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藏的反义词

2024-06-15

躲藏的反义词(通用9篇)

躲藏的反义词 篇1

一、【反义词】暴露

二、【基本解释】

[释义]

(动)把身体隐藏起来,使人看不见。

[构成]

并列式:躲+藏

[例句]

敌人来了;快躲藏起来。(作谓语)

三、【英文翻译】

1.hide [conceal] oneself; go into hiding

四、【短语造句】

1. 他们劝她先躲藏一下。

2. 他决心要把匪首从躲藏处赶出来。

3. 警察只好强行进入那所盗贼躲藏的房子。

4. 他越狱后在一幢无人居住的农舍里躲藏。

5. 埃里克害怕政府当局,战后他一直躲藏着。

6. 在上次大战中,我们曾经发现一个有效的安全措施,就是躲藏起来。

7. 对岸的地势较低,土壤肥沃,那里有可以躲藏的地方,而且降落也很方便。

8. 躲藏在海葵的有毒触手中。

9. 后来他们窜回到他们躲藏的地方去了。

10. 猎人找到了鹿躲藏过的地方。

五、【详细解释】

◎ 躲藏 duǒcáng

[hide oneself] 隐藏,使人看不见

过日本兵的时候,我躲藏在对门大山的岩壳里

(1).把身体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宣和遗事》后集:“﹝ 陈后主 ﹞被 隋 兵所追,无处躲藏,遂同二妃投入井中。” 鲁彦周 《找红军》:“我和爸爸妈妈躲藏在 莲花山 的一个山洞里。”

(2).指避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他却又不好好的认真躲藏,偏要拿眼梢去看人。”

躲藏的反义词 篇2

John I.Saeed在Sematics一书中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同音异义(hymonymy),一词多义(polysemy),同义(syn onymy),反义(antonymy),上下义关系(hyponymy),部分—整体关系(meronymy),成员—集合关系(member-collection),份—集合关系(portion-mass)。反义关系又包括简单反义词(simple antonyms),等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对立反义词(reverse),反向反义词(converses),同类姊妹对(taxonomic sister)。

简单反义关系又称互补反义关系。在简单反义关系中,对一个词的肯定意味着对与之构成简单反义关系的另一词的否定。例如:dead/alive (of e.g.animals);pass/fail (a test);hit/miss (a target);present/absent;male/female;innocent/guilty。以dead/alive为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它的存在状态只有生或死两种,所以,对“死”(dead)的肯定即为对“生”(alive)的否定。

在等级反义关系中,对一词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与之构成等级反义关系的另一词的否定,例如:rich/poor;fast/slow;young/old;beautiful/ugly。等级反义关系有两个主要特征:(1)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两个反义词有中间项,如:hot (warm, tepid, cool) cold,对于等级反义词hot和cold,中间项warm, tepid, cool是存在的,这就说明一种物体可以处于既不热(hot)也不凉(cold)的状态。(2)等级反义词的词义通常是相对而言的,例如a thick pencil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要比a thin girl细得多,因此thick/thin的词义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

二、临界点———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关键

从定义上来看,简单反义词与等级反义词的差异一目了然,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数的简单反义词与等级反义词也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dead/alive;hot/cold),但也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反义词不容易区分(如clean/dirty;temporary/permanent;messy/neat)。笔者认为,临界点的存在与否,是判定一对反义词属于简单反义词还是等级反义词的关键所在。

1. 简单反义关系

在简单反义关系中,临界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将简单反义关系用相切的两个圆来表示(如图1),此时我们定义,两圆唯一的切点只属于右圆,而切点在左圆的位置为一个空心点。这时我们可以将该切点定义为临界点(critical point)。在此我们以fail/pass (a test)和alive/dead两对简单反义词为例来阐述临界点。首先,我们以百分制为例来分析简单反义词pass/fail (a test),左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不及格(fail)的状态,而右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及格(pass)的状态,此时及格分60分便是两圆切点,即临界点。左圆的点可以无限趋近于切点,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切点,因为一旦到达临界点,就不再属于左圆,而是属于右圆。正如不及格的状态可以有0分,20分,50分,59.9分,59.999999……分,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60分,因为一旦到达60分,便脱离左圆,属于右圆———及格的界面了。再看第二对反义词alive/dead,左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活着(alive)的状态,右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死亡(dead)的状态,而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便是两圆切点,即临界点。左圆的点无限趋近于切点(临界点),即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从获得生命那一刻起,就开始向死亡趋近;左圆的点虽然无限趋近于切点,却无法到达切点。因为一旦到达切点,即到达心脏停止心跳的那一瞬间,就不再属于左圆,而是属于右圆,属于死亡(dead)的界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临界点是划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界面的一个关键点,并且该点只属于其中一个界面。在简单反义关系中,存在这样一个临界点,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义状态区分开来,并且该临界点只属于其中的一种状态。

在简单反义关系中,临界点分为两种情况。⑴自然属性的临界点。例如dead/alive;open/shut (of a door);absent/present;on/off (of a light)等,临界点都是自然属性临界点,这类简单反义词的临界点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人为规定,同时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dead/alive,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就是dead和alive的临界点,在心脏跳动时的所有状态,都属于alive这个圆的界面,一旦到达临界点———心脏停止跳动的一瞬间,就脱离了alive的界面,进入dead的界面,停止跳动的这一瞬间,也属于dead的界面。这个临界点是不需要人为规定的,是自然存在的。对于open/shut,关门时门与门边接触的一瞬间,就是open/shut两种状态的临界点,没有到达这个点之前,门处于open的状态,而一旦到达这个点,就属于shut的状态了。这个点,也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人为规定。⑵人为规定的临界点。例如pass/fail (of a test), single/married,临界点便是人为规定临界点。以pass/fail为例,在百分制的考试中,60分是及格分临界点,在150分满分值的考试中,90分就是及格分临界点了。在未到达60分或90分之前,都属于不及格(fail)的界面,而一旦到达临界点60分或90分,则进入另一个界面,即及格(pass)界面;但是对于不同满分值的考试,临界点的确定也是不同的,体现了其人为规定性。再如sigle/married,对于中国的现代人而言,从法律程序上来看,领取结婚证书的那一瞬间,便是由未婚(single)到已婚(married)的临界点。而对于中国古代古代人而言,创制于西周时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礼仪规范,如若“六礼”不齐,则婚姻的效力会受到质疑,所以,“六礼”的完成,则是古代中国人sigle/married的临界点。而各个国家的婚姻法制又各有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的群体,sigle/married临界点也是不同的。相对于自然属性的临界点而言,人为规定的临界点稳定性相对差一些,但是它依然可以被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所接受,有约定俗成的特性,在时间上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仍然可以成为区分简单反义关系两种反义状态的临界点。

2. 等级反义关系

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我们可以将等级反义关系用一条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直线来表示(如图2),等级反义关系中所有的状态都可以用这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在等级反义词hot/cold之间不仅有中间项warm, tepid, cool,还有其他无数的中间项,而在hot和cold两侧,也可以有无数的点来表示程度强于hot或者弱于cold的状态,而这些中间项或两侧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一种语言中对于这种状态进行描述的词汇量。比如爱斯基摩人对于“冷”这种状态的描述,词汇量通常要多于赤道周围的地区,反之,赤道周围地区对于“热”状态的描述词汇,也通常会多于极圈周围的地区。另外,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国与国之间语言词汇的渗透与融合,各种语言的词汇量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种现象也能导致等级反义词中间项或两侧项的数量发生变化。

对于等级反义词而言,无论这条直线上的点有多少,永远不会存在一个临界点。如反义词hot/cold,不存在一个临界点去彻底区分开hot和cold,我们不能说温度超过多少度就是hot,低于多少度就是cold。再如rich/poor,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去区分这两种状态,不能说资产超过10万或100万或100万就是rich,低于这个标准就是poor。这是因为在等级反义关系中,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在一个界面内,它们只是描述同一种界面中不同程度的状态,而没有界面与界面的区分,如young/old是用来描述年龄的状态,hot/cold描述气温状态,它们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差异;而临界点是用于区分两种不同质的界面,体现质的差别。所以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

至此,我们便可以轻松地区分出clean/dirty, messy/neat, temporary/permanent属于哪一类反义关系了。对于这三对反义词,我们都没有一个自然的或是约定俗称的临界点去区分这两种反义状态,例如我们不能说一间屋内有多少克灰尘是dirty,没有多少克灰尘就是clean;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规定低于多少分钟就是temporary,超过多少分钟就是permanent。所以,这三对反义词都属于等级反义词。

三、结语

归根结底,之所以简单反义关系中存在临界点,而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原因在于:简单反义关系是对于一个事件的两个界面的描述,两个界面非此即彼,是质的差异;而这两个界面唯一的切点就是它们的临界点,并且临界点只属于其中的一个界面。等级反义关系则是对同一个界面中不同程度的状态的描述,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有无临界点存在,是简单反义关系与等级反义关系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比较难以区分属于哪一类反义关系的反义词,我们可以试着去找它们的临界点,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找到临界点(自然的或约定俗成的),就属于简单反义关系;反之,如果找不到临界点,就属于等级反义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临界点的判定,是区分简单反义关系和等级反义关系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摘要:文章基于英语语义学中的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有时难以区分这一问题, 通过对简单反义关系和等级反义关系的分析与对比, 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临界点。文章认为, 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一个关键, 在于是否存在临界点。通过对临界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 分类阐述, 并通过图示和例证的方法, 文章对于如何运用临界点去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最终得出结论:临界点是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简单反义词,等级反义词,临界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徐志民.欧美语义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在“躲藏的天堂”目击耳闻 篇3

库车、拜城一带古称龟兹,是我国接受佛教文化最早之地,克孜尔千佛洞就开凿于华夏石窟艺术的首创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后从这里东传,流播于河西走廊乃至中原。历经沧桑,如今已整理编号的230多个洞窟大都坍塌残破,塑像荡然无存,但其存余的近1万平方米壁画所体现的有关我国古代西域的建筑、雕刻、音乐、舞蹈、服饰、绘画及工艺美术等大量形象资料说明,远在1000多年前,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与中国文化交汇,又被当时极富独创品质的龟兹人民熔为一炉,化作风格独特、光彩夺目的龟兹艺术,為后人认识、研究古丝绸之路中段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实珍品。

克孜尔千佛洞就其洞窟的形制和布局而言,为我国石窟建筑所罕见。窟外多有艺术结构的库檐,库门敞开;平面长方形的直洞,被洞中心的塔柱隔成前殿、后室,塔柱两侧形成两条低窄的甬道;窟顶有的像棋盘,有的成斗室,更多的是穹隆形式,据说这种结构适合在沉积砂岩的石壁上凿建;高敞的前殿称作支提窟,供僧徒理佛观像和讲经说法之用,其正壁有雕塑或彩绘的雍容端庄的佛像;称作毗诃罗窟的后室,是表现佛之涅槃、举哀、焚棺、分舍利和起塔情节的僧房,显得阴暗,充满神秘气氛。前殿后室组成石窟整体,也就是一座佛寺。足见当时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龟兹艺术家们以此种建筑手法开凿石窟,安置雕塑,彩绘壁画,突出石窟艺术主题,烘托石窟艺术效果,是石窟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

就洞窟的装饰而言,克孜尔千佛洞又堪称我国的一座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宝库。其特色是丹青神妙的壁画,就像一幅幅装饰华丽的大挂毡,布满窟壁、窟顶、甬道、龛楣,甚至地上也有,但保存完整的已经不多。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显著特点,是构图简练,线条劲力,透视适当,立体感强,且多是以形写神,以实带虚和以简示繁的手法,交代背景,抓住典型情节,凸现主题,以有限的画面,展示无限的空间。利用菱形格形式创作的故事画,就是绘制壁画的画师们匠心独运的结晶。这种以菱形格为基本单元的绘画结构,常出现在洞窟前殿的券顶,其构图形式一般是以约半米见方的各种色块,将券顶划成若干菱格,在每一格里绘上一则佛传故事或千佛菩萨,并配以险山秀水、奇花异木、飞禽走兽,使画面充满浪漫和神奇。

在第17窟见到的“萨 王燃臂救商贾”的故事画,即是一幅设计巧妙、剪裁得当、主题鲜明和富有感染力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五百商旅,于一个漆黑之夜,头戴毡帽,脚套筒靴,身着袷袢,手拉骆驼,跟随着燃臂当灯的萨 王,安然地行进在一条劫贼出没的峡谷,而谁都面无惧色。另一幅“国王驯象”的故事画也是这般生动、自然:国王驯象受惊,急驰于林中。王骑在大象背上惊恐万状,不知所措。驯象人告诉王说,伸手攀住树枝便可脱险。王从之,化险为夷。画中就有描绘国王攀枝脱险的一刹那情节。类似这种以单幅结构形式描绘出情节复杂的佛本生故事,在第17窟窟顶就绘满了38个菱格。

据县文物所人员介绍,克孜尔千佛洞尽管自5世纪起历经无数次盗窃破坏、战火杀伐、自然剥蚀等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保持着这种不同题材的菱格故事画100余种,且都有着构思新奇、画风粗豪、着色简朴和装饰风格浓厚的特点。

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以菩萨画像最多,菩萨的名称多得惊人,关于菩萨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诸如“八国王争分舍利”、“鸽王舍身济梵志”、“象王舍生济国王”、“台子割肉活父母”、“猕猴王以身作桥”、“熊王舍身活贫民”、“啖子孝道双亲”等等。纵观所有菩萨形象,都体态优美,造型微妙,身上的披巾、颈上的璎珞、头上的宝冠、脚下的莲花、或披或束的发型和独有的抒情程式,使他们披上了“神灵”外衣,富有超人的神秘感。但细细观察,还是当时现实人物的形体和神情的凝聚,具有充满智慧的神态和美的举止、美的风度、美的旋律。

壁画中任务形象十分丰富。第76窟的“降魔变”便是一幅传神之作。画面上的魔女,赤身露体,侧仰头面,其自由伸展的身姿洒脱矫健;其不苟嬉笑的神色,透出十足的傲慢。在一旁观望魔女的三个白发老妪,从不同的视角斜视魔女的仪容。老妪们弯弯的脊背,曲曲的胳膊,自惭不如而又偏要贪婪观望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青春与老朽的对比,令人过目难忘。身若贴壁、呼之欲出的飞天形象,更是惹人喜爱。

壁画中绚丽多彩的龟兹乐舞形象,被探索石窟艺术的专家们视为龟兹人民的伟大创造。史料显示,龟兹乐舞技艺卓著,盛名于世,自西汉起就传入中原,深受内地人民喜爱,上至宫廷,下至平民,都对它十分崇尚。7世纪中叶,随着我国安西都护府移治于龟兹,龟兹乐舞更是进入辉煌时代,成为争芳于我国艺坛的一枝奇葩。如今在克孜尔千佛洞遗存的壁画中,表现龟兹乐舞活动的题材很多,通过这些历史窗口,人们可以寻觅和体察龟兹乐舞的真貌,领略古代西域乐舞的艺术妙趣。第14洞的“合生舞”、第17窟的“鸟舞”、第80窟的“拍手舞”、第160窟的“鹰舞”、第163窟的“钵头舞”、第196窟的“鸽舞”,无不以婆娑优美的舞姿,情谊交流的手势,把观众带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去感受龟兹乐舞的魅力。然而,最能展示龟兹乐舞的基本场面和最能体现龟兹乐舞的演奏形象,以及荟萃龟兹乐器最多的,还是敷在第38窟前殿东西两壁上的4组28身乐伎的生动表演。这支“龟兹乐队”似乎正在向光临洞窟的人们演奏古典乐章。排列整齐的乐工们,有的怀抱箜篌,有的口吹横笛,有的奏排萧,有的弹琵琶,吹奏者运气鼓腮,五指开闭;弹奏者指划其间,巧手轻拨;持鼓者,举在胸前,双手点击。这千姿百态的舞伎形形色色的演奏形象,和五花八门的民间乐器,把《大唐西域记》中对描述的“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时代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壁画中多得惊人的山水树石,也是出于壁画创作者精心的布局。克孜尔千佛洞现存70多个较好的洞窟,除几个外,几乎都在布满窟顶的菱形格中画满了层层叠叠的“圣山”。县文物所的同志告诉我,每个宽43厘米、高46厘米的菱形格中,大约绘有16~18座山峰。如此推算,每洞平均画上了千座山头。再扩大到克孜尔千佛洞全部壁画,则画有“圣山”数万座。“树为山之衣”,山树相依,所画的树约有五六万棵。所以,克孜尔千佛洞有“妙画十万山”和“巧绘十万树”之说。这恐怕是我国哪个石窟壁画中的山水作品都无法相比的。

躲藏的人读后感 篇4

年长者常常抱怨:“如果我永远年轻就好了……”年轻人总是感叹:“如果能快点长大就好了……”读完这本书――《躲藏的人》,也许我们就不会再说类似的话了吧。生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缺少了哪个部分,都不会让生命辉煌、灿烂。

文中的泰伦是个真正的男孩,他被一个叫狄特的人所控制。而他不放弃,凭借儿时的记忆点滴,找寻家人。

这是一个极度缺少孩子的世界。人们通过抗衰老药让自己容貌保持,生命长久。因此得到的报复是:大多数人无法生育。泰伦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无处可逃。他做起了钟点儿童的工作――一个带给人以两个小时快乐的附属品。他有着找寻家人的信念,他从一户有钱人家偷了一百元,悄悄的去做DNA配对,然而结果令人心碎:匹配的单上有一百多页,每页有一百多个人名……

但这次尝试也并非毫无收获,吉南发现了他。然而狄特开始强迫泰伦做PP手术。他逃了出来,并发现了以他的柔弱之立所能做到的办法――投江自杀。

就在这危险时刻,吉南出现了。他拿出一张照片,上面有他,有个女人,当然还有幼时的泰伦。他们相认了,泰伦回到了家。一个真正的家,有爸爸,有妈妈,有姐弟,有爱和关怀的家!

细细数来,我们是否希望自己一夜长大,是否听过大人们渴望返老还童的愿望呢?有,并数不胜数。这本书教会了我们这一样的真理:

无处躲藏散文 篇5

1.

我知道你没错。生活的本质就在于,叫人知晓许多微细,并且,心甘情愿承受。微细的是那些庸常俗事。就像是明枪暗箭,谁也无法避免。这些明枪暗箭让你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筋疲力尽。你无处躲藏,就像是一个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的溃退者。

阳光穿过空气。空气里满是尘埃。尘埃飞舞,或者挣扎。这现象再自然不过,再真实不过,但却让人感慨。这便是生活的象征。我们置身其中。

在阳光里飞舞的尘埃;或者在阳光里挣扎的尘埃。任你怎么说,怎么看,尘埃总归是尘埃。它们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秋要来,夏要去,冬将至,春会临,我们已经在这样的季节更替里麻木了神经。无论是谁,都不会轻易因此改变自己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的脚步。生命的轨道已经安排就绪,你的欢喜,你的忧伤,你的财富,你的智慧,都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生活的脚步不急不忙,你必须让自己的脚步与之吻合。就像机器上相互咬合的齿轮,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刚刚好。这考验你的耐心。

当你将自己融于大千世界,成为芸芸众生之一,终日奔忙——为柴米油盐,为孩子上学找工作,为父母看病安享晚年,为改变家人居住条件不惜大半生劳动所得一掷千金张罗房子等等——当你为这些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这事那事奔波不堪的时候,你会彻底丧失一些东西,你会彻底明白一些东西。世上好多事都是一个道理。想得到与想不到,看得开与看不开,大不相同。这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决定了人的生活层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问题是我们往往对此熟视无睹,无所谓,好像真的与自己无关。事实上恰恰相反。很多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我们当然可以熟视无睹,问题是,你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总会有一些事情进入生活轨道,打乱你的思维,使你的步伐紊乱,不成章法。

陷阱无处不在。血盆大口总在前方等着你。吞噬已成必然。无所畏惧也好,神态安详也好,都一样。现实毕竟是现实。有谁能逃得出现实的.围追堵截?在日复一日里麻木,沉陷,崩溃,丧失,一点一滴,风化成尘埃,目光逡巡,游弋,总是自信满满,又总是狼狈不堪。面对老谋深算的命运之手,你满目疮痍,遍体鳞伤。

2.

常有人问我,你做什么工作?答说书刊编辑。再问,你上的什么大学?答说没上大学。对方就摇头,疑惑的眼神一再掠过我。我仍然说没上,真的。于是就都沉默。

我不明白。从事什么工作与上不上大学,关系大吗?上大学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人的高下之别,是通过上大学与否来判断吗?我感受到了某种不可理解的东西。我无法避免这种东西的伤害。尽管总是告诫自己,尽量以不以为然的姿态面对,尽量不去多想这些。然而,生命历程里总是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局面,衰老以毫不迟疑的步伐入侵我的肌体:记忆衰退,思维迟钝,嗜睡多倦,腿沉脚乏,腰椎劳损,老年斑遍布脸庞……还不到五十岁,就步入了老年的行列了。毋庸讳言,身体上的衰老直接影响到了精神。我持续低迷的状态,让我百思不解,却无能为力。这一点比起别人关于我上没上大学的议论与关注,更容易击倒我。

我一直以为,衰老与否,并非直接看年龄几何,而是以心态为基准的。我们楼上有一位年逾70岁的老先生,步履矫健,思维明晰,谈吐爽利,给人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位老先生看去已是老年人了,但却呈现出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春天在他肌体里蓬蓬勃勃,活力无限。无论是谁,在他面前,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活生生的气息。这是耐人寻味的。

和谐与平衡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看似冷漠平静的状态一下子就会改变。为什么要激烈?嘶声?痛隐在内心。

大喊大叫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早明白这回事,就是控制不住。将近五十岁的人了,一来就孩子气。成熟,精明,智慧,离自己太远。

3.

秋风阵阵,黄叶飘零。有多少热望,就有多少惆怅。

常常会陷入烂泥塘,常常会心烦意乱。其实人之所以是人,就贵在可以思想。思想到一定的程度上,自己就可以排解,完全不需要别人费心饶舌。自己会把握分寸尺度。凡事都有因由。底线在那里。生活常态不可改变。任何坎坷都不会长久。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常常帮助我们确立自信心,以及耐受力。柔性是必须的,刚性也是必须的。斡旋于生活的夹缝里,你成长的速度特别快,质量特别高。就像阳光雨露里的禾苗。那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之。你拥有了这些,也就拥有了生存的利器。这样一来,就没有谁能够打败你。你会是清新爽目、心境明净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艰难,你都会以微笑面对,以自信乐观面对。所有的事情都会井井有条,按部就班。世界在你眼前展现出其瑰丽的魅力。你动力十足,渐臻佳境。

对大班幼儿反义词游戏的新实践 篇6

一、循序渐进, 发展思维

综观所有的语词游戏, 一个听说游戏也好, 一个绕口令也罢, 对幼儿而言, 往往无外乎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语词游戏中的具体内容, 是第一层次的学习。透过语言和传达的信息, 认识所要学习的语词或语言游戏的规则, 是第二层次的学习。认识语词游戏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 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是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在进行反义词游戏的时候, 我们也是按照这三个层次实施的。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在刚开始进行反义词游戏的时候仍存在问题。我说正确的词语顺序, 孩子们能清晰地说出反的词语顺序, 但是当我一下子说反的时候, 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茫然。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 我开始考虑原本的学习基础上增加难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思维的发展。

1.转换引导形式, 助推幼儿思维发展。

反义词游戏有其它自身的逻辑, 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能够理解相反两个词语的概念, 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是偏向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他们的思考有赖于一定的支撑。在具体活动中, 我尝试使用转换游戏前的引导方式, 把平时用在数学活动中的练习正数倒数的对话用到反义词游戏中。即老师说:“我说正。”幼儿接:“我说反。”然后进行反义词游戏。

2.累加词语内容, 推幼儿思维发展。

大班反义词游戏的词语大都来自幼儿生活, 并与之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高矮、胖瘦、大小、黑白等。词语虽然简单, 但是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很浓厚。如何让幼儿在反义词游戏中有更大的发展, 使思维更发散, 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 创造性地发展词语的使用广度, 成了活动开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 我们着重通过累加的方法, 使词语与生活运用联系起来, 主要做法是单个词组词成双、词组连词成句, 使幼儿的思维多向发展, 已有经验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相反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的游戏活动中, 一开始我们通过“指指猜猜”的游戏, 让孩子们理解方位词及词语的相反含义。等到孩子们大多分清了方位后, 加入学过的各种动词“跳”、“摸”、“走”、“蹲”等, 即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动作提示说“向下看”、“向上看”的累加词组。最后在幼儿个别练习之后, 加入动物小卡片, 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XX向上看见了XX……

二、多元推进, 注重理解

幼儿的发展是他们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并且需要通过自身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因而, 在反义词游戏中, 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理解语词的意思,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为了让幼儿更有兴趣玩反义词游戏, 我们加强营造环境和进行有效提问, 多方面促进幼儿在反义词游戏中获得发展。

1.重理解, 多辅助, 引导幼儿探究学习。

反义词游戏说得通俗点, 玩的就是词语的正正反反, 所以学习的难点往往在理解及反应上。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相关图片、多媒体及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让孩子通过观察建立对词语的理解或者引起兴趣。

例如:开展游戏“找朋友”。我请每位幼儿每人从箱子中摸一件物品, 通过看、摸、掂等比较方式自主探索, 发现藏在箱子里面的物品的特征, 并且积极思考, 找与自己手中所拿物品相反的另一个幼儿结成好朋友, 并大胆积极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有一瓶热水, 我有一瓶冷水, 我的书薄, 我的书厚, 等等。

2.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幼儿对反义词游戏的理解。

此处我介绍三个反义词游戏活动, 这三个游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反义词。

游戏一:和我说的不一样的。如:老师说:“长, 猴子的尾巴长”, 幼儿说:“短, 兔子的尾巴短, ”好―坏、胖―瘦、哭―笑、对―错、苦―甜, 等等。

游戏二:和我拿不一样的。如:老师拿大球, 幼儿等小球, 或者图片, 更换物体, 反复进行。

游戏三:和我做的不一样的。如:老师边用动作边说“高”, 幼儿用动作表示“矮”, 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 又如:大―小、上―下、宽―窄、开―关等。

3.重突破, 多感受, 引导幼儿有效思考。

在反义词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们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势。它有积极的一面, 但其消极作用更常常阻碍了孩子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使思维受到限制, 难以发挥独特性。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 促使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以提问作为切入口, 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制订多维度的方案, 并且设计好最佳的应对之策, 这样有利于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幼儿思维, 从而使他们的想法有更多亮点。

例如:绘本《棒棒天使》就特别适合大班的幼儿学习反义词, 清晰的画面、可爱的天使十分吸引幼儿, 反义词的内容自然渗透进课堂活动中。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他们对反义词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都比较零星, 而且存在差异, 因此我觉得有进行集体教学的必要。在课堂上, 我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画面,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绘本中“高矮、胖瘦、上下、长短、轻重”等词的颠倒相反关系。

那份牵挂下的躲躲藏藏的情感 篇7

我和文康,就这样在被称为“爱情毒药”的几何老太的眼皮底下,悄悄喜欢上了彼此。

那份新奇而又朦胧的感情足以让人忽略一切的阻力和危险吧,几何老太在讲台上义正词严地重申一旦发现恋爱者即刻一刀两断,我和文康在传递着温情脉脉的小纸条,我们是第一名和第二名,同学们除了羡慕,竟是没有一丝的嫉妒。这不免让我和文康觉得得意,偶尔也会因为究竟谁先看上了谁而不大不小地吵上一架。那时候的我们都脱不了骄傲和虚荣,会因为彼此排名的先后而在说完甜言蜜语时附带着给对方一句淡淡的挖苦。

终于在有一次被几何老太批评我落后文康的分数幅度大了点时,在他略带张扬的笑意里,我张口便给他一句:回去后把我写给你的纸条都还给我!这一句气话终于让几何老太窥到了我们的秘密,几何老太十二分的惊讶和气愤!她一向作为榜样的学生竟会当着她的面就谈起恋爱来了?而且,竟然到了相互闹小别扭的地步!几何老太几乎有两个星期都没有理我和文康,她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我很为那一次的冲动而后悔,写纸条给文康道歉,他并没有怨言,而是忧心忡忡地问我:我们会不会死在几何老太的手里呢,我们怎么办才能免吃她的毒药呢?我想了许久,终于不太确定地回复说:我们不下滑成绩,或许会抵住她的各种狠招吧。

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十几天后,几何老太终于以“体察民情”的借口将我和文康叫到了她的小屋,三个人尴尬地坐了一会儿,几何老太开了口:近段时间你俩学习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互相帮一下,我希望你们能给我添光彩,这样我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没想到是这样的开场白,而且接下来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三个人像往常一样,改试卷,各怀心思地吃一顿平常的晚饭。那一顿饭,说不清是什么滋味,有点冗长有点冷清,但似乎也有一丝丝我们以前从没有体会过的温暖和慈爱在。至少,几何老太眼睛里没有我们想象的冷漠和阴霾。

我和文康在这样一场虚惊之后,竟是像一条越过了沟壑与灌木的小溪,开始在平坦的沙滩上闲庭信步似的徐徐前行。见了几何老太会有隐隐的歉疚,在心里觉得只有将她那功德圆满的梦想实现了,才不枉她放我们一马的宽容。

我和文康憋足了劲儿,终于以高考文康的全市第一名,我的第三名,将欠下几何老太的这笔心债还清。那年秋天,几何老太退休回家,我们成了她的最后一届弟子。我和文康认定,几何老太之所以放过我们,是为了在退休的最后一年给自己留一个完美的记忆。

多年后有一天,我和文康跟几何老太碰到了一起,我和文康下意识地松开了手,没想到还是被眼尖的几何老太瞥见了,她哈哈地大笑。我的脸微微地有些红,说:老师,当年我们让你伤透了心吧。几何老太依然是带着笑:不是伤透了心,是伤透了脑筋呢,我希望你们都能有出息,所以我真的不知道是该斩断,还是留下根让它健康地成长,但幸亏我忍住了。

原来是这样的,一份躲躲藏藏的感情,能够流畅地走下来,原来是有这样一颗心,在偷偷为我们温暖牵挂着。

躲藏的反义词 篇8

在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到九寨沟的路上,隐藏着一个人间仙境,尽管它被声名鹊起的九寨沟湮没了许久,但美景却毫不逊色。相比之下,它更为原始、安宁,至今还是一片静谧唯美的处女地,没有任何人工开发的痕迹。这就是深藏不露而风光绝美的七藏沟。

七藏沟位于川主寺镇北部,毗邻九黄机场,在黄龙景区和九寨沟景区的后山地区,方圆约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由卡卡沟、阿翁沟以及众多美丽的海子组成。行走在七藏沟,随时可见皑皑的雪山、寂静的山林、湍急的溪流、油画般的海子,让人无限陶醉,流连忘返。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七藏沟也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每年都要吸引不少户外爱好者来此徒步穿越。要穿越七藏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聘请当地的马帮,食、宿、行均由马帮安排,这样省力、省心;二是自助结伴,背负大包重装穿越,体验更深刻,行动更自由,当然过程会更辛苦。

金秋10月,我们一行4人(两男两女)组成了穿越队,计划用5天时间,穿越这条并不太为外界所熟悉的徒步线路。我们的计划是:穿越全长约60公里的三号线,即从卡卡沟进入,过长海、鱼海、红星海等众多海子,翻越两个海拔4200米以上的垭口,最后从长沟村出沟。同时我们还把行程稍短的二号线作为备用线路——只需翻越一个海拔4200米的垭口,最后从阿翁沟出沟。

1、川主寺→卡卡沟1.6公里处营地

初次上到高海拔地区,攀爬小山坡便导致大脑缺氧而头晕目眩;友人赶来汇合,却迟迟无法找到卡卡沟的正确入口,在黑暗中折腾。

我们从川主寺搭上驶往卡卡沟口的车,途中,司机好心地告诫我们:如果遇到下大雪,一定要从沟里撤出来,不要继续前行或逗留,否则很可能会遇到危险。

当车行驶到卡卡沟,也就是七藏沟的入口,我们看到公路下方湍急的河水,就禁不住在心里默念:期盼已久的七藏沟,我们终于来了!

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又是初次上高原,因此进入卡卡沟1.6公里处时,我们就建立了营地。此时天空阴云密布,让人无法判断第二天是否会下雪。为了确认第二天的行进线路和营地周边的地势,我就顺着沟边的土坡往上爬。虽然土坡只有三十多米高,却陡峭异常。我以为加把劲,一鼓作气就能爬到坡顶,却不料当坡顶遥遥在望的时候,却因为大脑缺氧而头晕目眩,只感觉天旋地转,幸亏有登山杖支撑着身子,才没有栽倒下去。初次上到高海拔地区,切不可做爆发力强的运动。有此教训,此后连续几天,我都变得很“老实”了。

刚刚进沟,就收到好友小狂发来的短信:他本来在离我们几十公里远的雪宝顶参加户外活动,但由于雪宝顶大雪而导致了山难,因此果断选择下撤,赶过来与我们汇合,一起徒步七藏沟。晚上8:40左右,他发来短信说已抵达卡卡沟,却找不到确切的入口。于是我不得不赶往沟口,扯着嗓子喊他,并用手电来回地闪忽,却没得到回应。他跟我通了电话之后,也大声喊我,但我也听不到。川西的夜晚漆黑一片,我不得已上行到公路边继续寻找。半个小时后,一辆大吉普缓缓驶来,谢天谢地,可算是接到他了。其实,他的位置离我大概只有几公里,但由于周边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即便是喊破喉咙,双方也听不见。

他乡遇故知,兴奋难以言表,我们一路聊到营地,扎好帐篷各自入睡。

2、卡卡沟→长海

在海拔大约3800米的地方,我已经气喘吁吁,体力濒临崩溃,可就在我刚刚拐过一个小弯之后,一个海子就多么安静地出现在眼前——长海。

一大早起身钻出帐篷,只见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冻霜。空气冰冷,帐篷处于半结冰状态。天空依然阴霾,水源就在营地附近,立即取水烧开饮用,要抵抗高原反应,多喝热水很重要,也很管用。

出发深入卡卡沟,一路上常见急流穿过,没有桥,我们只能淌水过河。越往上游前进,水流就越是湍急。小狂过河时,一不留神,就将登山鞋掉进了急流,鞋子瞬间就被冲出三、四米远。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登山鞋,如何能走出这茫茫的山谷?但小狂的反应堪比特种兵,他回身几步将登山包扔到岸上,光着脚丫子顺着水流就扑了过去,七八个大跨步追上正被冲远的鞋子,抓到第一只,返身扔到岸上,又是两个大跨步,抓到第二只鞋。尽管他大半身已经湿透,但幸运的是,鞋子被拯救了回来。

这一天在高海拔地区徒步20公里,让我们实在很累。约莫下午6点,我们依旧晃晃悠悠地前行,行不多远就遇到上坡路。看得出来,大家都不愿再爬了。对于平时生活在平原上的我们来说,突然上升到海拔如此高的地区,每一个步子其实都是心里默念着走出来的。不过,我们还是咬着牙继续前进,大概爬了200多米,在海拔大约3800米的地方,我已经气喘吁吁,体力濒临崩溃,可就在我刚刚拐过一个小弯之后,一个海子安静地出现在眼前——长海。

长海,顾名思义,是一个形状细长的海子,它很静谧,没有九寨沟五花海那样绚丽多姿,也没有熊猫海那样广阔,但它就那么安详地躺在那里,像女神一样等待着你的到来。傍晚时分的长海,如镜的湖面没有一丝涟漪,倒映着卡卡沟两侧绝美的风景,宛若即将入睡的美人,让你不忍发出一丝声响去打破她的宁静。在长海边上,有巍峨的雪山守卫,有五彩斑斓的灌木映衬:白雪、红叶、青山、泛着莹光的长海,相映成趣,色彩美得醉人。

我们的营地建立在长海左侧的石滩上,旁边有一块巨石。小狂砍柴生火,其余的人架锅煮饭,大家围着篝火边吃边聊,好不惬意。然而晚饭结束后,在我们检查食品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按照计划,我们还要在七藏沟穿越、露营3天,但由于这两天食品消耗过大(没想到我们这么能吃),算来算去,所剩的食物勉强能撑到第三天晚上。小狂说他第二天就要出沟乘飞机,可以把他的食物多留一些给我们。可是按照每天的徒步强度和食品消耗量来计算,食物怎么都不够。当时我们已经有心改走二号线,那样最多一两天就可以走出七藏沟。大家坐在篝火边,沉默不语,似乎都心有不甘。最后大家商定,如果明天碰到马帮,可找他们买一些食物。如果能搞到食物,就继续按原计划前行;如果搞不到食物,就改走二号线出沟。

当晚,长海石滩周边只有我们这一支队伍驻扎。收拾妥当后,5个人各自进帐睡去。我辗转反侧,似乎这一夜相当漫长。

3、长海→海拔4200米的垭口→鱼海

海拔4200米的垭口的视野极好,四方都可看到白雪覆盖的山脉,那些连绵的无名雪山由远而近,一座座屹立着,每一座都让人感觉神秘莫测。

第三天早晨,出帐后依然感觉异常寒冷。生火煮饭,收拾营帐,整理装备。清晨的长海,雾气升腾,看得见水里有小小的生物在翻腾。阳光斜照在海子上,让水面泛起白色的光芒。清晨的长海虽然没有傍晚时分的安静,却多了一分神秘。

就在我们收拾帐篷的时候,一个马帮从红星海方向晃晃悠悠地走了过来,离我们越来越近。看到马帮,大家精神都为之一震: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食物!我站在长海边的石头上,拼命地喊他们停一停,我们需要食物!两个女队友迅速上山,追到马帮跟前,施展美人计,如此这般……多亏了她们,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有了最后两天的口粮。

有了食物,再说饮水。每天晚上我们都用沟里的水煮饭,然后再烧一些,冷却后灌到瓶子里。穿越七藏沟,如果安排得好,可以不用多背水。这个季节在这里徒步,每天的进水量都不太大,我每天仅喝一瓶水就够了。

这一天的最高海拔是4200米的垭口。从海拔3700米爬到4200米,大概上升500米,却足足耗费了我们一个半小时。接近垭口的时候,大家已是两步一喘气、十步一歇息。

垭口的视野极好,四方都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山脉,那些连绵的无名雪山由远而近,一座座屹立着,每一座都让人感觉神秘莫测,真想去一探究竟。垭口两侧的山峰就在眼前,视觉冲击力很强。在大自然面前,顿感人类的渺小——我们只是5位过客,来这里领略高原雪山的风采。

翻过这个海拔4200米的垭口之后,小狂和我们别过,先行赶路下山出沟。下山的路一直降到谷底,距离长,坡度陡,落差大。一路上,可以看到古遗址一般的残垣断壁,石头阵一般围拢的小房子,还有不知是谁家放养的牦牛。从垭口下来的路上,我们领略了川西的秋色,那简直是迷人的画板,仿佛各种植物都被染上了颜色,绚丽多姿,精彩纷呈。

下午4点左右,我们一路下降,即将抵达七藏沟三岔口。三岔口是七藏沟各条穿越线路的交叉点,而我们这一天计划中的营地也遥遥在望了。正当我们为可以早点到营地休整而高兴时,队友明明却出了问题。我们一路下降时,她一个人拖在后面,起初大家都没注意到,后来听到她痛苦的叫声,我们才停下来,凑近一问,才知道她的肠胃疼痛难忍,额头已然冒汗,实在坚持不住了,才叫我们停下来。简单地检查后,初步判断是吃了凉饼而导致肠胃发炎。我提出帮明明分担她所背负的装备,却无济于事,因为她表示无法坚持前进。队友千总让明明喝了一些热水,在原地休息了15分钟,仍未见好转。我和大家商议之后,决定在最近的鱼海扎营,放弃了原计划中的草海营地。

两个队友搀扶着明明,一路安慰、鼓励,很快抵达了营地,安排她在帐篷中休息。晚饭时,明明基本吃不下东西,喝了一些热汤后,吃了肠胃药,便早早躺下休息。明天是相对轻松的一天,希望她能好起来,也希望明天不要下雪。

4、鱼海→草海→红星海

红星海更加神秘,更加绚丽。它的周长大约两公里,湖水呈翠绿色,绿宝石一般镶嵌在红星岩下,被覆着白雪的山峰环抱着,极像长白山天池。

第四天的行程,是前往红星海,可以说是本次穿越中最轻松的一天,但沿途景色不逊于前一天的高山垭口。

清晨的鱼海是色彩斑斓的。鱼海周边生长着各种灌木,川西的秋风将它们染上了深浅不一的色彩,晨曦照在上面,熠熠生辉。鱼海附近的植被之间,多有缝隙,雪水顺其而流淌,水流虽不急,但为数众多,以至于我们无路可走,只得从山脚爬到高处绕行。

途中,我们路过了前一天原本计划的营地——草海。攻略传说中的草海并没有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这个季节的七藏沟雨水较少,草海的面积大大缩小,几近干涸。路过草海时,若不是队友提醒,我几乎错过了它。

我的状态依旧很好,一马当先,越走越快。可惜的是,欲速则不达:我走错了方向。红星海垭口落差将近300米,坡度大,而我艰苦攀爬了一个多小时,却被告知方向错误。思索片刻,心中一横,都走到这里了,继续艰苦地爬升。从海拔3700米爬到4000多米的垭口,过了垭口,又向东徒步了15分钟,也是在一个转弯之后,我看到了红星海。

我无法形容红星海有多美,只是觉得,它如长海一样的安静,但更加神秘,更加绚丽。红星海周长大约两公里,湖水呈翠绿色,绿宝石一般镶嵌在红星岩下,被覆盖着白雪的山峰环抱着,极像长白山的天池。红星海的北方是硕大的红星岩,那红色的岩石犹如地标一般屹立在高处,翻过海子对面的垭口,就能看到雪宝顶。沿着红星海徒步一圈,需要一个多小时,周边有不少可以露营的好地方。我在红星海边的大岩石上静静地坐着,面对着偌大的一个海子,偌大的一片山川,只有我一个人在,感觉到这就是我的户外世界,这种与世隔绝却又发现瑰宝的感觉,美妙、动人心魄。尽管我在这里只逗留了短短一小时,却不断地按下快门……

临近日落,点上篝火,开始营地生活。天黑之后,我扛着脚架前往红星海垭口下面马帮搭建的营地附近,去拍摄星空。马帮大队的营地点起了篝火,很多人在唱歌跳舞,气氛热烈。回到营地进帐躺下,回想这4天的穿越之路,疲惫却让人满足,这就是户外旅行的意义所在。因为第二天还有最艰难的4300米垭口等着我们,便早早睡去。

5、红星海→红星岩垭口(海拔4300米)→塔子海→长沟村

天渐渐亮起来,初升的太阳照在红星岩上,把本来就是红色的岩石衬托得更加殷红。能看到日照红星岩,预示着我们会有好运气。

最后一天,想到期待了几天的美食和冰镇啤酒,大家都希望早一点走出去。天还没亮,我们就起身收拾装备,简单的早饭后就出发了,走向这一天最大的挑战——红星岩垭口。

这是一条只能一路向上的线路,不能回头。我们顶着星星夜行,沿着陡峭的斜坡,保持十步一歇的节奏爬升。为了节省力气,每个人都沉默不语,气氛有些凝重。天渐渐亮起来,初升的太阳照在红星岩上,把本来就是红色的岩石衬托得更加殷红。能看到日照红星岩,预示着我们会有好运气。

因为是最后一天,大背包里的物资基本都已经消耗干净,除了带出来的垃圾,每个人都不愿意再多背一点东西,能吃的全部吃掉。我的状态依然最好,很快就走到队伍前面,先行探路,朝着沟壑延伸的方向一路上行,直到垭口处。

站在海拔4300米的红星岩垭口,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这里开始,我们一路下降,前往塔子海。塔子海也是一个很美的海子,我们到达时,正值艳阳高照,碧绿的水波光粼粼,水的阳面和阴面交界分明,海子中的风马旗随风猎猎飘动,海子边的白沙滩细腻柔软,此情此景,让人难忘。

后半程,我们基本处于断水断粮的状态。饿了,就忍着继续前行;渴了,就趴下身子,喝几口雪山融水。七藏沟里的活水都可以直接饮用,口感甘洌清凉。我们都有坚定的信念: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知道,再前行不远,就可以回到文明世界。

躲藏的反义词 篇9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根本,语言构建于词汇间组织有序的序列中,语法则充当了这些序列的催化剂。没有语法,语言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而没有词汇,人类将无从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学习开始的第一刻便开始了英语词汇的记忆与积累。大多数学生都将词汇习得置于英语学习的首位,而学生问得最多的便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记单词?”英语词汇经过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的变迁变得愈发充盈,词汇量之大,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占据首位。当然,一个人能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同时,日常表达并不需要多“无穷”的词汇量。即便如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记忆更多词汇仍然是让很多学生倍感头疼的问题。因为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水平,词汇量越大,对输入语言的理解越好,输出语言的质量也越高。

词汇习得研究通常将词汇知识划分为接受性知识(receptive knowledge)和产出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前者主要指在听、读过程中能识别词汇意义的能力,后者则主要指学生能利用相关词汇知识进行说、写等语言输出的能力(Nation[1],2001)。不难得出,接受性词汇在数量上领先于产出性词汇。另外,如何将更多的接受性词汇转化为产出性词汇是很多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词汇习得策略伴随着词汇习得的研究应运而生,传统的英语词汇习得策略,如拼读记忆法,根据英语字母的发音规律,将音标标注与字母对应起来,建立字母群落和序列。联想记忆法,将英语词汇的结构与相关意义进行发散式联想记忆。循环记忆法,通过反复记忆,循环往复,但通常收效甚微,学生们普遍认为耗时耗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大量的听、读材料的输入,加大偶然性词汇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并最终将反复的偶然习得转化成学生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

二、近、反义词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的关系

与大量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相比,将近、反义词的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结合的研究却不多见。英语词汇中的近义词数量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其对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其他外语的借用的结果。而英语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同义词,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往往在其使用语境上各有不同,有的较正式,有的较非正式,而有的近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当微妙。因此,笔者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往往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引入相关近义词的介绍。而对于差异较大的近义词,也会顺势引导,指出其所适用的不同语境。这样,不仅可以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又能在一定语境中,在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适时增加词汇摄入。同时,笔者也会将语义相对,抑或相反的词并置一起进行教学,对比鲜明,加上篇章内容语境的帮助,在增进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又加深了词汇习得。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词汇习得的宽度和深度。

不过,有关词汇学习的理论,Higa[2](1963)经过对一组互有关系的词与一组毫无关联的词的研究,指出词汇间的语义关系联系越紧密,学习难度越大。也即,相互联系紧密的词比毫无关系的词更难掌握。邓燕平(2007)[3]也指出“如果教师一味地把同义词放在一起传授,或者使用同义词教学不适度而又解释不详尽,片面追求词汇的数量,忽略或牺牲词汇的质量和深度,就会产生反教现象……它们之间的区别却会互相干扰……如果错位,便词不达意,语不得体,交际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反义词在英语教学的引入,还指出授课不当,解释不清,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Laufer[4](1990)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近似语义关系的词汇引入或教学会降低学生的词汇习得。一方面,因为语义关系相近,使得学生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也使得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焦虑。另一方面,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对近义词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只要能清楚表达某意义的一个词汇就已足够,对其意义相近的词汇则并无多大兴趣。

针对上述观点,也有研究提出反证,Stuart Webb[5](2007)则通过其在日本进行的实证研究提出反证,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已知、已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引入相关的近义词汇比起让学生学习与已知词汇完全不相关的词汇要容易。该研究将接受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都纳入其中,多方面展示了适当地对已知词汇的近义词汇引入并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相反,会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三、任务型教学中近、反义词的引入

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会根据篇章内容、体裁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复述(retelling),解释(paraphrase),下定义(definition)及词汇或词组替换(substitution)等。复述,要求学生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以及语言的组织架构,并避免使用篇章中的原文;解释,主要针对文中的长句、难句而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使意义明朗化;下定义,则针对一些单词的解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某些词汇进行解释;相对于之前所述任务类型,词汇或词组替换则显示的是近义词汇或词组的引入。

复述(retelling)可以在所学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可以组织学生听音频材料后组织进行,后者对学生语言技能要求更高。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与文本或音频中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或词组避免字字重复原文内容,而笔者也会选择适当时机提醒,激活相关的近义词汇。解释(paraphrase)对学生英语的驾驭能力要求很高,不仅停留在词汇层面,在句型结构上也要求学生转难为易,化繁为简;若能较好地掌握一些词或词组相应的近义词、词组,则能较为轻松地将原文意义还原。而且,往往近义词、词组的搭配也相似,因此,对已知词汇搭配知识的掌握顺势转移(transfer)到新的近义词、词组中。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记忆。很多词汇记忆研究表明,词只有在联想网络中才能更好地被记忆并储存。而近、反义词在任务教学中的引入,即使从一词联系到更多词(相似或相对)的纵式联想。例如,it occurs to somebody something相当于somebody comes up with something,纵式近义结构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输出更丰富,无论是在写作还是翻译中,并有效地避免了一词多用的尴尬。

上述的近、反义词的语义联想,“……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使生词拥有牢固的附着点,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

英语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者的关系

方渝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调查显示,凡学习态度端正、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习策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而学习成绩不好的或成绩提高较慢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利用学习策略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采用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策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学习者英语学习态度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凡英语学习优异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善于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者为了更成功地、更自主地、更愉快地学习语言所采取的各种行为。自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以人为本”,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智认知活动。于是,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许多语言学家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大同小异,如Cohen(1990)的定义是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learning processes which are consciously selected by the learner.”(“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的各种学习过程”);Rubin(1975)的定义是“The techniques or devices which a learner may use to acquire knowledge.”(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而使用的技巧或方法”)。广泛的研究表明,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O’Malley and 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和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社会/情感策略)三类。他们的研究发更有序的组块,促进记忆……这种语义联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牢固的组块,能有效地促进记忆效果”(靳德海[6],2007)。

至于有研究者提出的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因为讲解的不深入,对有明显区别的语义对不进行区分会造成“反教”现象,则视教师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任务设计而定。对于那些有明显差别的语义对或语义网,教师应充分展示其不同之处,并以例句作出具体说明。

四、结语

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新词汇的不断摄入,也是新旧词汇进行联想、重组的一个过程。本文所提到的近、反义词的纵向联想只是词汇联想、重组的其中一个方面。通过新旧词汇间的重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掌握的一些隐性词汇,并将其纳入原有序列,从而形成词汇组块,将其充分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中,通过不断操练,持续巩固,使隐性词汇转变成接受性词汇,再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出转化成产出性词汇。总之,只要适时适当地将新旧词汇组成近、反义词块,并通过各种任务设计反复使用、操练这

现,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使用认知策略占53%,元认知策略占30%,社会、情感策略占据17%。笔者针对所任教的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做了一次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涉及到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等方面的30个问题。问卷目的是调查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程度,了解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二、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分析

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已完成四学期大学英语学习的我校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涉及金融、会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经济学、法学、国贸等不同专业。本次共回收约1130份问卷,剔出未按照要求答题的问卷(如未将答案填写在表格内、未完成整份问卷、对单项选择给出多个答案的问卷等),最后选定1000份有效问卷,经过机器阅卷得出数据,并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再次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本调查结果。

1.元认知策略分析。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涉及到“提前准备(者)”(advance organizers)、“集中注意”(directed attention)、“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事先准备”(advance prepara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延迟表达”(delayed production)、“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策略。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涉及到以下几个元认知策略问题:

(1)你在上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A.每次课前预习B.老师布置才预习

C.有时会预习D.根本不预习

分析:选A的人数仅占7.1%,选B的人数也仅占8.4%。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好的advance organizer(提前准备者)。另外,选C的占62%,“根本不预习”的人有22.5%。

(2)你喜欢在早晨大声朗读单词和课文吗?

A.喜欢B.不喜欢C.悄悄读

分析:一日之计在于晨,空气清新的早晨是人一天中最容些组块,相信会对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反义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与宏观的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指出近、反义词对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某些任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以近、反义词为横向联想的语义对或语义网,将会为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关键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习得,联想

参考文献

[1]Nation,I.S.P.Learningvocabulary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25.

[2]Higa,M.Interference effects of intralist word relationships in verbal learning[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3:170-175.

[3]邓燕平.谈英语同、反义词教学中的‘反教’现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7(2):68-69.

[4]Laufer,B.Words you know:Howthey affect the words you learn[M].In J.Fisiak(Ed.),Further insights in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573-593.

[5]Webb,S.The effects of synonymy on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7:120-136.

上一篇:《废都》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分析下一篇:支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