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十月围城》观后感

2024-08-24

大爱《十月围城》观后感(通用13篇)

大爱《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1

大爱—浅读《十月围城》

很遗憾,《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快一岁了,我才有幸欣赏到他的芳容,也很庆幸,因为这个时期是我比较轻松的时候,若是赶在高考前,不知自己的激进思想能使我做出什么伤天害理之事。

看之前,影片的大制作,名演员,和无休止的宣传使我把其定义为商业片,破旧不堪的大片。但事实证明,在未接触一件新事物之前下定义是愚蠢的。

好吧,我不说内容了,浅谈自己感受。

这是一部淋漓尽致表现中国人是怎样理解“爱”的电影。为了说明各种爱,编剧不惜将每种爱都用两个典型来诠释。这不是机械的重复,我认为是强调。

父爱。

李玉堂自己参与革命,而且深知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却始终不愿儿子李重光参加革命,这只是因为爱自己的儿子,出于那份父爱的自私,除了儿子,他是无私的。在李重光被阎刺死后,李玉堂眼神中的情绪是那么复杂,悲痛,后悔,憎恨。他为儿子十七岁离去悲,他为没阻止儿子参加革命悔,他为秋白没保护好儿子恨。我相信每个看完影片的观众都忘不了李玉堂最后看秋白的那个眼神,对秋白的恨恰恰折射出自己对儿子的大爱。

沈重阳窝囊一生却有个光彩的结束,原因很简单,他女儿给了他做一次真男人的机会。他原本可以在乱世中继续他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但女儿天真的眼神给他当头一棒,作为丈夫他不负责任,作为一个父亲他又有什么值得女儿肯定的。原本,当范冰冰求他保护自己姘头时,男性的自尊让他立刻拒绝,但当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时,他的父性立刻湮没了所有不堪,拼尽全身也要让女儿知道,她的父亲叫沈重阳。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手里依然攥着那个女儿丢下的的布娃娃,给李玉堂说:“给令慈,给令慈···”接着就与阎飞来的马共喋血。给令慈!那是他自己的女儿!

情爱

说到这两个字,各位可能比我更有真知灼见,但我就片论片,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爱,爱情少不了,对不?

阿四,也就是毁了容的谢霆锋,他对阿纯姑娘爱很单纯,可能这就是导演给那姑娘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吧。很淡,但很久。就象现在的小青年对非主流爱情观情有独钟一样,算是时代的产物吧。在得知即将疏命一搏时,作为一个下人,他斗胆向老爷李玉堂提出了“事过之后”与阿纯订婚的要求,即使他冥冥之中已经预感到,“事”过不了。在得到李玉堂的同意,并要提前为他提亲时,他怒喜。他不在乎阿纯的残疾,并在每次路过阿纯家店门口时都会与她相视一笑。三年的爱只是换来一次阿纯给他读诗的机会,无妨,因为他知道,这叫爱。临死时,他胸口系着绣有“纯"字的丝巾。白色被染成红色不是剧情需要,那是他的梦。

刘郁白,他爱得近乎悲壮的浓。呵呵,有点像现在非主流的爱情,但你们是形式。为一个女人堕落,是我们不应该提倡的,但影视剧必须乐于表现。他不惜家业,自甘堕落,整日与大烟,烈酒为伴。在孙中山到香港的前一天晚上,李玉堂找他谈话,“人生什么最苦?”他答道“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自己面前了断自己···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此···”“为一个女人值得吗?”他反问李玉堂“为明天的事,值得吗?”明天的事就是革命,革命再李玉堂的心中就是信仰,由此看出,爱情在他心里,已是信仰。临死前出现幻觉,那个他爱的女人在深情注视着他。不过,这只是幻觉。

国爱

说起这两个字,让人觉得虚伪,别怪我,这是时代的产物。都说九零后不懂什么是爱,更何况是对国家的爱。但起码我能看得出别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人那种浓浓的爱。

陈少白,这个比上不足不下有余的家伙。没有丰功伟绩却力顶千斤,没能中流砥柱却比纽带桥梁。如果孙中山的国爱是伟大的,那他的付出就是无私的。努力宣传民主,印报,教学,他像所有革命家一样。在被阎囚禁后,一个文人竟然化为武者去抗争,这点它更像一个斗士。他的血不是悲壮的喷溅出来,而是一滴一滴流干的。他比谁都更先意识到死亡,留下一封绝命书后转身投入革命,这就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真正的勇士。

孙中山,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抱有责怪他的态度。香港一行,葬送了多少仁人志士!如果去香港是他唯一选择,我只愿他能换种方式宣扬民主。我前边说到,他的国爱是伟大的,这点毋庸置疑,国父两字就是证据,后人待他不薄,即使他拯救了水深火热的中国,那么多无名贤士肝脑涂地,只为依托他带来黎明的曙光,事实证明他做到了。站在回日本的船上,他的眼神悲痛而坚毅,就像当时所有有志之士一样,他的坚持是伟大的。

提笔抒意千余字,无为愿从先辈痕。举目全然尽异士,寄望与尔后来人。

大爱《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2

关键词:革命,婚姻制度,家庭伦理,个体

一, 革命中的“个体”

在20世纪中国政治辞典里, “革命”是一个首当其冲的大词。革命中有大的事件也有小的事件, 影片选取了保护孙中山的行动作为具体的革命行为来阐释每个人眼里的“革命”。在陈绍白眼里, “革命不是光掏点钱, 印个报纸, 发个传单, 革命是要流血, 要玩命的, 要牺牲的。”“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的牺牲来换取重光那一代人的幸福。这就是陈绍白的革命观, 也是陈绍白向李玉堂等人宣扬的一种革命精神, 一个参与革命的逻辑动因。

乞丐、车夫、学生、赌徒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也出于种种原因被卷了进来, 在这些人物的眼里, 革命又是另外一种景象。阿四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养育之恩, 沈重阳是为了找回那种久违的做人、甚至做父亲的尊严, 方红是为了报父亲的深仇大恨, 王复明是为了疾恶如仇的侠义, 刘郁白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知遇之恩……他们只是在伦理道德的支配下, 遵循着他们个体的做人原则, 出于个体利益的考虑, 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从个体的行为动机来讲, 他们与革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带有盲目的被卷入行为与当时的革命行动只能称之为巧合, 他们并不知道革命是什么。然而影片把这些非革命义士用以革命义士方式的表现, 使得个体在革命中的工具性这一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讲, 个体自由意志与革命群体中的行为是相悖的, 孤立个体的行为与群体中个体行为是大相径庭的。

二, 婚姻中的个体

刘郁白是一个为爱而生而死的人, 他行尸走肉般地苟活, 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需要感恩的解脱, 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彰显出人性中应有的个体自由意识。在他极少的言语中, 却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他深爱的女人, 和一个让他永远都解不开的谜:“男人爱女人有错吗?”。李玉堂给他这个谜的回答则是:“你不该去爱你爹的女人”。

按照常理理解, 爱一个人属于情感上的事件,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强烈感觉, 他们相互依恋, 亲近, 向往在一起……掺杂着更多的是非理性因素。这种“非理性因素”则源于人类最潜在的人性:“求我幸福”, 满足个体的欲望。“求我幸福”这种“自在人性”最原始的需求就是求其自身的存在。如果追其社会形成的根源, “求我幸福”的“自在人性”才是其目的。在这里, 刘郁白的爱情符合“求我幸福”的“自在人性”, 但在每个“求我幸福”的行为之间, 必然会存在矛盾、冲突。社会组织的任务就是协调好众多的“为我”行为, 使之和谐, 这也是社会制度形成的潜在动因。人们在设置社会制度的同时, 也带来了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一夫多妻制满足了少数人的“为我”欲望, 然而却泯灭了更多人的情欲。刘郁白的悲剧源于那个年代腐朽的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的建立是人性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类的爱情受到了限制, 再也不能从个体的自然需求出发, 随心所欲, 朝三暮四了, 而要受到社会利益和道德的约束, 限制在家庭的形式中。这种婚姻制度维护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遵照的是公平原则, 那些有悖于和谐的两种社会因素的结合都将受到排斥。这样一来, 婚姻的前提不再是两性之间彼此相互倾慕的爱情, 而是更多的社会因素将参与进来。因此, 即使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中, 我们依然看到个体对社会所做出的牺牲。

三, 传统伦理道德与个体

影片中每个人物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巨型的推手, 这就是千百年来塑造着人们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这种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熏陶下, 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动地遵循着传统为他们塑造的生命轨迹。

阎孝国在影片中扮演的是一个反派角色, 是中国民族文化长期熏陶的典型个体, 是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产物, 他在影片中的行为动因有着合情合理的历史背景作依托。他虽然反对革命, 但是对慈禧, 清政府, 他心目中的国家却是忠心耿耿, 最后献身于他誓杀革命义士孙中山的任务中。如果抛开当时的政治背景不谈, 他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将军, 枪法精准, 有勇有谋, 不惜牺牲自己而为国效力。虽然他对他的“敌人”有残忍的一面, 但是却对他的师长陈绍白尊敬有佳, 这都体现了他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整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 它塑造了人们以家为本位, 以国为本位的道德思想。这种孝亲和忠君的道德让个体迷失了自我, 一切都是为了整体的利益, 个体只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没有个性, 没有独立的人格, 更是没有尊严和自由可言。阎孝国的尽忠职守, 将自我丧失在对王权的极度崇拜上, 在他的人生哲学中, 皇权, 等级, 传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陈绍白等革命派所宣扬天赋人权, 人人平等, 这是对皇权极大地挑战, 触及了传统的根基, 触及了他的等级意识, 因此他对革命义士进行疯狂的射杀。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影响下, 形成了他丧失个体意识的盲目服从的奴性。在以整体主义道德价值取向为中心的中国, 个体意识缺乏生存的土壤, 一直到了近代五四运动以后, 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才在中国萌芽和发展。

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土地和血缘的两重维系衍生出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 造成了传统家族观念的稳定性和至上性, 也维系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正是这种家庭伦理观念。

刘郁白之所以生不如死, 是因为他在爱情方面没有遵循传统的道德伦理, 爱上了自己爹的女人, 最后气死了自己的父亲, 又痛苦地看着自己的女人死去。虽然在他的爱情方面, 已经凸显了他个体中的自由因素, 但他同样也被这种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所深深影响束缚着。家族传家宝“铁扇”就是一个很好的物证。在中国, 代代相传的传家宝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延续, 一个家族特有精神的继承, 体现了这个民族强烈的家族主义观念。这种家族观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一种重要体现。李玉堂就是拿着这样一把“铁扇”换取了刘郁白的投入行动其中, 足以看出这个传家宝在刘郁白心目中的位置。

李重光在影片中扮演的是一个真正革命者的角色。虽然在陈少白的影响下, 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形成了全新的政治观念, 让他对民主, 革命, 以及对这个社会、对国家民族大义有了新的认知和判断。但是在他的性格中, 也因袭了传统伦理中以父为纲的道德。在他的眼里, “父亲”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始终带着神圣的光环, 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形象, 是封建家庭中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新旧思想在李重光身上的碰撞与较量, 最终还是渴望自由, 渴望民主的革命思想挣脱了束缚, 占了上风。从李重光打破父亲的怀表经典动作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抑制人性发展的传统伦理在他那里彻底瓦解了。

沈重阳, 一个赌徒, 影片中最真的一个体。他嗜赌成性, 除了他心爱的“赌”以外, 一切在他眼里都是过眼烟云。他不会为自己妻子的背叛而感到羞耻, 也不会因为生活窘迫而压力重重, 赌桌上的他是最幸福的, 不管输赢和胜负。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很独立, 自由的个体, 没有任何的牵绊, 却依然有着强烈的血缘观。当他知道念慈是他的亲生女儿时, 他的整个思想都变了。他不再是一个中国式家族社会外的个体, 而是一个有女儿的父亲, 有妻子的丈夫, 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 他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他可以没有做人的尊严, 但是不能没有做父亲的尊严。于是, 他为了自己的女儿, 为了长大后女儿心目中的父亲, 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围城行动中。

在本影片中重血缘的家庭伦理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强调血缘关系的目的就在与维护天下太平, 维护封建统治。在中国, 正是这种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维系着个体之间的关系, 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种家庭伦理抑制着个体意识的成长, 而追求自由的个体又不得不生存在与家庭的博弈中, 也生存在与整个社会的冲突中。然而, 社会的进步也将依赖于这种博弈和冲突。

参考文献

[1]、陈庆初《<十月围城>:革命的逻辑》学习时报2010年1月11日009版

[2]、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出版社

《十月围城》突围成功 篇3

12月10日上映的《刺陵》和《风云2》首周末各收3000余万,其后便呈现疲态。尽管这些影片都指望平安夜能掀起高潮,但由于4部电影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同台打擂的结果是票房收入差距悬殊。总体而言,档期内电影市场基本是《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的天下,圣诞节后《三枪拍案惊奇》共斩获票房2.1亿元。《十月围城》也迈过2亿元关口,并靠口碑优势继续向前冲,在《阿凡达》上映之前,仍有上行空间。小小的档期高潮并没有为《刺陵》和《风云2》带来多大的市场拉动力,相较而言《刺陵》的票房增长潜力略胜一筹,截止12月31日,《刺陵》总票房约为6500万元,《风云2》收于5500万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部低成本影片,《午夜出租车》和《扑克王》见缝插针闯进圣诞档,居然有不小的收获。截止12月30日,《午夜出租车》票房接近千万元,《扑克王》也吸金900万元。在贺岁档的市场大盘下,如果影片有适当的营销卖点,能够挖掘档期空隙,冲击千万元票房应该不是难事,只要成本控制得当,盈利的可能性反而高过大片。众多国产影片齐上阵成就了有票房统计以来票房最高的半个月,高达4亿元左右,整个12月票房高达8亿元,创造了单月票房最高纪录。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4

屈大夫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萦绕在多少中华儿女的耳边。在奴隶社会,有这样一群放弃贵族身份而不断争取土地生产资料的人,他们的前仆后继造就了中华儿女早于世界各国迈向封建化;在至明朝中后期这一千五百年,有事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不断在经济、政治、科技、医药等各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然而到了近代化,封建社会应当退出世界时,却遭到国内封建势力和国外资本主义的强烈抵制,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当中,这两百年间的惨痛历史应当被我们所有人铭记。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十月围成》这部影片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集中缩影。

1906年10月,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以回香港探母为由,秘密召集十三省代表,准备一举推翻满清政府,中山先生在香港的朋友陈少白便挑起了保护孙中山在港一小时的艰巨任务。故事便以此展开。然而这部影片没有英雄造时势的老套剧情。或者说,他们都是有一片爱国心的“草根英雄”。嗜赌如命的沈重阳,伙夫阿四,卖臭豆腐的小贩王复明,乞丐刘都白,被通缉的军人方天和他的女儿,还有许许多多在背后默默支持和奉献生命的人„„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他们保护中山先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为了报仇、有的为了还情,有的为了一颗炙热之心,甚至有最简单的理由—打坏人!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保护的人有多重要,但他们却在危难时刻拧成一股绳,以星星之火造就燎原之势,燃尽世间罪恶。

我记得柏杨先生说过,“中国人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爱国,但他们却总是能在危难时刻站在一起,一致抗敌!”我想这便是中华脊梁,是沉睡的巨龙终将腾飞的脊梁!

对于《十月围成》中那些有名有姓的诸位勇士相信大家印象已经相当深刻了。在此,我更想谈谈以李重光为首的青年学生。顾炎武曾发出在国难当头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匹夫”即为“勇夫”,在此,我觉得有更深的涵义,正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他们中牺牲的大多数姓名已无从考究,但我们终将铭记—有这样一群人,在社会的沉默中爆发拨散了漫天乌云。

他们在心中升起了一面红旗!

《十月围成》电影采用倒计时的“蒙太奇”手法,为整部影片增添一种紧张朦胧的气氛。似乎也让我们感觉到一切都为结束,“草根英雄”的星星之火即将燃遍整个中国大地。

我愿在人生旅途上不断求索,寻找令人向往的光明。

汽维1121班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5

很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宣传了很久,好像有很多大腕明星出演,这个星期六,我终于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

《十月围城》是以孙中山去香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会谈险遭刺杀的历史事件为故事引线,讲述来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发成为保护孙中山的死士,在实现个人梦想、承诺中共同完成了关乎民族大义的伟大任务。以此,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革命,革命要怎样。表演者们都非常卖力,个人最喜欢的是巴特尔,甄子丹,谢霆锋三个人的演出。虽然是部影片,但应该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原来为了建立新中国,前人做出了如此多的牺牲,也更加敬重孙中山先生。此中,巴特尔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个卖臭豆腐的小贩,他很单纯,对谁嫉恶如仇,他很快乐,什么时候都没有生气,即使被方红那个无奈的眼神狠狠的掠过,然而,他给我最深的是他为了保护孙先生而身中数刀但仍不倒下,忍着深入骨髓的痛苦再一次站起来了,臭豆腐,臭豆腐你可听到他阿四还在呼唤着你。我叫王复明,王复明!!你的吼声依旧不绝于耳,然后倒下,重重地将整个生命托付给了大地。

这部电影好看,看着让人心痛,让人感叹革命,看着觉得有人在捶打我的心。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6

《十月围城》这部片子,以写实的手法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成了一个宏伟的命题,成就了一个悲壮又哀婉的故事,其内涵丰富,并成功地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影片使观众在观念上真正得到了一个转变,那就是几秒中能念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却显的那么地沉重。

《十月围城》将剧中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成功刻画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们手无寸铁,并不知道什么叫革命,更不知道将要保护的人是谁,只是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与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明知路途险恶,就这般一去不回头,短短四天在刀丛剑林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一张张鲜活的笑脸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围城》并没有单方面地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廷杀手,却都具备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各怀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直至死亡。大时代动荡如此,谁又能逍遥活在人世?整个故事十分惨烈,结果更是悲剧。

《十月围城》演绎着牺牲,剧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为所爱,无论是对革命的爱,对女儿的爱亦或是对恋人的爱,结局是那么地令人为之动容,而心生感慨。当尘埃落定,那些仙去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后人去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剧组,可谓是群星荟萃,大牌云集。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以精湛的演技,最优秀的表演,达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义士,无人似明星”,才使得我们这些看片之人为之动容。总的来说,这是部相当有感染力的片子。

★ 《十月围城》观后感

★ 高二的十月围城观后感

★ 十月围城观后感影评750字

★ 十月围城台词

★ 十月围城 影评

★ 电影十月围城经典台词

★ 《觉醒年代》观后感

★ 觉醒年代观后感

★ 奔腾年代观后感

《十月围城》 篇7

由钟汉良、张晓龙、刘小小、吴刚、吴孟达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明星参演的年代传奇大剧电视剧版《十月围城》将于6月27日于深圳卫视每晚19:30开始三集连播。剧里讲述了100年前的省港一带,不论官员还是富商,不论平民还是革命者,每个不同身份的人在历史拐点来临之际,人生发生颠覆性裂变的故事。

钟汉良为戏剃头

《十月围城》里,钟汉良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圆滑跳脱的车夫王阿四和一心为国的革命党人李重光,在“屌丝”和“男神”之间跳进跳出,时而搞笑,时而虐心;一个负责搞笑,一个负责虐心。这次是继2006年《康熙秘史》中扮演纳兰公子后,钟汉良时隔7年再次剃头。

“温太医”变坏

在《甄嬛传》中,张晓龙饰演的温太医温文尔雅。但在《十月围城》中,张晓龙彻底颠覆了此前形象,饰演了一个大坏蛋李家的少爷李重甲。张晓龙说,当初接演这个角色挺矛盾的,“我的角色坏得非常透彻,坏得十恶不赦,坏得特别丰满,觉得想要再遇到这样的角色挺难的。”

探班游福利

6月27日开播当天,深圳卫视将同步发起《十月围城》横店、无锡影视探班游活动,带观众和粉丝淘小哇同款戏服、看偶像拍戏的场景。参与方式:只要每晚19:30收看深圳卫视黄金剧场,留意屏幕下方滚动字幕公布的“验证码”,凭验证码参与深圳卫视官方微信“十月围城探班游”互动,就有机会成为超级探员,探班大明星啦。

《十月围城》观后感影评 篇8

该片英文名叫“刺客与保镖”,整个故事就是清廷派杀手团来香港刺杀孙中山,而三教九流们以血肉之躯保卫了领袖。这是近几年一部出色的贺岁片,剧本很完整很细,难得的是贯穿着一种“真诚”的民族精神,有戏魂的大片可是久违了;音乐非常贴切,苏格兰风笛加上蒙古喉声,将剧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表演足可称道,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梁家辉、张学友、任达华等老戏骨,简直超越了戏份本身,尤其是王学圻,最后望着独子的尸体和愧对自己的生死之交,那种眼神幽怨克制而动人心弦;而后是谢霆锋、王柏杰等新生力量,百分百地进入角色;再就是巴特尔、李宇春等明星客串,对戏份增色而不减,难能可贵。

我觉得,大片就像乱炖,什么都有又都不纯粹,往往是排骨带着土豆味、土豆混有豆角味、所有都带大酱味。本片分文戏和武戏,武戏好于文戏,考虑到完整版被减掉近三分之一,有些断档就可以理解了。上半场文戏令人昏昏欲睡,主要是李宇春等引起的笑场;下半场虽说血腥,但黎明确实难挑武打压轴戏。

感动场景很多,如谢霆锋的“老爷开心就好”、甄子丹命撞奔马、巴特尔怒拔牌楼等,而我最受感染却是反一号胡军,他对皇帝忠、对老师尊、对手下义、对敌人狠,最重要的是他的文人误国思想:“中国如果文人掌权,非但没有民主、早就可能分崩离析。”这与当时的袁世凯、日本少壮军人同出一辙。

一位改革前辈曾发现,近现代中国的大事都逃不脱这样的规律:“起于广东、成于上海、定于北京。”股市如此、房地产如此,革命事业更是如此。人们可以注意今天中国的那些大人物,他们的航班上经常出现的就是上述地名。未来的走势仍然会如此,有识之士不妨留心。

八十年代初,北京街头年年出现学生们慷慨的身影与高昂的口号。随着土豆大白菜的不再金贵,代之以争当公务员的实惠至上和爱情的杯水主义,民族时代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已经成了影院情侣的“笑完以后睡觉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是后人们未必领情,觉得这树下并不怎么凉。

本片最大妙笔是开头:高谈三民主义的教授一枪毙命;最大败笔是结尾:孙中山含泪。伟人眼中的那点雾色,遮不住热血青年的死而无憾、更掩不住那弥漫港城的血腥!也许,这是制片人的疏忽,但想想贺大姐长征时的几次怀孕、美貌宋秘书变成**等等,确实难解“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我认为,那么多卑微人士的流血拼命,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大人物,而是宿命所在。影片中的臭豆腐、车夫、烂赌鬼、大烟枪等旧业所感而流连六道,最终却因各自的情感升华,而在大众事业中得以解脱。一位老兄家产数亿,领袖欲超绝,数度面对员工挑战,有一次在上市公司大会上,公然说道:

《十月围城》观后感700字 篇9

片中很多场景让人潸然泪下:臭豆腐高喊着“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而后大厦将倾将自己和敌人一起埋葬;沈重阳弥留之际幻想着幸福的未来用自己的躯体撞向奔驰的骏马;方红紧靠房门等待死亡的那一刻只说了句:“爹,请恕女儿不孝”;郁白闭上眼睛的那一霎那——人生若只如初见,伊人如斯,佳人如画,此时的郁白彻底解脱了;一个少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编织编制心中的未来,心中的中国——“我每天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今天的我们还会有一样的胸怀和勇气吗?我相信他们慷慨赴义之时灵魂已经得到了升华,支持他们走到生命最后一刻而最终仍九死无悔唯有“信念”二字!李少爷,方红姑娘(李宇春),邓四弟(谢霆锋),这三个少年,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精深的三个理想,忠,孝,义。

李重光,李玉堂独子,陈少白得意门生。对革命心神向往,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不贪恋富贵之家,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个少年是典型的忠的代表。当开始时父亲为了保护他不想叫他去冒险参与革命时,他面对一贯严厉的父亲爆发了,他愤怒,甚至带几分鄙夷地拂袖而去。而当他发现父亲也终于投身革命并挑起重担后,重光再次看向父亲的眼神充满了崇敬和自豪。青年演员王柏杰的演出很不错,外形俊秀明朗,目光单纯干净。在他决定做孙文替身后,经历壮怀激烈,看到惨烈厮杀,他一度本能地有些惧怕,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张皇。但是当阿四哭着哀求他不要涉险时,重光没有犹豫,只是说,我长这么大,好像就是等着要走这一个小时的,阿四你愿意陪我走完这最后一个小时么?只有真正的大忠,才能使一个富家子弟能如此勇敢地面对死亡的威胁,即便心里有本能的恐惧也迎头而上,毫不退缩。而他在孙文家拜见孙母那一段,很是感人。孙老夫人拉着他的手,问他多大了,重光说17岁,孙老夫人说我替我儿子谢谢你的时候,他凝视着那个传奇般革命先驱的母亲,眼神里曾有的惶恐慢慢消退,泪光中是温暖和平静。重光在那一刻应该已经下定决心,为了革命,哪怕牺牲赴死,在所不惜。

方红是方将军的女儿,自小随父亲飘零,她渴望安定的生活,希望有书读。但是父亲和戏班一夜间被残杀,方红悲痛无措之后,找到李玉堂,说我爹要做的事我就要做。这是最朴素的孝道,因为孝,她走上了革命之路。在阻挡敌人炸药时,方红的遗言是,爹,女儿不孝。可是实际上,尽父辈未完成的事业,孝莫大焉。李宇春的表演可圈可点,除了一出场时大家带有习惯性成见地笑了场,很快她就叫人忘了她是李宇春,而是方红。李宇春的打戏也相当不错,可见是花了大功夫认真对待的。

邓四弟,李玉堂家仆,车夫,对老爷李玉堂心怀感恩,和少爷李重光一起长大情同手足。阿四的信念很简单,老爷少爷是好人,他们做的事不会错,他们做什么,阿四也要算上自己一个。阿四,典型的义字当头。谢霆锋的表演使我惊艳,他这个角色被刻意丑化了,疤瘌眼,一半面部也有点僵硬,笑起来显得有点贱贱得,一看就是下层小开的样子,和谢帅哥平时的洋气酷劲判若两人。转眼间,不见谢霆锋,只有邓四弟。我最喜欢他去提亲那场戏。他要求加入行动后,和自己老板说自己一直喜爱阿纯姑娘,等事情完后想求老板去提亲。老板李玉堂答应后,阿四兴奋地直跳。李玉堂心知那次行动凶多吉少,心念一闪,马上折回头去提亲,因为他知道,有没有以后很难说。于是李玉堂面色忧郁强做镇定地提亲,阿四不知所以,天真地快乐着,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最后当阿四死于敌手时,他脖子上的汗巾,那绣着的一个纯字还历历在目。 李玉堂,王学圻扮演,我不得不说,这个演员演得真可谓绝妙!那种气势,那种风度,那种不怒自威,那种隐忍克制,那种气场。。。我词穷!

十月围城观后感600字 篇10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故事的主题——刺杀与保护。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要来香港谋划革命,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为他的整个行程保驾护航。到了后来,每分每秒都牵动着人物的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

《十月围城》究竟好在哪?为何带给观众这样的震撼?不为别的,因为它站得很低很低。英雄毕竟遥远,《建国大业》是革命的宏伟史诗,普通如我们,只能是仰望一个个伟人在艰辛岁月里的拼搏。而《十月围城》,是老百姓自己的建国大业,像连环画般讲述着平头百姓书写的历史。我们为善良而感动,为爱而感动,不为革命。

中国在黑暗的满清末期寻找一条救亡之路,革命党人为理想献出所有。但是,寻常的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革命,不明白牺牲的壮烈情怀,只是简单地为人性中的各种善良,为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而努力。有的人就是尽忠,为了报答在茫茫人海中给自己立锥之地、帮自己成家立业的恩人;有的人就是尽孝,为了完成父辈没能实现的心愿;有的人就是守义,为了萍水相逢却肝胆相照的兄弟;有的人就是守节,让世人知道自己不是没有尊严、不是自甘堕落;还有的自然是跳脱不了一个“情”字,或是一见钟情,或是未了余情,或是血缘深情,或是一腔痴情……

十月围城读后感 篇11

第二点阎孝国只杀他该杀的,并不是丧尽天良的冷血屠夫,从他他两次放过了他的老师陈少白,尽管陈少白在阎孝国毕业时给予他“功课优秀,头脑愚蠢,一介莽夫,难成大器”的评语,尽管陈少白几次三番坏他大事,但阎孝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绝不敢伤害老师。”尽管在影片最后陈少白给了他这位学生两枪,但从阎孝国眼中看出他对老师并无恨意,并艰难的说出:“学生……已报国恩。”

可以看出他至少还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另外,在追杀途中阎孝国只杀了三个人,割了他辫子的刘郁白(黎明饰),死抱住他脚不放的阿四(谢霆锋饰),以及最后被他当成孙中山的李重光(李玉堂之子),其他的保卫者阎孝国只是用重手法打断腿脚,并未取他们的性命,可见,阎孝国内心也不愿意残害自己的同胞,之前,他对陈少白说,正因为学了西学,才看到洋人的狼子野心,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陈少白的评语也未免片面了。

但我个人有几个想不通的问题:

1.李玉堂好歹也是香港叱咤风云的富商,在如此重要的保卫战中,保卫者竟然全是自家人,包括报社职员、黄包车夫甚至自己的亲儿子,即使那些能人牛人(如铁扇大侠刘郁白)也是最后关头机缘巧合出现的,我就不相信他在香港混了那么久,就没只自己的武装力量(在电影中连俩看大门的都没有)?如此的超级富商竟然形单影只,连老命都要豁出去,还赔了亲儿子?

2.编剧把刺客当弱智了吧,一个掉包计加一个调虎离山计就可以让孙中山逃脱追杀安心开会了?也太离谱了,刺客眼睁睁地看着孙中山走进了楼,却不冲上去围剿,对整批革命志士们来个瓮中捉鳖,非要在大马路上大砍大杀(并且极其能耍酷,请看刘郁白跟刺客火拼的前几分钟),如此高调的刺杀计划,也算是空前绝后了,读后感《十月围城读后感》。3.最想不通的是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派了支不入流的小分队就敢跑到人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去打打杀杀,当英国人都是豆腐做的,电影中说满清政府向英政府施压,要求警察撤离,屁!清廷真有这个胆,还会割地赔款?奴颜卑膝?早跟八国联军拼了,况且当时孙中山在国际上已经是极有影响力的人物,要是在英殖民地上被砍死,那英政府要承担的国际舆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一旦孙中山踏上香港的土地,英政府绝不会要求警察撤离,而是加紧维持治安,保证孙中山的安全(至少也得在孙中山走的那段路附近来个军事警戒之类的)。

-----------------------

〈十月围城〉的大背景是满清末年,1906年,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筹划,组织革命的先驱为了革命,无底洞的牺牲一批批向往革命的新思想青年。我在庆幸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因为生活在战乱的时代,我不知道有无勇气接受不可见的未来,不知意外何时来的明天,我无乜特长,无乜本事,我不知道我生活在战乱年代,可以做什么,我害怕可以遇见的死亡,我佩服〈十月围城〉里面的李重光,明知会死,而且还是可以遇知到谋个时间死亡的。为了革命还是英勇牺牲了,虽然他本人不知道革命是否成功,但是他知道他成了先驱者,他知道值得,,当时他才17岁,,我敬佩,,,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乱时代,即使做不了英雄,但是熬过类了,也就是一个英雄了,我想,在乱世存活的人,必须有坚强的心,坚定的信念,平凡宽容的心和值得付出一辈子的人或事,才可以坚持下来。。

在此之前,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粉末,随风飘荡。拥有所谓的自由,但是现在,我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想法,我必须面对和平年代的一切,因为那是我幸运,面对一切委屈和不平,既然无办法公平,就应该接受,然后庆幸自己目前拥有的,要学着不抱怨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革命精神,当遇到不想面对的事情时,我们就当那是一场革命,我们的痛苦和不平就当我们成了革命的先驱者,我想,这样,我们可以平常心接受着一切打击,当我们不在是粉末的时候,我们就是就变强大了,,,期待着自己可以变坚强,变强大。。

十月围城观后感影评750字 篇12

情节很简单,清末孙中山要到香港筹划起义,与各地代表会商两小时。在这两小时之内,清政府要不惜手段铲除异党,而革命党人自然要不惜一切保护孙的安全,保证会谈成功。这是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线索,而故事情节是展现在这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大舞台中,或主动或无意甚至被迫卷进这次刺杀和保护行动中的那些小人物的命运。

看完感觉不错,竟然中间有几次掉泪。

即使经过十几年教导,香港电影还是能坚持一些东西。首先是真实。革命是怎么回事,参加革命的人是怎么回事?我们被灌输的概念就是胸怀革命者,或慨然赴死,或百折不回。《十月围城》摄制组毕竟不属文化部直管,就没有这样理想化、神圣化,参加到保卫孙中山行动中的人,除报社社长和少爷外,其他大多不知所保何人,所保为何,有人是感兴趣,有人是为了承诺,有人为了感恩,有人根本不情愿,只是为了义气。

其次是真情。原本认为是部打斗暴力的商业片,但未料到竟是一部情感戏,且让人情不自禁。我感慨最多的是,阿四的命运。一个年轻,热情,善良的车夫、仆人,第二天就要和自己心爱的阿纯姑娘定亲。他还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个必死的结局,在死亡来临之前的大多时间里,他仍能微笑着想象明天和心上人相聚的美景,当他知道死亡危险后,当他知道明天那个几乎就是现实的美梦可能要破灭了,他退缩了,害怕了,但对少爷的忠诚,对老爷的感恩,又使他无法选择逃跑,最终他还是拉起了黄包车。这时,他虽还是跑着,但是绝望、痛苦的,甚至是麻木的,泪水在阿纯的模糊身影中流淌。从悲剧意义上讲,阿四的遭遇是最打动我的。从他知道明天就可跟阿纯订婚后,他就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每一次开心的微笑都让我心里发痛。当他流泪时,我已经流泪多时了。革命是残酷的,破坏性的,阿四的命运是最好的证明。

还有,沈重阳,一个感觉被周围人鄙视、被亲人背叛的人,每天沉溺赌博,穷困潦倒。当知道当年爱人离开自己的真正原因,当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时,对亲情、生活的渴望、热爱爆发了,他拼命追上黄包车,看到那个如葱般粉嫩可爱的孩子,知道这是自己的骨肉时,他难以控制地咧嘴大哭起来。一个饱经屈辱苦难的男人,放声大哭,这种激动、宣泄的感染力是无法抵挡的。

看惯了那些高大全的革命形象,已对革命有所抵触,但看《十月围城》,反倒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片中被保护者孙中山,穿插出现三四次,都是从容、淡定,一副领袖风范。当街头上为了他血肉横飞时,他如读散文般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革命。当时就想:如果象阿四、沈重阳、王复明这些小人物死后知道,他们竟然参与了一次可能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行动,他们的牺牲竟然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做出了帮助,他们肯定会高兴些,虽然可能不全懂这里的意义。

这部片子如同所有引进片子一样有一些漏洞,这都拜那帮不懂装懂,装很懂的混账,拿剪刀剪出来的。但总体觉得,这是华语电影难得的一部主旋律片子,导演、编剧的努力值得尊重、支持。

另外记载一下,自从张大导演导出《三枪》,我这位铁杆影迷彻底失望了。我没看这部片子,根本就不想看,原因就是,张艺谋竟然欣赏小沈阳,或者竟然想到利用小沈阳拉票房,那我的品位或者眼光实在是跟不上他了。

十月围城观后感3革命必然有牺牲,只是不知道革命的结果是什么。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为了保护孙中山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维护的不是孙中山这个人,而是民主,他们把革命的期望寄托在孙中山身上。感动的同时,又觉得悲伤,这样的牺牲,换来的却不是民主的国家。

大爱《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13

在这部影片中,我注重要表扬一下两位:巴特尔、谢霆锋

巴特尔,说实在的;在他打篮球的时候我是没怎么注意过他的,可没想到他在本片中的本色演出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过这可以从侧面看出导演在幕后精心为他们做好了安排。尤其是在巴特尔对着李宇春扮演的角色说着那段似黑非黑的黑色幽默的那场戏,所体现出来的是导演想要在本片中要变现的东西。

重头戏-谢霆锋。自风云2以来,谢霆锋真是走运。连续挑中了2个非常适合他的角色。拿捏人物从外表透视内心在从内心散发到外表。相信如果常此下去香港下一个终生成就奖非他莫属。

最后 十月围城假使获得了成功,那必定是导演的成功,是他在正确的时间下把剧本和演员揉和在了一起,从而得到了一部让大家觉得值得去看的一部电影。

建议大家有空都走进影院看看,虽然剧情有点夸张,不过故事解除还是比较流畅,也比较感人,特别是王学圻,最后他的儿子牺牲了,而他的泪让我想到今天生活的不易。

观《十月围城》电影个人观后感心得

上一篇:全体少先队员暑假十课答案下一篇:广东抗击新冠肺炎事迹报告会个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