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2024-09-18

大爱无疆(共12篇)

大爱无疆 篇1

积水成渊,厚积薄发。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定是一个善于积累和储备的教师。在不断地积累中充实,在不断的思考中完善,用爱心和勤奋使班级管理富有智慧和诗意。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普通的班主任,下面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和推行的一些小试验、小做法和小措施,不过是在努力探索班级管理的点滴积累,但我努力使之不断走向成熟、创新和完善。

赏识教育,让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最好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能赏识学生的长处,肯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其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

1. 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幸福的感觉。

如果我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持久地专心致志地研究它,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学习或解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东西,探究出新的方法,都会在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这就是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

2. 鼓励学生多与教师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多与任课老师交流,让学生明白多与老师交流,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拓宽知识的领域,缩短心理距离,爱教师,爱学习,心情愉悦,课堂气氛融洽。这样学生情绪必然感染教师,教师会施加给学生更多、更积极的影响,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高效的教与学的氛围。我校一学期两次考试,每次考试过后,我都会找每一位同学谈心,寻找差距,树立信心。或拉钩,或击掌,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贴心人。

3.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我时常提醒学生在成绩变化时多寻找自身的原因。进步是否属于偶然,应该在进步的基础上更加进步,防止出现骄傲情绪,骄傲必然导致退步;退步是否属于必然,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科学,还是解题方法不灵活,还是考试心理不稳定,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奋发图强,争取下一次考好。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够激励各类学生不断进步;利用不好,容易导致学生讨厌考试,甚至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所以每次家长会我都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家长乐意来,学生劲头足。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个群体中,我只不过是领头人而已,这样说也这样做。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作决定,绝不专制独裁,为追求一种所谓的威严而失去人心。比如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严格执行。执行时,人人都是裁决者,班干部或班主任是执行者。这样,谁也不愿违反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

其次,做标准的天平,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优生,不漠视后进生。在管理过程中,优生犯了规,也要处理;后进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在处事过程中,尽量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有耐心地引导他们。一旦有所进步我就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比如我班康鹏鹏同学,刚进校时他在班上处于中下层,再加上父亲早逝,他有严重的自卑感,还时常不自觉,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后来通过和他多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他慢慢发生了变化,行为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他已是我们班中上层的学生。

再次,协调各科平衡。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核心,因此,我不让学生重主科、轻副科,尊重主科教师,无视副科教师。我会随时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反映,任课教师对同学的看法,在中间发挥好桥梁与润滑剂的作用,并且坚持不懈。特别要求学生平等对待任何一科的任课老师,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学生尊重各科教师,教师乐得走进这个班,学习效果良好。刚开始时,我班同学的历史成绩在几个平行班中是最差的,后来在任课教师和我及全班同学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最后,身教言传,热爱班级这个大家庭。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青少年,班主任就应该当好典范。比如班级大型活动,我会主动热情地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与同学们一道共创佳绩。班级受损,勇于承担责任,不是责备学生,而是鼓励或正确引导。另外,由于从心底爱这个班级,爱这个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些同学犯了错误,会主动跑来向我认错。

成绩的取得,更多的是全体任课老师的齐心协力,更多的是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更多的是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充满友爱、温情和竞争的良好班风。正是这些努力,带给了同学们灿烂多姿的初中生活,充满理想的未来。

大爱无疆 篇2

恒兴建筑公司刘瑞忠

崔学选,这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山东人民的好干部,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带着对四川灾区建设工作的无限牵挂,带着对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无限忠诚,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离我们而去。他的离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无数人痛哭流涕,扼腕叹息。

我对他的动人事迹,也感慨万千,这样的好公仆,走得太匆忙了,他才55岁,人生刚步入丰富阅历、丰富知识沉淀积累达到高峰时期,可以说正是年富力强,事业鼎盛时期。然而他去了,他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力量,奉献给四川援建工作了。他为了对口援建的北川桂溪受灾群众能够在最早时间住进临时板房,免受日晒雨淋,蚊虫叮咬,他把指挥部帐篷设在指挥最前线,并根据灾区群众临时住所的散聚不一情况,拿出了“依散则散,依聚则聚”的建设思路,此举虽增加建设了难度,但是方便了灾区群众。在他和他的援建队伍艰苦卓绝的奋战下,桂溪板房小区第一个交付使用了。

他同时间赛跑,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对灾区群众无限的爱。他抢进度,同时更注重板房的质量,大到板房整体,小到一个螺丝钉,他甚至都要检查过问。2008年9月北川连降暴雨,致使山洪爆发,而桂溪板房无一倒塌。他用他的实际行动,避免再度发生灾害,确保了灾区群众居所安全。这是因为大爱产生了巨大责任感,才有的动力,才有每天奋战15个小时也不觉累的精神动力。

真心换真情。崔学选在激动地接受他曾经帮助过的姐妹们共同

送来的腊肉的时候,崔学选说,我们收下的不是腊肉,而是灾区人民的一片心那,听了这话,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孩子们用他们纯朴的情感,用她们稚嫩的小手,在自家房屋的废墟里刨出了腊肉,送给她们的恩人,报答他们的恩情。崔学选正是用他对灾区人民的真心实意,换来了灾区人们的真情回报。

他坚持在板房建设的第一线指挥工作,坚持让援建灾区群众都住上板房后,自己才从帐篷搬进板房指挥工作。他和同事们白天承受40度高温的蒸晒,晚上还要在蚊虫一轮轮叮咬中继续工作。板房建完后,他又担任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小组组长,在他积极筹措,精心组织下,仅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北川新县城的整体规划,规划完成后,他随即投入到建设实施当中去。由于体力、精力过度透支,生活没有规律,他一次次累倒,然而他心系灾区建设,等身体稍有好转,就又立即投入建设工作中去。2009年5月,他支持不住又一次倒下以致昏迷。等送至医院手术时,已是结肠癌晚期了。山东省委书记看他的时候,他只说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把他的病赶快治好,好尽快去灾区前线工作。他的心在灾区啊,在他牵挂的灾区群众,这是为大我舍小我的大爱:这是无私的爱,这是纯正的爱,这是伟大的爱。

大爱无疆 粉红有约 篇3

欢腾盛世多彩可芳

在令人心潮澎湃的舞蹈《欢腾》之后,峰会序幕缓缓拉开。开幕式有幸邀请到了江门市政府、广东省电视台、广东狮子会、《时尚健康》、《医学美学美容》、《中国美容时尚报》、《女友》杂志的领导作为本次峰会的特邀嘉宾。在会上,可芳企业董事长陈昭武先生与大家分享了可芳企业对于“大道共赢”的深刻理解,可芳企业常务副总经理肖军先生与大家分享了可芳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并诠释了可芳精神的内涵。

“欢腾”、“竹韵”、“追潮”三个大气势磅礴的舞蹈分别开启了开幕式三大华章,在或激情进发或柔情似水的舞蹈中,可芳企业宣传片《世界为我让路》MV正式发布,全景式展现可芳企业搏击美业的风姿;企业一线精英团队专业的技术展示,坚定了合作伙伴与可芳合作共赢的信心;功勋代理商、优秀加盟店的颁奖环节,更诠释出了大道共赢的真谛。

粉红有约大爱可芳

“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自2003年进入中国以来,已经在乳腺癌防治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要从根本上唤醒中国女性对乳腺癌的重视,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而可芳企业就是这样一支坚定的力量。

本次峰會可芳企业联合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国际狮子会联合推出了“大爱无疆粉红有约”大型乳腺癌防治活动。作为活动的主体,可芳企业已于2011年3月26日加入狮子会成立广东狮子会可芳服务队,全力推进本次慈善义举。最早推广“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的《时尚健康》杂志,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并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平台和舆论中心。

8月18日晚,一场“大爱无疆粉红有约”大型慈善晚会在江门金凯悦大酒店国际宴会厅温情开幕,组委会特别邀请粉红嘉宾郭健、乳腺癌患者别大姐及资深乳腺癌主治医师袁教授等出席并现场接受访谈。郭健女士和别大姐用亲身经历讲述了罹患乳腺癌的痛苦经历,以及与病魔战斗的心路历程,倡导全社会关注乳腺癌防治,唤醒中国女性保护乳腺健康的意识。现场嘉宾聆听了她们的事迹之后纷纷捐款,所得款项在江门市公证处工作人员的权威公证下,悉数捐给了正在接受乳腺癌治疗的别大姐。“大爱无疆粉红有约”网站及专项基金——粉红基金正式开始运作,可芳企业将从盈利中拨出资金全力支持该活动,也将在公正机构的监督下公开向社会募资,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相关宣传。

在中国美容行业,很多企业都在举行粉红丝带活动,然而力量太过分散,可芳企业就是要在行业中打造一个模板,呼吁更多有责任感的企业及个人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爱活动中来。

明星荟萃欢乐可芳

大爱无疆开启“感悟之旅” 篇4

6所小学的31名老师和同学带着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历时30多个小时的车程,于7月29日中午抵达北京。智能分会于当天下午在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股份)为其举行了欢迎仪式,智能分会会长黄久松、秘书长李翠萍、太极股份副总裁申龙哲、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赵蕊、中建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淼等在欢迎仪式上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与之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黄久松在致辞中希望孩子们通过对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能够奋发图强,立志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并一再叮嘱孩子们在游览期间要时刻注意安全,表现出了殷切的关爱之情。申龙哲表示,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希望在场的小朋友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帮助别人。贵州省扶贫助学促进会副会长李阳对智能分会发起的这一义举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他认为小朋友们在这里将度过人生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暑假。

智能分会为孩子们准备了书包、字典、笔袋等学习用品,希望对孩子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孩子们对叔叔阿姨们的无私捐助感动不已,为表达自己的谢意,他们亲手为赞助单位的领导呈上了各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礼品。不仅如此,这些少数民族小朋友们都多才多艺,他们在欢迎仪式上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民歌、舞蹈表演,现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前往天安门,感受“升国旗”仪式的庄严肃穆;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光辉成就;赴清华同方、清华大学,感受“电子百强企业”及“百年名校”的魅力;走进鸟巢、水立方,感受曾经的奥运辉煌;参观中国航天城、中国科学技术馆、自然博物馆,认识到科技的日新月异;并到动物园与动物们“亲密接触”。

由于正值北京酷暑,孩子们带的衣服不够,智能分会发动员工自发捐助衣物,以保证孩子们此行能有愉悦的心情。看到孩子们拿到衣服时的兴奋表情,智能分会的全体人员感到由衷的欣慰。

大爱无疆作文 篇5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19日下午2点28分,我们全校师生和全国人民一起为四川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这三分钟是悲痛,是感动,是震撼……在这三分钟里,我思绪万千,心海翻滚,眼前浮现出了地震中顽强的中国人民,浮现出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四川省德阳市一所中学里,发生地震后学生都有序地奔向楼外,但仍有四名同学没有出去,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见了,果断地让他们趴在讲台下,自己则张开双臂像雄鹰一样趴在讲台上,把四名学生死死地护在身下。无情的墙倒塌了,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他心爱的学生。可敬的谭老师用这双曾传授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这感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他们手捧蜡烛,在夜里默默地为这位伟大的老师送行。

师爱如山,师恩难报。在另一所学校也发生了同样让人震撼的一幕:救援人员在一堆废墟里发现了一位老师和二名学生,这位伟大的老师啊,双膝跪地,双臂开张,紧紧地护住二名学生。因为时间过长,尸体硬化了,人们怎么掰都无法掰开他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这位老师的手臂锯断,来解救两个年轻的生命。他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个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老师而感动骄傲!

还有南坝小学的杜老师,被解放军官兵发现时,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还有许多正在上课的老师,他们离门最近,却让班里的学生先跑,自己最后未能幸免于难……

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我为之震撼,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师爱。我们记不住每一位老师的名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一刻,我们懂得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大爱无疆 品牌无形 篇6

目前,抗震救灾仍在进行之中,所有中国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尽一切力量挽救自己的同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就是企业,很多企业第一时间向灾区捐献了大量资金和物资。其中,尤以中国民族企业表现最为突出。

在央视5月18日的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证券期货行业的捐献额是1.0101亿元,这样一个数字告诉我们:无论是1亿元还是100元甚至一元钱都是大家的心意,没有高下之分。各企业也在尽最大努力以各种形式救助灾区。

据媒体报道,比亚迪连夜紧急从西安分厂的新车F3生产线上拆下1000只千斤顶通过军方紧急空运至四川灾区,瑞星公司每天两趟包机赴川运送物资,中国人寿为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成长到18岁的基本生活保障……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可能并不为更多的媒体和公众所知。甚至当《成功营销》记者拨通一个捐款上亿的企业的电话,希望采访时,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没有准备对外宣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秘书长金子璐在接受《成功营销》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跨国企业捐助都有繁杂程序,许多企业对于抗震赈灾的捐助是经由特殊通道而做出的。在笔者看来,这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企业社会责任,这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概念,我们所看到的一个解释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在历史上,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赢利至上是企业惟一的社会责任年代,一个很时髦的表现就是保护环境,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他们只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就可以了。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关注人权、劳工权益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又一重点。今天的中国,既有以自我生存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更有倡导环保、保障劳工权益的企业。然而,从抗震救灾开始,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明确地关注国家,关注民生的安危祸福,在道义层面承担社会责任。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在相当意义上并不属于营销的范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并非为了营销,这从此次积极抗震救灾的企业中就可以看出来。然而,当我们不能从狭窄意义上去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狭隘地理解“营销”。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讲过人生的“三境界”,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营销一样有境界之分,曾经有人说,最好的营销是润物细无声,然而今天看来,最高境界的营销是不用营销,你的品牌就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扎根了。就像笔者在大街上听到的那样:“如果我不多喝几罐王老吉,就觉得有点对不起人家了”。

在互联网上,网友已经开始在各大论坛用一篇篇的号召来表达对于慷慨捐赠的企业的感谢,纷纷做出即使价格贵,以后也优先选择某品牌的决定,也有网友质问甚至谩骂万科,220万元的捐款是一个有着48亿纯利润的企业该做的吗?在万科遇到公共信任危机后,王石迫不得已改变了态度,并称追加到1亿元的捐款,网上很快就对王石报以宽容的态度了。

当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即使是无言却也是有力的营销,这与做秀般的商业炒作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杜邦公司,从1802年的火药作坊到年收入几百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前总裁查布朗(Charles

Brown)所说的那样,“我们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担负起社会责任,同时这种投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

组织两架包机的瑞星公司副总裁毛一丁也真诚地向《成功营销》记者表示,瑞星的行动得到了网友的大力支持,加强了品牌的忠诚度,网络上对瑞星义举的称赞就是民意的佐证,此外,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也在客观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经过这一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过程,无论是公众还是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都有了新的认识,笔者的一位同事说得好“大爱无疆,品牌无形”,品牌怎么做好不是一个“术”的问题,而是一个“道”的问题。5•12地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人性的光辉,也教会了我们更多做企业、做品牌的道理。

王振义谦谦君子大爱无疆 篇7

“大家都讲陈竺、陈赛娟是我的学生, 这是对的, 但是都只是一个阶段的学生, 因为他们俩都是我的硕士生。我运气很好有这么两个好的学生, 他们的本事真正是从法国学来的。他们在法国是在一个欧洲血液病中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里面, 他们的科学的思想, 科学的方法都是从那里学回来的。”

“我1994年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把位置让给陈竺, 为什么呢?大家不太了解, 好像觉得这个人品德这么高, 我不承认自己品德这么高, 我有一个特点就是自知之明, 我的研究生实际上也是让陈竺、陈赛娟带领, 我觉得他的水平比我高多了, 因此我觉得如果不是他在领导整个血研所的工作的话, 血研所再进一步的提高是很困难的。”

“我算了一下, 我的人生也快走到尽头了, 以前是70古稀, 现在是90古稀, 我还有3年就古稀了。40年前, 我曾经喊了一句口号‘3年攻克白血病’, 现在我都87岁了, 如果还说3年攻克白血病你们肯定不相信了。40年过去了, 我只攻克了一种白血病, 还有20多种白血病, 让很多的青壮年失去生命, 我以前是领导我的团队一起攻关, 现在我年纪大了, 我将会跟着我的团队, 继续攻克这个疾病, 我希望我的余生, 还能够继续做这个工作, 继续攻克白血病难题!”

“医生是最能体现仁爱的一个职业, 你付出爱, 就会得到爱。”

“人老了, 回想起来常常感觉很幸福。这种幸福源自我一生担当的角色——医生。”他说, 白大褂上蓝色胸牌的标示是他永远的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医师王振义, 工号10005。

“我们目前只是对白血病中的一种取得治愈效果”

1985年, 一名年仅5岁的小女孩不幸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住进瑞金医院时出血严重, 家人已经绝望。王振义从妻子处得知有这样一个病人, 赶到医院提议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出了问题全由我一个人负责”。

如今, 这名女孩已年过而立, 仍旧健康地活着。

白血病素有“血癌”之称, 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疗法, 在和死神角力的过程中, 医生和患者总是失败的一方。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 他找到了白血病中的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最佳疗法, 成功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她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 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 其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 会加剧出血, 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院士依据诱导分化学说,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 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 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证实。

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 王振义院士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 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 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为此, 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 王振义院士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 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1988年, 王振义院士在《Blood》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迄今已被广泛他引1 700多次, 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4年, 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此外, 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等。

然而, 面对各界流传的他能治愈白血病的神话, 他总是在强调, “我们目前只是对白血病中的一种取得治愈效果, 很多白血病仍无法治愈。”

“其实我只是有自知之明”

王振义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 培养了博士21人, 硕士34人。现任我国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也是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1978年,

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而王振义那年招的另

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是个学生。竺妻子的陈赛娟。

对于两名得意门生, 王

振义爱护有加。他亲自指导二人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补习专业外语。而在一起撰写论文时,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陈竺、陈赛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 而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在论资排辈的中国学术界, 实乃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1984年, 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 二人学成回国, 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

正因为这样, 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 陈赛娟亦获得了迅速成长的助推力, 对白血病发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

1996年, 陈竺的研究越臻成熟, 王振义教授的高兴与自豪难以言表。他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 而是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陈竺, 因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那一年, 陈竺42岁。

谈起这段往事, 王振义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 但我却越来越老了, 如果我们看不到发展, 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 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 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 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 是世界一流的人才, 交班给这样的学生, 我放心。我退下来了, 可以做些咨询工作, 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 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1996年, 王振义因荣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得到100万元人民币的可观奖金。有人建议他用奖金建立“王振义基金会”, 他回答:“我还是坚持两年前获得凯特林医学奖后的做法, 不要叫‘王振义基金会’。我只是想以我绵薄的力量, 培养更多医学事业的接班人, 为白血病和癌症患者造福。”

在谈到这些的时候, 王振义仍旧保持着他一贯的谦虚:“其实, 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和另一个‘自己’斗争, 我也爱钱、虚荣,

但我始终想, 只要我做的工作对病人有帮助, 在什么位置、留下什么名字也就不重要了。”王老说, “人要同自己的欲望和功利斗争, 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我只是在某个方面有点专长, 别人好的地方我都要学习, 我永远

“我永远是个学生”

王振义的研究不仅挽救了生命, 也为他带来了无数荣誉。1994年通用汽车公司癌症研究基金会授予王振义癌症研究大奖凯特林奖, 这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随后, 王振义又先后荣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 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和美国海姆·瓦塞曼奖。1988年,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的论文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性刊物《血液》杂志上发表, 并于2000年荣获美国ISI引文经典奖。

很多人将王振义称为“权威”, 但他从不承认, 他说:“我很多的研究源于前人的基础性成果, 现在, 我还要经常学习, 经常向国内外专家、同行讨教。”“我只是在某个方面有点专长, 别人好的地方我都要学习, 我永远是个学生。”

2002年, 他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 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实验停滞不前。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 78岁高龄的王振义执意坚持亲自上门请教。郑州大学前来接待的人员却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义院士, 最后请来与他有一面之交的老师, 才算是“验明正身”。

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组工作室, 他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免疫学等知识;任职中医科时, 他努力学习中医中药;上世纪90年代后期, 他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分子生物学;向秘书、孙子们学习电脑……

现在, 他又发明了一种学习的新名堂——“开卷考试”, 即由临床医生提出疑难病例, 王振义通过查阅资料来分析诊断。

“现在疾病的分类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各种新疗法也层出不穷, 用这种方法逼着自己学习, 还能延缓老年痴呆症呢。”王老还不忘调侃自己。

“我们现在进步非常慢, 40年前我们提出3年攻克白血病, 但现在我们只攻克了一种, 还有20多种都没有找到办法。我觉得自己有一种责任, 希望有生之年找出一个对其他白血病也有效、更便宜的治疗方法, 一把‘万能钥匙’, 实现这个就是我们最有价值的人生。”

在获得2010年最高科技奖的第二天下午, 上海交通大学隆重集会号召全市师生和医护员工向王振义教授学习。登台发言时, 王振义擦拭眼泪说:“今天非常感动, 其实我的工作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方向、一个药、一种病, 现在我获得这个大奖, 回想起当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搞研究, 不能忘掉这么多同志的努力和协作, 其中有我们研究人员、团队付出的辛苦和许多医疗机构的帮助, 否则的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证明这个药是有效的并在全世界迅速推广。”

“人生有终了的时间, 我已经接近古稀, 回想起当年作为血液科的医生, 看到白血病患者非常痛苦, 家属背负沉重的包袱, 才将白血病作为研究方向。现在我仍要努力, 再做对人民有贡献的事情。过去是我领导我的团队, 现在是跟着团队继续努力。”

编后:编辑这篇稿子的时候, 向朋友读王老的一些话语, 他感慨良多, 忽然来了一句, 你说为啥那时候的科学家都那么牛呢?

沉默。

我想起同获2010年最高科技奖的师昌绪先生说的一段话。他说, 年轻人都想发财, 都想做官, 我们那时候也没有心思去做官, 也做不了官;也不想发财, 因为你也没有路途去发财, 所以只能做一些实际工作。

大爱无疆 篇8

经历:“敬老护苗”组委会志愿者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我做志愿者, 是受母亲做慈善事业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传承吧。我从小就见不得老人受苦, 小的时候邻居有位独居的老爷爷, 我觉得他特可怜, 想给他吃的, 又怕他不肯接受。有一天我就抱了一包雪饼走在他前面, 然后放下, 自己跑了, 然后躲起来看着他拿走雪饼, 这才回家了, 心里却比自己吃还甜蜜。长大后, 知道自己有能力为老人们做点事情, 就觉得义不容辞。能跟随妈妈的脚步, 参加志愿者工作, 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是从大三开始参加“敬老护苗”组委会的志愿者工作的, 主要参与敬老等慈善活动的策划, 帮助活动现场协调, 为老人、少年儿童活动的时候准备道具, 排演一些节目等。在做志愿者的3年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们组委会的志愿者们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名为“金色记忆”的联欢会。他们都曾是军人, 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强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家一想到这个, 就特别积极地献计献策, 想着怎么为这些老英雄们表演节目, 策划准备了很久。后来联欢会结束后, 那些戎马倥偬的老战士特开心, 都不想走呢, 联欢会真的成了他们的“金色回忆”。那时候, 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帮助别人, 是件挺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我有一次在公车上遇见不给老人让位的年轻人, 车上的人纷纷都在说:“人都会老, 你现在怎么对老人家, 没准人以后怎么对你……”这句话挺有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善待老人吧, 他们劳碌了一生, 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再说, 有一天, 你也会老的。

志愿者:蔡丽洁 (报社记者)

经历: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志愿者

看见孩子微笑, 我的心是软软的

我是通过参加大学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 逐渐接触到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孩子们的。我记得第一次踏进中心的时候, 看到房间里有很多孩子, 他们有的沉默地坐着, 有的摸着楼梯独自爬上爬下, 还有的发出狂躁的哭叫声……在这个中心里, 有自闭症患者, 有狂躁症患者, 有多动症患者, 也有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 各个年龄的青少年都有。

在中心有一个特殊的房间, 这是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课的教室。为了能让他们在心理疾病治愈后能够回归社会, 志愿者们需要为他们讲课, 帮助他们补上因为治病而没学到的文化知识, 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外界最新鲜的趣闻时事, 以便孩子们病好后回到学校能继续学习, 不与社会脱节。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 还真有点害怕和慌张, 生怕自己不能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于是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当我抖抖索索地上台刚报了个题目, 台下就有活泼的小孩说:“这个我小学六年级就学过了”, 然后站起来啪啦啪啦流利地复述了整部小说的梗概。我当时心里暗叫不好, 我准备讲40分钟的内容, 被他5分钟就讲完了……于是那个下午我只好撇开我的教案, 和他们谈小说扯人生, 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 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虽然他们中有些因为心理障碍不敢发言, 或是因为多动不停地举手, 但他们并不难沟通, 和很多院墙外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喜欢被鼓励、被肯定。我记得我上一次去的时候, 有一个快康复出院的高二女生开心地对我说:“小蔡老师, 我下星期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 然后就可以回学校继续上学了……”

看着她的笑, 我的心软软的, 这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可能比同龄人更为沉重和悲伤的故事或经历, 这些经过磨砺的微笑, 像是重生的花朵, 分外鲜艳。我就是喜欢看到小朋友的笑, 他们一笑, 让我觉得世界很明亮, 所以我会坚持去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做志愿者, 我想让那些忧郁症、自闭症的小孩重新笑起来, 哪怕就是一小会儿。

志愿者:何鹤鸣 (南京大学大四学生)

经历:参与玉树震后重建规划工作

玉树, 我们为你加油!

4月23号凌晨六点, 我们南京大学赴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第一小组一行四人从鼓楼出发, 因为准备时间有限, 我们仅仅准备了睡袋、干粮以及少许医护用品便启程了。我们正靠近不幸发生过的地方, 心情更多的是焦急和沉重, 如同山脊上郁结不化的冰霜。

因为玉树天气状况的原因, 飞机在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达玉树。在青海大学救灾小组的帮助下, 我们驱车前往玉树受灾最严重同时也是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在结古镇, 许多当地居民自建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 但是救灾帐篷都已分发, 解决了暂时居住的问题。救灾物资也都陆续运到, 废墟中的财产清理, 道路疏通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废墟之上的国旗依旧迎风飘扬。

一个多小时以后, 我们到达了居住的营地, 原来这里曾是一所学校, 现在成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的支部。经过短暂的休整, 我们开始整理自己的“基地”。帐篷里满是石砾, 我们没有工具, 只能简单地处理, 空气中建筑渣土的粉尘常常让人窒息。在高原稀薄空气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之下, 简单的劳动都足以让人喘不上气来。基地里没有自来水, 要到附近的藏民家里手摇抽取地下水, 青海大学的工作人员帮我们从路边的电线杆上接了个灯泡, 晚上我们套上睡袋便开始休息。

4月24日, 我们来到青海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开会, 下午, 我们跟随青海省建设厅前往隆宝镇进行实地调研。第二天, 马不停蹄赶往文成公主庙、古素沙塔以及主要城镇进行实地调研。虽然是驱车前行, 但是几十公里的山路颠簸, 加之高原气候还是让我们疲惫不堪。休息的时候, 在废墟旁的帐篷营地里, 我们把身上的水和干粮分给当地的孩子们, 并和他们开心地交谈。地震虽然摧毁了孩子的家园, 但是我们深深希望能用更多的关怀维护他们心灵的家园。这天, 同行的曹教授作为此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团队中最年长一员, 因过度疲惫、高原反应明显, 发了低烧, 却还在坚持工作。在我们的强烈要求和不断劝导之下, 他终于答应连夜回西宁休整。26日我们其余三人撤出玉树, 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院等设计单位在省建设大厦集中作业, 从下飞机起便进入紧张的规划编制状态。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 终于形成了规划初步思路。

虽然已经离开玉树, 但为玉树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依然在紧张地开展, 后续支援小组的行程也已在紧密安排。玉树, 我们为你加油, 为你的重建添砖加瓦!

这里虽然只有三位志愿者的故事, 但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多在各个领域中奉献爱心的中华儿女。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05年的统计, 中国志愿者总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但是与志愿者占人口比例近半数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 我国的志愿者队伍还存在差距。所以, 与其我们在这里为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喝彩, 不如用你鼓掌的双手接过爱心的火炬, 将真诚、善良、博爱的火种传播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心里, 让温暖走遍中国!

大爱无疆 篇9

1. 规划目标与原则

面对特殊的任务, 特殊的环境, 特殊的条件, 设计方案提出以下三个目标与原则。

(1) 为孩子设计安全可靠的房子;

(2)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

(3) 以人为本, 体现灾后重建的人文关怀与中原爱心。

2. 概况

中原爱心中学、中原爱心小学是河南省出资援建的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制学校, 中学部12班, 600名学生, 小学部24班, 1080名学生, 其中住校生900名, 总建筑面积约1.6万㎡。基地东西宽约153米, 南北长约322米, 总用地70.30亩 (4.68hm) 。2

鸟瞰图

3. 功能的解折

在功能的布局中, 学校由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及生活服务区三大功能组成, 三者的关系有如三角形, 互相支撑, 又相对独立。方案充分结合地形及周边城市道路等环境条件, 在构思过程中, 规划了多种功能分区形式:首先从校园出入口位置分析, 北侧城市主要道路 (含城市绿带) 交通量大, 基地界面较短, 从安全角度、建筑朝向等因素考虑, 不宜开设主要出入口;南侧城市支路, 宜为学校的生活出入口;东侧城市道路界面较长, 宜开设校园主要出入口。其次, 300米运动场和多个篮排球场地的布局, 宜南北布置, 相对集中, 与教学区、生活区有较为开敞的互动界面;生活区的布局, 要适应学校教学←→生活←→运动三点一线的动线方式, 满足服务半径, 环境相对雅静, 尤其是食堂要紧邻生活出入口, 方便货物进出, 避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比较, 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侧教学区, 西南生活区 (紧邻爱心住宅小区) , 东南体育活动区的平面布局。

通过对任务书的梳理, 设计将教学区的功能用房组成整合优化为小学部、中学部、资源共享部和行政办公部, 其中资源共享部位于中学部与小学部之间, 设计有音乐、美术、史地、科学、计算机、实验等功能用房, 既缩短了师生使用的服务半径, 又达到资源的共享与节约。生活区的内容包括宿舍、食堂、洗浴和体育活动室 (风雨操场) , 通过分析, 设计将其整合为两个功能建筑, 其中男女生宿舍各一栋, 形成宿舍区;食堂、洗浴和体育活动室因其功能性质的开放性以及动力设施的共通性, 可整化为一个多功能的建筑空间。

4. 创意与空间

校园规划, 在满足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线合理的前提下, 应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形成功能、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方案设计中, 将建筑群体靠西侧布局, 形成退让城市的建筑界面以及建筑自身所需要的广场空间, 创造外部空间的连续感和层次感。北侧教学区借助10米城市绿带以及退让15米地界所形成的绿化树阵空间, 隔绝城市交通噪音的影响, 同时也提供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的绿色空间。

学校的空间序列, 以主入口大门为起点, 退红线20米形成家长接送孩子的等候空间, 缓解了因此而产生的城市局部交通堵塞的矛盾。大门的形象来自于一本展开的书页的创意, 使师生在进入校园的一刻, 产生心灵的净化, 宛如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众所周知, 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乡, 而郑州是诗圣杜甫的故里, 因此我们在翻开的书页——建筑墙面的载体上, 镌刻两位文化名家的诗句, 更加使建筑的空间承载了人文的内涵, 表达了中原爱心与巴禹文化的完美结合。教学区前的集会广场, 形成了开放的礼仪空间, 并通过中学部、小学部、办公部三个明确的入口将广场清晰地化分, 引入内部庭院空间。正对礼仪广场设计的树形雕塑, 寓意“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教育主题。

校门效果图

校园群体建筑的空间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外廊庭院式的建筑概念, 并将中国传统书院中的门、壁、堂、厅、院的手法, 通过现代语言符号诠释, 应用到方案的创作中, 在教学区, 通过建筑自身的围合, 连廊与建筑的穿插, 入口灰空间的过渡, 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渗透, 将场所空间序列与教学功能序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而不透, 连而有致的空间场所。同样, 在生活区的空间设计中, 庭院也成了建筑表达空间的重要手段, 宿舍区围合成的半封闭庭院, 与“L”形食堂、浴室、体育活动室共同围合的生活广场, 使整个校园的空间形态得到了丰富与延续。

校园交通空间的组织, 兼顾车行与人行两个层面, 教学区周边形成环道, 与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之间的南北校园道路相连, 构成主要交通骨架。庭院、广场以及连廊则是人行交通的主要空间, 并在生活区庭院广场的适当部位, 设置自行车棚, 满足学生使用要求。

教学庭院

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之间,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绿化带空间, 植被配以喜树、竹、芙蓉等本土植物, 其间点缀座椅、雕塑等小品, 不仅起到了空间过渡的作用, 也为师生学习与交流创造了自然和亲切、开放和变化的绿色空间。

5. 建筑与风格

方案设计中, 建筑以简朴大方的现代风格为主调, 体现现代化校园高雅、大气、开放的特色;以教学区为例, 厚重的教学楼山墙面与轻盈的水平连廊以及门式庄重的办公楼界面, 互相穿插, 形成虚实的对比, 光影的变化, 同时利用大空间——300平方图书室——方形实体的45度扭转, 形成了高低错落, 形体丰富, 进退有致的活泼形态。建筑物一层借用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拱卷, 形成连续的、尺度宜人的建筑界面, 体现当地人文特色的建筑形式。

建筑色彩, 以白色为主调, 一来与当地建筑色彩相协调, 二来体现校园宁静优雅的氛围, 同时在拱卷、连廊等部位辅以温暖的红色, 明快、热烈, 体现校园设计活泼温馨的一面。

6. 结语

大爱无疆 篇10

一、时刻保有清高之心, 奠定为人师的根基

百度词典告诉我, “清高”有三个释义:一指纯洁高尚;二指不愿合群, 孤芳自赏;三指职位显达高贵。 (明) 归有光《耐斋记》:“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这本是一个偏褒义的词, 现在却渐渐延伸出了更多贬义。我却仍固执地相信教师是需要有一些清高的。不是达官显贵, 不必离群索居, 只是从肌理从心底透出的那股清俊高雅, 清澈高远, 清正高洁, 清明高尚……以及我们能想到的更多。大师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民间传说“教师是吃良心饭的”。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 为人师表, 不是一两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 不是一两个宣讲示例, 不是一两遍集中培训, 不是一两次教学展示, 而是在日复一日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全身心投入, 是和一个又一个的各种环境家庭、各样脾性家长交流中的尽心尽力、不卑不亢, 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自省中摸索出的自我职业认同和自身道德底线。教育, 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和接受爱的过程。没有德, 何谈爱?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根基。

二、时刻保留好学之心, 确立为人师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 如何才是“高”, 如何才算“高”, 先生并没有设立标杆, 但他又用他的行动和言语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想, 先生的“高”, 不只是学问的高深、学识的渊博, 更是他对教师人生态度的一种殷切期望与谆谆嘱咐。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只有登上了泰山, 你才能生出与“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同样的感慨;只有底蕴够深, 积淀够久, 你才可以通达地待人处事, 才能够宽厚地教书育人。没有学, 何谈教?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根本。

三、时刻保存平等之心, 树立为人师的原则

有位家长曾经这样跟我说:“老师, 在我家你就是‘神’, 无论什么事, 只要提到是你说应该这样做, 孩子就一定会照做。”当时我刚刚“两年站稳讲台”, 对家长的话深以为然, 甚至沾沾自喜:看, 多有老师的威严!那种扑面而来的成就感, 让我无法去深究作为“神”的职责和义务;也无法去体会家长这句话背后有多少辛酸和无奈。就在我踌躇满志地向“三年教有特色”目标大踏步前进的时候, 一个孩子因为不满我调解纠纷的过程而朝我大喊:“我讨厌你!”这实在令我措手不及, 只能呆立当场———这是我平时最喜欢的孩子啊!从他含着泪光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委屈, 还有愤怒和怨怼。我无法理解, 这是我已经调查清楚并在班级里统一了意见后得出的结论, 难道是我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对?还是宣布结果的方式不妥当?或者是这个孩子“恃宠而骄”吃不得批评?又或许, 是我根本就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 真正那么受孩子们欢迎?———无论哪一个问题, 对于当时年轻气盛、自信满满的我来说, 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 几乎是对我之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彻底否定。我困惑、彷徨, 开始对自己充满疑问。朋友安慰我:“你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你, 因为你不是神。”她的话令我更加沮丧, 但又立刻如醍醐灌顶:我是家长口中的“神”, 为什么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我?!这两个看似悖离实则统一的概念, 我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中加以实现!从那时起, 我不要再做那个家长用来恐吓孩子的“神”, 开始让不同的“我”活跃在孩子中间, 和他们一起成长。生活中我是母亲, 即使是那样的年轻无知, 我仍努力和妈妈一样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让孩子们感受到“第二个家”的温暖与亲情。游戏时我是朋友, 一起玩一起疯, 赢了大声笑, 输了也认罚, 累到趴在地上还要一起打滚数蚂蚁。活动中我是伙伴, 求知的征途上我和他们一起披荆斩棘, 知识的海洋中我带领他们大胆畅游。走过十年, 我脚踏实地慢慢完成我从教道路上的既定目标, 也开始懂得宠辱不惊、上善若水, 却还是能为孩子的一句“老师, 我好喜欢你!”而开心半天。不是因为我又向“神”更进了一步, 而是因为我确实享受这样的信任和依恋。还记得那位朋友曾开导我说:“神, 之所以能成为‘神’, 是因为他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感谢我自己能有坚定的信念, 能够执拗地前行。那么多年的实践告诉我, 我梦寐以求的“统一”, 其实并不是要做“神”, 而只是要做“懂爱”、“有心”的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平等”的老师。没有平等, 何谈爱?没有公正, 何谈教?这是我作为教师的原则和准则。

大爱无疆铸医魂 篇11

山东省立医院现有员工22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1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70余名,博士后学位人员3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0余名,拥有泰山学者岗位6个,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6名。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

山东省立医院编制床位1858张、开放床位2100余张,年平均门诊量18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5.4万人次,手术2.8万台次。

2004年,以山东省立医院为主体组建了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包括山东省妇产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眼耳鼻喉医院、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儿童医院,现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医疗集团。

2007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奠基并动工兴建,医院占地400余亩,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一期规模1500张床位,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将满足济南市东部新城区100余万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同时,为在济南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山东省专医院现设有7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山东省远程医学信息中心、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等18个省级医学研究中心设在医院。医院引进了PETCT、核磁共振、CT、动态平板胃肠机、机器人导航手术显微镜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标志着当今先进诊疗技术发展方向的微创手术、介入治疗、脏器移植术、人工假体及危重监护治疗、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诊疗技术等均获得较大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山东省立医院作为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承担医学系英语班、七年制医学生、外国留学生班和研究生授课和临床带教工作。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医院所有临床、医技学科。

山东省立医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著名医院及中心建立了友好关系。

大爱无疆 篇12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外宣,立足点,大爱无疆

众所周知, 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工作就是在报道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对外交往的基础上, 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进而打造颇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而电视外宣工作就是要通过生动的事例, 贴切的镜头语言来达到这些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能是生动的, 才能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呢?

要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注重选题中“情”的因素。人是感情的动物。身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体制、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人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会有分歧, 但唯有“情”是人人都能懂得的。电视外宣节目要做到“目中有人”、“人中有情”。忽略了人的因素, 节目便是事件的堆砌, 而没有了感动人心的真情和力量。荣获2007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彩虹奖的电视专题片《美国外公》, 从选题到采编的过程都十分注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尽力展现主人公与孩子们的浓浓深情, 体现中美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回顾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笔者深有体会。只有发掘人间真情, 忠实地记录它, 展现它, 才是一部好作品感人至深的基础。

一、善于发现选题, 体察内在真情

《美国外公》诞生在2007年第二届“感动徐州”人物评选活动中。笔者当时是组委会的成员, 负责在成堆的推荐材料中初选符合“感动徐州”评选条件的参选人物。在众多的推荐材料里, 这位名叫鲍勃·塞里的美国人进入笔者的视线。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的推荐资料这样介绍鲍勃·塞里:

鲍勃·塞里:美国人, 现为“徐州希望之家”院长。2005年与妻子辛迪来到徐州。鲍勃和妻子曾是美国一小学的校长和老师, 服务于美国教育机构30年。退休后来到徐州从事慈善事业, 并且不要慈善机构和徐州社会福利院的一分钱报酬, 以志愿者和义工身份, 为慈善机构和孤儿默默奉献, 把亲情与爱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中播撒。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外公”、“外婆”。

这几行简短的文字, 使笔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外宣选题。首先它有“情”——一位退休美国小学校长与中国孤儿的祖孙情;其次是对比鲜明有趣的电视画面——一对金发碧眼的美国夫妇与一群黑发黑眼的中国孩子, 这里面会有多少有情有趣的故事呢?

二、甄别题材真伪, 加强访前调查

新闻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对材料进行证实, 要做到确有其事, 真实、不虚假。为了证实鲍勃·塞里的推荐材料真实可信, 笔者先后多次前往“徐州希望之家”调研。“徐州希望之家”是徐州社会福利院和美国“下一个城镇”慈善机构合作的一个项目。在这里生活的孩子大多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在这里, 他们得到了鲍勃·塞里夫妇的悉心照顾。鲍勃·塞里夫妇经常拥抱孩子们, 告诉他们“我爱你”, 孩子们则亲昵地称呼他为“外公”, 称呼辛迪为“外婆”。鲍勃·塞里这样做是希望孩子们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福利机构里, 而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这样,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就能够充满浓浓的爱意。笔者当时很有信心做好这个专题片, 因为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笑脸感动着笔者。但没想到的是, 鲍勃·塞里并不愿接受笔者的采访。据鲍勃·塞里的翻译说, 他已经谢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 一是因为不愿过多地打扰到家里的孩子们;二是强调自己只是在做自己应做的工作, 不想上电视。最终, 笔者一遍遍地上门, 一遍遍地与之沟通, 诚心终于打动了鲍勃·塞里, 这部专题片才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

三、记录生活点滴, 捕捉感情细节

现在的人物专题片都倾向于故事化的讲述。在这部作品里, 笔者用镜头忠实地向观众讲述了“希望之家”这个特殊家庭里发生的故事。不需要过多的旁白, 只用他们生活中的细节就足以讲好这个真情故事。在镜头里, 笑容是展现得最多的细节:早起的孩子看见鲍勃·塞里夫妇出现在餐厅, 开心地喊着“外公外婆早”时的笑脸;鲍勃·塞里给幼小的孩子喂食时的微笑;襁褓中的婴儿看见鲍勃·塞里便手舞足蹈、嘴角还流着口水的笑脸;鲍勃·塞里把孩子们送到学校门口, 挥手互致“再见”时的笑容;鲍勃·塞里和孩子们一起跳绳、一起做游戏时的开怀大笑;生病的孩子偎在鲍勃·塞里怀里满足的笑脸;看见孩子考试成绩单时, 鲍勃·塞里摸着孩子的头欣慰的笑脸……

报道中有矛盾、有起伏, 人物才能显得丰满真实。笔者采用纪实手法, 于细微中见真情。随着故事的展开, 电视镜头捕捉到了鲍勃·塞里的诸多烦恼:由于刚刚成立, 当地人对此并不了解, 不敢把村上孤苦无依的孩子送到希望之家, 鲍勃·塞里表情颓丧。在希望之家创办的三年间, 鲍勃·塞里只回了两次美国的家, 那里有他的大女儿和大儿子。一次回去是参加大儿子的高中毕业典礼, 他说不想错过儿子人生中的重大事件, 却只在美国待了一夜就匆匆返回, 鲍勃·塞里面露愧疚;另一次是回美国向基金会汇报工作, 同时将美国的房子出租, 因为鲍勃·塞里夫妇的工作完全是义务的, 没有工资, 他们在徐州的生活费用全靠退休金和房屋的租金, 这一次鲍勃·塞里的表情略显尴尬。当孩子得了重病, 四处寻找治疗方法和医院时, 鲍勃·塞里表情急切……这些细节中蕴藏的感情, 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鲍勃·塞里。

四、大爱无疆, 情动江苏

2007年6月9日, 第二届“感动徐州”十大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 主持人敬一丹宣读了活动评委给鲍勃·塞里的颁奖词:有一种距离, 笔者们无法改变, 那就是空间的距离;有一种距离, 笔者们渴望缩短, 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当这位美国人跨洋越海, 来到徐州, 用一颗无私无求的心, 为16个孤儿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 浓浓亲情间流淌的是超越血缘的情, 传递的是跨越国界的爱……

节目播出后, 鲍勃·塞里的事迹为更多人所了解, 他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 被市民称为“博爱大使”。2008年, 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2014年当选为“情动江苏·杰出国际友人”。到目前为止, 希望之家共养育了45位孩子, 其中10多名孤儿被境外领养。在鲍勃的影响下, 他的小儿子、女儿也成了他的助手。不仅如此, 鲍勃还找了一位徐州女婿, 把女儿嫁在了徐州, 徐州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上一篇:幼儿园打击乐教学下一篇:当代辽宁作家