,维护交易的安全;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大胆寻求交易伙伴,一旦遭受损害可以通过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寻求法律保护。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存在,得当事人能够认真诚实地对待谈判对象,否则因自己的过失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在全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实现法的正义性,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过失与责任阅读答案 篇5

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时,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通常将过失按其程度不同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两种。

1.普通过失。普通过失(也有的称“一般过失”)通常是指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对注册会计师则是指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比如,未按特定审计项目取得必要和充分的审计证据就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况,可视为一般过失。

2.重大过失。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对重要的业务或事务不加考虑,满不在乎;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则是指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

另外,还有一种过失叫“共同过失”,即对他人过失,受害方自己未能保持合理的谨慎,因而蒙受损失。比如,被审计单位未能向注册会计师提供编制纳税申报表所必要的信息,反而又控告注册会计师未能妥当地编制纳税申报表,这种情况可能使法院判定被审计单位有共同过失。再如,在审计中未能发现现金等资产短少时,被审计单位可以过失为由控告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又可以说现金等问题是由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造成的,并以此为由反击被审计单位的诉讼。

责任: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在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制度 篇6

为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更好地贯彻《条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规定:

一、建立接待科专门处置,指定医疗纠纷专人负责。

二、建立和执行医疗机构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制度。

(一)医疗机构内部报告制度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有关医务人员有责任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在向办公室或分院院长报告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

3、接待科应立即启动医疗事故处理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院领导报告。接待科必须对报告内容以及调查、核实情况有详细的书面记录。

4、接待科应向患者通报、解释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已经采取的补救措施、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初步处理意见。

(二)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本守在12小时内按照卫生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暂行规定》的要求,向区卫生局做出书面报告,其内容为:

1、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

2、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

3、导致聚众闹事、群体上访、殴打医务人员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

(三)医疗事故争议经不同途径解决的,接待科应在结案之日起7日内,按照卫生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暂行规定》的内容,向区卫生局做出书面报告。

发生聚众闹事、群体上访、殴打医务人员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医疗工作秩序等情况,还应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论缔约过失责任 篇7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 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先契约义务, 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 因此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恶意缔约。 (2) 欺诈缔约。 (3)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 (4) 擅自撤消要约。 (5) 未尽通知保密文书。 (6) 缔约之际未尽对固有利益的保护。 (7) 合同被确认无效、撤消。 (8) 合同不被追认。 (9) 无权代理情况下的缔约过失。上述几类缔约过失责任在我国民法立法和司法审判实践中均有相应的体现。

2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阶段, 而不是在合同成立之后, 这就是判断是否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除此之外, 还应具备四个构成要件:

2.1 缔约过失行为人须有主观过错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未尽自己应尽和能尽的注意而违反义务, 因而为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行为意志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这是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不是无过错责任, 而是过错责任, 这样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 即由谁来举证的问题。按照民事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 应当由受害人来承担对方过错的举证责任。但是在缔约过失责任中,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过错推定,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过错方来承担举证责任比较合适。在过错方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的情况下即推定其有过错, 这样便于保护相对方之信赖利益。

2.2 必须“实施”了违反先契约义务之行为, 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先契约义务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而产生的法定附随义务, 主要是告知、协作、照顾、忠实等义务。这些义务不是由当事人约定的, 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因此违反这些义务的行为不是违约行为而是违法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诚信义务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保护相对方信赖利益的需要而存在的, 因而其外延是相当广泛的, 具体内容应根据该利益的保护情势确定。

2.3 有缔约一方信赖利益之损害事实存在

民事责任一般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构成要件, 损害事实的发生也是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然而什么是信赖利益?在英美法中, 信赖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因信赖对方的允诺而支付的代价或费用;而在大陆法中, 信赖利益则被称为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契约利益, 是指当事人因信赖合同的成立和有效但由于合同不成立或无效而蒙受的不利益。我国学者一般采大陆法的定义。

2.4 缔约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害是由于另一方缔约过失引起的

对于因果关系的性质, 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倾向于必然因果关系, 有的则认为亦可是偶然因果关系。笔者认为, 在缔约过失责任, 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较为妥当。因为相当因果关系强调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且认为这种“可能性”应以社会的一般见解来衡量, 即在通常情形下依社会的一般经验认为有可能性即认为有因果关系, 这比必然因果关系要求内在、本质的必然关系, 强调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更有利于保护受损方的的信赖利益。且缔约过失责任本身就是过错责任, 有主观要件的要求。而相当因果关系正考虑了人的主观因素, 与排除人认识因素的必然因果关系相比, 自然更为符合缔约过失责任的要求。

3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别

3.1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3.1.1 产生的前提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是基于合同法的具体规定, 而非有效成立的合同。无论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或存在, 只要违反合同法的规定, 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违约责任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责任, 它以合同的有效存在为前提, 如果没有合同的有效存在, 违约责任就无从谈起。

3.1.2 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由法律直接规定, 它的责任形式只有一种, 即损害赔偿。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形式, 其方式有多种, 如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实际履行等, 也可以法定的责任形式予以补救。

3.1.3 赔偿的范围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 旨在使受损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恢复到合同磋商前的状态。而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既包括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害, 也包括期待利益的损害。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旨在使受害人的利益达到合同已经履行的状态。

3.2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

3.2.1 责任的前提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为缔约而进行接触磋商的当事人之间, 并且双方在缔约过程中, 产生了一定的信赖关系。侵权责任的发生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只有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与受害人之间才产生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3.2.2 责任的义务性质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违反的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先合同义务, 如协力、通知、保护及保密等义务。而侵权行为违反的是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和财产的一般义务。

3.2.3 责任方式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方式只限于赔偿责任。而侵权责任除赔偿责任外, 还包括其他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 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即使同为赔偿形式, 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也是不同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包括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3.2.4 归责原则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要求缔约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失, 即适用过失责任原则。而侵权责任除适用过失责任外, 还可适用无过失责任、公平责任原则。

《合同法》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标志着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建立。但是比较抽象、简单、内容不是很完善, 操作性差, 有待于以后在立法中予已充实和改进。但是, 缔约过失责任的最终建立对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健全和完善债法体系, 以及规范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缔约行为等都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 因此也可以说是我国债法及合同法建设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篇8

关键词:诚实信用;先契约义务;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本文试图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使用条件

1.缔约一方违反先契约义务。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易混淆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违反与合同有关的义务,不同之处在于它违反的是先契约义务,而非合同义务。所谓先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为缔约而相互磋商时,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各种说明、告知、注意和保密等义务。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法定义务。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无须当事人事先约定,也不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二是附随义务。先契约义务并非独立存在的法律义务,而是附随于合同义务而存在。 三不是给付义务。这是与合同义务的另一重大区别,在合同未成立之前,当事人之间不会有给付义务,而给付义务是合同之债的核心内容。

2.因缔约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给相对人造成了信赖利益的损失。这种损失既非现有财产的实质损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丧失,而是一种期待权益的损失。即缔约当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获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丧失的利益。

3.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缔约过失责任发生于订约磋商过程中,此时,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论上判断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两种标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是依法律和事实来判断合同是否有效订立,主观标准则以当事人的意志和意愿来判断合同成立与否。笔者认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应以客观标准为宜,即只有内容合法、自愿缔结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无论当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经成立。

4.缔约人一方主观上须有过错。这里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者都可以表现为对缔约注意义务的违背。在契约缔结阶段,缔约人完成了从一般人向合同当事人的转化,相应地其注意义务也由一般人的消极义务范畴(如不得干扰、阻扰契约的缔结)进入了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如协助义务、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缔约人应以信赖关系为基础,互相负以必要的注意义务,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对方利益不受损害。对上述义务的违反,均可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过错。

二、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立法及其完善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民事法律中最早见之于《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对合同无效负有责任的,因对另一方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负责赔偿。”其后的《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撤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受损害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1993年修订的《经济合同法》第16条也就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与《民法通则》类似的规定。

但是,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其一,理论界所广泛认可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指缔约一方基于过错违背先契约义务所产生的赔偿责任,属于合同订立制度的范畴,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与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为一谈,造成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其二,就缔约过失责任的形态而言,包括契约不成立、契约无效、契约撤消三种形态,我国立法仅对后两种形态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种形态,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当事人请求缔约过失人赔偿的部分权利,不能不说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国早期民事立法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体规定,这不免在实践中产生对缔约过失责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大大降低了该责任的可适用性和操作性。

针对上述问题,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其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一规定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规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该条(一)、(二)项具体描述中均强调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故意与主观恶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给人造成仿佛只有主观故意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错觉(而实际上缔约过失责任在主观上也可由过失构成),如此容易引发当事人的误解,不利于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为消除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将该条第(三)项修改为"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从而,明确将过失也纳入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范畴,增强缔约过失责任立法的严谨性和可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79页.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八册),第85页.

[3]王秋实:《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载《阴山学刊》2006年第12期.

[4]李 霖:《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上一篇:高中军训日记作文300字下一篇:关于乡镇旧村改造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