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边(通用6篇)
大爱无边 篇1
天津市河北区第五幼儿园在河北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购置相应的康复器材和教学设备, 为残疾儿童建立了全市首家“金摇篮早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亲子教育机构, 也是被中残联批准的全市首家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 并成立了专家团队, 积极发展0-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事业、开展教育活动, 以此来满足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强烈要求, 从而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帮助家长有效、合理的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
一年多以来, 在市、区领导的帮助下, 河北区五幼先后组织了有关教师到启智学校聆听儿童自闭症的讲座, 参加和平区小小世界幼儿园、河北区启智学校、市残疾下属的康复机构等, 并选送五幼特教新兵———郭晓燕老师, 于2009年10月参加了首届全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班。郭老师带着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培训班上悉心聆听学术讲座, 获得了许多的专业讯息, 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了丰富老师们的专业知识, 河北五幼还订阅了大量的特殊书籍, 供老师们学习与参考。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 河北五幼特殊老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在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和提高的同时, 加强实践。五幼的老师们针对不同的残疾儿童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 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是, 凭着老师们大胆、坚持的力量, 终于初见成效。
小瑞瑞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 现在已经3岁半了, 但是几乎和任何人都没有语言交流, 胆子非常小, 很害怕和人交往, 记得刚到中心活动时都是被妈妈强迫抱进来, 甚至有时候会有哭闹发脾气、乱扔东西的状况, 极不配合老师的训练。为了让小瑞瑞尽快适应, 教师主动向她的家长提出, 到家里给小瑞瑞上课的想法。在那段时间里, 每一名老师都轮换着去为瑞瑞做训练, 风雨无阻, 即使面对小瑞瑞的不配合, 老师们也能很有耐心的继续为其训练, 终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老师和小瑞瑞之间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成为很好的玩伴, 现在, 小瑞瑞也能够天天来中心活动, 老师又借鉴聋儿训练的方法, 先从象声的单音发音练习开始, 一字一字的慢练习, 同时, 也注重实际意义的导入。现在小瑞瑞能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了, 一些很简单的字词也可以很好的运用了。
同样在智力方面有障碍的天天, 现在也是3岁半, 其在动作协调, 步态和精细运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障碍。中心的老师们于是利用游戏活动创设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 使其缺陷得到矫正。例如, 通过“赶小猪”的游戏进行跑、持物等动作的训练, 提高其动作的灵活性, 同时也可训练手、眼的协调性。现在天天已经越来越喜欢这些活动, 手脚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双手和眼睛的协调性地配合的越来越好, 这也让老师们渐渐的高兴起来。
大爱无边 篇2
一天,我看到一条消息,一个11岁的小妹妹黄紫悦被诊断出败血症,医院门诊部的医疗费首付需要40万元,这对一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真是一场大雨。在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情况下,美女姐却遭受着病苦的摧残,我来她觉得深深地的痛惜,期待尽一份绵薄之力,给她一丝嘏。
今日一早,我与亲人就急急忙忙赶去捐助。捐款当场熙熙攘攘,密不透风。看见穿流不息的群体,我禁不住感慨到:“真期待黄子悦姐姐能够在大伙儿的协助与激励下,勤奋战胜病魔,尽早回校!”
募捐活动开始了,大伙儿竞相向前捐助,五块、十块、二十块……尽管钱数很少,但全是平常积累下的零花钱,蕴含着大伙儿真挚的心和祝愿。我说一个已经捐助的小姑娘:“小姑娘,你为何要把钱赠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呢?”“由于我认为要是每个人献一份爱心,姐姐就多了一分生存下去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对啊,潺潺细水能够融成海洋,这种日积月累的爱心,期待能换成姐姐太阳一样的微笑和健康的身体。
以便给岌岌可危的子悦姐姐多筹一些钱,原本害羞的我勇敢的抱住募捐箱迈向群体,不辞劳苦的向大伙儿表明捐款的缘故。在捐款的全过程中,尽管遇到过恶语相向,遭受有的人的回绝,但要是想到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姐姐,我的心里又骤然多了一些坚持到底的胆量。也许是被大家的真心所触动,一位衣着质朴的大姐迈向我,对我说,“今天闺女的生辰,本想送她一件礼品,我觉得这一份爱心捐助是给她的最好是的生日礼品。”拥有一个好的开始,很多素未谋面的爱心人员竞相外伸援手,鼎力相助。两个小时的繁忙,大家都早已精疲力竭,但脸部都流露幸福快乐的微笑,协助了他人,也开心了自身。
大灾无情 大爱无边 篇3
也许中国的2008年,真的是多事之秋。南方大面积持续冰冻雨雪天气,安徽阜阳发生肠道病毒疫情,胶济铁路列车出轨相撞,四川汶川8级地震……一次次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考验着十三亿中国人。
危难关头见真情,关键时刻显精神。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心为灾区而焦虑,情为灾区而牵挂,为逝者默哀,为伤者祈祷,为平安者祝福。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些天,人们心系灾民,情连灾区,无须命令,不必号召,人们手手相牵,心心相印,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以一种守望相助的担当,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坚强,凝聚着力量。
大灾有期,大爱无疆。在自然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敢于直面灾难。有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爱,就能筑起铜墙铁壁,再大的灾难我们都能度过。
生命之爱
灾难是自然向人类发起的挑战。悠悠华夏,度过了无数惊涛骇浪,在战胜多少天灾中生生不息,兴旺发达。中华民族是永远不会被灾难击倒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了,数以万计的同胞遇难了,数以十万计的同胞受伤了,而舍身取义、忘我无私的大爱却一直在延续,在灾难中和灾难后,它撒满了巴蜀大地……
在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救援人员从废墟中发现了一幕令人又悲痛又感动的场景: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停止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含着母亲的乳头不停地吮吸着。据现场救援人员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推测,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终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孩子的嘴里。
在北川县城,3岁的小女孩宋欣宜在与死神抗争了40多个小时后,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时,周围的人都哭了:她的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在震后56小时的都江堰废墟中,20岁的贾正娇在160名解放军战士的《生日快乐》歌声中徐徐睁开双眼。“孩子,坚持住!你一定不会有事的!相信我好吗?”前往营救的空军政委邓昌友上将蹲在人工挖的洞口前,大声鼓励被埋在里面的贾正娇。为救出贾正娇,先后有160余名空军官兵参与了这场大营救。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人员不断调整方案,经过不懈努力,贾正娇终于在14日晚成功获救,但她的神志已经有些不清醒了。
“13日是娇娇20岁生日,本来想为她好好庆祝的,没想到……”贾正娇的哥哥贾正远看着满身鲜血的妹妹,双手捂住脸哭了起来。这时候,不知道谁首先唱了一声?“祝你生日快乐”,救援现场所有的解放军战士都跟着唱了起来,“他们双手交叉在胸前,眼睛里含着泪花。”贾正远说,没想到奇迹真的发生了,神智不清的妹妹居然慢慢清醒了过来。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儿?我想见她!”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搬掉了压在蒋德佳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她哽咽着说,事发时,她只听见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是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
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叫廖丽,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她和小蒋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了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她们俩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解放军叔叔赢得了时间。廖丽被救出后,接着她也被救了出来。蒋德佳说,“我们经过了生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
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在地震发生后,一趟又一趟背抬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后,不幸先兆流产了;22岁的都江堰籍小伙子王力从上海飞回成都,得知家里的房屋倒塌、姨夫遇难、多位亲人受伤后,毅然在都江堰捐助中心当起了志愿者;绵竹市九龙镇20多岁的姑娘岳超在爷爷遇难、奶奶骨折的伤痛中,从废墟里刨出自己药店的药品免费送给了抗震军民……
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们,因为,他们在灾难中把生的希望让给了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因为,他们在灾难后视抗震救灾高于一切,把个人利益搁在了一边;因为,他们在大灾来临时,展现了大爱无私,在面临大难时,表现出大仁大义。
手足之情
灾区的伤痛就是我们的伤痛,灾区的冷暖安危就是我们的冷暖安危,赞美、真情、大爱,把最好的祝福献给灾区同胞。祖国母亲不哭,灾区同胞不哭,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唱一首《爱的奉献》。这是中央电视台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直播中,主持人代表全国人民发出的心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现在,我们的同胞有难,需要我们尽其所能,无私帮助;需要我们行动起来,伸出援手。我们责无旁贷,奉献至诚爱心;我们义不容辞,连结救助之网,与灾区人民共经风雨、共同进退。地震发生后,全球华人都关注着四川,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成江河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突如其来的8.0级强烈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我国重点林区和自然保护区密集地区,那里的林业干部职工安危如何?那里的大熊猫等珍稀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还好吗?灾区的情况深深地牵动着国家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
5月13日下午,在外地检查防火工作的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委托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制定了抗震救灾的几项具体措施。局党组发出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用实际行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紧急通知》,号召国家林业局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任务,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确保灾区林业干部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确保受灾地区大熊猫等珍稀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得到及时妥善救护,确保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月14日早上8时10分,第一笔救灾爱心捐款送到了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这是中国绿化基金会职工的个人捐款,共计2700元。绿化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看到灾区的报道太感动了,那么多学生被困,温总理都流泪了。那么多人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我们也愿意为灾区奉献一份爱心。”14日下午3时30分,记者来到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办公室,看到值班人员正在忙碌地接受和统计捐款。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工作人员没有片刻休息,前来捐款的各单位代表不断赶来,留下现金和支票,又匆匆离去。很多出差在外的职工,也特意嘱托同事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意带到。截至5月14日17时,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共收到捐款1666307.5元。他们用真诚的行动,表达着国家林业局干部职工对灾区人民那份深深的牵挂。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善款、物资、祝福和鼓励从中国各个角落传递到灾区人民的手中,传递到灾区人民的心里。四川震灾惊动全世界,海内外华人纷纷捐钱救灾。成龙、李连杰两大巨星除了捐钱,还计划亲自前往灾区探望灾民,鼓励灾民拿出勇气活下去,并给救灾人员打气。李连杰的“壹基金”日前立即拨款100万元支持灾区,同时联合多家网站发起捐款活动,目前壹基金募集的捐款已超过2405万元人民币。成龙和杨受成以公益慈善基金名义捐出1000万人民币,书画家范曾一次性捐款1000万支援灾区,毛阿敏捐款100万,倪萍捐款100万……
在众多的捐赠中,最让人感动的捐赠者是一位乞讨老人,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南京市。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他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汶川地震同样牵扯着无数海外华人的心。美国、菲律宾、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的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等踊跃捐款,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
洛杉矶中华总商会17日联合当地粤语广播电台在华人聚居区圣盖博市国泰银行门前举行赈灾募捐,短短半天时间就收到捐款超过15万美元。在捐款地点,人们顶着烈日排起长队,手持现金或开好的支票等候着。队伍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由家长带领着的儿童。一位70多岁的华裔老人把500美元现金投入捐款箱后告诉记者,她从电视上看到了四川灾区的惨状,十分悲痛,希望这些钱能给灾区的人们一点帮助。陪同老人来捐款的家人说,尽管老人每月的养老金只有600多美元,但她还是坚决要把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给灾区.
连日来,菲律宾广大华侨华人时刻都在关注中国国内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同时继续为国内灾区人民伸出援手。菲华商联总会、菲华工商总会和一些同乡会、宗亲会都积极组织募捐。许多当地华人社团和个人自发地捐款,表达爱心。他们的真挚情怀和无私善举令人感动,也体现了华夏子孙血浓于水的情谊。
万众一心
大灾就是大难。大难如大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领导力和执行力;如炼炉,熔炼出一个民族的脊梁和英雄本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8个字反映了我们血浓于水的一份感情,中华民族就是凭借这样一种爱、一种力量,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亲人解放军、武警官兵们,举着火焰般的心啊在黑夜的泥石中奔袭。那些伟大的脚步呵,在传递着十三亿人的心声,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运输的兵车上,救援的亲人呵你们的脚步和着祖国的心跳,和着亿万人的呼喊!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动神州大地。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灾难,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了帮助灾区同胞抗震救灾,人们纷纷行动起来,用炽热的情、真挚的爱支持着灾区人民。
曾自发赴南方抗击冰雪灾害的宋志永等唐山市13位农民,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又立即赶赴四川灾区救灾。5月12日晚,宋志永登上火车,到达灾情比较严重的北川县,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其他12名成员于14日早晨出发,一天后与宋志永会合。据宋志永说,到18日上午,他们已经在北川县救出25名生还者。其中,14日和15日两天,他们在县城一座倒塌的学校教学楼救出了20个被掩埋的孩子。目前,“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已转战绵阳,继续抢险救灾。
在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的安置点,很多年轻的志愿者站成一条长龙,正传递着一箱箱矿泉水。每天早上6点半到7点半,志愿者在大礼堂门口的食品发放点为大家发放食物,饭后差不多就有从成都送来的报纸发放。中午11点半到12点半,志愿者们就会在大礼堂门口发放午餐。龚华锋是这些志愿者中的一位,回都江堰探望父母的他还没来得及安顿父母就赶到了这里。几天的时间里,龚华锋几乎没有睡过觉。龚华锋说,“难得遇到一次帮助他人的机会,我们能帮他们做一些事情,是一种幸运!”
李立兴,47岁,浙江萧山一家制衣厂的老板。他的厂里有500多名员工,厂子年产值7000多万元。身为民企老板,他还是萧山一民间消防队的队长。地震发生后,经过整整48小时不间断长途跋涉,李立新和他的金利浦消防队终于赶到四川都江堰,并在7小时后成功救出一对母女。
万众一心,共度时艰!国内各界群众、台港澳同胞、世界华侨华人,为救灾自愿捐款的人们争先恐后;北京、成都等地为救助伤者自愿献血的队伍排成长龙……
在都江堰、绵竹、北川、崇州等灾区里四处可见的免费送餐车上,送餐人很多是当地的居民,他们中许多人家里或刚刚失去亲人,或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捐款、捐物、献血、免费提供运输、自愿参加救援行动……成都在行动,四川在行动,全国在行动,全世界也在行动。
爱的关心是欣慰的,爱的付出是高尚的,爱的价值是无限的。中华民族走过的5000年,经历过太多的自然灾害、硝烟战火,我们不曾屈服。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拥有关心人民的国家领导集体,我们拥有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我们更加坚信,面对灾难,华夏子孙心手相连,守望相助,我们必将骄傲地挺起脊梁!
大爱无边作文 篇4
坐在窗前,看着天空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思绪不由得飘向那一个人,那一份情……
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地面铺上了一层“水晶”,去学校的路被冰封住了。可是,我不得不去学校。走在路上,寒风像把刺刀一样,吹得我的脸都快裂开了。我一步一步地坚难的走着。啊!看见了,我终于看到学校了,突然发现,前面的那座桥上围满了人,还时不时地传来刺耳的求救声,惶恐和不安突然涌上心头,我赶紧跑过去,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落入水中正与死神博斗,可是岸上的`人却无动于衷,始终站在岸边观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好戏码”,心中一股无明的怒火油然而生,正当我准备破口大骂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是他?我揉了揉眼睛,生怕自己眼花了,没错,真的是他——我们学校里最年长的王老师,只见他说了一句:“你们快叫救护车,孩子冻坏了”,就跳进了水中。啊!王老师,在这样的时刻,您想的还是别人的安全,你真的好傻啊!
提起傻,王老师可不止傻了一回了,记得上次,我们学校有个老师要去镇里开会没有体面的衣服,王老师想也没想,就把自己这毕生唯一一套体面的西装借给了他,这可是他平常都舍不得穿的啊!
“救上来了,救上来了”,欢呼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只见王老师用他那通红的颤抖的手紧紧地抱着那个孩子,生怕孩子会再受到伤害。而此时的他全身都湿漉漉的,颤抖着。只见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笑着说:“孩,孩子没……没事了……,呵呵”,说完。就像后倒去,我呆了。他怎么能倒下,他是一座山啊!他要保护我们的!此时,救护车赶到,人群簇拥着送王老师上画,可是,我却没有,我怕,我怕送了他就再也见不到他了,他真的是位好老师。我只能站在原处,望着救护车远去,用眼泪来为他祈祷:愿好人一生平安!
可是,即使这样,还是斗不过死神的召唤,王老师因抢救无效,于12:03分逝世,享龄52岁。
写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人活在世上,无论你多么坚强,最终还是敌不过“情”。
高淑珍:大爱无边善若水 篇5
这个“家”的“妈妈”叫高淑珍,一个55岁的农家妇女。她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生命的蓝天。
说起这个“家”,高淑珍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纯粹是为哄我那可怜的儿子不哭。”面对记者,她毫不避讳当初的“私心”。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辗转全国各地数家大医院,家里欠下一屁股债,孩子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儿子的病痛、债务的累加,让高淑珍身心疲惫。然而,更让她痛楚的是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上学。看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无奈之下,她只好拿话安慰儿子。
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高淑珍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在家里开个课堂,教这些残疾孩子识字。“我寻思着,有三四个孩子一起学,一讲不都会了嘛,还有个伴儿。”
1998年4月,她的“炕头小课堂”开讲了。课本是借来的旧书,“老师”是高淑珍硬生生央求的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女儿。从此,农家院里传出了读书声。
她至今难忘去接残疾孩子刘双的那一幕:床上铺的都是装化肥的袋子,门上用俩麻袋接在一起当门帘子,连门也没有,看得人真是心酸。“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生活的困难,几乎家家都有饥荒。我收一点饭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所以我不收费。”
一诺千金。10多年来,高淑珍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向这些孩子收过一分钱。她告诉记者:“有的家长拉来大米,说孩子在这免费上学,我们自己带点口粮吧。可我不能收。我可以收爱心的捐助,但不能收家长的。”
看着记者的疑惑,高淑珍说:“你想,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送东西,其他家长怎么想,他们会在心里比较,你家送东西,我家不送,会不会亏待我的孩子;孩子也会在心里比较,他家有我家没有,会难受。干脆我一个都不收,送来我也送回去。”
高淑珍接收残疾孩子上课的事很快传开了,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本来就负债累累的她,突然又多了这么多张“嘴”,怎么办?看着因她稍一迟疑就跪下的残疾孩子家长和身边既胆怯又渴望的孩子,那个“不”字,高淑珍很难说出口。
几十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压在了高淑珍一家人的身上。
老伴王跃元除了耕种自家十几亩地之外,农闲时还要外出打些零工。原来很少出门的高淑珍被逼着做起了买卖。她经常天不亮就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他们挣来的钱总是很快就被高淑珍花在了孩子们身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王都不能理解高淑珍的举动,看着老伴每天起早贪黑地操劳,老王很是心疼,但最终也只好顺了她的心思。
高淑珍家那间用作教室的屋子里,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字字真切——“是这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亲爱的老师和高妈妈。”“到放假了,我都舍不得离开,这儿就是我的家。”
这句“高妈妈”、这句“家”,是高淑珍最珍视的财富。她说:“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付出一天。自个儿愿意干的,就不能叫苦叫累。”
(摘自《河北日报》 本文作者:霍晓丽 等)
大爱无边 篇6
劫波度尽起宏愿
采访刘志高以前,记者对他的经历已略有耳闻——他是一个从温州走出来的企业家,之前投资经营的产业大多与电缆电器相关。20年前,电器、电缆以及其他配套产品,曾如野火般燎遍温州的大小山乡,和日用小商品、木制品等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可谓村村有企业、家家成作坊,其中不乏日后发展壮大为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将此与医疗产业联系在一起……
《沪港经济》记者:在创办一康以前,你从事过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工作吗?
刘志高:没有!我是一个典型的从温州走出来的商人,在以往近20年的时间里,我一门心思从事电缆、电器制造和贸易。如果不是2009年的那场车祸,或许我永远都不会想到要从事康复医疗产业。
《沪港经济》记者:是什么样的车祸能让你做出这么大的转型?
刘志高:说来那可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2009年的农历七月七,这个中国人的情人节,差点成了我和妻子阴阳相隔的劫难日。
那天,在大连附近的丹大高速路上,因雨天路滑,我们坐的吉普车突然侧翻,连打了几个滚,我妻子被甩出车门弹到路上,当场昏迷。送到附近医院后,医生说她的大脑严重受伤,救治无望了。
《沪港经济》记者:你当时是不是已经绝望?
刘志高:坦率地说,像我这种从小就出来打拼的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从来都是不抛弃、不放弃——哪怕这“一线希望”连万分之一都不到,我也会竭尽全力去拼搏。
或许真应了那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我在大连和上海等几个地方的朋友知道我出事后纷纷援手。他们一方面请来大连当地的一位神经外科擅长颅脑外伤救治的专家,另一方面火速与上海华山医院专家高亮教授联系,两地的专家在电话里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商讨,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给我妻子做了开颅手术。手术后第五天,我联系医用包机将妻子直接从大连转到上海华山医院救治,这一住就是四个来月。那几个月里,我妻子的生命算是保住了,但一直处于植物人的那种无意识状态——我天天在那里守着她,但不知道她还能不能醒过来。
后来,医生建议我不妨找一家康复医院。我心想,以后的日子不知道会有多么的漫长,或许是应该找一个康复医院来安置妻子。哪知道,偌大的上海,我找了一家又一家的康复医院,居然没有一家能够为我妻子这种颅脑损伤术后提供后续康复治疗的,后来不得不安排住进一个条件比较差的小康复医院。
《沪港经济》记者:上海居然没有一家适合颅脑损伤术后康复的医院?
刘志高:的确没有,我接触到的那些神经外科的专家也了解这一事实,他们也很希望有一家专门的康复医院,可以接纳被他们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病人,让这些病人得到比较好的康复治疗。
《沪港经济》记者:我明白了,正是这次撕心裂肺的经历,让你产生了创设康复医院的念头。
刘志高:是的。我妻子在连续昏迷四个多月后,有一天突然醒了过来,居然可以跟我说话了!那一刻,我在惊喜之余同时也意识到,这几个月里我妻子陆陆续续接受的康复治疗起作用了。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边陪着妻子慢慢恢复,一边反复思忖着一件事:对于很多有着像我妻子那样的重症病人的家庭来说,家属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顾虑、经济上的负担,更盼望能够给予病人一个好的康复环境——我觉得我应该办一个康复医院,来满足更多像我妻子那样的病人。
举重若轻创机制
从2009年11月妻子苏醒,到2011年一康正式开始运营,总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刘志高的办公室陈设十分低调,除了必需的办公设备,似乎没有任何多余的饰品。但是记者注意到,素净的墙面上有不少书法作品,内容基本都是一些人生格言和感悟,尤为醒目的是一幅名家手书:“大爱无边、真情无限”——含蓄地诠释了刘志高创办这家康复医院时的那种情结。
《沪港经济》记者:我们注意到你的一康康复医院环境整洁幽雅、秩序井然,整座大楼的格局配套也非常专业,应该说一年多时间里你的工作效率很高。
刘志高:这或许就是我们温州人的做事风格吧,只要认准了,就得快,当然也要稳。
从2010年初开始,我会同几个朋友共同出资,同时与国内神经外科方面的专家教授联系沟通组成核心团队。在医院选址上我们更是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了现在徐汇区龙漕路的院址,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非常适合病人前来治疗和长期住院护理。
《沪港经济》记者:你说过自己没有医疗卫生方面的从业背景,完全是出于一种内心愿望而创设了一康康复医院,会不会担心做不好甚至做不下去?
刘志高:创设这家医院虽然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冲动,但是当我下决心要做以后,我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有一个通盘计划的。
《沪港经济》记者:我想你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毫无医学专业资历的背景下,怎么去管理好这个医院。
刘志高: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模式,这种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在经商的岁月里,我对具体的操作细节几乎每每都是举轻若重,但是在大的决策上,又力求举重若轻,这种举重若轻,具体表现在我们这个医院的运营机制上——我们给一康康复医院设计了一套总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由光亚投资公司任命的总经理负责医院的管理;在医疗康复的专业领域,由专家团队负责。这样的运营模式,是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国外的一些成功的康复医疗机构中,大都采用这种由经理人负责运营的模式,把行政管理和康复业务这两块内容相对分开,专业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各司其事。
《沪港经济》记者: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企业管理机制与医疗研究机制并行,这的确符合现代化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
刘志高:为了强化管理,我将我多年的好友李国文请来做医院的总经理。他原来是东北一家大型国企的高管,有着20多年的企业运营和质量管控经验,他的严谨、缜密和我的敢想敢闯正好形成一个互补。而主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李占和,是有着近20年的临床经验的资深医师,他负责联络、协调医院的专家团队——他们都是我强大的支持,我们共同希望一康会是患者最好的康复港湾。
填补空白争第一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在刘志高的个性里,有着一种温州商人的共同特质——敏锐的商业嗅觉、快速的市场反应,这些都与人们潜意识中认为医疗机构应该“专家治院”的思维惯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沪港经济》记者:一康康复医院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刘志高:一康以神经康复治疗为主要特色。我们收治的病人主要有:颅脑损伤、脑梗塞、脑出血,以及脊髓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你们或许还不知道:我们一康康复医院是上海主城区唯一一家康复医院,而在上海所有的康复医院中,一康又是唯一以神经康复治疗为主打品牌的康复医院。
《沪港经济》记者:从你的专家团队来看,一康的定位非常明确。
刘志高:目前,医疗界在神经康复方面做得全面、规范的专门机构还不多。虽然目前一康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一康提出几大原则,即早期、全面、个体化、疗效最大化。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康复计划,进行治疗、护理、强化训练等等,在最短的时间里给病人最有效的康复治疗,让病患者真正受益。
《沪港经济》记者:我们也听到一些专家说,康复科学在医疗科研总的格局中所占比重还不大,随着中国人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康复科学会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
刘志高:是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医疗行政管理单位非常支持康复医疗机构的发展。大家都已经开始意识到,在目前的康复治疗行业中,存在着欠账多、投资轻、人员少这三大问题,而病患对康复医疗的需求却很大,因此在政策上,对康复医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一康康复医院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徐汇区落户,我们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现在,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缺少康复医院这样的平台,从市场需求这个角度讲,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空缺。我认为,康复医疗行业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沪港经济》记者:你对一康康复医院的发展前景有什么样的构想?
刘志高:我想把一康康复医院打造成一个可复制的范例,以此为模板,在其他地区和城市铺开,实现集团化运作。万事开头难,可能一康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但是一旦把一康做大做规范后,以后的路会更加好走。
当前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侧重对预防、治疗、康复这三大领域的扶持,一康康复医院已经成为上海康复行业试点单位,这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为一康康复医院日后成为行业内最大最规范的康复机构奠定了基础。
【大爱无边】推荐阅读:
作文父爱无边08-25
藻海无边10-05
一季枫红秋色无边08-22
无边的守候的情感散文09-12
无边丝雨细如愁散文05-10
杜子健微力无边读后感07-06
大爱之心05-25
大爱理念06-03
英雄大爱07-26
大爱精神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